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范文1
由于近几年财务管理内、外环境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再加上该专业从试办到正式举办的时间较短,积累的经验也不多,其无论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上,还是专业教学体系的建立健全上,都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本文拟就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问题作些探讨,以就教于广大财务管理教育与实践工作同行。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本原则
面对财务管理所处的环境结合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确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第一,方向性。就是在确定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时,要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同志在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语)
第二,前瞻性。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要有超前意识,不仅要适应现代经济管理的要求,更要瞄准未来经济管理发展之需要。不仅要适应我国经济管理的特点,同时也要符合国际经济管理之惯例。
第三,统一性。在确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做到“五个统一”,即: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统一,要与教育教学规律相统一,要与人才培养规律相统一,要与专业自身发展要求相统一,要体现通才与专才相统一。
第四,创新性。在确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一方面,确定过程及方法要创新;另一方面,所确定的目标内涵也要充分体现创新精神的要求;同时,还要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学生作为培养目标之根本。
第五,整体性。培养目标要充分考虑妥善处理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之间的关系,坚持德育为先,五育并举;要十分重视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要坚持人才培养标准与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要坚持知识与能力相结合;要坚持层次定位与职业定位相结合。
此外,在确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还要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及国际化等原则。
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
为实现以上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必须建立健全现代教学体系,包括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构建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建立必要的实训设施,配备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改革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等等。
首先,努力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建立应体现层次型、结构性和系统性;应实现最佳组合,从而产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教学效应;应立足于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优化上。
其次,着力构建现代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夯实基础、拓宽知识、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激发潜能”为原则,构建“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知识教育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精神养成为突破口,坚持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坚持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基础厚、口径宽、适应广、能力强、素质高”这一人才培养模式。
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范文2
关键词 农业高等院校 财务管理培养模式
一、我国农业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介绍
现阶段,农业高等院校以培养应具备财务管理、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财务管理、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得到财务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其课程设置具体包括有管理学、宏微观经济学、会计学原理、中级会计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经济法、审计学等;还包括1-2周的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
从高等农业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情况来看,课程设置主要以专业课和基础方面的知识培养为主,追求学生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全面,对其他相关的知识缺乏足够重视,缺乏系统性,基础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很好地连通,这与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期望相比有一定差距,造成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强。
二、我国农业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
财务管理专业于1998年经教育部调整专业目录后颁布设立,高等农业院校相继开始开办财务管理学专业,但在我国长期存在“大会计”观念的影响下,多数高等农业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从属于会计系,导致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不能体现自身的特点。除此之外,高等农业院校在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中同样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企业需要的具有专业知识、协调应变能力和与时俱进的财务管理人才,但是高等农业院校只注重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导致用人企业抱怨学生的动手能力差,不能委以重任。
2.课程体系不合理
财务管理与会计学、金融学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因此许多会计学和金融学的相关知识是财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多数高等农业院校在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偏重于会计学课程而忽略了对投资学、金融市场学等相关课程,这种缺乏金融学相关知识的课程体系设置导致高等农业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教育水平不高。
3.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
在教学方式上,目前农业院校普遍采用“填鸭式”教学,这是种传统的财务管理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适应计算机在社会的普及,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以及上机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手段上,目前还是主要以财务管理理论的讲授为主,很少会结合案例讲解,割裂了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并且由于经费不足,部分农业高等院校没有ERP实验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4.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实践教学有两个重要环节:一是实验课,在实验课中,由于引进ERP系统需要大量的经费,而大部分农业院校没有足够的经费建立ERP实验室,因此,目前不得不停留在传统会计模拟实验室的水平上。二是实习,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很多农业类院校的实习都流于形式,没有使学生掌握到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不能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是实习仅仅流于形式。
