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护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康养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康养护理

康养护理范文1

【关键词】肝移植;肠内营养;护理;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2-0210-02

作为临床治疗手段的肝移植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很好的研究,并有很多的研究成果和事项可供大家借鉴,对于肝移植患者术后的护理方法和措施也得到很好的研究和应用,但是具体到早期肠内营养对于肝移植患者术后恢复的积极促进作用报道则较少;肝移植病人在术前往往有存在不同程度的肝源性营养不良,且又受到麻醉、手术创伤,机体产生系列的应激反应,倡导受到不同程度的肿胀与粘膜损伤〖1-2〗,科学的早期肠内护理对患者术后维持机体内部环境稳定,保护脏器功能,促进患者康复有积极的作用。为此,本人从循证医学的理论原则出发,针对肝移植病人进行术后观察,特别是在其肠内营养护理对患者康复的促进作用进行总结,为肝移植病人的术后护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早期肠内营养对肝移植患者术后康复的意义

由于大多数肝移植受者的机体术前因长期肝代谢功能障碍,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3〗。而在术后由于手术应激和创伤,机体出现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蛋白质分解明显和负氮平衡加剧,而对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下的营养及能量要求,机体只有微弱的反映。机体消耗自身脂肪和肌肉组织来补充部分能量,于是体质量下降。进一步加重营养不良。因此,患者术后尽早(术后12-48 h)实施肠内营养和尽快过渡至全肠内营养,其作用表现为:(1)减轻术中无肝期胃肠道淤血影响、术后肠黏膜肿胀和黏膜损伤,预防肠道菌群移位,减少肠源性感染的机会〖1,4,5,11〗;(2)肠内营养物质从门静脉系统吸收供给肝.有利于肝代谢,促进移植器官功能恢复;(3)刺激消化液和胃肠道激素的分泌,促进胆囊收缩、胃肠蠕动,减少肝、胆并发症的发生〖2〗;(4)肝移植术后早期,机体多处于循环超负荷状态,早期肠内营养可大幅减少静脉补液量;(5)减少长期静脉营养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如导管感染、移植肝淤胆〖5〗;(6)早期肠内营养有助于患者肠蠕动恢复。

2 观察对象、方法与效果

2.1 观察对象:肝移植手术患者169例,男115例,女54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2.5岁,其中肝癌合并肝硬化62例,原发性肝癌43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48例,重症肝炎16例,全部患者均采取肠内营养的护理措施。

2.2 方法

2.2.1 早期肠内营养基本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早期肠内营养液浓度由低向高,量由少极多,液体注射有慢到快。电子加温器固定在鼻胃管接近患者端,营养液温度保持在37-40UC,肠内营养泵24小时匀速泵入换这个体内。

2.2.2 早期肠内营养方法:患者均在术中常规留置鼻胃管,建立肠内营养通道,在术后10-15小时内对患者胃肠道功能进行评价,肠鸣音存在,生命体征稳定,无严重应激状态者,无需排气即开始实施肠内营养,肠内营养启动初期给予5%的葡萄糖氯化钠溶液500ml以20-30ml/h继续泵入,如患者无不良反应,营养启动第二天给予短肽类肠内营养制剂百普力500ml以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稀释到1000 ml,由40ml/h逐步增加至100ml/h持续泵入,三天内增加到百普力1500-2000ml/d,100-120ml/h持续泵入,直至过度到完全口经口进食〖6〗。

2.2.3 早期肠内营养的监测与护理措施

(1)肠内营养时机选择,大肠功能在术后3~5 d恢复.而小肠功能通常在术后12 h恢复正常。术后早期(术后12~48 h)应用肠内营养支持,不会增加胃肠负担。一般认为,肝移植术后进食时间同一般腹部外科手术。故通常在排气、胃肠道功能恢复后才给予肠内营养〖7〗。目前,许多研究者认为肠内营养时机应选择在生命体征和机体内环境稳定以后,一般在手术后24 h给予肠内营养。

(2)常规肠内营养护理措施。严格无菌操作制度,每24小时更换肠内营养泵管1套,妥善固定鼻胃管,保持喂养管道通畅,患者在无特殊原因情况下,应保持半坐卧位,床头抬高30-45度,减少反流误吸,强化口腔与鼻腔护理,给予1次/6h护理,防止机械性压迫所致口、鼻腔黏膜破溃与感染,减少消化道细菌移位。

