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外汉语教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外汉语教学案例

对外汉语教学案例范文1

【关键词】视频案例;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教师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5―0054―04

一 问题的提出

对外汉语教学正在从既往将外国人“请进来”学汉语向现在中国人“走出去”教汉语转变,这种转变从实质上促使对外汉语教学走向汉语国际推广。基于汉语国际推广这一宏大背景,政府、民间都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投向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其显著标志之一就是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的日益扩大。于是,对外汉语教师队伍整体建设的重要性就因汉语教师推广语言和传播文化的国家使命感而显得尤为突出。然而,我国现有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更多的停留在理论知识――诸如语言基本知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传授上,而这些知识对教师在未来教学一线所起的作用一般要假以时日才能见效,对新教师而言最紧迫的需求是如何上好实际的一堂课,如何将富于汉语学习热情和兴趣的学习者留住,如何将汉语教学法、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因此,新教师要提高教学技能,仅仅靠知识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够有机会观摩到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必将有助于新教师迅速成长。不仅如此,对外汉语教师自身也是学习者,培训过程中如果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学习,不仅乏味,而且很难持续地学习,反过来也会严重影响到教师培训的质量。显然,适时地给予教师观摩、操练技能的机会很有必要。

2008年7月,为了配合年底召开的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启动了“国际汉语教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面向海内外一线汉语教师征集汉语课堂教学视频短片。截至2008年10月底,共征集到118个视频短片,涵盖16个国家、10个语种、多种课型,以及多种教学模式。经过专家评审,17个视频短片作为示范课在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示范课观摩交流分会中展示。获奖教师在台上用PPT简介其教学设计、展示其精彩片断、与台下各国与会教师和专家互动,参加者众多,场面热烈,吸引力强,成为此次研讨会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获奖教师十分感激国家汉办提供了这样的交流平台,非常珍惜这样的交流机会,同时也衷心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这种机缘,交流教学理念、展示教学技能。这种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现象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能否用课堂教学视频短片的方式帮助教师成长、特别是新教师的成长。在教育技术领域,相关研究正在探讨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视频案例进行教师教育。本文试图将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引入对外汉语教师培训中,围绕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内涵、制作过程、使用方式等问题,就该种培训模式的构建、内涵及其优势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究。

二 课堂教学视频案例

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是在课堂实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基于一定的教学设计理论,借助先进的摄制、编辑技术,将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教师的反思、专家的评价等进行整合而制作出来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1]它整合了课堂教学视频片断及各种相关的教学素材,包括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把教学信息用非线性的方式链接起来,从而为案例教学提供多元化环境。

纵观国内外各种教师教学技能培养方式,主要有现场观摩、文本案例、微格教学、视频案例等。现场观摩,可以真实体验课堂的气氛,但由于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课堂上发生的事情不能“回播”,不便于反复观看,局限性很大。文本案例,“文字版”的课堂实录,用文字记录课堂,将复杂的课堂过程简化,但容易丢失关键信息,而且无法感受真实的课堂气氛。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首创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是一种对教师的教学技能特别是课堂教学技能进行训练的方法。一般针对某一具体的教学技能或技能的某一细节来训练,因而是微观的。利用多媒体技术记录教学过程,再据此进行系统的评价、反馈,以促进教学技能的改进与提高。微格教学也用摄像机记录教师教学过程,在这一方面与视频案例类似。为了区分二者以加深对视频案例概念的认知,我们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梳理对比:

综上所述,视频案例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① 高度整合:不仅有课堂实录,还包括教师评价、专家点评等,内容丰富;

② 多媒体(多感官):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展示形式;

③ 高观摩性:展现优秀教师的课堂风采,便于其他教师观摩学习,现场感超强;

④ 可重复利用:数字化的形式,便于多次播放;

⑤ 问题驱动:案例中包含的问题可引起教师的反思和交流。

视频案例的理念很好,如何找到合适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或优秀的案例素材是这一理念推广的关键。“国际汉语教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所征集的118个视频短片,弥补了这一不足。结合此次活动已评选的17个“创新示范课奖”课堂教学视频短片,本文初步构建了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制作过程,如下图所示:

步骤1:“前期准备”。选定主题并进行教学设计,主题可以涉及语言学习、文化欣赏;语音、汉字;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多方面,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学习者、教学内容、教学技巧等因素。

步骤2:“案例素材”的收集。包括课堂教学实录、背景信息、课后教师反思、学生反馈、同行教师评价、专家评价等素材的收集。

步骤3:“案例问题”的提炼。这是视频案例制作的关键。一个课堂教学视频案例首先应该是一个案例,案例无一不蕴涵问题,具有困惑性,由此才能引发教学的反思。提炼案例问题时需要注意的是:

① 问题必须能够说明案例的主题,揭示案例中的各种困惑,这一点正是新教师或经验不足的教师在教学中容易遇到的;

② 问题尽量关联相关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③ 问题具有启发性,激发教师进行讨论和反思;

④ 问题清晰,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⑤ 问题可聚焦某个课堂实录片断,或其中的某个案例素材。

步骤4:“视频案例整体框架”的确定。将案例素材、案例问题等内容整合到视频短片中,合理组合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材料,融入设计者一定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思路,确定视频短片的整体框架和文字脚本。

步骤5:“视频案例”的合成。完成此步骤时要善于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音视频编辑技术等,注意画面美工设计、镜头分切、特技处理、节奏控制等问题。

视频案例的制作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的试用、修订,这样才能成为有价值的案例。

三 基于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模式

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从形式上看,基本上是以集体授课为主,对外汉语教学专家或者讲授语言教学理论知识,或者介绍教学经验,学员在底下认真听讲、做笔记。这种讲座式培训模式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特别是培养具有“走出去”能力的汉语国际推广教师时,存在明显的不足。因为一名称职的汉语国际推广教师除了要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学原则外,更重要的是上好真真正正的一堂课,熟练运用各种课堂教学技巧。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制作完成后,我们尝试将其应用到教师培训活动中,使每一位学员不仅有机会上讲台讲课,同时又有机会通过视频案例学习别人的讲课技巧,通过课堂教学的自评与他评,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拟构建的培训模式如下图所示:

在基于视频案例的教师培训模式中,我们一如既往地重视一般教师培训模式中的理论知识传授过程,并作为该模式开始的基础条件。通过理论学习,学员在头脑中形成有关各种教学方法、技巧等的认知结构,这有利于学员在随后的教学观摩中提高学习效率。

