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康复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康复护理范文1
方法:将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92例脑瘫儿童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引导式健康教育运用1个月。
结果:观察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GMFM66项量表分值优于对照组(P
结论:将引导式的健康教育应用于脑瘫儿童的治疗过程中,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儿预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引导式健康教育脑瘫儿童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384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266-01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俗称脑瘫,系小儿神经内科常见病,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及未来生活产生严重影响[1]。引导式的健康教育是一种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受损而致活动机能失调者设计的很有效的康复方法。临床调查发现,引导式健康教育在促进脑瘫儿童康复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以92例CP患者为对象,进行引导式的健康教育和常规护理的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CP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男29例,女17例,年龄2~13岁,平均(3.86±1.12)岁;其中痉挛型24例,混合型9例,手足徐动型7例,肌张力低下型6例。轻度膝反张17例,中度23例,重度6例。对照组:46例,男29例,女17例,年龄2~12岁,平均(4.01±0.92)岁;其中痉挛型24例,混合型9例,手足徐动型7例,肌张力低下型6例。轻度膝反张18例,中度23例,重度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引导式的健康教育,具体护理措施如下:①康复训练:按照正常儿童的运动和发育的规律,从上到下,从低级到高级,自近而远和从简单到复杂进行合理训练。针对各患儿的不同功能障碍,使用引导式的教育体系中所特有的基本模式,在专业护士的指导下,对其进行一些如抬头、坐位和平衡翻身的简单训练,同时进行手部的功能、站立、爬行梯等有助于加强生活自理能力训练[2]。同时训练过程中,专业护士要应用好引导式的教育理论,并借助一些引导式的教育家言论和部分的康复器材帮助儿童实施训练。②改善病房环境:保持患儿病房卫生,环境舒适。并尽可能将患儿病房设计得更加贴近儿童生活,使病房更加居家,患儿的个人物品分类安置,避免病房内放置如剪刀等危险物品。同时为患儿设置宽敞、明亮的活动场所,使患儿处在一个温馨、舒适、整洁的环境中。③加强与家属良好沟通:孩子是家里的希望,是父母心中的宝贝,因而,对于患儿父母来讲,其思想压力更大,负性情绪更多。因而,护士要耐心地向患儿家属讲明脑瘫病情的发展状况和康复状况,积极地争取家属的配合共同做好安全防范的工作,并指导家属多抽出时间来陪孩子,与孩子一同开展一些有益于提高孩子智力,促进孩子康复的活动。
1.3疗效评价。治疗前后采用GMFM66测试量表[3]对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发育情况进行评价。其中GMFM66评分总百分比提高≥12%为显效;总百分比
瘙 12%,但>6%为好转;总百分比提高≤6%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以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以P
2结果
2.1两组口儿GMFM66项量表分值比较。治疗前,粗大运动GMFM66项量表分值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GMFM66项量表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
2.2两组患儿疗效分析。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04%,观察组为89.1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CP是临床上常见的小儿神经内科疾病之一,严重者可并发语言障碍、癫痫或致患儿残疾[9,10]。目前临床上用于CP的药物较多,且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然而健康教育在CP患儿治疗中的地位仍无法取代。但目前临床中采用的健康教育方式较多,而引导式的健康教育方式已经成为CP患儿康复的首选护理方法,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研究表明,CP患儿在传统常规护理模式下,无法使患儿得到良好的康复护理,易使病情进展,或并发其他并发症,失去最佳的治疗机会[13]。引导式的健康教育是指在传统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医生与患儿、医生与家属沟通,使患儿能够午到有助于个体疾病康复的健康教育和医疗服务,有效保障患儿的治疗疗效和预后。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GMFM66项量表分值优于对照组(P
本研究表明,将引导式的健康教育应用于脑瘫儿童的治疗过程中,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儿预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儿童康复护理范文2
【关键词】孤残儿童;心理康复;观察;护理措施
