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设计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化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

探究式教学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或实验活动,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分组讨论、研究,合作实践、模拟活动等,让学生去经历、去感受、去体会,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自主地建构知识,掌握其方法与程序,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理解科学本质,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发展创新精神。在探索中经历各种困苦和磨练,感受探究的兴奋震撼与愉悦,使他们的才智、品行、情趣与意志方面都得到锻炼、丰富,与提高。

二、案例描述

催化剂的概念的教学

在以往学习催化剂的概念时,教师通过氯酸钾在加入二氧化锰前后反应放出氧气的快慢来向学生介绍催化剂的概念,虽然学生了解了催化剂的概念,是不是真正地理解了这个概念,则不得而知了。那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催化剂的概念。具体实验方案可参考如下:

1.取等质量的氯酸钾两份,其中一份不加二氧化锰,另一份加入二氧化锰(要测出质量);加热相同的时间,观察氧气的放出情况。

2.将生成物溶解、过滤、蒸发,回收二氧化锰,与原来的质量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催化剂的概念。

3.还可以用此次回收的二氧化锰(与氯酸钾)继续制取氧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催化剂的概念。

4.进一步延伸

(1)在试管中加入5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是否复燃?

(2)微微加热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有什么现象发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3)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5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上述反应用过的提取出来的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实验后将二氧化锰洗净、干燥,再称量,与加入前所称量的二氧化锰进行对比,加深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

5.实验结束后,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催化剂的概念。当然对学生概括得出的催化剂的概念不能要求非常精确,只要意思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三、案例分析: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其目的是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化学课,这种方式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热爱自然科学,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应该是学生质疑问难的场所,要求教师不断设置疑问,以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化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2

关键词: 项目教学 分析化学 项目设计

项目教学是指以生产中涉及的典型性项目为载体、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1]。通过项目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将其培养成既能动手又能动脑的技术应用型人才[2]。目前,项目教学大多集中于职业院校的相应课程教学中,将其应用到本科院校分析化学等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报道较少[3],[4]。分析化学基础课理论性高、实践性强、应用性广泛,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涉及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复杂问题的综合处理,项目教学的实施将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5],并提高其职业素养,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及工学结合模式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下面以“自来水、某品牌纯净水、矿泉水水质分析”为例,展示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和方法,并简单分析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分析化学项目教学中项目的设计

设计项目时应该具备的基本要素包括:项目的名称、参考的学时、教学和学习的基本目标、相关知识、操作和训练、考核评价及实施建议等[6],[7]。

论文根据项目设计的原则及专业需求,进行不同分析化学项目的设计,如食用醋总酸度的测定、柠檬酸质量的分析、复习氢氧化铝中铝盐含量的测定、阿司匹林含量的测定等,可以作为综合项目出现,又可以分为不同的子项目。论文选用“自来水、某品牌纯净水、矿泉水水质分析”为例阐述各个设计要素。

(1)项目名称:自来水、某品牌纯净水、矿泉水水质分析。

(2)参考学时:6学时(分为:分组、咨询、立项、计划1学时――根据分析项目分为不同的子项目,各个子项目计划书在1学时以内同时设计;决策、准备检测试剂及仪器1学时;三种不同类型的水的鉴别与检查1学时;实施测定2学时;结果展示与评价1学时)。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说出水质分析的内容;能说出不同类型水的鉴别、检查和相应项目测定的方法;能阐述诸如水的硬度、酸度、微量元素、COD等测定的原理。能力目标――能依照水质分析标准进行水样分析;能依据不同的水质分析项目设计分析测定方法和方案;能正确记录实验结果,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能正确规范地书写水质分析报告。总之,可以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情感目标――具备严谨细致、实事求是和探索创新的科学态度;具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4)相关知识:水分析标准条款/检测细则及编号;天然饮用矿泉水、生活用水、地表水、污水水质分析的目的及区别;水质简分析、全分析和专项分析的目的及区别;111项(不要求全部都会,会其中的某些项目即可)检测项目及所需仪器、检测原理,等等。

