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教学案例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课教学案例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课教学案例分析

科学课教学案例分析范文1

关键词:同课异构;案例分析;以学定教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6-0041-03

在我校举行的“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中,我听了小学数学教研组两位教师执教的“打电话”一课。教学中,两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选择各不相同,教学效果也截然不同,由此引发了我的思考。

下面就以这两堂课的不同教学片断为案例,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与分析。

一、教学案例

[案例1]

出示:一个合唱队共15人,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至少需要几分钟?请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

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并写出至少需要几分钟。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设计情况。

过了一会儿,学生完成方案设计,教师组织反馈。

师:说说你设计的方案需要几分钟?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分、5分、6分、7分、15分。

师:那么我们就先请用时4分钟的同学来说说你是怎样设计打电话方案的?

学生上来展示设计方案并作说明。

师:下面请用时5分钟的同学来说说你是怎样设计打电话方案的?(学生的兴致不高)

学生上来展示设计方案并作说明。

接下来反馈6分钟的设计方案,再接着反馈7分钟的设计方案,最后再反馈15分钟的设计方案。

师:为什么有的是用4分钟,有的是用5分钟,有的是用15分钟?

【案例2】师:同学们,你们打过电话吗?你们邀请同学去玩会打电话吗?

师:今天天气真好!老师想邀请7位同学去烈士公园,但是我还没有跟他们说,怎么办呢?我只好打电话给他们,那么,我怎样才能尽快地通知他们呢?(逐个通知、分组通知、相互转告)

如果每分钟通知1人,通知完这7人要几分钟?(边讲解边画图)

很好,大家都很聪明,又肯动脑筋思考问题,要学好数学就需要我们这种认真的态度。打电话是人们互相联系最常用的方式,其实,打电话里面也藏着不少数学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用最短的时间怎样打电话通知更多的人。(板书:打电话)

出示:一个合唱队共15人,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至少需要几分钟?请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

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并写出至少需要几分钟。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设计情况。

过了一会儿,学生完成方案设计,教师组织反馈。

师:说说你设计的方案需要几分钟?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分、5分、7分、8分、9分、14分、15分。

师:如果需要时间最多,那么是几分钟?

生:15分钟。

师:是怎样打的?

生:是老师一个一个打电话通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学生的设计方案。师:有同学说是14分钟,那是怎样的呢?教师请用时14分钟的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作说明。

师:你觉得这一分钟是怎样省下来的?

生:是让已经知道的学生在老师打电话给其他同学的同时通知另一个学生,这样就省下了一分钟。

接下来教师有选择性地展示了学生设计的下一种方案。(如下图)

师:你觉得这幅图用了几分钟?是怎样打电话的?

学生解读图意和设计方案最后得出:先由老师打3个电话给3位同学,用3分钟,再分别由这三位同学同时再通知4位同学用时4分钟,共用了7分钟。

师:你觉得还有比这更节省时间的吗?(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争先恐后、跃跃欲试。)

生:有,三位同学分别通知时,老师在休息,有些先接到电话的同学也在休息,如果他们也打电话就能节省时间。

师:那么你们觉得最少的时间是多少分钟?

生:4分钟。

师:下面老师给你们时间,请你把用时最少的方案用图表示出来。

学生尝试设计用时最少的4分钟的方案图。再组织学生交流反馈,结果大部分学生都正确地设计出了用时4分钟的方案图。

二、分析与思考

“打电话”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综合应用。是继“烙饼问题”、“沏茶问题”、“等候时间”之后又一次向学生渗透运用运筹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教材的素材是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合唱队在假期接到一个紧急任务,老师要打电话“尽快”通知到15名队员。让学生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并从中寻找最优的方案。通过这个实践与综合应用,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打电话的各个方案并从中优化出最好的方案,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运用优化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纵观以上两个教学案例,案例2很好地突出了教学的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正确处理和教法的合理选择。

科学课教学案例分析范文2

【关键词】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本质上也是一节课,合理的教学设计才能使微课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一、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教学设计是依据学习者特征,对照微课教学目标,借助必要的信息化学习资源,综合考虑教学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对内容选择和组织设计进行的精心安排。一般教学设计需要设计师生双边活动,而微课教学设计主要基于单边活动。因此,微课教学设计是一项运用先进教育理念进行的创造性工作。

