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案例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课案例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课案例分析

心理课案例分析范文1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分析

新课标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让学生具备关于地球和宇宙环境的、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掌握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等多方面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以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在对具体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促进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在此过程中实现传授学生知识,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和方,进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地理案例教学的显著特征

1.以学生为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

案例教学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个性,将学生感兴趣的地理问题放在课堂中进行学习和讨论,在贴近生活的实例中促进学生理解,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和解决地理现实问题,让学生更好体会地理知识的应用性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由于地理案例具有直观的特点,能帮助助于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和探讨,进而提高了学生对抽象地理知识和原理的兴趣和能力。

2.促进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地理案例教学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引入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实际状况,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地理案例教学中,学生围绕某个地理案例,主动收集信息资料,而后进行必要资料整理和分析,进而解答高中地理案例中的问题。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可以该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图书馆、网络上中主动收集和分析资料信息,一方面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又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知识的收集和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主动思考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改学生坐等老师给出解决问题的习惯,大大培养了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

3.注重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运用源于现实生活的高中地理案例,例如社会热点问题来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和已有经验分析案例,而后教师根据案例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看法,鼓励学生将个人看法表达出来供其他学生学习和讨论,在此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造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述能力。

4.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教学以老师为中心,通过系统性的课堂授课,促进学生对知识有系统的掌握,而案例教学通过富有探索性、创新性的形式,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而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在案例教学中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通过讨论并发表个人看法,在此过程中形成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合作和交往、沟通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个人职业技能要求较高。高中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较强的课程,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教学职业技能不足,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能进行良好的准备组织,不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和指引,在教学过程中案例的启发和点评不够深入,对学生不能形成启发,不仅不能达到教学效果反而会让学生对高中地理课程产生厌恶感。因此,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不适应案例教学方式。案例教学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和配合,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善于发现社会问题的思维敏感才能达到地理的案例教学效果,然而学生在长期的传统教学方式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传统学习方式,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方式。

3.案例质量低,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案例教学中,良好的案例选择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促进师生交流和互动,高中地理的知识属于综合性质,而高中地理单一知识点案例较多,综合案例较少,简单案例难以发挥引导教学的作用。

三、提高地理案例教学效果的策略

1.做好地理案例的选择

案例选择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促进师生交流和互动,在案例的选择中需要遵循几个原则,首先是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选取地理案例是,要合理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能够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典型特征;其次是具有较高的客观性,符合客观实际,只有实际的问题才能促进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是要求具有较高适时性,只有符合学生的实际的实例,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促进学生思考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最后是要求实用性,案例与生活紧密相连,从生活中选取促进学生参与。

2.合理有效的运用地理案例

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效合理安排教学过程能较好的达到教学目标,首先是提出地理案例,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提出地理案例,可以采用教师学生描述、印发地理文案材料、现场参观考察等方式,达到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引导学生参与思考,拓展学生的知识;然后是分析地理案例,将案例与地理知识、地理原理紧密联系,研究讨论其发展规律[2]。通过教师引导、组织、形成开放式课堂环境,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后是评价地理案例,在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讨论并表述之后,教师对地理案例进行讲解和评价,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并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四、小结。新课标对教学提出较高的要求,通过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不仅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还能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发现问题和总结问题,同时还促进学生的交流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焦莉.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2008,(06).

[2]李端蓉.基于高中地理课程理念的案例教学研究[D].2006,(08).

心理课案例分析范文2

笔者于2011年开始担任大学辅导员,管理机械类等工科专业,而自己所在学院还开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当时,在近6年的办学中,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等情况仅仅停留在学院层面的一些小实验,几乎没有全校性的乃至更高级别的比赛和奖项。机械、软件这类专业实践性要求很强,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科技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成为学院新的发展任务,如何开展切实可行的管理指导也成为辅导员、专业教师的新任务。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及效果

(一)解决问题的思路。

为解决学生科技创新竞赛项目有新的起色,从辅导员,专业授课教师到学院领导,都认真重视这件事情,并开始从各个角度着手,既各个突破又形成合力,共同来促进这项工作的开展,打开新的局面。

1.辅导员引领学生的成长思考。作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辅导员要善于发掘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因此,从学生进校开始,就对他们的基础知识学习严格要求,力求他们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辅导员积极开展与学生的交流,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和兴趣特长,引导和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类学生科技竞赛,促进综合能力的培养。