孤残儿童是社会上的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是被遗弃的孩子。孤残儿童在智力、运动能力等方面都有残疾,甚至有些孤残儿童还有先天的或者后天的疑难杂症。他们需要关爱,需要帮助。孤残儿童的特殊性要求我们来观察他们的生理特点病理特征,对他们实施康复计划和康复训练,使其恢复基本的生活能力。对不同的儿童,要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的残疾程度要给予不同的照料和护理。下面是我院对孤残儿童的心理康复的观察与护理的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孤残儿童100例,其中男75例,女25例,1-3岁51例,3-6岁的23例,6岁以上的有26例;残疾情况,脑瘫45例,弱智28例,癫痫12例,唇腭裂10例,正常5例。
1.2方法这100例儿童,根据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病情制定不同的康复计划和相应的治疗方案。有我院的孤残儿童康复师对每个孩子进行康复计划。比如小于3个月的儿童以抚摸为主,大于3月的儿童根据运动发育的规律训练[1],主要有正确的卧姿、抬头、翻身、爬行、站立、行走等大运动训练,同时伴有精细的动作,比如自理生活,语言社交,智力游戏等。
2 护理措施
2.1 生活环境对于孤残儿童的训练室,要布置绿色的地毯,明亮的窗户,墙壁上可以贴有各种各样的动漫,可以播放优美的音乐。给孤残儿童购置了站立架、助行器、褥垫等训练器械,每天对孤残儿童的训练,从最初的仰卧起坐到孤残儿童反复的用助行架行走。。康教老师给患儿做肢体训练的示范动作,同时对患儿进行心理护理。老师和蔼亲切的话语[2],使孩子们感觉到老师胜似妈妈,喜欢她,接纳她,使心理上消除了恐惧与压力。生活环境还要整洁,每天都要进行相应的换气,通风,进行相应的消毒。
2.2心理护理在训练过程中,患儿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3],康教老师柔中带刚,有的放矢的进行心理护理。
2.2.1 随时沟通在福利院里随时在生活区里和孤残儿童交谈,向患儿说明人际交往的目的, 了解各个患儿的一般情况和病情, 掌握他的心理状况, 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要想法设法使患儿表达出总结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主动与人沟通的积极性。
2.2.2语言暗示法老师在与患儿交流的过程中, 用语言暗示取得病人的信任, 使其接受自己的观点, 并且有意识地让患儿感受到自我意识调节躯体生理功能, 使全身放松, 降低心理应激反应水平, 增强病人的信心和自我放松感, 从而解除焦虑。
2.2.3精神支持法因为这些被遗弃的孤残儿童他们都表现性格内向,不善言语,在护理过程中, 康师通过语言, 给患儿心理上的支持, 让患儿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和应持的正确态度, 清除不良情绪和行为, 调动自己的内在力量, 配合康师完成康复训练。同时要和患儿肢体接触,使其倍感亲切和温暖。如一名11岁的脑瘫患儿从2岁开始,我们就强化他坐起来,每次坐15~20min,从坐姿、坐稳然后做仰卧起坐。在第一次做仰卧起坐时,表现非常胆怯,情绪非常压抑,康教老师就给他做示范,孩子稳定下来后,老师对孩子说:“你是一个勇敢的孩子,要认真地训练,才能自己站立行走。”进行训练时经常与患儿进行心理沟通,对患儿适加关爱,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不受伤害,经过长时间的肢体训练,都有明显的好转。
2.2.4改善精神生活平时多讲开心的事给病人听, 使患儿多能处于高兴的心境状态, 因为笑能把人的乐观情绪鼓舞起来, 以利身体的康复。开展有益的娱乐活动, 收听一些欢快的音乐, 看电视, 分散患儿来自自身残孤的自卑感, 使患者注意点转移, 减轻精神压力。尽可能满足患儿合理需求, 使患儿心情舒畅。对患儿过激的异常行为, 如劝说不能改变, 可作适当让步, 使患儿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总之,在临床工作中, 护理人员应重视患儿的心理活动, 学好心理学知识, 掌握好心理治疗及护理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 不断总结经验, 应用于实际护理工作。心理护理应该做到耐心,细心。对于这一群特殊的孩子来说。我们要给予最大限度的关爱和保护。在他们的情感发育中给予合理的指导,使其能够健康的成长。对于有残疾的儿童来说,要给予合理的治疗措施。配合相应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再结合相应的日常护理。使孤残儿童活的开心,舒心,顺心。
3 结论与讨论
残疾类型与康复训练中,总效率是97.5%。其中显效87例,有效13例。
孤儿是社会上最弱小、最困难的特殊群体,是极易受到伤害、比较脆弱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最需要呵护、最需要关爱。他们没有什么政治声音,他们的生存发展需要人们广泛的关注。孤残儿童本身都存在着内向、固执,而且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对他们老师要有爱心、耐心、宽容之心,要允许他们随心所欲,不能多施加压力,少批评,多鼓励。
目前,在全国各地市社会福利院都有这样的孤残儿童,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政府每年拿出许多资金对孤残儿进行投资,使他们不再感到孤独,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为了达到使孤残儿童身体康复的目的,必须综合和协调应用医学的、社会的、教育的和其它的一切因素,训练其干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勇敢坚强的性格,使之早日康复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来回报社会。注意培养患儿勇敢吃苦的精神,要求他们在训练后自己整理物品,自己穿衣服、系鞋带,并表扬他们的优点。这对培养患儿勇敢坚强的性格,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使患儿在良好的环境下快乐茁壮的成长,有重要意义。
“桑兰孤残儿童康复基金会”由民政部下属的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和桑兰及其团队共同发起,主办方为中国社会福利协会,桑兰作为该基金会爱心形象大使,负责帮助基金会向社会和爱心企业筹集善款。其团队将和中国社会福利协会一起管理、使用该基金,并接受媒体和社会监督。
