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效青少年心理疏导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效青少年心理疏导法范文1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健康 素质 原则
一、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因为青少年有其特有的心理发展特点,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符合其心理发展的需要。青少年时期是人的发展关键期,由于意识发展及诸多社会原因,此时青少年的心理充满了矛盾,他们处于三种矛盾抉择之中,既有强力要求又缺乏独立的能力;充满理想又面临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要改变现状又有着很大的阻力。因此青少年在适应社会和谋求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失败和挫折。由于经验不足,缺乏应付苦难的策略与技能,往往会经历心理困扰而不能解脱,这样就需要及时的恰当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中来。这比等到其有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再来治疗要有效的多,省事的多,解决也要彻底得多。同时,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能帮助青少年减少对社会的不适应,减低不良的心理反应外,还能培养青少年对理想的积极追求,高效率的学习状态,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所以这种发展性、积极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符合青少年心发展的实际需要的。
(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要符合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学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场所,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是通过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加以实施。作为青少年整体素质的一个部分——心理素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与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相提并论的一个重要素质,那么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发展是否可以从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呢?
学校有开展教育活动的有力因素,无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教育的设备、氛围都有其独特的优势,更为重要的事学校有着教育自身的良好特点,教育活动的计划性、系统性、目的性都能保证心理健康活动的持续有效的开展,除此之外,教育活动也符合青少年的需求,满足其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的需要。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和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是传授心理活动,分析心理现象;解决心理问题的一门全新的综合、应用性学科,它涉及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卫生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知识,即属于心理学范畴,又属于教育学范畴,还属于社会学范畴,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其根本目标在于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提高青少年的基本素质、培养青少年优良的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他们的自主发展潜能。其可分解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发展性:面向学校的全体青少年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其具有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层次:预防性:面对的是部分在学习、心理上有可能发生问题的青少年,对他们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其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或避免心理疾患的产生。