步骤1为“选择教学的主题”,视频案例是在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基础上制作完成的,数量有限,学员只能从已有视频案例的主题中进行选择。然后学员针对选择的教学主题,自己编写教案(步骤2),并到讲台真正上一堂课(步骤3),这一个过程由摄像机真实、完整记录下来。

步骤4为“观看视频案例”,之后通过步骤3和4的对比分析,学员反思自己的教学技能,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步骤5),不断提高自己。步骤4可在课堂中进行,亦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充分考虑到学员的需求和各种培训环境。

那么学员应该从哪些方面反思自己的教学技能呢?经过访谈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专家,总体原则概述如下:

① 依据学生汉语水平、文化背景、兴趣等设计教学内容;

② 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反应,灵活调整内容和速度,进行充分的师生互动;

③ 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精讲多练;

④ 适当使用学生母语进行教学,促使学生养成听说读写汉语的习惯;

⑤ 课堂步骤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⑥ 恰当适用各种教学工具,提高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

⑦ 语速适中,语言规范,合理运用肢体语言;

通过步骤2、3、4、5的循环往复,学员在总结、模仿、创新的过程中掌握单一的或综合的教学技能。

综上所述,基于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①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为指导,特别突出实践。培训前的理论学习由学员自己完成,阅读指导教师提供的相关论著,事先理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知识。

② 为教师提供真实、生动的学习环境,教师身临其境,从视觉、听觉等不同感官认知不同的对外汉语教学技能,大大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

③ 不同教师可根据需要控制视频案例的播放,并与自己的教学相比较,提供反思教学的平台,使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角色。

④ 适合教师的个人成长,可反复观看视频案例,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⑤ 适合教师学习技巧性比较强的对外汉语教学方式,特别是利用多媒体进行汉语教学的观摩课。

基于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对外汉语教学技能难传授的困难,使教学技能的获得变得容易起来,其多感官性也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学员从教学观摩、自我评价、反复训练的过程中不断总结自己的不足、吸取别人的优点,在对外汉语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上逐渐成长,越走越远。

四 结语

为了适应汉语教学“走出去”的要求,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储备扎实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知识和汉语语言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能适应海内外不同的语言教学环境,及时正确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技能,使外国人爱学汉语、易学汉语、学会汉语。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汇集了一线优秀汉语教师的精彩讲演,为新手教师提供了一个融多媒体、趣味、实用为一体的观摩学习平台,确确实实能帮助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从而为迅速有效地建立一支汉语国际推广的生力军提供有力支撑。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的17个“创新示范课”课堂教学视频获奖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制作视频案例的素材,基于此,进行一系列有关视频案例的制作过程及其应用模式的探究才是可行的。

尽管关于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研制及其应用模式的研究尚处于设计构建阶段,但从“国际汉语教学优秀成果评选”示范课观摩交流现场已经提前感受到了此种模式的魅力。基于与会教师的强烈需求,我们拟设计并开发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库,不仅便于继续收集和整理优秀的视频案例,而且到了一定程度可以从大量的案例中进行模式特征的挖掘,从而以定量的方式支持教师培训领域的研究。除此之外,也将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活动中实施本研究设计的基于视频案例的教师培训模式,收集一线教师的真实反馈,进行实证研究,反复优化、改进,不断深入和完善此种培训模式,以提高对外汉语教师专业队伍的建设质量和速度。

参考文献

[1] 李娟,张景生.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优势与个案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9):42-43.

[2]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师标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31-32.

对外汉语教学案例范文2

关键词 导入 设计 原则 方法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1导入原则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导入设计,在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1趣味性

如果教师一开课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面对枯燥的语言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生动有趣的导入,给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能更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性。

1.2启发性

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导入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起思考,产生想象,由此想到彼,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

1.3针对性

导入应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在切入新内容时,为了给新内容做好铺垫,应把导入建立在与所要教授的内容密切关联的基础上,切不可脱离教学内容。此外,还应该针对留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到国别、文化背景的差异及留学生对汉语的接受方式和不同的认知心理,设计出适合留学生的导入方式。

2导入方法

2.1“温故”“知新”导入

这种导入是基于新旧知识的逻辑关系,通过复习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承上启下,自然地引出新知识,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进入“新知”。例如学了“把”字句句型,教师可先带领学生温习,紧接着替换主语,引出“被”字句句型。通过两种句型的对比展开教学。

2.2情境导入

情境对于认知语言的整个过程都产生着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准确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置语境,让学生置身于语境,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情绪体验,能更好的使学生接受新知识。

2.3直观导入

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一般是先从感性认识开始,再结合理性认识。而直观导入就是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图片、实物或投影、多媒体等,使学生从感性上获得对新知识的认知。如“故宫”、“长城”、“颐和园”等词语的讲解,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加以描述,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再进一步进入学习。

3课堂导入典型案例分析

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典型案例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更加有助于学习者的理解和潜力的激发。前文从理论上阐述了课堂导入应遵循的原则及有效的方法,为了更好的理解及运用该原则及方法,下面将例举一堂优秀课堂导入的教学案例,进一步从教学实践上加以分析。

《旅游计划》导入案例分析:

进行教学内容《旅游计划》一文时,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多年的王老师通过设置情境,把内容与情境紧密地结合,使得提问层层深入,挖掘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扩展内容,引起了留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本课时的教学对象是15到17岁具有汉语初级水平的外国留学生。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导入课堂内容:“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猜一猜我要问什么?”。学生摇头。“愉快的暑假快到了对不对?”教师问道,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对”。教师:“大家想去玩吗?”。学生集体回答“想”。教师:“你们想去旅行吗?”。学生:“想。”教师又问道:“你们想去哪呀?”,教师要求学生一个一个地回答这个问题。教师:“小风,你要去哪儿?”小风:“我想去意大利。”教师“李娜,你要去哪儿?”李娜:“我想去韩国首尔。”“还有吗?”教师问道。李娜:“澳大利、巴黎。”教师:“子豪呢,你想去哪儿?”子豪:“还没想好。”教师:“向多,你想去哪儿?”向多:“我想去日本。”教师:“那太好了,咱们班有那么多日本的朋友对吧,咱们可以介绍日本的美食以及相关旅游胜地,让其他同学了解一下。那么我们在旅行之前,我们首先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首先,我们要完成一个任务就是来制定一个详细的旅行计划。你要去哪儿,要去的时间,你要和谁去,你怎么去,你到了那儿你要参观什么呀,如果遇到意外事故应该怎样面对,那我们要事先想好对不对?上个星期我们已经学了很多生词和语法了,那么有关假期的、天气的、气候的、吃的、看的、交通工具对吗?那么我们现在要把这些知识综合地用起来来完成你们的旅行计划。制定一份科学的、有意义的旅行计划”。