孤残儿童的收养[4],国家也给了相应的部署。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要继续完善制度,规范程序,提高效率,积极拓展涉外收养渠道,建立健全社会散居孤儿涉外送养程序,帮助更多孤残儿童通过收养实现妥善安置。要高度关注儿童收养后的生活成长情况,大力开展“寻根回访”,不断加强收养跟踪反馈[5],密切他们与祖国的联系和感情。
国家政策的出台对孤残儿童展现的是社会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爱。我们为之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王子才, 唐彩虹, 钱冬梅, 等. 上海市内家庭寄养孤残儿童的智力现状评析[J]. 临床儿科杂志, 2001,19(5): 300-301.
[2] 李心天. 医学心理学[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6: 56-269.
[3] 刘洪, 陈武雄, 南登昆. 介绍国际上一种新的康复工作评价方法――康复工作运行监测与结果分析(OMAR)[J]. 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 1995, 15(2): 49-53, 67.
儿童康复护理范文3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 童康片 维生素D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169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126-01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免疫力下降的表现,属于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一种[1]。儿童本身免疫力较弱,一旦患上此病极易反复发作,造成较大痛苦。目前,在此方面的治疗多为吸痰以及抗感染治疗。我院基于这一情况,创新使用了童康片与维生素D联合使用的方式展开对比性研究,希望能够找到更优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有效性。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的患者均为我院在2010年8月-2013年8月这三年时间内门诊病人共选取120人。患者年龄最小为两岁,最大14岁,平均年龄8.7岁。患者中男性61人,女性59人;病程方面,患者病程时间最短为半年,最长长达3年。
将选取的120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及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之上另使用童康片联合维生素D干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加强对呼吸道感染情况的预防并针对感染用药治疗。在此基础之上,观察组患者使用童康片以及维生素D加强干预,具体使用方式如下:
本次研究选用的童康片为广州康和药业生产,根据患者年龄的差异性设定阶段性用药指标:0-3岁患者每天服用两次,每次两片;4-7岁患者每天服用两次,每次三片;8-14岁患者每天服用三次,每次三片,共服用一个月时间[2]。维生素D选用的是厦门星沙制药生产,剂量为每天400毫克,一次服用完毕,共服用一个月时间。
两组患者在治疗一个月时间后观察治疗效果,并采取跟踪随访方式了解患者呼吸道感染是否存在反复情况。本次研究的评判指标采用血清免疫球蛋白的上涨幅度来判断,上涨幅度越大,证明治疗效果越好[3]。
1.3 统计学方法。对上述记录数据进行汇总处理,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P
2 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IgG、IgA、IgM这三项血清情况,治疗前后对比差异越大说明效果越好。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具体情况如下表:
表1 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治疗前后对比表
根据上表不难看出,两组患者治疗均有效,但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更优。根据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治疗前后检查可发现,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三项指标的差距并不明显,但在治疗后具有显著差异(P
3 讨论
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而言,由于自身免疫力不及成人,因此一旦患上此病极易反复发作。呼吸道感染的反复会影响到小儿正常发育情况,不利于身体对营养元素的吸收。
童康片属于中药治疗的一种,其药方中包含的防风、黄芪、牡蛎、白术、山药以及陈皮等中药材能够提升患儿身体免疫功能,减少再次感染发生几率,黄芪能够对多种病毒达到抑制效果;白术对于溶血性链球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抑制作用;山药能够提升细胞免疫功能;陈皮在促进体液免疫方面效果较好。另外,维生素D可有效促进患儿体内钙磷代谢,在提升免疫力、预防感染方面效果显著。在两种药物结合使用的情况下,患儿免疫力能够得到极大提升,并对反复呼吸道感染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达到治疗目的。因此,童康片联合维生素D的治疗方式适合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贤法.维生素D制剂联合童康片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100例[J].中国药业,2012(11):88-89
儿童康复护理范文4
关键词:社区康复护理 特点 护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122-02
