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课教学案例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课教学案例分析范文1
关键词:同课异构;案例分析;以学定教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6-0041-03
在我校举行的“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中,我听了小学数学教研组两位教师执教的“打电话”一课。教学中,两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选择各不相同,教学效果也截然不同,由此引发了我的思考。
下面就以这两堂课的不同教学片断为案例,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与分析。
一、教学案例
[案例1]
出示:一个合唱队共15人,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至少需要几分钟?请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
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并写出至少需要几分钟。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设计情况。
过了一会儿,学生完成方案设计,教师组织反馈。
师:说说你设计的方案需要几分钟?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分、5分、6分、7分、15分。
师:那么我们就先请用时4分钟的同学来说说你是怎样设计打电话方案的?
学生上来展示设计方案并作说明。
师:下面请用时5分钟的同学来说说你是怎样设计打电话方案的?(学生的兴致不高)
学生上来展示设计方案并作说明。
接下来反馈6分钟的设计方案,再接着反馈7分钟的设计方案,最后再反馈15分钟的设计方案。
师:为什么有的是用4分钟,有的是用5分钟,有的是用15分钟?
【案例2】师:同学们,你们打过电话吗?你们邀请同学去玩会打电话吗?
师:今天天气真好!老师想邀请7位同学去烈士公园,但是我还没有跟他们说,怎么办呢?我只好打电话给他们,那么,我怎样才能尽快地通知他们呢?(逐个通知、分组通知、相互转告)
如果每分钟通知1人,通知完这7人要几分钟?(边讲解边画图)
很好,大家都很聪明,又肯动脑筋思考问题,要学好数学就需要我们这种认真的态度。打电话是人们互相联系最常用的方式,其实,打电话里面也藏着不少数学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用最短的时间怎样打电话通知更多的人。(板书:打电话)
出示:一个合唱队共15人,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至少需要几分钟?请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
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并写出至少需要几分钟。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设计情况。
过了一会儿,学生完成方案设计,教师组织反馈。
师:说说你设计的方案需要几分钟?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分、5分、7分、8分、9分、14分、15分。
师:如果需要时间最多,那么是几分钟?
生:15分钟。
师:是怎样打的?
生:是老师一个一个打电话通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学生的设计方案。师:有同学说是14分钟,那是怎样的呢?教师请用时14分钟的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作说明。
师:你觉得这一分钟是怎样省下来的?
生:是让已经知道的学生在老师打电话给其他同学的同时通知另一个学生,这样就省下了一分钟。
接下来教师有选择性地展示了学生设计的下一种方案。(如下图)
师:你觉得这幅图用了几分钟?是怎样打电话的?
学生解读图意和设计方案最后得出:先由老师打3个电话给3位同学,用3分钟,再分别由这三位同学同时再通知4位同学用时4分钟,共用了7分钟。
师:你觉得还有比这更节省时间的吗?(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争先恐后、跃跃欲试。)
生:有,三位同学分别通知时,老师在休息,有些先接到电话的同学也在休息,如果他们也打电话就能节省时间。
师:那么你们觉得最少的时间是多少分钟?
