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辅导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心理辅导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心理辅导制度

学生心理辅导制度范文1

关键词 政策 中小学 心理辅导室 装备

2014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计划的通知》;2015年,《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出台。各省市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相继制定心理辅导室装备相关文件。这些文件从政策上明确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装备的重要意义,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装备建设的积极性大为提高。因此,对其装备特点进行梳理,可以把握下一步的发展走向,从而更好地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的装备特点

1.发展与矫治相结合

心理辅导的对象不仅是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还应包括全体学生,要注重发展性的心理辅导教育与心理问题的矫治相结合。《指南》指出,心理辅导室的功能为“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关注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有效的个别辅导,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天津市中小学校学生心理咨询室建设基本要求(试行)》对心理辅导室的功能界定与《指南》表述基本一致:“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及心理训练;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山西省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则用一句话概括:“既要着眼于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发展,又要加强对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危机干预和转介工作。”各个省市承袭教育部指导思想,使心理辅导室的装备既能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团体心理辅导场所,又能提供个别心理咨询,这种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适应了各种学生的需求。

2.生理与心理安全相结合

心理辅导室的装备要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避免对学生造成身心伤害。《指南》指出,心理辅导室“内部环境应温馨、整洁、舒适,以清新、淡雅、柔和的暖色调为主,合理运用色彩、灯光和装饰物,光线适中,自然光、灯光强度合理。个别辅导室要充分保障学生隐私性要求”。这就从生理和心理两个维度强调了心理辅导装备的安全性。各个省市的文件更加细化,如《浙江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装备指导意见》规定,“宜采用3300k-5500k色温的三基色荧光灯;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宜在35%~75%;室内环境噪声应不高于50db,隔音效果应小于40db”。《上海市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心理辅导室装备指导意见(试行)》则强调,“墙面:采用淡色涂料,使室内光线柔和;照明:平均照度不低于300lx,团体心理辅导区可安装亮度可调的灯具。电源:配置适量220V电源插座;个别心理辅导区所处位置的选择应考虑到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装备配置标准》明确指出,“凡是进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器械设备,必须经过国家相关部门检测或相关心理专业机构认证。不得含有国家明令禁止的有毒材料,要符合国家相关安全和环保标准,杜绝使用危害学生心理健康安全的器械设备。”

3.柔性政策特点显著

心理辅导室装备的相关政策多以“指导意见”、“参考标准”为名下发,缺乏硬性规定,柔性特点显著,容易造成各省市中小学校在执行装备建设中偷工减料,导致心理辅导室装备流于形式,不能最大限度发挥这些装备的功用。

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的装备趋势

1.装备专业化

(1)经费

《指南》规定,“学校应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纳入年度经费预算。”《山西省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同样提出,“学校每年要给予一定经费投入,以保证心理辅导室的正常使用和师资培训需要。”心理辅导室装备专项经费投入是专业化实现的前提,为学校购置心理设备、引进专业心理人才、打造专业化心理辅导场所提供资金保障。

(2)人员

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经过专业学习和训练的人员担任[1],心理辅导室的人员装备从配备比例到任职资格条件都要达到专业水准。《指南》规定,“心理辅导室至少应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且需要心理学类本科学历和相关资格证书,再经过专业培训方可胜任心理辅导室工作。《陕西省中小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规范》建议,“省、市示范性高中、示范性初中和示范性小学至少配备1名以上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和1名以上的兼职心理教师”,普通中小学则按需设置。《山西省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提出,“千人以上学校至少配备1~2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负责心理辅导室的各项工作”,除了学历、资格证书的要求外,心理健康教师还需“取得省级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合格证”。《江西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基本条件标准(试行)》则提出了配备的具体比例:“心理辅导室按照师生比为1:800配备专职或兼职教师。超过800名学生的学校,采取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配备,应配备至少1名专职教师、数名兼职教师”。《天津市中小学校学生心理咨询室建设基本要求(试行)》直接要求每所中小学每学校至少应有1~2名心理咨询教师,并且获得市教委颁发的天津市中小学心理咨询教师资格证书。

(3)设备

心理辅导室仪器设备越来越先进,除了常见的沙盘、宣泄器材、音乐放松椅、心理测评系统等,《浙江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装备指导意见》还建议引进注意力集中仪、身心反馈训练系统。《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装备配置标准(试行)》更是突出强调引用心理专用仪器:动作稳定测试仪、皮肤电测试仪、注意力集中测试仪、速示测试仪、综合反应时仪、手指灵活性测试仪、双手调节仪、迷宫、镜画仪、叶克斯选择器、河内塔、棒框仪。《山东省中小学心理咨询辅导室建设解决方案》建议引进的仪器设备更加智能化: 智能心理多功能减压舱、全智能化身心反馈训练系统、智能击打宣泄放松系统、智能呐喊宣泄放松系统、智能拥抱引导仪、智能自信训练引导仪。

