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甲状腺疾病医疗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甲状腺疾病医疗办法范文1
――找到甲状腺结节,标注位置和尺寸,并提示良性或恶性的可能性。
浙医一院的医生接待了一家来自兄弟单位的医疗人工智能创业团队――德尚韵兴的专家们。
这个团队的背景很牛,首席科学家孔德兴是知名数学家,浙大求是特聘教授。10多年前,当国际上刚开始把数理模型和高性能数学算法应用到医学图像领域时,这个团队也极为敏锐地进入这个新兴领域探索。他们开发的“DE三维可视化系统”,用于精准外科手g的术前规划、术中导航和术后定量评估,是北京301医院的必备软件之一。
最近几年,他们将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超声声像,开发了甲状腺结节智能诊断系统DE-超声机器人(以下简称超声机器人)。在此过程中,他们对原本“均码”的算法和神经网络,针对疾病特点进行“量体裁衣”。相关技术文章发表后,谷歌深度学习团队DeepMind也关注并引用了文章。
“副主任医师水平”
德尚韵兴团队此行就是带着“超声机器人”来跟浙医一院的超声医生“PK”的。医生只要坐在B超机前,用探头给病人检查后,将采集的图像保存发送给超声机器人,超声机器人就能实时生成检查结果――找到甲状腺结节,标注位置和尺寸,并提示良性或恶性的可能性。
不过,面对这个“超声机器人”,浙医一院的医生心中充满疑问――这个系统怎么能像他们一样做判断?结果准吗?出于礼貌,他并未当场提出。
当德尚韵兴专家离开后,这位主任医生准备了202个病例(恶性结节有病理对照,良性结节有三年以上随访期)发送给超声机器人,并认真记录机器人的诊断结果, 结果显示机器人的诊断准确率为85.7%。一段时间后,当他再次见到德尚韵兴的专家时,主动告诉他们:“我判断,超声机器人达到了医院副主任医师的水平,确实挺好。”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也开启了浙医一院和德尚韵兴后续的合作。
实际上,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发展,在国内外都是刚刚起步。
“不能说是完全空白,但这个方向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的东西。”德尚韵兴总经理胡海蓉说。
德尚韵兴扮演着领域的“拓荒者”。胡海蓉向《IT经理世界》坦言,在这几年人工智能的落地实践中,她认为,组建跨学科团队,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收集和规范数据,开发让医生得心应手的产品是较为关键的环节。
跨学科明星队
人工智能+医学的落地实践,需要跨学科明星队。
“这里的关键体现在‘交叉’上。”胡海蓉说,“在医学重大需求上,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或医学专家,任何单一力量是无法实现的。”
在这类团队中,数学专家负责提出高性能数学模型,“好的模型就像具有高IQ的大脑。”医学专家提供临床知识和经验,让机器能学到“真知灼见”,计算机软件专家要把数学家的语言转化成高效的计算机语言。
“可是,数学家、医学家和计算机专家都有各自的语言,怎么把他们串起来呢?”胡海蓉继续分析说,“我们就需要找到一个具有生物医学工程背景的人来做产品经理。他来负责产品的市场调研和规划,管理整个团队,充当‘多种部队’之间的翻译和桥梁。”
切入甲状腺超声诊断
选择切入点也很有讲究。这个切入点不能太过复杂――它要让团队能小步快跑,保障后续项目的进一步深入拓展;也不能太容易――它要能对医疗痛点有质的帮助,才有推广的价值,容易被市场接受。
“甲状腺结节诊断”最终跳入德尚韵兴团队的视线。
甲状腺癌在中国女性癌症发病率排名第五,在德尚韵兴所在的杭州,甚至排在第一位。但由于个体化差异,目前三甲医院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准确率平均只有60%~70%。用人工智能提升诊断准确率能造福老百姓。
相对肺、肝脏等器官,甲状腺是一个浅表器官,器官结构相对简单,没有复杂的血管。根据超声声像,就能对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作出诊断。
但同时,甲状腺超声诊断也有一定复杂度――不像CT和核磁,超声因每位医生的扫描手法不同,得到的数据千变万化,因此对影像识别算法有很高要求。从这样一个诊断既有其简便性,又有其复杂度的疾病做起,可以在过程中积累足够经验,为开发难度更高的疾病,如乳腺肿块、肝脏肿块、肺结节的良恶性诊断打下基础。
数据!数据!