生:4分钟。
师:下面老师给你们时间,请你把用时最少的方案用图表示出来。
学生尝试设计用时最少的4分钟的方案图。再组织学生交流反馈,结果大部分学生都正确地设计出了用时4分钟的方案图。
二、分析与思考
“打电话”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综合应用。是继“烙饼问题”、“沏茶问题”、“等候时间”之后又一次向学生渗透运用运筹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教材的素材是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合唱队在假期接到一个紧急任务,老师要打电话“尽快”通知到15名队员。让学生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并从中寻找最优的方案。通过这个实践与综合应用,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打电话的各个方案并从中优化出最好的方案,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运用优化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纵观以上两个教学案例,案例2很好地突出了教学的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正确处理和教法的合理选择。
科学课教学案例分析范文2
【关键词】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本质上也是一节课,合理的教学设计才能使微课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一、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教学设计是依据学习者特征,对照微课教学目标,借助必要的信息化学习资源,综合考虑教学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对内容选择和组织设计进行的精心安排。一般教学设计需要设计师生双边活动,而微课教学设计主要基于单边活动。因此,微课教学设计是一项运用先进教育理念进行的创造性工作。
二、教学设计案例
下面以《对数函数的性质》一课为例,简要介绍高中(含中职)数学微课的教学设计。
1.教学背景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对数函数是高中阶段接触的新函数,也是重要的函数。学生刚学过指数函数,对指数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有了基本理解。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在指数级变化的问题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原因在于两者互为反函数。两种函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性质也有异同,相关知识容易混淆,教学时需要有类比两者性质、突出对数函数性质的辅助学习资料。
2.设计思路
本课以探究对数函数性质为主线,首先以实例视频进行微课导入,接着分析归纳指数函数性质,再通过深入探究对数函数图象,类比总结出对数函数的性质,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最后通过性质应用来巩固知识,以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应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可交互的学习环境,渗透“做中教,做中学”的现代教育理念。
3.过程设计
(1)新课导入首先出示对数函数解析式,展示基因研究、细胞繁殖、考古研究等与对数函数有关的视频,并突出视频实例对应的函数解析式,辅助显示动态函数图象。(2)知识回顾借助指数函数动态图象,分别从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两方面进行回顾总结。静态特征为“恒过点(0,1)”和“图象始终位于x轴上方”;动态特征为“当0<a<1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即单调递减”和“当a>1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即单调递增”。最后以图表形式展示两个主要特征,并设问:对数函数有哪些特征?(3)性质探究类比指数函数性质,尝试归纳对数函数的性质特征。借助对数函数动态图象,首先分别得出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再以图表形式展示对数函数的主要特征,同时在右侧显示指数函数特征,形成对比,并用辅助线标出两个函数性质的异同,之后展示有关性质的空白表格,提示学生通过填空总结知识,最后显示完整表格。(4)性质应用本环节从一般到特殊进行应用探究。首先分析比较logaM与logaN(a>0且a≠1)大小关系的思路,并指出两个对数值可看作同一对数函数的两个函数值;接着借助出题程序随机出题,先选定0<a<1,通过分析函数单调性、真数M和N的大小,用图象演示两个函数值对应点的位置,从而得出大小关系,再通过几何画板软件展示本题对应的对数函数图象及动点的坐标变化,突出单调性这一重要性质;最后选定a>1进行类似分析。(5)学结简要介绍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从指数函数的性质类比得出对数函数的性质,再进行简单应用的过程。(6)拓展作业给出学习建议,展示配套作业,供学生完成。为保证教学的延续性,显示二维码供学生扫描访问,学生可在线获取学习测试、学习反馈等拓展资料。
三、设计总结
1.效果反馈
本微课可供高中(含中职)学生使用,主要用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微课图文并茂,素材丰富,内容简洁,易于学生学习,能有效达成目标。与微课配套的学习课件可让学生自主实验,提升自主学习效果。经过多次实验发现,学生使用本微课学习后,对本知识的认知水平明显提升,并对后续学习有促进作用。
2.反思总结
数学微课质量的优劣主要在于教学设计,合理的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1)依托信息技术微课需要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呈现,这种呈现方式虽比传统教学更具表现力,但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并且微课教学设计本质上也是信息化教学设计。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合理选择数学软件、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将枯燥繁杂的文字讲解变为丰富有趣的生动展示。(2)以学生为中心微课教学设计主要基于教师的单边活动,但最终是为学习者服务。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是评定微课质量的关键。教师要考虑到学习者的认知状况,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在内容选择上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尽量兼顾更多层次的学习者,让更多学习者乐于学习微课内容;在流程组织上要以学习者为主体,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让更多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3)坚持实用原则数学教师选择微课内容时要聚焦学习者实际,最好专注于真实问题,并择优选择。比如,“对数函数的定义和图象”比“对数函数的性质”易于理解,学习者更容易混淆的是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性质。因此,设计微课时,如要在“定义和图象”以及“性质”之间进行选择,基于实用性应该优先选择后者。微课教学设计要立足学习者需求,不能将传统课堂教学进行简单移植,也不能只有简单的图文展示和语音讲解,这样的微课既不会得到学习者的认可,也浪费了设计者的精力。