三、我国农业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新体系建设思路
1.重新定位教学目标
高等农业院校在确定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时,应该具有超前意识,着重培养符合人才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重视专业技术教育,更应该重视素质教育,注重能力的培养。在进行财务管理教育改革时,在注重培养学生基础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先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作为一名财务管理工作者所应具有的职业道德素质,而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远比让学生学会一门基本课程更加受用。
2.有针对性的设置课程体系
贯彻教育系统化思想,财务管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应体现知识结构最优化,即强调层次性、结构性和系统性,实现最佳组合,产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教学效应;应立足于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优化上,突出理财学专业的学术特色和执业特色。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
首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发展必须把当前的发展与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实行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专任导师和兼任导师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其次,将案例教学和教学实践融入财务管理日常教学中,培养应用型人才,财务管理学专业课堂教学要以引导启发、问题研究、讨论为主,系统阐述为辅;加强案例教学,包括财务管理模拟实习课程的教学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实践知识。
4.切实重视实践教学
高等农业院校充分发挥校企结合对培养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的作用,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实习锻炼机会。组织学生到企业开展不同形式的实习活动;定期召开专业与企业的见面会,密切校企联系,及时掌握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现状和对人才的动态需求状况,切实培养专业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的应用性财务管理人才。
结论
本研究主张从现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着手,探索人才培养新体系的建设,重新对农业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定位,有针对性的设置课程体系,同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实践教学方面下功夫,加大对实用性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力求完善我国现阶段高等农业院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李志斌.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9)
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范文3
【关键词】财务管理,培养模式,培养目标
近年来“人才培养模式”一词在教育实践论文中频频可见。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1993年刘明浚等人在《大学教育环境论要》中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办学条件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或构思的教育、教学式样”。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课程体系、教育途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手段等”,从现有的研究文献看,学者们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和实现培养目标的方式和手段。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教育部的《专业介绍》中,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被定位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该培养目标在宏观层面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指导。然而在专业建设的实践中,财务管理专业存在较为严重的目标不清问题。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学在内容上存在着交叉,社会上学生、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对财务和会计不加区分等,这使得相当一部分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发生偏离,目标不清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陆正飞认为一个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如果不能反映出该专业的自身特点,那么,这个专业的持久生命力就值得怀疑了。
黄虹,章惠等以上海市高校、学生和企业的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为调查对象,收集了有效样本400个,调查结果发现,尽管被调查对象普遍看好财务管理专业,但实际就业情况却与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并无明显差异,并且在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中,有30%的被调查者认为两者在实质上是没有区别的。
朱开悉通过对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学、金融学专业的知识、技能、素质和能力要求的比较,认为财务管理专业从总体上来说,不管从知识、素质、技能还是能力,其要求都比会计学要高,财务管理专业更加适合在研究生层次招生,如果在本科层次招生,最好从在校相关专业学生中选拔招生。他认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大学本科教育应以素质为基础、以知识为主体、以技能为手段、以能力素质提高为目的。
殷俊明和马丽君认为作为本科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必须要考虑人才市场需求的影响。在设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时,要正视大部分企业财务职能相对较弱,对专门独立的财务管理人才需求不高的现实。
现有文献从不同主体、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根据自身的培养目标定位确定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可以不同,但是所培养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该具有显著的区别于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的特征,否者就失去了该专业设置的必要性,不利于专业的发展。
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如何实现培养目标的培养模式,现有文献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段琳认为可以通过贯彻实施“导师制” 和“导学制”,构建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优化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导师制”是一种学生管理模式,是“班级导师制”和“年级学工辅导员”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湖南商学院会计学院和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商学院目前实施的就是这样一种模式。“导学制”是一种课堂教学的方法,导学是指“激导、指导、引导、启导、点导、诱导”学生更有效的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长沙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将人才层次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并在培养措施中强调突出技能培养,构建适应职业需要的理论课程体系。杨芳,刘希玉以长沙学院为例提出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突出应用教育观念,用先进理念统领实践,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六个“提升”。这些改革思路主要是从应用型的定位出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六个提升的主要思想可概括为是人才培养目标从理论型、知识型向应用型的一个转变。