第三个层次:治疗性:及时矫正青少年的心理疾患,排除其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健康。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上,其重点是第一个层次,主要目的是预防和发展,主要面对的是全体青少年学生,是一种发展性的教育,并非矫正教育,防范于未然要比治疗简单的多,这就好比流行性感冒,事先打预防针要比患病后再打针吃药效果要好得多,治疗只会事倍功半,而预防会事半功倍。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渐形成,智力、体力、道德意识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时候的青年年一方面渴望自由,开始拥有自己的秘密,对未来充满希望,朝气蓬勃;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面对学业负担的逐渐加重,升学就业等等激烈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显得无所适从。国外屡屡发生的校园枪击案正是这一问题的极端表现。
这些心理具体表现在:1、由青春期性成熟带来的问题,如与异往恐惧、、性幻想等。2、学习问题,如成绩不理想、升学受挫等。3、情感、个性问题,如情绪的不稳定、冲动性、极端性;自恋、闭锁等。4、人际关系问题;如交往恐惧,与老师、同学之间关系不良等。5、家庭方面以及个人身体隐患引起的心理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青春期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校开设相应课程让青少年学习性知识、性道德、性法律势在必行。2、培养青少年学习兴趣、学习心理障碍及用对措施;学习策略训练、考试心理等。3、教育青少年如何有效调节自身的情绪情感;情绪情感训练包括个体的性格、气质、能力、兴趣培养等。4、针对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撒谎、逃课、打架斗殴、吸烟酗酒、人际交往障碍以及缺乏责任感,自我中心、自卑、自负、多疑、嫉妒等心理进行剖析、调节训练帮助这些孩子认识这些行为和心理,促进其良好行为和心理的养成。
四、心理健康教育中应遵循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要求教育者认清心理监看教育的根本目标,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2、科学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的科学性。要用科学的方法以科学、先进的心理卫生知识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对青少年进行教育。
3、疏导性原则:教育者要循循善诱,疏导青少年的心理障碍,要利用各种机会因势利导,反对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有问题的青少年学生。
高效青少年心理疏导法范文2
关键词:右脑 神经元 突触 EI 神经胶质细胞 情感教育
50年前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提出 “左右脑分工理论”,左脑负责语言、逻辑、分析及计算等功能,右脑负责音乐、视觉形象、情感等形象化思维。传统教育注重左脑,效率低下,学生容易厌学。全脑开发理论主张左右脑协调运用,可提高学习效率5—10倍。常用右脑会提高形象思维、发散思维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一、大脑终生具有可塑性。
青春期后脑细胞数量不会增长了,但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却可以增长,一个神经元的神经突触数可达到100—10000个。
二、突触结构是长时记忆的神经基础。
信息刺激特异神经冲动导致神经突触改变。轻微刺激仅能诱发突触蛋白的改变,产生E-LTP(早期长时程增强)。强大的刺激可诱发基因转录,合成新突触蛋白L-LTP(晚期长时程增强)形成长期记忆。学习中增加良性刺激的强度、多样性、频率和长期性,才能强化短期记忆,形成牢固的长期记忆。学习时可采取交替学习法,将不同性质的功课交叉进行,让参与认知加工的脑区轮班工作或休息,充分提高效率。刺激的多通道输入也是提高记忆效率的好方法。记忆同一内容,如果只有视觉输入可接受20%;只用听觉可接受15%;视觉、听觉甚至触觉、味觉、嗅觉多感官并用可接受50%以上,明显提高记忆效率。必须减少填鸭式和死记硬背。
三、丰富的情绪情感有利于记忆和学习。
人的情绪情感一旦和有关事物结合起来,就会形成具有情感色彩的记忆映象。心理学研究有一个公式:信息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可见面部表情在信息传递中作用重大。正面情绪时容易集中注意力,大脑中产生兴奋中心,对事物的印象深刻容易记忆。否则,当人处于焦虑、恐惧、疲劳、饥饿等负面情绪时,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效果差。积极的情绪、情感丰富个体经验感受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教师讲述重点内容时适当采用积极的动作表情,有助于丰富学生情绪记忆经验,强化记忆。