作者:王贵存 单位:江苏省盐南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科学课教学案例分析范文3
[关键词]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微行动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了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也是音乐课能否得到新一轮质的进展的关键所在。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到底该怎样改进变化呢?经过课堂实践探究,笔者认为应主要围绕教学设计与有效教学两个要点:教学设计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学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提供了保障;有效教学是将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动态生成再次进行有效巧妙整合。
围绕这两方面,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作了些实践性的“微行动”变化:
一、巧妙运用好导入设计,振奋学生学习的精神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导入设计清晰、巧妙就能给课堂增色,就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眼球,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饶有兴致地期待着教师还会有什么更新颖的“花招”。此时,教师只要把握住这个好的态势,课堂的一半成功已在握了。
笔者对苏少版《音乐》三年级上册《木瓜恰恰恰》一课的教学设计,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轻松欢快的特点,设计了欢快愉悦的师生律动导入,以印度尼西亚民歌中“恰恰恰”为主动作,为新授做好铺垫。学生们兴致极高,全部积极参与。在律动音乐的间奏时,笔者当即改变了以往单纯跟教师律动的情景,而是提示学生要随乐曲灵活表现、自我创编,避免部分学生产生无趣的心理状态,结果场面可谓“精彩纷呈”,有的随性起舞、怪态百出,有的创编得体、舞姿优雅……在笔者的稍加提示下,整体的律动规范了些,学生们自信的笑容体现了他们对该环节的喜爱,贴切地体现了音乐与“恰恰恰”舞蹈相结合的艺术魅力。
再如,苏少版《音乐》三年级下册《八只小鹅》是一节以歌唱为主的综合课,笔者在执教时用学生喜爱的动物小故事导入,将先前录制好的音、诗、画和故事旁白展示出来。在有情有景的氛围下,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故事中的代表性乐器的演奏、动物对话鸣叫的有趣场面以及音乐速度与力度上的变化,令学生一会儿陷入静思,一会儿神采奕奕、喜笑颜开;尤其是故事之后的提问,参与答题人数明显变多,正确率也明显提高,学生们踊跃的回答场面令为师者无比欣慰。
其实,在音乐课堂中诸如此类的富有艺术性、趣味性的导入设计“微行动”,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剂,对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转变惯用的歌曲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美国大演说家、“成功学家鼻祖”罗曼・文森特・皮尔说过“细节决定成败”。一节音乐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细节的设计与处理。我们的音乐课堂“微行动”当然也要讲求细节化,并且要让细节的变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瑞士著名的儿童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各种概念是通过环境的探索过程逐步建立起来的。在儿童早期,儿童主要是通过感觉来进行学习的。基于这样的观点,笔者致力于在音乐课堂中创设各种特殊的学习方式,目的是把学生带入教学内容的氛围中,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来快速加深学习内容的渗透。
在教《八只小鹅》这一课时,笔者就采用了边示范演唱边张贴每一句“歌词条”的方法。虽然课前需要教师做好手工制作的准备有些麻烦,但是在课堂实践中,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目不转睛、饶有兴致,给了他们新鲜感。因为学生不但视觉上一直有新“歌词条”的出现,更重要的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立即清晰地感受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绪、节奏、音高等,不断加强对新旋律的记忆。同时脑海里也会产生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就如身临其境一般,显著提高了学习效果。在教学另一首印尼歌曲《包子、剪子、锤》这一课时,为使学生深刻地把握音乐歌曲中的节奏,笔者先用琴声表达不同的节奏,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进行跑、走、跳的选择性表现,学生们特别喜爱这一方式,虽然个别学生一开始未“摸清情况”,但经过两三次的反复训练后,终于明白了节奏之间的差异,从而掌握了各种节奏的特点。紧接着再出现歌词,学生就会有种驾轻就熟的感觉,为准确、快速地学会歌曲做了很好的铺垫。
以上环节的创设,主要是想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始终保持着好奇与期待,也一直怀有自信心。诸如这类学习歌曲的方式,在常规实践中发现是很值得推广的。我们的课堂就该勇于突破创新、善于改进固有习惯、勤于动手动脑,用“微行动”实践出好方式方法,以提高课堂效率。
三、恰当融入游戏这一调味剂,丰富课堂学习的内容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表明,部分学生不爱学习或学不好,并非智力低下,而是没有受到启发诱导主动参与。的确,要抓住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应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实践,动手操作,特别是发挥好小组协同合作精神,让实践效果更好。在课堂中加入一些游戏环节,会使学生阶段性疲劳的状况有所缓解,甚至转换到另一个兴奋点,帮助学生闯过思维低谷。课堂中,笔者一般会准备几个小游戏,如“找朋友”“斗牛”“歌词接力赛”“拍电报”等,以备学生出现疲倦状态时适时应用,既能使学生身心放松、消除疲劳,又能起到复习旧知、巩固新知的作用。