一开始,教师运用提问的方式导入,很快激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环环相扣,导出所学主题“旅行计划”,紧接着进一步深入引导:引出制定旅行计划,把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完全融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高效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使得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掌握相关的学习内容。这样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与我们学习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是教学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在实验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有效地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压力和教师的负担。典型案例教学的巨大潜力可以对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方面提供强有力的帮助,使中国文化融入到汉语的学习过程中,在分析案例时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有助于开阔留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使得学习不是单纯的学习课本知识,而是带着了解文化的思维学习汉语,使心情显得愉悦。典型案例教学对留学生学习汉语有巨大的潜力,今后的汉语教学过程中要继续实验,争取达到一个更高的的教学水平。

4结语

总之,巧妙地利用好开课几分钟,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为教授新课做好铺垫。在遵循导入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有效的导入方法,可以让对外汉语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徐子亮.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认知理论研究[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

对外汉语教学案例范文3

关键词:美国小学生 对外汉语教学 建构中国文化形象

随着“孔子学院”频频落户世界五大洲的著名学府,对外汉语教学正日益成为“汉语国际化”、传播中国文化、建构中国文化形象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如何借助于全球兴起的“汉语热”的大背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立足于不同的学生对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特点和认知结果来帮助“受众者”逐步建构中国文化形象是对外汉语教学值得探讨的领域。

一、中国文化形象建构现状

国家形象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1] 国家形象的呈现方式是多层次的,具体表现为文化形象、政治形象、经济形象、外交形象等。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由于迅速崛起的中国经济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瞩目,因此中国国家形象主体上凭借“经济牌”[2]之支撑而建构起影响力日增的经济大国形象,但囿于中西文化的异质性、中国文化传播策略准确定位的难度等因素,中国文化形象的国际建构还未尽如人意。

众所周知,建构中国文化形象既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亟需同步进行的战略平衡行为,也事关中国在全球多元文化中明确自身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地位。目前中国文化形象的建构依然是以国家相关部委极其下属党委为主体:比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外交部新闻司极其驻外代表机构和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权威媒体单位。虽然这些机构阐释和构建的中国文化形象具有相当的权威性,但是由于其官方色彩过重,受众范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界就建构中国文化形象的相关讨论也日渐增多:比如,从传媒学角度讨论中国文化形象的构建方式:(孙春英 2010)[3]、(赵晓红 2010)【4】或比较文学中中国形象的建构:(代迅 2004)【5】、(吴秀明 方爱武 2010)[6];也有学者立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但大部分研究都着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方法与理论的探讨:(李枫 2010)[7](阮静 2010)[8]。关于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如何建构中国文化形象的相关讨论还不多见。

笔者将以美国小学生作为个案分析对象,以笔者进行的“美国小学生眼中的中国文化形象”调查结果为基础,结合自身在美国小学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探析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形象建构的渐进式策略。

二、调查:美国小学生眼中的中国文化形象

美国人如何看待中国,特别是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可以回溯到早期美国来华的商人、外交官和传教士的诸多记述中,而其中尤以传教士的影响为最大,如:卫三畏(Samuel Williams)、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等。他们关于中国的相关记述乃至后来的学者的中国研究,如:费正清(John K. Fairbank)等多为对晚清时期的中国和近代中国的认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全球化的推进、影视业的发展,现代美国人民获取了解中国的信息与资源更为便利和迅捷。但不同的群体有鉴于年龄特点、知识积累、阅历深浅、文化价值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的中国文化形象也迥然有别。笔者曾于2009年至2010年在美国密西根州 Thorne 小学从事为期一年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有感于美国小学生这个群体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笔者自行设计了“美国小学生眼中的中国文化形象”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为笔者任教小学一至五年级近500名美国小学生。鉴于小学生年龄偏小、认知水平有限、知识结构不全面和生活阅历浅显等特点,笔者在设计调查问卷内容时,主要选用与小学生日常生活贴近的五个“物质文化”的话题,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回答方式,即1-2年级学生口头回答问卷而3-5年级学生笔头回答问卷。

针对问题一,即“你所知道的中国人有哪些?请列举三个或以上的例子”,98%的学生列举了李小龙和成龙;90%列举了李连杰;80%列举了凯兰、花木兰。针对问题二有一定的认知渠道,即“你所知道的中国食物是什么?请列出三个或以上的例子”,99%的学生认为是fortunate cookie(签语饼);95%认为是甜酸鸡;90%认为是春卷。针对问题三,即“你生活中所看到或接触到的中国元素有哪些?列举数量不限”,学生的举例包括龙、灯笼、 红色、中国字、熊猫、扇子、Made in China、长城等。对于问题四,即“你所知道的中国城市有哪些?列举数量不限”,90% 的学生知道北京,而70% 的学生列举了东京(参与调查的学生普遍分不清楚中国和日本是两个不同的国家)。对于问题五,即“你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中国?列举数量不限”,98%的学生通过电视或电影,也有部分学生通过当地的中餐馆(80%)以及中文课(75%)了解和认知中国文化。

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发现:第一,美国小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美国小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影视节目了解中国文化而且还在日常生活中亲身体会到不同层面的中国文化。在全球化的诸多表现方式中,文化全球化是重要的方式之一。随着美国文化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着影响,中国文化的不同层面也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中国美食;各种有着Made in China标签的美国人生活常用品、中国功夫片等。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有75%参与调查的学生认为中文课也是可以让他们了解到中国文化的渠道之一。由此可见,对外汉语教学也在成为学生们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渠道之一。第二,美国小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结果存在多传统少现代认识的现象。问题一和问题三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功夫、龙、灯笼等这些传统中国文化的符号依然是构成美国小学生眼中中国文化形象的主题。除了在问卷中反映出美国小学生多传统中国文化认识少现代中国文化认识的现象以外,笔者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同样的现象,就此问题笔者在本文第三部分另有讨论。第三,美国小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存在文化形象的异质化。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美国小学生所了解到的中国文化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而是中国文化在美国“本土化”的产物。以问题二为例,小学生们认同感最高的中国食物是签语饼。这种小食品在美国的中餐馆十分普遍,即是一种放了一张写有祝福的字条的类似饺子状的饼干。而在中国的餐馆是没有类似这种食物的。另外甜酸鸡在美国的中餐馆也是很普遍的,同时是一种被美国消费者高度认可和普遍接受的中国食物。像签语饼、甜酸鸡这种在中国本土没有或是属于地方性的食物,在美国却能迎合大部分美国民众的口味并被视为中国食物的代表,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中国食物在美国的本土化(localization)而导致了文化现象的异质化。正如美国的麦当劳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一样,麦当劳公司向顾客们提供的核心食品始终是汉堡包、炸薯条、冰激凌和软饮料等,但是它会根据中国消费者的饮食文化和习惯做调整,比如推出了麦乐鸡、麦乐鱼、麦辣鸡腿汉堡等。当美国人到中国麦当劳既能吃到地道的美式快餐,也为麦当劳食物的本土化而唏嘘不止时,我们也不会为在美国的中国餐馆出现的甜酸鸡和从未在中国见过的签语饼而感到奇怪了。#p#分页标题#e#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建构中国文化形象策略