(4)制度

普及、巩固和深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大力促进学校心理辅导制度建设[2]。《指南》提出对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建立跟踪反馈制度”。《山西省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指出,“心理辅导室应制定各项专业制度,包括心理辅导章程、心理教师职业规范和工作守则、值班制度、心理档案管理规定等各项工作制度等”。《甘肃省中小学心理咨询(辅导)室建设标准(试行)》还要求把规章制度、工作规程、咨询程序挂在显要位置。这就从制度装备上确立了心理辅导室的工作规范,使心理辅导工作有章可循,同时又加强了对心理辅导人员的约束管理。

可见,心理辅导室装备从软件、硬件方面都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越来越符合心理学科特色,为心理辅导的开展提供科学保障。

2.装备等级化

心理辅导室装备要因地制宜展开,符合各地学生实际心理发展状况、师资水平和经济承受能力,有区别、分等级地展开心理辅导室装备工作。《指南》提出,心理辅导室基本功能区域应设置“个别辅导室、团体活动室和办公接待区等”,“有条件的学校也可单独设置心理测量区、放松室、自主自助活动区等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区域”,每个功能区域配置又有基本配置和选配之分。各个省市政策文件与此保持一致,列出了心理辅导室装备详单,配备类型分为必配和选配,各学校根据需要合理装备。

一些省份更是将装备等级明确化,如《甘肃省中小学心理咨询(辅导)室建设标准(试行)》将心理辅导室分为A级、B级和C级三个等级;《浙江省中小学心理辅导等级站评估指标(修订)》将心理辅导室分为一级站、二级站、三级站;《江西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基本条件标准(试行)》将心理辅导室分为简易型、标准型、示范型三种类型;《连云港市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标准》将心理辅导室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四星级四种等级。不同等级包含不同的装备标准,各学校可在实现基本装备的基础上考虑实际需求,酌情引进更高一级的装备,同时也有利于打造个性化、特色化的心理辅导室。

3.装备指标化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标准(试行)》从组织领导、条件保障、教育教学、科学发展四个维度规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特色学校应达到的标准,其中对心理辅导室装备有明确指示,各中小学以争创心理健康特色学校为契机,掀起了心理辅导室装备的热潮。各省市以此为依据,建立心理辅导装备的指标体系,按照百分等级评分,对中小学心理辅导装备进行量化打分。如《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创建指标体系》以四个维度设立4个一级指标,下设18个二级指标、45个三级指标,满分为100分,得分90分以上方可认定为心理健康特色学校。具体从工作机制、规章制度、教师配备、阵地建设、经费投入、心理辅导这六个指标层面规定心理辅导装备标准。《南京市学校示范心理咨询室建设及评估标准(试行)》从设施配置、组织领导、人员要求、工作职责与实绩四个指标层面对心理辅导室建设量化打分,并附加否定指标,实行一票否决,下列情况有一项未达标即视为装备不合格:心理辅导场地没有达到30m2且没有分区域、人员配备数量及资格不够和违反《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准则》。《陕西省中小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规范》建立的评估指标则从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和管理这两个方面展开,并附评分要点。

参考文献

学生心理辅导制度范文2

一、心理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意义1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

心理辅导员的专业化成长有助于及时干预学生心理问题,从而将心理危机消灭于萌芽状态。一方面,心理辅导员与学生接触较多,容易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有助于扩大心理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心理辅导员能有效将心理教育活动融入常规管理中、普及每个班级甚至每位同学。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职教师有限,进行心理咨询一般需要预约,而心理辅导员在时间安排上相对灵活,更了解本院系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极大地方便对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2有利于心理辅导员工作顺利开展与自我成长

心理辅导员的工作专业性很强,仅有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大量的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理论知识、技能方法,并且需要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和个人成长体验,最终才能真正胜任这项工作。也就是说,只有心理辅导员真正实现了专业化成长,才能够有效推进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的顺利开展。换个角度来看,心理辅导员在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及困惑的同时,也能有效促进自身的心理成长和成熟,改善精神面貌,游刃有余地应对工作和生活,可以增加个人成就感,认识到自身价值。

二、心理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困境1工作量大,自我调适能力不高

一般而言,心理辅导员工作涉及面广,处于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工作时间过长的状态,容易疲于应付,因此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1]。而且,心理辅导员更容易接触到带着不同程度心理问题与成长困惑的学生,很多不良情绪和态度会反移情于心理辅导员,加之许多心理辅导员缺乏专业心理学习和培训的背景,自我觉察能力欠缺,情绪调节能力不高,从而影响到身心健康和工作开展。而这种负面的心理状态和工作态度又会直接、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