随着人们对于健康问题重视度的提高,以及传统医学模式的变革,病人的康复护理工作已经由专门的医疗机构扩展到了整个社会当中,护理工作向居民社区推广也是现代护理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再加上国内人口结构正趋于老龄化,推进社区康复护理进一步走向专业化是当前普通民众的迫切要求。
1 社区康复护理及其特点
所谓的社区康复护理,是社区康复计划的康复策略之一,指的是病者、伤者、残者在社区康复的过程中,在总的康复医疗计划的指导下,社区内部的护理人员以全面康复为目标,针对相关人员开展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整体性康复指导,督促他们科学地进行自觉康复训练,逐渐减轻伤痛所带来的痛苦,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以求最大程度实现病人及伤者的康复。
社区康复护理的对象包括因意外损伤或急性、慢性病所导致的生理、心理障碍者,还有因老龄而导致的机体功能,以及先天性发育不良等等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的人群。针对不同的人群总结出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尽可能地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及其对家庭、社会的参与性。当然,由于此类人群病情各异,而且又有各自的家庭,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比较复杂,因此,社区康复护理工作具有长期性、分散性、指导性以及复杂性;但同时,相对于专业的医院护理工作,社区康复护理具有费用少,效益高的特点,对于病患家属而言更加省心省力,成本也更低。
2 社区康复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社区内服务对象的健康情况不同,康复需求不同,决定了社区康复护理工作的内容也会有所差别。
首先,对于刚刚痊愈后出院回家的对象,需要对其开展康复期宣传教育,尤其是年幼儿童、高龄老人、产后妇女等等,要对其开展日常行为、个人卫生、休闲运动、康复期饮食等方面的知识教育,帮助他们开展康复期自身护理,并且引导他们远离不良习惯,还应定期联系其家属,争取服务对象家属的配合。
其次,对于慢性疾病对象,社区康复护理护士需要单人联系一部分康复对象所在家庭,对其康复对象进行专门的定时打针、喂药、翻身、褥疮等护理,另外如糖尿病患者可以进行饮食指导、高血压患者定时监测血压并指导服药、乳腺癌术后做肢体活动指导等等,可根据情况轮流进行护理。
再次,向服务对象家属普及诸如口腔护理、为行为不便的患者开展肢体被动运动、身体清理等等技巧性要求不高的知识,吸引家属参与服务对象的康复工作,与社区护理人中相配合,帮助服务对象更快恢复健康。
最后,对于病情相对复杂而且有复发可能、但又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长期住院类康复对象,护理人员应当为其建立特殊护理档案,与社区康复机构的医师等工作人员每天定时检查,如有情况应及时处理,并且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动,为有效治疗作好准备。
3 社区康复护理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在开展社区康复护理工作的过程中,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才能更有效地更有针对性地为伤者、病者服务。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做好服务区域和对象的实际情况调查工作。先对社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进行调查,了解服务对象的生存条件;然后对社区居民的健康情况、文化层次、家庭生活水平、卫生理疗要求建立调查,在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之上,建立社区服务对象健康档案,选择设置与所在社区相适合的康复护理项目,必要时可与所服务对象签订护理合同。
其次,在社区内广泛进行康复护理宣传工作。树立社区康复护理在居民心目中的地位,是社区康复护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社区卫生人员应当全力动员社区领导、民政工作人员、志愿社团等等力量,通过宣传栏、社区广播、以及免费发放易懂易读的社区康复护理手册等等手段,帮助社区居民树立对社区康复护理工作的科学认识,进而将康复护理工作真正送到患者面前,切实为社区居民提供最大程度上的康复护理,帮助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的同时,还可以帮助社会专业医疗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加快大型专业医院的床位周转速度。
再次,创立专门的社区康复护理中心,并配有2~3名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生,以及一定数量的护士。中心护理可由医院调派2~3名,其它人员可由社区内退休护理人员或者通过护理考核的人中选用,当然中心人员无需常驻,只要中心有需要时再具体联系即可,这样在保证社区护理服务质量的同时,还能减轻护理中心的费用负担。医护人员虽然无需长驻,但康复中心必须设立24h全天服务电话,安排有人全天侯当值,以便即时接收护理人员以及服务对象家属的咨询,做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如果有条件,可另外开设社区居民咨询热线,由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护师专门负责,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解答社区居民开展日常护理技巧、普通康复常、以及意外伤病的紧急处理等方面问题。
4 社区康复护理工作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要求