对于医疗人工智能团队来说,数据的收集、规范和标注是行业性难题。
“数据收集不能全靠医院。”胡海蓉总结说。深度学习靠的是“吃透”大量样本。但目前大部分医疗机构并不愿公开数据。德尚韵兴尝试通过多个渠道,有社区检查,有付费志愿者,也有试点医院。
“我们已收集了两三万张超声图像,这是不多的。”胡海蓉客观地说,“如果样本量能提高一倍,我们的诊断准确率还有较高的提升空间。”现在德尚韵兴的甲状腺超声机器人诊断准确率已达85%以上。
除了数据收集,数据的规范和标注是另一项需要大量调研和沟通协作的活。
以甲状腺结节超声诊断为例,数据规范要从“医生的扫描手法”开始。团队走访了多家医院,听取多位医生建议,规范扫描手法,形成最终文档。
拿到超声影像后,还要找到结节进行勾画。现实中,医生和算法工程师对结节的勾画有不同标准,哪一种勾画对计算机算法更有利?团队要综合考虑,制定出适合的标准。
在数据规范化过程中,对那些疑难病例的判断和标注,特别需要医学专家的指导。“但高水平医生的工作是最繁忙的,他们往往没有时间和兴趣参与标注。”德尚韵兴要想办法争取医学专家的支持。
线上线下的商业探索
目前,国内业界对医疗人工智能的定位有一个共识――定位在辅助诊断上。人工智能系统可取代医生重复性、机械性的工作,让医生能够看更多的病人,做更多有价值的医学探索。
德尚韵兴的超声机器人也是这样定位的。它可以先选出有问题的声像图给医生,及时提醒恶性风险,让医生能更仔细的查看把关。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点后,德尚韵兴的超声机器人将首先向基层医院推广,这将提高基层医院患者首诊的诊断水平,让更多患者不出远门就能获得“专家级”服务,再根据诊断结果到不同级别医院治疗。
超声机器人可部署在云端,这特别适合新疆、等基层医院分散的地域。通过英特尔联合创新实验室的牵线,在新疆人民医院联合130多家医院建立的远程会诊体系中,超声机器人将成为关键服务之一。同时,与远程医疗平台汇医在线的合作,超声机器人也为平台上签约的全国基层医院服务。
超声机器人也有单机版,部署在医院和体检中心。其中,与从事体检中心业务的北京世纪经纶的合作,超声机器人将推广到几个省。
甲状腺疾病医疗办法范文2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唐代药王孙思邈《大医精诚》中的这句话,是卢秀波从医30多年的座右铭。今年5月1日,卢秀波因其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和时间赛跑的“铁人”
每天和时间赛跑成为卢秀波工作的真实写照。“习惯了,哪天不碰手术刀,心里就不踏实。”卢秀波说,自己就像种了一辈子田的农民,不摸一摸锄头、不去田里转转,就会吃不香睡不好。而郑大一附院甲状腺外科的手术台,就是他的“田”。
“卢老师每天早晨7点半准时查房,随后去门诊或手术室。下午,无论时间再晚,都要再次查房,实时了解患者每天的情况。”跟随卢秀波多年的主治医生刘洋说,对于术后尚在监护室中的病人,他帮每一个病人挤压引流管,查看引流量,耐心询问病人感觉。这些在别人看来不起眼的小事,他却一直坚持,温暖着每一位住院患者的心。
“每天的工作时间远远超出8小时,最多时一天做了28台手术。”在同事们眼中,卢秀波就像“铁人”一般,永不疲倦。病区护士长说:“令人敬佩的是,卢教授待人风趣幽默,不仅会治病,还很会做病人的心理工作。病人经他的治疗,往往是既治愈了身病,又解除了心病。”
在“好大夫在线”的网站上,很多病人留言写出了自己住院期间的真实感受。一位甲状腺髓样癌术后复发的患者这样写道:“我是甲状腺癌复发者,百般周折在别的医生都不敢接的情况下,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找到卢教授。没想到卢教授欣然接受,并用精湛的医术彻底治好我的病。做完手术看他满头大汗,我们都被深深感动了。”
类似的感谢信和锦旗,每年科室都会收到很多。“这是患者对我工作的认可,给我的最大鼓励。”卢秀波说,治好病人的那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作为一名甲状腺外科专家,卢秀波对甲状腺肿瘤、原发甲亢、甲状旁腺疾病、甲状舌骨囊肿、梨状窝瘘等疾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多年来,他大胆创新,在甲状腺外科手术领域提出了多项技术改进,并应用于临床,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创伤,降低了病人的治疗费用,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大部分成果已在河南省得到推广。
“没有一个医生不想尽心救治病人”
卢秀波是出了名的“工作狂”。从2009年至今,他每年的手术均在千台以上,2015年更是创下中大型手术2300台的新纪录。更令人惊叹的是,他的手术从未出现过患者投诉、纠纷或差错事故。
有一次卢秀波做了一天的手术,出手术室的门已经是下午4点了。疲惫的他在去见病人家属的路上摔倒,这一摔卢秀波差点彻底站不起来了。然而,第二天他依然忍着病痛走上手术台,无法站立他就坐着进行手术。
无论在同行,还是患者中,“工作狂”卢秀波都拥有众多粉丝。很多人惊讶于他“永动机”式的工作状态,而他常常自嘲“这一生,别的事都不会做,只是守着病人,就异常满足”。在他看来,一名合格的外科医生应十分珍惜和爱护生命:能用别的办法就不开刀,能开小口子就绝不多开一分,以免增加患者的疼痛。