(5)操作训练:任务1:pH值测定;任务2:总硬度测定;任务3:总氯测定,等等,按照具体任务进行操作训练。

(6)考核评价:展示成果,包括学结、操作过程完成情况、项目课题报告、实验报告、组内成员评价、教师评价等。

(7)实施建议:根据学生选择的项目,进行教学条件建议(软、硬环境,包括师资)、评价方式建议、教材建设建议等。

2.分析化学项目教学的实施

分析化学项目教学的实施包括以下几个过程[7],[8]:

(1)咨询并立项:由教师、企业专家和学生共同确定典型性、代表性项目,要具有项目名称、参考学时、教学目标等内容;

(2)计划:教师课前下发项目任务(大项目:水质分析。子项目:自来水pH值测定、总硬度测定、总氯测定、COD测定,等等),学生自行分组并明确个人的分工,在教师指导下根据项目任务制订学习方案、确定学习内容、整理项目知识并分工,汇报小结,制订项目计划;

(3)决策:分工合作,子项目学习小组确定最佳实验方案;

(4)实施:子项目小组学习方案的展示(方案中应包含基础知识、测定原理及实验方案)、教师及企业专家的点评、进入实验室进行相应项目的检测、报告的撰写、报告的展示等;

(5)检查:组内、组外(教师、企业专家)的检查、报告、展示等(确定组内、组外检查评定方法及权重);

(6)评估:根据学习小结、实验过程及报告等,进行组内、组外、教师和企业专家的评估。

其中,咨询、计划、实施、检查阶段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只有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才给予及时指导。在决策与评估两个阶段中,老师要参与到每个组,及时提出合理建议和公正评价。

3.有关分析化学项目教学法的思考

对教师而言,首先要转变角色、自我督促、不断学习。其次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避免一灌到底或者全篇采用项目教学。另外,要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生的基础,设计不同的项目实施。最后要积极进行记录、反思和反馈,为后续应用奠定基础。

另外,对学生而言,首先要明白依据项目学习的目的和项目教学的优势,从心理上接收项目教学并且积极配合。其次要认识到团队协作和积极沟通的必要,团队进行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组内、组外积极沟通和交流。另外,不必要求学生在项目开始时掌握一个项目所需的所有知识,可以在项目逐步完成的过程中掌握这些知识。即先掌握“怎么做”,然后“边做边学”,最后“做中学、学中做”,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合理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4.结语

水质分析内容繁多,按照传统教学方法,内容分散、知识枯燥、课堂沉闷,采用项目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做中学、学中做,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通过实际项目的完成,学生亲身体会到企业的需求,为其职业素养的养成和提高提供机会。总之,项目教学积极推动了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大需求下基础课程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江献华.精选教学项目提升项目教学的有效性[J].科技信息,2012(27):273,306.

[2]王婧.案例教学与项目教学比较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22(4):116-117.

[3]张坐省,马云梅,张晓丽,等.高职《分析化学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1):56-60.

[4]杨伟民,刘佳.药学类高职专业分析化学实验的项目教学法应用探索[J].化工时刊,2012,26(3):64-66.

[5]梁红,苏锡南,余良谋,等.基于项目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探索[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7(3):100-104.

[6]张莉,刘峰.项目教学法在分析化学课程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1):83-84.

[7]张金波,姜婧娆.项目教学设计案例及评析[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74-76.

化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3

关键词:课程教学;案例教学法;案例生活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9019002

作者简介:钟钦钦(1983-),女,湖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与教学;罗俊(1981-),男,硕士,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道路桥梁。

1案例教学法存在的弊端

案例教学法,着眼于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做中学”的形式,通过一个实际的个案,掌握并理解所学的知识,同时能够解决类似及相似的问题。案例教学法能缩短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差距。尽管它有许多的好处,但对于《动态网页设计》这门课程来说,存在着许多弊端。