1966年德国心里分析学家babara leuner首先提出“情感智力”(EI)一词。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高尔曼指出决定成功与否的关键是EI而非IQ。快乐情绪下长时记忆不但容易形成且长久。从敏锐的智慧、高尚的情操、利他主义行为等正性情绪不断地刺激“奖赏中心”,从中获得更多的兴奋和,有效激发学习热情促进认知活动高效进行。因此,学校应该改变过去只注重开发智力而忽视情感的做法,为青少年创建一个民主、开放、宽容、温暖的情感氛围,提高认识、控制、疏导、协调情绪情感的能力,发展积极的情感,培养美好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周宏的“赏识教育”为此做出最好的诠释。
四、大脑潜力巨大。
渥太华大学教授、陕西师大长江学者张遐2012年所做研究证明占大脑90%的神经胶质细胞对调控学习记忆等大脑高级功能有重要作用,胼胝体甚至小脑都发挥着很大作用。此前学术界一直认为,神经元是处理高级功能的主体脑细胞(占人脑细胞数量10%),胶质细胞(占90%)仅仅起支持、营养、保护作用。
职业中专学生心理发展独具特色。一方面,认知发展突飞猛进:记忆力不断提高,辨证思维出现,抽象思维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情绪情感具有于极端性和波动性、冲动性和爆发性,耐性普遍稍差,基础知识薄弱,对传统教学兴趣不足等。脑科学对职业教育带来启发:
1.情感帮助记忆。当情感系统处于活跃状态时,学习和记忆效果最好。课堂上用一些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情感可以增强记忆,如保持教学热情、运用变化和运动来激发兴趣、联系生活经验使课程个性化、趣味性活动等。人脑不仅是智力的源泉,也是人格发展的物质基础,成功的教育应该保持知、情、意的内在统一,减少内心的冲突和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绪从而提高大脑效率。
2.挑战促进学习,威胁会妨碍学习。当环境富于挑战,并鼓舞孩子们勇于探索,脑的学习效果最好。只有良性刺激才能真正激发大脑潜能。大脑收到“威胁”信号会转化为原始的求生模式,学习会被抑制。表扬、奖励和竞争都是制造挑战的方法。批评和惩罚也可以制造挑战,且有助于学校制度的建立,但不应过分强和滥用。例如,不应以过量的作业作为惩罚手段。禁止简单粗暴的批评。让学生互教是一种挑战性的学习。
3.适度运动可以提高大脑活力。保证每天至少半小时户外运动。运动促进血液循,并向脑输送更多氧。当学生坐20分钟以上时,大量血液会在臀部和脚部聚集。这时让学生站起来,就能促进他的血液循环。学生若有机会站起来,他们脑部的供血量会显著增加。因此长时间教学时,要通过提问、集体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动一动,全脑活动也会提高学习效率
4.幽默促进学习。研究表明幽默能够使记忆保持率从15%提高到35%。笑的时候,更多血液输入大脑,同时带来更多的氧。还能导致大脑向血液中释放β内酚酞,使人感到舒服。有助于高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善于多用幽默。
5.图像化。大脑不是一个信息容器,而是有选择的接受者。它依照某种图形组织者选择性地接受信息,同时会屏蔽掉大量其他信息。因此,要经常使用一些图形帮学生组织新知识,教会学生使用多种图形组织者归类知识比如思维导图。减少填鸭式和过多的死记硬背,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6.多感官参与。学习主要依赖的感觉通道有视觉、听觉和运动知觉。学习时,参与的感官越多,越容易掌握。教师调动多感官参与形象生动的方法有使用图画、图表和实物演示等视觉刺激;增加动手操作、知识竞赛、多媒体教学、参与式教学等。参与学习感官越多,学生学习的效果越好。
7.重视早餐。大脑重量占人体2%耗氧量却占20%。必须及时提供大脑所需营养,特别强调青少年早餐的重要性。不吃早餐或者吃不好早餐会使大脑内氧化葡萄糖供应下降,这是引起中学生脑功能衰退的重要原因。充足的营养才能保持信息的通畅性又保持高度的灵活性,促进身心健康。中职学校应建立一套制度保障学生早餐的营养。杜绝学生不吃早饭或不良饮食的状况。
8.戒烟限酒。职专男生吸烟比率较高,据调查30%以上经常偷偷吸烟,50%学生偶尔吸烟。吸烟有害健康,对青少年危害尤甚。脑血屏障无法滤除酒精,所以酒精对大脑细胞的危害也是不可轻视的。戒除不良嗜好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营造良好氛围。
9.戒除网瘾,养成良好作息习惯,不熬夜,树立人生理想,培养自控能力与意志力。
参考文献:
[1]奥兹·J·米尔纳.正强化所产生的电刺激大鼠脑隔区和其他地区[J].比较和生理心理学杂志,1954-12,47(6).
[2]约翰·C·埃克尔斯,著.潘泓,译.脑的进化[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12.