幼年时一次机缘巧合,让卢秀波对医生这个职业产生了兴趣。出生在农村家庭的卢秀波有个行医的亲戚,用医术为乡里乡亲解决病痛并获得乡亲们的爱戴,在年幼的卢秀波心中留下了深深印记。高考那年,他填写的三个志愿都不离一个“医”字。从本科读至医学博士,虽然觉得学医艰辛,但他从未想过要放弃。“如果时间倒流,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学医。”卢秀波说。
30多年的兢兢业业,让卢秀波荣誉加身:郑州市医德标兵、河南省科技进步奖、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面对这些荣誉,卢秀波淡然一笑:“我只是做了医生该做的事。”
最近,社会上热议医患关系的极端事件,卢秀波深有感触:“大家对医生的信任度在下降,这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问题。现在,我们除了考虑如何诊治,还要考虑会不会遇到纠纷甚至暴力袭医,有点像带着镣铐跳舞。但无论如何,从医既是一种职业选择,更是一种信仰的抉择,努力救死扶伤仍是我们的最大信念。”
“其实,没有一个医生是不想尽心救治病人的。”卢秀波认为,产生纠纷的原因,除了部分确属诊疗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和操作失误,更多可能是医患之间没有建立一种充分的信任。患者和家属希望早日康复的心情需要被理解和抚慰,但诊疗过程特别是手术中不可预测的因素太多了,医生只能尽力降低这些不可预测的因素。如今,卢秀波最大的心愿是医生和病人彼此能够相互信任。
“快乐其实很简单”
有时,卢秀波会跟身边人自嘲,好像一辈子除了做好医生、做好手术,别的什么也做不好,比如好父亲和好丈夫。多年四处奔波,患者危急就随时离开一家人的饭桌往医院赶,卢秀波一周留给家人的时间只有短短半天。
“老爸你好好想想,你有多少时间陪我?”卢秀波回忆说,当年女儿考大学,说什么也不愿意报考医学院。
1997年至1999年,卢秀波主动报名随中国卫生部第10批援非医疗队赴赞比亚,任专家组组长。“在非洲2年零45天的那段经历,我一辈子都忘不掉。”卢秀波说,非洲的医疗环境差,医生不仅面临在极端物资匮乏的情况下进行医疗活动,还要防御疟疾等一系列疾病的侵袭。援非的经历让他更珍惜在国内相对优越的行医环境。
甲状腺疾病医疗办法范文3
碘缺乏病能根除吗
“碘缺乏病不像天花或脊灰等传染病可以用疫苗根除,它是典型的环境病。碘缺乏病只能消除,就是使甲肿率(甲状腺肿大率)小于5%,不能根除,即甲肿率为零;而且必须持续补碘,一旦中断就可能死灰复燃。”中国疾控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副主任孙殿军明确表示。
孙殿军介绍说,我国是碘缺乏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碘缺乏不仅能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和地方性克汀病、亚克汀病3种典型病症,更主要的是缺碘将影响胎儿和婴幼儿的脑发育,导致儿童智力和体格发育的迟滞或永久,造成人的智能损害。研究资料表明,缺碘地区人群智商比不缺碘地区人群智商平均低10~15个百分点。
据介绍,食盐加碘是消除碘缺乏病最根本、最经济、最简便、最易坚持的措施。1994年国务院决定对食盐实行专营政策。从1995年开始,卫生部先后4次组织在中国大陆所有省份开展了大样本的碘缺乏病监测,从监测结果看,中国8~10岁儿童的甲肿率为5.8%,接近标准值5%;合格碘盐食用率为88.8%,接近标准值90%。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首次将智力水平作为辅助指标列入全国监测系统,使得监测内容不仅仅限于地甲肿,从而完善了中国的碘缺乏病监测工作。这一举措在世界的碘缺乏病监测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一些地方非碘盐为何反弹
卫生部前不久公布的碘盐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已部分实现或基本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的省、县出现非碘盐反弹现象。部分已达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的省仍有较多的县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下降,北京、浙江、广东、海南、四川、和青海7个省(区、市)的合格碘盐食用率低于90%。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省(市)受非碘盐冲击严重,北京、广东、海南、和青海5个省(区、市)的非碘盐率均超过10%。
中国盐业总公司有关人士认为,私盐冲击是造成部分地区非碘盐反弹的直接原因,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完成后的松懈以及认识上的混乱,有些政府部门官员甚至公开宣称“加不加碘无所谓”。