在教《田野的召唤》一课时,为让学生准确学习歌谱中 ×・× 和 ×0 节奏,笔者用“拍电报”的游戏,为四大组各准备了一张“节奏条”,请每一组第一位学生按照“节奏条”上的节奏型,在第二位学生的手心上以“拍电报”的方式拍打,以此传递下去。待最后一位学生将传递到的节奏型在第一位学生手心打出来后,就能进行结果核对了。因此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是小心翼翼、倍加谨慎、充满期待的。待每一组的“节奏条”呈现于众时,“拍电报”游戏的成功与否便一目了然了。此游戏开始之初,教室内有些许嘈杂,但当他们自己意识到这种氛围不利于游戏时,教室里顿时就会安静下来,大家屏气凝神,周围的空气也似凝固一般,只有安静地聆听与认真“拍电报”的情景。
教学实践发现,游戏是启迪学生聪明才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把“金钥匙”,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四、善于选择角色PK作为激励,提升学生合唱学习的素养
二声部学习是小学三年级学生音乐学习中的重难点,是初步学习合唱的起始阶段。因此学得如何,过程是否充满趣味,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学习合唱的热情与效果。为此,在课堂中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及早掌握二声部合唱的技巧,是建立学生自信的基础。比如,采用生生角色分工PK合作、师生角色分工PK合作、师生合作角色点评、生生合作角色点评、整体和声比例调配点评等等,来提升二声部学习质量,最好再加入即兴合唱的现场录音,以便共同聆听反思合唱的弱点,以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二声部合唱的兴趣,促使合唱教学达到和谐统一、层次分明的效果。
在练声部合唱歌谱时,笔者首先会给A组学生训练演唱一声部,指导并调整好音色、力度、情绪等要素,同时会让B组学生用手捂住耳朵,以不受A组演唱的干扰;再来训练B组学生演唱二声部,同样引导他们把握好音色、音准、速度、力度、情绪等,同时让A组学生用手捂住耳朵,固守自己的声部不受干扰。紧接着会告诉学生接下来将是两个声部的成果PK赛,请各自发挥好水平,演绎好本声部,为自己声部的和谐统一出一份力。学生们一听来劲了,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虎视眈眈”地“威胁”着对方。一轮唱下来,因为两组的荣誉感都很强,合唱效果还算令人满意。而且为了避免他们骄傲自满,促使他们向着更佳的演唱状态努力,笔者有时还会故意使点“小坏”,告诉他们哪些地方有欠缺,还需进一步努力。
科学课教学案例分析范文4
关键词: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一解
一、绪论
从现在普通民办学校教学来看,学生每天在校的时间短,在车上的时间多,并且学生都来自不同的省份,教材也不一样,造成了一个班内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不同。在一个学校读了几个月、一学期或几年,学生有可能到别的市或别的省的学校去读书。因此,在民办学校和新课程改革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给人一条鱼充饥,只能管一时,不如教人如何捕鱼,这样他以后就不会再挨饿了,可以管一世。也就是说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学会”不如“会学”也。
二、一题多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题多解”法是学生通过多种解题方法的比较,能从寻找最优化解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创造和自学能力,大大增强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更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可以变学生的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拓宽学生眼界,达到一个信息输入,多个信息产出的功效;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可以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寻求正确的解题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广泛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前提,在教学中对一道题要尽可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去分析,既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解题方法,又要注意分析题目的特点,选用灵活巧妙的解题方法,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例如:证明: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八年级下册《四边形》第108页)
先将文字证明题转化为几何语言:
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C.求证:梯形ABCD为等腰梯形.
■
经过分析,要证明梯形ABCD为等腰梯形,关键在于证明AB=CD。
三、多解归一,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多解归一”法是引导学生把多种解法相互比较,进行联想、猜想、抽象。对题目的条件和结论作进一步的探索,挖掘本质思想,解答题目。
多解归一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利用练习的训练,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扩展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在多种解法中得到最一般的规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不足的地方:学生的经验不足,要达到很熟练的程度才能把多种解法的规律找出来。
四、多题一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多题一解”法是从几道典型范例出发,将知识点进行横向、纵向延伸,把同类型或解法相同的题目归纳在一起。学生通过第一个问题牢固掌握基本题型和基本解题方法、规律,再观察出其他问题与第一个问题的联系,同类题目就迎刃而解。
例如,首先引入“将军饮马”问题,然后将“将军饮马与路程最短”纵向延伸。
案例:将军饮马问题的变式:A、B两村位于一条河的两岸,假定河的两岸笔直且平行,现在要在河上垂直于河岸建一座桥。问:应把桥建在什么位置,才能使由A村经过这座桥到B村的路程最短?