(3)胃肠并发症监测。胃肠道并发症腹泻、恶心、呕吐、腹痛是肠内营养最常见的并发症。原因与营养液的浓度过高、温度过低、注入速度过快、营养液配制污染等有关。针对上述原因,护士应30~60 min巡视一次,注意营养液温度、滴速,配置保存营养液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营养液。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腹胀、肠鸣音变化及大便性质。病人如出现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应减慢输注速度或暂停输注,严重者可遵医嘱给予培菲康、双歧四联活菌片、胃肠动力药如普瑞博思等经营养管注入。

2.3 效果:164位早期肠内营养护理患者中,12位患者出现胃肠并发症,2例由于身体恶化腹内压力增高而终止肠内营养,其余10例中通过减慢输注速度并辅以胃肠动力药物而缓解,7例患者出现腹泻,通过治疗后得于好转,继续进行肠内营养。本组患者平均肠内营养时间84.6h,均未见呕吐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患者均在2-4d排气、排便,顺利过渡到经口进食。

3 讨论

3.1 肝移植术后的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加速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通过早期肠内营养的有效护理,能够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维持患者体内环境的问题,有利于肝功能恢复;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能很好的促进肠蠕动功能恢复和肠黏膜释放一氧化碳,减轻炎症反映,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加速患者病情康复。

3.2 规范的肠内营养护理与监测,可以减少并发症,保证患者肠内营养顺利进行的有效措施。据研究表明,与肠内营养相关的反流、误吸及上呼吸道感染可造成患者呼吸支持时间延长,病死率增加〖8〗。因此规划的监控,可以防止反流与误吸,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限制肠内营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腹泻,营养液渗透压过高、输注速度过快、脂肪吸收不良、低蛋白血症、菌群失调等原因均可引起腹泻〖9〗。在本次观察中有7例出现腹泻,通过严格规划的护理操作,持续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最终得于好转。

3.3 血糖监测与控制是提高肠内营养效果的关键一步。血糖水平的有效控制是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关键步骤〖10〗。肠内营养液百普力在治疗过程中会导致血糖增高,高血糖容易造成机体细菌繁殖、能量供给不足、抵抗力下降、胃肠功能紊乱等疾病,因此对于肝移植患者肠内营养的过程中进行准确、客观、及时的血糖监测,是患者肠内营养进行,术后积极康复的重要措施。

综上所述,对于肝移植患者术后的恢复,早期营养很关键,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措施,而且规范化的操作能够很好的增加花针肝脏血液流动,提高肝脏对营养物质的提高。因此在操作中注意患者、加强并发症和血糖监测,能有效的保证患者肠内营养顺利进行,提高患者恢复速度。

参考文献

康养护理范文2

随着健康定义的改变,疾病谱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对健康和护理要求也提高了,对生存的质量有更高的要求,从而使护理的任务和服务对象从患者扩大到健康人,从医院扩大到社区和各行各业中。护理观念和护理职能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护理工作要面向维护健康和促进健康,从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帮助人们提高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时代要求我们培养大批适应新形式的护理人才来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而我国的护理现状还不能取消护理中专教育,笔者认为,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就要重视护理教学中的健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护生的健康教育能力,明确健康教育是以人为服务对象,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使人们具有自我保健的能力。

1 健康教育的定义和含义

1.1 健康教育以医院为基地,以患者和家属为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标的教育过程,使患者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改变患者的健康行为和问题,使患者的行为向有利于康复的方向发展。

1.2 健康教育是使健康者保持健康,患者恢复健康,伤残者最大限度的功能恢复及临终者得以安宁死亡的一种获取相关疾病健康及预防知识的教育工作。

1.3 健康教育是在一个理论及教育框架下指导人们更好地自我护理和保健的过程。

2 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人员的根本任务,其根本目的就是帮助患者确立健康信念,建立健康行为。患者或健康人既是教育的接受者,又是教育的执行者和评价者,而护理人员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计划者和评估者,这是一种双向的交流过程,护理人员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到教育、指导、评价作用。实际上,由于护士观念陈旧,知识储备少,加之缺乏教育能力,使护理健康教育不到位,即使进行,也多限于向患者介绍一些住院知识和一般的疾病常识注意事项,没有顾及患者是否掌握与满足,健康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时间安排不合理,对其效果也缺少评价;另外,我国属发展中国家,国民素质差,收入低,对知识接收程度有差别,患者受社会观念、传统思想及身心健康问题影响,对护士工作的职能不明白等因素,阻滞了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实;再有医护的分工不同,配合的协调性差,各项考核制度也不配套,都在很大程度上使护理健康教育没有落到实处。