基于对上述调查结果的分析,笔者就未来对外汉语教学中渐进式地建构中国文化形象的策略提出个人的三点建议:首先在考虑受众的文化背景特点前提下,使用归化策略导入文化话题,在学生接受中国文化之后根据受众所处的语言学习阶段、认知水平等因素阶段性地展示中国文化,最后根据受众所需,采用适宜受众的方式来建构符合受众的中国文化形象框架。

(一)导入:“归化”策略为主,“异化”策略为辅让学生接受中国文化

“人是在文化氛围中长大的,受到其中的基本价值观,风俗习惯和信仰的熏陶。”[9](p 3)当一种异质文化直接呈现在受众面前时,后者往往难以一时接受或甚至还会产生排斥感;而如果异质文化以符合受众文化背景特点的方式展现出来,受众反而会比较自然的去接受它。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MuLan)。该片将一则中国味十足的中国民间故事用美国人熟悉的叙事风格来展现,同时又保留了中国元素(如片中展现的原汁原味的中国古时建筑和民风民俗等)。这部动画片是迪斯尼公司将中国文化“本土化”的一次成功尝试。正如该片的副导演托尼.班克罗弗特(Tony Bancroft)所说:“这是(指花木兰,笔者注)中国人民喜爱的故事,我们尽可能尊重原著。但我们清楚,我们不会把它拍成一部中国片子,因为我们不是中国人,我们有不同的感性和不同的叙事风格”[10](p 20)。

“花木兰”(MuLan)的成功对对外汉语教学中采用何种策略来首先让受众接受异质文化具有一定的启示。我们不妨在这里借用翻译策略的“归化”与“异化”的概念:针对那些初次接触中文以及这种语言所承载的完全不同于本国文化的异质文化的受众,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化这种异质文化的了解程度,我们应该在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导入的设计中考虑使用归化策略为主,即使用受众比较熟悉的文化呈现和表达方式来展示异质文化。当受众通过这种方式认识异质文化时,他们会发现这种异质文化与本国文化有相似之处,继而会在心理上逐渐接受这种异质文化。当受众在心理上接受这种异质文化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再辅助使用异化策略呈现出异质文化的其它部分,受众更容易在情感和心理上予以接受。

笔者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介绍中国音乐文化的时候,笔者首先选用了具有代表性的原汁原味的中国儿童歌曲,比如:《小燕子》、《春晓》等歌曲作为文化导入。然而教学效果并不如预期理想,学生对这些音乐表现出的不是喜爱而是惊讶。笔者在随后其它班级介绍中国音乐文化时调整了教学内容的顺序,首先选用了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也符合学生文化背景和欣赏习惯的中文歌曲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笔者选用了带有说唱乐风格的S.H.E的歌曲《中国话》、节奏感强的流行音乐蔡依林的《日不落》、学生熟悉音乐旋律的中文版《一闪一闪亮晶晶》等。结果表明学生们对这些歌曲很感兴趣,继而激发了学生对歌曲所唱的中文内容的好奇和兴趣。再以笔者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为例:笔者在设计“中国饮食”教学导入内容时首先采用了“归化”策略,即作者向学生展示了从中国带来的麦当劳和肯德基的中文版菜单。由于麦当劳和肯德基是极具代表性的美国饮食,学生们在看见这些用自己熟悉的文化方式展示但是又含有异质文化因素(中文)的东西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学生们在接受了中文版的美式快餐菜单后很自然的过渡到了对其对应的语言和中国饮食的认识和了解阶段。

上述教学案例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建构中国文化形象时应该主要采用归化策略让学生首先接受异质文化,以此作为过渡的桥梁,再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步介绍到中国文化的内核部分。

(二)展示:遵循文化因素教学阶段性划分原则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

语言的层级性具有不同的层面,因此其承载的文化因素也具有层级性。[11】(p12) 文化具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当两种异质文化相互接触时,“首先容易互相发现的,是物的层面或外在的层面。” [12](p 83)以笔者所做的上述调查结果为例,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和特点更容易接受处于物质层面的直观文化因素。因此学生在接受了异质文化进而过渡到了解该文化的阶段后,教师应考虑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遵循文化因素教学阶段性划分原则,即根据不同语言学习者的认知能力、语言学习阶段采用不同的文化因素教学策略来展示中国文化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建构中国文化形象。

以小学生为例,小学生处于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处于初级阶段的学习者所接触的词语的基本意义通常是在“物质文化”层面的。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对于文化因素的教学也是“形象直观”,“点到为止”,即,用图片、影像、故事、表演、实物、音响资料、生活实践等直观形象的方式来将语言与文化进行简单的对应。再以“中国饮食”的话题为例,笔者在成功导入教学话题后,进一步给学生提出了两个和他们的生活体验联系紧密的两个问题: “Have you ever been to a Chinese Buffet?” (中餐自助餐馆在美国是很普遍的大众消费餐馆)。“What is your favorite Chinese food?”(你最喜欢的中国食物是什么?)学生们对以上两个问题表现了极大地兴趣并给予了非常积极地回应。笔者通过提问的方式将话题引入到了中国饮食之后,用PPT展示中国多样的食物,让学生们能直观形象的了解到中国食物的多样性,继而老师可以在介绍中国食物时简要说明中国不同的区域食物的口味也不同,有些地方口味偏清淡、有些地方口味偏辣,而有些地方口味偏咸等,也可引入传统的中国饮食和现代中国饮食,“点到为止”即可,主要是让学生体验中国饮食文化形式和口味的多样性以及传统与现代的继承性。#p#分页标题#e#

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建构中国文化形象需要建构者根据受众的文化背景、年龄阶段以及学习阶段采取对应不同阶段的文化构建原则,逐步推进地完成而非急于求成。