■
做法:①作BE河岸,使BE的长等于河宽。
②连接AE,交靠近A村的河岸于C点。
③在C点处架桥CD,从A村过此桥到B村的路程必最短。
分析:桥长CD是固定的,所以扣除CD后时,问题就变成是使得AC+DB达到最小。
五、结论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为了使学生达到掌握好知识和灵活地运用知识的目的,改变民办学校学生在学校时间短,教材不统一的现状。教学中要求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一解,学生会产生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吸引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厌学的问题,让学生能够站在系统的高度看问题,进而升华到从哲学的角度认识世界,从而形成强大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科学课教学案例分析范文5
案例分析法又称个案分析法其含义是把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交给受训人进行分析研究,目的在于培养受训人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以及业务操作能力该方法在1880年由哈佛大学开发完成后,最初被哈佛商学院应用于培养高级经理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实践随着时展,案例分析法被应用于各种行业
一、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法的含义和特点
所谓案例,指对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的描述以此推之,教学案例就是教学过程中的对真实又具有典型的包含疑难问题的教学事例的描述教学中案例分析法的具体含义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不同典型案例,组织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分析,以学生分析为主、教师指引为辅的教学方式,是锻炼并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案例分析法,以含有初中物理知识概念的典型疑难问题为描述对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疑难问题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活动中进行讨论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法的特点有三点其一,目的明确案例分析法是利用初中物理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探索,以此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搜集相关资料或补充相关知识,为分析案例做准备这过程中,就体现了案例分析法的目的――学生相关物理知识的积累以及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以人为本在教学案例分析中,教师以辅导为主,真正的案例分析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这体现了新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其三,方式特殊案例分析法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从中总结出规律得出结论于本质上说,这属于一种归纳式的学习方法
二、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法的作用
[HTK]1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如果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学生很有可能会觉得平淡枯燥只是被动接收信息,大脑缺失对信息处理的主动,学习效果也会降低案例分析法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用疑难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教学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氛围
[HTK]2增强直观效果,便于学生理解
有些物理的知识概念比较抽象难懂教师教学时也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使之变得通俗易懂而案例分析法把抽象的知识概念引入具体的教学案例中,增强了抽象概念的直观效果,为学生的理解降低了难度
[HTK]3加深概念理解,强化理论掌握
物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属于一个陌生领域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消化理解物理知识经过对物理知识板块中的疑难问题的深入分析,学生能加深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对知识理论的掌握进行强化巩固
三、当前案例分析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案例分析法自引进中国之后,无数的教育专家和学者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并根据我国教育模式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中国教育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如今,案例分析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已经成为初中物理教学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普遍应用于初中物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配合教学目标,积极使用案例分析法,以此突破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积极参与教学案例分析,并在参与过程中锻炼自身,使得案例分析法的教学效果取得较大进展
需要注意的是,案例分析法的使用会由于各种因素而降低其教学效果比如选择教学案例环节,如果教师在教学案例的典型性和难易程度上作出了不恰当的选择,致使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分析不到位,不能充分掌握到知识要点在用案例分析总结理论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的案例分析作出评价,指出其优点与不足
四、新课标下案例分析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新课标实施的核心是让学生参与,重点在于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加强学习中的交流与合作,给予每位学生以期望和鼓励,还要适当进行开放式教学从新课标的理念来看,案例分析法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就尤为重要了
科学课教学案例分析范文6
关键词: 数学探究 合理猜想 类比 归纳
1.数学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概述
数学探究性学习是关于数学教学的一种理念、策略和方法,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探究性学习着眼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的最大特点是问题性、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这些特点展开探究性教学。教师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思维,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并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钻研教材,把探究性学习引入课堂,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我结合若干案例,对数学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作一些分析。
2.数学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操作过程及案例分析
结合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原则――主动性原则、情感性原则、习得性原则,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模式的课堂教学。下面我从数学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种操作过程进行阐述,并进行案例分析。
2.1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探究性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使得学生将客观的知识转化为主观的知识,这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创设教学情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具体的有:(1)创设应用性情境;(2)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3)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4)创设直观性图形问题情境;(5)创设新异悬念情境;(6)创设疑惑性陷阱情境。教师通过这些情境的设置,可以营造一个宽松的探究心向,使问题呈现巧而生趣,准而能思,找准创新思维训练与教材内容之间的结合点,从而把探究性学习渗入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下面我举几个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案例。
2.2.1创设应用性情境进行探究性教学。
在生活中,有很多数学应用的问题值得研究。教师应鼓励学生多留心身边的问题。
案例一:某市目前家里用电每度0.38元,用煤气每立方0.9元,在不影响环境的情况下,如果不考虑加热快慢,使用电和煤气,到底哪个更合算?
