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1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方针、政策的颁布和实施,推进了学前教育改革的进程和潮流,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2011年12月份参加了河南省为期三个月的学前教育本科师范生顶岗实习“国培计划”,通过对所在实习园、实习周边园和现居学习地区相关幼儿园的观察、调查和访问,以及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搜集相关资料和数据了解,发现厌学不再是小初高的专利,幼儿厌学开始蔓延,从实际情况来看这并未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大多是家长在为此苦恼,且不能找到正确的处理和解决办法。幼儿厌学不是少数和偶然现象,需要进行深度的分析,找出原因,引起重视并合理解决。

案例描述

农村幼儿园厌学案例(源于焦作市修武县某乡中心幼儿园记录)

2012年3月12号,某乡中心幼儿园大三班,课间休息后,幼儿都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只有小刚站在电视机前,对着屏幕,又唱又跳,后来,又在地上打滚,我问他:咱们要一起听故事了,你不想听吗。他吵吵着说:我早都不想来幼儿园啦,爷爷说我来就是唱戏的,唱完了我就走了

小班的小强和浩浩,经常因为爷爷奶奶送他们到园晚了,而哭闹着不进班,因此也就经常缺课,后来得知他们的父母都长时期的在外打工,爷爷奶奶又年老多病,造成他们害怕被同学嘲笑,而不愿来园。

城市幼儿园厌学案例

哈尔滨市民于萍的孩子在上大班。据描述孩子上大班前作业还不是很多,即便有也是以读和说为主,写得很少。但进入大班后,作业显著增多,而且都是以写为主,引起了孩子很大的反感,不愿上学。

2012年5月17号(新乡市红旗区某公办幼儿园现场访问),张女士,5岁的女儿在上中班,每天老师会布置一定量的家庭作业,需要家长辅导完成,工作很忙,回到家时心里很烦,孩子又老嚷着陪她玩,陪她写作业,每次都压住火气跟她说:“妈妈现在很累,待会再陪你啊!”结果,时常会忘掉,长期这样,女儿的作业总是不能按时完成,到第二天,总是大哭大闹,不肯上学,希望相关专家给以指导。

案例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但从大量的案例得知并未按既定的目标和方向发展,幼儿厌学现象普遍存在并值得思考和重视。

幼儿的厌学现象普遍存在城市和农村,但城市和农村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城市厌学的原因

幼儿园、早教机构的小学化倾向严重,不重视、偏离幼儿发展规律,导致幼儿园、早教机构开展过多的文化课程、特长课程、管理模式小学化,例如相关对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满意程度为93.7%,不满意仅为6.1%,但深入调查发现,开设的课程多是识字认字、拼音教学、数学加减混合运算、珠心算等。

城市家长期望值高,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社会大环境信息认识存在偏颇,造成家长急于求成、盲目比较和随大流。

家长与幼儿缺乏有效沟通和交流,城市家长忙于工作,缺乏充足的时间与精力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不能及时和孩子、教师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家长应对幼儿厌学机制缺乏,对幼儿成长发展规律的相关专业知识缺失,常采用哄、骗和强迫的方式来让幼儿入园,认为只要幼儿入园就解决了所有问题,最终对幼儿的厌学情绪、厌学行为、厌学态度不能及时梳理。

农村幼儿园幼儿厌学原因

留守幼儿缺乏家庭教育支持,留守幼儿一般有年老的祖辈人照看,祖辈人的教育观念和思想水平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能满足幼儿成长发展过程中对家庭教育需求,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孩子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对幼儿园适应难。

当代教育和隔代教育的溺爱和误解,多采用以幼儿为中心的教养方式,幼儿出现厌学情绪,家长大多采取顺从的态度,加剧幼儿厌学情绪;另外,许多农村家长把幼儿园当做仅仅是照看孩子的地方,错误的认识观念导致幼儿的厌学情绪。

案例结果

从以上的案例分析情况来看,造成幼儿厌学的主要有以下总的原因

1. 社会因素:竞争压力大,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社会的教育大环境,生存压力大加剧对未来的不安全感。

2. 幼儿园、早教机构过于迎合家长需求,对幼儿本身发展规律的忽视,将家长的评价作为主要的质量依据,而家长评价本身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3. 教育的大变革时期,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和实际执行质量,评价模式,班级编制,幼小衔接等方面本身存在缺陷。

4. 教师发展现状与幼儿厌学息息相关

5. 应试教育指挥棒的作用波及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6. 家庭教育、家庭结构,家庭对待幼儿态度具有最大的影响作用

案例反思意见和建议

1. 明确家长在教育质量评价中的有限性,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素养和使掌握正确教育信息和理念,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和对待幼儿的教育态度,保障有效的家园合作和互动,及时关注幼儿行为、情绪和态度,形成应对的有效机制。

