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教育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教育的作用范文1
提起民间艺术,我们可以想象到的或许是乡土文化和劳动者所创造出的艺术作品。例如:皮影、剪纸、雕刻、版画、民间歌舞等等。民间艺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间艺术包括民众在社会生活与劳动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文化形态。如音乐、舞蹈、戏曲、建筑工艺品艺术等。狭义的民间艺术是以造型艺术为主的民间艺术。它包括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技艺等。[1]
民间艺术源于民间,服务于民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现在,忧郁民间艺术建设存在诸如门类发展不平衡,门类消失、资金匮乏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民间艺术发展。首先,从事民间艺术人员的生存境遇不佳,传统民间技艺行业费时费力,还需一定得悟性。许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濒临失传甚至绝迹。其次,研究人员和经费短缺制约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因民间艺术团队的演艺人员普遍工资低,年轻人对这一行业不“感冒”。严重缺乏传承人和产业后继人。另外,大量相关的民间艺术资料遭到破损,对民间艺术传承带来巨大的阻碍。最后,如今大量的民间艺术演出团专业素质不强,表演水平一般,以致艺术传承的途径得以扭曲。
二、民间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的必要性
1、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目前,民间艺术正面临着一种“艺绝人亡”的尴尬境地。因为技艺“口传心授”的特点,某项手艺也就会跟随着在某个地区消失了。目前许多民间艺术例如:糖画、木板年画,皮影等民间艺术都面临着失传的境地。一方面碍于生活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传承中缺少完整的教授体系,是的民间艺术就像无源之水,正在枯竭。民间艺术丰富了艺术世界的种类和形式,同时它也是艺术创造最宽阔的载体。从专业的角度讲,这是对艺术本身不可再生的破坏。有些艺术真的就活在老一辈人的记忆力。艺术源于生活,同时高于生活。艺术从来都是在社会广大群众中萌生,经由艺术家提炼升华而来。
民间艺术的保护任重道远,一下两点意见可作参考:(1)将民间艺术的地位提高,有些可以申非物质文化遗产。争取当地文化部门和媒体的关注、报道,取得社会关注。政府也可申请专项资金用于抢救濒临灭绝的民间艺术。(2)艺术可以和经济有配合的发展。结合旅游业、乡镇企业提高手艺人的收入,让艺术在实践中保留、完善。这是最根本的方法,当然合作模式还有很多,需要开发。
2、民间艺术传承是高校艺术教育的责任
面对我们丢失的优秀传统民间艺术,或即将面临失传的优秀文化,高校艺术教育必须承担这一重要的责任来保护民间艺术,传承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民间艺术与艺术教育相融合,培养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修养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艺术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就培养了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艺术教育又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不能光靠专家学者去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更多的是靠全体的共同努力。
三、高校艺术教育对民间艺术传承的作用
1、有利于传承民间艺术,保护艺术文化生态平衡
高等院校汇集了全国优秀的知识分子,是教授先进文化和知识的主要平台。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的是时代里,高校的责任是传承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和技术,承启未来的学术研究和知识转化生产力。同时民间艺术进入大学课程,同样是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青年学生的活力是张扬的,创新的。民族的、民间的、民众的文化在来自各地的学子的脑海汇聚、碰撞、反应、催生新形式、新内容的艺术美。高等院校应该高举民间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大旗,充分利用其人力、设备的优势,将更原生态的民间艺术保留,传之后世,呵护其萌芽开花。
2、有利于提升高校艺术教育的价值
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加入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既丰富了大学生的民间艺术知识,更有助于大学生更为直观地去感受、认识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的精神实质,从根本上把握时代特征。在云南大理白族聚居地,有这两样乐器:霸王鞭和八角鼓。他们可以合着音乐在节日中登场表演。据了解,只是霸王鞭就有上百种打法(套路),每种打法少则四拍,多则三十六拍。这些民间艺术可以引入高校课程,删繁就简去粗求精后,保留原生态的舞步配合现代乐器的节奏相信会异彩纷呈。这样的舞蹈同时有助于大学生对民间艺术的认知和传承。直观地视觉冲击,亲身感受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民的精神面貌。在当代前卫的大学生中,也许会催生符合时代脉搏的民间艺术新篇。提升社会艺术素养,谱写时代音符。