中国疾控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碘缺乏病防治所所长刘守军表示,北京、广东受非碘盐冲击虽然很厉害,但老百姓不必过分担心。因为北京、广东早在1989年就已达到基本控制标准。从2002年全国第4次碘缺乏病监测结果看,北京市和广东省8~10岁儿童尿碘总体上处于适宜的碘营养水平;8~10岁儿童的甲状腺肿大率均在5%的标准以下。另外,北京市还有一个高水碘地区――大兴区,按照《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这类地区是不允许供应碘盐的,因此,供应非碘盐的大兴区可能会对周边地区构成“非碘盐冲击”。
刘守军认为,现在需要做的事情是:对北京、广东非碘盐率超过20%的县、市、区进行孕妇、哺乳期妇女尿碘水平和8~10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的调查,根据尿碘水平和甲状腺肿大率的结果,再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中国人是否存在“碘过量”
近两年“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共同谈及我国可能存在因全民食盐加碘导致的碘过量问题。有媒体对此报道评论时,认为政府部门是在有意忽视“中国人碘过量”问题。
1999年和2002年监测结果都显示,缺碘和高碘时甲状腺肿大率都会升高。2002年监测数据表明,当尿碘水平超过800毫克/升时,B超检测甲状腺肿大率接近10%,已明显属于地方性高碘甲状腺肿。
刘守军说,早在1998年卫生部等有关部门就已注意到“碘过量”问题。1999年9月,专门讨论过下调加碘盐浓度问题;2000年10月,我国已执行新的加碘盐浓度标准,即35±15毫克/公斤,比1996年的国家规定标准明显降低。2002年看到了加碘盐浓度下调的效果:8~10岁儿童尿碘中位数由1997年的330.2微克/升,下降到2002年的241.2微克/升,8~10岁儿童的B超检测甲肿率由1997年的9.6%,下降到2002年的5.1%。2005年3月,有关部门在安徽合肥召开了水源性高碘地区调查项目启动会议,要求有高水碘地区的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必须在2005年9月之前完成各自的水源性高碘地区范围划定工作,以便在高碘地区停供碘盐。这一系列活动都说明我国政府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补碘的决心。
甲状腺疾病医疗办法范文4
【关键词】新生儿疾病筛查;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1-21-02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指在新生儿期进行的专项检查,以发现和筛查出一些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的先天性遗传疾病,并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防止疾病发展后对重要脏器造成的不可逆性损伤,减少智力底下及生长发育障碍的发生率,是重要的母婴保健技术。[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卫生部《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2010版)》,《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规划》,结合《云南省新生儿疾病筛查实施细则》;昆明市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开展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对本机构出生的活产新生儿按规定及要求做好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通过一年多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实践,充分认识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的重要性、健康宣教、血标本采集、血标本贮存、传递、检测结果及对阳性或可疑阳性者电话通知复检,并明确诊断及时治疗等工作进行交流: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2年8月起至2013年9月底在我院出生的活产新生儿共有3010例,筛查3010例
1.2 方法
1.2.1 血标本采集
1、采血人员清洗双手并佩带手套;
2、按摩或热敷新生儿足跟,并用75%酒精消毒皮肤;
3、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刺足跟内或外侧,深度小于3毫米,用干棉球拭去第一滴血,取第二滴血;
4、将滤纸片接触血滴,切勿触及足跟皮肤,使血自然渗透,滤纸正反血斑一致,直径大于8血斑三个,血斑无污染;
5、手持消毒棉轻压取血部位使其止血;