2聘任制度不完善,专业队伍不稳定

从各高校聘任资格看,心理辅导员的聘用还处于无章可循,无标准可参考的探索阶段。高校心理辅导站工作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没有对心理辅导员的入职条件进行明确规定,导致心理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殊不知,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是一项心灵沟通的艺术,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这项工作,如果聘任了不合适的心理辅导员,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境况堪忧,甚至是危险的。

二是心理辅导员的队伍流动性很大,导致心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受阻。心理辅导员很可能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刚刚熟悉了工作,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就被安排到其他岗位,这种岗位设置的不稳定性,容易导致心理辅导员缺乏对工作的长期规划,不能安心本职工作,更极大地影响心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3培训体系不健全,督导制度不完善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精神医学等多学科领域,是一项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对从业者的理论水平、操作技能与实践经验要求都非常高,而大多数高校尚未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实用有效的心理辅导员培训体系。譬如:①岗前培训欠缺,心理辅导员对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②培训体系不健全,有些单位虽然安排了一些培训,但也是随机的,心理辅导员对这些培训的重视度明显不够,无法全身心投入;③缺乏咨询督导,心理辅导员在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易导致职业倦怠。

4评价激励机制不完备,工作热情不够高

目前,心理辅导站工作在运行体制上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譬如这项工作与年终考核、职务晋升或职称评定等方面不挂钩;心理辅导员专业工作在学校内得不到认可,导致其工作热情不高等。加之近年来大学生危机事件的数量不断上升,心理辅导员的工作压力不断增大,在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往往感到焦头烂额,心力交瘁,自我价值感降低。

三、推进心理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举措1以制度为保障促进专业化成长

(1)实行专业资格准入制度。各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专业调研和主题讨论,制定规范的心理辅导员准入制度。例如,不妨以职业资格为门槛,综合考核专业背景、工作技能、性格特征等因素,选拔出能真正胜任心理辅导员工作的人员,使得心理辅导员从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需要心理辅导员具备与其职业相匹配的职业素养,如完善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倾听能力、富于爱心、善于体验等。这些素质将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要的最重要资源,正如美国学者艾鲍说:“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员能带进咨询关系中最有意义的资源,就是他自身。”[2]如果心理辅导员的聘用能够进行综合素质的筛选和评估,必将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业化的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2)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很多高校虽然设立了二级心理辅导站,却很难对心理辅导站给予专项经费支持,致使心理活动范围和质量受到限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心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因而,高校有必要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站活动经费,提供必要的活动场地,从而有力推进心理辅导员专业化发展。

2以培训为推手促进专业化成长

(1)培训体系标准化。心理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复杂,需要持续不断地对其进行继续教育,这就亟须管理部门出台一套规范、系统的专业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心理诊断与干预、心理咨询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心理咨询技能技巧等技能培训;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爱好以及常见心理困惑等情况;心理辅导员自身的性格优化、精神成长、未完成情结的处理等。

(2)心理咨询督导常规化。有效的心理咨询督导将是心理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最好向导,即由专业的资深人士定期在高校提供现场督导和专业研讨,不仅可以通过有经验的督导师发现咨询中的种种失误,指导心理咨询的技能和伦理法则,还可以通过督导促进心理辅导员的心理成长,及时处理在咨询过程中呈现的各种未完成事件和职业倦怠倾向等。当然督导师资源有限,从实践来看,大部分高校倾向选择专家督导与朋辈督导相结合的模式,朋辈督导又称为同行督导,是指一组同行聚集在一起分享和讨论有关咨询的各种情感体验。[3]这将是心理辅导员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有力补充,而且这种形式有必要长期存在。

(3)学习交流定期化。心理辅导员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同行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可以从两个方面加强学习交流:一是加强校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与讨论。如可成立大学生心理教育研究所,针对高校的心理教育工作开展、课程建设、心理干预等展开充分研讨。二是加强与兄弟院校同行之间的交流,开展专业同盟之间的心理互助。心理辅导员之间可以拓展视野,实现知识共享和经验共传。

3以激励为手段提高专业化成长的热情

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将考核融入心理辅导员工作中,提高心理辅导员工作积极性。通过公开公平的考核,将考核结果算入工作量,并与评先评优、晋升职务、参评职称、岗位津贴相挂钩,对表现突出的心理辅导员予以表彰与奖励等,有计划、有步骤地重点培养心理辅导员骨干,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

学生心理辅导制度范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朋辈心理辅导;人际交流

随着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随之增加,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目前我国教育部门虽然对大学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等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由于这些教育的形式较为单一,并且有着专业性较强的特征,致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较低。因此,朋辈心理辅导的教育模式已经逐渐成为大学校园之中较为常见的心理教育途径。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及内涵

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质是对非专业心理工作者进行专门的监督与培训,对周围需要帮助的学生以及朋友提供咨询或者倾诉的帮助,这种心理辅导模式并不是普通的聊天,其特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中体现:

1.友谊性。一般较为专业的心理辅导工作的要求是避免由熟人或者是亲人之间建立起咨询和指导的关系,一般心理咨询只存在于两个陌生人之间。然而朋辈心理辅导恰恰与之相反,其指导模式往往是建立在朋友与朋友之间或者是熟人之间,并不存在指导模式建立在陌生人之间的现象。

2.义务性。专业心理咨询与朋辈心理辅导之间最大的区别是:朋辈心理辅导具有一定的义务性和自发性,其性质的含义便是朋辈心理辅导人员是自愿加入此次指导之中,不存在金钱上的交易。

3.简单直接。由于朋辈心理辅导人员都是朋友或者是亲人,因此在日常生活之中交流得较多。所以在朋辈心理辅导开展的过程中,也可以对当事人起到监督和督促的作用。所以这种模式的心理辅导是较为简单且直接的。

二、朋辈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的影响

1.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大学校园中,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是普遍存在的,因为许多大学生还不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以及人际交往的复杂性,因此在与同学、室友交流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障碍,致使他们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存在情绪问题。如果在大学校园中有效地组织起朋辈心理辅导活动,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给生活带来的困扰。

2.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要。专家研究表明,大学生在有心理压力并且需要向他人倾诉时,有60.33%的学生选择向自己的同学或者是朋友进行倾诉。因此,朋辈心理辅导对于大学生而言是具有较大意义的。

3.弥补专职心理教师短缺的现状。心理辅导工作在各个大学校园中发展得极不均衡,有的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的学校却对其视而不见。在心理咨询量较大的情况下,心理辅导员常常会因此而心力交瘁。如果朋辈心理辅导能够有效地介入到其中,将能最大限度地帮助专业心理教师。

三、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朋辈辅导的运作方式

1.严格选拔制度。在我国,并不是所有的大学校园中都有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因此在选择朋辈辅导员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把关,并制定详细的选拔制度。选拔的过程可以分为笔试和面试,并根据学校的现实情况,充分考虑性别、专业、年龄等因素。

2.系统知识培训。若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辅导员,不能只关注其书面知识,应当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在录用之后,还必须对心理辅导员进行系统的知识培训,同时还需要阅读大量的心理学知识的书籍。另外,在专业的心理教师指导下,进行模拟咨询,进而提升其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技巧。

3.明确辅导原则。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必须对当事人所有的事情进行保密。同时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当事人所提出的合理要求必须要尊重,禁止向第三个人透露当事人的信息;第二,必须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应有积极的心态;第三,必须使用法律手段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一直保持辅导的关系;第四,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如果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应及时转介,但是转介之前必须要经过当事人的同意。

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朋辈心理辅导,不仅能够弥补学校心理教师的短缺,还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而有效避免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但是由于目前朋辈心理辅导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会遭到专业人士的质疑。因此,还需要广大学者对其进行不断的挖掘与探索,逐步掌握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将大学生健康教育发展的路径拓宽,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养。

参考文献:

[1]苏巧妙.朋辈心理辅导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校园心理,2015,13(1):56-58.

学生心理辅导制度范文4

一、心理辅导对于心理问题的具体作用

从本质上来说,心理辅导就是一种为他人提供帮助的过程和方法。大学生心理辅导就是通过提供多种服务给学生,来使他们可以充分而自由地发展自身的个性,同时找到自身的价值所在,发挥潜能与特长,有效地调节人际关系,最终将大学生培养成为与当今社会所适应的高素质人才。心理辅导这种教育方法虽然出现的时间不长,但是已经被看作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标志之一。

1.保证心理品质的健康。后天的习得方式会对人的心理品质优劣产生重要的影响。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心理辅导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优化,将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异常现象消除掉,起到优化认知的作用;同时可以在满足学生正当情感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于情感和心理、生理方面关系的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体验到生活中的美,强化理智感,这就是优化情感的作用;最后是优化意志,也就是帮助学生渡过难关从而形成更坚定的意志。在心理辅导的作用下,学生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控,并且建立起自信心。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辅导活动对于学生沟通和交流能力的强化具有很大的作用,通过各种方式例如游戏、团体互动等,都可以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鼓励学生去交朋友并且向别人的优点学习,与同学保持友好的关系,建立起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在情感交往中需要注意的是,要将心理辅导的主体性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让学生在尊重自己的同时也能做到尊重他人,求助老师或者同学解决遇到的难题,并且养成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渐渐对情感交往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到想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彼此的尊重、理解、帮助等是必不可少的,为他们的成长与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3.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学生将自身欠缺的道德知识弥补回来,同时道德方面的判断和评价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的提升,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和检测自身的道德认识以及具体行为,来增强自身的荣辱感,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进行培养,从而起到强化学生的教育水平的作用。

