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疏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疏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疏导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疏导范文1

可持续心理健康教育相对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更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能否为学生带来可持续发展的支撑。通过应用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之后,能够自主地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和疏导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去解决其未来在工作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可持续心理健康教育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让学生具备自我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文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高职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并不是仅仅针对某一两个心理问题对学生进行事后的补救性治疗,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生整个的高职学习过程。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地了解,并制订积极的引导和促进方案,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都能从心理健康教育受益,更好地投身到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中去。2.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高职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既要针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开展教育活动,也要针对团体的心理健康开展教育活动。针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采用一对一的心理健康辅导及治疗方式,能够解决个别学生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针对团体的心理健康辅导,采用公开讲座和辅导的方式,能够让所有的高职学生都从心理健康教育受益,有助于帮助高职学生解决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大部分高职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问题、就业不适问题等。3.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为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全方位的,不仅关注与学生学习及生活相关的一些热点问题,也关注学生的一些个人隐私问题。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该涵盖高职学生所有可能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个人情感心理问题、个人职业定位心理问题、人际关系心理问题、家庭情况心理问题和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心理问题。高职学校在开展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求心理健康老师具有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背景,掌握多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具备相关的心理健康疏导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并科学地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针对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可持续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研究和分析表明,高职院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及活动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目前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者安排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但总体而言,与可持续发展的应用需求还有一定差距。通过对当前大量高职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发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重事后补救,轻预防。这是很多高职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时都会犯的一个共性问题。究其原因,这些高职院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其指导思想本身并不是真正地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为目标,而是以杜绝或消除学生因严重心理健康问题而产生的后果为目标,这种指导思想必然会导致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即只注重眼前利益,强调如何减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减轻心理问题带来的后果,而对于学生平常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普遍的心理健康程度不够重视。这样的一种教育模式,必然导致高职院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时,采取的是一种补救式的教育方式,而对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态并没有实质上的改进,更谈不上为学生构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2.重心理疾病治疗,轻健康心理培育。这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常犯的一种错误。很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也包括部分同学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有心理疾病之后,才需要去治疗的,即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病人的,而不是针对健康人群的。这种思想既会导致学校领导和老师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也会导致学生对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积极性。最终的结果是把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普适性的教育活动转变成只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同学开设的教育活动,大大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和初衷。3.重被动干预,轻自我修复。目前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采用一种被动的干预教育模式,即发现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之后,再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措施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种被动的干预都是在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之后,才考虑如何去解决,解决方式本身有一定的滞后性。同时,这种被动的干预也只是去弥补和修复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之后带来的种种问题,而不是从根本上去修复学生的心理品质。而且由于学生长期都是接受这种被动的心理健康干预,因此并没有让学生养成一个自我修复、自我疏导的心理问题解决模式,使得学生不具备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修复能力。综合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种种问题,发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而言是缺乏可持续性的。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并不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具备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解决、自我疏导能力。

三、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设计

为了提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本文专门设计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这一教育模式中,分别从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进行设计,使得按照这一模式所设计及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求。1.在实践安排上,设置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环节。为了能够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地覆盖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部学习过程中,需要在学生的全部学习阶段中都安排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环节。而且针对不同环节、不同的热点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得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提高心理健康程度。事实上,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的几年时间中,不同的时间阶段其学习要求、学习特点也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学生在刚入学时,更多的是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学生在学习的第二年,更多的是解决人际关系、情感恋爱等问题;在学生学习的最后一年中,更多的是需要疏导学生的就业压力,以及人生观、职业观等与社会息息相关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只有针对学生不同学习阶段产生的潜在心理问题,设置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环节,才能有助于学生自始至终都从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获益。2.在教学理念上,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普通的心理问题治疗是有很大差别的。心理问题治疗是专门针对已经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人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本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为学生培养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让学生以这种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去面对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的各种压力。因此,这就要求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教育理念始终要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为核心,而不是盯着针对个别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和疏导上。3.在教学内容上,关注与学生相关的热点问题,疏导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社会上的各种热点事件以及与学生相关的一些事件时刻处于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当中,每一届的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也都各有差别,这就要求高职学校在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要紧贴学生所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逐年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更新,使得教学内容能够贴近当前社会、满足学生需求。只有对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让教学内容紧贴学生发展的需求,才能更好地疏导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才能给绝大多数学生提供有帮助的心理健康教育。4.在教学形式上,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自我疏导心理问题的习惯。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老师不断地给学生灌输不同的心理健康概念、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等。这会让学生慢慢地习惯于去接受别人的指导和被动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而忽略了学生在面对心理健康问题时的自我修复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可以有意识地在教学形式上引入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对于一些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还可以让学生之间互为老师,互相进行开导和交流,让学生和学生之间自行地进行心理健康的疏导。这既有利于解决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也能让这些参与心理健康疏导的学生慢慢养成自我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习惯,培养其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疏导范文2