(三)传播: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结合让学生形成中国文化形象基本框架

在学生接受并阶段性的了解中国文化之后,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建构中国文化形象就进入了传播的阶段。《现代汉语词典》对“传播”一词的解释为“广泛散布”。[13](p 193)关于传播的定义得到国内学者广泛认可的还有邵培仁的定义, 即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14](p 30) 相较于“宣传”(《现代汉语词典》“宣传”一词的解释则是:“对群众说明讲解,使群众相信并跟着行动”[15](p 1424),传播的使命性相对模糊并出于受众的需要,而宣传的使命性很强,出于宣传者自身的需要它不仅要求人们接受所传播的观念主张同时还号召宣传对象能自觉地按照宣传者的主张去行动。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建构中国文化形象进入传播阶段,即指在考虑到受众者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向受众传递所需要的信息。传播的方式针对性更强且易被受众所接受。笔者以2007年在全美播映的由华人动画家赵凯伦创作的动画片《你好,凯兰》为例。该片成为了美国著名儿童节目频道Nickelodeon的主打卡通[16]。这部动画片以学前儿童为对象,在动画中穿插了大量的中文和中美两种文化背景的介绍。笔者认为决定该片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于该片受众明确、表现方式适合受众所需;中美两种文化穿插其中让观者即可以满足对异质文化的好奇,同时也可以避免异质文化的直接输入所导致受众的排斥。事实证明这部动画片对学龄前儿童的语言影响是相当大的,以笔者所任教的小学为例,近80%的各年级学生不仅热爱具有中国特色的女主角凯兰(以调查问卷问题一为例),而且还通过该片了解到中国文化,并将从片中学会的中文日常会话应用到日常交流之中。

在传播的过程中,笔者认为除了要考虑符合受众所需的传播方式以外,还应该适时的建构传统与现代中国的文化形象,让学生既知道帝王宫殿、灯笼对联这样的传统中国文化的符号也不会为看见高楼林立的现代中国而感到惊讶或陌生。比如,笔者鉴于调查中学生对中国城市了解的反馈结果,在介绍中国城市时选择了北京、西安、上海、与广州这四大城市作为代表,在介绍北京与西安时重点展示了这两座城市的传统性;而在介绍上海与广州时则重点展示了其现代性。通过这种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学生既看到他们所意料之中的传统中国文化的元素,比如北京、西安的古城与帝王宫殿等,又感知到了现代气息浓烈的现代中国。又如,笔者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发现小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习俗很感兴趣。笔者没有采用传统教学教授知识的方式去介绍春节习俗,而是在中国春节来临的前一周将中文教学安排为春节习俗体验课,包括一年级和二年级做春节习俗画片涂色;三年级和四年级做手工红包以及五年级写新年祝福卡片;同时在全校组织了一场春节文艺表演。笔者分年级编排了五个反映了传统与现代中国文化元素的春节文艺表演节目:新年好歌曲(以说唱乐的形式展示)、健康操(以现代舞的形式表演)、古诗朗诵(“春晓”、“静夜思”)、中国功夫以及由美国同事共同参与的中国传统手绢舞。笔者将这五个节目在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来临时向全校做了汇报表演,既展示了学生们中文学习的成果,同时也让学生以及观看表演的家长们了解和体验了中国文化的传统与现代。

通过传播的方式使得学生在接受和阶段性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符合他们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中国文化形象的基本框架。

当然,建构国家形象不是自说自话的结果而是传播的结果,是被传播的接受者认同的结果。对外汉语教学既是语言的教学也是文化的传播过程。美国小学生眼中的中国文化形象为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渐进式的建构中国文化形象提供了有效的参考。由于不同的评价主体会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和观念对国家形象进行评价,因为评价主体会受到社会环境、生活方式、认知结构等条件的制约,形成的国家形象评价结果也会是迥然有别的。多方位的了解他者眼中的自我可以为树立自我的形象提供方向和策略制定的参考。在建构国家文化形象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文化差异性、受众者的认知特点,以一种为他者易接受的、多元的、适时的方式进行文化的传播。

总之,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建构中国文化形象是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话题。完善与实践对外汉语教学建构中国文化形象的理论与方法不仅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而且其所取得的成果可以为中国文化形象的建构方式和策略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以此文章感谢协助笔者完成“美国小学生眼中的中国”调查的Thorne Elementary School的美国同事们:Mrs. Johnsen, Mrs. Allen, Mrs. Cook, Mrs. Foster.

参考文献:

[1]管文虎 国家形象论[M]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0

[2]李童 海外中国形象面临三重困境[N] 国际先驱导报, 2009-02-04

[3]孙春英.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建构[J]. 教学与研究, 2010(11)

[4]赵晓红.大众传媒中国形象建构的现状与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2)

[5]代迅.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国形象及其迁移[J]. 社会科学战线, 2004(1)

[6]吴秀明.方爱武. 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形象”的塑造与传播[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6)

[7] [11]李枫. 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因素处理的阶段性划分[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0(4)

[8]阮静. 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传播中国文化的基本原则[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

[9]转引自王晓德著 《美国文化与外交》[M].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0#p#分页标题#e#

[10]陈韬文. 文化转换:中国花木兰传说的迪斯尼化与全球化[M]. 传播学论文选粹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2]庞朴. 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M]. 中国和平出版社, 1988

对外汉语教学案例范文4

关键词:对外汉语课堂 提问 案例分析

【主题描述】

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师生互动的主要模式是发起—回答—反馈。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反馈是师生互动的主要特点。而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上,师生之间存在着意义协商的互动模式,并且是重要的互动模式。总之,师生互动有三个重要环节:提问、意义协商、教师更正性反馈。无论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还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提问都是第一个首要环节,合理的问题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

师生互动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课堂的气氛,如果课堂互动是失败的,气氛一定是沉闷的,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不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反之,因互动使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最终却掌控不了整个课堂,这样情况下的互动也是失败的。提问环节,是师生互动的第一步,起着引出学生话语和启动交际的作用,因而提问环节对于整个互动是起着重要作用的,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怎样结合教课内容,使每一个问题合情合理,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提问类型分为:呈现性问题和真实性问题两种。呈线性问题是指教师已知答案的问题,往往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真实性问题是开放性的,存在不同的答案。在汉语课堂上,提问的类型与学生水平和课程类型有一定的关系,建议多提真实性问题,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话语输入的数量和质量。在所提的问题中是否有涉及一些敏感话题或者在文化差异上会引起歧义的因素,针对这一类型的问题,应该慎重考虑之后,再提问。

为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合理地根据所教授的内容提出有利于课堂互动的问题,本教学案例从课堂问题的类型和内容等方面入手探讨课堂提问的合理性,希望对老师设置问题时有所帮助,从而使整个师生互动有个好的开头。该案例课文选自汉语初级教材,针对汉语初级水平的留学生,课文的题目是《你去过香山吗?》。

