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线上教学优秀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线上教学优秀案例范文1
一、数学学科线上教学
(一)教学方法
2月3日,在区电教中心的组织下,我们进行了网络在线直播培训,通过培训我们掌握了网络直播及人人通的使用方法,这为我们今后的线上上课提供了指导和帮助,虽然没有教室和教学的硬件设施,仅一台电脑和手机我们也要坚守这份工作的使命。在线上教学初期,我校数学教师“微信”、“人人通空间”“一起小学”三个客户端相结合,学生在微信进行语音签到及导学案、微课的接收,在人人通进行体温填写及计算题的“习惯养成”,在“一起小学”进行练习检测。教师通过“微信”及“一起小学”批改作业。随着线上教学时间的推移,经各位领导商议后决定,可以进行直播授课。从刚开始接触“钉钉”软件到线上给学生教学,从不熟悉迷茫到线上教学中的收获,我们深深认识到了,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教师首先牢固树立信息化,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紧跟时代的脉搏,更何况认清形势认真完成线上教学任务。
线上授课开始时,教师保证提前几分钟签到,保证听课学生人数,做到每位学生不掉队。授课时教师的语言应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并举一些具体例子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的提问应有针对性,对于学生的解答教师应做出恰当的评价,多以鼓励为主,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时强调重点和难点,助学生总结知识点,提醒学生做笔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授课节奏。
(二)教学效果
1.对于重难点内容,通过反复重学,反复思考,来帮助彻底的理解和掌握。
2.在线学习能很好的实现个性化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进度,根据自己的需求、知识背景、个人喜好、学习风格来选择学习内容,有效地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从而提高个人的学习效率。
3.由于不能和老师面对面,学员对老师的依赖心理大大减弱,学员会慢慢培养起“学习得靠我自己”的观念。这实际上是促使学生确立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出现的问题
1. 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要求较高,缺少老师的现场指导和约束,容易走弯路。
2.网络交流不如面对面交流来得直接,也较为花费时间,而且容易让学员产生依赖心理,认为听不明白还可以重学,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下降。
3.对于在离开老师视线,而且家长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课上课后监督环节有很大漏洞。
(四)改进措施
1、提醒孩子在一个安静的场所学习,与学生互动,努力让课堂生动、丰富,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致。
2、与家长及时沟通,适时监督孩子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其朝努力上进的方向发展。
3、课前检查网络通讯情况,确保网络畅通。
4、通过随机点名提问方式与学生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夸奖学生,让学生乐于参与。
二、语文学科线上教学
(一)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学科的性质,在广阔的资源中寻找最适合学生学习和接受的方式,为此我校语文教师采取了“一起小学学生”、“微信群”、“希沃白板”、“人人通空间”相结合的模式,利用“希沃白板”制作微课,重点讲解教学难点和易错点,并将微课链接发到微信群,学生可以重复观看;利用“一起小学学生”、“人人通空间”里的优质题库,为学生选取预习和课后引导巩固习题;利用“微信群”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反馈,同时也通过资源转发等方式,为学生推荐优秀微课和PPT。
(二)教学效果
“停课不停学”期间大量用户扎堆聚集在教育类网站和教育类APP,导致网络比较卡,制约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效果。部分学生由于条件限制,使用的是父母的手机或父母淘汰的配置较低的手机,在线上教学时,往往会因为电话来电或卡顿造成学习中断。线上教学教师不能直观看到学生的学习的纪律、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抛开上述问题,线上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很容易投身其中。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1、有时网络卡顿,教学有中断。教师找出是自己网络问题还是学生网络问题,如果是自己问题,联系网络公司解决。如果是学生问题,联系家长,指导家长解决孩子网络问题。
2、小学生自主学习较差,如果布置的是文字,或PPT学习,则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改善措施:布置的是微课或实时小视频教学则学生积极性较高,学习效果也更好。
3、布置的作业分为网上完成作业和纸上完成作业,个别同学作业完成比较拖拉,老师在批改纸上完成的作业时批改比较耗时。改善措施:为了学生的眼睛健康,教师尽量给学生留纸质作业,给学生分组,建立小组群,在小组群里教师便于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三、英语学科线上教学
2月10日前期,我们已经紧锣密鼓,做好网上教学的各种安排,建立微信群,让家长下载App,自主备课,挑选各种优秀的教学资源,制定网上教学计划,到学校取回任教学科的课本和参考书等。
(一)教学方法和手段
线上授课我们利用微信区、人人通选用了优质的授课资源给学生,包括区教研室安排的每个年级的骨干教师发送的资源,微信公众号的资源,“一师一优课”等优秀的教学案例,学生和家长反馈较好。3月15日前后,街道教委又安排每个学校利用固定时间进行学校的教研,我们响应上级的安排,积极组织各个年级的英语教师进行教研。针对近期网上教学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研讨。我们研讨教学进度,探讨学生上网课时可能出现逃课的情况该如何避免,学困生上网课能否跟上进度以及有些学生的单词错误发音在线纠正存在困难的情况进行教研。后来我们调整了教学方式,4月20日起,所有教师尽量采用钉钉直播授课,因为所用软件可以统计学生的在线时长,可以避免给一些逃课的学生打开手机,人不在身边,这样的互动方式老师可以更全面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教学效果
老师在备课、上课方面下了较大功夫,课堂授课高效,利用直播,以不同的游戏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大部分家长对线上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线上教学的时间可能稍有些长,教师要做到精讲。布置的线上作业学困生不能及时完成,需要老师与家长进行沟通,督促学生完成作业的上传,也有的同学反复督促仍然不能及时完成作业。学校复课后我们老师也会对线上教学的成果进行进一步的摸底,进行查漏补缺,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复习。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1、教师无法把握学生的听课状态,师生交流互动有限。观看微课时看不到每个学生,无法看到学生的听课状态,无法对学生进行较好的课堂管理。另外,在线教学,学生发送语音时,学生发送音频老师们逐个听完,虽然进行了点评,但是觉得同学们浪费了宝贵的等待时间,不纠正又没法进行下一步课文的学习。