关键词:高一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目前在全国各地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层出不穷,但针对特定地区特定学校的高中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比较少,不同学校开展自身的心理健康活动缺乏依据,也缺乏针对性。基于此,本研究对重庆市彭水县彭水一中高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展开调查,旨在了解本校高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重庆市苗族土家族自治彭水县彭水第一中学的高一学生为本次研究的究对象。高一学生共2280名,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5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43份,有效率95%,年龄分布在13-17岁之间。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开展问卷调查,该量表共60 个项目,10个因子,采用5级记分制(1=无,2=轻度,3=中度,4=偏重,5=严重),得分越高者心理问题越严重。

(三)数据统计

采用SPSS16.0分析心理问题检出率。

二、结果与分析

(一)高一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

表一 总均分的心理问题检出率(%)

[标准\&均分

从表一数据来看,心理比较健康的学生占到了总学生的14.7%,而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占了66.7%,中等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占了18.9%,具有比较严重和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没有。

(二)各心理问题因子的问题检出率

[标准\&均分

注:本表中的排序是按照心理问题严重程度排序

从表二可以看出,就心理健康各个因子来看,学生心理状况中比较理想的因子是心理不平衡、敌对焦虑。轻度心理问题检出率排在前三位的是强迫症状、偏执、学习压力。中度心理问题检出率排在前三位的是适应不良、情绪不均衡、学习压力郁。较重心理问题检出率排在前面的是焦虑、学习压力、抑郁。严重心理问题检出的因子是学习压力以及情绪调节这两个因子。

三、建议

(一)重视学生的轻度心理问题疏通引导

调查显示该校轻度心理问题占了较大的比率。一般来说,轻度心理问题可以通过自我调节予以改善和消除。但如果学生缺乏相应的心理调控能力,并没有及时对轻度心理问题加以疏通的话,可能会转变成中度心理问题和较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应对学生进行轻度心理问题的疏通,预防与矫治高中生的心理障碍,消除不良品行。让学生多参加文娱体育活动和兴趣小组以缓解心理压力。同时还应加强学校的学生心理教育,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加强疏导和引导。家庭与学校应共同努力,为高中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对特殊学生关注与心理疏导

女生普遍比较敏感,情绪反应比较快,相较男生更容易产生抑郁情绪。应加强对女生进行抑郁情绪方面的专题心理疏导。

在各年级的学生中,高一学生由于才从初中阶段升上一个完全不同的高中阶段,在此阶段中学习、生活方式都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学习压力较初中时期更重,生活方式变化也很大,心理具有一定特殊性,对高一学生加强人际关系处理、情绪调节、学习压力疏解等的引导具有必要性。

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双方长期不能同时陪在自己身边,亦缺乏家庭的相应引导。学校应及时与父母沟通,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开展教育。并在适应能力上对这部分学生加以引导。

参考文献:

[1]王极盛,李焰,赫尔实.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社会心理科学,1997,(4)

[2]李卫红.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2)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疏导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066-01