3 护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对策

护理健康教育是护理计划的重要部分,护士必须具有健康教育的能力,针对不同文化、年龄、社会背景的人进行不同的语言、程度、水平的教育,达到每个患者或家属都能接受健康教育并做好自我护理、自我保健的目的。

我国护士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中明确规定了护士有承担预防保健工作、宣传防病治病知识、进行康复指导、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卫生咨询的义务。因此,开展护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对患者权利的尊重,也是护士应尽的义务。怎样使护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甚至推广、深化,就需要一大批具有良好素质且具备健康教育能力的护理人员去实现。基于我国还不能取消护理中专教育,所以要加大护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力度,提高护生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水平,为护理学发展奠定基础。

3.1 定位准确: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要吃透,要和“卫生宣教”区分开。“卫生宣教”的目的在于普及卫生知识,是护士对患者的单向交流过程。健康教育是建立健康行为,通过计划的设计、实施、监测、评价的教育活动,影响和改变人们的不健康行为,引导人们养成有益健康的习惯,使之达到最佳健康状态的目的。从“卫生宣教”到健康教育,不仅仅是用词的替换,而且是观念和工作模式的转变,要有全程健康教育模式观念,即健康教育要延续到人的生命全过程,要做到持之以恒。

3.2 知识准备:护理人员要按程序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健康教育,必须掌握与疾病护理相关的知识,(包括专科护理知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疾病预防、卫生营养学、行业科学、伦理学、医学新进展等)。必须掌握与健康教育有关的知识,如:健康教育程序,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评估,患者及家属的教育方法、交流技巧,健康行为指导,健康效果评价及如何制定标准的健康教育计划等。指导学生掌握护患交流技巧,知识灌输技巧,即使走上工作岗位,在工作之余仍然要养成自修、自学习惯,多涉猎人文科学知识、培养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才能具备健康教育的条件,才能有的放矢,因时、因地、因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途径,保证有效的健康教育。

3.3 教师指引:今天的教师已不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要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目前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尽管人们的健康意识大大增加,而健康教育仍然滞后。中专护理教师必须认清形式,及时转变旧的医学模式观念,用正确的护理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可以通过讲授、专题讲座、情景教育、实物教育、办健康教育专栏、制作幻灯片、录像等多媒体、编印健康教育小报、健康教育手册等方式方法来达到教学目的。教学生自己动手,自制图文并茂的简易健康教育卡片,办与健康教育有关的板报,宣传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措施,自我保健方法,饮食禁忌等,让学生尝试给患者开健康处方。除学习健康教育理论外,同时让学生接受更多的人文知识,从始至终贯穿“以人为本”的教育,使护理教育建立在伦理及人道主义之上。

4 实施护理健康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4.1 应提高法律意识: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和举证责任倒置的实施,一切医疗护理行为均应该留有记录,利于取证。实施护理健康教育也同其他医疗护理行为一样,必须有记录。护理健康教育实施单应是具有法律意义的医疗护理文书,要求及时、完整、真实、科学,并有患者或家属签名,切忌伪造、涂改。

4.2 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患者建立健康行为,而不是以患者或家属掌握疾病知识为目的。在进行效果评价时,不能单从掌握疾病知识上考虑,而应从患者行为改变和态度转变上考虑,即:从根本上改变患者不健康行为。

4.3 护理健康教育中护士承担着多种角色,护士应及时适应角色的转换。

康养护理范文3

- 有效保持肌肤滋润度、弹性和均匀度;

- 淡化细纹和皱纹;

- 对抗黑眼圈和眼袋。

眼周肌肤更加明亮均匀。皱纹、黑眼圈和眼袋逐渐淡化。

首先作为一款可以当唇膜的眼霜,这个量还是很足的,质地清爽不油腻,不会像某些唇膜擦在嘴巴上油腻腻又有一股子怪味的感觉,清清爽爽没什么味道,只需一点点就够眼和唇共用!

