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的起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教育的起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教育的起源

艺术教育的起源范文1

关键词:地方文化资源 本土文化 民族特色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多元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对美术教育尤为关注,美术教学也飞速发展,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地方文化资源,适应了本土民俗和本地习惯,体现地方的民族特色和人文特征。”补充本土的美术文化资源,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本地社会与经济文化发展情况,革新美术教学观念是我们美术教师的重要任务。

大雁是新兴的边陲小镇,我就是七十年代出生的本地人,大雁的文化人文特征的积淀正是草原民族文化和我父辈贡献青春历程的碰撞,我深感到我们这一代人传承本土文化的重要性,美术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本地乡土特色。

自然景观:呼伦贝尔典型草甸草原,高高的大兴安岭,冬季有大型的滑雪场,冰雕雪雕展,美丽的海拉尔河。

特色建筑:蒙古包,矿山建筑。极具特色的蒙古民俗。

人文内涵:大雁人的五种精神。

根据我校所处的周边地理环境及人文特点,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地方性课程资源开发。

一、以我校周边环境为主的美术资源开发

翻开中小学美术的教材,风光建筑内容真是不少,小桥流水、江南古镇、名山大川,但这些与我们这里千里沃野、百里矿山、塞外小镇毕竟有些距离,有时让孩子画画我们家乡时,孩子们竟不知道该画些什么。在影视传媒的今天,孩子们更是不知道如何正确认识小镇与光怪陆离的大都市了。我作为教授美术的老师,并不乐观,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孩子们作为矿山的第三代建设者,是矿山建设的生力军,因此,我认为在地方性教材中应该穿插“画新矿山,新草原”。

大力挖掘隐藏在这些风景中的文化资源、美术资源,让学生了解建设者为矿山付出的心血,这些都具有时代性和深刻现实教育意义。在教学中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进一步感知背后的文化内涵,了解到我们父辈创造珍贵的文化精神内涵,从而创作出更多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更好参与文化传承,形成特有的艺术个性,达到培养目的。

二、以我旗传统节庆文化为主的美术资源开发

美术课标中曾指出,“结合传统的节日,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并使学生参与文化传承,体会传统文化下的美术”,我旗矿区冬季寒冷,在传统元宵佳节时,会有冰灯展、雪雕展,每年呼伦贝尔旅游节时将会有冰雪节等特色节日,让学生领略人工自然之美,了解地区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那达慕是本地区最有特色的民间节日,展现了最与众不同的民族特色节日,经常将这样的影音资料播放给学生或带领学生亲自参与观看,引导学生使用学过的技术、工具、材料进行美术作品创作。

我们还应将民间艺术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民间艺术——牛角雕与手工蒙古匕首的制作、蒙古袍制作、礼品蒙古包制作,特别是牛角雕的雕塑,制作精、巧、美,这些工艺美术对于学生很陌生,我们可以组织大型相关资料图片展览,在课堂上给学生尝试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文化传承。

三、以本地特有资源为主的美术资源开发

艺术教育的起源范文2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这个社会现象,起源于生活,生活就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为社会生活服务,在改造社会生活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凡社会生活的中心问题也就是教育的中心问题。生活教育是要教人做人,教人生活。”这让我开始对幼儿的一日生活越发重视。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现状

现代教育观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幼儿以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幼儿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理解和应用。这让很多教师觉得组织数学活动很难,但不可否认数学活动对幼儿的思维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目前幼儿园数学教育到底存在哪些常见的问题呢?

(一)目标制定忽视幼儿主体

我们经常将目标制定为认识数字几;认识什么图形;认识数字的分合;排数列等,这些目标都重在让幼儿学习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却忽略了帮助幼儿形成思维探索的能力。

(二)活动组织重形式轻效果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不只是让幼儿盲目地去完成操作。现在,很多老师觉得操作卡可以反映一切,其实不然,幼儿非常聪明,单纯以操作卡来评价幼儿掌握的程度是很片面的。

(三)教师缺乏有实效的引导

组织数学活动中不难发现,教师提出问题后,只要某个幼儿说出一种想法,其他幼儿就会说出相似的答案或相似的动作,教师却不知如何引导。

其实,数学活动我们关注的不是答案而是过程,要在整个过程中让幼儿产生探索的兴趣,引导幼儿有逻辑地思考问题,最后找到答案。如果当幼儿遇到问题时,应帮助他们寻找解决的办法,而不是一味纠正他们,告诉他们对与错。

二、数学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重要性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那么在幼儿园的数学活动中怎么样才能使数学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呢?