卢新国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财务管理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操作提出了具体方案。3+1的培养模式是一种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设计的模式,是指在本科学习期间,前三年在校接受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到相关实务部门进行实践训练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主要是针对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设计的,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为适应社会需求,高校将最后一年设计成了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过渡期。
“KAQ”人才培养模式是由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和素质(Quality)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稳定关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KAQ人才培养模式下,首先按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学生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然后通过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实施加以实现。陈育俭以中层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为专业培养定位,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财务管理专业KAQ人才培养模式。
三、结语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化工程。首要人才培养目标和高校的发展定位以及地方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密切相关,人才培养模式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其次人才培养模式涉及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组织管理方式、师资队伍建设方式等方面,每一个方面的设计和实施都会受到特定的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的影响,要充分考虑培养模式的可操作性。各高校应该遵循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探索与学校定位相符的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范文4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培养模式; 需求
全球性金融危机重创了经济,触痛了很多领域存在的软肋。虽然危机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和偶然性,但经济发展周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探索风险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一定的对策,从而提高未来防范风险的能力是对损失的最好补偿。有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在经济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因此中小企业的相关问题一直是理论和实务关注的焦点。中国社科院近期的一项调查报告表明,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中,40%倒闭,40%受到严重冲击,只有20%的企业未受到影响。缺少得力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从而导致资金链断裂是困扰企业的主要问题,而高校培养的很多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已在中小企业工作数年,现有的企业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在危机中显现。本文以分析中小企业财务活动特点为起点,总结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人才特质,剖析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小企业需求的差异,最终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中小企业财务活动特点分析
中小企业的财务活动不同于大企业,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筹资活动的特点
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主要依靠创始人的投入,以民间融资为主,随着企业的发展,资金需求膨胀,便出现了拓展资金渠道的要求。中小企业融资难除制度层面、企业自身层面等被广泛探讨的因素之外,创始人与新投资人、投资人与债权人(或潜在债权人)之间基于信任的财务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是问题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投资活动的特点
企业发展过程中,投资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而中小企业在投资决策中缺乏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失败的概率比较高,从而导致资金链断裂。
(三)营运资金活动的特点
缺少系统专业的管理,是一些企业资金链断裂的直接原因。例如长期困扰出口企业的海外商账的回收问题是比较突出的体现。有资料显示,虽然我国很多企业采用传统意义上比较安全的信用证方式进行结算,但大多数企业坏账率高达20%,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0.25%―0.5%,危机爆发后,情况尤为恶化。
(四)收益分配活动的特点
在分配收益时,缺乏基于长远的利益考虑的利润分配政策安排,更为严重的是基于企业的特殊资本结构,所有者与企业两个主体很难划清,导致利润分配比较混乱。
二、中小企业需求的财务管理人才特质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中小企业正在进行的升级转型以及长远发展的需要来看,其财务管理人才在知识、素质与能力三个方面应具备以下主要特质。
(一)系统的专业知识是人才的基本特质
鉴于企业规模较小,资源有限,财务人员的数量不可能太多,不会有成熟公司细致的分工,因此需要财务管理人才掌握包括财务管理、金融知识、相关企业管理等知识在内的较为全面的专业知识体系。
(二)全面的专业能力是人才的核心特质
从上述分析中可见,中小企业的一大特点就是企业的出资者在企业的管理中处于核心的位置,因此财务管理既是对财务活动的管理,更是对财务关系的一种管理。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在实务中,除需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外,更需要具备包括解决问题、团队合作、人际交往、沟通协调、应对压力及合理安排时间等能力在内的专业能力,才能理顺中小企业财务关系,切实履行财务管理职能。
(三)较高的综合素质是人才的灵魂特质
在具备上述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专业素养基础上,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才胜任其工作的关键要素。
三、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小企业需求的差异分析
目前以高校学历学位教育为主,其他培训方式为辅的企业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才需求之间有较大差异。
(一)财务管理人才高校学历学位教育培养模式与中小企业需求的差异分析
高校学历学位教育系统规范,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财务管理人才的定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透过金融危机,我们清晰地看到,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小企业的需求之间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第一,教育主体方面,中小企业由于条件的限制很难主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从而导致中小企业的人才需求在高校教育模式中很难得到体现。