3、促进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
民间艺术作为开放的文化艺术载体,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它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内涵在不断地积淀,在现代意识和技术的不断冲击下,民族艺术需要不断进行更新与拓展。在现代艺术教育当中加入民间艺术,可以更好的让现代艺术与民间艺术进行互动。这样不但可以使艺术教育的审美内涵与艺术思维更加丰富,而且也使艺术创作在情感的抒发以及审美的表现上面有了更好地深度拓展。让现在艺术创作与民间艺术进行沟通交流,使现代艺术的设计形式更加合理化、生态化,使现代艺术的艺术形式可以更加自然、更加合理的得到发展。[2]
四、挖掘高校艺术教育融入民间艺术的途径
1、高校开展民间艺术进校园活动
不管是艺术类高校还是综合类高校,丰富的文艺生活是必不可少的。各地高校可以多开展一些民间艺术的学习平台,吸引更多的爱好者去接触艺术,了解艺术。高校多举办一些高品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艺术交流会、艺术展览、歌舞巡演等等。给学生足够的平台,让民间艺术在高校中生根发芽。
2、高校开设关于民间艺术的专业课程
我国民间艺术种类繁多,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艺术类专业学科的教学中融入民间艺术的精华进行基础教学,教师通过ppt展示,视频播放等形式教学,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对传统知识有一定掌握,同时使学生的生活充满乐趣而不乏枯燥。非艺术类高校可以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增加学生兴趣,学生会自觉主动去接受民间艺术的课后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使得民间艺术只是得到普及。
3、组织学生参加民间艺术活动,全面了解学习民间文艺
学校领导多组织学生下基层,下农村去采风、调研活动。多参与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请当地从事民间艺术工作者为学生表演展示,也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活动当中,并且让学生发表对民间艺术的见解,主动参与到学习创作当中。为促进民族艺术发展做更大的贡献。
艺术教育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粤剧艺术;审美教育
我国有数以百计的地区,都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粤剧便是众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环节,不仅具有特色鲜明的特点,部分人群对其也有着难以言明的热爱。首先,粤剧是我国传承的文化之一,经过近700年时光的锤炼早已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其次,粤剧本身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据调查,我国有近40%的人群对其有着深厚的热情。由于这些观众的存在,在极大程度上为粤剧体系的展现提供了动力。在长期的粤剧艺术实践中,对于审美教育起到的作用则相对明显。
一、粤剧艺术的审美教育手段
(一)“以情感人”
众所周知,粤剧的题材无不取自于生活,而生活的方方面面却又无一不透露着对于情感的表达。所以,基于情感对人本身的作用和影响,可以从情感处着手。以《六月飞霜》为例,《六月飞霜》又名《窦娥冤》,此间蕴含的情感可谓匠心独具,采用东汉年间“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进行改编。主要讲述一位书生为偿还高额债务,将其女抵押他人,从而引发的后续故事,最终结果则是窦娥被人诬告毒害杀人,被昏官处斩。在临死前,许下“血染白绫,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愿。而后,虽是六月天气,却突然天降大雪,这漫天大雪似乎是在诉说着窦娥冤屈。至此,戏剧的情感已经被尽数引发,能够使观看的人最大程度地感受到这部剧所带来的情感共鸣。但也万幸,这部剧却被赋予了一个尚且令人宽慰的结局。窦娥的父亲最终官爵加身,并为窦娥一事平冤昭雪。这部《六月飞霜》虽然是我国著名的悲剧之一,但是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以及对情感的体现,都已经有了极高的水平。所以,使用粤剧进行审美教育,以情感人必然是有效的手段之一。
(二)“潜移默化”
其实,无论是粤剧艺术还是审美教育都是以人为载体开展的活动。但是,基于意识对人的教育,并不一定是通过表演者对观众使用强制手段达成的,而是有欣赏者在对粤剧艺术欣赏的同时,不知不觉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从而使人们的思想以及审美得到提升。此外,粤剧艺术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止于此,通过粤剧艺术的展现方式,能够有效地对人本身的现实情感乃至精神面貌都有着一定程度的教育作用。但是,基于潜移默化的影响,需要经过相对较长的时间。人在长时间处于粤剧艺术的氛围内,或者在对粤剧艺术有着较高层次的理解后,更容易对自身的精神状态以及审美进行提升,并且是自主状态下的提升。而且,当知识获取到一定程度时,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个质变,也就是转化为人对其的精神感悟,而这也正是潜移默化的体现方式之一。
(三)“寓教于乐”