【案例描述】

这是一堂公开课,授课者是云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学学院的杨老师,听课者是云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育学院的初级一班的留学生以及2010级汉语国际教育全日制研究生班全体同学,授课内容为,时间是两个课时共90分钟,课型是初级口语课。

首先老师向学生问好,然后开始学习今天的内容。老师带读今天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再请学生起来读,每个学生读五个生词,全部轮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纠正错音。接下来,老师领读课文一,接着请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朗读完毕之后,根据课文提问,XX去过香山吗?接着引出第一个句型,s+v过……/s+没+v过……,用英文解释句子含义,并提问,问题一,你们去过中国的哪些地方?问题二,哪些地方没去过?引导学生用这个句型回答问题,接着提问,问题三,来中国以前你学过中文吗?问题四,他学过中文吗?在哪里学过?问题五,在昆明你坐过公共汽车吗?问题六,你(他)坐过火车吗?问题七,谁去过昆都?问题八,上星期谁去过camel酒吧?问题九,你去过KTV吗?问题十,你唱过韩国歌吗?问题十一,谁去过教堂?问题十二,你吃过米线吗?吃过狗肉米线吗?问题十三,你(他)喝过中国的白酒吗?问题十四,参加过足球比赛吗?什么时候参加过?在哪参加过?接着,开始教授第二个句型:s+是……的(表强调)。老师提问,问题十五,你为什么来中国?问题十六,你们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中文的?问题十七,你是在哪里学的?问题十八,今天你是几点起床的?问题十九,你(他)是怎么来学校的?问题二十,谁是坐车来学校的?问题二十一,你(他)是怎么去大力家的?问题二十二,你是几月出生的?问题二十三,你(他)是在哪里出生的?学习句型:是吗?/真的吗?接着提问,问题二十四,你能喝几瓶啤酒?问题二十五,你一分钟能打多少字?问题二十六,谁能说昆明话?问题二十七,谁写汉字写得漂亮?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刻意教学生用上句型回答问题。接着让学生两两练习对话:A:我能……B:是吗?真的吗?然后开始课文二的学习,老师领读一遍生词,请同学读一遍生词。老师领读课文,请两个学生分角色读课文二,引出第三个句型:S+V过+……没有?根据课文提问题:问题二十八,你们来中国吃过火锅没有?吃过几次?问题二十九你看见过熊猫没有?在哪看见过?问题三十,你们谈过恋爱没有?谈过几次恋爱?最后,布置作业,准时下课。

【案例分析】

优点

1.提问内容紧扣教材和教学重点

课堂提问的目是服务于教学的,问题设置上应紧扣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重点。在设置问题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学重点的因素,如果在这个因素上欠缺考虑,那么所提的问题很可能将学生引向另外的方向,偏离原本的教学目标,所以在问题内容设置上必须要做到紧扣教材和教学重点。

这堂课规范地运用了这一个重要原则,老师设置的问题,以及老师预测学生回答的答案,都能运用到本节课教学重点的三个句型,在整个教学的进行过程中,因为有问题的索引,使学生充分练习了三个重点句型,基本达到了每个人理解能句子意思,会运用这些句型的效果。

2.呈线性问题和真实性问题比例合适

对外汉语教学案例范文5

关键词:泰国 汉语实习教师 教学情况 调查 教师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C

随着世界各国人民对于汉语学习热情的不断提高,汉语教学的主阵地也逐渐由国内高校扩展到了国外各种层次的教育机构。为了向其输送合格的汉语教师,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形势的应用型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于2007年正式设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并于当年在24所国内高校开始试点招生。2009年,西南某大学被新增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于2010年9月开始正式招收全日制中国学生,学制两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实习及撰写毕业论文1年。笔者为2011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班学生,所在班级26人,在第二年的教学实习中,有20位同学被派往泰国各大教育机构进行为期十个月的汉语教学,希望通过此次调查了解其教学情况来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工作提出具有实践性的设想,同时也从实习教师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1 调查对象及方法

此次调查的对象为笔者所在班级赴泰实习的20名汉语教师。本调查主要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汉语教师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填写,不记名,以确保提供内容的真实有效。此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份。问卷包括50个问题,分为4个方面:个人基本情况、工作基本情况、具体课堂教学情况、对专业培养方案的评价及建议。

2 调查统计及分析

2.1汉语实习教师个人基本情况

20位实习教师中,男性占25%,女性占75%。从专业背景来看,以对外汉语专业为主,占55%,英语占20%,汉语言文学占10%,其他专业占15%。具备一年以上汉语教学工作经历的教师有5人,占25%,无工作经历的为15人,占75%。

2.2教师工作基本情况

2.2.1任教学校类型

在被调查的20位汉语实习教师中,有8人在泰国的大学任教,占40%,其余12人均在中学任教,占60%。

2.2.2汉语课性质及承担的课型

在任教学校汉语课性质方面,汉语课属于选修课的有4人,占20%,汉语课属于必修课的有16人,占80%。在承担的汉语课课型方面,有7位教师只承担初级综合课的教学,占35%,其他13位教师都承担了跨越不同学习水平和课型的课程教学,占65%。

2.2.3教学管理监督情况

在“您所任教学校是否制定了统一规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并要求您严格执行”方面,有7位教师所在学校有规定,另外13位教师所在学校没有规定。在“学校是否配备有教学指导教师”方面。有10位老师说有并承认教学指导教师对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有帮助,另外10位教师学校没有为其指定教学指导教师。在“您所任教学校是否会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和培训”方面,有5位教师认为所在学校开展的教学研讨会和培训对提高自己教学质量有帮助,15位教师所在学校没有定期召开过相关会议。

可以看出,在平时接受的教学指导和培训方面,有50%的教师处于没有教学监督和指导的状态。再加上部分学校没有制定统一规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可以说教师的教学未得到有效的监督,教学缺乏规范,他们的教学大多是自己在慢慢摸索,踩着石头过河。

2.3具体课堂教学情况

2.3.1知识储备

通过这部分调查,意在了解汉语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知识储备的看法。

按照对“知识储备不够用”的统计排在前六位的分别是泰国大中小学教育理念(50%)、语言测试与评估(40%)、汉泰语言对比(35%)、课堂教学技巧(35%)、交际文化(25%)、汉语语法(25%)。