2.专业教师注重课堂引导。课堂上,老师更加注重增加教学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验实践课程上设置贴近生活的题目,既能吸引学生参与热情,又能激发学生思考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学院积极统筹有效资源。学生科技创新实践不是凭几句口号,写几篇文章可以见成效的,动手实践涉及到实验仪器设备、实验耗材、活动经费、专业技术指导、竞赛信息渠道和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内容,这些资源统筹和政策导向需要从学院和学校层面提供有力保障。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1.从基础入手。通过基础实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树立起兴趣。电工电子、软件开发等基础实验,实验器材完备,课题设置丰富,操作简单,因此,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用品设计上感受到动手的乐趣。然后,在班级、专业和学院层面开展一些小范围内的简易科技竞赛,不断引导,逐渐树立起学生的兴趣和信心。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多,参赛作品质量的提高,也促进了竞赛的开展范围和影响力的扩大,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

1.组建优势团队。科技竞赛,团队建设很重要。课堂表现,筛选出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而辅导员则充分挖掘学生的特长,为组建出色的优势团队出谋划策,对竞赛成绩的突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组织能力强,善于人际交往,专业技能过硬的这些学生组织起来,组成优势团队,以发挥团队的最大优势。如,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竞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的团队,这个团队中,李某综合能力强,善于协调与组织工作,负责竞赛总体布置;苗某专业技术有突出的优势,干事踏实、仔细,一心埋头图纸设计、元件加工和作品的运行调试;吴某思维活跃,善于交际公关,对作品提供思路和建议,积极协调竞赛中的各项交接活动,整个团队分工明确,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

2.帮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万事开头难,只要能够成功开始,学生的畏难情绪就会得到有效遏制。如,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竞赛准备初期,从当时的各种条件下要顺利完成这项高难度的竞赛可能性不大,学生完全没有信心。针对当时的情况,辅导员就积极抓住思维活跃、对科技竞赛有浓厚兴趣且有股拼搏劲的学生,不断开导、鼓励,不断打消畏难情绪。

3.及时化解内部矛盾。在团队中,由于分工的不同,人格特点的差异,加之各种困难或失败,团队的默契度与合作也会受到影响,指导老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作品进度和结果,容易忽略学生团队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因此,辅导员的作用不能忽略,多与学生交流谈心,及时发现问题,加强与指导教师的沟通,帮助化解团队矛盾和冲突,保持团队的凝聚力。

4.乘胜追击。随着学生科技竞赛从课程设计的小作品,开始走出校园,甚至踏上重庆市级大学生科技竞赛的舞台,并取得了省部级二等奖的可喜成绩。对学生来说是莫大的鼓舞和吸引力,要及时利用学生的热情,继续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难度更大的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竞赛中,经过不断努力,这次比赛一举先后夺得了重庆市特等奖,全国一等奖的优异成绩,也代表学校首次作为为数不多的独立学院在科技含量很高的全国性比赛中亮出了自己身份。

5.树立榜样,发挥榜样的力量。通过在省部级科技竞赛中的优秀表现,这批学生也自然成为了学院和全校师生的关注亮点,学院在积极宣传优秀学生先进事迹的同时,也不断教育这部分学生戒骄戒躁,并给他们安排了新的任务,并以这部分学生为骨干成立了学生科技创新社团,吸引更多同学的积极参与。

6.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导向。为保证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院专门制定了针对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的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如,课程学习任务中针对参加竞赛学生项目情况作相应调整,以避免学生因准备竞赛而导致专业课程学习落后,在学生评优评先、党员发展、奖助学金的评定等工作中,在同等竞争条件下,优先推荐竞赛获奖学生,激发了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的热情,也促进了学生科技竞赛的良好、持续发展。

(三)实施效果

经过近5年的探索和努力,学生在科技创新竞赛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获得了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一等奖和重庆市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多项;获得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重庆市一等奖和二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重庆市二等奖、“TI杯”重庆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和三等奖、“盛群杯”单片机竞赛重庆市二等奖和三等奖、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家二等奖、重庆市二等奖和三等奖、重庆市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物联网技术”三等奖等多个奖项。

三、案例分析的启示

心理课案例分析范文3

一、转变观念,勇于重组教材——体现“科学性”

《标准》的总体目标在情感与态度第四点中提到“要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要培养学生这样的情感与态度,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观念,由教材的“执行者”变成教材的“决策者和创造者”。不再信奉“课本、课本,以本为本”,要加强学习,不迷信教材,细心揣摩,勇于否定教材、重组教材,还教材内容于科学性。