大学生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准确把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等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充实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方面的表现,一是他们渴望了解社会,但缺少辩证思维能力;二是他们追求理想,但动机功利化;三是他们的智商发展达到高峰,但缺少相应的情商;四是自我设计愿望强烈,但自我评价片面;五是他们情感丰富而强烈,但波动性较大;六是他们有强烈的独立意识,但又存在依赖心理。当今社会迅猛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拥有较高智商的大学生有远大的抱负和追求,因而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天之娇子”变为了“天之焦子”。面对大学生存在的严重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合力拯救,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更应有所作为。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

健康的心理能起到巩固和促进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作用。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有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积极向上的追求。正是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担负起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发挥塑造大学生高尚的思想素质的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和提升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改革和充实课程内容,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教育功效,主要途径:

(1)提升人文精神,实现心理健康教育;(2)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3)培养大学生深厚的爱国精神;(4)培养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5)让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6)使大学生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过加强心理疏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1)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解读“人文关怀”,它在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格完整以外,又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特别是把“人文关怀”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联系起来,延伸到正确妥善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这就使“人文关怀”的内涵得到了扩展,也更易于落到实处。“心理疏导”注重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帮助人们解决思想困惑与矛盾,疏导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和内心和谐,寻求精神归宿。因此,有效的心理疏导常常可以使工作效果事半功倍。(2)建立健全心理疏导的教育机制和方法。加强大学生各种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健全完善大学生心态疏导、调适与平衡的工作机制,促进交流渠道畅通,避免不良心态积累恶变,引导大学生心态良性变化,帮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要培育大学生的心理放松与自我调节,使他们树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心态,培养其吃苦耐劳、坚忍不拔与关爱心灵、珍视生命的品质,并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通过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加强对大学生的情感慰藉和心灵关怀,不断提高服务大学生的成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合力进行,为大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并且需要加大投入、完善机制、建立健全心理卫生服务机构,切实为大学生心理卫生,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过改进教育方法,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大多成因是社会外部环境所致,特别是社会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观念上、理论上进行创新。

(1)树立新的“成人、成才、成功”观念。比如,我们一般人的价值观倾斜,原因就在于过分看重所谓的“成功”,千军万马走独木桥。树立正确的“三成”观念,在目前我们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严重贫富悬殊时,对大学生心理压力会有所缓解,有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2)正确引导学生,克服不良社会风气影响。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做积极的引导,让学生能正确认识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明确当今社会总体情况和主流意识是良好的,对整个社会做出全面准确的认识和分析。(3)提高大学生的挫折容忍力,树立新有幸福观。有些大学生一旦受挫,因无思想准备,便难以承受,心灰意冷,不思进取,甚至自我摧残,攻击他人和社会,个别还出现极端的自杀行为,这些是大学生挫折容忍力较低的表现。

他们之所以受挫能力差,主要是对现实世界缺乏正确的认识,缺少科学理论特别是唯物辩证法思想,因而看问题要么一叶障目,要么盲目乐观,其结果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要辅之以科学理论的教育,在科学理论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面对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心理健康、和谐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和使命,努力探索教育方式方法,主动在教育教学、心理咨询和医疗,以及各个层面的思想政治工作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应对机制,营造培育和谐心理的氛围,为构建健康和谐心理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和人文环境。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疏导范文4

关键词:高中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路径

受到传统应试思维的影响,目前高中生心理问题主要来自于升学择业、学习状态以及家长和教师方方面面的压力,一旦不能及时做好疏导和调整,学生就极有可能陷入种种矛盾心理和困惑当中,出现焦虑、惶恐和不安等现象,这不仅会影响到学生接下来的学习状态,更会对其他学生,乃至整个班集体的学习和成长氛围造成不良影响。

