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 儿童艺术教育 问题 《指南》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Children's Art Education

——Based on "3-6 Year-old Childre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Guide" Spiritual Requirements

DENG Li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0)

Abstract As people deeply recognize the value of arts education for children, children's art education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But in practice, there have been children's art education utilitarian education goals, content specialization, simplification evaluation issues.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3-6 year-old childre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guide"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Guidelines") in the spirit of the requirements that the children's art education should be to cultivate children's aesthetic pleasure as a goal, return to the lives of children educational content to promote children's development for the purpose of evaluation.

Key words children's are education; problem; "guideline"; solutions

1 儿童艺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儿童艺术教育目标功利化

艺术的本质是审美,儿童艺术教育首先是审美的教育,不突出审美本质的儿童艺术教育就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但实践中的儿童艺术教育过分强调目标的功利化,越来越偏离艺术教育的审美性这一本质。部分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所谓的“起跑线上”,不惜高额花费为孩子报各种艺术特长班,希望孩子学有所成,与此来增加孩子在未来生活中的竞争力。还有些家长受“儿童明星”思想的影响较深,希望儿童通过艺术的学习出“名”成“家”。与此同时,幼儿园更是通过“培养艺术小明星”、“学习艺术特长顺利进入名校”等口号来宣传办园特色装点门面。以提高幼儿园知名度,获得更好的生源。诸如这种忽视艺术教育本质,不尊重艺术教育独特价值,不维护艺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只是凭借艺术教育的附属价值来证明艺术教育价值的做法,只会使儿童艺术教育永远扮演一个配角,过多的功利化目标只会让儿童艺术教育渐行渐远。

1.2 儿童艺术教育内容专业化

儿童艺术教育的对象是儿童,进行儿童艺术教育就必须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学习方式,但不在少数的儿童艺术教育内容专业化,偏向对幼儿进行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音乐课上要求儿童掌握附点音符的唱法、音符的划分、音的高低、音的时值等基本乐理知识并练唱一些戏曲和成人化的歌曲;美术课不仅要求儿童临摹名家名作,而且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画得像、画得好。舞蹈课为了让儿童学会标准、优美的舞姿,更是致力于技能的操练,通过一遍遍重复机械的训练力求达到技能的掌握。这种不顾儿童兴趣、学习方式的专业化艺术教育,脱离了儿童的生活世界,使原本陶冶儿童艺术情趣的教育变成了一种负担。不仅磨灭了幼儿对艺术的兴趣,而且忽视了儿童独特的生活价值。

1.3 儿童艺术教育评价单一化

一次美术课上,老师让孩子们画一个金光闪闪太阳并涂上颜色,一位小朋友把他画的太阳涂成了黑色。老师看到后很生气并问他说:“为什么把太阳涂成黑色呢?”他轻轻地说:“我画的是夜晚的太阳”。这样的例子在幼儿园中并不少见,而大多数老师对这个所谓“不守规矩”的儿童持着质疑的态度,因为在成人的评价观念中,画画就是力求客观事物的再现。画得像就是好的,画得不像就是不好的,把“像不像”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只重视结果而忽视了儿童在创作过程中热情和创造力。艺术对儿童来说是一种独特的语言方式,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表达。儿童的世界是童真、童趣和童话般的世界,对于儿童的艺术作品,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和欣赏。

2 解决儿童艺术教育问题的对策

2.1 以培养学前儿童审美愉悦为目标

《指南》从“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个角度来阐述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从《指南》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艺术领域的目的在于让每个儿童善于发现美,感受美,乐于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美。

因此儿童艺术教育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目标,这也就要求成人不要为了过多的功利化目的让儿童学习艺术,要为儿童创设一种能够吸引儿童、适合儿童发展的艺术教育氛围,让儿童在美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从而真正地喜欢艺术,自发地学习艺术。其次,教师应该引领儿童多接触大自然,带领儿童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在自然和生活中感受美、欣赏美。并通过组织多种艺术活动,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其中,让儿童在愉悦的艺术活动中自觉表现美、创造美,为艺术而学习艺术。