1. 及时地修改教材。例如关于“自然数”的定义,根据教研室通知和初中一年级教材,将“0”也划入自然数范围,而现行教材第八册的自然数定义不包括“0”,这样一来,给五六年级的教学工作带来了矛盾。为了学生的发展,当然要根据新的自然数定义来进行教学。因而,笔者在教学第十册“数的整除”这一单元的内容,进行了三方面的修改:一是将学生脑海中自然数的定义做了修改,让“0”也划入自然数的范围;二是将学生手中的教材做了修改,将书中说明“以后我们研究约数和倍数时一般指自然数,不包括零”修改为“一般指不包括零的自然数”;三是将由此带来的一些不准确的数学概念分类进行了局部调整。

2. 恰当地重组教材。现行教材是按照修订本教学大纲编排的一般教学内容,配套的教参也只是一般的教学思路。在课改下,教师备课时不能唯书,而应该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和已有经验出发,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来思考:怎样的教学才能更适合学生头脑知识的链接、衍生?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之前,笔者把教材研究了好几遍。教材是从“10÷3”和“58.6÷11”两个例子入手,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接着介绍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最后介绍循环小数的分类。虽然这部分内容只学不考,但笔者觉得如此安排教学程序不太自然,不利用学生的知识建构。经过一番思考, 决定从“25.5÷6,10÷3,58.6÷11,1.44÷1.8”这四道计算入手,让学生通过计算后产生疑问,自主分类。先直接引出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紧接着再研究无限小数,从而引出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最后重点研究循环小数。这样的教学,知识脉络分明,结构清晰,在小组合作学习下都能画出非常有创意的知识结构示意图。

3. 适当地增删教材。有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渴求和教学内容的难度,可以增加或删减一些内容,以形成合理的知识技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增长他们的见识。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学生在质疑阶段时提问:“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面积不变,那么周长变了吗?”于是教师“顺水推舟”,便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框架拉成长方形框架这两种转化中面积周长的异同。学生兴趣极高,下课后经过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得出了结论,同时也体验到了自主提问,自主解决的成功喜悦。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从学生角度考虑,大胆地增删教材,对学生的发展会极有好处,但这必须十分谨慎,切忌喧宾夺主,舍本取末。

二、精心设计,贴近学生实际——体现“生活性”

《标准》强调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即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教师应该主动地开发教材,使教材内容贴近儿童情趣,在课改下同样生机勃勃;从而让学生学习有活力的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让教学过程富于生活的气息。

1. 注重从生活背景中引入新知。小学阶段的绝大多数教学内容都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找到了每节课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点”,就找到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例如在教学“公约数、最大公约数”时,可以出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有一个间厨房长30 分米,宽24 分米要铺地砖,请你帮忙想一想,需选边长为几分米的正方形地砖才能铺得既整齐又快?学生能过讨论,得出了边长为1 分米、2 分米、3 分米、6 分米的正方形都行。其实1、2、3、6 这些数都是30与24 的公约数,而6 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这样的引入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乐于帮助老师去思考,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

2. 注重从现实生活中产生例题。教师应大胆地开放“小教室”,把社会生活中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引进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这课时,可以创设“全班48 人去×× 公园玩, 门票每人5 元, 满50人可以享受团体八折优惠,他们怎样购票比较合理?”这样一个生活问题。

3. 注重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教师应突破教材习题的框框,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数学素养,并使其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例如学习“利息的计算”以后,教师提供学生数学应用的材料,让学生解决以下实际问题:

存期

年利率(%)

一年

2.25

三年

2.70

五年

2.88

这是银行几种定期存款的年利率表,老师有5000 元钱要存入银行,请你帮我设计一种比较好的存款方案,并计算到期利息,比比谁的经济意识强?试想,这样的问题,又有哪个孩子不愿意、不乐于帮助老师动脑去思考呢? 转贴于

三、知识展开,探究形成过程——体现“探索性”

《标准》要求“教材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探索和理解有关的内容。现行教材往往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出示以“典型”材料,逼学生“上路”,经历肯定顺利,结论肯定“规范”“唯一”,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地探究。教师应该把教材中的陈述性内容创造性地展开,整合成富有思维空间、启发性强、有利于学生“再创造”的探索性素材。正如《标准》上所说的,“动手实践。自主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例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一课,教材直接出示了等底等到高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实验。在具体操作时,为了激活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和自主探究,可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

(1)猜想假设: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联系吗?有什么样的联系?