二、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1.班主任处于比较特殊的工作地位。大学班主任不仅需要负责一定量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负责组织和管理好一个班集体,正是在这种双重角色的工作状态之下,才能对班主任将自己身上“教书育人”的重任顺利完成起到帮助作用。班主任通过自身的教学任务,可以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在一起,从而了解到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这点相比起宿舍管理员等负责学生生活的教师有很大优势;班主任不仅可以直接联系到学生,还可以直接面对学生家长,有利于班主任收集与学生相关的第一手动态,这是班主任和其他教育教学管理干部所不同的地方;班主任还要管理和组织好一个班级集体,因此对于学生处于集体生活中的状态有详细的了解,这点和授课教师之间有很大差异。正是因为在学校中班主任的地位比较特殊,所以他与学校管理的每一个神经都是相连接的,是学校全部工作的一种缩影。班主任在学校教师和工作人员中所处的角色位置,也决定了他可以更全面、方便地去了解学生。

而心理辅导同时是捕捉学生心理问题、监控学生发展性障碍的一个重点,班主任在这个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班主任需要定期完成班主任工作日志,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班上有哪些后进生、有哪些学生家庭情况非常困难、有哪些学生心理方面存在障碍以及哪些学生受过处分等,这对于管理班级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班主任还负担着一个方面的工作,就是对班级中的授课教师的教育进行协调,对家庭教育和学校进行的教育管理进行协调,还需要将自身组织和管理班集体的职能发挥出来,为班级创造出一个良好、和谐而宽松的心理环境,以便于开展心理教育,对于心理辅导来说心理互助机制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而普通的心理咨询或者辅导老师,是不具备这项能力的,因此相比起班主任来说作用缺失了不少。综上所述,班主任在心理辅导中的重要性,是由其特殊的工作地位决定的。

2.心理辅导与大学生的发展需求相符合。心理辅导中常用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课外活动、咨询、角色扮演、玩游戏、讨论等,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融入正面教育中,在辅导的过程中既要对整体的全面性有所考虑,同时也不能忽略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这些各种各样的活动既能起到避免学生出现问题和矛盾的作用,又能将学生的适应能力进一步提高,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心理辅导与传统的老师灌输式教育不同,增加了许多具有积极性和团体性的正面活动,不单纯只有班主任的关心和关怀,同时还有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专业技巧、知识融入其中;和以往的班级管理也不相同,有效地将个体辅导结合在了集体辅导之中,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同时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方面进行了考虑。

3.心理辅导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符合。如今的社会正处于剧烈的转型时期,市场经济正在不断地取代计划经济,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心理等都会发生改变,逐渐加快的社会和工作节奏带来的“社会震荡”更是会很大地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大学生正经历着人生中最重要的生长发育阶段,生理方面虽然已经基本发育成熟,但是心理成熟并没有完全同步,再加上在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方面的欠缺,平时也承受着比较大的就业压力、社会竞争压力以及观念转变带来的压力,在心理活动方面比较不稳定,容易有焦虑和挫折感等负面情绪的产生,导致各种方面的心理问题,例如情绪不稳定、人格构建出现问题或者不适应学习。现在的独生子女居多,家长给予了过度的保护,自身意志薄弱、感情脆弱,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所以不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当与挫折和烦恼正面相遇的时候往往不能采取有效的对策,反而会痛苦不堪甚至有极端行为出现。所以班主任在学校内开展心理辅导,对于目前的条件来说是最主要的一种发展心理潜能、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的途径。

4.补充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不足之处。很多高校都成立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来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以及预防,并且会开展很多活动例如心理讲座、心理交流会等,为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建立起一支相对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同时担负起心理咨询的重任,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来强化专业水平。高校中还有很多学校自发地建立了各种心理社团,平时开展各种各样的精彩活动,将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普及给身边的同学,进一步扩大同学们对于心理知识方面的储备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帮助学生解决和应对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潜能充分开发出来。

三、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时班主任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心理辅导是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为最终目的的,而这种成长和发展过程从本质来说还是需要自觉性的主动过程。如果学生没有主动精神也就不会有受辅动机,这时候学校和教师如果强行开展辅导,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抗拒,不会产生任何积极的效果,只有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主置,并且积极参与到心理辅导活动中来,才能发挥心理辅导的真正作用。青年时期的学生具有比较强的自我意识以及独立倾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来解决问题,对自己影响环境的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进行检验,会比较反感外界带来的压力以及家长和学校对自己的过度保护,所以在心理辅导中班主任需要适当地帮助学生,但是又要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这样才能满足学生个性独立的需求。

学生心理辅导制度范文5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如何加强大学生间自助—互助的朋辈辅导,提升学生自助、互助能力,已成为高校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论培训和团体心理辅导的观摩学习,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优秀的心理互助员,这支队伍日渐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之外的重要心理辅导力量。