康养护理范文4

【关键词】儿童 营养 护理 指导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159-01

营养不良是指因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引起的一种营养缺乏症,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婴幼儿营养供给量的基本要求是满足生长、避免营养素缺乏。儿童营养不良开始表现为体重不增或体重减轻,如不改善,身高也低于正常值,并出现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精神萎靡、食欲缺乏等表现。

1 护理指导时间、对象

调查2009年10月~2010年9月这个时限中我市5岁以下儿童体重检查情况,随机抽查32个社区地段、43个集体园所,查看5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监测情况。

2 护理指导方法

通过《儿童保健手册》及相关登记,电话随访儿童家长,了解社区地段的护理人员及集体园所保健人员定期为儿童进行身高(身长)的测量、评价和登记情况,针对儿童具体情况进行护理和对家长的指导情况。

3 护理指导内容

3.1 营养不良发生的高危因素

3.1.1 摄入不足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素尤其是蛋白质的需要相对较多,喂养不当是导致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如母乳不足、未及时添加辅食、辅食添加不当等。

3.1.2 养育中形成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食、挑食、吃零食过多、不吃早餐等引起。

3.1.3 消化吸收障碍,如消化系统解剖或功能上的异常如唇裂、腭裂、幽门梗阻、迁延性腹泻、过敏性肠炎、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均可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

3.1.4 需要量增加,一些急慢性疾病的恢复期、生长发育快速阶段等,因需要量增多而造成营养相对缺乏;先天不足和生理功能低下如早产、双胎因追赶生长而需要量增加可引起营养不良。

3.2 营养不良的危害

婴幼儿营养不良临床上以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为特征,常伴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例如由于消化液和酶的分泌减少、酶活力降低,肠蠕动减弱,菌群失调,致消化功能低下,易发生腹泻;免疫功能低下,患儿极易并发各种感染。急性发病者常伴有水、电解质紊乱,慢性者常有多种营养素缺乏;长期营养不良还表现精神抑郁或烦躁不安、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影响婴幼儿智能发育。

3.3 营养不良的护理

3.3.1 合理饮食管理,根据营养不良的程度、消化吸收能力和病情,逐渐增加,不可急于求成。对于轻度营养不良小儿,开始每日供给能量250-330KJ/kg,以后逐渐增加。当能量供给达每日585KJ/kg时,体重一般可获满意增长。对于中重度营养不良小儿,能量供给从每日165-230KJ/kg开始,逐步少量增加;若消化吸收能力较好,可逐渐增加到每日500-727KJ/kg,并按实际体重计算所需能量。蛋白质摄入量从每日1.5-2.0g/kg开始,逐步增加到每日3.0-4.5g/kg,如过早给予高蛋白质食物,可引起腹胀和肝肿大。食物中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矿物质,鼓励母乳喂养,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

3.3.2 促进消化,改善食欲,遵医嘱给予各种消化酶和B族维生素口服,以助消化。

3.3.3预防感染,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皮肤破损;做好口腔护理,保持生活环境舒适卫生,做好保护性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3.3.4提供舒适环境,合理安排生活,减少不良刺激,保证患儿精神愉快和有充足的随眠。

3.3.5 健康教育,向患儿家长解释导致营养不良的原因,介绍科学育儿知识,指导喂养的具体执行方法。

4 结果

根据2010年妇幼卫生统计年报显示,全市共为名5岁以下散居及集体儿童进行体重检测,营养不良患病率为0.71%,但从实际的指导情况看,护理保健人员缺乏相应的基础知识和识别营养不良的能力,疏漏了一些营养不良的儿童,使这些儿童未能得到及时的治疗、护理管理和保健。

5 结论

营养不良的预后取决于发生年龄、持续时间及其程度,尤其以发病年龄最重要,年龄越小远期影响越大,尤其是认知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易发生缺陷,所以社区地段和集体园所护理保健人员要提高业务知识,及早识别营养不良,做好儿童家长健康教育工作,为切实降低营养不良发生率要做到以下指导工作:

5.1 合理喂养,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对母乳不足或不宜母乳喂养者应及时给予指导,采用混合喂养或配方奶喂养并及时合理添加辅食。

4.2 合理安排生活作息制度,坚持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保证充足睡眠,纠正不良卫生习惯,减少感染性疾病,减少营养不良的发生。

5.3 按时进行儿童系统保健工作,连续进行生长发育监测,定期测量体重,及时评价,如发现体重增长缓慢或不增,寻找原因及时予以纠正。

5.4 对家长进行科学育儿方法指导,帮助家长学会对营养不良患儿的日常护理。可从辅食添加、饮食习惯、食欲状况及疾病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导家长合理喂养,有条件者可进行膳食评估及营养计算。

5.5 对感染所致儿童,针对感染病因及时治疗;对照顾不当所致的营养不良儿童,要采取综合措施,宣传育儿知识和有关常识,尽可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

参考文献

[1]崔焱主编.儿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36~139.

