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公益活动的原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参加公益活动的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参加公益活动的原因

参加公益活动的原因范文1

社区公益性活动方案一

一、活动背景:

小区本是居民居住的大家园,而现如今环境问题严峻,小区内环境污染也较为严重,物业管理设施不完善,直接影响到小区内居民日常的生活健康,同时也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长江社区认真执行南岗区“1536”发展战略,谨记城市管理“洁净如家”的奋斗目标,对此长江社区倡导洁净、宣扬洁净,势在必行。所以长江社区的工作人员将对小区进行了一次环保清洁活动。

二、活动目的:

1、解决小区内环境问题,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2、宣传南岗区城市管理“洁净如家”的奋斗目标,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环境卫生的队伍中来。

3、在活动中提高自身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加强社区成员的相互沟通、理解,形成一种团结互助、上进的良好氛围。

三、活动主题:

绿色和谐社区

四、活动的具体内容:

(一)活动地点的选择

长江社区活动地点:信恒小区庭院

(二)活动的具体内容

1、清扫地面垃圾及丢弃在绿化中间的白色垃圾。

解决方法:用大扫把直接清扫入垃圾箱,拾取绿化中间的白色垃圾扔入垃圾箱。

2、清除广告纸,牛皮癣(主要集中在楼道出入口,楼道扶梯,下水管道,路灯柱及外围墙面等地)。解决方法:不易撕去的用小铲子铲去,易撕去的直接用手撕,以减少对墙面表层的磨损。

社区公益性活动方案二

走进社会生活,参加社区公益活动,获得生存体验,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和富有创造性,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与全面发展。为此,我校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的“三个面向”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根据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现状和需要,赢得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全面推进社区公益活动的实施。

二、社区公益活动的目标

1、学生能够关心社区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2、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公益活动过程中学习新知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区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活动的能力。

四、社区公益活动内容

社区公益活动是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社区公益活动是一种义务的、志愿性的活动,如公益活动、宣传教育活动、帮助贫困活动等。其内容可包括:

1、社区科技文化教育活动:参加社区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敬老服务、社区学校的辅导、社区科技活动、科普宣传、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社区文体活动。

2、社区环境建设活动:如社区环境卫生,社区绿地领养工作、美化工作等。

3、志愿者活动:如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在公共活动场所参与管理服务;参加助残帮困活动、拥军拥属活动;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植树节活动、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等。

五、组织实施

(一)组织机构

学校由政教处和团总支负责对社区公益活动进行协调指导。由班主任负责对班级实践和社区公益活动进行动员、组织。

(二)活动形式

社区公益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活动可以由教师来组织开展活动,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安排,自主安排须征得家长同意,每个小组至少由5人组成。

(三)基本要求

1、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鼓励并要求学生自己参与设计、自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实施、展开自我评价,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感知、判断、分析、反思和创造,将活动的实施过程作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感悟生活的过程。

2、落实活动规范,要保证严肃性和真实性。每次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做到任务、实践点、指导人员、责任人四落实。在社区公益活动结束后,要注意做好考勤记录和活动原始纪录,保存好材料。

3、注重态度考察,重视过程体验,重在考察学生的参与能动性和真实体验。

4、学校在组织社区公益活动前,应该将活动方案告知家长,征求家长意见,家长可结合子女的身体情况给学校以特别提示,以便在学生因特殊原因不能参加某种形式的社区公益活动的情况下,校方可提供其它更合适的活动供学生选择。在活动过程中,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防患意识,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与安全。同时加强与学生家庭、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各项活动。

5、社区公益活动开展要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量力而行,讲究诚信。

社区公益性活动方案三

一、活动主题

活跃老龄,乐在创新

二、活动背景、目的和意义

活动背景

“活跃老龄,乐在创新”社区老年人系列公益活动源自北京邮电大学“关爱老年人智慧设计国际交流项目”。本项目为期两年,目的是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和适合老年人的服务和产品。老年人有着丰富的工作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也是最了解老年人需求的群体,故项目组发起一系列在社区的老年人公益活动,邀请老年人同科研人员、设计师一起,探讨科技能为老年人做些什么。

活动目的

通过科研人员、设计师、老年人以及服务老年人的社区工作者一起讨论,了解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发现老年人的创造力,输出新的产品设计、服务设计以及对现有产品/服务的改造意见,探索四位一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活动意义

老年人作为志愿者参与到活动中来,共同探讨老年人的需求和解决方法,是一种老有所为;活动的形式轻松愉快,有设计师、大学生共同参与,实现不同群体之间和代际之间交流,是一种老有所乐。