众所周知,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那么当然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也离不开数学。除了集体数学活动,还有各种各样的游戏,哪怕是最常见的洗手、上厕所、吃饭等也离不开数学。人们常说“世界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数学教学就是一种美,幼儿园一日生活不是没有数学,而是缺少发现数学的眼睛。所以数学教育应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在其中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随时都有教育的契机。

三、结合实例细谈如何在一日生活中寻找数学教育的契机

案例一:“1、2、3坐坐好。”这句话在幼儿园中经常出现,我把它变成了一个小游戏,让这句话具有数学教育意义,游戏要求是三个连续的数字加一个动作。比如:3、4、5站神气;2、3、4抬抬头;4、5、6拍拍手等,和幼儿游戏时能想出更多的玩法。像这样把一句习以为常的话变成一个游戏,既能让幼儿在有趣的氛围中对连续数有所感受,又能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案例二:手工活动时我不会帮幼儿准备好剪刀,而是请小值日生根据小组人数拿相应数量的剪刀。有一次,一组上有6个幼儿,可小值日生拿了7把剪刀,每人拿走一把后发现还多一把,这时我请全班幼儿帮他们数有几个幼儿,几把剪刀,然后再问“7把剪刀和6个幼儿的数量哪个多?多多少?”幼儿马上能回答出“7把剪刀比6个幼儿的数量多,多1”。这样实际的探索比让幼儿看图操作的方法有效得多,而且这样还能让幼儿感受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功感。

案例三:有次我们想用牛奶盒给小菜场搭个货架,我请来几个平时喜欢玩建构的幼儿来帮忙搭货架。 不一会他们遇到了问题,牛奶盒有大小两种规格,两种盒子对不整齐,幼儿对我说:“老师,我们不要小盒子了,都用大的来搭。”可后来大盒子不够了,我对他们说:“小盒子有很多,或许能派上用场哦。”我便指导幼儿尝试,最后他们惊奇地发现3个小盒子的高度和2个大盒子的高度相同,不够的地方就可以用小牛奶盒代替了。在幼儿的帮助下,货架完成了,游戏中幼儿对这个货架特别喜欢,特别爱护。

以上三个案例都不是预设的数学活动,但它们都很巧妙地运用了数学(连续数、数量的多少和物体的高度),而且让幼儿受益匪浅。

只要我们善于发现,一日生活中的数学教育契机到处存在,而且组织起来简单、易懂、有效。最近我发现班级里的幼儿对数字、大小、形状等都很感兴趣,数学活动的参与性也增强了,大部分幼儿逻辑思维有所提高。我想这不完全是集体数学活动的功劳,也与平时的数学契机有很大关系。生活中与数字、图形、大小有关的东西比比皆是,只要我们寻找到好的契机,这些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一定能为我们所用,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样的数学教育中教师应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多指导能力较弱的幼儿。切记,先从激发兴趣开始,一步步引导幼儿探索,最终养成愿意独立探索的意愿和能力。

艺术教育的起源范文3

关键词:非金属元素;高三化学复习;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7–0058–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复习,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笔者在高三复习阶段尝试设计了如下的题目,并对这道典型例题进行一些延伸与拓展,以此指导学生巩固与提高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复习,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1 例题及分析

例题: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分液漏斗中装有物质A,圆底烧瓶中的物质为B,试管中的物质为C。试用该装置设计实验,比较出物质的氧化性:KMnO4>Cl2>Br2。

①各仪器中的物质是:A B C 。(填写化学式)

②A加入B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瓶中的现象是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③试管中的现象是 。

④仪器D在该装置中的作用是 。

⑤此实验的不足之处是 。

这是一道典型的以实验为背景的题目,考查常见的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比较常见物质的氧化性的强弱。具体的命题意图有以下几点:

(1)考查实验室制备Cl2的常用的方法药品和仪器的选择与使用,以及Cl2的性质的检验,同时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对常见的氧化剂的氧化性进行巧妙的比较。

(2)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理解以及实验现象的描述。

(3)考查对常见的一些仪器的作用,如D的防倒吸。

(4)对实验方案的设计进行合理的评价,同时考查Cl2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5)综合考查常见的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

2 延伸与拓展

笔者在原题的基础上进行了以下延伸和拓展:

⑥推断A、B、C还可能是哪些物质,设计实验制取气体,检验相关物质的性质。

通过各小组同学的设计,整理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答案(如表1所示),并据此归纳出两种思路和方法:其一是,根据发生的反应类型是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酸碱反应,进行氧化性强弱比较或酸碱性强弱比较。其二是,根据元素化合物所属的族进行分类思考,进行不同

种类的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复习。通过这两种思路,能够系统全面地对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进行高效复习。

3 例题延伸与拓展的意义

3.1 优化实验室制备气体的方案

B装置是常见的气体制备的发生装置,这一装置是固体和液体不加热或液体和液体不加热制备气体,通过这一装置,能考查CO2、Cl2、NH3、H2S、NO2、O2、HCl、SO2、CHCH等气体的实验室制备方案,即全面的考查常见气体制备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3.2 巩固对常见气体性质的检验

一种气体的性质可有多种,通过此题可以合理的拓展到对一种气体的多种性质检验方法。如SO2的性质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还原性、氧化性、漂白性,这样在C装置中可以利用以下4种方法对其性质进行检验:SO2是酸性氧化物,在C装置中加Ca(OH)2溶液、Ba(OH)2溶液、Na[Al(OH)4] 溶液、Na2SiO3溶液、苯酚钠等;SO2具有还原性,在C装置中加KMnO4溶液、溴水、FeCl3溶液等;SO2具有氧化性,在C中可加入Na2S溶液;SO2有漂白性,在C装置中加入品红溶液。

3.3 强化对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化合性质的认识

此题制备气体的装置是利用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酸碱的强弱原理来制备气体,可从三方面归纳与总结对物质性质的认识。第一是物质性质的通性。第二是利用其主要元素的化合价来确定。主要元素的化合价处于最高价态该物质具有强的氧化性;主要元素的化合价处于最低价态时具有强的还原性;主要元素的化合价处于中间价态时,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第三对个别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例如SO2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硫元素的化合价处于硫的最高价态和最低之间,S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漂白性是SO2的特性。

3.4 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通过对题目的分析与拓展练习,学生利用创新及发散性思维,对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有了全面的认识,构建了完善的知识体系。从横向对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从纵向对各种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进行比较,使学生能更加灵活的应用这些知识。

4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要常新、善变。深刻挖掘例题的教育功能。通过原例题可以延伸出更多具有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伽利略曾说过:“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作为研究型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整合与创建教学策略,注重各种教学策略的有机结合,衍生和发展更新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

合理的延伸与拓展[4]可以一举多得。这种教学策略能紧扣教材,通过适当拓展,把较多的知识(特别是相近的、同类的)串在一起,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通过较少的习题,获得较大的收获。这样做,不仅达到减轻学生负担、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还能通过题目的拓宽、加深、变化,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命题的来龙去脉,在探索命题演变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值得高中化学教师重视的重要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罗云强.采用分合分法复习电化学知识[J].化学教育,2008,(2):42~45.

[2]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艺术教育的起源范文4

关键词:赵宝沟;陶器纹饰;

中图分类号:K87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001-03

陶器是人类第一次主动改变原材料的物理属性而创造出来的人工材质。它的最基本原材料是土,通过与水和火的结合变化而生成全新材质。它的产生和发展是新石器时期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对当时的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国制陶用陶的历史十分久远,关于陶器的起源,在远古传说中有“宁封子为黄帝陶正”、“神农耕而作陶”以及“舜陶于河滨”等记述。根据考古发现,可以肯定的是陶器是随着农业生产与定居生活的开始而产生的。格拉德舍夫斯基在《原始社会史》中说:“陶器的盛行其必要前提是定居,因为陶器很笨重,并且极易破碎,不适于在游荡生活中广泛使用。另一方面,陶器的生产巩固了定居,并促使人们从到处驻屯的生活过渡到村庄的生活。向定居过渡开始后,才能够更好地从事农业。”

在新石器时期,陶器的制作与使用已经遍布我国的黄河流域、辽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这些地区的陶器各自具有不同的风格与文化内涵,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原始艺术风貌,在绘画、雕塑等方面对中国美术史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赵宝沟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期辽河流域的一个重要文化类型,这一文化类型的陶器因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内涵而著称,并呈现出自身独特的审美艺术风格。

