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建设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才培养建设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才培养建设方案

人才培养建设方案范文1

[关键词]生物科学专业 人才培养 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屈凤杰(1978- ),女,吉林通化人,北华大学师范分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生物教学。(吉林 吉林 13201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1-013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创新为驱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专业的发展决策关系到学校的资金投入、设备场地的建设和人才引进等方面,所以学院充分调研了社会对生物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及就业情况,在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环节中,学院形成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基础学科建设与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相结合的办学特色,构建了以“多元化的教育观为基础,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的高素质教学与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生物科学专业研究领域及专业发展前景

生物是一门跨领域宽、覆盖面广、基础性强的,由多学科知识交叉形成的综合性学科。生物科学是一门极具生命力的前沿学科,其在医疗、保健、农业、食品、环保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北华大学的生物科学专业隶属于北华大学师范分院(以下简称“学院”),其建立与发展依托于学院教育专业领域的优势。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在制造业生物科学技术上的应用、生物化学产品以及生物能源方面形成了一定特色。学院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贯穿于生物科学专业的培养中,以适应当今社会对生物科学技术的专业人才需求。

二、人才培养目标及能力要求

人才培养的考核标准是该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是否能够很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定位在偏理的工科上,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培养其成为有理想、有抱负、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能在中等以上学校进行生物教学和生物学教学研究能力的教师及其他复合型人才。生物科学专业学生除学习生物科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还需具有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即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知识面和科学素养,同时具有将知识、技术与实践相结合的素质;掌握生物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学科先进知识及发展方向;了解国家相关生物科学产业的政策法规、产权专利等条款。

三、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理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教学内容是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可以通过整合传统的生物教育专业课程资源来构建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科体系,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原有的资源浪费与闲置,而且也为新专业建设提供了较高的平台。在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优势的基础上,紧密联合生物与化学,对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在必要的主干课程以外,加入一些最基本的、具有前沿价值的知识以及能够反映生物学科和化学学科交叉的应用知识,譬如生物化学、食品化学等课程。在跨学科基础必修课体系中,加入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和相关实验;在专业学科必修课、选修课中,有意识的侧重了与化学学科相连的课程。生物科学专业隶属师范类专业,因此在学科教育专业课中,安排了中学生物讲授的相关课程,如生物教学论、中学生物教材分析与课程设计等。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内容,不仅要改进教学方法,更加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譬如,植物学、动物学等课程在传统的生物科学专业中强调知识的基础性和系统性,但在生物科学专业中更强调应用性。所以在这两门课程的建设时,把资源植物和动物的开发利用作为重点来实施。不仅突出了重点、难点,形成了分层次的立体结构,还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同时,了解了生物科学专业学科的发展前沿及未来趋势,熟悉生物化学技术的工程应用情况。

在教学方法上,大部分课程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参与启发式、案例讨论式大量应用于课堂教学,论文式的考题及综合实验技能考核作为重点的考试方法。

(二)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

1.实验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与改革,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教学良好条件。适当地减少理论授课学时,加大实验课教学的比重。结合学院教师的科研实际项目或大学生创新项目来开设实验课程,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接触实际的科技前沿。教学内容以技能训练为主,着重实验技术的原理与程序的训练,减少验证性和模仿性实验,加大探究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的实验比重,建立多层次、开放性的实验教学体系。组织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或者科研项目,以达到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独立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学校重点建设实验室化学与生物实验中心已经建成。实验中心是大学生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实验教学基地。实验室长期坚持实验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在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与尝试,构建了“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与综合设计”一体化的“层次综合”实验教学模式。该实验中心强化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不断探索和建设具有生物科学专业特色的实验课课程体系,探索更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完善实验室管理机制和信息化水平,提升科研实力和服务地方的能力。

2.实习课程。实践中加强对学生毕业实习的指导,鼓励学生从社会实践、科研项目中寻找研究课题,独立设计、自拟实验方法进行探索研究,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

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可有效地缓解学校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外派大四毕业生到校外企业实习兼完成毕业论文的形式,既可满足企业的需求,锻炼学生,又可以扩大实习基地。学院师生动员各种力量,整合办学资源,开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同时扶持实践教学方面的教研项目,使学校与基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促进合作关系向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四、教师队伍的建设