社区康复护理工作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健康环境的建立。因此从事社区护理事业的工作人员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职业使命,不仅要求其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高水准的康复护理技巧,而且还要求其知识面广泛,有一定的心理疏导水平、教育学常识、营养学知识等等,从维护社区居民健康的角度出发,做到热情为康复对象服务,对社区内的康复对象实施科学护理,不断增强康复对象的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配合康复护理工作,以便尽快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5 结束语
目前,社区康复护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得到了服务对象的好评,但由于社区康复护理事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经验还不够全面,还需要更广泛的社会支持以及社区康复护理机构自身的长期实践和不断探索,以便将社区康复护理工作推向科学化可持续发轨道展,为广大康复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苏元英,杨丽莎,覃桂玲,王叶玲.亚健康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社区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1,18(13):60-63
儿童康复护理范文5
【关键词】骨伤科;家庭病房;康复护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医疗保健服务的要求也随之而上升,为了满足人们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医院管理体制也不断进行改革,再加上“以患者为中心”的观念不断深入,医疗服务逐渐从医院围墙内延伸至家庭;针对一些不方便出门的特定患者,如骨伤科患者,他们需要终日病卧家中,行动不便,但是却仍然需要细心照顾,而家庭病房的开设,能够为这些患者提供便利外,还能够为患者提供康复护理措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1]。本文选取骨伤科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分析骨伤科家庭病房的康复护理,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骨伤科患者45例进行临床观察,其中,家庭病房患者25例,作为观察组;医院住院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的年龄为10-70岁,平均年龄为(52.1±3.6)岁;其中,6例患者为胫腓骨、肱骨骨折,8例患者为股骨颈骨骨折,7例患者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例患者为不全瘫,1例患者为高位截瘫,1例患者为骨软骨瘤切除术后,1例患者为颈椎病。
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0例,患者的年龄为19-69岁,平均年龄为(52.4±3.7)岁;其中,7例患者为胫腓骨、肱骨骨折,8例患者为股骨颈骨骨折,6例患者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例患者为不全瘫,1例患者为高位截瘫,1例患者为骨软骨瘤切除术后,1例患者为颈椎病。
1.2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康复护理,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2]。
1.3评价标准患者的疗效标准分为:优、良、不及格,参照《中医骨伤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运用χ±s进行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的优良率由于对照组,具体见表1;观察组患者的关节功能评分为(94.3±5.7)分,对照组为(84.6±5.9)分;均存在差异,P
3讨论
3.1饮食护理一般来说,家庭病房患者大多为老人或者儿童,前者机体内的各脏器功能逐渐衰退,后者机体内的各脏器功能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因此,在患者伤后的1-4天内,要给予患者容易消化的食物服用。对于牵引术后需要打石膏的患者,行动不方便,但是如果患者长期卧床休息,很容易会出现便秘,因此,护理过程中,必须鼓励患者多吃水果、蔬菜,促进胃肠蠕动。
3.2关节功能锻炼护理人员要辅助骨伤科患者进行相应的关节功能锻炼:①如果患者为小夹板、石膏固定上肢者,则康复护理中主要的关节功能锻炼为手指伸屈锻炼、握拳锻炼等;②如果患者为石膏固定下肢者,护理人员就要指导患者抬高患肢,进行足趾锻炼;如果患者为短腿石膏,则可以给予患者膝关节功能锻炼;如果患者为长腿石膏者,则可以给予患者骨四头肌抬高及等长收缩锻炼;患者去掉石膏后,指导患者进行膝关节及踝关节锻炼;③如果患者为高位截瘫者,在脊髓损伤早期,由于患者的截瘫患肢无力,护理人员首先就是确定患者的肢体功能位是否良好,针对患者肢体的具体情况,给予患者被动关节训练,避免患者出现骨质疏松及关节挛缩畸形;另外,在患者卧床休养期间,还要给予患者更换护理,避免患者发生压疮。
3.3其他康复护理在损伤早期,患者可能会发生尿潴留,使患者出现尿路感染,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所以,为了使患者的膀胱功能能够维持正常状态,要给予患者膀胱功能训练及导尿训练。康复护理期间,要循序渐进指导患者进行训练,因为在负重训练初期,患者机体由于不适应,容易发生下肢紫绀、肿胀等症状,此时应该将患者的下地及行走时间延长,避免形成下肢静脉血栓,使患者能够快速康复[3]。
综上所述,开设家庭病房,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并且,采取家庭病房进行康复护理的患者,还能够省去住院费用,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但是,家庭病房的康复护理中,护理人员一定要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变化,给予患者及其家属适当的指导,使家属能够充分掌握常见护理技巧及基础护理知识,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措施,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刘燕华,刘燕平.家庭病房的开设与基础护理素质的提高[J].实用护理杂志,2009,11(05):154-155.
