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范文1
关键词:人本主义理论;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2.0,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063-03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下,有研究显示,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群体性焦虑[1][4]。对焦虑情绪的控制可采用的方法较多,传统的策略主要有放松训练、注意力转移、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等。方法的有效性与个体、环境等多因素相关,并不存在普适性的方法。笔者认为,在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辅导与教育中,以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民主、平等的姿态与学生沟通与交流,共同研究他们在就业中遭遇的困难、挫折和情感,促进学生认识真实的自我,重构自我概念,对于化解当代大学生因物质化、完美化自我意象所产生的自我心理冲突,缓解就业焦虑情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人本主义理论咨询理论概述
(一)人本主义的形成及其内涵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创建,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心理学第三种势力。它强调人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人的潜能发挥和自我现实。人本主义理论的最终目标就是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并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完善自我和自我实现的倾向。人本主义疗法中,以罗杰斯开创的来访者中心疗法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来访者中心疗法重视咨访关系的建立,主张消除心理异常的关键在于人与人之间建立无条件的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关系,创造一种真诚期待、相互谅解的心理氛围。
(二)人本主义咨询理论的基本主张与特点
1.对人性乐观。与精神分析对人性的悲观、行为主义对人性的忽略不同,人本主义对人性的看法空前乐观,简而言之,人本主义认为人性是善的,人性当中蕴藏着无限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倾向,这种自我实现的倾向是人的力量源泉。
2.重视自我力量,关注自我发展。人本主义把人看做是自己生活的主动构建者,可以自由地改变自己,如果不能改变,只是因为本身有局限。因此,人本主义重视自我力量的激发,相信和鼓励自己能够克服自己所遇到的暂时的困境。人本主义主张自我实现,永远地积极地寻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3.对焦虑的解释。人本主义咨询理论的焦点在于解决焦虑。罗杰斯(C.R.Rogers)认为,如果自我不协调的情形过于严重,以致防卫机制失灵,个体就会陷入严重的焦虑状态。人的自我不协调来源于社会价值观(他人的评价)与自我真实的经验不一致。心理咨询的目的就是帮助当事人消除自我不协调,促进自我的成长,走向自我实现的道路。咨询或治疗目的在于帮助来访者建构自我概念,重新发现自我现实的力量,排除障碍以确立起良好的动机驱力,激发人本来的力量,最终促进人的自我发展与成长。
4.重视良好咨访关系的建构。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偏重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强调咨询员应具备三种态度:共情、真诚和无条件尊重,态度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关键,而良好的咨访关系是咨询的核心因素,因为只有创造良好的咨访关系,咨询员才能有效地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来访者才能多层次地把握问题,最大程度地接受咨询员施与的影响。因此,良好的咨访关系是促进来访者积极改变、发挥潜力的动力。
二、大学生就业焦虑影响分析
1.就业环境压力与个人主观倾向的矛盾的影响。焦虑的产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因素,即环境的压力与潜在的心理倾向性。从环境压力来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我国大学生成逐渐增多的趋势,与社会需求相矛盾,同时,我国存在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行业发展不平衡也是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产生焦虑的主要影响因素。从主观上来看,焦虑体验是通过环境要求与自身能力的矛盾的认知评价获取的,这种认知评价具有极大的主观性。一些大学生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选择要求“必须”、“一定”是“高薪、稳定、体面”的工作机会和有“行政编制”的岗位,择业具有盲目性和从众性,不愿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而实际生活中往往事与愿违,一定程度上拉大了环境要求与自身能力的差距,这种矛盾使大学生预期自己的职业价值目标将丧失,陷入自我冲突之中,从而产生焦虑情绪。
2.大学生就业功利化、片面化倾向的影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冲击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人们的价值取向呈多元化倾向。市场经济的逐利性、竞争性等特征正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这种影响也传导到大学校园,不少学生的就业选择出现功利化、虚荣、相互攀比等特征,存在不同程度的完美化、理想化倾向,表现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就是盲目攀比,缺乏对自我全面客观的认识,总想找到一份超过别人的十全十美的工作,心态浮躁,学生之间竞争意识明显,普遍感受到各种压力,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焦虑程度。
3.市场化就业机制不完善的影响。当前,大学就业由“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机制负责,培养由高校独立负责,两方面常常存在脱节现象。“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市场机制,明确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大学生从被动等待分配转向主动求职择业,但是,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呈逐年增多趋势,与市场需求形成结构性矛盾,大学毕业生相对“供过于求”,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行为。然而,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机制尚不健全,社会上存在一些就业机会不“公平、公开、公正”的现象,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部分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就业心理失衡,使毕业生对就业产生了担忧和疑虑、焦虑情绪。