生物科学专业课程数量较多,知识内容更新速度快,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要求授课教师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教授、副教授帮助年轻的教师参与项目,同时聘请企业中有实际经验的技术人员举办生物科学知识的讲座,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不仅积极引进人才,还要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到国内外高校进行深造读博、访问交流。实行淘汰制度,为有能力的高学历的人才让路。

多年以来,学院形成学术梯队合理、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教学科研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教师能够自觉地吸取前沿知识,利用现代化计算机信息技术,完善教育思想、培养模式,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

五、管理机制的完善

为适应生物科学专业建设的水平要求,不断完善生物科学信息平台建设,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建设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考核、考试、评估体系。对已毕业的学生保持密切关注,这样不仅有助于开发校企合作项目,还能为在校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帮助。

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学校诸多的部门,需院校上下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各司其职,在学科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实践实验教学环节和硬件设施等方面加快建设步伐,进一步夯实基础,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祖国的建设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胡晓倩.地方高校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建设方案探索[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2(4).

人才培养建设方案范文2

【关键词】广州区域金融中心;高职;期货;人才培养方案

2008年,国务院批复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支持广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广州被定位为“财富管理中心”,“侧重于建设以银行、保险、财富管理为重点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着力提升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和辐射能力”。打造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已成为打造广东金融强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板块、载体和平台。

区域性金融中心是金融机构集中、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信息灵敏、金融设施先进、金融服务高效的融资枢纽。区域性金融中心能够集中大量金融资本和其它生产要素,从而有力推动该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国内,有二十多个城市都被定位于区域性金融中心,在其建设过程中也十分重视金融专业人才的重要性,但是大部分城市都是专注于高级金融人才的引进,而忽视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金融中心建设与金融教育的关系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金融中心的建设和金融教育之间具有互为支撑的双向联系。金融教育对金融中心建设的支撑作用体现在:金融教育为人们提供了理解金融市场运行的基本理念,金融教育为企业和金融产品的估价提供了基本方法,金融教育的推广、普及促进了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金融教育为金融行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金融中心建设对金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金融中心为金融教育提供了实践检验平台,为研究者提供了观察金融市场的窗口,为金融人才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成为金融界与金融教育界互动的平台。金融中心往往集聚了一流的金融学教学和科研机构、人才,从而成为金融教育的中心和金融创新的源泉。所以,在金融中心的建设进程中需要把金融教育置于更为重要的、基础的、先行的地位。

二、证券期货专业发展契机

人才的培养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过程,其中政府的产业政策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很有必要将这几年有关“建设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相关政策梳理出来:

2008年,国务院批复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支持广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

2011年广州市颁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实施意见》;

2012年6月,举办首届中国(广州)国际金融交易·博览会;

2013.4.1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支持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若干规定》每年拟投入3亿多元奖励新设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平台,加快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2013.4.8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广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推动广州股权交易中心、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和产权交易市场加快发展,继续争取恢复设立广州期货交易所,争取广州高新区列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扩大试点园区。

其中最具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当属《关于加快建设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实施意见》。根据2011年广州市颁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实施意见》中第五条提到:“培育10家重点金融总部企业,并进行分类指导,给予政策支持。落实我市总部经济扶持政策,强化服务,支持广发证券、广州证券、万联证券等在穗法人金融机构发展壮大……”第十五条提到:“充分发挥广州在人才、资讯、结算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大力培育和发展私人银行、证券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资产管理等财富管理机构……”第十八条提到:“充分依托广州及珠三角地区成品油、钢铁、塑料、煤炭、粮食、木材等大宗商品现货市场发达的有利条件,以及毗邻港澳台、影响华南、辐射东南亚的良好区位条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恢复设立广州期货交易所,提升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数据处理、信息咨询等期货业务中介组织,延伸期货产业链条。”第四十五条提到:“充分发挥广州教育资源优势,强化校企合作、产学研联盟,完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建立金融人才资源库,发挥人才中介对金融人力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培育金融人才专业市场,促进金融人才流动与增值。”

从《实施意见》中不难看出有一下几点发展趋势:

1.证券、信托和期货业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对证券期货专业人员的需求数量较大;

3.人才需求结构趋向偏爱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4.人才培养过程强调校企合作和产学研。