儿童康复护理范文6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康复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44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874-02
急性脑血管病是指局部脑组织出现局限性缺血性坏死、出血或脑组织软化好发于老年人群中,患者愈后多遗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和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甚至会影响患者的心理,使患者产生抑郁[1]。在临床应用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实施早期的康复护理可以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笔者现将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收治的100例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分析,其中男性患者68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在44-78岁,平均年龄(59.39±4.02)岁。其中脑出血的患者33例,脑梗死的患者41例,脑血栓的患者26例。意识清楚的患者67例,意识朦胧的患者22例,浅昏迷的患者8例,深昏迷的患者3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一般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措施,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一般疾病情况等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2.1神经功能康复训练通过在患者周围摆放生活日常用品,书刊、报纸、看电视等刺激患者的视觉、触觉、听觉的感知,提高患者的智力能力,可以给予儿童杂物进行看读,出现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早期可以录音,护理人员或者家属教患者从简单发音、单个词、简单的短语开始学习,反复训练语言,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
1.2.2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在脑梗死患者生命征平稳、神志清醒、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h后[2],就应针对患者的肢体进行康复训练,每4h做1次肢体被动运动和按摩,卧床的患者将其肢体放置功能位,肢体按摩每四小时一次,每次30min帮助偏瘫肢体做关节伸展、外展、内旋等活动,并按摩肢体肌肉防止发生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然后练习床上翻身活动,促进肌力的恢复。随着患者病情好转,患者能够坐起时应进行站立锻炼逐渐过渡到行走训练。平衡训练:指导患者先原地踏步,在进行身体躯干扭转、摆髋等训练运动,注意活动度由小到大、由慢到快,循序渐进的进行。
1.2.3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对与脑血管病的患者进行简单的生活训练,如训练穿衣、进食、上下床、大小便自理等日常生活的能力;根据患者兴趣爱好与活动能力,适当的安排散步、练习太极拳等活动,增加患者的生活乐趣,为尽快使患者生活自理创造有利的条件。
1.2.4心理护理患有脑血管病的患者由于疾病的原因多会出现抑郁症,在患者住院期间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心理素质,以及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护士与患者进行沟通时态度要和蔼,语言要通熟易懂,可以有浅入深,有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和家属积极配合各项治疗与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逐渐的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1.3效果评价①神经功能: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评定,3l-45分为重型,16-30分为中型,0-15分为轻型;②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法[3]进行评定,95-99分为轻度,85-94分为中度,50-84分为明显,60分为良,41-60分为中,≤40分为差;
2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相应的护理后针对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生活能力,进行与护理前比较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针对脑血管病的患者早期实施康复护理能显著改善患者其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能减低患者的抑郁程度,使患者最大限度地尽快恢复身心健康,尽早回归社会,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因此,我们认为早期康复护理值得在临床急性脑血管患者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蒋妙华,温德树.早期康复训练对卒中单元脑梗死患者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6(13).
[2]董英莉,周凤英,陈九斤.早期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作用[J].护理学杂志,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