第二,专业课程体系方面,针对中小企业的相关课程设置缺乏。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部分构成。理论课程基本上是以比较成熟的企业为蓝本进行介绍的,但是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与成熟公司有很大差别。实践环节课程形式一般是主干课程的模拟实验、调查和实习的方式,主要问题是:模拟实验一般在学校借助一定的软件完成,软件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有较大局限;实习和调查是学生了解中小企业比较好的方式,但从实施的状况看,由于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实习过程中,学生接触的往往只是一些局部的技能型的工作,而调查的针对性不强,因此效果并不理想。
第三,教学组织形式方面,虽然由传统的教师讲授方式逐渐向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情景式教学方式转变,但在教学中,由于师生比和其他资源的约束,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在时空上受到一定限制,从而制约了对学生独立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团队合作以及理论应用等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才必备能力的培养效果。
第四,教师的素质是导致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与需求产生差距的重要因素。学校通常以招聘应届的毕业生和引进其他院校的在职教师为主要渠道形成师资队伍,而在引进教师的过程中比较注重学历和职称,而教师实践经验相对不足,必然影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综上,虽然各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已经普遍表述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但是由于在上述课程体系、教学组织方式和师资等方面的原因,知识层面的培养目标通常可以较好地实现,能力和素质层面的培养目标则难以全部实现。
(二)财务管理人才其他培养方式与中小企业需求的差异分析
对于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应一直存在于其职业生涯,这就需要通过在校教育之外的其他培养方式来进行。现在主要通过由财政部门组织的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社会团体及培训机构举办的培训实现,但目前两者对中小企业人才的培养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首先,由于财务管理和会计是两个在理论和实践中都高度相关的领域,大多数财务管理工作者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对象,继续教育的优点在于强制性、正规性、程序性和持续性,但其是针对会计人员进行的,因此培训内容主要是会计方面的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和技能训练等,财务管理方面的内容不多,涉及中小企业财务问题的更少。
其次,社会团体和培训机构对中小企业财务问题举办的培训近年有所增加,说明该问题已引起重视并得到加强,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虽然培训一般时效性和针对性比较强,但主体和时间都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限制了其能量的发挥;二是培训成本比较高,中小企业有时是不愿和不能承担的,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参与的比较少;三是培训的管理不规范,导致培训质量良莠不齐。
四、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的协调对策
综上分析,现有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尚难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亟需建立一个以中小企业需求为导向,以高校学历学位教育为基础,以继续教育为持续动力,以在职培训为补充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下简称新模式)。
(一)企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是建立新模式的基石
通过金融危机,财务管理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得以凸显,中小企业危机意识被空前激发,以此为契机,媒体的宣传和政府部门的引导与政策导向将促进企业关注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从而引导和强化企业正确的人才观念的形成。
(二)企业以有效的形式全程参与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是建立新模式最直接的有效路径
有一定实力和基础的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联合办学、签订人才培养订单的方式,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但众多中小企业资源有限而且个体差异较大,因此以个体身份参与人才培养是很难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挥各类企业协会的作用,通过行业或区域协会建立常年关注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机构,集中行业或区域内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与学校和培训机构进行全面的沟通。这样既能保证中小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又能鲜明地体现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才需求的行业与地域特征。
(三)高校关注中小企业需求,加强与企业合作,完善现有培养模式是新模式建立的核心和基础
首先,在课程体系设计中设置针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作为选修模块,培养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特色财务管理人才。其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通过聘用企业(协会)推荐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担任一定的兼职教学工作,引进来自企业的有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人才并鼓励教师通过科研或兼职方式加深对中小企业的认识等方式,培养符合特定需求的教学人才。最后,支持学生进行有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科研活动并将其成果列入评价体系。
(四)完善财务管理人才继续教育制度是新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中小企业,会计与财务管理人员和机构很少完全分离,而且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都参加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可以考虑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针对在岗财务管理人员增加关于中小企业热点财务管理问题的讲座与讨论为内容的单独模块,同时配套考核制度,从而使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不断认识新环境,建立危机意识,提高其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完成财务管理工作。
(五)充分发挥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是新模式建立和发展的必要补充和支撑
培训机构通过举办针对中小企业专门问题的培训,相对于高校教育和继续教育,更具有灵活性、时效性和针对性,可有效地引导各类中小企业发现并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培训作用的发挥尚需两方面的努力:一方面提高培训机构自身能力和素质是培训质量的内在保证;另一方面企业对培训机构的定期评价和政府(财政)部门的监督、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管理是培训规范性的重要外部保证。
可见,在新模式中涉及到多方主体,政府和媒体对于正确人才培养观念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外部驱动作用。中小企业作为财务管理人才需求方,可以通过企业协会将需求信息反馈给由高校、财政部门和培训机构构成的培养方,后者则分别通过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培训教育等方式为中小企业培养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同时,各培养主体之间也不是彼此孤立的,应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资源共享。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及相关主体的关系如图1所示。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5(12):36-41.