[3]埃里克·布雷弗曼,著.叶建新,译.大脑边缘风暴[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
高效青少年心理疏导法范文3
【关键词】民办中学 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心理健康 初中生
广东实验中学南海学校是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由中信地产投资兴办及广东实验中学管理的一所优质民办中学。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树人、以质立校”的办学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高境界做人、高质量学习、高品位生活”和“品德优良、学业优秀、能力优异、举止优雅”的“三高四优”省实人,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发展。在此指导思想的引领下,学校开展各项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她们健康的心理,切实地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有序的专兼职心理老师团队的辅导以及其他老师的积极参与
第一,我校领导非常支持学校心理咨询室硬件的全面建设,包括接待室、会谈室、团辅活动室,还有音乐治疗室,宣泄室、沙盘的活动室等的全面配备。从而为团体心理辅导以及个别咨询提供了完善的条件,有利于心理咨询活动的顺利开展。
第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软实力也积极提升,形成了合理有序的专兼职心理老师团队,共同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每年开学初都会对学生做心理适应的讲座,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定期开展包括男子学堂,女子学堂在内的各种心理健康讲座,内容涉及树自信品质,做高贵男生;做优雅、贵气,有修养的女性;青春期男女生的适度交往;生命教育;做情绪的主人;学会与人交往等,以及初三学生考前心理辅导等讲座,这些活动不仅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更是提升了他们认识自我的能力,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第三,专兼职心理老师积极参加各项培训,继续教育等活动,比如由教育局主办的专家讲座,心理技能大赛等,这种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二、生活部十几位高素质生活老师的指导与陪伴
我校是全日制的寄宿制学校,奉行学生自主管理的宗旨,包括内务、纪律等都是学生自己管理,这有助于学生日常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以及良好品德的养成。
第一,生活部17位老师,其中研究生2名,本科生13名,专业涵盖了地理、数学、药学、生物、英语、体育、心理、中文、艺术设计等,这里汇聚着17人的才情、风情、性情、温情、豪情,形成了省实南海学校独特的风景,大家一起守护着学生,与可爱的孩子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17位老师信守着诺言,奉献着青春与爱,用温柔的坚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用爱心、耐心和关心施予孩子们成长的力量,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正因为如此,生活老师深受学生喜爱,也得到家长好评,更让学校领导放心。
第二,生活指导老师对于学生成长的作用不可低估,每天除了在课室,学生就是在生活区了,生活老师对于初中生尤其是刚进初中的孩子来说是姐姐,是哥哥,是妈妈,更是良师益友,每天都在陪伴着他们成长,教导他们做内务,守纪律,监督他们健康饮食,陪他们聊天,解答疑问,更重要的是帮助指导解决情绪上的困扰,人际关系中的不愉快,认识自我的误区,乃至学习方法的指导等,虽说称不上是专业的心理辅导,但是在这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的疏导极其重要,心理咨询的作用其实不是彻底的解决问题,而是将不利的因素排除,从而避免出现严重的问题,起到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心理咨询的最终目标是助人自助,生活老师的这些指导和陪伴客观上都提高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为心理咨询的最终目标打下了基础。
三、训练有素的班主任队伍的悉心教导
我校的班主任是由校领导班子反复考量,精挑细选的包括年龄、性别、能力等结构都比较合理的队伍,又有师徒结对,青蓝工程等来带领进步,班主任队伍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指导者。
第一,平时的班会课都有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班主任平时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最为了解,包括学生的学习状态,心理动向等,以及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都是一个良好又有力的渠道。
第二,学校组织班主任参加区教育局主办的团康活动,为班主任减压,舒缓情绪,班主任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了,对学生的教导也是有益的。同时,我校定期为班主任进行青少年心理知识讲座的培训,由专业的心理老师作指导,使其不断学习专业的心理知识,更加有效地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三,学校还派出班主任参加名师专家的讲座,不断提升教学业务水平,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指导与培养。
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全面开展,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也确实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由此,本人做了一些思考。
一、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基本途径欠缺
我校虽然心理辅导的途径比较多,但是心理活动课没有开设,这就限制了心理健康的宣传,如果有心理活动课,众多的学生从日常的心理课中获取有益的信息与体验,心理活动课的作用相当于团体辅导,对学生的辅导原则是预防胜于治疗,避免在出现问题后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于心理教育来说是比较省时高效的做法,其实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基本的要求。
二、专兼职心理老师以及班主任和生活老师队伍的专业心理培训与学习机会有限
教师教育指导的对象是学生,虽说学生的问题具有普遍性,但是每个个体都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教师会面对不同的问题,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步。