2.2 回归儿童生活的教育内容

《指南》中把幼儿“感受与欣赏”能力发展与培养的目标划分为“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的美的事物”和“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两个方面。在描述“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的发展指标时认为3-4岁幼儿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他们对生活中的动物、植物、玩具及生活用品充满了兴趣,喜欢观看大自然中一切美的事物,容易被周围环境中好听的声音所吸引,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可以从幼儿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充分利用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等作为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教儿童唱一些有关春天、小动物以及交通安全、讲卫生、文明礼貌等方面的儿歌;鼓励儿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涂鸦,如“戴帽子的长颈鹿”、“会唱歌的小圆桌”“贪吃的图图”等。同时,艺术活动游戏化对儿童艺术教育也至关重要。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对幼儿来说,游戏常常是最实际的学习方式。”幼儿很多认识活动都是在游戏的过程中得到实现的。幼儿园老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入适当的游戏以增加幼儿的艺术兴趣。让孩子在游戏中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扩充儿童世界的发展体验,回归儿童真实生活。

2.3 以促进儿童发展为评价目的

《指南》在目标部分分别对三个年龄段末期的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及教育建议,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把幼儿发展与目标对照来进行所谓的评价。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性,允许儿童按照自身的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坚持评价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因此,对儿童艺术教育的评价首先是为了儿童的发展而评价,对儿童独特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去欣赏每一位儿童、平等对待每一位儿童、聚焦每一位儿童成长的“闪光点”。其次是对儿童的发展进行评价。成人不能用刻板的审美标准去评价儿童,更不能只为评价而评价。应该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借助孩子的眼光和童心去欣赏孩子的艺术表现,去感受每一棵树、每一片树叶以及每个赋有灵性的生命。去探索儿童作品背后的神奇世界,从而看到儿童的发展。最后,对儿童艺术表现的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看到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沟通交流、对美的体验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正如美国Dodge等研究者所言:“对幼儿的评价,应该基于对幼儿活动过程的观察,而非基于一些简单、具体和支离破碎的指标或里程碑。”

参考文献

[1] 张卫民.点击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的异化现象[J].中国教育学刊,2003:32.

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艺术职业学校;舞蹈教育;问题;对策

J70-4

我国的艺术职业学校舞蹈教学课程相比西方国家起步要晚很多,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得以起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对艺术职业学校舞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舞蹈教育也不断的得到优化,逐渐的从传统的“轻理论、重实践”转换到“理论与实践结合”。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审美观念不断提高,舞蹈已然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舞蹈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艺术职业学校舞蹈教育应顺应时代的需求,解决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树立科学的舞蹈理念,保持舞蹈专业的持久性,从而促进我国舞蹈教学进一步发展。

一、艺术职业学校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方式有待完善

虽然我国舞蹈教育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但是依旧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部分艺术职业学校依旧采取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在传统的舞蹈教育模式下,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进行动作示范,学社根据教师动作进行模仿,并且教学内容大多都是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这种舞蹈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弊端:第一,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主要以理论体系为主,教学内容过于死板,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二,在教学时间上,教师往往占据大量的教学时间,使得学生很少有自主探究时间,长此以往使得学生对单一的舞蹈教学产生厌倦。最后,教师的个人艺术素养对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1]。所以,创新教师的教学模式对艺术职业学校舞蹈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2)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待培养

由于许多艺术学,校舞蹈专业的学生普遍在经验上都有待积累。学生的年龄差异,也会在舞蹈基础中学习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并且每个学生对舞蹈的领悟能力不同,使得每个学生在舞蹈学习能力上也有一定差异。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对舞蹈动作进行深化,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希望教师与基础知识教学为主,不希望教师的教学速度过快。这种差异性使得教师在教学上无法全面兼顾,一些学生会失去对舞蹈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由于舞蹈教学从根本上来说也有一定的训练强度,对学生的体能也是一种挑战。很多学生由于在,舞蹈教育中受到了一定的伤害,而使学生对舞蹈产生了恐惧心理,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一部分学生由于一时热情而对舞蹈产生了好感,但在教学中发现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从而降低了对舞蹈的兴趣,在舞蹈教学中也是草草了事。