通过对粤剧艺术的分析,从本质上讲,艺术的审美教育并不等同于道德教育,也不同于其他的教育形式。因为艺术本身的审美能力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而其对应的审美教育则是以审美教育价值为基础,从而展现出别具一格的美学意义与艺术价值。在一般情况下,艺术家大多也会采用化真为美的手段,将生活上蕴含的情感融于艺术中,并以艺术的特殊形式展现出其本身存在的真实,然后供人享受,此为寓教于乐。而根据当前的粤剧艺术形态来看,在生活节奏较快以及工作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对粤剧艺术产生好奇的人数也在逐步增加,等于变相地扩张了粤剧艺术的影响力。在这种背景中,人们出于对粤剧的好奇以及基于粤剧艺术本身具有的影响力,开始逐步感受粤剧艺术。但是,要想有效地利用粤剧艺术进行审美教育,就需要保证粤剧艺术足够优秀,能够对刚接触的人群有着足够的吸引力。这样才能有效地扩张粤剧艺术的影响力,从而实现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目的。
二、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雄厚的国家,不只是粤剧艺术文化,在其他领域上的文化都经历着千百年的文化传承,并且在这千百年的时间内,我们的先人也对其作出了不断完善的工作。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秉承先人的意志,将传承的文化体系不断地进行完善,以至于在增加文化影响力的同时更好地将其传承下去。所以,对于粤剧文化也同样如此,要想有效地实现审美教育,不止需要利用不同的方式,也要对粤剧文化体系进行完善,从而将完善的精神文化带给更多的人群。从艺术上进行传承和创新,让粤剧艺术枝繁叶茂。
参考文献:
艺术教育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盆景艺术;审美教育;幼儿美育
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幼儿园在室内种植并摆放盆植,用于绿化幼儿园室内环境。盆植即盆中栽植,它是将花草树木随意种于盆内,任其自由生长,不进行任何艺术处理的一种非艺术品。①在盆植的基础上进行审美化的改造与创作,加之以艺术化和人文化的元素,便可使之成为盆景艺术。盆景艺术起源于中国,如今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艺术,深受世人喜爱。它在对自然进行审美化的高度概括和提炼的基础上,运用咫尺千里、缩龙成寸等“以小见大”的手法,将小型的花草树木、山石池水、屋宇亭桥等基本要素进行艺术加工后布局于盆钵内,以优美的造型和深远的意境再现自然与人文景观。②它以盆为“纸”,以树木山石及配件等材料为“绘”,故又被誉为“立体的画”。③盆景艺术将自然美、艺术美和人文美融为一体,具有丰富的艺术趣味、审美价值、文化内涵和教育功能,适合运用于幼儿园的审美教育。
一、盆景艺术的组成部分及审美价值
盆景艺术根据取材和造型的不同主要可分为树木盆景和山水盆景。树木盆景以表现虬曲苍劲的古木或枝叶扶疏的森林为主,山水盆景则是将山石与水景相结合,用以模仿雄伟或是秀丽的山水景象。④二者的表现内容皆可根据所占空间的大小,划分为主景和点缀之景两个组成部分。作为盆景中主景的树木和山水是创作者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以艺术手法表现的自然之景,其景宛若天成,在盆景中代表的是艺术化的自然。作为盆景中点缀之景的配件,其种类丰富多样,有亭台、楼阁、回廊、下棋者、放牛娃、垂钓渔翁、撑船老叟等,代表了艺术化的人文景观。盆景因此既包含自然之美,又包含人文之美,是一种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艺术品,有着丰富的审美内容和价值。
(一)盆景的自然之美
盆景艺术将自然之景浓缩于一盆之中,是大自然的缩影。就表达主题而言,盆景艺术主要是利用自然材料在盆钵内以“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来展现宏伟多姿的大自然。就其创作材料而言,它是一种活的艺术形式。盆景艺术主要运用植物、山石、水等自然原始材料,其材料具有自身独特的自然属性,并充满自然生机。就其产生的目的和原因而言,盆景艺术于一盆之内尽情展现自然风光,可摆放于室内外,用于美化人们生活,它的产生是人们喜爱并且亲近自然的一种表现。
(二)盆景的人文之美
作为盆景艺术中点缀之景的各式配件虽然体格小,但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代表的是人文之美,在盆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画龙点睛之妙。这种人文融于自然、自然不可缺少人文的审美追求和布局设计完美地诠释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审美追求不仅体现在盆景艺术中,还在我国诗歌和山水画中皆有所表现。如柳宗元的诗《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又如杜牧《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此外,我国早期山水画大多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起衬托作用,后随着山水画的发展,它开始独立于人物画而自成一科。在此时的山水画中,自然山水、树木虽已占据画面绝大部分位置,但大多数山水画仍保存有人文元素。代表人文的各式建筑以及人物等景在画面中所居之位虽小,然而这类点缀之景却突出了自然的宏伟壮阔,且在自然之美中融入人文的元素,在给自然注入活力的同时又展现了画面的人文之美。
(三)盆景的艺术之美
盆景艺术的主景所运用的创作材料虽属自然,但其中对树木山石的选材、修剪、粘接组合以及打磨等都蕴含着创作者的审美理想,表现的是艺术化的自然。点缀之景主要是用陶瓷、泥塑和木雕等工艺塑造而成的各式建筑、舟船以及人物,属于我国民间艺术的范畴。盆景艺术结合中国山水画与园林艺术的审美理念,创作者对主景和点缀之景的位置摆放苦心经营,将艺术化的自然与艺术化的人文合二为一,使其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从而具有包含自然和人文气息的艺术之美。