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范文5
【关键词】卓越计划 应用型 财务管理专业 培养模式
2010年6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会议,启动了全国范围内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试点工作,该计划目前已向教师教育、法学、医学等领域扩展,这是高等教育为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的重要举措,也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此举在全国高校引起强烈反响,无论是入围还是未能入围改革试点的高校,都在着手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工作,由此也拉开了全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序幕。
常州工学院是第二批进入教育部“卓越计划”的高校之一。学校财务管理专业一直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在教学改革、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和改革尝,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教育部针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启动了“卓越计划”,其基本要求对目前所实施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 “卓越计划”对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的要求
尽管“卓越计划”的本意是培养卓越工程师,财务管理专业目前也没有纳入“卓越计划”的范畴,但此计划中“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三个特点,使得我们完全可以运用“卓越计划”的理念,根据“卓越计划”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建设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卓越的会计师、管理者和创业者。
目前,我国大部分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都是应用型人才,该类人才是相对于高、精、尖的理论型、学术型人才而言,更多地需要掌握直接应用型知识和具有更具体实践的能力,要求学生能适应社会建设需要,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经济、管理,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要求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
根据“卓越计划”的基本定义,我国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在培养宗旨上与卓越工程师并无太大区别。但要成为卓越的管理人才,目前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应更多地关注社会和学生的需求, 要求教师和学生有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建立合理的机制,形成企业与学校的无缝衔接与深度合作。培养学生具备多学科与社会化的视野、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与创业能力。
二 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常州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依靠理工科的背景条件,结合跨学科优势,探索并建立行之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学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成绩显著,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主要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段式”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是以理论知识或陈述知识为主体,虽然普遍设置了实践课程,但大都是理论课的附属品,实践课程中较多的是验证性的实验和定向性的基础研究,综合性、设计性模拟实验少,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少、周期较短;课程间的实践教学环节衔接不够、彼此相互孤立、缺乏联系,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没有体现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学生的学习考核环节也大多是以书本知识为主,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评。
2.人才培养缺乏企业的深度参与
目前校企合作层次较浅,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过程中较少邀请企业参与其中,企业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缺乏主动性和责任意识。企业希望的是学生能够为其生产经营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以谋取企业的最大利润,而不是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将学生安排在与其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培训和锻炼。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时间偏少,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实习一般只能参观内容,而不能真正进行实训操作,也很少提供劳务报酬。学生接触企业人员较少,没有机会了解企业的实际问题,对企业采购、生产、经营等环节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影响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3.课程设置较少考虑学科交叉融合
用人单位一般要求学生一专多能,对专业人才的沟通能力、理论知识、行业知识、领导能力、应变能力、人文素养、工程技术等各方面要求很高。比如,搞财务管理特别需要了解企业工程技术,具有一定的工科知识。但是,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单一性和较少与相关学科专业课程交叉融合,使得培养的学生能力单一,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三 创建应用型财务管理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1.创建原则
第一,多元化原则。主要体现在学生选拔方式与评判标准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着重点多元化、人才素质构成多元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多元化、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多元化和学生评价多元化等方面。
第二,融合化原则。人文与科技、知识与应用、传承与创新、借鉴国外经验与独立探索相融合是人们对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育发展趋势的普遍共识。现代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离不开知识的集成、学科间的相互交叉、课内与课外、以及国内与国外的融合。