(3)舞蹈教学设施有待完善

在艺术职业学校舞蹈教育中,必须要有足够的舞蹈教学设施才能顺利展开舞蹈教学。例如:舞蹈房,多媒体信息技术,声音音响设备等。由于每个艺术职业学校都有其侧重专业,使得各个学校的舞蹈教学设备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于很多,艺术职业学校受传统舞蹈教学的影响,在日常舞蹈教育中,教师都是以钢琴伴奏为主,其伴奏技术与舞曲风格所呈现的效果有明显差异[2]。与此同时,随着舞蹈艺术在我国不断发展,民族舞、古典舞、芭蕾舞等舞蹈种类也逐渐流行起来,想要提高这些舞种教学质量,学校应该配备服饰、舞蹈地胶、舞蹈练功垫、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保证教学质量与学生安全的基础设施。这些舞种给学校的教学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学校由于受资金限制,无法跟上现代多元化舞蹈的设备需求,使得部分艺术职业学校舞蹈教育设施出现落后现象。

二、解决艺术职业学校舞蹈教育问题的对策

(1)改进舞蹈教学方式

在任何教育中,其教学方式都会直接影响教学效率与质量,舞蹈教学依旧如此。所以教师要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方式,提高自身的教学魅力,从而达成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首先,教师需要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计划。在舞蹈教学之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每个学生的体能特点、舞蹈基础,从而安排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根据不同舞蹈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教学场地,例如:古典舞、民族舞的教学,需要安排一些地面比较平滑、干净整洁的场地。并且教师在展开舞蹈教学之前,还要准备好教学所需要的内容,例如教学音像、教学光盘等。其次,舞蹈教学方式对舞蹈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3]。在日常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有关视频让学生认真分析视频的舞蹈动作,进而将舞蹈动作进行分解教学。同时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控制教学进度进度和安排教学内容。摒弃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由于每个学生的舞蹈基本功不同,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耐心地讲解相关动作要领,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吸收到动作。最后,要加强舞蹈艺术的巩固与练习。舞蹈不仅是一门艺术,同样也是一门技术,需要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熟练运用舞蹈技术。

(2)提高学生对舞蹈的积极性

教师想要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舞蹈的积极性,可以采取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融入到舞蹈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给学生播放网络视频,从而转移学生注意力。同时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借助相关的舞蹈服饰,让学生感受到舞蹈的魅力。之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视频舞蹈进行模仿和表演,从而营造和谐有趣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对舞蹈的积极性与兴趣。

(3)完善舞蹈教学设施

舞蹈教学设施是否完善对舞蹈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各大艺术职业学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完善舞蹈教学设施。例如舞蹈场地必须要在100平方米以上,地板要以胶地板材料或木质地板为主,保证学生在舞蹈学习中的安全性。同时,每一个舞蹈教室都需要配备把杆和镜子,保证舞蹈教室透光性以及教室的清洁卫生。当然,一些基础的舞蹈教学设施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音响设备、多媒体设备、空调、录音机等等,这些基础设施对舞蹈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艺术职业学校对此不容忽视。

三、结束语

艺术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舞蹈艺术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想要提高舞蹈教育的质量与效率,必须要正确的处理好学生、教师与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舞蹈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各大艺术职业学校必须要加强对舞蹈教学的重视,从而实现舞蹈教学目标,为我国舞蹈艺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视觉艺术 单一思维 系统化 创新性

早在史前时代,人类就用图像模拟和创造自然世界,今天视觉艺术已经成为人们传达文化信息的重要系统,是人文科学的新领域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当代文化理论更称之为“图像的转换”。忽略了视觉艺术发展的有机整体必然造成文化的断层。到目前为止,对视觉艺术并没有一个完全合理的概念解释,一般是指人们将眼睛所看到的自然形象,进行有意识的描绘,完成某种功用,赋予艺术作品一种文化内涵,并通过不同的载体传播与交流思想。视觉艺术的形式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大类:绘画、影视、雕塑、服装、广告、摄影、动漫、建筑、多媒体艺术等。视觉艺术教育已经成为重要的专业教育组成部分。视觉艺术研究方法直接决定着其教育的科学性。本文将分析我国视觉艺术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我国视觉艺术教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视觉艺术教育研究存在单一思维模式