二、盆景艺术在幼儿园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幼儿园审美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通过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来对幼儿进行教育,以此提高幼儿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幼儿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幼儿情操,启迪幼儿智慧,增强幼儿生活乐趣。⑤盆景艺术集自然美、人文美和艺术美于一身,在幼儿园审美教育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它不仅可以美化幼儿的生活环境,还可以促进幼儿对自然和艺术的喜爱,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开阔幼儿的视野,增长幼儿文化知识,培养幼儿优良的道德情操。
(一)促进幼儿亲近自然,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
盆景艺术是一种将自然与人文和谐地融为一体的艺术。无论是在树木盆景还是在山水盆景中,占主体的都是树木山水等自然元素。以各式建筑和人物为代表的人文元素则被置于树木山水之间,相比于主体的树木山水,这些建筑和人物虽显得较为小巧,但恰恰是这种小巧突显了自然的宏伟与广大。通过对盆景艺术的欣赏与创作,幼儿移情于盆景中的人物,仿佛自身已融于自然,并由此对以树木山水为代表的大自然产生一种崇高的审美感,以此促进幼儿亲近自然,进而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提高幼儿艺术修养,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
盆景艺术与中国古代传统山水画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立体山水画的盆景艺术,它具有与山水画“澄怀观道,坐以卧游”⑥的相同功能,可以提高幼儿的艺术修养。结合幼儿活泼好动,喜欢触摸的特点,盆景艺术适合幼儿作为审美对象进行欣赏。盆景艺术是一种立体的艺术,幼儿可以全方位地对其进行观赏,并且在观赏过程中可以亲自触摸感受。盆景艺术又是一种活的艺术,幼儿在近距离观赏时还可以闻到植物、山石和池水等自然的味道。盆景艺术具有可观、可感、可触、可嗅的特点,幼儿通过视觉、触觉和嗅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综合地对盆景艺术进行感受和欣赏,不仅可以对盆景艺术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而且还可以促进他们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理解与喜爱。此外,盆景艺术中作为点缀之景的陶瓷、泥塑和木雕制作精巧生动,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观赏亦可增加幼儿对中国民间艺术的认识和兴趣。
(三)增长幼儿文化知识,培养幼儿道德情操
盆景艺术不仅有着优美的造型、深远的意境,并且还蕴含着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点缀之景中的亭台楼阁、木桥回廊等建筑和各式人物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此外,盆景主体树木山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具有丰富的涵义,且与人的品德相联系。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并将山当作“仁”的形象化表现。⑦孔子曾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⑧高诱于《淮南子·墬形训》中作注道:“山仁,万物生焉,故为积德。”⑨老子则是对水情有独钟,提出了“上善若水”,认为“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⑩各类植物因其种类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中的松柏象征着坚强不屈,梅、兰、竹、菊象征着君子的美好品行等。引导幼儿对盆景艺术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读,不仅能够开阔幼儿的视野,使他们增长知识,而且还可以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我国优秀传统道德的熏陶,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装饰幼儿园环境,美化幼儿生活
盆景艺术运用自然材料,如植物、石、水等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具有绿化环境、净化空气等功效。作为显性课程资源的盆景艺术可以增加幼儿对自然和艺术的喜爱,促进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丰富幼儿的知识并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操。而作为隐性课程资源的盆景艺术则可以运用于幼儿园环境创设,教师可引导幼儿将他们所创作的盆景摆放于室内。这不仅可以弥补室内缺少植物绿化的缺陷,而且还具有装饰环境,美化幼儿生活的功能。
三、结语
盆景艺术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幼儿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材与创作。在幼儿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教师不必过于强调手法技巧,而应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盆景艺术的欣赏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对盆景的自然美、艺术美和人文美进行全面地欣赏,并在此基础上向幼儿介绍我国的传统艺术与文化。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启蒙阶段,在此阶段应让幼儿接触广泛而并非精深的知识。盆景艺术具有极大的创作自由和审美趣味,并且符合幼儿好玩、好动的特性,适合用于幼儿园的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周武忠.中国盆景艺术鉴赏[J].中国园林,1997(5).