三、活动时间和地点

活动时间20XX年9月—20XX年10月

活动地点社区

四、活动基本考虑

每次活动以社区提前通知、自愿参加为主。分户外和户内两种场合。

户内活动,以茶话会、互动活动为主要形式。活动的持续时间在1——1.5个小时为佳,不宜超过2个小时。

户外活动,以随机的谈话为主,同每个人的交流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需备有小礼品。活动要主题明确,材料齐备,活动介绍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给参与活动的老年人颁发“活跃老龄·乐在创新:老有所为志愿者”证书。

 

社区公益性活动方案相关文章:

1.社区服务活动策划方案

2.社会公益活动方案

3.社会公益日活动方案

4.公益活动策划方案 爱心公益活动策划方案

参加公益活动的原因范文2

――三生“爱心1+1”志愿者誓词

承担社会责任,这是任何一家企业应备的基本道义。

作为中国直销行业的生力军,宁波三生公司在“共享健康,分享未来”的企业理念的指导下,深刻地认识到:企业作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同时,也是缔造良好社会氛围的重要参与者。因此,三生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履行作为“社会公民”的职责,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无论是对处于困境中的人们的多次大型捐助活动,还是融入日常点滴中的热心和关爱,特别是启动“爱心1+1”主题公益活动,三生用实际行动谱写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发展篇章,不断在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多、值得敬仰的重要角色。

三生公益足迹

作为一家乐善好施的优秀直销企业,三生公司从成立伊始就一直践行着“营造和谐社会氛围”的使命,以爱心和行动实践着“生存、生活、生命”的三生核心文化,以行动和热忱传播着三生人的爱与真诚,把企业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融入到了企业的发展历程之中――

2002年6月1日,向日喀则地区儿童捐赠脑灵通维钙片,价值60万元;

2004年9月3日,向贵州贫困地区的妇女儿童捐赠一千箱高钙片,价值117.5万元;

2006年6月,与宁波市鄞州区车何渡村结成“村企结对”帮助关系,多次捐助困难村民,并捐赠20万元用于村主干道建设;

2006年9月,向鄞州区慈善总会捐赠了50万元的慈善基金;

……

同时,公司也将“热心公益、回报社会”落实到了日常的点滴细节里:寒冷的冬日,给需要帮助的社区居民送去御寒物资;中秋佳节,给敬老院里孤独的老人们送去月饼和问候……

这些细节和行动充分显示出,公益已经融入了三生文化的血液之中。与此同时,三生也通过一系列的公益活动更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来,才能真正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氛围。为此,三生发出了“爱心1+1公益活动”的倡导,并成立了“爱心1+1志愿者组织”。

“爱心1+1”真谛

“爱心1+1”是三生发起的一项社会公益活动,旨在通过三生志愿者的宣传和行动,号召和引导社会大众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即每个人每个月抽一天时间参加一次社会公益活动。

“爱心1+1”志愿者组织是根据三生公司发展现状和社会公益公关活动需求而成立的公益活动组织,由三生公司统一规划领导,在全国各分公司所在地区有计划和组织的进行社会公益活动。

对于正在困境中的人们而言,我们的一次伸手,给他们带去的不仅仅是帮助,更是生活的温暖和未来的希望……在给受助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同时,志愿者也将自己的爱传递给了他们,拉近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给他们带去了希望,也让自己体验了助人的快乐。对于志愿者而言,助人的快乐是一种生命价值的体现。志愿服务不但能丰富志愿者的生活,提高生活品味,而且也将提升志愿者作为社会公民的自我价值。

“爱心1+1”就是积少成多,用每一个人的行动去传播爱与关怀;“爱心1+1”公益活动不仅仅是一些人、一个组织的活动,而更重要的是号召社会大众的积极关注和参与。每人每月抽一天时间参加一次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也许并不起眼,但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1+1+1+1+1+……+1”,长此以往,三生人所改变的将不仅仅是一点点,而当三生人的爱心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暖流时,三生所收获的将是整个社会和谐程度的提升。

“和谐之道”的三生文化激荡起“爱心1+1”的暖流!