2、近期使用上学期的课表上课,学生有时不能签到,同时线上教学战线的拉长,加上大部分家长的复工,不能很好地监督学生,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差,学习的积极性有所下降,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
针对这种问题,学生不在老师身边,老师们也尝试了各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做好“停课不停学”工作,及时主动与家长联系,课上为了更好地监督学生,直播授课时多给予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把每次直播的时长给课堂参与率低的同学家长,查找原因。线上作业上传不及时的同学老师每次授课时进行再次提醒。
四、其它学科线上教学
小学线上教学优秀案例范文2
关键词:课堂教学;和谐因素;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76-02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在体验和谐快乐的情绪时,能激发无限的能量去完成活动,在热情高涨时,则信心百倍,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因此,《新课标》指出: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定位,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和谐、兴奋的状态。因此,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的和谐因素,引导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确定对信息的认知定向,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是值得探索的教学课题。
1.课堂教学中和谐因素的诠释
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轻松快乐、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通过外部条件的作用方式,激发、支持和推动学生内部过程的有效发生和学习结果的达成。它包含学生和谐的视、听环境、动手操作环境、和谐的学习方法等内容。
2.和谐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界定
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是教学结构的主体,布卢姆把"先决情感特点"列为影响教学的"三大教学变量"。因此,教学活动首先是情感的活动过程。评价一节课的成功与否,首要指标应当是在学生和谐情绪体验中,学生积极思维参与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如何。一堂优秀的数学课必定是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通过师生情感交流,学生产生特定的内在体验与感受,以达到学懂知识,会学知识,会用知识解决问题为目的。简称"和谐"、"懂"、"会"。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渗透,互相交叉发挥作用的。一节课中,三维量之间的作用关系如图,从图中的关系与实践证明:缺一维量的数学课称不上优秀课,仅具有一维量的课应是不成功的数学课。
3."和谐教学"的实施途径
3.1 充分发挥语言艺术,创设和谐的课堂语言环境。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具有抽象性、简约性、精确性的特点,又具有符号化、形式化的特点。因此,数学教师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研究语言的表述,做到既准确又生动形象,既诙谐幽默又能完整准确地表达所要讲述的内容,让学生在和谐轻松的语言交流中确定认知定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教学"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应当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上"板着面孔"的课,学生可能会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但他们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也不会有积极主动的探索热情。宽松和谐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只有通过游戏或生动的情境才能实现,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有探索性的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
案例1: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小于号、大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区分。又如把教学长度单位改成"长长短短",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比大小说成"排排队"等等,学生对这些生活味十足的知识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用诙谐的语言讲数学方法。案例2:" 有头100个,脚240只,问鸡兔各有多少只?"学生看到题目,议论纷纷,有的用心算,有的用笔算,因学生思路纷乱,始终算不出结果。我是这样处理的:
教师:"全体兔子立正(像人一样两脚着地)提起前面的两只脚。"
学生: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个个睁大了神奇的眼睛。
教师:"现在,兔和鸡的脚只数相同了。上面有100个头,下面有多少只脚呢?"学生:脚的只数是头的个数的2倍,是100×2=200(只)。
教师:"和原来脚的只数比,少了多少只呢?"
学生:计算后马上得出是240-200=40(只)。
教师:"这40只脚到哪里去了呢?"
学生:"被兔子提起来了。"
教师:"现在笼里有多少只兔子?多少只鸡?"学生们欢叫道:"有20只兔子,80只鸡。"
这样一个抽象而枯燥的题目,在教师幽默风趣的教学中,变得浅显、生动有趣。因此,幽默与风趣的语言会令学生们在愉悦的微笑中学会知识。
3.2 优化视觉对象,构建和谐视觉环境
3.2.1 发挥多媒体的功能,创设"动态"的视觉对象。《新标准》明确指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小学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信息技术为教师自主探究教法提供了有力的平台。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功能,在适当的教学内容中,利用信息技术呈现以往教材和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呈现的内容,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内容的有机结合,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动态地解释概念,演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教学手段多样化,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本质。
案例3:教学《10的加减法》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引人新课的:电脑演示"小鸡吃食"的动画故事情节(有一个小朋友拿出两个食盘喂小鸡。出现了左盘4只,右盘6只),鼓励学生根据这个画面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他们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 一共有几只小鸡吃食?(6十4=10)用动画演示:4只小鸡走在一直线"加"6只小鸡走在一直线上的情景;
(2)左盘吃食的小鸡比右盘少几只?(6-4=2)
(用动画"闪烁右盘多的2只小鸡)
(3)一共有10只小鸡吃食,左盘4只,右盘有几只?(10-4=6)动画演示:一直线上有10只小鸡,左盘4只,剩下到右盘,那右盘有几只?