[2]朱良志.天趣:中国盆景艺术的审美理想[J].学海,2009(4).
艺术教育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视觉;文化;摄影
一、摄影的发展
摄影的发明源于人们对“永久保存影像”的向往和坚持。早期透过针孔成像,人们能将眼前所见景象在暗箱中再现,但影像无法永久保存。之后,配合光学技术及化学材料的改良、尝试,终于在1839年确立达盖尔摄影术,该年被视为摄影术发明年。从此,摄影开启视觉文明的新页,不管是在生活或是艺术领域,都较为深远,直到现在,摄影已成为当代普遍且重要的艺术创作形式之一。
二、摄影特性
摄影兼具科学与艺术性质,其与绘画材质不同,可归为工具机械性、复制性、写真记录性这三种。(1)工具机械性摄影一词的英文翻译———Photography,是希腊文Pho(光)Grapho(描绘)的结合字,也就是利用光来描绘的意思。任何景物被看见都是因为光的反射,聪明的人类想到利用针孔或透镜来聚焦对象反射光,并利用感光材料将反映的影像留存下来。当人们发现化学材料———溴化银与暗箱中的投影产生化学反应,顺利地将影像保留下来,这样光学和化学的结合,促成了摄影的发明。罗兰巴特表示:就技术而言,摄影正位于两种完全不同程序的交汇口:一是化学程序,指光在特定物质上的作用;二是物理程序,指影像透过光学装置形成。摄影比起其他视觉艺术媒介,与科学有更紧密的关联。摄影不同于绘画的手工性质,没有一笔一划展现个人情感、思想的笔触传达画者的情感与个性,是独特、有机的线条,但摄影作品若非经过后期处理,其成像是单纯相机质地,是一个机械技术图形,因此,许多摄影师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除机械复制的性质,如在底片上进行刮、画,在照片上涂抹颜色,试图减低摄影机械性的冰冷感觉。然而摄影独特的机械性质也是有其独特的特色,像是瞬间捕捉、全域清晰等,是手工描绘作品所没有的特质。当摄影从光学走入数字化,不只是相机的影像载体从底片转化为感光元件等结构上的不同,其作品形式也由纸质相片,变成数位影像及动态的影像等丰富的样貌,而且随着工具和技术改良,其工具性格越来越显著,在操作上,数位相机更加人性化并且容易上手,能够立即浏览,自由选择套用不同的场景模式,甚至有自动搜索脸部对焦、美化肤色的美颜相机,摄影越来越简单、容易,但也更工具化。(2)复制性“摄影师艺术形式中,最适合机械复制的一种,因为连复制照片的印刷术都是摄影的应用。”(陈雪圣,1988)。摄影便于复制的特性,在过去可以透过照片和印刷术流通广大,其复制的方式很多,透过光学放大成相片,也可以使用影印将影像列印出来,甚至可以透过印刷机器大量复制,以广告传单、报纸、书籍的形式渊源流传,而当今数位摄影更可以透过网络媒介达到瞬间复制、分享、传播的境界。若以一项传播工具而言,摄影的复制性打破了艺术作品的单一性,卻也走出了艺术碍于时间、空间、经济能力因素,只有少数人能亲眼观赏的局限性。摄影作为一种艺术的创作媒材和技术,其复制性是便于操作“挪用”和“拼贴”手法的,可轻易把不同时空的影像复合成一体,古典和现代可以同时存在,理性和浪漫也可以共存,摄影的复制特性,促成了一个崭新的、更自由的后现代艺术创作形式。(3)写真记录摄影完成主要在按下快门的一个瞬间,与其他描绘工具比较,少了材料感,几乎所见即所得,对于事物写实的记录成为摄影的原始本质,也是被摄物“曾经存在”的证明。在摄影尚未发明前,人们请画家来描绘肖像,但摄影发明后,相片渐渐取代肖像画,成为人们更信任的方式,1840年画家paulDelaroche(1797-1856)第一次看见达盖尔式照片时说:从现在起绘画已经死了!摄影卓越的记录性对绘画界造成强大冲击。相对于绘画和文字叙述,摄影的写真影像提供给人类珍贵的一手资料。工具性、复制性、写真记录性三者是摄影有别于传统绘画的特殊性质,但摄影也跟传统绘画一样,作为一种艺术表现的“创作”空间。从画意摄影、现代摄影、超现实摄影、后现代摄影灯不同流派一路走来,摄影也表现了摄影家的创意,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三、视觉文化艺术教育
随着科技的发展,影像文化已渗透到日常生活,并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在视觉文化的氛围之下,后现代艺术教育不在强调技法的熟练或媒体材料的学习,转而重视生活周围事物与艺术教育的关联,以及对各式日常视觉影像的思考与解读,如何将视觉文化与艺术课程融合,是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之一。视觉文化从字义上来看,应该包括视觉与文化二层面的含义,简明的说,应该是“文化”显现在“视觉”形式的层面,可以称为“视觉方面的文化”,其中概括各种视觉影像与意义,即视觉影像所客观存在有属性及其可能衍生的意义。当代的艺术教育主体是学生,教学内容是从环境发掘,课程因与生活环境相连结,兼用不同以往的视觉文化教学策略,开拓更符合学生需要的艺术教学课程,以激发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主体性与自觉,从表面粗浅的认识进入到深入体验生活状态,形成高次元的创造力与判断力。
结绳记事是文字尚未发明前记录历史的形式,后来文字取代结绳,开始以书写的方式记录下国家大事,皇宫和民间也以鱼雁往返的书信方式传递讯息,利用文字将事情的细节一一阐述说明。可以说,文字是早期人与人沟通的主要媒介,然而文字是需要经学习才能理解的,而观看却是张眼就能完成。小孩先学会辨识,才学会说话,文字的发展需要经过学习而来,但张眼既能识物,眼睛是灵魂的窗户,透过双眼接受讯息,虽然听觉、触觉也是我们经验外界的方式,但日益增加的视觉影像更对形塑我们的信念和价值观有决定性的影响。一张影像所能隐含或传递的讯息包括三个层面:(1)摄影现场的故事剧情、事物分类的标签。就是一般人观看影像时,在意识层面上,能够直接看见的内容。影像所携带讯息的内容,只有单纯的意向表面所代表的意义。(2)视觉元素及其结构对视觉感官单纯的刺激,是任何视觉艺术作品所共同具备的内容。(3)影像的符号性意义:是影像可以用最少的视觉刺激,提供最丰富、深刻的视觉讯息部分。第一层提到的是直接看见的内容,单纯表面的意义,而隐含意则是第三点影像的符号性意义,是隐藏在影像符号背后的深刻讯息,像是文化上的、社会上的、或是一般认知上的特殊涵义,必须依据影像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来解读。