6、将血片置于清洁空气中,避免阳光或紫外线照射,自然晾干呈深褐色;
7、将检查合格的滤纸血片晾干(2-3小时),置于塑料袋内,密封好,放入2-8℃冰箱保存;
8、将符合质量要求的每一个血标本按采血卡号顺序填写《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信息卡》和《云南省新生儿疾病筛查基本信息登记台账》,在5天内和血标本一起邮递到规定的筛查中心实验室进行检测。
2 筛查项目
昆明市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常规筛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苯丙酮尿症(PKU)和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三种疾病。
3 结果
2012年8月起至2013年9月底在我院出生的活产新生儿共有3010例,筛查3010例,筛查率达到100%,筛查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可疑阳性12例,确诊3例;苯丙酮尿症(PKU)可疑阳性14,确诊0例;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可疑阳性42例,确诊24例。
4讨论
4.1 首先,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是国家法定的一项神圣而又严肃的工作,必须保质保量完成,参与人员要符合要求,必须接受过新生儿疾病筛查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 培训内容包括: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目的,原则,方法及网络运行;血样标本采集,保存,递送的相关知识; 新生儿疾病筛查相关信息,结果登记和档案管理。
4.2其次做好新生儿疾病筛查健康教育宣教工作(告知)
4.2.1 必须在每月的孕妇课堂设置相应课程,讲解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相关知识,使准妈妈和准爸爸们对新生儿疾 病筛查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并积极协助完成此项工作;
4.2.2产妇入院时,通过入院宣教,必须向产妇及家属宣教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知识及内容,同意筛查,并签署新生 儿疾病筛查知情同意书;
4.3相对固定医务人员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 产妇分娩后,根据新生儿出生时间,按要求登记,以备必要时 取得联系;
4.4 对于新生儿的采血时间应在其出生后的72小时,保证新生儿进行6次以上正常哺乳,而最迟的采血时间不应该 超过出生后20小时,采血时间是对疾病诊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应该进行严格控制[2],
4.5 建立网络信息系统,确保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畅通,并告知产妇通过新生儿疾病筛查家长查询系统查询结果 ;
4.6 实验室检测结果:阳性及可疑阳性结果复检,马上电话通知产妇,尽早对新生儿进行复检,并追踪随访,明 确诊断,进行治疗,定期随访,并建立《可疑阳性及阳性患儿情况登记本》。
4.7 筛查中心实验室参加卫生部新生儿筛查疾病专项质控;
4.8 要对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继续教育。
总之,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是法定的利国利民的大事,关系到中华民族身体素质提高,从产前宣教 入院时告知, 同意筛查,签知情同意书 产后72小时采血 血标本贮存和邮递 检查结果反馈 阳性及可疑阳性复查 明确诊断等一系列程序,并注重每一个程序质量,保证100%筛查率,保质保量完成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甲状腺疾病医疗办法范文5
【关键词】 抗菌药物; Ⅰ类切口; 预防应用; 合理用药
自第一支抗生素青霉素用于临床以来,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应用日益广泛,在挽救患者生命、防治感染性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的大量使用,特别是一些不合理使用甚至滥用,给临床带来严重不良后果,不但助长了耐药菌的快速滋生,还造成了医药费用的增长[1]。因此抗菌药物管理直接关系到临床用药水平和医疗安全,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2]。笔者分析了某院2013年1-12月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病例均抽取自某院2013年1-12月外科Ⅰ类切口手术病例,主要包括腹股沟疝(修补)、乳腺、眼睛胬肉切除等,共计585例。