4.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市场需求相对脱节的影响。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改革的深入,传统的高等教育体制弊端日益凸现。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环节上,与市场相对脱节,“传统专业多,新兴专业少”,“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不利于“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利于学生专业化成长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与市场需求相矛盾,导致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强。用人单位也常会质疑大学生的培养质量,给学生的就业双选工作造成一定困难,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不高。
三、人本主义理论在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辅导中运用的具体策略
(一)澄清职业价值观,正确认识职业自我
“职业自我”认识是指个体作为认识的主体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性格类型等与职业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自觉认识和认同,它是个体职业规划的逻辑起点。由于社会经验及专业知识的不足,大学生对职业自我的认识往往不全面。对于自己职业价值观、性格、能力特长等认识不足,导致择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盲从性,职业选择“随大流”,与自我真实经验存在不一致地方,导致自我心理冲突,是大学生产生就业焦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帮助学生解决自我认识问题,运用一些心理学专业量表如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职业价值观量表、职业能力量表、职业锚量表、MBTI量表等对学生“职业自我”进行测量、分析,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确立优势能力和特长,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进而了解自己的问题,了解自己隐藏着什么体验,了解应向什么方向努力,区分他人的价值与自己的经验的异同,领会和确立职业选择的内在标准,统筹兼顾个性特点、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科学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明确职业定向,做生活的主动建构者,减少学习与择业的盲目性,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缓解就业焦虑。
(二)关注学生自我力量激发,关注学生发展,提高职业竞争力
从整体来看,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往往对未来想得过多,而专注当下的时候少;对事件的结果看得太重,而忽视自我发展的过程;对自我要求高,就业期望值高,但对自我不利因素不容易客观、全面的评估。理想和现实的反差,自傲与自卑并存,独立性和依赖感错位,导致大学生在就业中感到迷惘、困惑和焦虑,阻滞了学生自我积极力量的发挥。因此,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一项重要职责任,在于引导大学生侧重关注自我实现的过程,而不是过于关注“他人”的职业价值目标;通过与学生平等、有效地交流,来促进学生认知改变,重构自我结构;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有足够的能量去应对就业所遇到的心理困惑;关注大学生自我力量的激发,促进学生相信每个人都有自我现实的内在力量,并激发其这种力量,重塑求职择业的自信心,引导学生以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方式面对问题,依靠自我力量,促进自我发展,提高职业竞争力,最终实现就业目标。
(三)关注学生情感宣泄,调适不良情绪
学生的就业焦虑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宣泄,必然阻滞学生自我的发展路径,影响学生的心理和社会的适应。因此,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给他们提供宣泄情感的时间和空间,是对人本主义咨询思想更深入的领会;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学生的情绪心理健康水平,与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关系、成长经历、价值观念以及压力等因素均有关系。因此,关注学生的情绪心理健康要从多个方面入手:要给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人际氛围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找到心灵宣泄的空间;对学生展开必要的心理健康培训;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抽时间与学生聊一聊学习、就业、人际关系、情感困惑、自我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得到情感宣泄。更重要的是,促进和强化学生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在不断变迁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正确的自我概念,悦纳自己。
(四)关注师生关系,构建良好的心理环境
人本主义咨询理论认为,若在良好的人际环境下,让人的潜能自由发展,将会是健康而富有建设性的,将这一思想运用到就业心理辅导中,更要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由于高校教学管理实行学分制、流动上课制、班级授课制,教师难以面对全体学生、面对学生的每一方面,高校教师由于自身教学、科研等原因,在尊重学生(尤其是尊重学生的隐私权)、学会共情(用学生的眼光去思考学生面临的问题)、积极关注等方面,欠缺时间保障和与学生有效沟通交流的途径,成为目前师生关系渐渐疏远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师生关系疏远不利于师生共建良好的自由和安全的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习、就业和社会成长不利。因此,在就业心理辅导过程中,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辅导者真正做到尊重、共情、真诚,转变师生关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促进学生专业发展为目标,做学生学习、就业的指导者,未来的设计者,人生的引路人。师生共建具有亲和力、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力量,解决学生在就业当中遇到的心理困扰,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曹绍平.女大学生就业焦虑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6).