因此,解读影像必须对影像的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才不会忽略影像本身所隐含的意义,而且也要关注影像作品的形式美感,那也是影像作品值得欣赏的地方。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是基于“眼见不一定为真”的基础上孕育而生的,所以教育者引领学生对影像进行深入探讨的时候,需要避免被影像的表层意义盲目牵引,在影像解读上,必须要对于影像创造者的意图与影像文本的意义做进一步的了解。影像的意义并非摄影者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的感知,也跟被摄物在所属社会认知下发散的意义、观赏者自身背景等有关。正如邓正清提出:摄影影像的真实意义是由现实世界、摄影者和观赏者所综合而成。因此,培养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影像时,能反省自身、检视自身的意识形态,然后构建自身的主体性、产生自我认同,表现自主,乃视觉文化艺术教育融入摄影教学中的主要目的。而目前由于缺乏引导,学生常忽略视觉影像本身的意识形态,也无从理解为何需对寻常的视觉影像进行质疑,更加不知道如何解读影像背后的意义,可见视觉文化艺术教育对现在的学生而言,的确有实施的必要性,不仅只有学生会忽略影像对自身价值观的影响,对艺术教育工作者而言,如果对影像讯息没有批判思考、没有怀疑的态度来检视生活所见影像也不可能发展出适当的视觉文化课程。
作者:范玲 单位: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吴莉君(译)《.观看的方式》.JohnBerger著
[2]李文吉(译)《.记实摄影》.ArthurRothstein著
艺术教育的作用范文5
一、管乐艺术教育可以拓展团队协作精神
管乐艺术在表演过程中,不但有个体的单一演奏,还有多人的合奏与重奏。管乐合奏是通过多件乐器间的相互配合来演奏不同的声部,这就需要多人来协作完成。如果没有团队的协作精神,各自为政,那么演奏出的音乐将失去旋律的优美、节奏的统一、音色的和谐,从而失去人们精神的愉悦需求。高校大学生可以通过管乐团队训练活动,通过不同声部的演奏、人与人的共同协作,在完成音乐作品演奏和再创作的同时满足他们对实践操作环节的好奇心和兴趣。管乐艺术教育是一种具有创新性、趣味性、挑战性、思想性的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大学生可以通过管乐的训练、演奏和创作,拓展团队协作精神、提升学习成绩、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二、管乐艺术教育是高校美育工作的需要
国家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就审美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出台了大量的文件。管乐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大学生在欣赏、表演和创作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要对作品进行分析,并从中获得相关的人文信息,通过眼睛、耳朵、嘴、手的相互配合使用,使自身的罗辑思维、感性思维得到发展。高校教育不但要重视理性的理论教育,还要重视感性的感情教育。既进行了学科知识传授,又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管乐艺术教育以优秀的音乐作品为载体,使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因素,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通过浅层显性的教育环节,挖掘和开发了对大学生深层隐性的教育;通过素质的拓展训练,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管乐艺术教育在审美教育中具有了一定的优势。相对于钢琴、弦乐等艺术种类来说,管乐的学习周期较短,完全可以从零开始,通过一至两年的学习,就可以掌握一些基础的演奏技能,演奏一些简单的音乐作品。所以在高校中普及管乐艺术,能够使大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功的愉悦和美的体验。
三、管乐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
高校的审美教育直指大学生的心灵、情感,关乎生命状态。目前,社会各界对高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一些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又有一定程度的不合理,许多普通高校都处在转型期间,育人环境令人担忧。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处于一种不容乐观的态势,特别是大一学生适应不了与高中截然不同的大学生活,容易产生情绪郁闷低沉、缺失奋斗目标、自控力不足等负面现象。管乐艺术教育不仅是掌握一件乐器的演奏,或是一首乐曲的表演,而是通过学习实践的过程,进行情感体验,通过演奏过程展现自身的良好风貌,体现精神美与行为美,帮助学生在艺术活动中进行审美体验,产生愉快的心情、良好的精神状态,寻找自信心、自尊心,纠正一些不良的的身心行为。
四、管乐艺术教育是高校团学工作的需要