高效青少年心理疏导法范文4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个人若没有健康的心理,即使有过人的才智、高超的能力与强健的体魄,也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人才。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的社会精英,是中华民族的未来,他们肩上承担着重大的现实责任和更深远的历史使命,因此他们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应值得我们重视。
一、“90后”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
(一)以自我为中心
大多数“90后”大学生是独生子女,是整个家庭的中心,有很强的自我优越感,基本没有受过挫折。久而久之,他们在心理上逐渐养成并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而当他们走进大学校门后,已经形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习惯难以很快改变,便用这种心态与同学、舍友相处;而相处的对象不再是“包容”、“顺从”和“溺爱”的家庭成员。于是他们对人际关系感到迷茫和不适应,甚至逐渐产生失落感。加上要不断面对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日常生活琐事,相处中很容易发生矛盾。而一些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与老师、同学交流的学生就有可能出现心理危机,甚至走向心理极端。
(二)承受挫折能力不强
由于“90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和家庭成长环境良好,他们的成长道路几乎非常顺利,而在其背后存在的却是普遍较弱的抗挫折承受能力。武汉大学关于“遇到挫折心态”的调查显示:在抽查的“90后”800名新生中,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这组数据表明,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挫折能力明显不足。
(三)人际交往障碍
“90后”大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中学阶段人际关系相对比较简单,而比较优越的成长环境,使他们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习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欠缺技巧和沟通能力。进入大学,同学、老师大多来自四面八方,生活方式也由原有的个体生活方式转变为集体生活方式,很容易导致他们在集体生活中的摩擦,产生矛盾碍于面子又不懂及时沟通交流去解决问题,所以容易产生苦闷不安的情绪,且不愿交流,这种情绪容易让他们变得冷漠、孤僻、自我封闭。同时,“90后”与中国迅猛发展的互联网同时成长。他们基本上从小就接触网络,他们的思想行为模式与网络有着密切联系,沉浸于网络的虚拟世界里使他们产生一种虚拟人格,面对现实世界的交往他们显得盲从不知如何应对。
二、“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因素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人们的物质生活相较以往可以说是获得了极大地丰富。“90后”一出生,就获得了有史以来最好的物质生活资料、医疗保障和基础教育,让他们越来越远离艰苦朴素的传统观念,他们从未经受过物质匮乏之苦。所以,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就只有顺理成章的获取.毫无顾忌的享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文化交流也在不断加深文化发展多元化、观念多元化。“90后”这一代少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多了西方思想的影响。同时,我国二元结构模式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不同社会阶层的状况差异也很大,在“90”后身上就表现为自卑心、攀比心、虚荣心等。学校这个小社会由于师资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对每一位学生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使得有些心理问题的学生在没有主动寻找解决途径的情况下他们的心理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二)家庭因素
“90后”孩子的家庭环境中,大多没有同胞的兄弟姐妹,缺少和伙伴互爱互助的实际锻炼,缺少集体影响,而这种对孩子的心理发展的影响是家长所不能给予和替代的。加之他们的祖辈、父辈过分呵护,导致大多数“90后”任性、敏感、自我为中心,抗挫折能力不强,合作意识淡薄,缺乏艰苦奋斗的毅力和居安思危的责任感。还有的家庭在教育孩子是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的家长制手段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家庭内部问题,尤其是离婚率的不断上升,使部分“90后”经历了家庭解体的打击,造成他们性格和心理上的某些缺失和成长中的断位。
(三)网络因素
网络作为现实生活中的第四媒体,其便捷性与高效性、开放性与共享性、生动性与交互性,以及信息的丰富性和传播的广泛性等特征使得网络媒介对个体的影响力大为增强且更为持久。海量的信息、丰富的知识和趣味性很强的游戏,使得网络成为“90后”的学习、娱乐的第一选择。导致“90后”对网络过分依赖,造成个人心灵明显封闭,削弱了他们的价值判断和控制能力。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而他们在获取信息时又缺乏价值判断和控制能力,低俗、虚假的信息对他们的心理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他们不断穿梭于现实与虚拟之间,盲目而轻率地面对各种选择,这种处事方式不可避免地被带到了现实生活中,造成严重后果。而由于监督、监控和管理技术尚不完备,致使网络的不良倾向越来越明显,导致一些青少年心理扭曲和价值观念偏差。
三、“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队伍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面对“90后”学生的特性,教师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理论思维能力、调查科研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就业指导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文字写作能力、更要有协调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教育能力、危机处理能力等,还应及时更新和提高自身知识结构和技能,创新工作方法,对“90后”存在的心理问题利用心理学的相关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和疏导,从而及时解决学生生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化解矛盾,以增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实效性。