小学线上教学优秀案例范文3
本刊记者:许院长您好!请介绍你们的手机直播课堂等成果的研发背景。
许晓艺:华南师范大学一直致力于用技术创新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远程培训。作为教师远程培训的主要实施机构,网络教育学院2010年入选教育部“国培计划”远程培训机构。近几年来,积极开展移动学与教应用系统的研发,完全自有技术、自主开发出手机直播课堂技术、移动录课系统等。依托手机互联网技术,针对偏远农村地区师资欠缺的教学点,探索基于网络的“教师工作坊”研修模式,构建了城乡学校异地同堂上课网上教学模式、手机名师工作室教研模式等,积极推进了基础教育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本刊记者:提供海量教学资源,共同打磨教学技艺,这可以说是抓住了粤东西北地区的教育“痛点”。
许晓艺:是的,经过教育创强,粤东西北地区的网络硬件已经基本完备,现在匮乏的是教学资源,缺乏的是怎么用工具、怎么用平台,让名师和教师“唱戏”,在这方面我们M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如校本研修、教改、课堂教学调研、送教下乡等。粤东西北地区的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较低,而且特别缺乏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师,因此,前几年我们用“名师课堂”来录播。这是传统的方法,录播的效果不是太好,首先要求有一个专业的录播团队带着庞大的豪华的机器到课堂,录完之后,上传到网站上,但后面怎么样了呢?教师不一定看,或者看了40分钟的视频,他不一定能抓住最精华的东西,他可能还是学不到教学技巧。如果观看的人不多,资源就变成了静态资源,流动不起来。所以我们现在做的事,不再是把资源“往下灌”,而是通过“1手机+1网络”,实现手机课堂直播,由优秀教师把资源“往上传”。
本刊记者:请您介绍具体案例。
许晓艺:我们的研发团队很棒,整个研发过程不到1个月。2016年3月7日,我们第一次用手机直播课堂,相关学校首先加入“手机教师网”,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天河实验学校三年(3)班的师生上了一堂课,直播现场在广州。与此同时,广西宜州市东屏小学,及广东博罗县的教师和学生,在自己的课室观看这个视频,并且和广州的教师同步进行课堂活动。后来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了这种模式,例如通过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直播,广东博罗、广西宜州、广西岑溪、福建南靖县、安徽阜南县的农村教学点实时收看,各市县中心学校直播,当地村小、农村教学点协同教学。
乡村教师还有一个特点是全科教师“包班”的特别多,这个全科教师,他可能某一科或者某几科非常厉害,但是因为学历水平问题,上音乐、美术、体育课等有专业水平要求的科目,会比较吃力。所以我们认为要把全科教师“拔高”,让他在一个高的平台上,考虑如何上好一门课,如何进行有效教学。例如,广西宜州市庆远镇中心小学是一个镇的中心小学,这个学校的教师除了给本校学生上课,还要去农村的教学点和村小送教。以前送教比较困难,除了有交通的因素,送教教师本身在中心小学也有教学任务,常常忙不过来。现在有了手机直播课堂之后,中心小学的教师和教学点、村小的教师,可以利用手机在课前协同备课。那么,教学点的教师和村小的教师,已经在课前学习了一次,然后在课堂上他们扮演了教师助手的角色,和学生一起观看中心小学教师的视频,并指导、辅导学生参加教学环节中的一些活动。我常常说,在电视剧里演主角很难,但和学生一起看电视剧、一起评电视剧不难。上完这堂课之后,有的教学点的教师就会进行“还课”,自己尝试着,按照辅导教师的要求,按照刚才课堂上的教学流程上一堂课,慢慢地,这样的课上多了,他的教学水平无疑就提升了。2016学年第一学期,博罗县罗阳城郊中心学校用这种方式进行了英语课改,已经带动了它的教学点和村小的教师共同“动起来”。有教师评价说:“新平台,新感受!在办公室就能轻松学习、观摩、思考,同时与家长互动。”“一个教师,多班同学,同行评教,家长促教,终身成长。”
这样,形成了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发达地区优质中小学、欠发达地区县镇中心学校、农村教学点的四级网络体系,“点对点”变成了“一点对多点”,实现了城乡协同备课、协同教学。技术先进,应用草根,使送教下乡、支教活动更精准。
本刊记者:同一区域内的不同学校如何利用“手机教师网”进行校本研修和教研活动?
许晓艺: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天河实验学校用“手机教师网”开展了多个学科的教研活动,教师们积极评课议课磨课。云浮市开展高中、幼儿园阶段能力提升工程校本研修活动,邀请了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专家和广东实验中学的学科教师在“手机教师网”开展送教下校现场直播,云浮市教师在手机观看、学习、提问。新技术也助力于校园足球教学,2016年5月,大埔县教育局举办了文峰杯梅州足球教学赛,手机加无人机现场直播,前广州太阳神队前锋吕建军现场解说。清晰的画面,专业的解说,使场外的球迷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足球带来的快乐,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关注、分享校园足球。
本刊记者:现在培训资源库的建设情况如何?