(2)实验研究:利用身边的材料(水、砂、米、橡皮泥等)和教师准备的不同型号的圆柱、圆锥,验证你们的想法,得出结论。

(3)交流完善: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并在交流中对结论作必要的补充和完善。实践证明,把教材的知识展开后,学生个性化的创造在这自主探究的氛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在实验研究中,不同小组得出不同的结论: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圆锥实验,V 圆锥≠ V 圆柱;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圆锥实验,V 圆锥≠ V 圆柱;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实验,V 圆锥= V 圆柱。

四、呈现方式,力求丰富多彩——体现“开放性”

《标准》指出:“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发展,其认识事物往往需借助直观、生动的媒体。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改变单一化、封闭性的呈现方式,将实物、文字、图形、表格、对话录像、课件等多种多样的形式结合起来,呈现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开放性素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对所学内容多样化的需求。

1. 对话呈现。语文学科有分角色朗读,而数学应用题的出示都是以文字出现,学生练习起来枯燥无味,缺乏生活性、人文性和情趣味。因此在教学应用题时,可尝试运用对话形式呈现原题,再配上图示,学生学得直观,学得生动。

2. 实物呈现。例如教学“利息”一课时,可以用真实的存单的形式呈现例题,让学生认一认存单的内容组成,说一说储蓄的有关知识,算一算利息的多少。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探索利息计算方法的积极性。

3. 操作呈现。例如教学“相遇问题”一课,可先让学生带着他们喜欢的四驱赛车,同桌演示两辆汽车同时相向行使的运动情景,再口编例题。这样的例题是能过全体学生的亲手操作、直线感知后,自己编出来的,有助于学生对相遇问题的题目结构、运动要素和数量关系的理解。

心理课案例分析范文4

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相应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82例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并总结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结果182例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情况与临床资料中存在53例(29.1%)违规操作或者不安全操作行为,其中包括医护人员因素31例(58.5%)、患者因素14例(26.4%)以及医院因素8例(15.1%)。结论为有效提升心血管内科护理水平,医院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努力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与护理水平,增强其法律意识与安全意识,同时还要加强医患交流与沟通。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

心血管内科疾病具有发病急、病因复杂以及病情变化快等特点,大大增加了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一旦护理不当,不但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威胁其生命安全,而且还极易引发一系列的医疗纠纷[1]。本研究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82例心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82例心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7例,女85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83岁,平均年龄(52.7±10.1)岁,包括风湿性心脏病32例,高血压伴冠心病64例,心肌梗死72例,先天性心脏病6例,其他心血管疾病8例。

1.2研究方法

对1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总结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2结果

182例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情况与临床资料中存在53例(29.1%)违规操作或者不安全操作行为,其中包括医护人员因素31例(58.5%)、患者因素14例(26.4%)以及医院因素8例(15.1%)。

3讨论

3.1不安全因素分析

3.1.1医护人员因素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护理工作的责任巨大、任务繁杂,极易产生医疗风险。护理人员方面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①护理文书的书写不规范:对于一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人员必须每30分钟对其生命体征与心电图进行观测与记录,当患者病情稍微好转后,护理人员就会产生疏忽与懈怠,从而推迟对患者诊测与记录的频率,导致护理文书的记录不够完整[2];由于受到快节奏工作的影响,部分护理人员在文书登记时也养成了快节奏的习惯,在书写时字迹比较潦草;由于一些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或科室的监督不到位,在日常护理巡查过程中,一些护理人员在发现患者不在位时,会进行随意编写;在抢救患者时,护理人员忘记登记护理文书,存在事后登记或文书登记时间与抢救时间距离过长的现象。②药物使用及药量配比出错:由于心血管内科用药的品种较多,药品的出厂商及名称比较复杂,而且护理人员工作量较大,工作比较繁忙,可能会出现拿错药等情况;护理人员对速度的把握不准或患者自行加快滴速,会加重患者的心脏负担,进而造成危险;一些护理人员可能会凭个人经验进行配比药量,从而导致出现药量错误。