一、“朋辈小家”的筑梦之旅

自“梦开始的地方——2011级新生入学适应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顺利立项开始,打造“传递朋辈关爱,助人自助”的“朋辈小家”就提上了行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日程。

1.体验朋辈关爱,“朋辈小家”初具雏形

(1)理论培训。通过《大学生心理调适与发展》课程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大学生适应与发展中常见的心理问题,积累了相关基础知识。另外,以组织心理班会为契机,培训心理委员与人沟通及设计心理班会的理论知识。

(2)技能培训。考虑到朋辈个人辅导对心理互助员的素质要求较高,我们主要以培养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技能为目标。通过体验学习、观摩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组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基本技能。

经过一年多的面向大多数学生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团体辅导活动,推动了学生对心理健康认识的重视程度,激发了他们利用心理学知识助人的热情,这种背景使得我们选拔优秀分子担当朋辈心理互助员成为可能,“朋辈小家”初具雏形。

2.传递朋辈关爱,“朋辈小家”初出茅庐

(1)朋辈心理互助员的选拔。2012年9月,“朋辈小家”正式组建。我们以热心、可靠、具备较强的自我觉察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作为选拔标准,通过学生申请、面试两个环节选拔了一批综合素质优秀的2011级学生担任朋辈心理互助员。他们大多数都有担任心理委员的经历,也曾在院级、校级心理健康知识比赛中荣获奖项。

(2)朋辈心理互助员的服务。2012年11月, “朋辈小家”顺利完成了行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立项活动的申请。同学们设计的“别让时间流浪”2011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在答辩会上获得了专家的好评。在接受有关本次团体辅导活动的培训后,他们以主要领导者的身份对2011级同学开展了团体辅导活动。

(3)回馈朋辈关爱,“朋辈小家”效果初显。从入学初第一次参加团体辅导,体验到朋辈间温暖的鼓励像一簇光拥抱另一簇光一样照亮了彼此的心间,到第一次组织团体辅导,见证了光与光的拥抱所释放的无穷力量,朋辈心理互助员们收获了很多感悟。有学生在心得中写道:“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心灵去交流……每一个人都会在大学里收获珍贵的友情。”也有同学对心理辅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心理辅导不仅是一种愈人的途径,更是一种自愈的方法,它是一碗可以让心灵重新起航的汤药,它有苦有涩,但是回味甘醇。”还有学生对朋辈志愿者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所扮演的角色可以是朋友,可以是教育者,也可以是领导者,但我们应该持有的基本态度是关注、倾听和真诚的赞美。我们要敞开心扉,带着一份真诚,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引领他们按照一定的方向前行。”

在经历和反思朋辈辅导活动中,我们充分激发和培育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使学生团体在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指导下能够自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工作。

二、对“朋辈小家”组建过程的反思

回顾文学分院“朋辈小家”的组建过程,我们梳理出以下经验为其他学院组建朋辈心理健康辅导队伍提供借鉴。

1.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参与朋辈心理辅导的热情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作为一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不仅容易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同时成员可以在团体中学习、模仿其他成员的适应行为,从多个角度了解自己、洞察自己,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培养自我反省能力以及关爱他人的心理品质等。另外,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朋辈辅导的辐射作用,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助人活动中来。

2.朋辈志愿者的培养与选拔,是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工作的前提条件

(1)搭建阶梯式心理委员成长训练平台,培育优秀心理委员队伍。心理委员是选拔朋辈心理互助员的重要来源,因此培养优秀的心理委员是组建朋辈辅导队伍的重中之重。我们根据不同年级心理委员的成长发展水平,设计分年级的成长训练平台。一年级以树立心理健康观念及助人理念为主,主要是组织心理委员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指导其召开心理班会,鼓励其参加校级、院级心理健康知识比赛等。通过这种以活动促发展的方式,经过一年的训练,2011级心理委员多次在校级、院级心理健康知识大赛中获得奖项;二年级以提升朋辈团体辅导技术为主,指导其设计、组织不同专题的班级团体辅导活动方案的能力。三、四年级以提升朋辈辅导技术为主,培养心理委员进行朋辈个别辅导的能力,如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原则以及学会倾听、观察等心理辅导技巧。

(2)培训模式做到在循环中体验。朋辈心理互助员的培训模式是一个循环性的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学习模式基础之上的“边做边学”。他们首先经历朋辈关爱,在此基础之上反思自己的经历体验,在反思的过程中体会做什么内容的帮助比较困难,什么内容的帮助比较有效,通过这样的反思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在经历和反思的过程中得到收获,然后再进行体验经历。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学习体验——反思——学到更多——再体验,在体验与反思中培养自我觉察以及共情能力。我们的培训模式主要包括个人反思练习、小组活动方式以及小组讨论的方式。例如,我们在每次观摩活动后,及时进行个人观摩心得的总结并分享经验。