案例的真实性不利于学生理解。《动态网页设计》课程中所采用的案例都是真真切切的设计个案,例如:聊天室、留言版、广告轮播、内容链接组件的使用等,都是真实的个案。从某个层面来说,学生能够真切地接触到网页设计的实际工作,但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这些设计内容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整个设计过程基本上都是依葫芦画瓢,学生只会原原本本地按照案例的实现过程去敲写代码,一旦更换内容或变更形式,将无法完成设计任务。

案例操作过程的固化不利于学生掌握。《动态网页设计》课程中所采用案例的操作过程都是固定的,第一步应该如何,第二步应该如何,第三步应该如何……等等,学生按照案例操作过程去实现的时候,所记住的是步骤,而没有理解各步骤所实现内容之间的关联,导致对于所学习知识点的理解层面不高,学生只会以某一固定的方式去实现一个网页功能,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点。

综上所述,必须在原有的案例上进行加工处理,文中笔者采用的方式是将案例生活化。

2教学案例生活化

从事软件设计教学的教师都会强调,软件的设计源于生活,往往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某一问题才会促使设计者们去设计一个软件。教学案例生活化设计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的一种方法。

那么原有的案例不也是“生活化”吗?例如:在访问网站看小说的时候,会有一个页面,上面会有小说各个章节的链接。诚然,这是生活中访问网页时会出现的一种现象,但有局限性,一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在网络上看小说;二是即便学生有类似或相同的访问经历,但对于此网页功能实现的过程却是第一次接触。所以,这样的“生活化”不能称为生活化,它是一种表面形式,表面上看来,生活中确有其事,但不是人人都接触并理解的事物。

所以,要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知识,最好的方式是做到案例能和现实中人人都接触并理解的事物相联系。通过对学生的调查表明,案例生活化的教学效果要比所有的案例教学效果好得多,学生表示和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相联系后,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点。3案例生活化教学设计

本文以内容链接组件教学设计为例说明案例的生活化。

内容链接组件的作用是将多个网页形成一个网页目录导航。

问:“同学们都买过书,看过书,对不对?”

得到回答:“对。”

问:“书都会有目录,对不对?”

得到回答:“对。”

那么这和所讲的内容链接组件有什么关系呢?现在通过表1来比较分析。

在此案例中,加入生活中人人都看过并理解的书的目录,并与内容链接组件实现各项内容相联系。由此可见,要实现内容链接组件的功能就必然少不了内容导航页面、列表文件及组成内容导航页面的多个网页。那么这三者之间的关联如图1所示。

通过这一关联图,能一目了然地知道内容导航页面、列表文件及组成内容导航页面的多个网页这三者之间的过程和关系。

以《宝宝营养餐》为例。

(1)首先需要用以形成链接导航的网页1、网页2、网页3……网页N(好比一本书目录的形成首先需要章节的存在)。

5.asp4-5岁营养食谱

(3)内容链接导航主程序页面(index.asp),在这个主程序页面中,将要用到内容链接组件,首先要实现的便是这个组件的实例化,使用server.createobject方法创建MSWC.Nextlink的实例,并用set关键字赋给NL,于是产生了名为NL的内容链接组件实例对象。一切方法的运用都在此对象进行。

完成go.asp后,最后一步则是将此功能添加到1.asp-5.asp中。此时,“1.asp~5.asp”这5个文件仍然是独立的程序块,使用标记 插入到每一分页文件(1.asp~5.asp)的结尾,即可实现链接。

参考文献:

化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4

关键词:教案 教学设计单元包 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中是主体,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特别是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单元包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主要成果,它有助于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与评价,标志着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新的发展阶段。

一、教案解读

1.教案的定义

教案是指教师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编制的教学具体方案,上课的重要依据,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可分为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有时仅指课时计划,一般包括班级、学科名称、课时和教学目标、课的类型、课的进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时间分配、作业题、师生活动设计)、教具等。

2.教案的具体内容和格式

(1)教案所包含的内容。课题(本课名称);教学目的(称教学目标,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课型(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课时(属第几课时);教学重点(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教学难点(本课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教学过程(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作业处理(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板书设计(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教具(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2)教案编写的格式(请参照表1)