2. 幼儿园和其他幼儿教育机构重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不过高估计,不过低要求,使幼儿能够真正获得快乐、健康发展。

3. 教育部门或组织通过现代网络技术或其他手段进行幼儿教育的知识普及,使家长和教育机构端正态度、树立正确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社会幼儿发展氛围和舆论。

4. 将国家的相关幼儿发展的政策法规落到实处,确保质量,不只是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蔡雯.河南城市民办幼儿园教师生存状况调查研究[D].河南大学,2010.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2

目录

第一部分

通往学前教育生态研究道路上的几个脚印

巴克和赖特:生态心理学

莱文和韦斯纳:文化人类学――儿童发展研究的历史、观点

布朗芬布伦纳:人类发展生态学海恩德:复杂社会关系多层次结构理论――整合动物行为学和人类社会行为关系学

贝特森:生态认识论

罗高福:人类发展文化本质理论

第二部分

生态取向的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

作为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生态环境――家庭系统:聚焦于双亲间冲突与学前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作为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生态环境――托幼机构

作为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生态环境――社区:聚焦于社区与早期教育机构之间的关系

作为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生态环境――文化

走向生态的学前教育研究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

李生兰

本书共有八章。第一章论述了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价值及理论,指出了教师、家长在完园合作共序中的作用及策略。第二章从学前教育方案、学前教育课程、学前教育途径、学前教育师资等方面阐述了世界各国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简况。第三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幼儿家庭教育、幼儿园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开展教育活动的现状。第四章采用比较的手法,探讨了家园合作共育、家庭生活方式、家长教育行为对儿童和谐发展水平的影响。第五章说明了幼儿园运用家庭、社区资源提高家长教育能力、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探索。第六章详细论述了幼儿园使用家庭、社区资源对儿童进行关爱父母的教育、合作的教育、多元文化的教育。第七章通过12个活动方案,具体说明了教师应如何开发家庭和社区资源,采用综合有趣的形式,渗透于各领域之中,第八章通过12个案例分析,指出了幼儿园如何引导家长利用家庭、社区资源教育儿童。

目录

第一章 理性思考 第五章 实践探索

第二章 国际视野 第六章 专题研究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3

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在现在的家庭中,独生子女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所以现在的独生子女教育心理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现在的子女们虽然有温和、正直、宽容等诸多优点,但是也表现出自私、撒娇、不善交往、固执、情绪不稳定、易激怒等缺点。美国心理学家博霍农做了一项研究表明:发现独生子女占了特殊儿童很大比例。其实孩子的心理与家庭生活环境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案例中的梓叶在午饭时间,由于老师一时不能满足她心理要求时固执、情绪不稳定,不管老师说什么就是不听,而且又不愿表达自己的意愿,直到满足她的要求才继续吃饭。

二、案例背景

1、生活背景:梓叶从小就由外公外婆带大,由于外公外婆在农村,黎梓叶也就跟着外公外婆一起种菜、拔菜的自由生活。全家的生活只围绕她一个人,每当有什么需求,不用表达就可以得到满足。

2、案例背景:小班午饭时间,孩子们都非常新鲜的开始大口吃着幼儿园的饭、菜。

这时,我走到梓叶身边,她正在大口吃饭,看我走过便马上放下手上的勺子

说:“老师,老师,我有两个名字,一个叫黎梓叶、一个叫小老虎。”

“哦,是吧!我们吃饭不说话的,等你吃完了在告诉我。”

“我还有个名字叫小老虎。”

“哦!那小老虎吃饭很大一口的,我看看你的嘴巴大不大?”

于是,她马上吃了一口给我看。

“真棒!真的很大。”

看着她吃一口,于是我走到另一组,去看看别的小朋友了。

“老师,梓叶在玩玩具。”一个小朋友跑来向我告状。

这时,我就看见梓叶的桌子上放着一碗吃了一半的饭,人却跑去玩玩具去了。

“这是哪个小老虎的饭啊!小老虎呢?怎么不见了?”我故意说的很大声。

可是,梓叶理也不理我,于是,我走向前,拍拍她,她是不理我,一个人在那玩玩具。

没办法我只有悄悄的在她耳边说:“你的饭还没吃完呢!要不你把饭吃完了,我在请你来玩玩具,好不好?”

只见她,看都没看我一眼,回到位置上开始吃饭。

然后,我就去喂其他小朋友吃饭了,过了一会儿,我想看看梓叶吃完没有,只见碗还在桌上,人又不见了,我一眼望去不在娃娃家,也不在玩具堆,在哪呢?