爱的馈赠

2007年6月16日,“爱在三生,精彩人生――爱心1+1主题公益活动”在宁波鄞州区文化艺术中心举行,近千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除了现场义拍公司特别赞助的一批产品外,在三生星级高级经销商胡良骏、张达龙、赵秀英、顾亚浓、吴瑛、谢玲梅、张福源、董晓福、李之英、刘丽萍等和到场的公司高层领导的带动下,现场为奉化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进行了募捐。志愿者手中一个个流动的捐款箱承载着孩子们的希望,经销商们用一双双温暖的手传递着三生人的爱与关怀,甚至到场的孩子们也用他们稚嫩的小手送出了一份力量,一幕幕感人至深。随后,公司副总经理崔建军代表三生公司向奉化育才民工子弟学校捐赠了价值5万元的营养保健食品和学习用品。

奉化育才民工子弟学校校长徐银中代表学校在捐赠仪式上深情致辞,“(三生)公司捐助的高品质的营养保健食品和学习用品,可以说是急我们之所急,帮我们之所需,解孩子之所困。众所周知,外来民工子弟作为一个社会弱势群体,他们由于家庭和环境的原因,无论是身体体质还是生活质量都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然而,再穷不能穷教育,再难也不能难孩子!我相信,通过(三生)公司这家强势企业组织的爱心募捐,实现强弱牵手,结对帮困,必将在帮助孩子们提升身体素质、改善生活质量,进而带动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产生现实而又深远的影响。你们功德无量,我们大家也一定会因为这种关注,唤起更多更大的力量,因为这次行动,支撑起一片更加广阔的爱的天空。”

捐助是真诚的,关爱是无价的。

宁波“爱在三生,精彩人生――爱心1+1主题公益活动”拉开了“爱心1+1”系列公益活动的序幕,该活动已在三生全国各分公司同步举行,三生公司为各地捐助了价值50万元的营养保健食品,传递着爱与健康。三生还将通过持续的公益活动,把爱传递给更多的人,并号召更多的人参加到“爱心1+1”系列公益活动中来,用真诚和关爱送出温暖和希望。

打造“爱心1+1”品牌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成千上万的人就能汇成澎湃江河;一件事虽小,但无论多么巨大的变化都来自于积少成多。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奉献一份力量,每一个人,每一个月,参加一次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1+1+……+1,长此以往,当我们的爱心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暖流时,我们所收获的不仅仅是多一分的笑容,多一分的感谢,多一分的希望,还将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三生公司董事长黄金宝先生表示,将把“爱心1+1”作为三生公司的主题公益活动,长远地推广下去,力争打造出“爱心1+1”的公益活动品牌。

参加公益活动的原因范文3

关键词 高校 慈善文化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5.091

Research Report on the Status of Guangzhou Colleges Charity Culture

YE Yunfeng, LIU Huifang

(Gu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50)

Abstract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five universities of Guangzhou charity culture situation, give a description on the Guangzhou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pres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basic trend, and proposed three conclusions provide reference basis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Guangdong charity culture.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arity culture; present situation

0 导言

党的十报告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一节里,论述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时明确强调“支持发展慈善事业”,进一步奠定了慈善事业在我国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慈善文化传播是慈善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把慈善文化纳入到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着力推动慈善文化进学校,培养高校师生的慈善意识。本调研旨在了解目前高校慈善文化的现状和特点,加强对高校慈善文化的建设,为高校文化育人,德育教育提供参考。

2008年我国发生汶川地震,2013年我国又发生四川雅安地震,两次地震后所引发的高校校园广泛而持久的高校慈善活动,以及高校慈善讲座等活动的集中开展,使广大师生,许多高校意识到慈善文化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慈善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优秀的文化教育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和感染作用,能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巨大的育人力量。慈善文化体现了爱心、公益与社会责任,作为在社会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和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阶层,高校师生是现在各种慈善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群体。通过调研了解高校目前的慈善文化现状,发现高校慈善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为以后高校校园文化和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发展依据。旨在通过调研弘扬慈善文化观念,强化慈善意识。

本次调研对象包括广东白云学院,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广州市五所高校师生。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研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从2014年5月20日到11月16日,通过电子问卷434份,发放纸版问卷100份,回收问卷88份,回收率为88%,网络和现场调研共计 522人。调研后利用EXCEL、SPSS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1 广东高校慈善文化现状

(1)调研对象基本情况。调研对象中男性257人,占调研样本数量的49%,女生264人,占比51%。18岁以下39人,19~24岁有223人,25~45岁共有181人,45~60岁有58人,60岁以上共21人。

(2)高校师生参加学校慈善活动的动机。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是本着:他人遇到困难,需要大家的帮助,占62%;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将来做一个社会公民占37%;别人会另眼看自已的占26%;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人群是因为想着参加慈善活动可以提高自己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占16%。