1转变教育理念,强化思想认知

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能动作用,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积极的思想教育观,才能保障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首先,学校内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其要从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视角出发,全面推行科学教育、素质教育,更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是在为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积蓄力量。一方面,学校内部要转变传统“应试至上”的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各种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落地执行;另一方面,学校还要择专业的教师转向负责此门学科,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学科建设中的地位,保障正常的课时,杜绝其它学科教师兼职、高考学科占用心理健康教育时间等现象发生。其次,学校内部领导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中校长、教导处主任等,其个人思想、办学理念,直接影响到学校学科建设的走向和发展规模。因此,从个人的视角来说,其也一定要摆脱“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束缚,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安排时,一定要做到紧密布局、合理安排;在进行师资力量的引进和相关资源建设时,一定要加强投入、将项目和活动落实到实处。第三,高中的全体教职人员也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现阶段很多语数外学科的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频率,会大量占用其它看似不重要学科的课堂时间,这不仅导致原本应正常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有效保障,更会让这样一门必修学科形同虚设,起不到本身所应具有的作用。所以,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每一名教职人员,都应转变思维、改变立场,打破原本观点当中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要、可有可无的观点,不占用课堂时间、不抢夺活动时间,支持发展、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心理需求,争取为其创设良好的身心发展环境。

2打造新型关系,营造良好环境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需要构建良好而稳定的校园关系,这其中既包括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构成学生良好心理状态、实现心理健康的基础。首先,很多学生由于自小便被灌输一种“高中阶段学习最重要”的观念,以至于整个高中阶段将大部分时间和经历都用在学习上,不擅长和其他学生交流、也不擅长和老师沟通,长此以往便养成孤僻、自闭的性格,这对其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所以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就要不断从心灵上和情绪上予以安慰,帮助他们克服紧张的心理情绪,从高考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同时,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压力还来自于家长和老师强烈的期望值,这促使学生在学习上一旦受挫和面对困境,往往会不知所措、情绪消沉,这就需要教师在与学生展开沟通时,构建二者之间一种和谐的关系,适当降低对学生的期望值,让他们能够以较为平和的心态应对高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其次,在很多教师的传统观念中,往往认为自己应该以“严”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因此很难在严肃和交流之间做好“平衡”。很多教师无法改变自己的既定“形象”,不愿意和学生交流,也很难做到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去感受他们成长的处境和困惑,这就导致师生之间形成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所以教师要尝试着改变自己,尝试着激发学生的潜能,尝试着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当中积极向上、释放能量,因为很多学生一直以来对教师的心态都是“敬畏”,唯恐说错了话、或表达不正确,被批评和指责,而这样一种不良心态的诞生,归根到底需要教师创设良好而宽松的环境,让学生的心灵得以释放。

3加强校园宣传,优化心理疏导

不断加强校园内部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来展开,比如“心理健康活动月”、“心理健康社团”等,这不仅可以形成学校内部良好而积极的教育氛围,还能促进学生个性的解放和兴趣爱好的拓展。另一方面,高中生由于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无论从心理还是生理上来说,都是人生最为重要的阶段,但在这个阶段,面对日常学习、生活乃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高中生往往会产生矛盾心理,需要教师做好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安然度过。所谓的心理疏导是指帮助学生,防止其出现心理偏差的手段和方法,而要达成这样的效果和目的,一方面教师需要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创设良好的疏导情境,让他们尝试着从生活中历经挫折、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让他们有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勇气,有面对困境走出困境的胆识,这样,在他们面对真正的困难时,就不会不知所措,反而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很多学生不愿意跟教师讲除了学习之外的事情,很多教师也不会在课余时间和学生展开交流,这自然是不利于双方构建良好学习和交流氛围的一种状态,相反的,教师需要学会倾听,学生需要敢于宿诉说,这样心理疏导才会有效果。总而言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仅是促进学生个体成长的重要指向,更是维系校园内和谐氛围的生成、体现良好社会效应的重要因素。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充分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认知其身心发展的规律,找到有益于其健康成长、科学发展的有效措施和路径,让每一名高中生都能怀揣理想、怀抱积极的心态,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迎接高中阶段的学习和挑战。