三、高职证券期货人才培养方案

广东省内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间高职院开设了证券与期货专业,我院证券与期货专业于2008年成立,虽然时间短,但是发展的势头还是迅猛的。这几年来证券与期货专业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与多家公司展开了多方位的合作,在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了本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将前期的成绩和经验做一个梳理和总结,以服务广东、服务于金融行业为主导,以办出自身特色为主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为构建证券与期货专业发展的模式提供策略支持。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培养过程以及培养方式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的基础依据。如何使证券期货专业的课程体系更加趋于合理,培养的学生更加适应岗位的需求,适应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1.目标

从大多数的证券、期货机构的设置结构看,其主要采用“总公司—分公司—营业性机构”的总分支金字塔模式,少数管理与研发的岗位集中在金字塔的上层的总公司,服务与操作岗位集中在金字塔下层的营业性机构,这恰恰也是人员需求最大的部门。根据这样的人才需求特点,和广州金融业的发展需要,高职证券期货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是为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发展眼光、国际金融视野的人才野的高级技能型证券期货经纪人与职业操盘手”。

2.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实质上是从一个准员工开始到熟练技能拥有者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一个工人从通用性技能型人力资本到专用性技能型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定位显得至关重要。

通过查阅资料和企业调研等方式,对高职证券期货专业的岗位工作任务进行了分析,具体如图1所示。

3.学习领域的构建

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应该有的放矢,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能力,结合岗位需求进行培养。因此,提出以“学习领域”为核心,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课程为载体的学习模式(见表1)。

4.强调实践教学

高职培养的是直接参与一线职业应用人才,因此其教学任务更应贴紧实践,以使教学适应和服务于岗位需要。高职证券期货专业的教学中可从总体上建立课程实训、专项实训、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几个实践教学环节,采取“以课堂实训为基础,以专项和综合实训为延伸,以毕业顶岗实习为最终检验”的实践教学体系(见表2)。

培养职业综合能力离不开实践教学,因此,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具有主体地位,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主要教学方式。从上表可以看出实践学时所占的比例是相当高的,这恰好也凸显出高职教学的基本特征。

5.优化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办学必须走校企合作的道路,但由于金融机构对自身经营状况具有较高的保密意识,高职金融类专业与金融机构开展广泛的校企合作有很大的难度。经过几年的摸索,笔者所在单位的证券期货专业与广州市多家证券公司、期货公司营业部及资产管理公司合作,逐步形成了一个灵活而又行之有效的模式。

首先,在专业建设决策层面上,和企业合力打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研究确定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共同制定学生培养计划方案。

其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是由企业派专员到学校进行灵活多样的教学(例如实训课、报告会及讲座),二是校方老师,在承担培养学生的教学职责的同时,又或是完全脱产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达到教研一体化的目的。

再次,在实践教学方面,一是与企业签订实习实训协议,定期送学生去企业实习,二是根据企业真实环境(包括专业软件)结合教学要求建设一体化实习实训室,在实训过程中由企业专家会同教师根据教学进度,按照行业标准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测评。

最后,在就业方面,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会员的作用,企业在有用工需求时第一时间通知学校,校方组织学生进行面试,优先录用本校学生;另外,结合实践教学的过程,用人单位已提前进行了转向实训和实操,因此在就业的时候实现了“无缝对接”。

四、结语

证券期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整个思路是以广州金融特色为基础确定金融职业岗位,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明确专业定位,以专业定位的工作过程明确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在广州这样金融中心特色突出的地方办证券期货专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在人才培养上要突出区域性,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相应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安排等进行探索,逐步形成培养特色与优势,培养出社会适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军洲.中国区域金融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2]支大林.中国区域金融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2.

[3]澄.宁波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对策思考[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11).

人才培养建设方案范文3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室内设计;高职高专

新的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达到对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并非不要知识而是按工作过程对知识进行重新排序。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整合的“串行”体系。

我认为体系的构建核心工作是把传统体系的多讲少练改为精讲多练为核心的体系。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开始了对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下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课程内容由原有的章节课程体系改为项目任务式的内容,将所有的教学内容渗透到每个项目任务中。

1 专业背景及人才需求分析

1.1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些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装饰行业愈加显示出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市场增长空间以平均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十一五”期间,全行业年工程产值总量由2005年的1.15万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2.1万亿元,总体增长82.6%,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5%左右,高于同期全国经济增长水平近3个百分点;总的来讲,我国建筑装饰行业是一个资源永续、业态常青的行业。而且在未来20年中,仍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期,其特点主要是:有急剧增长的市场需求,高强度的社会投入,高增长率以及大大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盈利水平。这是一个行业发展的黄金阶段。

