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范文1

【关键词】 英语教师 培训 课堂教学案例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培训质量,有必要对培训方式进行改革。下面笔者提出一种基于课堂教学案例的高中英语教师培训方式,并就此展开案例分析

一、利用课堂教学案例对高中英语教师进行培训的设计思路

1.1选定培训对象

参与本次培训的高中英语教师共计64人,他们全部参加过新课程培训,并对新课程的理念基本了解。在这些参与培训的教师当中,有60人为英语教育专业本科学历,其余4人为硕士研究生。其中男教师6人,女教师59人,平均年龄约为29岁左右,平均教龄6年。

1.2确定培训目标

本次培训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加深参培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并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1.3设计培训细节

首先,由上案例课的教师将预先准备好的教学方案发给参培教师,该方案中主要包括教学方案和学习方案;其次,上案例课的教师用10分钟的时间向参培教师简要介绍案例内容,并让参培教师对教学案例进行预览,为教学案例的观看做准备;再次,全体参培教师对课堂教学案例的录像进行观看,然后填写个人收获表和评价表;最后,由现场培训教师组织参培教师进行评课。培训教师针对教学案例设计以及与之相关的问题,并按照新课程理念对其进行口头评价和解释,随后在本次培训即将结束时,提出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二、课堂教学案例的选取

在本次培训中选取了SEFC Book 2 A Unit 5 Reading部分为教学案例对英语教师进行培训。

2.1确定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程理念,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其一,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词汇和短语,了解基本音乐知识;其二,能力目标,通过阅读训练使学生理解文章中心思想,运用阅读技巧准确获取所需信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其三,情感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音乐的不同类型,唤醒学生享受音乐、参与音乐创作的情感体验,同时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

2.2明确教学设计理念

2.2.1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教学为主线,将任务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指导、引导、协调和组织作用。

2.2.2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根据教学情况把握整体教学进度,灵活运用教学形式。

2.2.3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读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3教学过程介绍

2.3.1 warming up

教师以介绍音乐的作用为切入点,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并提出以下问题:

How many do you know about music?

Can you tell about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而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向学生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学生辨析各类型音乐的名称。

2.3.2 Reading

在Pre-raeding阶段,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以下问题,鼓励学生用英语阐述自己观点:

Have you heard about any of famous bands in the words, please list them if you have. (Back-street boy,Beatles, West-life)

Which one do you like best?

在While-reading阶段,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教学活动,包括Skimming、Scanning等。要求学生在Skimming环节,通过分组讨论总结文章大意;在Scanning环节,要求学生归纳每段的段落大意,并布置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结构、写作意图。

在Post—reading环节,组织学生讨论与本文相关的问题,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开展情感教育。

2.3.3 Summary

教师利用2分钟时间对本堂课教学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内容,明确学习重点以及情感获取。

三、培训效果分析

对全部参培教师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98%的教师对本次培训给出了较高的评价,他们表示在观看教学案例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体会到新课程的理念,而且也从中领悟到应当如何将该理念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当中。本次利用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种培训方式也获得了大多数参培教师的认可。通过上案例课教师对课堂教学案例设计的讲解,参培教师对设计意图和设计方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教师的思维,使之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提升了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为今后英语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 考 文 献]

[1] 李宝荣. 高中英语教师新课程培训需求调研模式述析[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9(12).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范文2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案例教学;案例分析

引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设计完美的诠释了这句话,课堂教学设计正是“预”的过程。在实施新课标以来,要发挥学生的主关能动性,凸显学生的主导地位,发挥自主合作学习的优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下更多的功夫,注意调动学生课堂上的氛围,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同样,“预”的同时不能忽视了总结反思与分析。教学案例的分析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通过案例分析,可以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避免从理论到实践过程中的偏差,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案例是纽带和中介。教学案例与课后案例分析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的必由之路。

1课堂教学设计

1.1教学目标

地理作为一门所谓的“副科”没少遭受同学们的“白眼”,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基础较差,存在多样的学习问题。高中学生对备考应考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但很多学生对基础知识过于生疏,因此,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就尤为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高考要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最终目标,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获得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有效的地理信息处理方式。