赵宝沟文化首先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赵宝沟乡,于1986年被正式定名。其文化遗址类型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抵御南起渤海湾北岸,北越西拉木伦河,西跨滦河,东至教来河,距今约7200到6500年。主要遗址有敖汉旗赵宝沟、小山、南台地、翁牛特旗小善德沟、林西县白音长汗、水泉等。赵宝沟文化与兴隆洼文化前后衔接,其原型形成于兴隆洼文化中晚期。考古材料表明,当时的赵宝沟先民己熟练地掌握了制陶技术,烧制了大量形状古朴、纹样独特、类型丰富的陶器。赵宝沟文化的陶器以夹砂陶为主,陶色有黄褐色、灰褐色、红褐色以及少量黑色,加工方法为手制,采用泥圈套接法、包膜、盘筑等多种方法制成。器形比较简单,以罐类为主,筒形罐最多,其他有圈足圆腹罐、椭圆底罐、圈足钵、尊形器、盂、碗等,其中尊形器造型最为别致,制作十分规整。这些陶器的纹饰主要分为两个类型,一种为几何纹,一种为动物纹。几何纹是赵宝沟文化最具特点的陶器纹饰,也是继素面陶器之后最早出现的纹饰,大多出现在日常生活用陶器表面。早期几何纹饰是先民为了增加器物表面的摩擦力、在使用过程中起到防滑作用而制作的。这些几何纹均以片状工具在陶坯刚制作完成、器表湿润的时候压印或刻划而成,因此,线条十分圆润流畅,图案结构比较复杂。纹饰类型主要有平行线型、斜线网格型、斜线席纹型、横折线菱形等,这些纹饰遍布罐形器表面。有的形成原始的二方连续图案,在每组平行线条之间用更加细密的竖线相连,似乎是对绳或席印纹的写生模仿。无论哪一种几何纹饰,都显得精致熟练,毫无生涩之感。但是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来观察,这些纹饰除具有强烈的实用性目的外,也具备了一定文化含义,这些原始而幼稚的纹饰,对艺术的产生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几何纹饰的绘制过程中,先民们发现了对称和二方连续纹样的独特美感,这种实用基础上的美感训练了先民最初的审美意识。其次,通过对几何纹饰的绘制,先民完成了对手的训练,使之更加灵巧,进而完成对点与线这两个构成绘画作品最基本元素的掌握。从几何纹饰本身以及陶器的实际用途这两个方面来看,当时的社会还处于原始的蒙昧状态,一切纹饰都是基于实用为目的,没有单纯的审美动机,创作者内心尚无强烈的宗教观,也缺乏审美创作的精神需求。因此,这一时期的陶器只是单纯地作为日常生活用品而存在的,没有体现出任何宗教崇拜的痕迹,只是为绘画艺术的发展做了技术上的准备。

从人类艺术史的发展来看,巫术与宗教是原始艺术的土壤,它们相互依托,共同主宰着先民的精神世界,一切原始艺术品无一例外都是巫术与宗教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只有为了满足精神需求而创作的才能称之为艺术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赵宝沟文化陶器中的动物纹饰是真正意义上的绘画艺术作品。

在赵宝沟文化陶器中,动物纹发现较少,但是在中国美术史上却意义重大。1984年在敖汉旗小山遗址房基内出土陶尊14件,这些陶尊外形工整,直领圆唇,腹部扁鼓,器表经过打磨十分平滑,其中有5件饰有极其精美的飞鹿、猪龙和神鸟图案。这三个图案是在猪、鹿、鸟三种动物原型的基础上,经过先民的二次创作,艺术处理过的神化形象,均是选择最能凸显形象特征的侧视角度进行刻绘。三个动物的头部手法十分写实,鹿有茸角,猪具长吻和獠牙,鸟则画出长喙和顶冠。躯干部分处理手法则都十分抽象,多画成流线或蜷曲纹,轮廓线内多以细密的网格纹充填。猪纹为猪首蛇身,周身用网格文代表鳞;鹿纹为鹿首身生翼,和猪纹一样具有蛇身,因此又被称作猪首龙、鹿首龙。此外,陶尊上的鸟纹,巨头圆眼,顶上生冠,长嘴似钩,也远远超越了现实禽类形象。这三个动物纹技法写实而风格浪漫夸张,被考古界称为“中国第一神图”、“灵物图像”。根据出土地点以及图案在器表所处的位置可以推断这些“尊形器”是用于宗教活拥睦衿鳎而这些动物纹是具有礼仪性的装饰纹样,是供人仰视膜拜的。它们每一个都是若干形象相互结合的产物,极具美感而又富有象征意味。它们被精心刻绘在礼器表面,具有徽章和标志作用。对猪与鹿进行崇拜,来自于原始宗教中最初级的对于食物的幻想满足,而将其它的动物特征创造性地集中在猪与鹿上,使之神灵化,说明此时先民的宗教观十分复杂与成熟,已经脱离了简单直白的食物崇拜和生殖崇拜阶段,向精神世界的更高阶段发展。