1.2人才需求分析

按全国行业从业人数1200计算,受过系统教育的约占10%,主要集中在设计项目管理,企业管理层面,按照行业发展的需要,现在主要需求是有文化创意设计创作能力的设计人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2 专业建设基础

2.1专业现况

我校多年来专业建设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对建筑装饰行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积极开拓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途径,在国家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逐步形成具有高职教育教学特点的专业办学特色。

2.1_1教学改革

坚持走依托行业合作办学的改革创新之路,与牡丹江地区装饰集团长期合作,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创新上,取得较为丰富的成功经验和实践成果,创新工学结合“411”人才培养模式,即4学期在校学习,1学期进行单项基础技能实训,1学期到企业岗位进行综合职业能力实训。构建了以室内设计技术应用能力和装饰构造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两条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室内设计》课程获得省级精品课程,《建筑装饰构造与施工》课程获得院级精品课程,创新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承担国家级教研课题3项,省级课题2项。主编教材5本,参编教材8本,50余篇。

2.1.2实训条件

打下了稳定的产学研、开放办学的基础和规模。校内实训基地初具规模,现有设施齐全CAD实验室、家具与装材料展室、室内设计实训室、装饰结构与构造样板间等实验室、建筑装饰施工技术实训场,现有设备总值160万。与市内多家装饰工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14个。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创造了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专业技能实训环境,基本保证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行动导向的教学的新职教理念的贯彻和实施。满足了学生技能实训需要。

2.1.3专兼职教学团队

师资力量不断壮大,骨干专业教师多数参加技术服务,都是实践经验丰富的行家里手,有的在牡丹市室内装饰行业协会担任专家理事,为专业建设和利用行业教学资源发挥积极的桥梁作用。聘请6名企业家和资深的室内建筑师与专业骨干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现有专任教师12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6名,建筑师1名,助理讲师3名。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5%以上,院级名师1人,硕士1人。根据第5、6学期的实训课程安排,聘用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1_4毕业生就业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了显著了成效。

2.2办学特色

构建了以室内设计技术应用能力和装饰构造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两条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对有设计天分的学生着重培养室内设计技术应用能力,对没有设计天分的学生着重培养装饰构造技术应用能力,因材施教,瞄准岗位,互有兼顾。

3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

3.1总体目标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校企深度融合,与牡丹江地区及省内知名的装饰集团合作,探讨建立校企合作育人理事会及运行机制;实现校企对接,按行动导向的教学观,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完善工学结合“411”人才培养模式。

3.2具体目标

校企融合,共同参与,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基于室内装饰装修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制定专业课程标准。按照工学结合“411”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式,构建以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过程为核心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融入二级建造师、室内建筑师职业资格标准,导入黑龙江省建筑装饰装修施工工艺标准和相关企业的标准,与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开发完成8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标准及与之配套的教材或讲义;通过3年建设,建成优质专业核心课程5门。

4 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建设内容

4.1推进校企对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紧紧跟踪装饰行业结构的调整及社会人才需求变化的轨迹,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建设委员会为依托,通过企业岗位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要求的分析,按照职业工作过程营造真实(仿真)的工作环境,加大工学结合的深度。在顶岗实训中注重过程管理,首先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其次加强组织纪律管理,要使学生牢记自己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价;最后由学校和企业按教学和生产的双重标准对顶岗实训学生进行考核。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4.1.1专业带头人培养

聘请主持过国家级或省级重点建筑装饰设计或施工项目管理的、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在省内外装饰行业中有较高声誉的企业专家1人作为专业带头人;对现有专业带头人采用外派出国学习、培训和企业锻炼等方式进行重点培养。

4.1.2骨干教师培养

确定4名政治立场坚定,师德高尚,事业心强,富有创新协作精神,治学严谨,教风端正,诚信育人,为人师表,具有5年以上高职高专教学经历,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骨干教师为培养对象,引进2名骨干教师,根据骨干教师的岗位任职标准进行修改化培养。