突然看见桌子下面有两条腿,我走过去一看,她把椅子当枕头,睡在桌子底下,我正想把她拉起来,她就是不起来,不管我说什么她就是不起来,我看看她碗里的饭,把菜全吃了只剩下饭了。

于是,我对她说:“你还想不想吃菜啊?”

“我还要吃肉。”

“好,我打给你,你快起来。”

她还是一动不动。

我只好端着菜,把肉打到她的碗里。

只见她马上,从桌子下面钻出来,坐在了位置上,趁她坐到位置上我马上跟她说:“下次你要吃什么?要干什么?就跟老师说,你不说老师不知道你想干什么,就不能帮助你了,对不对?”

“我在家里妈妈会喂我吃。”说完她又开始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

三、案例分析

从案例上看,梓叶的怪脾气有几个主要原因:

1、产生怪脾气的直接原因:幼儿自身没有得到关注。刚开始,梓叶就非常希望老师能关注她一个人,于是,她跟老师说自己是“小老虎”说明自己能大口的吃饭,但由于班里的孩子较多,不能及时的给予关注,所以就出现了第一次的离开饭桌,玩玩具。接着第二次,原因是还想吃菜,但又不愿表达,所以就出现了睡在地板上。

2、产生怪脾气的间接原因:家庭的教育。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由于认识不到诸多家庭因素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而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显得有些束手无策,甚至走入某些误区,从而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

梓叶的情况作为家长和老师都有必要得到重视,那么家长和老师所需要做的是:

1、作为家长:首先在平时多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梓叶的特点,这样在上述情况发生时,就会想到在家庭教育中自己所疏忽的一些重要细节,如生活习惯等等,那么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就会比较理性,很好地解决问题。

2、作为教师:通过这一事件,对家长工作更为重视,通过各种渠道,在与家长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不断传输一些幼儿教育方面的知识,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从而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四、反思

1、自觉接纳孩子,认同孩子 面对处于情绪不稳定的幼儿,作为教师,应及时把握情绪转换的契机,化被动为主动,使变化为稳定。心理学上的“认同”对幼儿情绪的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建立在对幼儿心理发展、情绪变化规律的科学认知与把握的基础上。“认同”首先要求教师从心底里承认孩子不稳定情绪产生有其一定的合理性,这样才会在有效处理幼儿情绪、稳定情绪中提供重要的信度保证。当然更重要的是在孩子接纳你以后,教师应该拿出办法来。如案例中,老师采取了先抓住梓叶的特点,知道她心理的需求,如果教师只停留在说道理、肌体安抚、角色对等阶段,而无解决具体问题的良策,那么幼儿的情绪虽稳定但难以持久。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4

【关键词】家庭经济状况;儿童人格独立性;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230-01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由重视科学技术为主发展为以人为本,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促进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崇高事业,自然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式教育时代一去不复返,传统一元化道德观念的瓦解、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环境。开放时代的到来,导致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伴之以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以及社会群体阶层化的出现,使得家庭教育置身于多元道德观念互相冲突的社会当中。

目前,学术领域对于家庭经济状况与个体独立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较缺乏。何莉的《合肥地区城乡中小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及其相关因素研究》①,通过抽样调查等方式,了解区域中小学生的人格、自我意识,并探讨城乡中小学的自我意识与家庭环境、个人人格的关系;邱勇强的《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向支持系统的构建研究》②,综合国内外对贫困女大学生群体性的研究,分析其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相应的策略思考,并构建“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向支持系统”,提高对这个特殊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实效性;王勇的《浅论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化》③,围绕家庭教育与儿童独立性格的养成、儿童社会生活适应性等方面进行阐述,指出要构建良好的儿童社会化环境,必须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才能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综上所述,家庭经济状况与儿童人格独立性涉及社会学、教育学中家庭教育方面、发展心理学等诸多方面的研究,需要综合考量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为形成科学系统的体系建设做好保障。本文通过对家庭经济状况与儿童人格独立性正向支持的探索,提出儿童人格独立性培养的目标、内容、原则、方法,希望在教育改革中起到积极有益的作用。

二、研究方法

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案例法、观察法、访谈法。研究中要关注所涉及信息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对收集的有关信息和数据要进行统计、总结、归纳、提炼,实验结果验证假设。采用“实例模式实例”的方式建模。

三、建模过程

首先明确建模目的,即以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指导,通过对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诸要素进行分析,重点关注环境因素中,家庭经济状况对儿童人格独立性的正向支持,构建在其发展过程中家庭经济状况的重要地位,同时要体现家长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在观念上正确引导儿童。

找出一个典型案例,通过行动研究法进行建模。第一,由个性案例分析各具有人格独立性的人群,其成长的家庭经济状况,得出特定人格特征需要的外部l件。特定的学科理念中,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幼儿阶段的发展。三四岁阶段会影响中高层次的语言学习,因为冷漠的外界环境会导致其缺乏与外界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丧失更多的表达自我和深度沟通的可能。