(3)朋辈心理互助员选拔标准要明确。朋辈心理互助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互助员的素质。首先,朋辈心理互助员要具有良好的人格特质,只有具有乐观开朗的性格,较强的观察力和理解力,待人热情、真诚,能够给人以温暖,才能做到对同学们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其次,朋辈心理互助员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诸如平等互助、保密等工作原则,同时还应掌握心理学的一些技巧,如学会倾听、观察、助人等。再次,朋辈心理互助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自助能力和一定程度的承受能力。

3.建立、健全朋辈心理互助员工作制度

(1)建立前期预警与后期反馈相结合的制度。班级心理委员是朋辈心理互助队伍的中坚力量,需要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并迅速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如发现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汇报给心理老师。同时,朋辈心理互助员还要承担受过心理辅导的学生的后期追踪工作,如建立定期反馈机制,帮助其恢复心理功能和保持心态平衡。心理委员既要保密学生的信息,又要意识到接受服务的学生确实在很危急的状态时找到专业人士反馈这些问题。

(2)加强对朋辈心理互助员的督导与评估。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定期对朋辈心理互助员的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对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同时,要对朋辈心理互助员的工作进行评估,如设立考评细则、奖惩制度等,并定期组织例会进行交流讨论。

参考文献:

[1]李真,朱凌云.朋辈辅导工作的创新实践[J].北京教育,2012(6)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学生心理辅导制度范文6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现状;问题;展望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276-02

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又名朋辈支持(peer support)、朋辈教育(peer education),是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当者自愿参与,采用心理咨询的方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影响和帮助来访者,解决其心理困扰,并与其共同成长的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活动过程。它是非专业心理咨询(paraprofessional counseling)或准心理咨询(paracounseling)的一种形式[1]。

作为一种非专业性心理辅导,在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相对不足的背景之下,朋辈心理辅导近十年来在大陆地区逐渐得到重视。但总体而言,大陆地区朋辈辅导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人员选拔培训、组织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应用现状

朋辈心理辅导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在种族暴乱、校园骚乱等社会危机加剧而学校教育专业辅导人员和教师又很匮乏的背景下诞生的。约在20世纪70年代,台湾地区的朋辈辅导开始兴起,一些机构开始实施朋辈辅导,如生命线、家扶中心等。

我国大陆朋辈辅导发展较晚。较早的报道见于2000年左右,个别高校如西安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开始出现大学生朋辈辅导。近年来,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遍开展,各种形式的朋辈辅导工作迅速发展。根据已有文献和笔者的初步调查,大陆地区有以下几种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模式:

1.班级心理委员模式,或称心理保健员、心理气象员等。近年来,各高校普遍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其职责一般包括:协助学校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注意发现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异常现象,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并及时向班主任、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反映;帮助有心理困难的同学及时前往心理咨询室接受心理辅导;为老师、同学提供力所能及的心理健康服务等。

2.学生心理社团模式。近年来,学生心理社团迅速发展,几乎遍及每所高校。心理社团的功能包括宣传心理知识和理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心理健康服务等。

3.大学生朋辈辅导工作站模式。自2004-2005年开始,西安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相继设立大学生朋辈辅导工作站。相比于心理委员和学生心理社团模式,大学生朋辈辅导站更接近于一般意义上的朋辈辅导。它一般遵循朋辈辅导员招募选拔、培训上岗的程序,以朋辈心理热线、朋辈心理辅导面谈等形式开展朋辈心理辅导。

4.楼栋朋辈辅导模式。作为又一种朋辈资源运用方式,近年来,有些高校开设学生楼栋心理辅导室,将朋辈辅导工作建立在学生楼栋基础上,深入学生社区开展朋辈心理辅导。

就辅导工作形式而言,各高校大学生朋辈辅导有以下几类:

1.朋辈心理辅导面谈。面谈是朋辈心理辅导的一种普遍形式。与专业心理辅导相比,朋辈心理辅导操作更简单易行,它较少受到时间、地域等因素的影响,而且也不像专业心理辅导那样需要心理辅导员一开始便要花费时间与当事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因为朋辈心理辅导员通常是被辅导者的同学或朋友,他们易于接触,其建议和意见容易被接受。另外,朋辈心理辅导的时间和地点不必太受限制,在宿舍里、校园里、教室里都可以,更能让人放松心理,提高朋辈心理辅导的有效性。[2]

2.朋辈心理辅导热线。不少高校设立了朋辈心理互助热线,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朋辈辅导员担任接线员,通过电话进行的朋辈援助。与面谈相比,热线服务具有隐私性和便捷性的特点。

3.朋辈团体训练。以朋辈辅导员带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团体活动、互动游戏,让同学们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认识自我,彼此学习。朋辈团体训练因实施起来较容易,参与者众多,效果明显而受到普遍欢迎。