[2]康文艳.大学毕业生择业焦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4]李积萍.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研究综述[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5).
[5]杨宇孛.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问题研究综述[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3).
[6]殷剑平.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新疆社科论坛,2008,(06).
[7]王丽丽.剖析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及调适[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8).
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范文2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就业心理
随着高校招生年年扩大,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十八报告中指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 可见,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一个较为重视的社会问题。本文简单分析了毕业生就业心理现状与辅导员在对毕业生进行心理辅导中的作用。提出了辅导员如何做好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应届毕业生择业心理统计分析
(一)继续升学深造为大部分应届生首要选择
笔者所带234名学生,其实108名学生报考研究生入学考试,占总人数46%,7名学生出国深造,占总人数3%,经调查,学生选择继续升学深造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可以暂时避开当前就业压力大、就业难的严峻形势;二是通过继续学习深造,能够提高专业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增加就业砝码,提高就业层次,为将来能够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增加更多的机会。
(二)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是小部分应届生的选择之一
3名学生打算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占总人数1%。这3名学生都是女生,且家长影响占很大因素。他们认为毕业后到行政或事业单位发展相对来说更为稳定,而且回家乡的机会更多。
(三)就业为大部分应届生重要选择之一
116名学生选择毕业就业,占期队总人数50%。他们中多数人会在就业时考虑个人的性格、兴趣或爱好等因素。并考虑过自己大致的工作方向,但只有少数人分析过自己适合干什么工作。薪资福利放于首要考虑要素,盲目追崇外企销售类工作,对自己估计太高,自认为高人一等,非常傲气,自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目空一切。从众心理,部分毕业生在择业中易受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的影响,缺乏个人主见,从众心理较为严重。
二、严峻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
(一)无法摆正就业心态造成自卑自负心理
学生在学校中学习,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因此对于社会和就业了解较少,造成了他们无法摆正就业心态。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不是学生干部,没有英语四级等消极消极想法,造成他们潜意识里就有我不行的想法,产生自卑心理,面试发挥失常从而失去工作机会。大部分学生过高评价自己,一般对于第一份工作期望很高,要求高工资,高地方,好城市,同时又不希望工作太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造成一些学生未能签约,而好多用人单位招不到人的局面。
(二)对就业感到迷茫导致从众和盲目心理
有一部分学生在择业中易受社会观念和周围同学的影响,大家觉得什么工作好就随之一起去抢工作,而不能真正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考虑这个工作自己是否能胜任,工作本身是否适合自己,往往失去了发挥自己优势的好机会。从众心理是就业迷茫的一种表现,这样的学生比较急于求成,在求职中盲目听从或跟随别人的意见,甚至有些学生盲目随从好朋友的求职意向,一起投简历、面试,争取一起工作,缺乏主观判断,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专业等特点。
三、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在就业心理教育认识方面要注重效果性
高校辅导员除了要管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事宜、加强素质教育,提高综合能力和竞争力之外, 还要将就业指导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要帮助毕业生形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职业心态及价值观。可以利用学生喜爱的各种通讯手段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教育,通过手机短信、飞信、QQ等聊天方式,时间和地点不受限制,学生可以随时与辅导员进行沟通,辅导员也可以随时向学生就业信息,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许多学生能够克服面谈时的羞怯和紧张,强化就业心理教育的效果,确保学生就业心理健康发展。
(二)在就业心理教育对象方面要把握个体性
笔者所带毕业生多数是90后独生子女,在就业前生活上、学习上基本上都没有经历过大的挫折,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差。遇到日益增加的就业压力,或者求职不顺,难免会产生挫折、自卑、悲观等不良的心理。高校辅导员应该结合每个学生个性特点加大就业心理指导服务力度,更加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就业实际问题。
(三)在就业心理教育实施方面要强调灵活性
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范文3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大学生 职业能力
[作者简介]吴岚(1979- ),女,吉林吉林人,哈尔滨工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学生工作办公室科长,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能力及在学生工作中应用的研究”(项目编号:1253XS421)和2013年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高等院校文科类学生职业能力特性及培养策略研究”(项目编号:HEUZYTS1303,项目主持人:吴岚)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089-02
目前国内各高校已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引入大学教育中,并作为重要内容向大学生普及。很多企业也意识到员工的优秀品质单靠企业的短程培训是不够的,必须把先进的员工意识和职业化的思想融入大学教育。鉴于大学生校园学习的主要特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在工作单位、工作内容、工作职务、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外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开展起来困难较大,在从事职业所应具备的知识、价值观、心理素质、能力、内心感受等内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开展教育则较为符合实际。作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部分,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大学生职业能力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未来就业的质量和职业发展的空间,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在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职业能力与团体心理辅导