作者:刘超杰 单位:北京市中关村中学

参考文献: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疏导范文5

关键词:心理健康 安全工作 形式 方法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竞争力的日益加剧,受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力度和竞争机制的影响,使越不越多的大学生感到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他们在其成长过程中,遭遇到了来自学习、交往、爱情、就业、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困扰,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或处理不及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乃至发生安全事件。如:“复旦大学投毒案”;“南航学生被室友刺死”;“北京理工大学女生宿舍缢亡”等。接连发生的校园安全事件,多数是由于学生心理出现问题引起的。因此,应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应对各种心理问题,从而杜绝各类安全事件的发生。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应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引入到安全管理工作中去,使其成为安全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以切实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因素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一个重要的成长环境,它会对人一生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他们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人格影响很大。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家庭教育方式有专制式、溺爱式、放任式和民主式四种。这几种方式,有的会导致孩子产生任性、散漫、无纪律和顽皮等性格特点;有的会导致孩子形成盲从、懦弱、胆怯、不灵活和缺乏自尊自信的心理倾向;有的会导致孩子自私、依赖、骄横和情绪不稳定;有的会促使孩子形成热情、诚实、自信等良好的个性。总之,家庭环境的影响尤为重要。因此,应该针对不同的家庭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引导,使他们沿着良好的方向发展。2.学习环境的影响。社会发展必然带来社会竞争力的日益加剧,社会发展对学历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加之许多家长几乎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子女将来能找到好的工作,能为其家庭争光。把督促孩子学习放到了不可动摇的第一位上,而疏忽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应该给予的心理帮助。从幼儿开始,许多家长就教育孩子不能输给别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什么都不重要,只有学习最重要。必须成功,不许失败等。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孩子一味地埋头学习,甚至只知道学习,失去了很多在其年龄段应有的成长经历。由于对学习的错误理解,使孩子对学习的理解进入了误区,再加上忽视了对他们的心理疏导,从而干扰了孩子创造性思维、破坏了对幸福感、荣誉感的认知等,诱发了个性缺陷、价值观模糊、心理承受力差等许多心理问题。在不良学习环境的影响下,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只有学习好,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学习一旦不令自己满意,就产生不良心理倾向,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因此,不断加强对学习目的的正确引导,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3.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呈现出复杂性,社会风气、家庭条件等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具有消极的作用。积极的作用,在于社会正确的导向。同时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受到良好的心理疏导,他们在其学习、生活中,易形成良好的心态且易具备各种应对困难的承受能力等。消极的作用,在于社会错误的导向。因良好教育的缺失,使其法律观念、道德观念等淡薄,甚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较严重的扭曲,社会责任感趋于淡漠等,易受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如黄、赌、毒等,从而滑入歧途。总之,在求学的道路上,他们背负着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的重担,却有着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认知理念。因此,当他们力不从心,在迷茫中前进,在困惑中求胜时,给予及时的心理抚慰是多么的至关重要。

二、齐抓共管,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工作,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才能保障学校有一个正常且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使学校安全且稳定。近年来,在学校中由学生心理问题引起的各类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给人员及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峻性,以及肩上的责任重大。为了确保学校的安全稳定,首先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安全管理工作中去,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切实杜绝或减少各类安全事件的发生。其间,领导要重视、部门要重视、辅导员要重视,要将其作为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第一要务来狠抓和落实。其二,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决不能有松懈和思想。必须严肃认真地对待,必须牢固树立起“责任重于泰山”、“安全工作,人人有责”、“严防心理战线,夯实心理大堤”的观念,做到齐抓共管,重在落实,为学校安全稳定保驾护航。

三、认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安全教育的关系

促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安全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完美的人格魅力,建立优化的人际关系等,必然带来学校环境的稳定。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深入,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作支撑。一味地强化安全教育,用刚性的制度约束人,而不作软性的心理疏导,即使力度再大,也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二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2.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溶入到安全教育中去,促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安全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大学生具有了健康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杜绝心理性安全事件的发生,它是保障学校安全稳定的内在因素。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溶入到安全教育中去十分重要,不可小视。