(3)高校师生慈善的观念。在慈善观念上,高校师生认为慈善公益在于奉献,不求回报占61%;慈善公益应成为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不管贫穷或富有占44%;认为慈善公益机构应当公正,善款不能乱用占32%;认为通过慈善公益活动,升华了自己的心灵和境界,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占28%;仅有少部分认为慈善公益是富人应该做的,富人应该多做慈善,占23%。

(4)高校慈善活动的宣传途径。调研显示新媒体成为高校慈善活动宣传的主渠道。校园内的网络媒体(论坛、QQ、微博、微信等)占61%,而高校校内的报刊杂志和宣传海报占48%,班级和学生社团宣传占39%。高校的广播和电视台则只占36%,其他方式占27%。

(5)高校师生参与慈善活动的途径。大多数师生参加学校或社区,学生社团组织的捐款和捐款活动占61%,其余直接和受捐助者联系占34%,通过红十字会等第三方慈善机构进行捐赠29%,而参加政府民政部组织的慈善活动,以及出差或途中碰到直接参加占26%。

(6)高校师生进行慈善活动的捐赠对象。高校师生进行慈善活动捐赠对象主要还是“自然灾害(地震,雪灾,海啸等)的受难(害)者达63%”,这也为什么不难解释在2008年和2014年两次地震中,高校涌现出来的慈善热情一样。除此之外,高校师生还积极捐赠的对象是重大疾病无钱医治人占48%,而家境贫困的学生占41%,在个别访谈中发现,他们认为家庭贫困还可以通过助学贷款等其他形式完成,愿意捐助。而贫困的残障人士,孤寡无依的老人和儿童也是主要的捐助对象,占39%。

(7)影响高校师生进行慈善活动的原因。调研显示经济实力不够,时间也不足占59%,其次是担心善款公开度不高,缺少制度保障,担心捐款不能按自己意愿使用,占48%,不熟悉社会慈善公益活动途径,占39%,高校慈善文化理念宣传不足占32%,而缺少慈善专业的人才的引导占24%。

(8)高校慈善文化氛围调研。在调研高校慈善文化的氛围的调研中发现,许多高校师生认为高校慈善文化活动氛围一般,开展慈善公益活动,参与范围不广泛,师生积极性不高占36%,而认为较浓厚和没有什么氛围的都占25%,认为完全没有的占14%,有可能本身并不太关注,或者关注太少而已,也有一方面是因为慈善文化的宣传确实影响较小。

(9)高校的慈善组织建设情况。高校师生普遍认为没有官方组织,但有一些学生慈善公益社团占37%,有高校建有官方的慈善组织占24%,也有高校因为特殊情况,学校临时建立组织24%,甚至部分高校师生没有组织,也没有相关社团15%。

(10)高校慈善文化教育现状。调研显示学校经常召开一些慈善与公益的讲座或分享会占比最高,达34%,而有一部分开设了专业课程,还有一些会进行慈善公益的演出,下乡下企业等活动占31%,而举办或参加地区性的慈善文化节的,也占31%。

(11)高校慈善文化教育应该宣扬的慈善文化理念。慈善的理念是指开展慈善活动的指导性纲领,在调研发现,高校师生普遍认同社会主义慈善观念“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占58%,而中国传统的“尽己之力 乐善好施”也受大家一致认可,占56%,而“现代慈善理念”“慈善无界 帮助他国或他人”占41%,“保护受者尊严,尊重他人隐私”占34%,“慈善立法 运作公开透明”占37%,也受大家一致认同。

(12)高校加强慈善文化教育的必要性调研。调研显示,普遍师生认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待加强,占55%,而认为当代大学生为己主义思想严重,需要弘扬利他主义价值观占45%,培养良好的“人文关怀”社会环境的需要占46%,认为应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需要”占45%,而认为“当前社会矛盾多,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只占30%。

(13)高校如何开展慈善活动。那么高校应该如何开展慈善活动呢?师生认为“根据学校老师或学生特殊情况开展一些慈善活动” 占45%,“没有慈善公益组织,但有相关的学生社团,每学期开展一些慈善公益活动”占40%,希望“关注贫困学生,与企业联系,每年都开展贫困助学活动”占34%;希望“有学校官方慈善组织,定期开展慈善公益活动”占32%,而希望“与社会慈善公益组织联系,参加他们举办的活动”占28%。