二、教学设计案例

下面以《对数函数的性质》一课为例,简要介绍高中(含中职)数学微课的教学设计。

1.教学背景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对数函数是高中阶段接触的新函数,也是重要的函数。学生刚学过指数函数,对指数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有了基本理解。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在指数级变化的问题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原因在于两者互为反函数。两种函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性质也有异同,相关知识容易混淆,教学时需要有类比两者性质、突出对数函数性质的辅助学习资料。

2.设计思路

本课以探究对数函数性质为主线,首先以实例视频进行微课导入,接着分析归纳指数函数性质,再通过深入探究对数函数图象,类比总结出对数函数的性质,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最后通过性质应用来巩固知识,以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应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可交互的学习环境,渗透“做中教,做中学”的现代教育理念。

3.过程设计

(1)新课导入首先出示对数函数解析式,展示基因研究、细胞繁殖、考古研究等与对数函数有关的视频,并突出视频实例对应的函数解析式,辅助显示动态函数图象。(2)知识回顾借助指数函数动态图象,分别从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两方面进行回顾总结。静态特征为“恒过点(0,1)”和“图象始终位于x轴上方”;动态特征为“当0<a<1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即单调递减”和“当a>1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即单调递增”。最后以图表形式展示两个主要特征,并设问:对数函数有哪些特征?(3)性质探究类比指数函数性质,尝试归纳对数函数的性质特征。借助对数函数动态图象,首先分别得出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再以图表形式展示对数函数的主要特征,同时在右侧显示指数函数特征,形成对比,并用辅助线标出两个函数性质的异同,之后展示有关性质的空白表格,提示学生通过填空总结知识,最后显示完整表格。(4)性质应用本环节从一般到特殊进行应用探究。首先分析比较logaM与logaN(a>0且a≠1)大小关系的思路,并指出两个对数值可看作同一对数函数的两个函数值;接着借助出题程序随机出题,先选定0<a<1,通过分析函数单调性、真数M和N的大小,用图象演示两个函数值对应点的位置,从而得出大小关系,再通过几何画板软件展示本题对应的对数函数图象及动点的坐标变化,突出单调性这一重要性质;最后选定a>1进行类似分析。(5)学结简要介绍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从指数函数的性质类比得出对数函数的性质,再进行简单应用的过程。(6)拓展作业给出学习建议,展示配套作业,供学生完成。为保证教学的延续性,显示二维码供学生扫描访问,学生可在线获取学习测试、学习反馈等拓展资料。

三、设计总结

1.效果反馈

本微课可供高中(含中职)学生使用,主要用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微课图文并茂,素材丰富,内容简洁,易于学生学习,能有效达成目标。与微课配套的学习课件可让学生自主实验,提升自主学习效果。经过多次实验发现,学生使用本微课学习后,对本知识的认知水平明显提升,并对后续学习有促进作用。

2.反思总结

数学微课质量的优劣主要在于教学设计,合理的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1)依托信息技术微课需要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呈现,这种呈现方式虽比传统教学更具表现力,但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并且微课教学设计本质上也是信息化教学设计。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合理选择数学软件、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将枯燥繁杂的文字讲解变为丰富有趣的生动展示。(2)以学生为中心微课教学设计主要基于教师的单边活动,但最终是为学习者服务。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是评定微课质量的关键。教师要考虑到学习者的认知状况,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在内容选择上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尽量兼顾更多层次的学习者,让更多学习者乐于学习微课内容;在流程组织上要以学习者为主体,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让更多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3)坚持实用原则数学教师选择微课内容时要聚焦学习者实际,最好专注于真实问题,并择优选择。比如,“对数函数的定义和图象”比“对数函数的性质”易于理解,学习者更容易混淆的是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性质。因此,设计微课时,如要在“定义和图象”以及“性质”之间进行选择,基于实用性应该优先选择后者。微课教学设计要立足学习者需求,不能将传统课堂教学进行简单移植,也不能只有简单的图文展示和语音讲解,这样的微课既不会得到学习者的认可,也浪费了设计者的精力。

作者:王贵存 单位:江苏省盐南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科学课教学案例分析范文3

[关键词]财政学;案例教学;存在问题;改革措施

案例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实际的教学情境进行典型化推进,促进学生形成思考和决断的思维案例引入其中,并促进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和学习,将知识问题进行解决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提高科学学习效率,促进国家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一、存在问题