第三,实践性原则。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要求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实践中去,培养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积累经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对财务管理人才实践性的培养是卓越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第四,创新性原则。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创新能力,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本身要有所创新,要结合学生个体的实际、学校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和所处地区的经济文化环境、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等情况,建构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第五,开放性原则。面对全球化的人才竞争,我国财务管理专业教育必须走出封闭,走向开放。要能够深谙国际惯例,具有国际眼光和视野,能够分析国内外不断出现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并借鉴其合理可行之处。
2.培养目标
一方面,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要符合卓越计划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另一方面,要体现出参与高校自身的特色与不同的侧重。不同高校必须针对卓越计划的国家通用标准、学校标准及行业标准三个层面的标准体系。确定本校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财务管理卓越计划培养目标分为三层:总目标、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
第一,总目标。以通用标准为宏观指导,符合卓越计划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结合学校标准和行业标准来制定,培养具有合理知识结构与较高专业水平,具有国际视野和卓越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财务管理创新与创业人才。
第二,一级指标。卓越计划通用标准中强调各层次财务管理人才必须在知识、能力和素养三方面具备竞争优势与发展潜力。所以,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应将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及素质培养作为衡量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计划安排是否合理的评价指标,即判断课程体系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是否能够达到对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培养。
第三,二级指标。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具体化,可根据学校标准和行业标准对一级指标进行细化,其标准和目标不同,二级指标也不尽相同。将一级指标中的知识培养细化为基础知识、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三个二级指标;将一级指标中的能力培养细化为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四个二级指标;将一级指标素质培养细化为工程技术、人文知识和卓越精神三个二级指标。相对于一级指标而言,利用细化后的二级指标能够更明确更具体地衡量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计划安排。
3.创建校企联合模式
纵观国外高等教育,德国应用科学大学高等教育体系培养工程师是非常成功的典范。与国内生源情况不同,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学生入学前一般均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与国内培养目标亦不同,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培养的毕业生是掌握科学的方法、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人才;从学制来看,虽然也为四年,但采用了3+1学制结构,两个学期即一年的企业实习期;与国内人才培养方式不同,德国应用科学大学采用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合作的教育模式,学校承担理论教学,企业则承担实践教学。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学生有大量的机会去企业参观学习,考察企业实际的工作流程,同时毕业设计的题目中有一半以上来自企业实际并大多在企业中完成。
为了达到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模式及成功经验,创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通过了解行业的发展需求,邀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共同负责学生的培养。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确保学生有一年时间在企业学习培养,学生的本科毕业设计课题应紧密结合企业实际。
实行“4+2+2”时间安排。第一至四学期学习相同的基础知识,第五、六学期学习专业主干及专业方向课程,第七~八学期顶岗实习、专题报告、撰写毕业论文。这样的设计,一是有利于学生获得人文、自然、技术、经济和管理的基础知识;二是实习提前,时间延长,既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企业运营和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也有利于学校根据实习暴露出的问题或市场需要开设一些专题报告、讲座等来查漏补缺。
将课程体系划分为通识教育模块,技术、经济和管理互通模块,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块,专业主干及专业方向模块,企业顶岗实习模块,专题报告和毕业论文模块。
将技术、经济和管理知识融合化,通识教育模块课程以打好基础为原则,技术、经济和管理互通模块和专业主干及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以尽量扩宽、减少重复为原则,进行优化整合,增大学生自学空间和时间。
为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所有专业课程都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指导方案。理论类课程、应用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时数分别达到该课程总教学时数的20%或30%以上; 专业主干等实务类课程达到50%以上。
四 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措施
常州工学院从2000年本科招生以来,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每年都根据学科和专业发展需要对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面对未来,今后应加大改革力度,着重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
1.以教学改革为抓手
第一,教学形式多样化。除了常规的课堂上课方式外,积极探索采取每学期集中理论教学、聘请校外知名专家作热点问题专题讲座或报告、观看资料片及企业家进课堂等方式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强调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二,教学方法多元化。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突出学生主体作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法,改变“满堂灌”的说教方法。以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核心,除讲授、学生分析、讨论等常用方法外,探索并完善案例互动教学、经管情景模拟、科研课题渗透、团队学习、课业训练等多种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提高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第三,双语教学过程化。要注重学生的外语听、说、写的基本能力训练,加强双语教学课程设置研究,规定双语教学基本要求,组织优秀教师编写切实可行的双语教学教材,逐步扩大双语教学范围,使外语教学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