在技法上,和前面介B的几何纹完全不同,这些动物纹样刻绘方法共有两种,一种是在器表彻底干燥并打磨光滑后,用尖锐的工具精心刻绘而成的。先用较粗的线条刻绘出形象的外轮廓线以及头部五官,然后用十分细密的线条组合成网格纹填充在身躯的轮廓线内,整体线条以直线为主,轮廓线转折较生硬,显得苍劲古拙。第二种技法是在陶器表面湿润的时候,用较粗的线条勾画出外轮廓线及头部五官,之后待表面干燥后,在轮廓线内刻画细密的网格纹,最后进行整体的打磨。整体线条表现力丰富,外轮廓线圆润流畅,网格纹质朴简洁,具有绝佳的视觉效果。

动物头部的写实风格需要敏锐的观察能力,躯干部抽象夸张风格需要高度的提炼与概括能力,两种风格的完美结合又显示出先民成熟的艺术创作力。躯干和四肢部位精心刻画的细网格纹,两格之间仅距1毫米,完全等距,十分准确精致,只有经过长期不断的训练,以及坚定而强烈的,才能使双手达到如此高超的水平。因此,这些“尊型器”显示了赵宝沟先民在绘画艺术和宗教两方面的高度成熟。

相对于“画”,先民对陶器的制作已经有了“塑”的概念,通过对陶器外形的设计、制作、修整再到最后表面的装饰,这个过程和雕塑是十分一致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一件陶器都是“塑”的结果,而当这些陶器摆脱了实用性而服务于宗教时,便具有了艺术特性。

史前陶塑主要是两个主题,即人和动物,与陶器纹饰一样,都被赋予了宗教含义。陶塑在各个新石器文化中都有发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独立的雕塑作品,如红山文化的陶塑人像、石家河文化的各种陶塑小动物;另一类是拟形陶器,如良渚文化的水鸟壶、仰韶文化的鹰形尊以及大汶口文化的兽形尊等。这两大类陶塑作品都是用于原始宗教活动的。

2003年在翁牛特旗解放营子乡北山村赵宝沟文化遗址出土一件陶凤杯。陶凤杯上的头冠、尾采用圆雕手发塑成,杯身用线条刻画出羽毛,塑与刻两种技法交替使用,显示出赵宝沟文化成熟的雕塑技巧。其造型与“凤”极为接近,已经将凤的特征完全显现。从外形上看,它属于拟形陶器,将审美与实用完美结合,杯的整体大小适中,适合人手把握,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从其容量来分析,绝非饮水器,应为盛酒器。我们知道,直到商周时期,酒以及各类酒器都是专门用于祭祀宗教活动的。由此可以推断,这个凤杯应该是用于宗教活动的礼器。

陶器的纹饰是远古先民受陶器制作过程中陶器本身的肌理纹样的直接启发而产生的,之后又与原始不断结合,使纹饰本身开始逐渐具有独立意义。但是,还应看到,从模仿、无意识几何纹样到技艺高度娴熟的动物纹样描绘与艺术创造,从混沌蒙昧到高度的图腾崇拜,赵宝沟文化似乎缺乏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对此我们只能期待将来对赵宝沟文化的不断发现与研究了。

The Evolution of the Artistic Style of Pottery Ornamentation in Zhaobaogou Cultur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Primitive Religion

Zhang Hongliang Wu Lan

(1.Academy of Fine Arts,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Inner Mongolia, 024000

2.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 Inner Mongolia, 024000)

艺术教育的起源范文5

你院(89)宁法研字第5号请示收悉。关于村委会要求村民按照土地承包合同议定数额履行交纳国家征购粮的起诉,人民法院是否受理的问题,经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答复如下:

根据国务院国发〔1985〕131号《国务院关于切实抓紧抓好粮食工作的通知》和国务院国发[1986]96号《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合同定购制度的通知》中有关规定,签订粮食定购合同,催收国家定购粮,追究拒交国家定购粮行为人的责任,均属国家行政职权范围。虽某些地区将农民应上交国家的粮食定购数额写入村委会与村民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中,但这并不影响国家行使行政职权,向农民征收定购粮。国家向农民征购粮食同村委会与村民签订土地承包合同,是属于两个不同性质的法律行为和法律关系。国家向农民征购粮食属于国家计划定购,除依法减免外,应作为义务完成定购数额。因此,对村委会要求村民按照合同议定数额履行交纳国家定购粮的起诉,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此复

附: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村委会要求村民按合同议定数额履行交纳国家征购粮的起诉人民法院是否受理的请示

                                     (89)宁法研字第5号

最高人民法院:

艺术教育的起源范文6

关键词 美术教育 价值取向 策略研究 

凡事物存在都有其原因,美术教育也不例外。追溯到美术教育价值的起源,我们不得不谈谈美术的起源。目前对于美术教育的起源众说纷纭,比如劳动说、模仿说、游戏说等等,笔者倾向于多元论的起源说。美术最初起源无论是什么原因、什么时间,它必须要建立在工具和技艺的基础之上。随着美术的发展,为了传承的需要,美术教育应运而生。 

一、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变迁 

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在历史的进程中经历了多次的变迁与演进。它的存在受到历史的制约,在当时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对于当代美术教育的发展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价值取向: 

1.美术技法论。美术教育的起源决定了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美术技艺催生了美术教育。所以,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最初应该归于美术这门技艺的继承,过多于强调美术的技法,而忽视了教育的功能。但是今天的美术技艺,已经不能单单地理解为是美术技艺法、美术技巧或者说是美术技术,它所指代的范围远比这丰富。 

2.社会本位论。在班级授课制产生以后,美术教学得以在学校开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美术教育的社会性目的。美术教育应该与社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相联系。这无疑是美术教育发展的进步,但是这一时期过分强调了美术教育的社会目标,而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忽视了个体发展的需要。 

3.工具论。20世纪,工具论广为流传。美术教育被当作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工具和手段。这实际上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观点,在当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价值取向是对社会本位论的反驳,强调个体的发展。这一时期,是以里德、罗恩菲尔德为代表的。 

4.本质论。受到以学科基本结构为框架来进行教育的影响,本质论代替工具论,成为美术教育新的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强调学科本身的价值,对于美术教育的发展有巨大的推进作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经历了数次的演变,但可惜的是,都没有全面地体现美术教育的价值,本质论同样也遭到了质疑。 

二、审视小学美术教育价值取向 

在小学教育阶段,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部分和途径,也是素质教育开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美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在现当代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在美术教育中感受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美术教育在小学阶段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审美价值取向。世间万物存在都有其特定的价值,生活中本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发现美非常重要。小草经过冬日的严寒,冲破土壤,冒出新芽的时候,这呈现给我们的是生命的力量,是一种美。当我们在小学美术教育中,通过美术作品来呈现出这种美,是一种创造之美,是一种艺术之美。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对于自然中的事物、社会上的人以及美术作品呈现出来的万物的美的发现,是提高个人审美水平的有效方式之一。可以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小学生提高审美水平,以及对于美的发现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寻求美与乐趣。 

2.教育价值取向。美术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门课程,是小学阶段对于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种途径。美术教育作为小学教育中的一部分,其教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美术教育,实际上是通过美术技艺之一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对于美的追求,从而实现教育价值和教育目的。教育价值取向,主要是体现为美术作为一种教育的工具来实现教育目的。 

3.创新价值取向。创新无论是对于一个民族,还是对于个人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美术本身是一种发现新异性和创造新异性的事物。艺术是人们感觉和经验的呈现,源于现实生活,但又高于现实。小学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世界,逐渐建立对于事物的新经验,将模糊性的概念逐渐清晰和明确。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每个人创造出来的美都是不一样的。因此,美术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应该培养学生发现新的美、创造新的美的能力。 

通过对小学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探讨,希望为小学美术教育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从美术教育的起源探讨,从美术与教育的结合探讨。上述三种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并不是孤立的,三者之间有着扯不断的联系,不能单纯地区分,追求单一的某一种价值取向;“多元并存”是现今小学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路辉.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7),110-112. 

[2]徐卉.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回归[J].江苏教育,2002,(2),29-30. 

[3]邓德祥.我国美术教育“西方中心主义”价值取向的得与失[J].美术观察,2010,(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