康养护理范文5

【关键词】亚健康;中医养生;护士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712-02

The docto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care intervention effects on sub-health nurse group

li ping

Liaoning shenyang city big east the area in the north sea street 11 110044

Shenyang thoracic hospital care

Pick to: the health of a phase between health and disease, not in time to give effective intervention adjustment will lead to disease.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eping in good health knowledge, 356 in our hospital and health nurses nursing intervention, obtaining good results.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亚健康乃机体无明显疾病诊断,却出现适应性减退、反应能力减弱、活力降低等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类生理功能低下状态[1]。机体长期紧张到一定程度即可诱发亚健康状态。大量资料证实亚健康在护士群体中乃高发。现就我院采用中医养生护理干预对356名护士亚健康状态的调节结果总结如下:

1 护士亚健康状态

1.1亚健康及表现

1.1.1亚健康特点不被社会承认,不被大众重视,不被医学确认的隐匿与潜在性; 可向健康与疾病发展的可逆性及双向性,易被人忽略。它是疾病的起源与根基。

1.1.2亚健康主要体现在心理、躯体、社会适应性等方面。

1.1.3亚健康护士群体常见躯体症状:疲惫、腰酸腿痛、头痛头晕、眼睛疲劳、体力不支、精力不足等,见于疲劳人群;心理症状: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烦躁易怒等。

1.1.4亚健康年龄多在22―47岁之间,女性多见。医院乃服务窗口单位,患者集中,医疗和护理工作繁重,且大多医院床护比明显不足,临床护士长期承担紧张繁重的护理工作并承受着很大的心理、社会、家庭、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其工作特点和性质严重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生活及工作,据统计临床护士的亚健康状态占99.95%。

1.2 护士亚健康的现状及发生原因

1.2.1护士亚健康的现状

2013年10月-2014年3月对我院400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临床护士中

89%处于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的亚健康发生率(35%一42%)。明显高于卫生部对10个城市医院人员的调查统计数据(48.0%)。调查显示有1项以上亚健康阳性症状的护士占87.5%,有3项以上亚健康症状的占65.8%。提示临床护士健康状况不容忽视。

1.2.2护士亚健康的诱因

1.2.2.1工作量较大

社会对护理工作的要求逐年提升,护理工作节奏快,责任心要强,情绪压抑,护理急重症患者时精神需高度紧张,各类医疗事故及纠纷的报道,现阶段不良的医患关系,“医托”“医闹”的干扰和“举证倒置”及“侵权责任法”的出台等,更加重了护士的心理压力。

1.2.2.2心理压力大

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对护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护理人员除完成紧张的工作外,还需完成各种培训与考核,使护士的压力逐渐增加。为了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提高自身的知识层面,许多护士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夜大、自考、网络教育等以提升自身的学历,护理晋升还须参加全国职称考试、职称外语考试、职称计算机考试等等,这些沉重的压力促使护士心理压力加大,导致身心疲惫。

1.2.2.3性别因素

女性生理导致排卵及经期会出现特定时期的亚健康状态。另一方面女性长期超负荷工作引起的慢性应激期血浆GCS显著高于慢性应激的男性。

1.2.2.4人际沟通因素

由于护理人员的严重缺编,人力的不足,致使护士除了应付琐碎而繁重的护理工作外,很少有时间与患者进行沟通及交流,其次因沟通技巧欠缺,导致护理人员与医患及家属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因而使部分护士对周围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困惑,而增加了护士的心理压力。

2.2.1.5 学习机会少,待遇低

很多地方性政策对全日制护理本科以上学历的护理人员才有资格排队入编,其它学历或经继教获得本科以上学历的护士入编的机会却甚微;聘任、晋级及外出进修学习机会少、工资待遇低,发展空间小,竞争激烈等等。相反各种理论、技术考核比医生还多、劳动强度比医生还大,收入与付出严重失调,而导致相当一部分护士不安心本职工作,有的改行,或是到效益好、待遇好的医院应聘,造成护士大量流失和短缺,无形中增加了护士的心理压力。

1.2.2.6护士人力不足,超负荷工作

目前大部分医院护士均缺编,床护比不足是一突出问题。一个护士要负责几项工作,工作量大.经常延时下班, 不能按时就餐,甚至有些护士上班都没有时间喝水、上厕所,造成高发膀胱炎、肾结石、腰脱、腰肌劳损、颈椎病、大隐静脉曲张、胃炎、胃溃疡、神经衰弱等疾病。