1.2 方法 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以下简称38号文件)和《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督导检查手册》的要求,以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相关规定为判别标准,对抗菌药物的选择、用药起始及持续时间、给药方法等进行统计分析并评价其合理性,见表1。
2 结果
2.1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一般情况 抽取病例均为常见Ⅰ类切口手术包括乳腺、甲状腺、腹股沟疝、白内障等手术共计585例,预防用抗菌药物92例,所占比例为15.73%,基本符合卫生部要求(使用率≤30.00%),详见表2。需要指出的是同属I类切口的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预防用药却高达50%,使用率过高(白内障手术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其使用率应≤5.00%)。
表2 某院585例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预防使用情况
手术类别 预防用药数(例) 占比例
(%)
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n=108) 54 50.00
眼睛胬肉切除手术(n=75) 19 25.33
甲状腺手术(n=50) 5 10.00
腹股沟疝(修补)手术(n=192) 12 6.25
乳腺手术(n=111) 2 1.80
下肢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手术 0 0
2.2 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 抗菌药预防使用共计92例,其中罗红霉素分散片使用例数达70例,占76.09%,其次为一、二代头孢菌素类,注射用头孢替唑钠占11.96%,注射用头孢唑林钠占6.52%,详见表3。
表3 92例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
抗菌药物名称 使用例数(例) 所占比例(%)
罗红霉素分散片 70 76.09
注射用头孢替唑钠 11 11.96
注射用头孢唑啉钠 6 6.52
注射用阿莫西林舒巴坦钠 2 2.17
阿奇霉素胶囊 1 1.09
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 1 1.09
注射用头孢他啶 1 1.09
合计 92 100
2.3 用药时机与疗程 在预防用药的92例手术患者中,术前未用药而术后才用者76例,所占比例高达82.61%;预防用药疗程>48 h者也占有一定比例,详见表4。
表4 92例预防用药不合理情况
不合理情况 例数(例) 所占比例(%)
术前未用术后用 76 82.61
t>48 h 6 6.52
术前用药t2 h 1 1.09
合计 83 90.22
3 讨论
3.1 抗菌药物预防用药使用率 根据“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及其“督导检查手册”的相关规定,虽然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总体比例不超过30%,但同时规定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白内障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要求这类手术抗菌药使用比例控制在5%以下[2-3]。该院离此规定仍有不小的差距,在这类手术中仅下肢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手术和乳腺手术预防用药使用率符合要求,分别为0和1.80%;其余则不同程度的偏高,腹股沟疝(修补)手术为6.25%,甲状腺手术为10.00%,眼睛胬肉切除手术预防用药比例达25.33%;更有甚者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抗菌药预防使用比例还高达50.00%。由此可见,该院在I类切口预防用药使用率方面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比如眼科手术给予抗菌药物滴眼液,局部用药可达到有效浓度,无需全身使用抗菌药物来预防眼部手术感染,应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3-4]。