(14)校园慈善基金的资金来源调研。要开展慈善活动,需要资金支持,专业慈善机构一般依靠“慈善基金会”,如果要成立基金会,那么高校师生认为基金会资金来源应该如何增加呢?调研显示:“面向社会、企业筹集”占55%,“广开渠道,通过校办企业等筹集” 占44%“向本校师生筹集”占43%,“面向毕业的校友筹集”占41%,“通过原有资金投资理财,或等更多的收益资金”占31%。

(15)提升高校慈善文化建设调研。调研认为“加强慈善文化的环境建设,张贴慈善公益人物像,慈善公益标语等”占55%,“加强高校慈善公曾文化的制度建设,建立捐赠登记制、用款公开制等”占 51%;“加强慈善公益行为活动的策划,让大家在活动中收到启发并进行慈善公益活动”占47%,而“运用网络、新媒体等渠道,让大学生可接受的方式宣扬慈善公益”占45%,而“多进行慈善公益宣讲,进行慈善公益理念教育”占39%,而目前高校慈善文化建设还不足。

2 调研结论

本次调研研究表明,当前广东高校慈善文化现状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高校师生初步具有现代公民的慈善观念。在慈善意识方面,高校依然是传统的“救灾救难”意识,灾难捐赠成高校师生捐赠的主要原因。高校师生进行慈善活动捐赠对象主要是“自然灾害的受难(害)者”,除此之外,还有重大疾病无钱医治人群,家境贫困的学生。但初步具有“现代公民慈善意识”,认为作为现代公民,作出慈善行为是公民应尽的一份责任。他们认为慈善公益在于奉献,慈善公益应成为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不管贫穷或富有,做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

(2)高校慈善组织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在调研中发现,高校大多没有慈善基金会。高校捐赠的制度化,日常化、规范化等尚不完善。由于缺少组织机构,慈善基金也缺少来源,为此高校应多渠道拓展高校慈善基金会的资金来源。除面向企校办企业等筹集外,也应向本校师生毕业的校友筹集。

(3)高校慈善文化的宣传不足,慈善文化教育缺失。随着新时代的进步,新媒体成为高校慈善活动宣传的主渠道。高校校内的报刊杂志和宣传海报也是常见的宣传形式。但总体上来,慈善文化的宣传不足。调研也证实,许多高校师生认为高校慈善文化活动氛围一般,开展慈善公益活动,参与范围不广,师生积极性不高。

参加公益活动的原因范文4

公益营销通过赞助、捐赠等公益手段在为消费者、社会提供利益时,其作为一种营销方式,也成功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公益营销可谓一举多得,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提高企业相关产品的市场份额

参与社会公益营销,可以使企业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时又拉近了企业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使消费者对企业产品产生偏好,从而在购买时会优先选择。因此,公益营销可以让企业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为企业争取更多的顾客――不仅能够帮助企业维持老顾客,而且能够使大量潜在顾客变为现实顾客购买企业产品,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份额。

(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个企业或一个品牌与相关的公益活动联系起来,就是向社会传达了企业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本身就是最好的宣传,不仅增强了社会大众对产品的信任,还树立了企业的良好形象,提升了企业的品牌知名度。

(三)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凝聚力

根据科恩・罗珀公司的研究显示,一家企业对社会活动的参与,能够对潜在的和当前的员工产生积极的影响。与没有参加公益事业计划的企业相比,在有此类计划的企业里,对本企业价值观感到骄傲的员工比例要高38%。

(四)降低运营成本

如今,企业在电视、杂志、网络上刊登大量广告来宣传产品,使广告费用迅速增长。但由于诸类信息泛滥,消费者不愿接受如此之多的信息。公益营销作为一种低成本的营销方式将为企业产品的宣传带来了更大的影响力。

(五)增加社会公共利益

成功的公益营销运作是将公益活动与企业营销相结合,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利益。企业作为社会构成单位之一,拥有雄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在实践中,有很多企业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回馈社会,达到很好的社会效果,比如,移动公司利用自身现有的短信模式开发出捐助平台,虽然这不是直接捐赠,但是却有着比它更好的社会效果。

二、我国公益营销存在的问题

对国内一些企业来说,公益营销已不再是一个生疏的概念,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公益营销中来,但其整体水平与跨国公司仍有很大的差距,国内企业在开展公益营销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混淆公益活动与公益营销

公益营销,顾名思义,包含了两个方面――公益活动和营销活动。企业用公益的方法和公益的内容去做营销,换句话说,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要为社会、消费者多做好事。很多企业认为公益营销就是单纯的慈善事业、捐助事业,事实上,慈善与捐赠仅仅是一种公益活动,而非公益营销。