2.调整辅导员的年龄结构和人员配备。合理化高校辅导员的年龄结构,缩小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距,将有助学生心理特性的理解从而利于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鉴于“90后”大学生鲜明的个性,在扩招的基础下学生人数又不断增多,而国内高校普遍存在超过1∶200的师生比现象,让辅导员们不堪重负,必然降低教育效果。在很多高校辅导员的配备上存在不是心理学、教育学或者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专业的人员,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工作者不能及时有效地把握学生的信息和心理状态,从而对受教育者的教育效果会显得不明显、不及时。所以增加人员配备,优化人员结构也应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
3.改善管理与沟通方式,用尊重、赞美和鼓励激励学生。“90后”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他们渴望独立,希望能得到尊重。在管理学生过程中,老师、辅导员可能会不自觉地运用“权威”来达到一定的管理效果,这反而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被动和戒备的心理效应。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我们要注意适当的尊重、赞美和鼓励。辅导员要做好管理工作,也应该掌握“赞美”这一推动力量,用不同手段去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这种鼓励和尊重有利用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实施,他们可以在辅导员的指导下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以及社会实践中去,不断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学会进行自我剖析,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进而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发挥网络优势
“90后”大学生是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网络与他们生活密不可分。调查显示:“63.7%的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是聊QQ,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自己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坚持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网络平等、隐蔽、快捷、实时、互动的特点,通过网上心理解析、培养、训练、辅导、咨询、测验、诊断、治疗等方式向“90后”大学生介绍心理知识,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与咨询服务。这种在匿名环境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可以消除他们的心理阻抗和逆反心理,使他们会放下所有的负担和顾虑,接受咨询,从而使心理咨询工作者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并做出切合实际的引导及处理。网络心理教育咨询实现心理教育咨询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若是使用得当,能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对治疗心理障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注重学生管理
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发展情况,并结合他们的实际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1)大一注意适应性和自立能力的培养。如生活适应、学习适应、人际关系的建立等,做好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然后通过对筛选出可能有心理问题的新生进行面对面的咨询,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大二通过素质拓展提高学生意志力,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在实际交往中的能力和技巧。(3)大三、大四侧重升学、就业辅导,在这段时间内心理出现较多的冲突与矛盾,如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缓解则会积郁于心,所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选择找工作还是升学,是我们心理工作的重点。
(四)注重发展性心理咨询
高校应注重发展心理性心理咨询。高校心理咨询的根本目的,不仅仅使有各种心理异常表现的学生尽快缓解心理压力和消除心理危机,更重要的是使广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其各种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人生价值能够正确体现。一方面,重视针对具有各种心理异常的学生进行调适性心理咨询,使有心理异常的学生宣泄消极情绪,以缓解心理压力,可以改变其在认知上的错误观念,从而确立正确的合理的思考方向和方法,使其尽快摆脱心理异常的纠缠而保持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应注意针对广大心理健康的学生进行发展性心理咨询,通过发展性心理咨询既能够帮助广大学生了解自己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的心理问题,使其更好地认识自我,并提供处理方法,防止并消除其在成长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防患于未然,鼓励、督促和帮助广大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已经具有的各种现实能力,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从而使其进一步提高环境适应能力,更好地塑造个性和完善人格,更充分地发展自我。
加强“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重大,我们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创新的工作方法来解决“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努力使他们在步入社会前顺利完成心理健康成熟的过程,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戴长澜.中国首份“90后”大学生调查报告:心理抗挫能力弱[N].中国青年报,2008-11-12
[2]雍慧琦."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心理健康教育[J].科教导刊,2010(5)
[3]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