1.职业能力。心理学认为职业能力是直接影响职业活动效率和使职业活动顺利进行的个体心理特征。从职业发展来看也是影响一个人成就的重要因素。在职业能力分类的研究方面,蒋乃平认为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一般是指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是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包括工作方式方法、对劳动生产工具的认识和使用等。方法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独立制订计划能力等。社会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
2.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及起源。团体心理辅导是指“教师或辅导人员,面对多数被辅导者――学生,基于社会及团体动力学的原理,运用适当的辅助技术,以协助个体自我了解、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的过程”。团体心理辅导起源于美国的职业指导运动,主要是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信息与指导。在后来发展过程中不再局限于提供信息与忠告,而要帮助当事人解决各种问题,使当事人更好地适应社会。从团体心理辅导的起源来看是与职业指导活动密切相关的。
3.团体心理辅导用于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优势。如今,很多学者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国内有实证研究证明,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实施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促进了大学生对自我概念的有效探索,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大学生的生涯目标定向能力,增强了大学生的生涯决策能力等。在发展学生职业能力方面,团体辅导有以下优势:
第一,团体心理辅导具有实践优势。职业能力培养在内容上即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在实践环节上它需要在开放的、安全的环境中去探索个人、与人沟通,进一步培养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感等。传统的教学模式――接受式教学方法是难以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的,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更易被大学生们接受。第二,团体心理辅导具有团队优势。职业能力发展有其个体差异性要求,但在指导过程中也有一些共性问题可集中进行解决,比如对个人的自我探索、沟通的技巧、责任心的培养等。用较少的力量解决大多数同学的需求,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们,同辈群体对他们的影响相对较大。团体心理辅导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同龄人交流、分享的机会,可以从团体中其他成员的经验中得到解决问题的启发,这种自我教育的团队形式更容易产生效能。
二、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方案设计
1.方案设计的理论基础。第一,团体动力学理论。团体动力学是心理学家勒温建立的研究团体生活动力的学说。它是团体辅导的重要理论基石。团体具有吸引各个成员的凝聚力,它强有力地把个体动机需求与团体的目标结构连接在一起,使团体行为深深影响个体行为。第二,人际交互作用分析理论。心理学家霍曼斯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人们的一切交往行动及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选择的结果。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更重视自己的自我表现,注意吸引别人的注意。第三,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自我概念是舒伯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个人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认识。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在青春期以前就开始形成,到青春期时较为明朗,并于成人期由自我概念转化为职业生涯概念。
2.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方案设计。方案设计以从事职业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责任感培养等社会能力培养为重点。可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各有一个主题。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形式包括热身活动、情景模拟、行为训练等。活动过程强调认知与体验并重,使成员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获得知识和体验,并为参与者提供实践新行为的机会。
第一单元为情绪与压力管理团体辅导,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自我的情绪及不良情绪的危害,培养学生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活动主要开展情绪收集箱、积极自我暗示法实践等。第二单元为责任心培养与人际沟通团体辅导,使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培养学生团队责任心及沟通技巧。活动主要开展报数比赛、撕纸活动等。第三单元为团队建设团体辅导,使学生形成互助合作的意识,培养团队观念。活动主要开展几手几脚、海上遇险情境活动等。第四单元为创意金头脑团体辅导,协助学生学习一种激发创意思考的方法,认识创新思考的重要性。活动主要开展分组搭纸塔、圆球活动等。
3.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检验。在团体辅导开始前与结束后分别让成员填写《团体成员自我评估表》,比较团体辅导前后的成员的成长变化,同时在团体结束后也可让成员填写《团体满意度评估表》,以了解其对团体辅导的整体满意度。在后续的学习生活中也要进行跟进访谈,检验团体辅导的持久性。
三、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团体心理辅导开展的建议
1.强调以人的成长发展为中心。团体心理辅导是以人的成长发展为中心,强调团体动力、团体活动中人际关系与互动对人的影响,所以团体心理辅导对象是有共同目标和凝聚力的有序组织。在团体心理辅导中要尽快培养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通过交往认识他人和自我,促成相互理解和认同,使他们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实践中。如果在团体中学生能有所改变,这种改变会延伸到团体之外的现实生活中,促使大学生逐步实现心理社会化。