第一,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地去学习。

第二,学会通过已学的地理知识,分析现象,具备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乐于探究的能力,以及能够独立验证地理原理的能力。

第四,使学生形成在游戏中学习的习惯,例如在拼图中对各个地理区域进行全面的认识进而形成对地理终生学习的兴趣。

第五,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地理知识。

地理学科与其它学科不同,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培养看图、记图、用图的能。做好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根据教材特点将教材案例尽量生动的展现在课堂上。

1.2 教学内容及模块整体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三个模块虽相互独立,却按照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人地关系统一设计,各个独立模块之间密不可分。三个必修模块分别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

地理的主线是人与地理的关系,指导思想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教学过程中要着手与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相关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并不断深化,使这些知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地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能够在人类和环境问题之间有自己的认识、做出独立的判断并发表看法;能够同学之间互相合作,作用科学的方式、知识和技能学好基础知识。经过高一一年的地理知识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的内容,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对高中地理有了一个已经不算模糊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用图的能力,能理性的分析地理事物,具有初步地理思维能力,为地理学习的复习过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由于新课标改革的特殊性,高二地理的学习比较紧张,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必修三与选修六的学习与复习,任务繁重,这更需要同学们在高一的时候有一个好的基础。

高三的地理教学具有高度的系统性,着重于知识结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理解掌握。由于高三学生对备考的理念和应试的要求较高,也要在应试的技巧与方法上有所重视,掌握好审题答题的方法、技巧。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训练强度和内容都应有所区别,使学生取得更好的进步。

1.3 学情分析

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主导的地理教育过程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考不考地理,造成了有些学校对地理的直接不重视,这使得有些学生对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造成课堂上理解不到位,实践上能力发挥不出来,几乎不主动探究课堂以外的地理知识。

随着教育体质的改革,教育环境的变化,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已经贯彻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学生需要由过去灌输接受的学习方式转换为主动学习,不能只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记下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在考试时准确再现,学生的学习方法亟需改变。

第一、随着课程难度的加大,课容量的增加,刚刚生入高中的孩子们常常表现出跟不上课堂进度的情况,不能进行及时的有效自我调节,使得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学生逐渐失去对地理的学习兴趣,造成恶性循环。

第二、学习方法不科学,主动性差。大部分同学仍只习惯于以前听讲―背诵―练习―再现在试卷上,对课堂内容并没有完全理解透,甚至有些学生觉得只要记住能在考试时答对就好,这样机械的学习势必收不到好的效果,也容易使学生因事倍功半而失去对地理的学习信心。尤其是高一地理难,知识点繁复,比较偏理科一点,刚刚到高中,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基础知识没有夯实,使得学生出现很多问题,需要教师慢慢培养学生个方面的能力。

由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新考纲,明确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是至关重要的。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1.4 教案策略选择与设计

首先,教学策略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到学生个体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不硬性规定学生应该达到怎样的程度,根据学生各自的学习需求、方法、学习能力,选择合适的目标,能够“异步运行”以达到让每个学生跟得上学习脚步,成绩最大化恶目的。其次,教学设计要立足于课堂,以教材为范例,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学习。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教学设计也要常常反思,这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改进和提好的过程,准备、实施、反思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过程,反思并完善教学设计是提高的必由之路。教学设计合适,才最有效。

教学设计要注意一下几点:第一,教学目标明确化;第二,知识呈现情景化;第三,学习方式多样化;第四,题目训练模式化;最后,总结图示化、表格化。这些都对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

1.5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无非是要学生掌握并学会使用知识。重点及难点,顾名思义,即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但两者又是有明显区别的。重点知识是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知识,一般与贯穿整个地理或是在升学考试中占据大的分值。例如,地球地图的认知和技能,对地理的整体把握起重要的作用。而难点是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的内容。例如,地球的运动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掌握不好就很难理解其意义。很明显,重点是指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难点是指知识的难易程度。而等高线地形图的使用,气旋与反气旋,行政区域的划分,气候的类型及成因,地壳运动及其意义等知识即是教材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因此在做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要确定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处理地理问题的能力。在确定重难点之后便要想尽办法突破。