3.2 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 手术部位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和肠菌科细菌,且80%以上为革兰阳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最适宜的预防用抗菌药物是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唑啉、头孢拉定等[5]。本研究病例数据显示,该院抽查病例中I类切口预防用药品种选择不合理比例很高,仅大环内酯类的罗红霉素分散片和阿奇霉素胶囊分别占预防用药患者的76.09%和1.09%,这类药物不仅从药理学角度不符38号文件要求,大环内酯类属于抑菌药,不能迅速起效达到预防用药的目的;从给药途径讲口服给药作为手术预防用药也是不合适的[6]。另外,使用注射用阿莫西林舒巴坦钠作为预防用药占2.17%,三代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注射用头孢他啶均占1.09%,都不符38号文件要求,三代头孢容易诱导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既易产生广泛耐药性,还可能导致菌群失调;从药物经济学角度考虑,也与合理用药的原则相背离[7-8]。
3.3 关于用药时机与疗程 对于具有预防用药指针的手术来说,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时机对有效预防手术部位感染至关重要[9-10]。本研究病例显示,该院在预防用药时机的把握上问题还相当突出,其次为预防用药疗程不合理。由表4可见,该院在本次抽样调查I类切口患者的预防用药中,用药时机及疗程均把握到位的还不足12%;而术前未用药术后才用的患者比例高达82.61%,术前给药时间t2 h占1.09%;用药疗程t>48 h占6.52%。手术预防用药的目的是防止手术部位的感染,而术前未给药术后才给则完全错过了在手术患者术野暴露时使抗菌药物血药浓度达到峰值的时间;术前过早给药(>2 h)或手术开始后才给药,同样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11]。而预防用药时间(疗程)过长易使抗菌药物破坏体内原有细菌的平衡状态,也是造成二重感染和细菌繁殖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I类切口预防用药一般不应超过24 h,最多不超过48 h[12-14]。
综上所述,在原卫生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3年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影响下,该院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管理尤其是I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用药使用率方面(原使用率>90%)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有些问题仍然突出,主要表现在部分Ⅰ类切口手术(如白内障)预防用药指针的确定、抗菌药预防用药品种选择及用药时机的把握等方面。医院还需进一步加强监管,加强对医护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培训,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和经济。
参考文献
[1]边原,杨勇,张远,等.595例I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使用调查[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3,22(12):657-660.
[2]崔立然,胡凯,李兴江,等.“联动式”督导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活动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6):149-150.
[3]黄丽珍,覃国统.757例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9(1):203-204.
[4]洪春凤,罗莹洁.行政干预对眼科I类切口围手术期静脉应用抗菌药物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8):124-126.
[5]郭劲松.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的干预对照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5):157-158.
[6]沈正林,葛称,赵玉琴.363例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分析[J].江苏医药,2014,40(2):225-226.
[7]安爱军,韩冬,郑永刚,等.我院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状况[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3):100-101.