许晓艺:目前“手机教师网”拥有上千个教师培训专题,包括高校教授、优秀教研员专题讲座、中小学优秀教师教学案例等。农村及边远山区教师足不出户,通过手机即可在本地便捷地享受优质培训资源。
本刊记者:华南师范大学利用这些资源进行了哪些精准扶贫活动?
许晓艺:我们组织开展了利用互联网技术“送教下乡,送教下校”工作。一方面聘请专家深入当地学校,手把手帮助教师解决课堂教学的具体问题。另一方面利用手机直播的方式,扩大专家送教的辐射面,通过手机进行同课异构,搭建起城乡教师对话的渠道,切实帮助乡村教师提供教学能力。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近百次送教活动,遍布博罗、大埔、郁南、连南、雷州等地。
本刊记者:专家、名师的引领非常重要。您在全省信息化工作现场会上介绍了一个案例,连南陈君玲手机班主任工作室开展了班会课联播活动,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联播?
许晓艺:2016年12月5日,广东连南陈君玲手机班主任工作室(省级)开展班会课《拒绝零食》《环保小卫士》联播,陈君玲老师所在的连南县顺德小学与连南县的村小、教学点进行联播活动,同时广东、广西、福建的教师用手机观摩和交流,受到了教师们的高度评价:“手机直播让人随处可学,人人可看,互动交流。”这是“手机教师网”的又一重大创新。近年来,名师工作室建设工作如火如荼,但由于缺乏专业化的网络平台支撑,跟岗结束后,工作室教学、教研、教改等活动无法常态化,有些教师只能用自己的微博信息,而教师日常工作繁忙,用电脑也不方便,手机直播技术解决了工作室研修活动的关键问题。依托“手机教师网”构建手机名师工作室、手机班主任工作室、手机校长工作室,把名师工作室搬到手机上,名师和工作室成员用手机就可便捷地开展各种研修活动,手机备课、播课、晒课、观课、评课、磨课更为常态。尤其重要的是“手机名师工作室”更加开放,向教师、家长、学生、教育主管单位和社会开放,让名师更有 “名”,让骨干更能“干”。目前,广东、广西、福建的省市县级手机名师工作室、班主任工作室和校长工作室相继在“手机教师网”上建设与上线。
本刊记者:对于基础教育系统的教师培训模式,你们有什么样的探索与实践?
许晓艺:我们在全国率先探索创新了基于网络的“教师工作坊”研修模式,即“1手机+1平台”实现微课录制与上传。通过我院自主研发的“掌上录课”,教师可自主地在任何地方通过电脑、iPad、手机等移动设备录制微课,并可直接上传到教师培训平台进行互看、互评。现累计在全国建设基于网络的“教师工作坊”1600多个,受益教师10万多人。依托移动录课系统,名师、受训教师在各类工作坊上传微课高达31362个,上传其他生成性资源665101个,通过“名师引领,受训教师互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真正挖掘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形成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新模式。同时,我们开发了基于基础教育的微课教学案例集,鼓励中小学教师探索以微课为单元的学习方式,⒋统教学与网络教育相结合,实现翻转课堂、网络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本刊记者:在校师范生是否也能利用这个系统进行学习?
许晓艺:我校的师范生原来去实习及开展“三下乡”活动,一般由带队老师带着几十个学生到校,但是每一个实习生上课的质量如何,带队老师因为时间精力有限,不能一一进行指导。针对于此,我们开发了“大学生实习工作坊”创新项目,指导老师要求每一个实习生录自己的微课,或者录整个上课过程,把它上传到工作坊自己的群里。然后指导老师在广州用手机来观看视频,在手机上进行指导和点拨,这称之为新形式的“三下乡”,是全国首创的。大学生揣着手机去送教,不仅是优质培训和教学资源对乡村学校的传播,更是我校优秀教育教学理念的传承与延续。
现在,每一个学科都可以组建自己的学科工作坊,教师在上面点评指导,同学之间互相切磋评价,带队的实习管理老师也可以在上面布置作业,慢慢地,就形成了自己的资源库。我们在高职院校也推进了这个项目,一个工作坊可以纳入学校教师、业内工程师、企业师傅、行业专家、高职院校学生等,便捷地实现了校企合作。
本刊记者:可见,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可以做的教育创新形式确实很多。你们团队现正研发什么项目?