(二)缺乏价值观的指导

缺乏价值观的指导是国内企业在公益营销方面做得比较薄弱的地方。很多企业缺乏价值观指导的原因是这些企业长期忽视企业文化的塑造,导致企业发展的核心理念缺失,这样就导致企业在进行公益营销活动时,缺乏相应价值观的指导。比如,一家烟草公司就绝不能选择一个肺癌防治的公益项目,那样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

(三)缺乏与市场定位相结合

企业在创建之初对自身市场方向的定位,也是对公益方向的定位。通常,企业开展公益营销的目的不尽相同,有的是为了建立良好的社区关系,有的是为了加强政府关系,有的是为了提升产品销量等。但是,无论企业的目的是什么,企业都应该围绕其核心目的开展公益活动。比如,公益营销做的最好的企业之一蒙牛集团,一开始的定位就是让每个中国人喝上牛奶,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蒙牛在从事公益营销的时候就能很好地贯彻这一理念。

(四)缺乏公益营销战略

企业从事公益营销缺乏战略性主要体现在没有科学性和系统性。所谓没有科学性,是指企业没有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考虑如何合理履行社会责任,公益活动没有根据企业当前的市场营销战略来选择,没有与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往往脱离了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所谓缺乏系统性是指企业不能全面考虑公益营销的各个阶段,包括公益营销前的策划、宣传以及之后的有机跟进,没有一套完整的公益营销体系。

(五)宣传不当

慈善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从事公益营销的企业应该把自己宣传出来,促进公众对公益活动的了解和关心,同时可以为其它企业做榜样。然而,众多企业在宣传过程中,受落后的公关思维和手段的制约,不知道如何利用企业的公益活动营销其品牌、产品,最后,要么在手足无措间错失发展良机,要么不合时宜过度宣传错失发展良机。

三、我国公益营销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跨国公司在我国开展公益营销的成功决不是偶然的,出色的商业化运作使得公益营销变成社会受益、企业有利的双赢行为,并使企业有动力不断进行循环投入。对于我国公益营销事业而言,跨国企业的积极参与不仅为我国公益事业注入了可观的资金,而且还带来了发达国家在现代公益事业方面的有效管理手段和先进经验,促进了国内企业公益意识的提升。我国企业要想拥有跨国企业那样成熟、系统的公益营销体系,必须要找到正确的发展途径,及早从误区中走出来。

(一)全面认识公益营销,从内部做起

员工是企业活动最忠实的参与者和最有效的传播者,从企业高管到普通员工,企业应让尽量多的人参与到公益营销中来,这样不仅能够增进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情感,同时能在企业内部提升员工对公益的集体认同感,让员工为企业的公益行为而自豪,并形成一种企业文化以影响更多的人。

(二)结合企业文化,塑造品牌

首先,企业在选择公益项目时,应深入分析品牌的内涵,结合自身特点,选择与品牌相匹配的项目来塑造企业品牌形象。其次,在开展公益活动时,企业不能盲目宣传,而应将其具体化,用行动让消费者了解公益活动的内容,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我国很多企业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公益不能短视,不能功利,要在选择了某个公益项目后,坚持下去,直至这个项目成为一个品牌。

(三)开展营销活动,使公益与利益相统一

公益活动与公益营销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涉及到了营销活动,公益活动只是公益营销的基础。当公益活动告一段落时,往往会产生一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企业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进行公益营销活动,让自己的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企业应先设计好营销活动,以便在公益活动结束后进行有机跟进。比如,蒙牛为了将捐助奥委会的公益行为价值最大化,打出了“一厘钱精神,千万元奉献”的旗帜,意思是蒙牛在每袋牛奶、每根雪糕的销售收入中各提取一厘钱,累计提取1000万元,分期分批捐给奥组委。这样,蒙牛的公益行为就天衣无缝的与消费者联系在了一起,让每个购买蒙牛产品的消费者感觉到为申奥做了贡献,既体现了消费者的个人价值,又升华了蒙牛品牌形象。

(四)制定企业公益营销战略与规划

公益营销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性、规范性的营销活动,只有将其纳入企业战略层面,通过对某一个或某一类的公益活动持续进行,才能赢得政府、媒体和消费者的高度认可与持续关注,使其成为一个品牌、一个平台。企业应充分考虑公益项目的资金来源和公益活动的资源分配情况。企业除了从自己内部获得资金外,还应努力从其他经营单位获得资金。企业应根据不同情况来合理分配这些资金,尽量让更多的企业、部门参与选择的过程,以便为支持计划的实施打下基础。在选择过程中,企业应根据企业文化锁定相关区域,并在这些区域中选择少数合适的社会活动。