我国早期的视觉艺术是在一个与外界相对隔离的半封闭环境中形成的,带有农耕经济特征和血缘宗法制度,是儒、释、道等不同文化形态相互融合的自发性独立文化体系。今天我国的视觉艺术产品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异常繁荣,视觉艺术研究却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其中还包括基础文化艺术设施的建设,如艺术博物馆、大学视觉艺术的学科建设),这既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也难以推动文化艺术的整体健康发展。

例如,目前我国的绘画艺术研究就是一种典型的单一思维。由于我国的绘画艺术拥有传承数千载的历史背景并有人数众多的从业者,这造就了许多单一范围内(中国)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违背了艺术的多样发展规律。学校的绘画教育甚至还停留在简单的基础训练和理论研究中,特别是我国油画的百年发展史,在缺乏对“真实”的学习和“文化断层”双重因素影响下,其功能性正逐渐丧失。

2.我国视觉艺术教育研究缺乏系统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视觉艺术研究亟待与世界接轨。尽管有更多机会学习西方视觉艺术的先进经验,但目前有些人研究方法简单,不是拿来直接抄袭就是东拼西凑。主要原因是研究者在对视觉艺术学科间的比较研究中缺乏应有的联系,没有融会贯通,没有系统了解中西方视觉艺术及各种流派的变化,忽视系统的美学知识理论指导,而进行盲目的实践。长此以往,研究逐渐就会陷入尴尬的境地,没有自己的创新性和民族特点。

通过对我们本民族的视觉艺术与国外视觉艺术的研究可以发现,由于地域、民俗和的差别,在传统视觉艺术上存在明显的不同之处。缺乏系统化也表现在我国视觉艺术研究专著贫乏,难以在教育研究中起到指导借鉴作用。系统化研究就需要理顺视觉艺术发展的脉络,细致入微地从视觉艺术的绘画、图案、包装、招贴等方面比较研究中外在传统视觉艺术方面的不同之处,提高研究者的创作能力。

3.我国视觉艺术教育研究需要创新性的思维方法

视觉艺术的发展源自于人类无限的创造活力。长期的单一思维和缺乏系统化的研究方法从根本上阻碍了创造力的发挥,束缚了想象力的培养,其中包括创新性的思辩能力。因为创新性的观点来源于最少程度的思想限制和对课题的系统把握,有了丰富知识的指引,才能创新样式,保持视觉艺术发展的活力,并能指引健康的文化艺术发展方向。比如基础教育中强化构成艺术中的形式语言,而形式语言的图像符号就需要学生作为创新点展开无限想象的空间。视觉艺术的创新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应当成为今后的首要教学目的。

二、我国视觉艺术研究误区及解决策略

视觉艺术的繁荣程度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而研究方法的科学程度从根本上又决定了视觉艺术的发展方向。我国薄弱的艺术教育力量和视觉艺术的历史经验无法适应视觉艺术研究发展的需求,一些行政干预也违背了市场规律。要解决思维单一化,前提是加强视觉艺术的基础教育,重视视觉艺术发展的文化地位,特别要排除行政思维等非专业性干预。

我国在视觉艺术研究中从根本上缺少跨学科、系统化的研究方向。目前在我国绘画艺术加速弥补文化断层的基础上,设计似乎也开始逐渐建立自身完整的研究体系,这主要得益于国际商业交流的频繁,促进了跨学科、系统化的进程。但视觉艺术设计较绘画似乎更加忽视自身艺术史的研究,对国外艺术史也存在断章取义,这必将使我国的视觉设计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研究传统图案在包装上的应用,思维不能仅限于传统图案,若将当代文化内涵和中外传统图案设计元素联系起来,发现共同点,去掉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因素,效果会更好。不同设计能够体现不同国度的风俗变化,扩展品牌的国际声誉,视觉设计更能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系统化提示我们在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功能性、装饰性,还可以从其他不同艺术形式中寻找装饰语言。要很好地运用形式美的要素,把不同的表现形式运用在同一平面上,使之协调整合成为一个完善的创意。因为形式要素中点、线、面的运用一定是相通的。当然,由于时代的不同,艺术风格也要相应变化,要考虑地域、风俗习惯、民族性、等各种条件,并且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宗教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使之融会贯通,更加系统化,成为雅俗共赏的设计样式。这样才能设计出有创新性、国际性的大品牌产品,为产品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创新性依赖于完善的创作思路,而提升创新性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深入探索,挖掘创作者的潜力。这也迫使我们的视觉艺术教育研究进入这一良性循环轨道。