3.教案的思考

教师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课程计划机械地对上面的表格进行“填写”。教案的编写完全是为了教师的教,也就是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学和学生的发展及学习需要。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下,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个性,更难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还束缚了教师的思想,使其成为一成不变的“播种机”。因此,就要对传统的教案进行“思考”、“反思”,保留精华,剔除不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内容,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和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呼唤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想,教学设计单元包就是信息化教学设计成果的体现。

二、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概念、内涵及基本组成

1.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概念及内涵

余胜泉等认为“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教学设计单元包(Instructional unit design package)是为实现特定学科单元教学目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的一套相互关联的课程单元教学规划和支持材料,包含了借助于以多媒体网络为主的各种媒体实现的以学习活动为核心的多重教学活动支持的资源,主要由教学情境问题定义、教学活动设计规划、教学课件以及可以链接与嵌入的多媒体网络资源组成”。

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内涵。教学设计单元包是教育信息化推进和信息化教学普及的产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含义也在逐步丰富和发展。教学设计单元包概念的发展,是以教学课件、学习资源、教学工具、学习工具和评价表等概念的发展为基础,以数字压缩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实条件。其主要内涵有:(1)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基本观念是大教学观、学习化课程观,基本立场是以人的学习为本,全面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的展开;(2)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本质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规划的一种物化形态;3.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基本内容是涵盖教学目标情境化问题和丰富多样的“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4)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构成包括支持学生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的辅材料,主体部分是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5)教学设计单元包的使用与发展要考虑借助各种媒体的形式予以实现,在信息化浪潮中,教学设计单元包要以多媒体网络为主流媒体;(6)教学设计单元包的主体是学习者,学生是学习者,教师也是学习者,教师的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2.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基本组成

教学设计单元包一般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教学设计方案包括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定义、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策略与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分析、具体的教学流程图。

(2)多媒体教学课件,是专门为教学活动开展而设计的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或应用软件,是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和动画等的集合体。目前,人们通常用Powerpoint、Flash、FrontPage等多媒体编辑软件作为基本的技术平台来开发课件。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使用在为学生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的同时,能有效改善教学效果和提升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由教师自己制作,也可以是商品化软件,制作的软件不一定很精美,但一定要符合教学的需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具有教育性和科学性及较强的实用性。

(3)学生作品范例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作品(包括作品的格式、评价量规,所使用的软件环境等)。学生作品一定是学习小组制作完成,教师在提供范例的同时要强调只是为学生或学习小组完成学习作品提供一个参考,对学生或学习小组完成作品给一个“模版”,要鼓励学生创新而不是“框”住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逐步达到和体验完成作品的快乐,在做中学。

(4)学习资源是围绕教学开展收集和整理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教师收集到的供老师教学备课用的资源,还包括支持学生在学习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资源、作品等。收集到的资源需按照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整理,便于资源建设和资源共享,延长资源的生命力,增加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资源的利用价值。

(5)活动过程模板(如实验报告模板、信息调查模板),根据学生主题的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需要填写一些调查表、实验报告、记录单、活动评价表等。教师要事先准备好这些学习记录表单的样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利用表单模板填写,这样有助于学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学习任务本身,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由于任务的多样性以及个性化,有些记录表单教师无法预先设计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设计。

(6)活动过程评价量表,在教学活动展开中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对参与活动学生的观察评价、问卷调查等)、评价的对象(学习的差异、情感差异、信息处理能力差异等)、评价量表、评价数据、对评价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一般在课堂教学展开中,包括对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主要是课堂参与、协作学习过程中对小组的贡献、完成任务的情况、学习过程的态度与兴趣)、学生作品等进行评价的具体项目及标准,这些量表包括课堂观察表、学生互评表、自评表、教师评分表等。

三、教学设计单元包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采用山东淄博实验中学语文组周江老师完成的“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单元包,在《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上,这篇论文是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完成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具体以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的框架问题(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内容问题)为设计思路展开的。