参加公益活动的原因范文5

首先呢,论坛要针对人员进行线下管理人脉的培养和维护

有朋友说,人脉还要什么维护的,不就是来你的网站的访客吗?可是你错了,人脉是一定要维护的,这里呢,就提一下自己的网站历程,自己前期也经历过论坛的网站创收,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关闭了网站,从而下定决心做一个自己家乡的网站,当时那一份论坛积累了一些人脉(都是自己家乡的),所以呢,就邀请他们成为我的论坛的版主,从而对网站进行整体性的维护和栏目的建设,你要想想,如果一个论坛没有人员维护,没有版主,没有管理员,那么这个论坛的帖子不是要乱飞吗?那么这个论坛还能生存下去吗?所以,对于人员的培养很重要。

在线下中,针对他们交流我们的管理观点,比如说什么情况的广告贴可以删除,什么情况的一看就是灌水的,要严格看守,网站人气都积聚在哪里,这些都是需要交流,然后版主之间吃吃饭,培养一些感情,这样做,就可以让整个论坛充满一种和谐的气氛,毕竟一个团队,有时候就需要一个豁达的人来管理,从而带领更多的人创造更大的价值。

其次呢,论坛线下需要参加和举办本地的公益活动

公益活动,相信当一群人举着横幅,浩浩荡荡的从你家门前走过的时候,你一定要知道发生了什么,所以呢,用论坛的名义参加公益活动是一种极佳的宣传方式,穿上特定的T恤,带上特制的帽子,可以在植树节那天去植树,可以组织人员进行大扫除,这些都是有益的事情,有时候一间小事情做了,就可以让你所宣传的事业被了解放大好多倍。那么自然也需要在网站上建立一个公益专区,让更多的人,让更多的活动被了解。

b)和婚纱行业合作,本地的婚纱行业如果放在论坛上推广会是什么样子呢?婚纱行业在论坛上设定一个广告位,然后放入自己的婚纱摄影照片,通过论坛去,可以得到更大的优惠,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效果。

服务机构的互相推广,一方面在于网站可以获得盈利,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会员得到实惠,这种互相互利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参加公益活动的原因范文6

而高盛却想要勾勒出它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企业公民形象,它选择的途径是做公益,模式为志愿者活动。

公益是融入住在国的重要步骤

几年内,高盛在中国陆续推出“社区义工服务计划”、“巾帼圆梦”等项目,这家“投行界吸金王”渐渐化身为“精英义工”。其相关负责人称,进入中国市场后,公司在中国已经具备了强大的实力。很难说,这种实力的建立与高盛的公益活动一点关系也没有。

比高盛更坦率的是已经破产的雷曼兄弟,曾任其亚洲社区及慈善事业主管的吉姆・奎斯莫瑞曾道出雷曼在海外立足的原因:“我惊喜地发现了银行业务发展和慈善事业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于是,在雷曼兄弟破产之前,它那支强大的员工志愿者队伍一直活跃在全球。在中国,未倒闭的雷曼兄弟在2006年前后迎来它的业务高峰。

“做公益一定会比不做公益好,名利双收也一定比淡泊名利好。”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中心主任钟宏武告诉《望东方周刊》。

他的理由很简单:做公益,如果踏实、有效,一定可以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追求名利就一定会看重公益项目最终的效果。自然,外企做这一切也有必然诉求,公益是它们尽快融入住在国社会的重要步骤。

外企公益活动的三个阶段

钟宏武分析,外企在中国的公益活动至少包括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外企对于“名利”的追求不同。

在第一阶段,公益是纯粹的善举。1997年时,美国GE公司曾投入1.1亿元用于全球的慈善事业,但所投入的领域与公司业务之间没有丝毫联系。而在那时,慈善之于中国是个全然陌生的词汇,大环境还没有做好准备来“回报”外企的公益行为。

进入第二阶段,外企做公益开始要求双赢:帮助公益对象创造更大价值的同时,希望通过公益行为改善竞争环境。2002年6月27日,《中国教育部与微软公司合作备忘录》签署,“长城计划”第一期启动,对刚刚跨入“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学子来说这是一次良机,被认为会提高中国人的计算机教育水平和基础研究水平。那些来自近百所高校、科研机构的近两百余名实习学生,也在毕业后改善了微软公司自身的人力资源储备。