结语

本文主要是探究我国当下视觉艺术教育研究的一般思维方法误区,从视觉艺术的图案、包装等应用方面及绘画艺术实例,比较分析我国在视觉艺术研究方面的不足,从中找到今后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研究时避免单一化,追求多元化、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将知识整合,汲取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创造出更接近自然、更人性化的视觉艺术作品;学习国外的视觉艺术创新性方法,在借鉴之后提倡更富新意的创作。因此,研究者要能跨学科,互相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推动我国视觉艺术走积极健康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2]伯尼斯・马丁.当代社会与文化艺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艺术专业学生 英语教学 学习策略 课程改革

由于时尚、另类,艺术类专业学生往往被视为大学校园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一般只关注自己的专业学习,而对普通的基础文化课,特别是大学英语的学习往往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他们开展的大学英语教学也一直处于一种进退维谷的境地:一方面,在课程安排、课时分配等方面占据了大量的教学资源:作为一门公共课,它占据了4个学期,24或16个学分,其“分量”由此可见一斑,可大多学生避之犹恐不及,学习效果自然也很难令人满意――欲进不得;另一方面,大学英语作为教育部规定的一门必修课,作为理想中的学生知识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舍弃不得――欲退不能。那么,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这个烫手的山芋,相关教育工作者该怎么办呢?文章以浙江科技学院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为例,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试图为提高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效果提供一定的帮助。

1. 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专业特殊性及兴趣爱好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艺术类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着种种问题,而针对他们开展的大学英语教学也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1学生英语基础差,底子薄

这点从他们入学时的英语高考成绩可以看出。以浙江科技学院为例,该校06级360余名艺术生的英语高考平均成绩为81分,而英语高考总分为150分。从笔者近6年来一直从事艺术专业大学英语一线教学的实践经验来看,相当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甚至达不到初中毕业时应有的水平,更不用说高中水平了,一些基础词汇和基本语法知识都没有掌握,口语更是不容乐观。这些对他们入学后的大学英语学习和教学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和阻碍,也使得大学英语教学很多时候如同在建空中楼阁。

1.2缺乏学习动机与策略

心理学上普遍认为,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依据动机的动力来源,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作为在校学生,由于生活圈子相对狭小、社会经验欠缺及对问题认识不足等等原因,他们往往难以产生对英语学习的需要;加上英语基础相对较差,学起来较费劲,就更难对英语学习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内部动机;同时,能够引起他们进行英语学习的外部动机的因素也显得十分不足。在接受笔者就学习策略进行访谈的10名艺术生中,有6人没听说过学习策略(这不能否定他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无意识地运用到一些策略),在回答听说过或好像听说过的4位学生中,只有一人能说出一种学习策略,即记忆策略,这也是他们用得最多的;但从他们运用的情况来看,大多只是单纯的识记,方法简单,提不到当作策略来运用的高度。而他们对元认知策略的相关问题的回答更是很难令人满意,如:几乎没有一个人制订过英语学习计划,只有一个人略知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怎样来调控自己的英语学习;当被问及英语学习的目标时,只会简单回答力争通过英语等级考试等等。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对许多艺术类学生缺乏英语学习自我调控能力,缺乏元认知策略的体会尤为深刻。

1.3英语课程亟须改革

该校艺术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惯常的做法是:第一、二、三学期进行正常的教学,到第四学期一般以帮助学生准备英语等级考试为主。通过本人的观察,在第一、二学期由于大学生活的新鲜感及学习任务相对较轻,大家英语学习的状态相对较好,到了第三学期,则明显懈怠下来,到了第四学期这种情况就更严重了。既然学生的英语等级考试成绩已与其学位脱钩,许多学生选择放弃英语学习。还有一种现象,就是许多英语成绩不大好的学生在专业方面表现不错,他们看不出英语学习与其专业发展及今后就业的关系,认为与其花大量的时间在英语上还不如把这些时间花在自己的专业上,毕竟自己今后是靠专业而不是靠英语吃饭。抱这种观点的学生不在少数。这为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带来了新的要求。