1.“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及基本组成

“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的教学设计单元包是以可视化的文件夹的形式存放各种资源的,基于计算机辅助的效能工具软件来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以“教师个人数字资源”文件夹(即为教学设计单元包)为核心,并分门别类地将各种文档或资源放入相应的文件夹类别中,其中子文件夹有:(1)版权信息;(2)图片声音(包括图片、声音、视频);(3)学生范例(包括学生演示文稿、学生网站);(4)单元支持(包括评价工具、学生支持、教师支持、单元计划)。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设计单元包文件夹如下图。

2.“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单元包内容的分析

(1)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成果――教学设计单元包。教学设计单元包需要教师考虑教学当中的方方面面,要充分考虑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理论进行学科领域的设计(分析教学目标、确定学习主题、学习目标要求);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具备对文学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深入社会调查问题的能力、利用网络或书籍查找并筛选资料的能力、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能力、制作个人网页的能力、有较强的组织、编辑资料的能力、课程标准的研读、教学反思(差异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本质就是基于问题化的设计,提出有意义和有价值问题,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深层次建构。按照基于问题的设计思路,框架问题包括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参照表2。

(2)学习资源的设计和使用。教学设计单元包中有教师支持材料、学生支持材料、学生作品资源包括学生演示文稿和学生网站、印刷资料(四本爱情小说)、辅助材料(电脑、影碟机、投影仪等)、网络资源、其他(莎士比亚全集、《霍乱时期的爱情》,光盘《魂断蓝桥》)、帮助学生完成问题或任务的各种评价工具(对演示文稿、对出版物、对网站或网页、其他评价)等。

3.教学过程的设计(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认知工具的使用、学习情境的设计等)

信息化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体现教学单元包的核心思想和具体内容,例如,利用教师演示文稿,提出本单元的基本问题,介绍单元学习计划;师生共同初步讨论所提出的基本问题,明确研究的方法(利用网络资源、影音资源,查找资料,分小组自主研究,通过对所选择的爱情故事的“故事背景、爱的开始、爱的进行式、爱的阻力、爱的结局”这五个方面对爱情故事进行分析);分小组进行研究(分头搜集资料,集体讨论,分析整理资料,资源共享);要求学生制作演示文稿;组织一场辩论等,这些都是教学单元包的内容,要一一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四、在教学设计单元包中看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从教案到教学设计单元包是教师由传统教学观念向现代教学观念转变的关键。教案侧重教授知识的梳理以及对教材的重新组织;而教学设计单元包侧重教学活动与教育资源的设计(除了教学设计方案,还要包括学习活动、教学活动过程实施方案、学习资源、评价量表、实验报告模板等一切与教学相关的材料。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高级思维的培养和知识深层次建构的发展为核心、促进学生高效率获取知识的能力”是从教案走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

1.教案与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比较(参照表3)

2.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单元教学设计方案、学生作品规范、范例、教学课件、评价量规、教学支撑材料、参考资源、单元实施方案;(2)学习任务与问题设计;(3)学习资源查找与设计;(4)教学过程设计;(5)学生作品范例设计;(6)评价量规设计;(7)单元实施方案设计;(8)教学设计过程的评价与修改。

3.教学设计单元包对教师信息化设计能力的提高

教学设计单元包被认为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成果,教师“领会”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内涵”,“吃透”教学设计单元包的“精髓”,在教学实践中设计进而实施教学设计单元包,并在实施前、中、后三阶段对教学设计单元包进行反思和修正,对于教师信息化设计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教学设计单元包中蕴含着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单元包体现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精髓,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过程蕴含着新教育思想,其中主要体现了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思想,余胜泉教授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教师通过设计“教学单元包”来强化自己对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的运用,在于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同时,又可以通过新理论进一步促进教学实践,如此反复信息化设计能力将得到不断的提高。