当前,是“互联网+”的时代,高校大学生都沉浸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人与人的交际变为了人机互动,对现实社会活动缺乏融入感。高校通过组建管乐表演团队,开展演出交流活动,给予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正确的导向和帮助,帮助大学生逐渐融入社会活动,丰富文化艺术生活,为艺术展示提供舞台,让其成为推动国民艺术教育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综上所述,国家大力开展审美教育、素质拓展教育,其目的就是通过高校教育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的人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和世界观。本文中分析了管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拓展的作用,希望高校在对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教育中能加强对管乐艺术的关注,使之成为美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作者:何锡锋 单位:红河学院
参考文献:
艺术教育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艺术教育;素质教育;大学生
艺术教育,即通过音乐、美术、舞蹈等教育形式与艺术内容,培养人的艺术素养,熏陶人的艺术品质,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进而使人具备发现美、欣赏美并创造美的能力与素质的教育活动。它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重点,艺术教育的改革是打破传统教育弊端的一把利器,是学校实施美育、德育、智育发展的重要途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还可以健全人的品格,启发人的心灵,对学生来说,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并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创造表现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等,这些功能是任何学科教育都无可替代的。本文阐述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以及艺术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素质中发挥的作用。
1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1]明确指出,大学生素质教育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1政治思想素质
政治思想素质分为政治素质与思想素质两方面,前者指对党的方针、政策、路线持有正确的立场与观点,具有积极的参政意愿,热爱祖国与人民,后者主要是指形成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的思维意识与方法发挥良好的作用,克服消极的作用,让受教育者能主动地将人类积累的审美的、道德的、劳动的、科学的文化成果转化成自己的素养,以促进个体素质全面协调的发展。
1.2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包括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两方面,前者指传授学生科学技术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进而适应当前信息化、科技化、专业化的生活与科技工作的需求;后者指给学生传授人文知识与精神食粮,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从而使他们可以在急躁的社会洪流中洞察世事,净化心灵,对人生意义有更深刻的认知与感悟,从而承担起自己对社会、对民族应有的责任,学会奉献。
1.3业务素质
业务素质是指学生在系统地掌握某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所具有的知识结构,认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与生产、设计、科研、组织管理以及创新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外语和计算机的能力等。
1.4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是指学生体格和机能,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必须将强身健体作为重要目标,要利用当前教育资源来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同等重要,心理素质包含了人的自尊、意志、自信、情感、自律等,分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大方面,而从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来看,要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当作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对待。培养良好的身心素质,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2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知识已经成为素质的冰山一角,现在更重要的是人的综合素养,这种素养涵盖了人的心理健康、创新能力、审美能力、情感生活、思想形态、动手操作等等,是一种覆盖在知识之上的一种拓展,一种升华,而艺术教育,则为此类拓展与升华提供了一条绝佳的途径,对人的智慧与心灵带来全面深刻的影响,有了艺术教育才更有可能促进大学生形成完整的个性。
2.1艺术教育培养大学生素质的德育功能