在这项调查中,教师的自评是建立在教学实践基础上的,因此,这个结论很具有参考性,培养单位可据此开设一些相关的课程或者讲座来补充教师的知识。

2.3.2课堂教学

在语言要素教学当中,教师认为困难最大的分别为语法(45%)、语音(45%)、汉字(45%)。而在让教师们举出具体问题时,语法方面产生困难的原因如下:有5位教师认为是自己的泰语水平有限,无法很好地给学生解释清楚,另有4位教师认为是学生的基础太差、词汇量达不到,无法讲授语法;语音方面主要是难以用泰语给学生讲清楚“z c s”和“zh ch sh”的区别,还有“j q x r”这组音的发音部位;汉字方面一是学生有畏难情绪,觉得汉字很难记,二是教师本身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汉字知识和汉字教学的方法。

教师难于把握的课型教学方面,遇到的具体困难分别为:写作课为学生词汇量少,语法基础薄弱,常常写错字和错句,还有的教师谈到自己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去上写作课;读写课为缺乏现代汉字知识,不知道自己该给学生讲授哪些汉字知识;综合课为较难平衡训练学生各个语言技能之间的关系等;听说课,主要是在学生词汇量还没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就开设,学生没办法说。

可以看出,教师遇到的课型教学的困难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学生汉语基础差,不能达到教师所要求的水平;二是自身教学知识储备不够、对各种课型在教学方法上的掌握也不太好。

在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调查中,“语言障碍”排在了最前面,高达75%,因此对于赴泰任教的教师来说,应重视加强泰语的学习。排在第二位的问题是“维持课堂秩序(60%)”,结合前面关于教师任教学校类型的调查来看,这12位教师全部都在中学任教,这说明对于课堂的有效管理成为在中学任教的老师面临的一大难题。

2.4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培养方案的建议

在对本专业课程设置及培养方案的合理性评价方面,有8位教师认为合理,有9位教师认为不大合理,有3位教师认为不合理,分别占40%、45%、15%。

从“希望学院增设的课程或相关讲座”的调查可以总结出,教师对于针对泰国汉语教学、针对中学生汉语教学的课程需求比较强烈。结合问卷第一部分关于教师“本科专业”、“任教学校类型”的调查来看,汉教生源的多元化、任教学校类型的不同使得教师对于在校期间课程学习的需求有所差异。6位要求增设“汉语本体知识”的教师本科全部为非对外汉语或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议增设“中小学课堂管理”课程这道题中的12位教师全部在中学任教。

3 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启示

笔者将以调查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和教师们对于本专业课程设置的反馈两方面为依据来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此外,还将从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角度来探讨教师专业素质构建的问题。

3.1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建议

此次调查研究从教师教学实践的角度给专业的课程设置提供了大量反馈信息,据此笔者拟提出一个本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第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第二,灵活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3.1.1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针对调查问卷中所反映出来的绝大部分教师任教学校都没有制定统一规范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这一情况,建议增设教育学中有关教学设计的内容,授课内容可包括在面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环境时,应该如何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和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可以某学院的汉语教学为例,来分析和评价其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的合理性。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实习教师可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任教学校的具体情况,帮助其拟定汉语教学大纲,以此来规范学校的汉语教学。

通过调查得出的实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情况,建议“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这门课中所涉及到的教学法的模式为: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让实习教师进行大量的实践。任课教师可以在一两次课上把基本的教学法理论知识介绍完,然后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教学示范片让全班观摩,最后师生一起来讨论分析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法。紧接着,按照各种教学法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让各小组去准备运用指定的教学法来讲解某个语言点或词汇。在下次课上由每组选出的代表在全班做演示。

针对调查问卷中所出现的很多不具备汉语教学经验的实习老师在初次走上讲台,就承担了不同课型、不同阶段的汉语教学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派出之前就加强各类课型和不同水平的汉语教学实践。具体做法就是,在“课堂观察与实践”、“教学调查与分析”两门课中,任课教师可以首先对不同课型、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和贯彻的教学原则以及教学步骤做理论上的讲解,然后选取代表性的教学示范片让全班观摩,并让全班就示范片中的优缺点进行讨论。同时借助学院的留学生资源,由学院统一安排,全班分组按照各种课型、不同水平去现场观摩真实的汉语课堂。要求做听课记录,然后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介绍所听课程的基本情况。最后可把全班分成各种课型、各个水平的教学小组,为每个小组指定一位教学指导老师。每个小组集体备课,进行模拟试讲,并邀请教学指导老师到现场观摩和点评。

3.1.2灵活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第一,灵活性:我们对实习教师本科专业所做的调查显示,非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师占到45%。这种专业构成虽可以为本专业的发展注入很多新鲜血液,带来一些新的理念,但是也应该看到这部分教师的汉语基础比较薄弱,汉语本体知识储备远远不能满足汉语教学工作需要。而且,通过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他们自身也有这方面的要求。那么,在课程设置中,就应该给这部分教师提供一个“补课”的机会,而且必须明确要求非对外汉语或汉语言专业毕业的教师补修《汉语基础知识》这门课程,并贯穿到整个课程学习期间。

第二,针对性:鉴于教师的实习主要面向泰国和任教学校大部分为中学的情况,在课程设置上就应该相应地安排针对泰国汉语教学和中学汉语教学的课程,以帮助实习教师提前了解泰国汉语教学的情况。

加强泰语学习,增加泰语学习课时。可以建议泰语老师在教授课堂教学用语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汉泰语言对比。但是实习教师也应该认识到,加强泰语的学习并不是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去大量地使用,而是为了让实习教师对汉泰两种语言的差异有一定的了解,以便使自己的汉语教学更具针对性以及能够更好地去解释学生的语言偏误。

在泰国进行汉语教学,如果不了解该国的文化和教育制度、教育理念,必然会带来教学上的“水土不服”。所以,考虑到中泰两国文化和教育制度的差异,可以邀请泰国老师开设有关泰国文化及教育制度的讲座。

通过调查问卷发现60%的教师都在中学任教。但是从目前学院对他们的培养来看,仍是采取大学本位的教师教育模式,缺乏对于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关注,所以这种培养方式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通过在中学实习的教师的反馈发现:中小学生的汉语教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学,绝大多数学校都是把汉语课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因此他们的汉语教学更加注重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们更多的需求来自于在课堂上怎么吸引学生,通过什么样的活动设计才能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因此,建议增设“课堂活动设计”和“课堂教学技巧”这些课程内容,并伴以教学案例分析、试讲等方式来学习。另外,还可以组织教师集体观摩国外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况录像,大家一起来总结针对中小学生汉语教学的具体方法等等。