(一)教学资源匮乏。从国家教育教学发展情况来看,就高校财政学课程来说,国家还缺乏相应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教学资源现象。在现有的教学内容上,主要有两种存在形势,一种是将财政理论和相应的财政政策结合所编制出来的,还有一种是将财政理论和科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它也是应用较为广泛的财政学科教学内容。但是这样的教材内容只能在财政理论上进行阐述,方便学生更好地将知识进行吸收。但是这样的教学教材不能将财政学的知识进行全面的展现,而且所涉及的教学案例相对较少,不能将财政学在现实中的表现情况和形势进行完美的展示,使得这样的学科教学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问题,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限制了国家财政行业的高效发展。(二)教学模式过于传统。高校在针对财政学进行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很多教师依然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教师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中,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思维进行了限定,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难以根据生活实践中发生的情况和问题解决具体的财政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习效率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利于行业的发展。(三)案例素材不足。随着国家发展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在经济和政策发展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案例,为生活中各项事情的推进做出了基础。但是这样的案例素材都发生在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中,使得这样的案例不足以支撑教学所需的课程需求。因此,这就为学校寻找反映国家发展中存在的财政问题案例过程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难度。使得很多学校应用的案例还存在一定的陈旧问题,缺乏符合国家发展的政治学特点,没有足够的研究价值,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教学改革策略

(一)促进案例教学体系的完善。要想促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首先需要教师将教学体系进行完善。教师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引导者,但是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依据。因此,将学生记性学习的书籍进行完善,有利于改善教学现状。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国家应该促进教学课本的改革。将相应的财政学理论和实践素材相结合,将与财政学相关的理论体系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建立,将财政学课程的实用性进行考虑,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发展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加,提高相应的学习效率。(二)改变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问题,促进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环境,将情景教学方法引入其中。例如,在为学生讲解财政租税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将相关法律和税收理论进行讲解,然后给出具体的案例内容,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根据案例角色进行自身带入,促进情景表演。从而使教师在对学生基础知识能力掌握程度进行了解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具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解答难点知识,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三)提高教师素质能力。教师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要引导者,教师的素质高低关系着整个教学效率的好坏。因此,要想促进财政学教学效率的提高,促进教学改革推进,高校还应该在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促进教师教学素质的提升。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素质能力的培养,并加强教师之间的竞争力,建立优秀教师评审制度,为教师的素质提出具体的要求,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做出积极贡献。在财政法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增加,促进教学改革的实施推进。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在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需要教师具有针对性的改善教学方法,促进自身素质能力的增加。从而有利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为国家教育事业的改革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永刚,杨安琪.财政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4):74-78.

科学课教学案例分析范文4

关键词: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一解

一、绪论

从现在普通民办学校教学来看,学生每天在校的时间短,在车上的时间多,并且学生都来自不同的省份,教材也不一样,造成了一个班内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不同。在一个学校读了几个月、一学期或几年,学生有可能到别的市或别的省的学校去读书。因此,在民办学校和新课程改革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给人一条鱼充饥,只能管一时,不如教人如何捕鱼,这样他以后就不会再挨饿了,可以管一世。也就是说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学会”不如“会学”也。

二、一题多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题多解”法是学生通过多种解题方法的比较,能从寻找最优化解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创造和自学能力,大大增强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更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可以变学生的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拓宽学生眼界,达到一个信息输入,多个信息产出的功效;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可以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寻求正确的解题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广泛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前提,在教学中对一道题要尽可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去分析,既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解题方法,又要注意分析题目的特点,选用灵活巧妙的解题方法,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例如:证明: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八年级下册《四边形》第108页)

先将文字证明题转化为几何语言:

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C.求证:梯形ABCD为等腰梯形.

经过分析,要证明梯形ABCD为等腰梯形,关键在于证明AB=CD。

三、多解归一,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多解归一”法是引导学生把多种解法相互比较,进行联想、猜想、抽象。对题目的条件和结论作进一步的探索,挖掘本质思想,解答题目。

多解归一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利用练习的训练,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扩展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在多种解法中得到最一般的规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不足的地方:学生的经验不足,要达到很熟练的程度才能把多种解法的规律找出来。

四、多题一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多题一解”法是从几道典型范例出发,将知识点进行横向、纵向延伸,把同类型或解法相同的题目归纳在一起。学生通过第一个问题牢固掌握基本题型和基本解题方法、规律,再观察出其他问题与第一个问题的联系,同类题目就迎刃而解。

例如,首先引入“将军饮马”问题,然后将“将军饮马与路程最短”纵向延伸。

案例:将军饮马问题的变式:A、B两村位于一条河的两岸,假定河的两岸笔直且平行,现在要在河上垂直于河岸建一座桥。问:应把桥建在什么位置,才能使由A村经过这座桥到B村的路程最短?