1.2.2.7 生活无规律

护士“ 三班倒”的工作将她们正常的生物钟打乱,无法规律的生活和睡眠,大夜班18小时一个人,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工作量繁重等,导致护士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是恢复疲劳的重要保证。长期睡眠缺乏或睡眠质量差是护士高发亚健康的重要因素。

2.1中医体质学说

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势,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早在《黄帝内经》时代体质理论就已确立,并已经有细致的观察和较为丰富的记载。现代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中医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个体体质的类型与性别、年龄、饮食、劳逸、地理、情志、疾病等诸多因素相关。

2.2中医体质的分型

现代中医对体质的分型,从临床角度根据患病群体的体质变化、表现特征及与疾病的关系等方面对体质作出分类。较有代表性的为王琦的七分法: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近年来结合临床观察进行了不断完善,将原来的七分法增补为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九种基本类型,并编制了《中医9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同时制定了中国人群体质分类的标准化工具―《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而且该标准经中华中医药学会批准,认定为学会标准(试行) ,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2.3中医体质可变性

2.3.1体质是可变的。

人的体质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可变性,通过干预可以使人的体质偏颇失衡状态得到改善与调整,从而恢复健康,甚至从根本上改变治疗的观点。

2.3.2体质可相互转化

正常体质的人因为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心理影响可能转向不健康的中医体质。不健康中医体质的人可以根据本身中医体质特点通过调摄精神、平衡心态 、生活调养、体育运动、药物治疗等向中医正常体质转化。

3 护士亚健康状态与中医体质养生的探究与展望

护理服务对象是身心失衡的病人,长期工作压力大、负担重、长期高度紧张,易造成护士心理和体力的严重透支,而出现亚健康状态。身体不适,精神不振,将无法实施对患者优质的护理,甚至还易发生差错。通过对我院356名护士实施的个性化中医体质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由此可见,采用中医体质理念治疗亚健康护理人群具有可行性。以中医体质学说理论为指导,辨别其中医体质类型,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治疗、保健、康复等一系列个体化调养方案,包括起居、药膳食疗、情志调节、动静养生等可收到满意效果。

康养护理范文6

1妊娠合并澳抗阳性孕产妇的心理特点

1.1害怕、焦虑、恐惧心理:

妊娠合并澳抗阳性的孕产妇害怕胎儿被传播上,害怕家人疏远自己,害怕受到周围人的冷落。这些都会使病人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以致引起个体生理、情感、精神、社会方面的反应。

1.2自卑、被歧视心理: 澳抗阳性具有传染性,需进行消毒隔离,容易使孕产妇产生精神负担,怕家人知道会瞧不起自己,再加上妊娠后既需要家人更多的关怀照顾,又担心家人被传染的矛盾心理,从而产生自卑、被歧视的心理。

1.3悲观、失望心理: 孕产妇住院后会有悲观心理,对于她来说没有将为人母的喜悦,对自己失去信心 ,变得沮丧,对周围事物非常敏感,对医生护士不信任,表现出一种失落、冷漠的悲观态度。

1.4愧疚心理: 孕产妇对病毒的传染性非常痛苦,常常责备自己,害怕传染上丈夫及家人,担心生下不健康的孩子会给家庭带来不幸。新生儿出生后不敢接近 ,害怕自己再次传染新生儿,从而产生对家人和孩子的愧疚心理和罪恶感。

2妊娠合并澳抗阳性孕产妇的心理护理

2.1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从各方面了解其心理状态: 热情接待病人,详细介绍病区环境与传染病有关制度,主动与病人多接触,给患者充分的同情与关心,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取得病人的信任,多与病人交谈,鼓励诉说心理的不悦。仔细观察病人的表情、言语、行为,阅读病历,了解职业,兴趣,文化程度等,还可与家属交谈,了解其心理活动,以便进行沟通,指导正确的应对方式。

2.2进行有效沟通,加强健康宣教: 护士对病人表现出的种种情绪给予理解,鼓励患者说出心中的焦虑和担心,耐心倾听她们的主诉,充分讲解疾病的传播途径、正确的消毒隔离措施、新生儿疫苗接种等特殊治疗、能否母乳喂养等知识,帮助病人树立信心,改变病人对疾病本身的错误认识,克服不良心理,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避免太多的说教或要求,使病人消除紧张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