4.1.3“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积极创造条件使青年老师下企业顶岗实践,丰富其企业工作经历,其中4位教师下企业半年,其他专任教师每年要有一个月下企业工作经历,直接主持或参与实际工程项目不少于1项:专任老师积极考取注册室内设计师、注册建造师,使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老师总数的比例达到90%以上。

4.2转变培养方式,深化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

组建一支由职业教育专家、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构成的课程体系开发团队,以室内装饰装修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的归纳分析为出发占,打破学科界限,结合“411”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重新构项目化的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

人才培养建设方案范文4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13)08-0012-03

广东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于2010年启动了“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试点工作,探索构建技能型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长效机制。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2009年成为广东省首批自主招生中高职衔接试点专业,2010年开始试点“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即中职学生在学习3年后通过选拔到高职院校继续学习2年,中高职共同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中高职各自的定位,强调中职是基础,高职是中职的延伸和拓展、深化,强化中高职教育的内在逻辑关系。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介绍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方法。

一、课程体系的衔接

为实现中高职两个层次培养目标的有机统一,中高职院校一起研究制定五年一贯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做到双方认可的有效衔接。通过调研,把握中高职教育不同层次对人才培养目标不同阶段的要求,准确定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扩展专业知识内容,注意理论深度的前后递进和有效衔接,避免交叉重叠。无论是公共文化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要做到有机、系统地衔接,如高职的主要公共课程包括“两课”、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应是中职课程的延伸与深化;而专业基础课程根据专业具体情况进行延伸、深化,有的要作拓展。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机械制图》课程,学生在中职期间重点掌握手工机械制图和识图基本能力,在高职学习期间则突出计算机绘图和零部件测绘能力的培养。

对于专业技术课程则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进行衔接,中职培养“汽车护士”,主要培养学生汽车维护、修理和基本检测能力,达到汽车维修中级工水平;高职培养“汽车医生”,主要培养学生汽车综合检测、故障分析和诊断能力,达到汽车维修高级工水平。围绕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基于职业能力标准,重构“汽车维护”、“汽车维修”和“汽车检测与诊断”层次递进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二、课程内容的衔接

中高职学校共同研究制定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等,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内容衔接上进行统筹规划,形成连贯有序的有机整体,较好地避免了课程设置和内容重复问题。

具体措施:第一,准确定位中职和高职课程内容。根据中高职两个层次人才培养规格,研究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对应性,按不同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和岗位目标要求,选取相应的课程内容。第二,按层级和梯度原则遴选课程内容。中职和高职期间所学的课程内容在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级差上应该有明显的区别。第三,双方骨干专业教师一起进行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

以《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结构与检修》课程为例,说明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与内容选取的思路与方法。该课程是学生在中职期间的专业核心课,课程内容主要针对发动机机械部分,是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需要熟练掌握的专业知识。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发动机机械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拆装与维护能力,能完成发动机机械系统的大修作业、安装与调试,中职期间安排108学时。为保证专业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学生进入高职学习后仍安排48学时的本课程教学,教学模式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以学生在实车进行发动机机械故障诊断与维修等技能训练为主,培养学生建立起故障诊断与排除的基本思路,突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体课程内容安排见表1。

三、学生管理的衔接

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基础教育阶段处于弱势的学生,文化成绩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学生的特点,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高职院校提前介入,分配各年级段的培育任务,做到中高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无缝对接。

人才培养建设方案范文5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取向

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以专业建设为载体、为龙头。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谋求新发展、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而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当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符合社会需求时,就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通过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高职教育要求,决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走向和成效,进而直接影响专业建设的整体质量和特色。

一、人才培养方案研发要以转变教育理念为先导

从2000年以来,教育部陆续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等文件。这些文件的先后颁发,反映了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认识的变化,反映了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变化。尤其是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性、方向性意见,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发必须以这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思想为统领,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全面贯彻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要求,全面总结和巩固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干、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按照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高等院校自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以来,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数从1999年的100多万迅速飙升到2009年的629万人,中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阶段”跨进了“大众化阶段”。大规模扩招导致录取分数线不断下降。近几年来,多数高职学生以200多或300多分的高考成绩进入高职院校,生源的整体文化基础薄弱和学生差异程度大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大众化教育赋予了不同教育类型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充分考虑生源现状的客观需要,摒弃传统高等教育思想观念,以就业为导向,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上下功夫,积极回应家长的教育愿望与教育投资,提供给学生真正需要的教育服务。