案例二:手机全球通号码收费方法与神州行号码收费不同,如果主要是手机打市内电话,选择哪个更合适?
案例三:家里使用市内电话,怎样打电话用最少的钱?设计一个方案。
通过上面的三个案例可见学生进行身边的实际问题很多。知识缺少发现,只要有心就不愁没有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具体,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好素材。学生要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需要进行资料查询、调查情况、设计实验、数学建模,最后求解问题。
2.1.2创设趣味性情境进行探究性教学。
案例四:设P(3,2)为抛物线y2=2x内一点,F是抛物线的焦点,Q是抛物线上的点,求|QP|+|QF|的最小值。
这个问题,许多学生能够很快地利用抛物线的性质,把|QP|+|QF|的最小值转变成P到准线的距离|PK|(K为垂足),从而得到解决。但我们可以把问题深化:在物理学中光是沿着最短的路线行走,那么从抛物线的焦点F射出的光线经抛物线的切线反射是否沿着F-Q-R(这里QR是垂直于准线)的路线?在抛物线中是否意味着经过焦点的(直线)关于抛物线的切线对称的直线平行于对称轴呢?并建议学生用电筒去观察研究。
对于上面这个案例,有一种趣味性的情境把它与物理学中光线的性质联系起来了,对问题进行了更深的探究,从而将这个问题联系到物理学问题,并且通过实验创设了一个趣味性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2.1.3创设开放性情境进行探究性教学
案例五:在椭圆=1上求一点,使它与两个焦点的连线互相垂直。
隐去结论,改编成:“椭圆=1是否存在一点,使它与两个焦点的连线相互垂直?若存在,求出该点;若不存在,说明理由。”即成为一道探索题。
再接着将条件变换,问:“是否对任意椭圆都存在一点,它与两个焦点的连线互相垂直?”即改为一道开放题。
上面这个案例,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渗入了主动探索,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道题目主动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把开放性问题引入课堂,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以探索者的姿态出现,去体验创造成功的感受,并以此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探究性教学结合到课堂教学中。
2.2提倡合理猜想,进行探究性课堂教学。
猜想是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分析、类比、归纳的基础上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经验与了解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法。下面我们从类比猜想和归纳性猜想具有代表性的方法举出案例,阐述合理猜想在探究性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2.1类比猜想在探究性教学中作用。
类比是提出新问题,作出新发现的重要源泉。类比性猜想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常会用到类比性的思想方法,这种方法很容易被学生接受。类比性猜想的方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探究活动能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主题意识。
2.2.2归纳性猜想在探究性教学中的运用。
归纳是从个别事实或现象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科学方法。它分为完全归纳法与不完全归纳法。我从不完全归纳法出发,举出一个案例对探究性教学进行分析。
案例六:求证:(其中111…1为2n个,222…2为n个)
这道题目给我们的第一感觉是很简洁,没有任何条件,似乎无从下手。这时我们可以考虑当n=1时=3,当n=2时=33,当n=3时=333……由以上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规律呢?此时就可以运用不完全归纳法猜测,就可以对这个猜测进行证明,从而可以证出此猜测是正确的。
这个案例是一个典型的不完全归纳猜想,这个方法容易得出相似的规律,由个别特征猜测出整体特征,得出结论,这种方法容易让学生接受。
2.3实践探究在教学模式中的体现。
实践探究要求学生求异求活求新。培养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应从培养学生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入手,要提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康海.高中数学“探究学习”教学模式.数学教学研究.
[2]刘胜群,杜毅.谈数学例题的探究性教学.数学教学研究.
[3]戴国仁.习题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体会.数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