做法:①作BE河岸,使BE的长等于河宽。

②连接AE,交靠近A村的河岸于C点。

③在C点处架桥CD,从A村过此桥到B村的路程必最短。

分析:桥长CD是固定的,所以扣除CD后时,问题就变成是使得AC+DB达到最小。

五、结论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为了使学生达到掌握好知识和灵活地运用知识的目的,改变民办学校学生在学校时间短,教材不统一的现状。教学中要求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一解,学生会产生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吸引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厌学的问题,让学生能够站在系统的高度看问题,进而升华到从哲学的角度认识世界,从而形成强大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科学课教学案例分析范文5

案例分析法又称个案分析法其含义是把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交给受训人进行分析研究,目的在于培养受训人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以及业务操作能力该方法在1880年由哈佛大学开发完成后,最初被哈佛商学院应用于培养高级经理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实践随着时展,案例分析法被应用于各种行业

一、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法的含义和特点

所谓案例,指对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的描述以此推之,教学案例就是教学过程中的对真实又具有典型的包含疑难问题的教学事例的描述教学中案例分析法的具体含义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不同典型案例,组织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分析,以学生分析为主、教师指引为辅的教学方式,是锻炼并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案例分析法,以含有初中物理知识概念的典型疑难问题为描述对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疑难问题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活动中进行讨论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法的特点有三点其一,目的明确案例分析法是利用初中物理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探索,以此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搜集相关资料或补充相关知识,为分析案例做准备这过程中,就体现了案例分析法的目的――学生相关物理知识的积累以及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以人为本在教学案例分析中,教师以辅导为主,真正的案例分析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这体现了新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其三,方式特殊案例分析法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从中总结出规律得出结论于本质上说,这属于一种归纳式的学习方法

二、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法的作用

[HTK]1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如果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学生很有可能会觉得平淡枯燥只是被动接收信息,大脑缺失对信息处理的主动,学习效果也会降低案例分析法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用疑难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教学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氛围

[HTK]2增强直观效果,便于学生理解

有些物理的知识概念比较抽象难懂教师教学时也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使之变得通俗易懂而案例分析法把抽象的知识概念引入具体的教学案例中,增强了抽象概念的直观效果,为学生的理解降低了难度

[HTK]3加深概念理解,强化理论掌握

物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属于一个陌生领域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消化理解物理知识经过对物理知识板块中的疑难问题的深入分析,学生能加深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对知识理论的掌握进行强化巩固

三、当前案例分析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案例分析法自引进中国之后,无数的教育专家和学者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并根据我国教育模式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中国教育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如今,案例分析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已经成为初中物理教学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普遍应用于初中物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配合教学目标,积极使用案例分析法,以此突破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积极参与教学案例分析,并在参与过程中锻炼自身,使得案例分析法的教学效果取得较大进展

需要注意的是,案例分析法的使用会由于各种因素而降低其教学效果比如选择教学案例环节,如果教师在教学案例的典型性和难易程度上作出了不恰当的选择,致使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分析不到位,不能充分掌握到知识要点在用案例分析总结理论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的案例分析作出评价,指出其优点与不足

四、新课标下案例分析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新课标实施的核心是让学生参与,重点在于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加强学习中的交流与合作,给予每位学生以期望和鼓励,还要适当进行开放式教学从新课标的理念来看,案例分析法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就尤为重要了

科学课教学案例分析范文6

关键词: 数学探究 合理猜想 类比 归纳

1.数学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概述

数学探究性学习是关于数学教学的一种理念、策略和方法,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探究性学习着眼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的最大特点是问题性、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这些特点展开探究性教学。教师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思维,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并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钻研教材,把探究性学习引入课堂,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我结合若干案例,对数学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作一些分析。

2.数学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操作过程及案例分析

结合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原则――主动性原则、情感性原则、习得性原则,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模式的课堂教学。下面我从数学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种操作过程进行阐述,并进行案例分析。