二、人才培养方案研发要以职业岗位需要为根据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首要原则是职业性,所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保持与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所具有的特点、要求及发展趋势相适应。人才培养方案研发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前提,以构建课程体系为核心,对应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需要,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确定毕业生就业岗位与就业范围。确定本专业对应的主要岗位(群),说明本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范围,包括就业单位类型和职业岗位。

第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指通过系统的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它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的方向,反映了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如果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整个培养方案就会出现原则性错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按照总的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根据所确定的职业领域和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本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目标定位要准确、科学、合理,文字表述应简明扼要。

第三,明确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规格是指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所规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具体标准。如果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不准确,整个教育教学的组织实施就会因为缺乏客观依据而失去效力。通过对就业岗位的具体分析,可以确定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和支撑能力的知识;确定学生要具备的基本素质;确定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使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专业针对性。

第四,明确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部分,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改革关键是课程内容要体现工作任务,课程开发途径是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内容具有职业性。高职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具体到某一专业,就要通过对职业领域现状与发展需要的深入调研,了解本专业毕生学生就业的岗位(岗位群)有哪些,任务领域有哪些、工作任务有哪些,岗位(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有哪些;哪些职业能力是所有岗位共同的能力,哪些是专门化方向(工作岗位独有)的能力,对应这些能力开设哪些课程(列对应表)。在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设计课程结构,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三、人才培养方案研发要以实践教学体系为重点

实践教学体系是基于专业知识、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结构要求而设置的实验、实习和实训等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而能否建立体现职业性、开放性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关系到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和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研发要以实践教学体系为重点,把实践教学从理论教学体系的附属地位中解放出来,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明确实践教学条件配置与要求。主要指本专业完成职业能力训练所需要的校内外实训室(中心、基地),内容包括校内外实训室(中心、基地)名称、规模、功能和主要设备装备。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促进学校与校外实训基地之间的互动。

第二,明确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与内容。主要包括理论课或理论(含实践)课中的课程作业、课程实验、课程实训、课程认知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社会调查、毕业设计、专项职业技能训练、职业岗位综合技能实训、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单独设置的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强调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顶岗实习要求覆盖率高、不少于半年,分布的职业岗位及顶岗实习内容要符合培养目标和要求。要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工学结合的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第三,明确实践教学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保证在校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人才培养方案研发要以校企合作为平台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和实施过程中,要积极与相关行业企业加强联系和合作,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素质、知识、能力的要求,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共同合作开发课程。

第一,共同制订方案。充分发挥有行业企业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作用,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使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满足职业岗位需要。

第二,共同开发课程。要充分保证行业企业的资源,由校企双方组成课程开发组,共同研究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共同拟定课程标准,共同完成专业课教学,共同拟定考核标准和方法。以实际工作岗位(群)需求分析为基础,兼顾职业(资格)标准,课程内容要反映职业岗位状况和工作规范的要求,实现教学内容和工作实际的统一,从而建立起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将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考核应以企业考核为主,学校考核为辅。与相关行业部门和知名企业密切合作,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保证每个专业至少要为学生开设一种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实行课程评价开放化,除了进行校内评价之外,还要引入企业及社会的评价。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并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教材,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将职业岗位一线的经验数据和经典案例纳入教材内容,开发学习情境,设计实训项目和教学方法。

第三,共同建设基地。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加强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一是由合作企业设计建设方案,并向高职院校提供仪器、设备和技术支持,建立校内“教学型”实习、实训基地。二是企业也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需要,在厂区车间内设立“生产与教学合一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基地要不断完善实习、实训条件,增强开展实习、实训的能力,主要接纳合作高职院校学生实习,也可面向社会开展有偿服务。三是按照互利互惠的原则,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必要条件。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并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

第四,共同打造团队。高职院校要建立每年安排专业教师有一定的时间到行业企业一线实践的制度,以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合作企业要认真予以配合,合理安排。同时,各学校也应主动与合作企业联系,聘请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并将其列入师资队伍管理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要努力帮助合作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总之,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发要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总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能力分析为基础,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其过程为依据,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积极探索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化改革。

参考文献:

[1] 邓志辉,等.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2] 马必学.以系统化的理念全面推进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思考之二[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人才培养建设方案范文6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出现颓势,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招生形式也日趋下滑。针对行业现行趋势,对建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我校应用技术型教学改革形式,就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 建筑行业;人才培养;土木工程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是组织教学活动的首要依据,只有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才能彰显“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人才培养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要点