1.5.1 多学科渗透

地理是一门与很多学科有渗透关系的综合性科学,在教学过程中如遇到学科交叉的知识可以用别的知识来解答,能达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即可。

1.5.2 例证

对教材中的难点,可以举出学生熟悉的、典型的实例来说明。

1.6 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包括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课内活动指学生除了听课以外的活动,例如阅读图文,讨论,制作,填绘地图,表演等。课外活动包括地理观测、阅读写作、竞技、参观旅游等。活动是载体、是桥梁,它能够让学生发现问题,体验知识的生成,掌握方法方式,提高学习能力。

1.7 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水平不是教师本人说了算的,要看同学们是否接收到了需要的知识,教学方式是否能让同学们接受,对教师的评价可以设在教学的多个环节。首先,可以将自己的教案、教学设计公示给别的教师,接受别人的批评指正抑或赞赏。其次,可以上公开课,俗话说群中的眼睛是雪亮的,多位老师观摩课堂,提出自己的意见总会对授课者有帮助。最后,在课堂结束后可以调查一下学生对本节课的反响,例如,讲气旋时可以调查一下同学们对气旋方向判断这个知识的掌握率,试着听取学生希望老师以怎样的方式呈现课堂。

2 地理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2.1 导入式案例

类似于引言,导入式案例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地理课程开课之前或者一个地理单元开始之前运用的具有导入意义的案例。这类案例往往类似于一本书的前言,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时效。在上课之前,通过导入式案例设计课堂背景,提出问题,能够有效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课堂的内容满怀期待,处于最佳接受状态。例如,在讲必修一第一章内容之前可以通过牛郎织女的故事来引出课题。教师先给出案例,让同学们凭自己的直觉答题,然后再揭晓正确的答案,这种"设问"的方式往往能使学生尽快的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2 检验式案例

顾名思义,检验式案例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应该掌握的知识,是否掌握了运用知识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从而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其形式一般是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抛出一个不符合规定的案例,让同学们找出不符合规定的地方,然后教师根据同学们反应的情况去引导。这种方式能有效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准确度和全面性。

2.3 实践式案例

实践式案例就是让学生们明白地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差距,提高学生对于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意识。例如在讲中国气候类型和自然带的时候,可以通过对家乡气候的观察使学生感受到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曹书通,曹书铭.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发展与展望――以历年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0)

[2] 曹书通,曹书铭.“工业的区位因素”教学设计(人教版)[J].地理教育.2013(S2)

[3] 李桦.例谈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策略[J].地理教学.2013(06)

[4] 李军杰.基于地理思维与能力目标达成的课堂有效教学――以“地理环境整体性”高三一轮复习课为例[J].地理教学.2012(24)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范文3

摘要:课堂评价用语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与学生沟通、互动的用语,也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习,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以口头方式,对学生在课堂内的表现做出的即时反馈性评价。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课堂中,教师的评价用语要注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努力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课堂上的评价用语对学生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下面我将通过几个案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关键词: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学生,心理发展,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7-0073-01

案例一:“这个词谁来读?”课堂上老师面带微笑地问。“我来读,我来!”很多人都举起了手,老师非常高兴。“你读!”随着老师的手指一点,一位小男生亮着嗓门读了起来。刚读完,老师伸出了大拇指,“读得真棒,表扬!”。“你再读读。”老师又点了一位小女生,这个女孩的发音标准,翘舌音到位,读完后教师也伸出大拇指,“读得太好了!”“啪啪啪!”又是一阵掌声。接着开始读课文了,有一位学生,一个字都没读错,但没有语感,老师说:“你真棒!”,又有一位学生,声音特别响亮自信,老师说:“你读得真好!”还有一位学生把感情也读出来了,老师真是感到非常的满意:“太棒了,表扬他!”