关于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不同学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先生提出艺术教育能以美启真、以美导善;马克思认为艺术审美正好可以提供与实现道德自律尺度的模范[2]。通过系统的艺术教育培训与学习,能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整合道德认知,以多种逻辑方式来促进学生正确道德观的形成与发展。这种艺术化的熏陶,可以令道德行为深入学生的内心身处,毫无违和感与压迫感,而是一种自愿、自觉的内在道德修养,进而得到道德的洗礼与升华。因此,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非常强大,是素质教育的得力助手,是德育从悦人、感人再到育人的一种过程。通过艺术教育的美育,可以促进德育的发展,有利于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实施。
2.1.1艺术教育能熏陶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艺术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歌曲、戏剧、舞台剧、舞蹈、相声等艺术表演形式,还有绘画、建筑、文物、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艺术实体作品,通过各种方式的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比如歌曲《七子之歌———澳门》,原本是闻一多先生的诗,通过李海鹰先生的妙手,将这首歌谱曲并成为著名的爱国歌曲,再通过一个7岁澳门小姑娘的纯洁而渴望的童声演绎,敲醒了、震撼了、感动了亿万中国人的心,对大学生来说更是一次爱国教育的洗涤,当大学生学习这首歌曲时,无疑会升腾自己强烈的爱国热情,希望用歌声来表达祝福祖国繁荣昌盛的爱国情操,艺术感染力极强。
2.1.2艺术教育能体现民族精神教育
艺术教育来源于生活,更来源于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丰富的民间文化,为高校艺术教育提供丰富的题材,反过来高校艺术教育又为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提供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绚烂的艺术瑰宝,民间文艺活动更是如火如荼,像刺绣、泥塑、皮影、庙会、鬼节、剪纸等等,每一样都凝聚着民族的智慧与艺术灵魂。而对大学生的艺术教育,尤其是传统民族艺术文化的教育,加深大学生对高校本地乃至全国的民族文明的了解,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精神靠的更近。
2.1.3艺术教育能改进大学生的审美观
当前高校的重要教育目标即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独特的审美价值观,培养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社会的进步源于人们不断的对美的追求,而美就存在于自然、社会与艺术的每个角落,有着千变万化的姿态,需要大学生具有发现美的眼睛,更需要培养大学生独特的审美意识,形成符合社会理性需求且融合自身特色的审美标准与审美理想。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审美价值观直接影响着未来社会文明走向,而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养成,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进步。
2.2艺术教育培养大学生素质的智育功能
智育可以分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艺术教育对智力因素的影响已经有了非常多的研究成果[3]。而艺术教育对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还有待深入研究。这种影响是微妙的,更是深入人的心灵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曾经有一位智障学生,在学习声乐之前,是一个自闭、不愿意学习、拒绝与人沟通、不愿意去残障学校的孩子,无法控制好自己的表情、动作与语言,但是自从接触声乐学习以来,他从连音、字咬不清楚,到完整顺畅的唱出一首歌甚至多首歌;在生活中,性格变得开朗,愿意上学学习,敢于在同学面前唱歌。艺术教育对非智力方面的影响非常明显,刺激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与自信心,改变了性格倾向。这是个例,更是众例之一,艺术教育的魅力与影响力非常久远,其智育功能是非常深刻的。
3结语
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远不止于德育与智育两大方面,更会对大学生的审美、情感、社会适应性等产生重要的功用。这些都源于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本质,源于人们对艺术美的不断追求。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高校通过积极开展艺术教育,可以使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极大提高,进而培养出了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因此,高校要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尽可能的实现艺术教育的功能,发挥其作用,从而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5-05.
[2]曾庆璋.试论思想道德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J].当代教育论坛,2008(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