小学线上教学优秀案例范文4
首先感谢市教研室的领导给我这次机会向大家汇报信息技术的教研工作开展情况的工作。
年来,在市教研室的指导下、在区教研室的支持和在座各位老师的帮助下、我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各项教研工作以市教研室年度工作要点以及区教育中心中学教研室三年规划为导向,以“深化课堂教学、加强课题研究、提高专业素质”为研究重点,以近期教研目标为阶梯,结合本区信息技术教师和教学实际情况,创新教研模式,不断推进日常教学研究、教学指导和教学建设等服务工作,顺利完成区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各项教研工作。现将具体做法向大家汇报如下:
一、转变观念,积极探求新的教研理念。
版权所有
首先,转变观念,作新教育理念的追随者。
基础教育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变革,只有教育理念彻底转变了,才能自觉指导教学行为,实现课程改革的目地。而许多教师多年来形成的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转变观念决非易事。因此,我感到作为教研员就必需站在这次课程改革大潮的前沿,带头学习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平时经常阅读《信息技术教育》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等专业杂志,经常到一些信息技术教学网站和论坛中去汲取新的理念、观点和案例等,并随时进行笔记摘抄,写下心得体会,同时将这些经验及时介绍给广大教师,充实、丰富老师们对新课程的了解,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教育理念的追随者。
其次,转变观念,作教师教研工作的合作者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前,深刻认识到教研员不是所谓“专家”、“领导”,而是与广大教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朋友”、“队员”。因此,平时通过深入学校听课调研,与一线教师进行平等对话,一起探讨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教师的思想状况,建立了我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档案袋库;同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与教师共同开展课题研究,一起切磋交流,共同探索适合的信息技术教学新模式。在指导教学中,和一线教师一起挖掘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实际灵活设计任务和活动,帮助老师上出自己的课,这样在与教师的积极互动中,在共同的教学反思中一起进步成长,成为教师教学的合作者。
二、积极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为了使教研活动能真正解决一线教师的实际问题,提高教研活动质量,每学期初在介绍学期工作计划时,都要开展征求教研意见活动,让老师们谈出自己对学科工作计划的看法,说出自己本学期迫切想解决的问题,最后分类汇总,在与大家共同讨论后确定该学期工作目标,使工作目标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此外,在学期末,请老师以无记名填写教研活动反馈表的方式,反馈他们对本学期教研工作开展情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在对自己过去工作进行有效自查和评估的同时,及早地为下学期工作能收集到具有指导意义的第一手宝贵资料。
此外,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开展教研,灵活开展了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分片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同时,不断创新教研方式,使教研形式多样化、系列化。通过采用“对话、交流、互动”的模式,实现了从专题的理论介绍到教师亲身的实践上课、集体反思评议的一系列教研活动组织;将备课、说课培训以及上课评课、教学案例评比等教师基本功培训、考核过程完整化、系统化。通过这些系列化、专题化的教研活动,使教师之间的讲、听、评、交流的机会增多,教师从中汲取新知识的机会增多,从而实现了教师间的资源共享,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的成长。
三、认真钻研,实现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
一方面科学、规范地开展课题实验工作,健全课题实验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通过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来完善和推进课题研究;同时注重以应用性研究为主,加强课题研究的总结和推广。曾经承担了市教研室课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从选择学校建立课题组,到完成阶段性研究和结题工作,保证整个课题研究规范化、具体化和实效化,并与教研活动紧密联系,开展相关的理论学习、研究课、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小论文、阶段性总结等活动,不仅保证了课题的顺利结题,而且取得了点带面的作用。目前又参与了市级课题“中小学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资源库构建与优化研究”的研究工作。
四、加强骨干教师培养,以中心促全面。
版权所有
由于学科特点,我区信息技术教师基本上都是青年教师,而且非专业、非师范的又占了近,教师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和教学监控的能力很薄弱,计算机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较差,因此加强青年教师的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为了尽快地使青年教师成熟起来,一方面通过调研听课,及时发现优秀教师,建立高中、初中、小学中心组,让骨干教师直接参与教研活动的组织、研究课实施、评课以及反思教学等活动,达到锻炼能力、提高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让教学能力突出的青年骨干教师现身说教,更容易在一线教师中产生共鸣,使之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例如在上学期由骨干教师们主持的“信息技术大讨论”,大家将自己在教学和计算机网络与机房维护中一些经验“共享”出来,使得在场的每一位老师都颇受启发,活动得到大家的好评。
五、构建网络、分级管理,建立网上教研新模式。
因为学科特点,大部分学校一般只有一位信息技术老师,平时缺少与同行教师的交流,不利于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建立“区学片学校”三级教研网络,由中心组成员和骨干教师担当学片组长,对学片的教研活动进行组织、管理。而且,通过学科教研网络辐射到每一位教师,学片教师之间互相接成对子,大家互相帮助、共同探讨问题,推广优秀经验,使得教研活动打破了时间的限制。
在市教研室的倡议下,我们也建立了学科网页,将教研通知、教研内容以及相关资料等补充到网页中,使得教研活动又打破了空间的限制,老师们可以随时通过网络掌握每一次教研活动的内容,同时网页中还对新课程理念、新课标解读、各省优秀教学设计以及专家理论等进行介绍,增加了老师们获取新的理念和经验的途径。
通过开展上述活动,取得以下点滴成绩:在两届中小学生电脑作品制作大赛中曾人次获全国三等奖,人次或全国优秀奖,人次获市级一等奖,我区获市最佳组织奖;在信息学奥赛中人次获市一等奖,本人撰写的片论文获市级二等奖篇,三等奖篇。
小学线上教学优秀案例范文5
一、基本情况
我市总面积8117平方公里,辖两县两市两区,国家级贫困县1个,省级贫困市、县各1个,总人口460万。全市共有普通中学280所,小学987所,幼儿园178所,教师共计4.2万人,其中农村教师占60%以上。
1. 我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
(1) 现有硬件环境,我们对全市120所初中学校的常规电教设备进行了调查,发现有32%的学校教室没有电脑,有43%的学校没有电子白板,还有33%的初中学校连投影仪都没有。
(2) 在信息技术培训方面,全市95%的中小学教师已取得了信息技术高级证书,对教学设备具有了一定的驾驭能力,但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意识淡薄、能力不足,距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还有很大差距。
(3)全市60%以上的教师在农村,50%的农村学校尚未通网络,教师无法从互联网上获取教学资源,教师的信息化教学难以实现。
(4)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水平调查显示,很多教师只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网络的驾驭能力不够,尤其在网络交互方面;在课件制作方面,仅有3%的教师能利用Authorware、Flash等制作工具,8%的教师能利用几何画板,其余教师多用PowerPoint(60%)作演示性文稿,大部分教师制作和应用课件的水平还比较低。