第四,实践学开放化。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学生可在任何时间申请自主选定的实验,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实验率,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2.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为突破口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个体,盈利性是其本质特征。是否能盈利是其是否参与校企合作的根本因素。企业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参与校企合作得不到国家任何的优惠政策,反而增加了麻烦和负担。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需要到生产现场接受有关项目的训练,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企业要为学生安全承担风险。因此,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在校企合作之前,要先考虑校企合作可以为企业解决什么问题、带来什么效益。大多数企业都会面临对员工培训及新技术研发的问题,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对员工进行培训,企业员工在学校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企业可以将学校作为企业新技术的研发地,企业与学校合作可以节约成本,实现双赢。政府应在政策导向上制定和规范旨在鼓励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让企业看到校企合作的好处。让企业全场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真正开展诸如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编著教材、互派人员等实质性的教育合作,形成校企合一、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
3.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
高校能否培养出企业需要、社会需要、服务地方的应用型财务管理卓越人才,关键在于教师。高校需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生产实践、管理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第一,让教师走进企业。高校教师如果没有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不熟悉岗位操作,是很难在课堂教学及教学实践环节中给学生以具体的启发和有针对性的指导的,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需要派遣中青年教师进企业实践进修,实施不少于一年的实践能力培养计划,或让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让教师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在实践生产中得到升华。
第二,引进企业有实践经历的专家。面向社会和企业聘请具有丰富理论及实际经验的高级技术、经济管理人员,让他们在学校兼职授课,参与学校培养方案的制定,保证每年能够有一定的时间开展现场实习或指导现场实习。让教师与专家面对面交流,在共同的教学交流中提高教师的钻研兴趣,促进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五 结语
根据“卓越计划”及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以社会发展背景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个性化的培养方法和手段加强企业的参与性,建立与企业界的紧密联系,多渠道、多形式、多环节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通过给教师和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与自主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社会适应性,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出具有卓越精神的卓越人才。
参考文献
[1]Basili,Weiss, A Methodology for Collecting Valid Software Engineering Data[J].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1988(6)
[2]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3]曹照洁.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5)
[4]刘建强.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模式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6)
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范文6
1.教学以理论学习为中心展开
当前高校中的财务管理教学,是以理论知识为中心展开的。教材编写偏重于理论,案例所占篇幅较少,导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片面偏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案例的讲解和扩展。这样的教学模式,就导致了学生无法通过案例来获得更多的知识,也不能更深入地对企业实际经营情况进行了解。
2.教学中缺乏实践环节
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但目前的财务管理教学中,实践环节却非常缺乏。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严重不足,在完成了财务管理学习后,光有理论知识,却没有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暴露出了教学设置的不合理性。另外,财务管理教学的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学校及教师对于实践活动的开展缺少指导,并且没有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这都导致了学生对于实践活动的重视性不足,对于实践活动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
3.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足
由于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的教学重点是理论知识的输出,往往采用单纯的知识讲授的方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不足,致使学生在课堂上缺少独立学习和思考的机会,降低了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因此,在许多高校的财务管理课堂上,出现学生逃课和在课堂上睡觉、不能按时提交课后作业等现象,这都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足的具体表现。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财务管理教学改革必要性
1.财务管理学科的应用性的内在要求
财务管理这门学科,不同于一般的学术型学科,更加侧重于应用性教学。教学目标是培养对财务知识和财经法规了解透彻、业务技能娴熟的财应用型人才,对人才的实践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但通过观察当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具体课程设置,并不符合财务管理学科的应用性特性。大部分的课程,都偏重于财务管理理论知识的输出,在课堂上,教师大都向学生单方面地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缺乏教学的实用性和互动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理论知识往往都比较扎实,但缺少独立思考和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在面对现实存在的各种问题时,难以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这严重违背了财务管理学科的应用性特性。