后来,外企开始不满足于简单的“双赢”,而是把公益活动和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钟宏武认为这是一种“新企业慈善行为”。

INSEAD商业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讲座教授克雷格・史密斯对它的解释是:企业对特定的社会公益事业和活动作出长期承诺,提供现金捐助,使企业与捐赠对象之间形成战略联盟;在开展慈善活动的同时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保证企业慈善行为的可持续性和更深广的社会意义,这也是今天在华外企做公益的一致目标。

按此目标,法国电气业巨头施耐德确定了选择公益项目时的原则:同时满足投资者、员工和当地社区三个重点人群的需求,使三方面的利益相对平衡。当然,为了实现“三赢”,外企的付出也越来越多,比如老牌电子公司摩托罗拉,每年都会为自己的基金会做出专门预算,从利润中拨付一定资金进入基金会,并聘用外部资产管理顾问进行投资,使基金能够跑赢通胀,甚至还有成长。

公益“生意”如何真正“双赢”

2008年1月16日,“中国慈善排行榜”,2007年外资企业在华慈善捐赠水平未有大幅度提升,但在当年,外资企业在华的发展却呈现加速状况。

6年之后,外资企业的数量仍在增加,而坊间却有传言称:部分在华外企开始减少在中国的公益投入。传言真假尚未被证实,但对于外企,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其曾在中国享有的发展红利正在减少。

2013年,罗兰贝格调查显示,在华外企有63%仍将中国视为主要投资地,而在逐渐成熟的中国市场,跨国企业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能源消费、地产支出甚至交通成本都在不断上升。

花旗银行公益项目负责人刘玲子告诉《望东方周刊》:“从2011年开始,来自欧盟和其他国家的公益项目捐赠者认为中国经济已足够好,不再需要数额较大的援助项目,所以很多已经撤出了。”

而在本刊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康宝莱(中国)、波音公司等外企公益项目负责人都表示,企业并没有减少对公益的投入,甚至还有增加的趋势。

这一问题的答案隐藏在外企做公益时惯用的几种模式中,包括企业公益主题活动、公益慈善捐款活动、社区志愿者活动、企业价值链社会责任活动、公益创投和创建社会型企业等。这其中,只有捐款是直接可见的,因而这一项的变化往往成为外界考量外企公益态度的标尺。

但显然,大多数外企并不会只采用捐款这一种方式。康宝莱(中国)公益事业负责人郑林说:“因为中国公益环境不够成熟,公司总部在批准项目时会十分谨慎。”

因此,外企似乎更偏好一些“高大上”的模式。比如公益主题活动,企业可以通过倡导和实施公益活动,引发社会关注,或者是根据本企业自身的行业特性,策划专门的主题活动。

比如,波音公司在自身最熟悉的飞行领域,选择了与北京学生活动管理中心和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合作,自2009年启动“放飞梦想――波音航空科普教育活动”,坚持至今。目前已有1000多所学校6.6万多名小学生参加活动,覆盖北京地区17个区县的170所小学,并拓展到陕西、、四川等地区。

波音中国总裁唐义恩说:“成为良好的企业公民是波音价值的一部分,是波音DNA的一部分。”

在中国,波音的合作者已包括青年成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亚洲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北京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飞利浦・海德基金会、金钥匙中心,等等。

包装公司利乐也在2012年选择与万科公益基金会合作,在与自身业务紧密相关的垃圾分类领域进行公益项目。

此外,基于加强公司文化的考虑,外企都乐意采用社区志愿者活动的模式。IBM设计了两个层次的全球企业志愿服务队,第一层级,主要为一时没有足够财力购买IBM服务的高成长型的中小企业提供管理咨询类公益服务;更高层级则由高管组成,这支志愿服务队的服务内容是提供建设“智慧城市”的具体方案,他们已经在江苏南京和四川成都进行过尝试,这种纯“智慧”的公益方式,令IBM在当地政府和社区民众心中建立起了足够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六种模式中,外企的公益创投在国内发展较晚。2006年时,麦肯锡、德勤、奥美、摩托罗拉、诺华等跨国企业联合成立了“NPP新公益伙伴”,这些资助方会在对受资助组织的能力进行评估后,向其提供长期性的财政、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而且它还会关注公益投资的社会回报,并把注意力转向受资助组织的能力建设。这种授人以渔的公益模式和直接捐赠相比,显然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