点评:这位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他想要激起孩子们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能更加踊跃的回答问题。可是,他却忽略了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一从回答中发现学生的缺点并帮其改正。上述例子中回答问题的学生身上除了老师表扬的优点以外肯定会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可是这位老师给每位同学的评价都以一个“好”字代替,都没有指出到底是好在哪里,这样就有可能给学生一种错觉一只要我回答问题老师就会说好,而懒于去思考自己该在那些方面注意,也就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的水平了。

从以上的教学案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课堂教学评价用语,不能滥用“好”字,问题的解决,岂是一个“好”字了得。尊重学生不能仅用“好”字体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能依赖一个“好”字。我们需要的是正确的评价,切实的,符合每个学生的特点的评价。应该注重心灵的沟通和知识的升华。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实现这样角色的转变,首先应从语言上表现出来,使自己的语言具有导向性,通过即时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案例二:两位老师处理一位学生碰到数学难题的情景

情景一:

学生:第4题我不会做。

老师:哪一部分不明白?

学生:我就是不会做,太难了!

老师:我知道你能做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前面三题你都做对了。第4题是相似的,只不过稍难了一些。你用同样的一种方式开头,但这里需要一个额外的步骤。想一想前面的三题,然后看看能否解决第4题。一会儿我再来看看你做得怎么样。

情景二:

学生:第4题我不会做。

老师:你不会?为什么?

学生:我就是不会做,太难了!

老师:不要说你不会做――我们从来不说我们不会做。你努力过了吗?

学生:是的,但就是不会做。

老师:前面三题你都做了,可能第4题要多花点精力。再试试看!

点评:第一位老师表达了积极的期望,提供了有效具体的建议,然而没有给出答案也没有代劳。在给出前三题的反馈时,他具体指出答案是对的,并将成功归因于学生的能力与知识,因而支持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他还提供了一些知道性的帮助,使学生对自己不会做的原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增强了他做题的信心。第二位老师既没有提供有用的指导,也没有可信的鼓励。他表达的只是一种单方面的,某种程度上是矛盾的期望,让学生毫无理由相信进一步的努力会导致成功。这样的语言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的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该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的语言,让学生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自信中走向成功。

总结

由以上案例我们可以得知教师课堂上的评价用语对学生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一句的得体的温暖人心的评语足以令人铭记终身;反之,一句刺痛人心的带有侮辱性的评语也足以给人留下永久的心灵创伤。日常教学中教师恰当的课堂评价用语中所蕴含的期望、鼓励等情感力量,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效能、乃至发展学生个性心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欧阳芬,做专业的教师――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6:229534,

[2][美]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0-51

[3](美)J布罗菲.激发学习动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4-65.

[4]胡守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技巧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3).

[5]王攀峰,赵云来.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文化[J].中国教育学刊,2008(9)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范文4

【关键词】倒叙式教学;案例教学;展示设计课程

课程教学改革一直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重点,课程质量、课程实施、课程模式、教学方法等一系列课程影响因子决定着教学效果,也影响着学生的专业素质。近年来,国内的文化创意与设计产业意气风发,有声有色。随之而来的,是设计类人才需求倍增,许多高校顺应时势增设设计专业,并开展许多相关的教学课程,例如室内设计、展示设计、3DMAX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环艺设计、建筑设计等,力图培养一批设计之才。而有了课程就必须要有好的课程教学方案。由于设计类课程有自身特点,因此应该区别于传统的理工或文史课程的教学模式,积极找寻一条创新性的、更能融入实践的教学方法,而“倒叙式教学”正好提供了合适的契机与方法,值得在设计课程中推广应用。笔者以展示设计课程为例,探讨倒叙式案例教学方法的适用。

一、倒叙式教学的理念解析

倒叙,原本是语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即在故事叙述之初,选择将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精彩、最扣人心弦的中间片段放在前面,之后再按照事情原来的顺序发展情形来叙述整个故事。目前,倒叙手法使用范围很广,不仅用来创作小说,应用到了影视作品之中,更是将其应用于课程教学方法之中。倒叙教学是指教学过程当中,不再是从头开始讲述理论知识,而是将一堂课、一个章节中的结论、新知识点或难点,在一开始就提出来,从而激发学生进行认真思考的心情。学生会思考结论是如何形成的,新知识点的独特之处以及难点的原因所在,并在下面的课程讲解中认真听,仔细分析寻找答案,从而打开学生的深层次记忆,牢固的记住所学知识。倒叙式教学特别适合应用型教学方法,即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课程,尤其是设计类这种需要多动手实践的科目。俗语说,“实践出真知”,于实践中探寻理论内容,再应用于实践之中,“实践——理论——实践”无疑是对“倒叙式案例教学”在设计课程中应用的最好诠释。这与当下世界流行的“构建主义”教育理论不谋而合,更是一种本土化的升华。因此要结合中国设计教育教学的实际,基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基于结论、新知识点、难点来构建知识,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设计课程开展倒叙式课堂教学的优势