2.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平稳高速发展,国内企业也正将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逐步进行建立和完善。在现在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运行背景下,财务管理工作的地位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得到认可,科学先进的财务管理模式可以推进企业的持续发展。这就对财务管理人员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现实状况。要求财务管理人员,既要具备管理企业运行资金的能力,更要具备把握企业财务状况,防控企业经营风险的能力。但当前的财务管理队伍,受制于传统的财务管理教育模式,往往存在着知识面狭窄、思维模式固化、分析能力不足等问题。这样的财务管理人员,由于业务能力和分析决策能力严重不足,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于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无法胜任本岗位的工作,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3.学生就业的现实要求
当今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出现大量财务管理专业待业毕业生,这就要求必须改革财务管理教学。当前许多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无法顺利就业,这其中就有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但也有着财务管理教学与工作岗位需求不符的客观要求。在不少高校当中,财务管理教学背离了经济社会发展,没有以实现学生就业为目标导向,忽视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过分强调知识传授,极少开设或不开设实践课程,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专业课的设置也与实际应用存在着偏差,许多已经被更新淘汰的教学内容,仍出现在教学内容中。而一些专业课老师自身,也缺乏实践经验,不能在实践中对学生给予指导。从改善学生就业情况的角度出发,必须推进财务管理教学改革。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财务管理教学改革路径
1.改革和优化教学内容
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和优化,应是财务管理教学改革路径的基础和核心内容。对此, 必须从经济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目标角度出发,坚持学科应用型特性,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和优化。为了培养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财管管理教学要在构建完整的专业学科知识的基础之上,搭建起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和课程网络。将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专业基础知识、公共基础知识等,与素质能力培养课程全部列为财务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中来,达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素质能力的全面实现的目的。在财务管理教学内容的优化改革中,要在保证课程设置的整体性的同时,也要将财务管理专业的应用型和实践性体现出来。此外,由于财务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在教学内容上也要职业道德教育的输出。改革和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和实际应用,做的讲解有主有次,详略得当,对重点内容和核心内容,进行详细讲解,挖深、挖透课程精华,避免照本宣科的授课模式。
2.合理运用理财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实践性、参与性较强的课堂教学方法,与财务管理学科应用性特性相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理财案例的教学活动。在理财案例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理财案例的选择的适合性和设计的合理性。较为可行的一种模式是,教师首先进行理论知识讲解,再对理财案例进行讲述和评价,并让学生扮演商业人士,模拟实战经营,让学生以案例主人公的角度,感受理财管理环境,并将学到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进行实际运用。通过这种方式,增加了教学的互动性和生动性,让学生更直观、深刻地理解、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理财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在课前要进行充分的内容准备和教学环节设计。在理财案例教学进行当中,要结合使用提问、对话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发表见解的机会,并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和启发。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针对理财案例表达自己的观点。
3.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既要有扎实深厚的理功底,也必须具备财务管理丰富的实操经验。但许多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都是在完成学业后,直接由学生转变为教师的,缺乏财务管理实践经历,这样的教师队伍,无法很好地胜任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教育教学工作。为此,可以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来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引进来”:一是通过制定富有吸引力的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将符合财务管理改革教学目标的人才纳入教师队伍,而是聘请知名企业的财务精英人才,担任学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兼职讲师、教授、课外教学辅导员,定期开展授课和讲座,以及课外教学。"走出去”:鼓励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在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钻研的同时,可以深入企业之中,进行学习和交流,通过教师自身实践活动的开展,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
4.强化实践活动的开展
财务管理活动的应用性特性,要求必须在加强教学过程中实践活动的?_展。首先,学校要转变以往片面主动理论,忽视实践的教学模式,将实践活动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对实践活动实行学分制管理,同时加强实践活动过程审查,避免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发生。其次,学校要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中,并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机会和途径。可以开展校企合作的模式,为学生搭建实践活动的平台,以工代教,以工促教,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提生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也可以为企业培养实际所需人才,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有力保证。
5.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