4.网络朋辈心理辅导。网络朋辈心理辅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朋辈辅导员利用心理网站的各种互动功能,向同学提供心理辅导服务;二是指同学通过网站提供的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等信息,学习并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达到自助的目的。

二、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践证明,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实施方便、推广性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解决专业心理咨询员缺乏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对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但总体而言,大陆地区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1.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规范性和系统性不够。朋辈辅导员的组织与培训是朋辈心理辅导成败的关键。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各高校在开展朋辈辅导工作过程中,已逐渐能开展一定层面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但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表现为:①培训内容不够系统。一个完整的朋辈辅导培训方案基本包括:助人关系分析、基本咨询理论概念、人格理论、行为诊断与鉴定、咨询技术、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咨询伦理、个案研究与转介、一般社会与学生问题分析。鉴于资源的有限性,朋辈辅导员培训往往时间短、课时少,较难涉及全面系统的朋辈心理辅导内容。②难以实施持续的职后辅导和督导。由于学生朋辈辅导员不同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员,在技巧经验与基本理论方面的薄弱使其在实践中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很有可能影响朋辈咨询的成效。因此,学校专职心理咨询老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为他们提供监督和指导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但由于高校专职心理辅导老师相对不足,同时也由于对持续的职后辅导和督导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目前高校学生朋辈辅导员在培训上岗后,一般难以得到持续的职后辅导和督导,这就使得朋辈心理辅导的层次水平难以提高,甚至容易出现伤害受助者等负面效应。

2.难以获得学校配套性跟进支持。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培训、督导、监督管理、激励、评估等一系列过程,不仅需要专门的专业心理辅导老师指导,也需要学校有关辅导部门如学生工作部门的支持和配合,需要有相关的制度保障。目前,有些高校由学生社团自发推进或者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推进,在经费、场地、激励政策等方面难以获得有效的配套支持。

3.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效果评价机制。对朋辈心理辅导进行过程监督和结果评价是既是对朋辈辅导员的激励,也是改进朋辈辅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当前,多数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重点还停留在人员的选拔、培训等方面,而对朋辈心理工作开展过程的监督管理及实施效果的评价则较少涉及。

三、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未来展望

研究表明,朋辈心理咨询有效弥补了专业辅导教师数量和精力的不足,对学校专业心理辅导和教学起到不可或缺的辅助作用,并且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心理自助和帮助他人的能力。针对目前国内朋辈心理辅导的应用现状,未来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应当从以下方面完善和发展。

1.对朋辈心理辅导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朋辈心理辅导虽然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援助形式,但并不能取代专业的心理咨询,因此有必要对朋辈心理辅导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我们认为,朋辈心理辅导应定位于以下功能:①协助专业心理辅导老师开展发展性心理支持。作为一种半专业心理咨询,朋辈辅导员可以通过运用尊重、关注、共情、倾听等非指导性技术,协助心理辅导老师帮助同学解决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生涯发展等发展性问题,以提供心理支持为主要功能。②作为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和学生之间的纽带。朋辈辅导员分布于学生之中,且受过一定的培训,具备初步识别心理异常的能力,因此,能充当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和问题学生之间的纽带,及时转介心理问题学生,帮助心理问题学生获得专业心理援助。

2.规范人员选拔、培训。人员选拔、培训是朋辈辅导工作的中心环节。Brown认为,朋辈辅导员必须具备帮助他人的意愿、与不同的人相处的能力、乐于履行义务和保守秘密的伦理道德、对计划目标和原则的认同等素质。优秀的朋辈辅导员还应拥有同情心、真诚热情、对他人的尊重等。在具体实施中,应通过广泛运用心理测试、培训考核等形式,合理选拔朋辈辅导员。

科学有效的朋辈辅导员培训应有三个重点:第一,要综合运用知识讲授、小组模拟等多种培训方式,充分调动团体的资源促进朋辈辅导员的成长,促进自我认识,增强对辅导的信心;第二,培训内容注重科学性与实用性结合,结合个案和朋辈辅导员自身发展初步构建辅导的知识与技能体系;第三,运用心理测验手段进行效果的评估,不断总结和调整培训内容和方法,使朋辈辅导员的培训与选拔、督导更好的衔接。

3.加强督导和管理,提高朋辈心理辅导的效果。一是要加强专业督导。及时帮助朋辈心理辅导员解决辅导中遇到的专业问题和自身成长问题,提高助人和自助能力。二是要建立高效的组织管理系统,建立专业人员和朋辈辅导员团队,并促进团队沟通与合作,促进活动不断改进,追踪和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三是开展持续的数据、测量分析和评价,对辅导策略、程序进行评价。

4.进一步丰富朋辈心理辅导的形式,拓展朋辈心理辅导领域。在美国,朋辈心理辅导包括朋辈电话和门诊咨询、朋辈调解、朋辈健康教育、朋辈伴读等多种形式。因此,要研究和拓展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形式,以更加充分地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