(2)教学设计单元包的“问题设计”有助于教师信息化设计能力的提高。余胜泉教授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先进教育理念(尤其是建构主义)指导下,根据时代的新特点,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本媒介,以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化过程。这表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关键模块是问题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激励学生主动探究,通过课程问题来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考所学的内容。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具有“问题意识”,通过从“教案”设计到“教学设计单元包”设计的“训练”,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成果(教学设计单元包)、案例(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和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介绍,相信广大教师对于教学方案的编写一定会有全新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束缚,不再只是把传递系统的知识作为方案设计的惟一目标,不再只是为了方便自己的“教”而设计,而是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把“问题”的设计(任务驱动)提上“日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媒体工具,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真实的情境,把所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是真正的为了学生的“学”而进行设计,既教给了学生基本知识,又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同样,在新的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五、结语

教案越来越不能适应教学的发展,它严重束缚了教师的创造能力,更不利于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出现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带来了“新理念”、“新思维”、“新工具”,教师从传统教案编写上升到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促进了教师自身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下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严寒冰.信息化教学评价――量规实用工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周江.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电化教育研究,2003(4).

化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5

一、在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传统的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的教学往往采用讲授法,以“教”为中心,即以教师为主体,由教师提供教学资料,组织和控制教学过程。“教法”制约了“学法”,造成学生只能“照葫芦画瓢”,完全被动,使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大大下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案例教学法则通过教师采用案例引导来说明理论知识,学生通过案例的研究分析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深入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在电子设计中,对于同一工程可能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因此,围绕同一案例,促使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非常重要。此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对电路实例故障的思考、分析和辩论,就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学会学习、获得经验、启发创造、激励探索、提高能力的过程。在电子设计自动化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对于适应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求,解决课时少、容量大的矛盾,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改善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二、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中案例设计及选择的原则

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教学的起点,选择恰当的案例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案例也称个案、个例、事例或实例,具体来讲是指社会存在的、能够对教学中的基本理论或原理进行说明、阐述、分析以及引起争鸣讨论的行为或事件[3]。教学案例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案例操作,掌握课程中的理论、原理、操作方法、技巧等,加深对课程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掌握[4]。一般而言,在选择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的案例时应把握以下原则。

(一)针对性

教师在课前要依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做到有的放矢。案例的内容要与知识点有机结合。此外,还要考虑案例在教学环节中的适用性。

(二)实效性

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非常迅猛,教师要多选用一些紧扣时代脉搏的典型事例作为关注点,这样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

(三)趣味性

从案例内容来讲,趣味性是可读性的主要元素;从学生心理来讲,趣味性可以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所选案例应生动有趣,内容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生活。

(四)适中性

案例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做到难易适当。太难的案例往往使学生因知识储备不足而无从下手,进而丧失参与的兴趣;太简单的案例,不仅降低了教学的要求,而且也无助于学生思维的锻炼。

(五)完整性

案例教学不同于通常教学中的举例,其最大区别是案例具有完整性、综合性特征。

三、案例教学法实施实例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与传统的教学方法迥异并且有诸多优点的教学方法。尽管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迁移到电子设计自动化的教学中,但如果教师对此不做深入的探究,实施起来很容易陷入误区。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具有相对稳定的操作模式(见图1)。下面笔者以图形输入和文本输入混合设计这一教学环节为例,谈谈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一)案例设计

对于这一教学环节,笔者设计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四人智力竞赛抢答器的案例。以此为契机,指导学生阅读案例要求,力求引起学生的反应,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下面的讨论、交流奠定基础。

(二)案例分析与功能分解

笔者首先对相关资料用多媒体展示,引出数字电路设计过程,提出自上向下的设计思想,并用多媒体演示框图,然后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即以半开放式分析,指导学生从数码显示器到译码器、编码器分步设计电路[5]。这时教师要对学生提出预先设计好的问题,例如如何使译码器正确显示三号和四号选手的数码3、4,以及如何使译码器和编码器正确衔接,通过人为地在电路中设置故障,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对案例进行分析,促使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

(三)设计理论与方法讨论

经过前面的“思维过程”,学生的情绪达到了亢奋状态,急需交流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想、所惑,急需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时,笔者安排学生汇报分析结果,并组织学生评议。之后,再对案例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讲解、释疑,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