1.4按行政班授课,学生之间成绩差异大,很难照顾不同学生的需要

目前,该校艺术生的大学英语教学按专业行政班进行。不可否认,这样有利于教学管理。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一做法直接违背了教学中一条基本原则――因材施教。以服装设计062班为例,该班学生中英语高考入学成绩最高为119分,而最低是61分。要把英语基础差距如此之大的一组学生放在一个班级里开展英语教学,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很难找到一个能够照顾不同基础学生需要的平衡点。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应该走在学生现有水平的前面,应该鼓励学生“跳起摘桃子”。可是,对于教师引导他们去摘的“桃子”,有的学生唾手可得,摘几次后丝毫不感兴趣;有的学生却怎么跳也够不着,跳几次后也信心全无。这让教师无所适从,也是进入大二后不管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成绩较差的学生英语学习出现懈怠的一个重要原因。再者,艺术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采取“2+2”(07级)或“4+2”(06级)的模式,即2节或4节精读课采取大班(两个行政班合成一个班)教学,2节视听说课采取小班(行政班)教学的模式。大班人数约60余人,由于他们许多人的学习习惯、态度及纪律性等方面的原因,课堂管理成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1.5所用教材欠恰当

自2002年以来,该校艺术专业学生每届都在使用不同的大学英语教材,先后使用了《大学英语》(修订版)、《新视野大学英语》和《大学英语》(第三版)等。无一例外,它们全都是为普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编写的通用教材。正如目前正在使用的《大学英语》(第三版)总序中所言:“修订本更加注意文、理、工、农、医各科的通用性……。”作为一个英语基础差、底子薄的群体,使用这些通用性的教材是缺乏针对性的。对于他们来说,这些教材词汇量偏大,文章内容一般偏难,主题也难以吸引他们而引起共鸣。频繁地变换教材的做法本身也反映了教师对教材的困惑、无奈和无所适从。

1.6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也存在若干问题

较为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学手段与方法单一,教师与学生难以互动(不可否认学生基础差是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仅把英语当知识来传授的倾向较为严重。目前,该校在改善教学设施上投入较大,很多教室都装上了多媒体,但教师如果仅仅把投影仪等当作代替板书的手段,那么这些设备就很难发挥出它们应有的价值。

2. 对策

2.1适当提高对考生英语水平的要求,吸纳更多英语基础好,素质高的学生

学生的原有知识作为影响学习的认知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的学习是否成功。[1]目前,省内同类院校艺术类专业录取标准一般要求考生的英语单科成绩达到60分以上。笔者认为各院校可以适当提高英语入学要求,这一方面可以吸纳更多英语基础较好,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艺术类考生在高考前就对英语学习引起足够的重视,为入大学后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引导学生培养合理的英语学习动机

一般认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Gardner的研究表明,融入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能够对学习成绩产生积极的影响[2]。我们在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的诱因(如:适当增加英语成绩在评优、奖学金评选、国外学习机会获取等方面的权重)的同时,更应该引导学生培养融入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手段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使其能持久地进行英语学习。

2.3进行学习策略方面的培训,特别是引导学生利用元认知策略的指导来辅助英语学习

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学习策略与语言水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如Green和Oxford通过研究认为:通常英语学习成功者比非成功者运用学习策略的种类更多,使用也更频繁[3];刘润清、戴曼纯研究后得出结论:语言学习成功者在整体学习策略应用水平上显著高于非成功者,高语言水平的学生更频繁地使用学习策略;并进一步认为,学习策略的正确使用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独立性和自我调控性。[4]这正是许多艺术生在英语学习中所最为欠缺的。刘润清、戴曼纯通过进一步研究还得出结论:学习策略的培训对提高学习成绩有促进作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学习策略培训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5]针对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时常无所适从,缺乏自我调控能力的特点,对他们进行元认知策略的培训并引导他们利用元认知策略的介入来辅助英语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李俊、倪杭英的研究表明:通过元认知策略的传授,的确能帮助英语学习不成功者提高自己的元认知水平,并继而提高自己的英语成绩。[6]