2.注重自我教育。团体心理辅导是助人自助的过程,属于教育活动性质,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辅导者要重视自我教育的教育形式,以人的发展观为理念,引导协助学生主动参与、自我体验、自我实践,努力让成员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逐渐减少对指导者的依赖,引导他们模仿团体情境解决成长中面临的问题,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提供支持。
3.给学生创造职业环境。职业能力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在校期间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的内容在理论上要使学生了解职业能力的内涵、构成及职业化的要求,明确工作单位的用人标准及人才素质要求;在行为训练环节设计上可模拟工作情境,为实现学生进入工作即进入职业角色的目标提供一定的实践条件。
4.注重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辅导。职业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职业能力培养中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辅导系统。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设计可以在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辅导目标,选取学生的发展的共性问题为主题,有计划、分层次地安排辅导内容,更好地加强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际效果。
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不仅要使学生具备未来职业所要求的专业知识体系,还要在完善大学生人格、提高大学生团队意识,促进大学生责任心培养等方面加强教育,团体心理辅导模式为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贾晓波,陈世平.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2]左占伟,冯超.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训练概念的区分[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3).
[3]张菊红,杨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的干预研究[J].教育探索,2011(4).
[4]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蒋乃平.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1(4).
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范文4
关键词:朋辈辅导;大学生;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近年来,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使大学生面临更大的机遇与挑战,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与日俱增。大部分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着对于未来定位和规划不明确,易随波逐流等问题。为了积极发挥当代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主观能动性,笔者认为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积极引入朋辈辅导,是一个新的探索和尝试。
一、朋辈辅导的现状与趋势
(一)朋辈辅导的定义
朋辈辅导又称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这一名词诞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所谓“朋辈”(Peer),实际上就是“朋友和同辈”的简称,是指年龄相近,职位相当,生活境遇相似的一个群体,他们之间可以是相互熟悉的,也可以是相互陌生的。朋辈辅导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相当成功,特别是在学校心理辅导方面更是效果显著。
我国朋辈辅导起源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尤其是近几年朋辈辅导在大学生辅导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特别是在面对大学学习、人际交往、情感问题等方面。
(二)朋辈辅导的发展趋势
1.理论研究将更加深入。各高校有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做法,主要集中在知识宣传和各层次心理辅导。但我国对于朋辈辅导相关的理论研究还在实践和探索中,研究的成果也没有系统性,主要集中在心理学领域,对于其他领域涉及较少,在理论方面我国的教育者还需做更大的努力。
2.工作模式将更加多样。关于朋辈辅导的工作模式国外主要有:朋辈心理咨询、朋辈调解、朋辈心理互助、朋辈伴读。这些工作模式相互联系、紧密配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助人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根据我国教育体系,我们应该设立更完善的机构,制定相关的制度,保障朋辈辅导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充分体现朋辈辅导中交往过程的主体性、分享型。而将朋辈辅导引入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生活经验和助人技巧进行同龄人之间的互助、激励、支持也是朋辈辅导模式多元化的一个新探索。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面临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辅导现状
1.就业辅导工作队伍单一。当前大学教育不能完全切合经济体制发展脚步,大学生就业普遍出现被动和随波逐流的特点,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喜好不明确,缺乏对职业的合理定位和认识。
学校就业辅导队伍单一,就业辅导人员一般由行政人员和辅导员担任,他们对于市场的把握,专业背景的认知都很局限,没有深入的进行市场调研,对于学生的就业辅导只能集中在一方面,不能很好的进行全覆盖。
2.就业辅导内容不全面。目前,高校就业辅导人员对于就业信息的把握主要是来源于企业的信息,但由于就业辅导队伍人数的局限,不能深入考察企业,获得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信息。而且我国地区结构不均衡,对于人才需求的配备各企业各不相同。这也给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
在就业辅导工作中应关注毕业生不同心理特点开展辅导。主要的心理特点表现在:
1.焦虑。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社会形势,大部分学生面对就业表现出的是焦虑。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非常困惑。特别是面对求职屡次失利时,很多人心神不宁、意志消沉。
2.自卑。很多学生在学校成绩不是很理想,各方面综合素质比较薄弱,这经常会给他们带来消极自卑的情感。特别是面对很多优秀的企业,觉得自己不是名校毕业,自信心不足,不敢去竞争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
3.自负。有一部分学生觉得自己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都高人一筹,或者觉得在学校得到了很多荣誉,在择业过程中高姿态,总是觉得会有更好的企业,也成为了就业困难的人群。
4.依赖心理。有一部分学生把所有希望都寄托于家长。根本不去尝试自己择业,也不会听就业辅导的任何建议,由于过多的依赖心理,缺乏独立自主性,也会在真正工作中面临很多问题。
三、朋辈辅导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