(四)案例综合评价,提升学习水平

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经常会跟着思维惯性走,这样在认识上难免产生一些偏差。为了规避这些偏差,笔者运用多种方式从阅读案例的能力、分析案例的能力、已有经验、合作参与意识、思维拓展情况、知识迁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对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了总结、评价、反馈,促使学生查缺补漏,自我改进。

(五)及时进行总结反思

在案例学习结束后,笔者要求学生简要写一个案例学结报告。该报告中包含是否达到案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在案例的基础上是否有拓展和创新,并写出创新和拓展的内容与方案;对设计中仍然存在的困惑,通过反思进一步加深对案例的认识,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5]。

而笔者在课后也及时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包括案例的选择是否合理,换成其他案例效果如何?教师的组织是否到位,学生的参与程度如何?案例分析是否深刻?讨论氛围是否和谐?评价是否科学合理?创新、不足之处分别在哪里等。这样的总结和反思具有批判性和总结性的属性,有助于使教和学双方都显得有活力,形成一种较好的良性循环。在电子设计自动化的理论授课过程中,我们实施了案例教学法,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本门课程的重点内容EDA设计软件及VHDL语言。在电子设计自动化的课程设计中同样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出了各种各样的作品。通过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学生在系统设计、方案论证、整机装调、选用新器件及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高,学习过电子设计自动化这门课程的学生中有多人因为熟悉了现代数字系统的设计方法,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及电子产品开发、设计制造、故障分析及调试维修的能力,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以及大学生桃战杯中曾获得全国一、二等奖及河南省一、二、三等奖。这类学生在毕业设计和科研中,独立工作的能力较强,有很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受到了教师的欢迎和好评,在应聘时全被用人单位优选。

四、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案例教学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交互式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理论知识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思考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案例教学法不能替代传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在课时安排上要兼顾理论讲授和案例教学,教学方法本身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性,案例教学法也不例外。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工具性、时代性等特点,基于这些特点,教学过程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考虑到教学方法本身的特性以及教学内容的需求。在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的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比例不能强求,要因内容不同而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必须通过课堂讲授,要注意适当的选择案例,选择合适的讨论内容。

2.案例教学法就目前的运用效果来看,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案例的合理设计,特别是内容丰富、结构新颖、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案例设计较为困难,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长期接受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模式,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于适应勤于思考,踊跃发言探讨的案例教学模式,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牢牢把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宗旨,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避免教学过程中的冷场。

3.不能将案例教学法和举例教学法混为一谈举例教学法是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在讲解理论时列举一些典型的例子来说明理论。而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基础,通过师生的分析、讨论、交流,旨在发现案例中所蕴涵的基本理论或原理。

化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6

[关键词]信息化 教学设计 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712 [文献标识码]A

一、信息化教学概述

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其特点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强调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丰富性;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信息化教学不仅仅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媒体和手段的改变,而且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整体的教学体系的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

我在本汽车教学案例中信息化教学设计呈现的形式是以PPT演示文稿为主,其中链接了一系列动画、音视频、及汽修教学专用软件,集图、文、音、视、动画等大量多媒体元素于一体,用来丰富教学内容,储备教学资源,辅助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设计形式既能包含大量的信息,又能使学生直观的通过视频及软件的演示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以期达到教学效果,显示了信息化教学的无穷魅力。

二、教学设计前期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车轮动平衡的检测无论在现代汽修厂还是4S店中应用频率非常高。对于汽修专业的学生来说,熟练掌握车轮动平衡检测对将来就业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车轮动平衡检测一般应用在有轮胎故障的车轮上,由于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故在情境设置时教师将实际应用中的情境设置好,引导学生按照实际情况选择常规的处理方法,避免学生走弯路。

(二)教学对象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高职二年级汽车电子专业的学生,19岁左右的他们有着良好的信息素养,有一定的汽车构造专业知识基础和维修技能,但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偏弱。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喜欢以教师为主的一言堂、一本教材、一张黑板的死的教学模式,喜欢新奇的动画、视频,有成就感,喜欢活跃的课堂氛围。在专业技术课方面,他们喜实践厌理论,欠缺对问题的分析、解决、总结、归纳的能力。综合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车轮故障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对本节课内容有强烈的学习欲望。