2.4大胆进行艺术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

针对不同阶段学生英语学习中反映出的不同情况,我们可以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大胆改革:第一、二学期开展普通的大学英语教学,第三、四学期则把大学英语教学与他们的专业英语结合起来,并逐步扩大专业英语所占比例;也可以在第四学期开展ESP教学。在本人对06级服装设计及动画设计等四个班的调查中,这种设想得到了大家普遍热烈的响应;从和该校04级服装设计专业部分学生就专业英语学习情况的谈话来看,同学们基本一致的观点是:专业英语和大学英语关系似乎不大,专业性的词汇太多,学起来非常费劲,以至于本来安排17周的专业英语课不得不在苦苦支撑了几周后草草收场。如果在入学后的基础阶段的英语学习过程中适当融入相关的专业英语内容,使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之间有个较好的衔接的话,情况也许会有所改观。要进行这一改革,学校应积极鼓励英语教师自选教材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开发符合实际的校本英语教材,同时应适当调整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

2.5进行分级教学

因材施教作为教育学中的一条基本的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7]把不同英语基础和水平的学生编入不同的班级进行难度适当、方法各异的英语教学,使他们的英语水平都能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是这一原则在英语教学中的很好体现;包括该校以前对艺术专业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做法在内的众多实践表明,这种做法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

2.6教师要做到爱心、耐心与责任心的统一,并积极更新教学观念、模式与方法

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爱心应是其必备的一个基本品质。因为只有有了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爱,才能倾心付出,才能有耐心和责任心,才能诲人不倦。对于这些英语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我们更需要耐心和付出。有人说:“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不会学的学生。”此话虽值得商榷,但也不无一定道理,至少说明教师教什么及怎么教的重要性,说明了教师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针对这一特殊群体,英语教师更要付诸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照顾学生基础的同时避免单纯把英语当作知识来传授,而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8]

结语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和地球的不断“变小”,掌握一门外语显得尤为重要,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分析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找相应对策,切实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它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竞争力强和发展基础良好的高层次人才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一所学校内艺术类学生的英语水平的优劣,不仅显示了该校总体的英语教学水平的高低,同时也是该校学风好坏的一个反映。所以,对艺术类学生英语的教与学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Gardner,R.C. Integrative motiva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OL].publish.uwo.ca/~gardner/,2001.

[3]Green,J. M. & R. L.Oxford.A close look at learning strategies,L2 proficiency, and gender[J].TESOL Quarterly 1995, (29): 261-297.

[4]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5]同上[4].

[6]李俊,倪杭英.非英语专业学生元认知策略的介入性研究[J].外语界,2007,(2):49-53.

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5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1—0064—01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一系列辅助教育教学的理论与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首先要分析学生的特征和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教学结构,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教学程序、呈现方式等,再进行合理整合。二是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开发。将广播、电视等音像技术和电子出版技术、计算机辅助技术以及综合技术应用于教育与教学过程的开发中。三是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利用。充分利用新型媒体,使之制度化和规范化,促进教育技术的不断革新。四是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管理。对教学系统、教育信息和教育资源等进行科学管理。五是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评价。注重对教育教学系统的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参照规范要求进行定量的检查与比较,以此作为教学质量监督的主要措施。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还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应用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对现代教育技术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理解比较片面,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不管什么课,只要在课堂上或多或少地使用了多媒体课件,那么这节课就与信息技术进行了整合。实际上他们没有真正把多媒体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分析和整合。

2.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关键在于教学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教学如果要取得真正的实质性效果,必须要合理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与教材配套的、可以进行广泛应用的教学资源,现代教育技术才能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并且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3.重机器、轻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用于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不分课程内容、过分依赖现代媒体技术的问题,忽视了教师对教学活动的主导作用,教师甚至变成了现代媒体课件的放映员,学生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课件成了简单的电子讲稿。其实多媒体只是教学活动的辅助媒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不容忽视的,现代教育技术只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之一。

4.多媒体课件重形式、轻内容。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模板内容相仿或相近的太多,特别是开发工具提供的自动功能较多,制作过程中较易出现过分强调华丽外表、中看不中用的问题。其实课件作为一种教学必备的媒体技术基础,它的制作和应用应以实现最终教学目的为宗旨,避免出现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现象。