(5)对教学与学习理论、方法的掌握程度。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理论、新课改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信息化教学设计等都有所了解。但就熟练程度而言,尤其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能够熟练应用的仅为调查总数的3%,能够应用的也仅为6%。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何让教师把学会的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到教学中去,实现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仍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信息技术概念认识模糊,应用积极性不高。许多中小学教师把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解为计算机培训(或者微机培训),虽然对教育技术概念有一定的认同,但对信息技术概念的理解还有待提高,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和领会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还停留在教的层面上,没有转到为了帮助学生的学习层面上来。而在教学中,甚至还有学校把现代教育技术排斥在课堂之外,仍然坚持“一支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教育模式,把大量的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作为一种迎接上级检查的摆设,导致很多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于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2)培训经费难以落实,教师经济压力大。我市地处湘中偏西,国家级贫困县1个,省级贫困市、县各1个,60%以上为农村教师,教师工资收入低,财政应该投入教师工资1.5%的继续教育经费大部分县市区又没到位,培训经费由教师个人支出,增加了老师的经济负担。
(3)培训方式单一,教师培训积极性不高。目前培训方式主要有“骨干培训”和“全员培训”两种。骨干培训模式是首先培养一批学校的骨干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整合于教育的尝试,而后再“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全员培训模式指的是对全体教师实施教育技术的整体培训。目前,很多省份采用的培训组织形式是先“骨干培训”再“全员培训”。培训特点多以集中面授、集体听讲为主,这种形式占到了所有培训课程的95%以上,而网络授课、以课例和讨论为主的培训还处于尝试阶段。信息技术应用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起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怀疑精神为目的的课堂;而我们的信息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用“我说你听”的旧有模式,亟需为学习者创造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
(4)培训内容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培训效果差。目前绝大多数地区主要由培训机构负责培训,部分主讲教师不太了解中小学课堂,所采用的培训形式严重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采用的培训形式,严重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缺乏典型案例。受训教师所工作的学校软硬件环境有很大差异,个体能力层次差异也很大,培训中很多都没能针对学校和受训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析,仍然采用统一的教材和步调。在培训方式和内容上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发展时期受训者的需求,以致最终的培训效果并不理想。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对策
1. 加大宣传力度,让教师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重要意义
为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2004年 12月 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性的大事,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005年 4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这一标准,又专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2014年7月23日,湖南省教育厅下发了湘教通〔2014〕311号文件,关于印发《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规划》的通知。2014年8月25日召开全省中小学教师技术能力建设工作部署会议,启动与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各地各学校应按照省工程办的统一部署,加大宣传力度,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通过工程的实施,建立一套规范性、权威性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标准、培训、考试和认证体系,对于进一步规范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管理,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于进一步促进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让教师明白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是教育大势所趋,是新时期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
2. 周密组织,扎实工作,稳步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按照省厅的统一部署,根据我市的实际,从2014年开始,用四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工作量大,任务艰巨。2014年,是工程实施的第一年,起好步、开好局,对于该工程按计划顺利推进,全面完成目标与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要统一思想、集中精力,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继续抓好各级培训基地的建设。根据湘教发〔2011〕22号《关于印发〈湖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我们已成功申报并经省教育厅批准了13所省级基地培训学校,但对承担全市4万余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来说是杯水车薪,困难还很多,我们要根据本地实际,继续抓好省级基地校的申报和建设工作。
二是切实抓好工程规划。2014年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开局之年,各县市区要按照省厅的统一部署和市局的《实施规划》,制订本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细则,做到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结合各地的教学实际,按照先易后难、先骨干后全员、逐步推进的方式。规划要做到有总体目标、年度计划;有培训方式、培训内容;有相关责任、考核评价。为了使这一轮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不致流于形式,不致成为变相的信息技术培训,必须对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技术培训从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培训目标和培训教材内容体系等多方面做出明确的区分。特别要指出的是,本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要把握农村教师和城镇教师的实际需求两个重点,突出工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是改善硬件环境。提升工程硬件是前提,应用是核心,各县市区教育局要利用实施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工程的契机,加强对学校电教设备的配置(如电脑、电子白板、投影仪器等),教师才能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同时为了适应并促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学校可建立网站、网盘、QQ群等,把教师的优秀教学课件、教学设计、优秀论文、学生的优秀电子作品等及时上传更新,全体教师可随时调用,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鼓励每位教师建立自己的个人网站、网盘等,既可实现资源共享,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又可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21世纪是合作共享的时代,实现资源合作与共享,可省时、省力、高效、互补,共同创造出更为美好的成果,是所有教师所向往和追求的。在网络资源相当发达的今天,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站为教师提供学习的资源,把最新的信息和应用软件、信息采集工具(硬件)等在相关的网站、网盘和QQ群上,让老师们学习、交流。也可以把多媒体硬件、软件的使用方法做成课件或视频在网络上供教师们学习。