3.2汉语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课程设置的优化并不能完全帮助教师们解决在教学上遇到的问题,外在的帮助还需要教师自身进行内在的消化,笔者将从教师如何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来提出一些建议:

3.2.1加强学习,树立不断学习的意识

作为一名国际汉语教师应该具备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知识门类多、范围广,要想依靠第一年的课程学习就掌握全部的知识不太可能,因此需要树立一种持续学习的观念,除了课堂上的学习时间之外,课下也一定要针对自己知识上的空缺进行“补课”。更重要的是在到了泰国以后,在面临实实在在的汉语教学时,一定会遇到很多在之前的课程学习中教师所没有讲授过的问题,这个时候,就更应该具备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从书本以及其他渠道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实践中不断去积累和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

3.2.2加强实践,运用各种资源提高自己的实际教学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是能够直接到海外进行汉语教学的老师。因此,教师教学能力的增长是培养的重点目标所在。而教学能力的增长来自于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的大量的教学实践。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来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

第一,观摩教学示范片:这种方式可以说是为新手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提供的最直接的一条“捷径”。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从网络上、图书馆等渠道搜集包括各种课型、各个阶段、针对各类教学对象在内的教学示范片,进行反复地观摩。运用课堂上任课教师讲解的基本理论从整体上把握各类课堂教学的原则,从细节处去深刻领会授课教师处理每个教学环节背后的教学理念,然后思考如果是自己来讲解同样的内容,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最后将自己和授课教师的方法进行比对,分析出孰优孰劣,将别人的成功之处引入自己的教学之中,不足之处则加以改进。

第二,帮助语伴学习汉语:在每位实习教师进校学习之后,学院即为其安排了语伴。实习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在和那些外国朋友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之上,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学习汉语。可以说,这种一对一的教学方式是很多未曾有过教学经验的实习教师接触汉语教学的好机会。实际上帮助外国学生解决学习难题的过程,也是自身积累教学知识和增强教学能力的过程。

3.2.3树立教学反思意识,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的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的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

教师可以从反思的多种角度,运用反思的两种方法来反观自己的教学情况:

3.2.3.1开展自主型反思

第一,教学日记:坚持记录每天教学活动的整体情况,总结自己教学中的优缺点,对于做得不好的地方要思考原因和改进的具体方法。特别是要记录下那些事先没有设计而在教学中突然闪现的好点子,这些灵感往往是在特定的情景之下被激发出来的,因此对于解决教学中情境性的问题很有帮助。

第二,访谈与调查:积极主动地从学生那儿收集教学反馈,以一种真诚的态度去询问学生对于自己教学的客观评价,以检查自己的教学是否满足学生的需求,是否适合学生的水平。

3.2.3.2合作型反思

第一,观摩当地熟手教师的课:对于新手教师来说,从观摩熟手教师的教学中所获取的直观经验比以前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要“实用”得多。所以,教师应该主动地去向当地教师就怎样改善课堂教学、当地学生的学习特点等方面虚心请教,使自己尽快地适应当地的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案例范文6

关键词:任务型语言 英汉双语教学 措施

英语教学方法是保证英语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它主要是根据各种教学条件以及教学思想而创造的,任务型语言教学作为教学方法的一种,其吵闹声在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英国等语言教学领域被广泛运用。作为广义的一种教学方法,也被运用在其他课程教学活动中和不同阶段的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从根本上引导学生转变自我学习理念,从而让学生在实际学习活动中突出主体地位。我国教学活动中的双语教学自从开展后,就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关注,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中职双语教学水平,教师要尽可能地在教学活动中运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方式,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一、我国中职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现阶段中职教育双语教学活动的分析,实际教学活动中存在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低效费时。受到课程设置、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材以及教学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目前中职双语教学活动中的存在时间和教学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从而造成整个教学活动轻能力、重知识的问题。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大都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讲解语法知识、词汇以及课文内容,从而导致整个语言输入量相对较小,学生对信息的处理以及提取能力受到忽视,无法提升问题分析以及解决能力。采用满堂灌或者单一式的教学方法很难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从而导致其双语语言发展受到阻碍。

二、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在英汉双语教学中的运用措施

根据实际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教学经验分析,要想从根本上提升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在实际双语教学过程中应用水平,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保证任务型教学方式的真实性

双语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各种教学任务,也就是教师通过观察客观周围环境,根据实际教学需求所设计的、对教学活动有着一定作用的任务;另一种则属于教育型任务,也就是通过对各种语言教学理论的研究,选择间接对现实社会进行反映的一种教学任务。对于来自于现实生活的任务,要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把握其真实性。这种真实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是保证语言输入达到真实性的要求,中职学生对于各种语言的输入也要有着真实性的理解;其次,保证所有正面、积极的语言练习活动达到真实性的标准,让课堂教学活动能够对各种社会情境进行真实性的再现。

(二)任务型语言的设计以及实施原则

任务型语言方法的运用核心就是“任务“,通过对教学任务进行准确全面的设计,能够保证整个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目前在英汉双语教学活动中实施的教学任务很难把握住其难易程度,很容易出现表演味或者任务性质太浓的问题,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际教学效果。要想从根本上提升该种教学模式的运用水平,就要遵循相关原则,首先,要制定较为详细的实施计划,其次就是保证该种教学方法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最后,就是明确教学任务的重点以及难点。例如在职高高一英语Unit3 School life教学案例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该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正确朗读“promise、yearly、babysit等单词,并且能够掌握”through、skill、social、offer、include、education”等相关的知识点。还要让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来对美国高中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进行了解。该部分教学阅读设计思路为快读――细读――操练――巩固。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运用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欣赏一些英语歌曲,然后在进行课堂教学,在课程结束时,可以布置几个家庭作业,例如让他们寻找美国和中国校园生活中感兴趣的地方,并写出自己对校园生活的感兴趣点,从而保证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在实际英汉双语教学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和价值。

(三)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综合能力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实际运用,并不是单纯地开展语言形式教学活动,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以及语言系统选择学生兴趣点集中以及实用性的教学话题,并对学习任务进行集中设计。教师还要根据中职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对语言学习的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调节,合理进行任务设计、教材选择以及目标确定等工作,从根本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结语

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作为新时期环境下常用的一种双语教学方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同时,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在今后的英汉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将其与其他教学模式进行整合运用,在进行教材选择和课程设计时,要综合其他教学模式共同运用,从根本上提升英汉双语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更多的动力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思武,余海燕. 论任务型语言学习与交际语言教学的本质区别――《英语课程标准》任务型语言学习研究四题之三[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136-144.

[2]顾伟列,方颖. 商务汉语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初探[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9,02: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