2.1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探究性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使得学生将客观的知识转化为主观的知识,这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创设教学情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具体的有:(1)创设应用性情境;(2)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3)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4)创设直观性图形问题情境;(5)创设新异悬念情境;(6)创设疑惑性陷阱情境。教师通过这些情境的设置,可以营造一个宽松的探究心向,使问题呈现巧而生趣,准而能思,找准创新思维训练与教材内容之间的结合点,从而把探究性学习渗入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下面我举几个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案例。

2.2.1创设应用性情境进行探究性教学。

在生活中,有很多数学应用的问题值得研究。教师应鼓励学生多留心身边的问题。

案例一:某市目前家里用电每度0.38元,用煤气每立方0.9元,在不影响环境的情况下,如果不考虑加热快慢,使用电和煤气,到底哪个更合算?

案例二:手机全球通号码收费方法与神州行号码收费不同,如果主要是手机打市内电话,选择哪个更合适?

案例三:家里使用市内电话,怎样打电话用最少的钱?设计一个方案。

通过上面的三个案例可见学生进行身边的实际问题很多。知识缺少发现,只要有心就不愁没有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具体,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好素材。学生要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需要进行资料查询、调查情况、设计实验、数学建模,最后求解问题。

2.1.2创设趣味性情境进行探究性教学。

案例四:设P(3,2)为抛物线y2=2x内一点,F是抛物线的焦点,Q是抛物线上的点,求|QP|+|QF|的最小值。

这个问题,许多学生能够很快地利用抛物线的性质,把|QP|+|QF|的最小值转变成P到准线的距离|PK|(K为垂足),从而得到解决。但我们可以把问题深化:在物理学中光是沿着最短的路线行走,那么从抛物线的焦点F射出的光线经抛物线的切线反射是否沿着F-Q-R(这里QR是垂直于准线)的路线?在抛物线中是否意味着经过焦点的(直线)关于抛物线的切线对称的直线平行于对称轴呢?并建议学生用电筒去观察研究。

对于上面这个案例,有一种趣味性的情境把它与物理学中光线的性质联系起来了,对问题进行了更深的探究,从而将这个问题联系到物理学问题,并且通过实验创设了一个趣味性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2.1.3创设开放性情境进行探究性教学

案例五:在椭圆=1上求一点,使它与两个焦点的连线互相垂直。

隐去结论,改编成:“椭圆=1是否存在一点,使它与两个焦点的连线相互垂直?若存在,求出该点;若不存在,说明理由。”即成为一道探索题。

再接着将条件变换,问:“是否对任意椭圆都存在一点,它与两个焦点的连线互相垂直?”即改为一道开放题。

上面这个案例,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渗入了主动探索,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道题目主动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把开放性问题引入课堂,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以探索者的姿态出现,去体验创造成功的感受,并以此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探究性教学结合到课堂教学中。

2.2提倡合理猜想,进行探究性课堂教学。

猜想是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分析、类比、归纳的基础上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经验与了解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法。下面我们从类比猜想和归纳性猜想具有代表性的方法举出案例,阐述合理猜想在探究性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2.1类比猜想在探究性教学中作用。

类比是提出新问题,作出新发现的重要源泉。类比性猜想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常会用到类比性的思想方法,这种方法很容易被学生接受。类比性猜想的方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探究活动能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主题意识。

2.2.2归纳性猜想在探究性教学中的运用。

归纳是从个别事实或现象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科学方法。它分为完全归纳法与不完全归纳法。我从不完全归纳法出发,举出一个案例对探究性教学进行分析。

案例六:求证:(其中111…1为2n个,222…2为n个)

这道题目给我们的第一感觉是很简洁,没有任何条件,似乎无从下手。这时我们可以考虑当n=1时=3,当n=2时=33,当n=3时=333……由以上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规律呢?此时就可以运用不完全归纳法猜测,就可以对这个猜测进行证明,从而可以证出此猜测是正确的。

这个案例是一个典型的不完全归纳猜想,这个方法容易得出相似的规律,由个别特征猜测出整体特征,得出结论,这种方法容易让学生接受。

2.3实践探究在教学模式中的体现。

实践探究要求学生求异求活求新。培养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应从培养学生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入手,要提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康海.高中数学“探究学习”教学模式.数学教学研究.

[2]刘胜群,杜毅.谈数学例题的探究性教学.数学教学研究.

[3]戴国仁.习题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体会.数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