[8]董卫中.骨科清洁手术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成本-效果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1):21-22.
[9]王学昌.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干预管理[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8):755-757.
[10]韩丽红,叶春林,徐丽,等.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分析及干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89-91.
[11]文雪华.150例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调查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34):159-160
[12]吴颖其,姜玲,史天陆,等.276例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J].中国药房,2011,22(6):488-490.
[13]朱玉梅.2010年我院骨科常用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4):132-133.
甲状腺疾病医疗办法范文6
这几年,陈少华委员因体检“光顾”过广州几家大医院的影像科。她发现,医生走进铅屏蔽房间操作设备,患者接受照射则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她陪4岁的儿子去做CT,被要求在旁边协助,没人给他们穿防护服。
“我是到香港做类似的检查才发现原来需要穿防护服。” 陈少华指出,目前滥用X射线检查的现象在不少医院都存在。她发现,一些患感冒的婴幼童也时常被要求照胸片,家长同样被指令在旁协助;人多时甚至要求患者在放射室内排队。她想不通的是,为什么大医院动辄投入数十万元买检查设备,而不愿为病患投资数万元买防护服?
家长多数“不知情”
“我只知道放射线对孩子的身体有伤害,但是需要哪些防护措施,的确不太了解。”李女士对于医院透视设备带来的辐射伤害,似乎并不十分上心。
“我记得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好像都穿了防护服,但是我儿子是没有穿的,你看他们嘛,他们也都好像没有什么防护的。”蔡女士带着刚会走路的儿子来拍片查血管瘤,她向那些正在候诊的家长和孩子们指去。进入放射室的孩子的小鞋子都放在外面,家长站在门外,直到那个贴着巨大辐射标识的门关上之前,并未看到医护人员为接受透视的孩子有盖上纤维布之类的防护措施。
对孩子和孕妇很谨慎
一位放射科的工作人员表示,长期在辐射线下工作的人“肯定是要防护的”,具体如何防护,“非医学专业的人肯定不明白”。
“偶尔做一两次检查的患者,没有什么太大的伤害。可对于孩子以及孕妇,我们还是很谨慎的。”他透露,正规医院的医生一般会在孩子的性腺部位加一层纤维布,以防止射线对其十分幼小的性腺造成伤害。
不用防护成惯例
卫生部1997年颁布的《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第25条明确规定:对患者和受检者进行诊断治疗时,对临近照射的敏感器官和组织(如眼睛、甲状腺、性腺等),应当进行屏蔽防护。
“但令人震惊的是,大部分的医院目前都在违规操作,对病人没有任何防护就进行X射线检查似乎已成惯例。大多数的患者也都不知道卫生部有这个规定。不少医生认为机器窥视视野范围小,照射时间短,病人用不用防护都无所谓,执行起来还影响效率。”陈少华通过一些渠道了解到,防护服不便宜,单件铅衣裙就要2000~3000元。
可能诱发白血病
陈少华查了许多资料,发现普通X射线拍片、胸透、CT、CR、DR等医疗检查都会产生医疗辐射,这种辐射能够穿透细胞、破坏DNA,甚至诱发某些癌细胞。人体各部位细胞对X射线的反应程度不一,其中以性腺最为敏感。儿童和孕妇更是高危群体。
“如果短时间内接受较多次数的X线照射,将来诱发癌症的几率将大大增加。”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的研究结果指出,按1000万左右人口的城市估算,每年大约会有350人可能因照射X线诱发癌症、白血病等疾病。
莫让标准形同虚设
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调查,陈少华给出如下建议:
⑴管理部门不能让标准形同虚设,实际操作中要监督、贯彻、执行。目前我国出台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规定不能把肺部的检查作为幼儿和青少年每年的常规体检项目,并“应避免使用X射线诊断和透视”。
⑵在各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放射科室强制执行严格的病患屏蔽保护措施。
⑶医院应在射线等候区注明辐射的安全距离,以及屏蔽保护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