1、以专业建设为基础,实行学分制教学,精炼公共基础课、优化专业基础课、丰富专业拓展课、突出核心专业技能课,合理细化课程体系,深化课程内涵改革和教学资源建设,推动教学管理改革,使人才培养方案基本达到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努力构建本科“基本理论满足+技能专长突出+成长空间大”和专科“人文素养较高+技能够用+适应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

2、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实事求是,改革创新;(2)紧扣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定位;(3)紧跟国家、襄阳地方经济发展布局;(4)体现差异化,体现人才培养结果导向;

(5)突显产教融合

3、具体要求

(1)科学定位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切实鲜明,明确学生在行业产业链中的位置,以学生将来在产业链的定位来确定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2)各层次理论课与实践课比

各层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须强化职业核心技能,突出职业核心技能的实践性训练。按我院人才培养实际,本科各专业理论和实践类课程学时比建议不高于6:4,专科各专业理论和实践类课程学时比建议不高于4:6。

(3)研究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经济

地方社会需求是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人才培养要贴近地方人才市场需求,深入分析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岗位职责、工作内容、能力要求、任职资格等,要特别关注国家、本省、本市未来的经济发展和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发展新趋势,合理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使我院培养的人才更具有适应性、创新性。

(4)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强化基础素质,大力推进公共课改革

扎实专业通用技能基础,打造专业通用能力课程平台

突出专业核心技能,形成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平台

(5)主动深化校企合作 ,探索产教融合机制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专家和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群)的作用,探索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订单培养”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有效模式;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地柔性调整教学进程,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资源的作用,探索把课堂延伸到企业的模式,努力实现专业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二、教学考核方式改革

弱化原有的以纸面考核、理论考试为主的考核模式和方式。积极探索“多样化、多维化、多介质化、多情景化”的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应紧紧围绕“职业核心能力+德育”为中心,突显学生思想品德、身体基本素质、职业核心能力。

1、探索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考核模式,重能力弱分数,尝试实操考核、项目考核、答辩考核、设计考核、作品考核、企业实习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

2、实行学分互换和学分J定,探索以技能考核为中心的考核模式。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创作水平、竞赛能力、企业实习经历、发明创造、项目课题等大胆认可,可置换成相应课程或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生产、各种社会活动,锻炼学生各项职业技能。

三、大力推进公共课改革

公共课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英语、数学、体育、思政、计算机等类的公共课的改革对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公共课改革要依据“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出发点,因材施教、因专施教,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重点强化公共基础课课程改革,公共基础类课程要突出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理念。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基础课程根据国家、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学生实际情况和专业需求构建适应性的内容,以培养目标为准绳,应用且实用,实施灵活教学。

高度注重学生的文化综合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培养,尝试建设一批内容优良、品类丰富、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素质教育课程。探索“思政课程、国学国粹、学生管理、体育”的协同教学模式,探索构建公共课程的网络视频课,创新基础素质的特色培养。

根据学科特点、专业特点,通过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等逐步突破循序渐进的推进公共课改革。

1、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

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改革是公共课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要充分体现改革的总体要求。(1)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要体现学科特色、学生层次及教育对象的变化状况,因材施教;(2)课程设置要体现有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和自信心的提升;(3)课程设置要尽可能的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需求相匹配。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加快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深化学院公共课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现代技术,实施创新教育的需要。要体现四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作用;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四、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稳定与否事关学院各项事业成败之根本,教师队伍的水平高低决定了学生培养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力求使学院教学队伍“结构合理、储备充分、体系完善、扩展性强”,确保师资队伍为学院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1、对于紧缺型教师,一方面学院可采用“引进来”的方式积极引进,可适当给予一定特殊待遇,保证基础的教学任务落实;另一方面,可对现有教师有选择的“送出去”,到其他高校、企业等进行学习培训,并签订相关协议。

2、积极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鼓励教师组建工作室、进入企业挂职、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也可探索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将学生的协同培养扩展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培养,打造适应学院未来人才培养需求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3、鼓励老师们利用假期或教学任务少的时间外出充电,通过短期培训、专项学习、访问学者等形式,打造一批能适应未来新的人才培养的优秀青年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