设计课程与传统的理工或文史课程相比,具有独特个性,学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采用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理论与实践分开”的教学方式,对设计课程来说效果并不显著。有些学生反映,设计理论非常枯燥,不好记忆,知识点容易混淆;有些学生反映课程学习缺乏活力,教师的“满堂灌”方式无法调动学习的能动性与积极性;有些学生反映理论学习根本无法应用到实践之中,有了知识也无法设计出好的作品。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出力不讨好”,学生“累并压抑着”,师生缺乏互动,配合不默契,导致学生学习质量低,无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设计类人才。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设计课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应该得到教师的重视。教师授课时间有限,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用最巧妙的办法、最简洁的语言来传授信息量巨大的知识点,将问题实质表达清楚,是每个设计专业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倒叙式课堂案例教学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选择。逆向思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笔者认为,既然先理论再实践的效果一般,何不反过来呢?例如先给学生讲解实践的案例,在课堂之初就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讲解每一个设计作品,让学生了解作品设计的理念、来源,应用的设计方法,以及牵扯到的知识点,让学生对下面的学习点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并带有一丝悬疑、一点疑问去学习理论,将理论知识与设计案例相衔接,寓教于乐,师生互动。经过一番系统的理论学习后,再反过来参考设计案例,学生会恍然大悟,记忆深刻,即便有不清楚的内容,也会继续探究下去,直到满足好奇心为止。而有了理论的指导,加上已有的实践案例,学生就会产生动手的冲动,进行再次实践,寓理论于实践,反复咀嚼,从而既掌握专业理论,培养出实践能力。此种教学方式即倒叙式课堂案例教学。笔者认为,倒叙式课堂案例教学在设计课程中的应用,具体有以下两个优点:1.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在授课之初就接触到设计案例,能激发起艺术表现力,带来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倒叙式案例教学,通过设计案例的讲解与实践,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促进其智力、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发展。2.倒叙式案例教学应用到设计课程,一方面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促使设计课程教师形成个性化的教学特色。

三、倒叙式案例教学在展示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展示设计是国内新兴行业,发展速度极快,对展示设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高校应培养出一批专业基础与实践设计能力都十分扎实的展示设计人才。高校教师应该加强对展示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培养,而倒叙式案例课堂教学法就十分适合。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展示设计专业的特点,对倒叙式案例教学的应用步骤进行分析。

(一)向学生展示优秀案例

如果采用“倒叙式”案例教学方法,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准备一些与之相关的、经典的、优秀的案例,并在上课之初就展示给学生,以冲击学生的感官。通过这种感性认知方式,可提高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例如进行“色彩设计”一章的学习,在课程之初就可以向学生展示不同品牌、不同大师、不同色彩的展品以供学生欣赏,点燃视觉方面的“星星之火”,再一步步地引导和讲解,最终形成激发学习激情的“燎原之火”。

(二)提出作品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了新鲜的、优秀的案例感知认知,学生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教师应趁机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如“设计者都使用了哪些色彩?”“每种色彩代表的属性是什么?”“色彩如此搭配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基本色、环境色、光照色、展位色、绿化色分别指什么,如何判断”等,通过师生互动,知识信息会有效进行传达,学生会在没有理论指导的情况下自由地感受展示案例的色彩,并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果。

(三)对设计作品的基本理论进行讲解与归纳

教师在了解到学生的认知结果后,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与评价,再结合本课堂的授课内容,根据教材的内容,系统地给学生讲解关于展示色彩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此时,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认知,并带着问题认真听讲,进行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对于错误的观点会及时修正,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记住大量有效的知识和信息。