(三)教学目标分析

我把本课例的教学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①了解动平衡、静平衡概念及不同之处;②掌握车轮动不平衡的危害;③掌握车轮动平衡操作方法。能力目标:①通过布置课前任务以及相应的情景设置来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兴趣;②通过让学生讨论、讲解总结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③通过任务情境设置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技术问题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通过多种信息化手段和实际操作训练提升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素质目标:①通过解决任务情境中的问题,让学生感悟情境中涉及的问题实用性;②通过工作组合作,互相交流促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③通过让学生解决一系列层层深入的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④通过学生组成工作组自主操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成就感,为自主、主动地学习奠定基础。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课例的重点:动平衡、静平衡概念及不同之处;难点:动平衡的操作方法;突破重难点关键: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演示手段,及教师亲自动手示范为主,化理论为实践,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一步步的有条理的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法和学法分析

在教法上本次课的内容在具有相对独立性,在知识网络上只与车轮定位参数有关,学生其他章节学习的好坏基本不会对本节课的授课效果产生影响。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任务教学法,并在讲授时注意书本知识与驾驶和汽车使用的实际相结合。①复习纠错:复习上次课学习的汽车悬架特性评价指标和检测方法;②提出任务:随着汽车行驶速度悦来越快,对车轮高速转动时的平衡度要求越来越严格;③分析任务:分析车轮不平衡的原因、对汽车使用性能的影响;④解决任务:讨论如何调整才能使车轮平衡,学习检测车轮是否平衡(使用车轮平衡机)和根据检测结果校正车轮平衡度的方法,以教师演示为主;⑤实训:用离车式车轮动平衡机检测并校正车轮平衡度,学生练习;⑥总结、归纳、提炼要点:总结车轮不平衡的原因,车轮不平衡对使用性能的影响,提炼校正车轮动平衡的操作要点。

三、教学的主体设计

主体部分由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两大部分组成。按照设置的情境步步引入,层层深入。

(一)课前准备

教师根据本课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前导读问题。通过课前的复习内容,让学生扎实掌握这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也是引入本节新课的铺垫。并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预习新知。①教师准备相应的动画及任务的讲解视频;②教师准备任务用设备。

(二)课堂教学

(1)创设情境

任务情境的创设是通过实用问题的提问增加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及其积极参与其中。

(2)提出问题

所有情境的创设都是由提出的一个个问题逐步引出的。问题引出车轮对汽车的重要性,从而引入动平衡的概念。

(3)解决问题

①教师演示

②分组操作

学生根据“任务实训报告书”中的任务要求来按照操作步骤一步步操作,让学生学会怎样操作动平衡检测仪。

(4)操作总结

①操作结果

教师记录每个工作组完成此项目的时间及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和强调。

②得出结论

根据记录的结果工作组讨论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总结能力。

③问题汇总

每个工作组出现的问题都具有差异性,记录问题的过程是工作组增长实践经验的过程。让出现问题的工作组说说自己组里的问题,以及最后的解决过程或者希望得到其他工作组或者老师的帮助,来解决本组的问题。

(三)归纳总结

让学生归纳总结出车轮动平衡仪的检测使用方法。在情景设置的前提下。增强了本节课任务的真实性和实用性。让学生体会到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汽修操作技能。

(四)课堂评价

自我评价任务完成情况及完成过程中的体验;工作组主要评价参与程度;教师则总体把握评价。通过评价,激励学生找准弱项,不断进步。

四、教学反思

1.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

通过图片将情境真实化,以激发学生的热情;运用视频讲解工作注意事项,使操作更直观、形象;通过教师亲自示范讲解,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各小组分别计时并扣分的原则激励工作组内部合作和工作组之间的竞争。

2.理实一体,教学做一体。

将操作步骤的学习和任务情境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实际操作中体会,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工作任务的规划、研究、实施和总结等,处处体现 “做中教”、“做中学”。

[参考文献]

[1]王继新.信息化教育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