3.1.2患者因素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一些患者并没有严格执行医嘱,例如一些患者会因为其症状较轻,从而就会对疾病持有一种轻视的心理,在未获得医护人员许可的情况下,擅自离开医院与病房,或请假外出后并未按时返回病房等[3]。由于心血管疾病比较特殊,在比较嘈杂的外部环境中,再加上患者自身疲惫等因素,极易引发疾病的发作。一些患者及家属缺乏对疾病的充分认识,往往对医疗持有过高的期望值,一旦病情未见好转,甚至发生恶化时,常将责任全部归咎于医护人员,不能充分信赖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工作,进而诱发不安全因素。

3.1.3医院因素由于心血管内科病房的床位、医疗设备以及来往的人员较多,环境比较嘈杂,会影响到科室患者的休息,易引发患者的投诉。如果医护人员未及时彻底打扫病房卫生,在地面滑湿的情况下,极易造成患者摔倒,会给患者的心理与生理带来不良影响。由于心血管内科疾病的特殊性,其治疗费用往往较高,若护理人员未及时、详细地将费用明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在结账时极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3]。

3.2防范对策

3.2.1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医院要加强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为其传授更多科学的护理知识与技能,为其提供更多学习与培训的机会,同时再通过考核的方式考察护理人员对护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4]。而护理人员也要通过听课与查房等形式,不断加强护理知识的学习与巩固,通过护理实践不断提升自身护理操作能力,进而不断提升护理水平。此外,医院还要加强对法律知识与安全知识的宣教,要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与安全意识,使其能够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护理人员要严格规范护理记录,及时、认真地书写护理文书,从而充分保证护理记录的真实性及完整性。

3.2.2加强护患沟通,改善医院环境建设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与沟通,要充分尊重应关心患者,细心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与需求,及时解决患者在生理与心理上存在的困难,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5]。此外,护理人员还要将用药方法与诊疗方法详细地介绍给患者,并且将医疗费用详细地告知患者,以此来提升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度及信任度,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医院要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状况下,加强对医院环境的建设。如在病房添加微波炉以及电视等设备,充分保证病房的安静与洁净,努力为患者营造温馨、和谐的住院环境。综上所述,由于心血管内科疾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护理过程中往往存在较多不安全因素,主要是由于患者、医院以及护理人员造成的。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与护理水平,促进患者更快更好地康复,有效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几率,医院要深入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陈少梅.心内科护理纠纷原因分析与对策.河北医学,2010,9(7):886-887.

[2]白菊娥.心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安徽医学,2011,11(9):1772-1773.

[3]额登格日勒.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6):324-325.

[4]周柳嫦.浅谈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中国医药导报,2010,12(3):54.

心理课案例分析范文5

关键词:先血管内科;风险事件;安全对策

先血管内科是较高风险的专科之一,患者的病情变化较快,预见性较差,一旦病发,患者的病死率较高,护理管理中的风险性较强,十分容易引起护理纠纷[1]。为了能够进一步的降低护理风险,预防护理风险时间的发生,减少护患纠纷,本次研究,笔者就给予我院部分患者护理管理安全防范措施,取得了较为令人满意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2012年2月~2013年2月确诊收治的2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9例,女111例,患者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62.5±3.4)岁,研究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20例,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采用护理管理安全防范对策培训后进行。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2,3]进行统计分析,以此来寻找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管理结果,并探讨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及其有效性。

1.3统计学方法选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对比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P

2结果

对照组患者共发生11例风险事件,发生率为9.17%,观察组患者共发生3例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5%,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本组研究中,对照组与观察组共发生14例风险事件,其中3例为差错性事件,包括换错药1例、标本送检错误1例以及摆错药物1例;2例为安全性时间,包括坠床1例、跌倒1例;而其余9例事件均为沟通问题。结合本次研究以及对以往研究的调查分析,笔者发现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因素:①患者及其家属:心血管疾病的病情变化较快,危险性强,容易发生猝死等突况,并且心血管疾病患者多为老年人,当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出现意外时,患者及其家属往往认为是医院的治疗存在问题,进而发生护患纠纷[4];②护理人员:在对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少数护理人员缺乏一定的主动性以及应急处理能力,并且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以及相应的法律知识[5];③护理管理机制及制度:在医院护理管理制度的施行阶段,缺乏必要的监督。针对上述文帝,我院心血管内科制定了以下安全防范对策:①进一步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制观念,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牢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②进一步完善护理管理机制与制度,建立护理管理风险管理机构,施行风险报告制度等;③合理配置自愿,改善护理现状,尽可能的排除护理工作中的风险隐患。

综上所述,心血管内科存在诸多风险,护士是提供护理服务的主题,护理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理人员是否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以及良好的工作态度,为了降低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的发生率,院方应该尽量排除安全隐患,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提升医院的整体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晓燕,齐艳玲,武晓星.心内科护理风险及控制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22):122.