结合就业指导中的问题现状引入朋辈辅导,将“准专业、互、个性化、亲民性”的特点进行针对性、个性化结合,让朋辈优势发挥出来,让具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经验、共同的生活方式和理念的人一起分享信息,让已经就业的学生来指导即将就业的学生,这将大大提升就业指导水平,也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就业的积极性。
(一)互助自助确定培训辅导计划
朋辈辅导的重点步骤就是进行朋辈辅导培训。从事就业辅导的老师和学生毕竟不是专家,所以要对就业指导人员进行培训。在培训的实施中也要注重针对性和前瞻性,让这支队伍更加专业化。同时通过在就业过程中朋辈之间相互帮助和支持,进而达到互助,最终达到学生心理的自助。在这个过程中,会转变大学生一些就业理念。
(二)建立辅导机制定期开展针对性辅导
朋辈辅导应该面向不同年级学生展开不同形式的辅导。朋辈辅导的开展,是以促进大学生自身发展为最终目的。因此,朋辈辅导的开展并非仅仅帮助同学或朋友渡过难关或提供一些具体帮助,更应该在帮助同学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进而达到自助的目的。在辅导机制的探索中,针对大一的学生进行职业发展前景规划,让他们能少走弯路,激发自己的职业规划主动性。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应该引导他们多去进行实践,朋辈的建议和意见能让学生提高自身潜能,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对于大四的学生,朋辈指导会给他们更多准确的信息,特别是已经就业的学生的指导,能让大家更好的把握社会形势,了解社会需求,调整就业心理。
(三)发挥朋辈优势,为就业建立更多渠道
毕业生的朋辈指导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让优秀毕业生回校进行就业指导,开展毕业生与在校生的就业座谈会,优秀的毕业生可以推荐在校生去实习和实践,从而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将朋辈辅导的作用延伸。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朋辈校友的优势,以此进一步扩大就业渠道。
综上所述,朋辈辅导可以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有效补充,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延动,杨秀文,主编.心灵的支撑: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教程[M].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范文5
关键字:心理健康就业教育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上呈现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全国各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评和调查研究显示,高校多数大学生择业心理还是比较稳定的、健康的。这主要表现为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有强烈的求知欲;有稳定情绪,乐观自信,充满朝气和活力,对未来满怀憧憬;有健全的意志,果敢、顽强、有自制力;人格完整统一,敢于竞争,努力向上,积极进取;有较完善的自我意识,能较好的认识自己;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社会现实有比较客观的认识,适应性良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的择业环境、择业理念、择业途径、择业方式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大学生择业心理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择业标准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
由于不同的择业过程,大学生对择业理想抱有不同的择业期望值,大学生的择业标准和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而复杂的特点。如:有的毕业生把事业放在第一位;有的毕业生把待遇放在第一位;有的毕业生把就业地区放在第一位;有的毕业生把单位性质放在第一位等等。在当前大学生多元的择业价值取向中,有两个取向最为突出,一是毕业生普遍看重经济待遇,关注生存条件;二是择业时越来越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在普遍关注的两个问题当中,除了就业单位待遇外,更多考虑的是个人兴趣、爱好和专长的发挥。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事业使生命之树常青”,他们懂得只有将职业价值与个人需要、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有机结合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去认识职业,去认识自己,才能在择业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择业意识市场化,竞争意识不断增强
大学生择业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受到个体心理、群体心理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校就业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大学生参与就业市场自由选择职业的心态已经成熟。绝大多数学生能正确的认识与分析当前就业形势,调整好择业心态,主动地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择业意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市场经济不仅使物质资源配置趋于优化,也使人才资源的配备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社会对人才资源的配置不再是被动地接受高校供给,而是根据自身的客观需求吸收人才。与市场经济息息相关,大学生择业意识也市场化了,具体表现在择业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明显增强。从近几年的就业情况来看,有些大学生不再是毕业前半年左右开始找工作,而是提前一年甚至一入学就开始考虑和运作;还有一些大学生,他们在寻找职位时,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专业需求状况非常了解,能做到知己知彼,不再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处境。他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时代,竞争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就不可能立足于社会,更谈不上成就一番事业。
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1.加强组织管理,促进教育力量整合。