四、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普遍教育和个别疏导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一对一的心理健康疏导机制”,促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安全知识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学校可开设心理门诊、心理信箱、心理热线电话等,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人际关系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以及心理疾病防治教育等。采用的形式可以可灵活多样,如:广泛利用板报、广播、宣传栏、网络等媒介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并在“5.25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月”以小品、话剧等多种形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不同的心理咨询对象,因人而宜,对症下药。如:通过心理咨询对有违纪行为或思想上有轻生苗头的学生及时进行疏导和教育,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使之心悦诚服。还可以在学校每个班级确定一名学生作为心理小辅导员,建立起信息收集反馈机制,随时可以掌握学生中的思想状况。如:同学间发生的矛盾、可能激化的苗头、影响安定的隐患及存在的心理问题等。这样一来,就可以打破被动局面。主动去让他们打开心扉,减轻他们内心的紧张与压抑,帮助他们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能“看得清、想得明”,促使其珍爱生命、关心集体、善待他人等。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就能把严重事态处理在萌芽状态。正确地处理各类心理问题,是管理者应该做的和必须做好的工作。总之,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全面发展,努力营造和蔼的校园环境,已刻不容缓。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学校安全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也是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大学生通过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正确认识自我,才能解决好各种问题与矛盾,才能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释放心理压力。寻求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及时疏导和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得好,才能促使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上成才之道。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总之,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安全工作中的作用,使其功效最大化。

参考文献: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疏导范文6

一、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复杂的社会、快节奏的校园生活、繁重的学业负担以及青春期成长的困惑,使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导致了心理失衡。他们会因与父母一次不成功的沟通而离家出走,会因和老师的一次矛盾冲突做出不理智的决定,甚至会因与同学间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放弃生命。

据统计,目前全国心理疾病患者有1600多万人,而约有三分之一是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的。全国20%~30%的家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30%的中学生有心理障碍。轻则影响学习,重则导致人格畸形,影响其社会生存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有效的心理疏通能帮助学生正视生活中的矛盾,在良好的状态下开始新的生活。

二、“阳光”自己才能“阳光”别人

作为老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使自己的心里充满阳光。对学生的要求不宜过高,只有这样才会对学生的错误给以宽容,不至于在矛盾激化时做出过激的行为。有句名言说:“当你暴怒时,不要做出任何的决定,因为它可能使你后悔不已。”所以,只有我们的心中充满了阳光,才能让孩子的心里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只有我们宽容似海,受伤的心灵才会把我们当成避风的港湾。让我们做“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为孩子送去雪中送炭的温暖吧!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心理疏导的前提

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可见,想让学生相信老师是对的,就必须让学生喜欢你,亲近你。否则,我们的很多努力很可能是失败的。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调查显示,师生间的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学生喜欢一位老师,往往会对他所教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不喜欢一位老师,甚至会有放弃学习的想法。可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我们教好书、育好人的前提。

四、谈话的技巧是心理疏导的关键

1.创设情境,巧妙引导

创设和谐轻松的气氛,和学生以聊天的方式,由其他事件引入,用言语的技巧转入实质性的谈话,让他在放松心理戒备的情况下,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的心理疏导将会水到渠成。

2.学会倾听

当学生开口说话时,我们应当学会倾听。切忌只顾自己说,不顾对方的反应。在他们的宣泄中,我们能获取很多信息,据此,我们可以调整疏导的方案,选好疏导话题的切入点,从而因势利导,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疏导效果。

3.善于运用非语言交流的方法

非语言交流的方法是指通过语言、语调、表情、肢体等方式传递信息,它往往能达到神奇的效果,表达出语言表达不了的内容。例如,他高兴时,你随他轻轻一笑;他生气时,你也跟着眉头紧蹙;他气愤时,你随声附和一句“就是”;而当他泪流满面时,你轻轻握住他的手,或者递上一张纸巾等等。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是缩短师生距离的巧妙方式。他会将你视为知己,甚至亲人。那么还有什么不能沟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