(四)应用理论知识完成展示作品

在对色彩设计章节的知识进行充分的学习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设计作业,例如让学生手绘完成“色彩系统图”的设计实训课,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设置作业可以对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让学生通过重新感受色彩的魅力,学会色彩搭配、调和等设计手法。

(五)再实践,再认知,加强巩固,相互促进

展示设计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学生在学习理论并自主完成作品设计之后,要重新审视之前的优秀案例,并整合所有案例,进行更加深刻的认知,从而增强实践能力,完成整套的设计作品。学生在作品完成之后,要进行学生自评和师生共评,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既可以通过评价找出学生作品的不足之处,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不断的再认知、再实践,相互促进,不断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沟通能力与感知能力。

四、结语

倒叙式案例教学在展示设计课程中的实施,需要教师与学生的默契配合和通力合作,需要教师有高水平的理论与实践素养,需要教师对倒叙式方法拿捏有度。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教学效果会十分显著,因此需要教师克服困难,积极地对其进行推广和应用。倒叙式案例教学法要与展示设计课程进行“软着陆”,要融合得更为自然、有趣并充满激情,从而让“倒叙”的作用发挥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胡曦.胡斌.展示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符远.展示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范文5

关键词: 数学探究 合理猜想 类比 归纳

1.数学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概述

数学探究性学习是关于数学教学的一种理念、策略和方法,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探究性学习着眼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的最大特点是问题性、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这些特点展开探究性教学。教师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思维,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并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钻研教材,把探究性学习引入课堂,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我结合若干案例,对数学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作一些分析。

2.数学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操作过程及案例分析

结合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原则――主动性原则、情感性原则、习得性原则,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模式的课堂教学。下面我从数学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种操作过程进行阐述,并进行案例分析。

2.1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探究性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使得学生将客观的知识转化为主观的知识,这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创设教学情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具体的有:(1)创设应用性情境;(2)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3)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4)创设直观性图形问题情境;(5)创设新异悬念情境;(6)创设疑惑性陷阱情境。教师通过这些情境的设置,可以营造一个宽松的探究心向,使问题呈现巧而生趣,准而能思,找准创新思维训练与教材内容之间的结合点,从而把探究性学习渗入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下面我举几个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案例。

2.2.1创设应用性情境进行探究性教学。

在生活中,有很多数学应用的问题值得研究。教师应鼓励学生多留心身边的问题。

案例一:某市目前家里用电每度0.38元,用煤气每立方0.9元,在不影响环境的情况下,如果不考虑加热快慢,使用电和煤气,到底哪个更合算?

案例二:手机全球通号码收费方法与神州行号码收费不同,如果主要是手机打市内电话,选择哪个更合适?

案例三:家里使用市内电话,怎样打电话用最少的钱?设计一个方案。

通过上面的三个案例可见学生进行身边的实际问题很多。知识缺少发现,只要有心就不愁没有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具体,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好素材。学生要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需要进行资料查询、调查情况、设计实验、数学建模,最后求解问题。

2.1.2创设趣味性情境进行探究性教学。

案例四:设P(3,2)为抛物线y2=2x内一点,F是抛物线的焦点,Q是抛物线上的点,求|QP|+|QF|的最小值。

这个问题,许多学生能够很快地利用抛物线的性质,把|QP|+|QF|的最小值转变成P到准线的距离|PK|(K为垂足),从而得到解决。但我们可以把问题深化:在物理学中光是沿着最短的路线行走,那么从抛物线的焦点F射出的光线经抛物线的切线反射是否沿着F-Q-R(这里QR是垂直于准线)的路线?在抛物线中是否意味着经过焦点的(直线)关于抛物线的切线对称的直线平行于对称轴呢?并建议学生用电筒去观察研究。

对于上面这个案例,有一种趣味性的情境把它与物理学中光线的性质联系起来了,对问题进行了更深的探究,从而将这个问题联系到物理学问题,并且通过实验创设了一个趣味性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2.1.3创设开放性情境进行探究性教学