目前,从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的组织管理模式来看,多数高校的组织机构由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与心理辅导部门联合组成,通过开始《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生涯规划》等课程,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并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同时通过政策咨询、心理测试、学术讲座、网上就业指导等多种教育渠道,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服务。但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部分高校就业心理辅导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都很零碎,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教育途径分散、单一,很难形成合力。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只有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机构,明确责任,落实各项管理制度,逐步形成教育、管理和服务“一体化”相结合的组织保障体系,才能有效地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地、系统而科学地开展。首先,高校应努力构建一个立体化、专兼结合、多元化组合的工作服务体系。具体而言,就是从校领导到学生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各院系部,再到专兼职心理教师、学生辅导员、任课教师,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从不同层面、角度、不同渠道开展择业心理教育与咨询工作。通过各种力量的相互协同工作,来实现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工作整体优化的目的。其次,高校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建立健全大学生择业的服务体系,积极整合教育资源,拓宽其服务功能,提高其服务水平,树立“以人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的服务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引导,才能推动高校就业心理指导工作逐渐步入一个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轨道。
2.加强活动管理,促进学生主体自育。
高校要加大对大学生择业活动的宏观控制力度,准确地把握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向,在充分挖掘组织管理效能的同时,又要注重发挥受教育者主体的自育作用。对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既是就业心理辅导的客体,也是就业实践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表现在主体教育的过程中。从教育过程上看,课外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通过课外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不仅提高了大学生参与活
动的趣味性与实践性,有助于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内化,更能发挥大学生主观的能动作用。一方面,高校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多种媒体的广泛宣传,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如学校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会”、“心理健康俱乐部”和“就业辅导自助协会”等形式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组织,通过“大学生恳谈会”、“大学生座谈会”、“个人成长小组”等自助形式开展就业心理辅导活动,使学生在自我教育中不断完善自我、充实自我。另一方面,高校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多注意启发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多注意引导学生参加心理社团活动,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通过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心理沙龙等形式,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以及自我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惑,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就业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3.加强实践管理,促进教育效果延伸。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大,大多源于认识的偏差和对择业实践适应的不良。只有社会、学校和就业指导部门来共同关注并采取相应的辅导对策,实施正确有效的引导,才能排除大学生在择业时出现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顺利的走向工作岗位。通过对大学生择业实践全过程的心理监测与指导,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的能力,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从容地面对择业求职。一是充分发挥学校各种社团、协会的功能,组织学生参加对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二是抓住“寻岗”这个环节,树立“独自寻岗,战胜困难”的大学生典型,对大学生择业时的自我表现实行科学的引导,使之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能主动地调整择业期望值,能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让他们顺利度过接触社会之初存在着的自卑、怯懦、自负、焦虑等心理状态的不适应期;三是加强专业社会实践过程的管理和考核,组织专业教师、辅导员和“两课”教师对大学生的综合性实习进行指导,对大学生实行“模拟就业过程”的演练,培养大学生与人相处、共事、合作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四是做好社会角色转变的心理准备,使大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主观能动性,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成为有良好竞争心理准备的人,自觉地克服和抵制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总之,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理念、培育良好的择业心态、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的自我定位,有助于毕业生的顺利就业,还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更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伴随着高校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普及开展,其教育模式的建立也必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应该说,这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还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调动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力量,开辟各种教育渠道,运用各种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探索与实践。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高校毕业生必须更新就业观念,做好充足的知识储备和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择业行为,积极把握择业机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社育.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
[2]夏海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问题探究[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1.