四是切实抓好培训师资团队建设。培训者团队的整体素质既影响培训理念,也会影响培训方式,老师们参训的积极性,最终影响培训的效果。本次培训为全员培训,受训人员广,培训对象整体师资水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差异性比较大,培训内容各异、方式多样。各级培训基地要千方百计建设一支责任意识强、专业素质高的培训者团队,这样才能真正满足不同对象的实际需求,从而整体实现提升目标。首先,我们挑选300名学历高、敬业精神好、教学能力强、信息技术精的教师参加省级骨干培训;其次,市本级完成150名市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骨干队伍建设,实现市级所属培训任务的市直、开发区各中小学的“引领者”全覆盖;然后,各县市区教师培训机构完成1000名县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骨干队伍建设,实现县级所属培训任务的城镇中小学校和乡镇中心校的“引领者”全覆盖。通过省、市、县三级共同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教育理念先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覆盖中小学各学科各学段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的骨干教师队伍。
五是切实抓好全员培训工作。从2015年起,以“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为引领,以混合式培训为主要方式,以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培训者培训为突破口,以市、县、校三级培训为主体,分年度、分层次、分类别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到2017年,全面完成我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与测试认证。建立健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机制,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推动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与创新,利用信息化手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
六是创新培训模式。全员培训采取混合式培训模式,即“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网络研修+校本研修”。强化任务驱动,突出实践导向,有效实施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将问题解决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优化培训课程资源,推动教师学用结合。
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主要依托县级及以上培训基地学校组织实施,通过组建以一线学科骨干教师为主体、信息技术理论与技术专家为支撑的培训专家团队,以微课程为切入点,结合学科案例教学,采用案例“观摩、解读、研讨、实践、评价”的培训流程,强化情境体验,帮助教师更新教学设计理念,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手段和提升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力,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普遍性、实用性、关键性问题,实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教师教学负担、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时间不少于30学时。
网络研修:主要组织教师通过网络研修平台进行网络课程学习、交流和探讨,以任务驱动为主线,根据教师需求,确定研修主题,设计系列课程模块,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明确线上与线下研修任务,着重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掌握但在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中尚未掌握的理论与技术方面的问题。网络研修时间不少于30学时。
校本研修:实施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建立“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设计系列校本研修活动,组织教师将所学习掌握的信息技术理论与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实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打造师生负担轻、教学效果好的优质课堂,并以微课的形式上传教学课件至个人学习空间,同时加强相对应的信息技术基本技能跟进培训与教师教学实际紧密结合。校本研修时间不少于20学时。
七是抓好培训结业和考试认证组织工作。中小学教师参加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修完相应的学习课程,并同时按要求参加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经考核合格后,发放培训结业证书并记继续教育学分80分。培训合格后,参加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测评,考试合格者,由省工程办统一颁发教师教育技术水平中级合格证书。考试认证既是检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质量与效益的基本环节,又是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培训学习的助推器。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抓好考试认证组织工作,建立健全考务管理制度,确保培训考核、上机考试、综合考评有序开展,保证考试认证工作的严肃性。上机考试由省项目办统一组织,组考工作由各培训基地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组织实施。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及培训基地要高度重视组考工作,认真组织参训教师参加考试,严肃考风考纪,确保考试公平公正,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试认证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3. 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取得实效
(1)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稳步推进,根据省里的模式和要求,市教育局成立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下设提升工程办公室。各县市区教育局也要成立相应的实施机构,明确专门的工作人员,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障。要根据省颁“实施规划”和市里的“实施规划”,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细则”和年度工作计划。各级培训机构要履行职责,为全面完成我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
(2)加大经费投入。经费投入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物质保障和前提条件。要在教职工工资总额的1.5%和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的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市本级安排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市级骨干教师和市直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各县市区也要安排专项资金,主要负责本地区教师全员培训和培训基地建设。同时,我们要根据有关教师培训经费的政策依据,积极主动,据理力争,争取政府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资金投入,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