案例五:在椭圆=1上求一点,使它与两个焦点的连线互相垂直。

隐去结论,改编成:“椭圆=1是否存在一点,使它与两个焦点的连线相互垂直?若存在,求出该点;若不存在,说明理由。”即成为一道探索题。

再接着将条件变换,问:“是否对任意椭圆都存在一点,它与两个焦点的连线互相垂直?”即改为一道开放题。

上面这个案例,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渗入了主动探索,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道题目主动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把开放性问题引入课堂,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以探索者的姿态出现,去体验创造成功的感受,并以此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探究性教学结合到课堂教学中。

2.2提倡合理猜想,进行探究性课堂教学。

猜想是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分析、类比、归纳的基础上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经验与了解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法。下面我们从类比猜想和归纳性猜想具有代表性的方法举出案例,阐述合理猜想在探究性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2.1类比猜想在探究性教学中作用。

类比是提出新问题,作出新发现的重要源泉。类比性猜想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常会用到类比性的思想方法,这种方法很容易被学生接受。类比性猜想的方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探究活动能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主题意识。

2.2.2归纳性猜想在探究性教学中的运用。

归纳是从个别事实或现象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科学方法。它分为完全归纳法与不完全归纳法。我从不完全归纳法出发,举出一个案例对探究性教学进行分析。

案例六:求证:(其中111…1为2n个,222…2为n个)

这道题目给我们的第一感觉是很简洁,没有任何条件,似乎无从下手。这时我们可以考虑当n=1时=3,当n=2时=33,当n=3时=333……由以上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规律呢?此时就可以运用不完全归纳法猜测,就可以对这个猜测进行证明,从而可以证出此猜测是正确的。

这个案例是一个典型的不完全归纳猜想,这个方法容易得出相似的规律,由个别特征猜测出整体特征,得出结论,这种方法容易让学生接受。

2.3实践探究在教学模式中的体现。

实践探究要求学生求异求活求新。培养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应从培养学生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入手,要提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康海.高中数学“探究学习”教学模式.数学教学研究.

[2]刘胜群,杜毅.谈数学例题的探究性教学.数学教学研究.

[3]戴国仁.习题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体会.数学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范文6

虽说是一个教学环节的小小改动,却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这是教师教学机智的表现,也充分体现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反映出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把握课堂的游刃有余,更显示了教师强烈的课改意识。观摩后笔者有以下一些感悟:

一、在课堂上创设了真实的学习情景

情景教学一直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教案的这一小小改动把学生带进了活生生的语言现实,使学生感到英语学习不再是纸上谈兵,英语真的就在我们身边。澳大利亚不再是遥远的国度,因为澳大利亚与我们只是咫尺之遥。这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大增,而这样的兴趣不仅仅反映在这堂课上,而且会反映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甚至会影响他们一辈子的学习。这与新的课程标准是不谋而合的,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善于用多种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今天的教学就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非常强调英语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设想一下,老师不改变原来的教案,还是请一位学生上来扮演澳大利亚人,不管这个学生课前准备得有多么充分,课上说得有多么好,学生还是知道这是一个“假洋鬼子”,提问时没有激情,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就不想问,从而有多少学生失去了说的机会,失去了交流的机会,失去了掌握更多知识的机会。学生学起来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而现在是真实的、地道的“洋人”,学生交际的对象是真正的澳大利亚人,学生愿意与他们交际,有的甚至是急着要与他们交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充分体现,达到了连哑巴也想说话的境界。教案的这一改动一方面体现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也改变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这时的教师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更主要的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帮助者,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这时学生会把老师看成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大家都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只不过老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这样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

三、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会说英语的中国人往往喜欢用英语和外国人交流,而不愿意用英语和中国人交流,尤其不愿意和自己熟悉的人交流。这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毋庸讳言,和外国人交流可以听到纯正的、地道的英语,可以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改进自己的语音语调。撇开这些因素不谈,恐怕还有一个心理因素,那就是怕自己说错,别人会嘲笑,从而在熟人面前丢了脸面。而在外国人面前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了。成人如此,青少年学生更是如此。执教老师对教学环节作了这一小小改动,正是迎合了学生这一心理需要。学生愿意问、敢于问。在这个时候,所有学生站在了一边,一起对付对面的老外。在课堂上,相互提醒、相互补充、相互鼓励的情景不断涌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又发展了学生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全面提高了人文素养。

四、增进了学生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