5.教师在操作技能上有欠缺。我们在听课时,常遇到一些教师的课上得非常精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也恰到好处,学生的学习热情完全被调动了起来,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不知不觉地被深深打动了,陶醉在这种学习气氛中。可是当那位教师不小心碰了一下鼠标,他的课件进入了下一个内容,等到他手忙脚乱地切换到原来的内容再进行讲解的时候,刚才的学习气氛已荡然无存。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的具体应用过程中,因教师在教育设备操作技能上的欠缺而影响教学效果的情况也是比较多见的。所以教师自身必须掌握基本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技巧。

二、对策

只有教师熟悉现代教育理论,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方法,才能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这个过程中,要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的培训。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多形式的培训和参观,拓展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借鉴成功的经验,体会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巨大作用。

2.培训内容适时化,形式多样化,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及时更新他们的观念,让所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6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可操作性较差

信息技术属于技术科学的分支,技术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中心,信息需求则是辅助,两者不可分离。新课标要求信息技术教材应当与实际相结合,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为学生设置典型的课题,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掌握信息技术,由此解决显示问题。但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局限于软件工具的适用与操作图解方面,并没有涉及如何运用信息工具处理问题,也没有涉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等,教材的这些特点与学科的内容不符。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就类似于软件说明书,教材内容与教学模式都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虽然喜欢接触电脑,但却不喜欢信息技术课,影响了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数据库应用基础》时,教材内就出现了以下问题:“子查询是什么?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查询?”虽然教材内出现了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但并没有提出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而《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单元后并没有设置练习,教材只是提出了多媒体信息的优势,并没有针对创作过程以及方法等进行指导。

(二)教材预留的空间过大

新教材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革,以免重复出现死循环,影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多数高中信息技术教材都运用了方法分析以及引导等形式,并没有体现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组织,为教学活动预留了较大的空间。但正是因为预留的空间过大,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整体素质较弱以及课程不成熟等因素,把预留的教学空间变为了负面的因素。在教学中,多数教师习惯将教材作为教学根本,学生也习惯将教材当作学习的基础,但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带着教材去操作并没有太多参考价值,因此很多学生会选择放弃教材。一些能力强的教师能够理解教材的思路,脱离教材即兴教学,能力差的教师就只能按照教材内容宣读,无法融入自己的观点,以理论为主,简化了操作,即使学生喜欢电脑,也无法提起兴趣。

(三)教材内容存在滞后性

新课标要求教材反映出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作用,由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拥有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能力。但因为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极快,且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高中信息技术教材承担了传递信息技术的使命,主要的目标就是使信息技术逐渐从精英化转变为大众化。但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在选取理论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教材中涉及的技术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高中生较为感兴趣的动画制作以及网页制作等内容基本没有涉及,很多学生是通过校外学习才了解到的;此外,教材中介绍的搜索引擎已经较为陈旧,一些较为先进的技术例如人工智能等在教材中并未出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思考

(一)提高教材的可操作性

高中生将来会成为信息社会的一员,因此信息技术应当以培养为主,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信息技术课程需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技术的本质以及技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不仅需要消除高科技的距离感,还需要培养学生对此门课程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讲解一些科学意识,正确地处理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由此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针对此种情况,就应当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革,不能将教材设置为灌输技术的道具,教材应当为学生服务,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教材应当针对当今的信息环境以及人们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来调整教材内容,增强教材的可操作性。

(二)增强教材的具体性

教材的编写应当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理解能力等,由于一些教师的能力不足,假如教材预留的空间过大,就无法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技术内容,不仅影响教师的教学效率,学生学习起来也较为困难。因此教材应当对内容进行调整,为学生提供一些较为具体的内容,教师也应当转变角色,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给学生预留一定的操作空间。

(三)按照信息技术的发展规律调整教材内容

假如学生没有掌握信息技术,就无法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且教材的滞后性也会影响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因此,信息技术教材应当结合技术发展规律来调整教材内容,提高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帮助学生运用新技术去学习其他课程。例如可借助较为先进的搜索引擎来寻找其他科目的知识,或者帮助学生制作Flash,总结知识结构,运用小短片的形式来体现其他科目的知识点,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