(3)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促进广大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的激励机制,是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措施。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已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从2015年起,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与教师资格证再认证、教师职称评定、教师聘用、特级教师评审等挂钩。各县市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完善中小学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的激励机制。要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对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估,总结经验,发现典型,及时表彰,切实提高本工程实施的质量和效益。
(4)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应用是促进某种技能更快提高的最佳手段,为了进一步调动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结合学校的教学工作,学校定期开展信息技术技能的竞赛,如操作技能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运用多媒体技能论文比赛等,通过竞赛激励教师去学习、去探索、去创新,提高自身的能力。对优秀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并优先外派学习。学校行政领导应对新技术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鼓励教师在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参与在职教师培训方案的实施,为培训学习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必要的经费。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提高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学校要积极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开展校际交流活动,对优秀老师给予表彰奖励。
(5)强化部门协调。沟通协调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力保障。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这项工作,不仅是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职责,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的职责,更是每个教师的职责。财建、教师、基教、电教等各个部门要紧密配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与各中小学校要沟通协调,理顺工作关系,形成工作合力,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小学线上教学优秀案例范文6
创新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有个著名教育专家在小学调研时询问“你们最喜欢什么课?”,学生异口同声,“最喜欢下课”,这个脑筋急转弯式的回答堪称黑色幽默,真切地反映了学生对学习的厌恶和反感,“流水线”、“填鸭式”的教学已经没有市场。要让学生喜欢上课,并且在课堂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在改进教学方式上下功夫,用创造力提高课堂吸引力、凝聚力,提升教学效益,重点要在“三化”上做文章。
一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信息化”上求突破。在平板电脑上阅读教材、听老师用幻灯片授课、打开网络课堂自学知识,传统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碰撞出教育改革的火花。校园网、校际网、互联网的普及为创新课堂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撑,ipad、平板电脑已不再是城市小学生的奢侈品。学生打开平板电脑,登陆教室的客户端,白板投影上即时显示学生练习的信息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情景。特别对突破比较抽象的难点、把握重点效果显著。如小学六年级圆的面积、圆柱体的体积、圆锥体的体积推导是以往教学的难点内容。运用电脑显示其推导过程,形象生动,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学生自己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操作演示。在课堂练习上,学生随教师进入数字化校园系统题库,在线做练习,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瞬时显示,既减少了学生抄题的时间,又减少了教师作业批改的工作量,还能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是坚持聚焦常态课堂精讲精炼,在“精细化”上求突破。教学精细化管理,即以有效教学为目的,以教学质量为中心,追求高的教学效益的管理。
三是积极推进课堂教学全过程优化,在“公开化”上求突破。现在学校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考核除了成绩,就是检查教案、上公开课,但忽略了课题教学的不可逆性,这种“表演式”、“资料式”的检查手段往往掩盖了教学的真实性,“阳光教学”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充分运用教学平台,将不同班级、不同教师同一内容的重点授课,随机录制成视频影像,供教学研讨、家长观摩、学生学习,日积月累,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就能形成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百花齐放的优质教学影像资源库。互联网走进课堂,运用远程教育平台,无形间建立了一个大教研室,不同学校的教师互动互学,共享国内外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教研团队、学习团队,与“最好的老师”亲密接触,借鉴最优秀的教学案例,开阔眼界,促进不断提高。
推进家校共育,促进数学知识转化
曾几何时,“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成为中国家长教育子女的原动力。孩子们从幼儿园到高中,盲目攀比之风日盛,负担层层叠加,让学生苦不堪言。学校布置的作业少了,家长“加码”的分量就重。走出减负困局,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家庭、社会也要做出努力。
一是明确家长在学生教育中的主体功能,为“家教”正名。现在一提“家教”,往往认为是花钱请老师补习,参加各类培训班,这是对家教的曲解。家教的本质应该是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正确的教育理念、人才观念对孩子影响至深。资料显示,在教育高度发达、被誉为世界楷模的美国,因为对教育理念认同差异,有约260万学生在家上学;在美国前10名大学中,有7%来自此类学生。教育改革,首先应当从改变家长入手,让家长们明白自己的责任,把本民族优秀的教育观念继承下来,把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发杨光大。家长到位,理念到位,越减越负的局面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家长带学生参与这些生活问题的处理,形成感性认识,对学生突破这些难点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是发挥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教育职能,还“兴趣”原貌。。兰州市城关区依靠社区资源,建立“小学生免费兴趣班”,及时为“盲区”补位,深受家长欢迎。以前的兴趣班,往往是家长把自己的期望变成“兴趣”强加在孩子身上,带有让孩子成名成家的功利意识,与孩子真正的“兴趣”不合拍,造成孩子反感、家长被动。社区安排了厨艺、陶艺、书法绘画,乒乓球、台球、跳绳、舞蹈等等动静结合的兴趣班,从社区聘请有特长的爱心人士任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重在参与、兼顾专业。学生参与其中,乐此不疲。有的社区还成立了由学生自发组织的“小胖墩俱乐部”、“白天鹅艺术社”、“文学创作团”等小型组织,由专人指导,效果很好。
三是注重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为“升学”释疑。对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家长来说,比起减负,他们更关心“小升初”怎么办?现在作业少了,初中如何适应?家长把焦虑传递给了孩子,甚至传递给了学校。回答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求小学教师不断拓宽知识面,了解小学高年级与初中知识点的衔接。如方程的内容在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都有,只是着眼点不同,关键是在教学中要提炼出解题的核心思想,让学生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分类和综合、特殊与一般、化归和转化、数形结合、运动变化等数学思想,发展学生运算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发现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掌握了方法、形成了能力、提升了素质,何愁升学后不能从容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