[3]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
[4]翟振元.大学生就业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
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范文6
关键词:就业指导 问题 建议 社会工作
就业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也是每个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就业选择过程中既有挑战也有新的机遇。大学生就业指导是教育者根据学生个人特征和社会需要,帮助学生计划职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选择适宜性职业,以促进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和成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当前高校亟待加强的重要工作。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一)内容上的问题
我国的高校就业指导的内容常限定于传授求职技巧、面试技巧,联系用人单位和推荐学生,完成就业率指标,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规定的诠释。由于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而且就业指导的形式较为单一,缺乏新颖、有效的指导形式。在就业指导的形式方面,利用讲座和课程的方式开展就业指导在高校中较为普遍。
(二)制度上的问题
近年来,很多研究者主张,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要从过去的“就业指导”向“职业指导”或“生涯辅导”进行转变。专业机构缺乏的问题在我国的高校就业指导中普遍存在。尽管目前我国大学的组织体制中,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工作的机构,但这些机构很难代替就业指导的职能。事实上,目前高校毕业生工作机构由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
(三)队伍上的问题
目前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由政工队伍承担的,这支队伍的稳定性在现实学校人事制度下却无法得到保障。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专业人员配备不足,专职指导人员数量较少,不少指导人员自身已经承担了高校的其他学生工作。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也参差不齐。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建议
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下,针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可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是对于对非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建议。
1.认识层面。研究人的个性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指导学生进行个性测试,达到使学生自我认知的目的,使其了解本身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自我意识等心理成分,为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内在依据。同时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小组工作以及社区工作的方法,加之各院系就业工作专员的配合,调动各院系的高年级学生和老师组织经验交流,对新生进行专业认识的深入辅导、现实工作领域的师弟参观等等。对专业和职业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后,结合对自我额认识来衡量专业或者职业的匹配度如何。
2. 就业教育层面。第一,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课作为就业指导的方法,按年级、按专业进行,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都应有不同的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材,要有不同的讲授重点。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对象等方面有所改革。全校范围内小班化选修课教学,课堂上多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如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分组发言等。第二,专题讲座。要有针对性地开设讲座,而不是应付工作、盲目而行。内容可以涉及职业能力需要、求职面试技巧、实习策略、考研公务员考试指导等。
3.就业咨询层面。就业咨询是就业指导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一种以语言为主要沟通方式,协助当事人自我了解、增强心理适应、促进心理健康的方式,它所介入和处理的主要涉及职业选择与职业心理适应方面的问题。
4.就业指导内容层面
采用小组工作方法,针对不同特点的人群开展不同内容的小组活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了解专业及其就业方向”、“了解自己”的内容,“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需求”的内容,“实习指导”、“就业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求职技巧培(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创业教育”、“考研指导”的内容,“就业心理辅导”应当分别在大一大二大三大四逐步进行。所以学校可以在不同年级,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不同内容的小组活动,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
其次是对于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建议。
1.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对大四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小组工作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模式,主要包括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互动模式、发展模式、组织与环境模式、预防与康复模式。对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更多的是采用发展模式。由于大四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我们可以采取海报招募的方式招募小组成员,开展针对性的活动,帮助大学生就业。
2.运用个案工作的方法,对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毕业班的大学生苦于找不到单位,而毕业后的大学生也面临着“就业难”的局面。大学生在学校中学习了4年,都想在毕业后大展身手,但现实中却有很多因素阻碍了他们的发展。他们的理想被这些因素压抑着,无法实现他们的远大抱负,令他们的情绪也受到压抑,甚至影响到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大四阶段要重视“就业心理辅导”,要倾向“面对面的咨询解惑”方式。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开展个案工作,采取个性化的辅导方案,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就业心理辅导”应当在大四得到重视,而对于就业心理辅导,应该更倾向于采取“面对面咨询”的方式。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可以针对这些大学生开展个案工作,与他们进行沟通,以帮助他们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念,认清就业误区,消除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1]冯婧.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轻工教育,2006(3)
[2]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8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