[2]糜春霞.心内科护理纠纷发生原因分析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0(7):642-643.

[3]王育红.心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87-388.

心理课案例分析范文6

一、科学化和信息化管理疾控档案的作用与意义

(一)提高科学化水平是档案管理的时代要求。疾控部门的档案类型繁多,各种传染病的检测表格、检验信息档案等五花八门,作为相关档案的管理人员,不断加强学习是工作前提,同时要不断提升工作能力满足科学化信息化管理档案的需要。当前时代条件下,提高科?W化水平对于提升疾控中心文化软实力很有必要,是顺应时展大趋势的需要,也是推动档案工作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提高信息化水平是达到疾控档案资源共享目标的强力保障。档案资源若不实现信息化,则只能低效率地进行。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是实现档案资源共享的关键一环。为了打破使用者之间的资源阻拦和信息共享,针对传统的工作模式需要去其糟粕进行革新,达到全面共享、管理高效的目标。

(三)提高科学化和信息化水平是经济社会发展对疾控档案工作提出的现实需要。社会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产业发展迅猛,与此不相匹配的是比较落后的疾控中心档案管理的计算机化水平。首先关注硬件方面,相关设备的质量需要提升,进行管理的配套设备不够齐全,而且一些电脑的硬件配置比较落后,运算速度相对较慢,甚至出现卡顿现象,导致数据不能及时保存,使得日常工作中管理效率的提升受到极大限制。另一方面,软件上也有很大缺陷。由于管理系统没有及时更新,外加其功能简单、操作繁琐,不可避免地带来工作过程中的高出错率。

二、疾控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认清疾控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的同时,还要明确这项工作具有的复杂性。当前阶段,我国的该项工作在开展中出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这些问题势必对该项工作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现分析如下:

(一)档案管理人才梯队建设落后。疾病控制中心的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从事相应工作的人才梯队建设变得非常关键。如果相关工作人员欠缺丰富的工作经历和经验,专业水平低下,则会导致该项工作进行缓慢,开展困难,更严重的情况是对整个疾控中心管理工作的推进造成严重阻碍。当前实际情况是,我国这方面的工作人员急缺,人才梯队建设落后,如今国内卫生与医疗行业的混乱状况与这一问题不无联系。

(二)档案管理工作中资金支持力度不够。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对于卫生事业的重视,对疾控中心的工作要求不断提升,各项工作成本不断提高。比如,档案管理工作推进信息化建设需要进行相关配套基础设施的改进和更新换代,这都需要大量资金。另外,提高科学化水平需要引进先进技术和进行培训,资金投入不足对于这些工作的推进都有制约。这些因素导致当前阶段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管理系统的低效率和高错误率。

(三)电子档案使用的用户信息安全性问题。电子档案是基于网络工程和远程信息传输等现代通信技术,通过现代化设备实现档案的各项管理工作,包括档案源信息录入、传输、归档、共享等形式。使用电子档案后,查阅起来也更加便利。但是,电子档案是一把双刃剑,在相关信息搜集、传递、归类和共享过程中,进行这些工作的相关部门的电脑有可能遭遇黑客攻击或者出现信息泄露、泄密等安全问题。不法分子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诈骗等形成了一系列产业链,在国家严打和防范的形势下这一问题仍然屡禁不止。这给社会安全带来隐患,可能破坏社会稳定。

三、提高科学化信息化档案管理的途径

(一)创新工作思维,提升业务能力是档案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必须破除旧思想,抓住主要矛盾,把创新精神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以新的方法对待新的时代条件。

(二)推进工作,制度先行,做好科学化信息化管理的制度保障。应建立健全相关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工作人员的培养、严格档案文件的归类整理,提高相关人员的制度意识,严格按照制度办事。

(三)国家相关部门要求,要把推动疾控事业科学发展统一纳入卫生工作人员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疾控档案工作专业性强的突出特点,要求我们建设一批工作经验丰富、专业素养较高的人才梯队。另外考虑到疾控工作所面对的各种新型传染病和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管理者仅仅具备基本的操作能力是不够的,还应该不断提升自身工作水平,不断学习现代化先进手段和先进技术。相关部门应重视引进先进技术团队,给管理工作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