第二,分析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人群所具有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了解这部分人群在人格上的发展,以及自身所处的外部条件,变劣势为机遇,发挥优势迎接挑战。学前阶段的自我概念和人格成长若受到负面的影响,会否定自我,难于界定自我,不了解社会道德与是非标准,因为缺乏适当的家庭教养而产生行为上的缺陷。

第三,实例分析,也是研究重点所在。具有人格独立性的人群如何看待家庭经济状况对自身人格独立性方面的影响作用(以问卷形式产生),对独立性人格具体表现、实现路径进行调查(专家、教师、辅导员、学生的看法),然后导出设计思想、设计方案、运行模式等,分析运行机制以及保障条件。

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状态,家庭经济状况与儿童人格独立性正向支持的探索,将为幼儿现在和将来适应社会打下成长基础。

注释:

①何莉.合肥地区城乡中小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9.

②邱勇强.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向支持系统的构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③王勇.浅谈学校教育与儿童社会化[J].学前教育研究,2005(12).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5

一、多项选择题

1.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渠道有(ABC

)。

A.幼儿园的指导

B.社区的指导

C.社会团体的指导

D.个别指导

2.儿童基本的生活习惯有(ABCD

)。

A.饮食习惯B.

卫生习惯C.睡眠习惯D.

喝水习惯

3.家庭精神环境主要包括(ACD

)。

A.

父母性格B.家庭收人C.家庭结构D.家庭氛围

4.消极的儿童家庭教育方式有(

BCD)。

A.民主型B.溺爱型C.

放任型D.

矛盾型

5.0—3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主要包括(

ABCD)。

A.食物喂养B.生活起居C.卫生护理D.

疾病防治

6.0—3岁儿童情意的培养应注意(ABC

)。

A.创设一个关爱、接纳和尊重的心理环境B.安排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和丰富的生活内容

C.引导婴幼儿学会表达、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D.教孩子认识周围的事物。

7.5-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有(ABCD

)。

A.抽象思维开始萌芽B.安排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和丰富的年活内容C.语言的社会化水平提高

D.

自我调节能力逐步增强

8.培养3—6岁儿童良好习惯应注重(

ABCD

)。

A.

建立良好的作息制度B.

细致入微,教给方法C.

增强教育过程的趣味性

D.

及时鼓励,强化良好行为

9.

听力残疾儿童的特点有(ACD

)。

A.听觉受到严重的限制,其他感知觉起到代偿作用B.语言交流遇到障碍C.个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D.学习与正常儿童有很大的差异

10.脑瘫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ABD)

A.

正确认识孩子的病情B.运动、感觉的训练C.

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D.交流能力的训练

11.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包括(

ABD

)

A.

奠基性与终身性B.

安全性与多样性C.随机性与针对性D.

亲情性与权威性

12.

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有(ABC

)。

A.

兴趣诱导法

B.

游戏活动法C.

实践操作法

D.

参观观摩法

13.

家长教育方式的特点有(ABCD

)。

A.

情境性B.

情感性C.

稳定性

D.

整合性

14.

3-6

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的内容有(BCD

)。

A.

生命教育B.

教学活动合作C.

管理合作D.

研究合作

15.

0-3

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有(ABCD)。

A.

食物喂养B.

生活起居C.

卫生护理D.

身体锻炼

16.

0-3

岁儿童语言的培养应注意(ABD

)。

A.

多和孩子说话,创造说话、交流的氛围B.

教孩子说话与认识周围事物同步进行C.

训练孩子的智力

D.

在游戏中练习说话

17.

3-4

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有(ABCD

)。

A.

思维与动作相伴随B.

认识过程体现元意性C.

爱模仿D.

语音发展出现飞跃

18.

3-6

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任务有(

ABC

)。

A.

肯定自我,

自尊、自信B.

学会与他人相处,

懂得分享、合作和协商C.

理解并遵守基本的社会规范D.

具有较强的认知兴趣和能力

19.

日本家庭教育中最具特色的是(ABD

)。

A.

礼仪培养B.

挫折教育C.

亲子阅读D.

自立教育

20.

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包括(

ACD

)。

A.

及早发现,

寻求专业帮助B.

培养孩子的自学习惯C.

家长要给与孩子理智的爱D.

在家庭中注意培养孩子的基本能力

21.儿童家庭教育的任务有(ABD

)。

A.

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展B.

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C.

促进儿童心算能力的发展D.

促进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与良好习惯的养成

22.

儿童家庭教青指导的形式包括(

ABC

)。

A.个别指导B.

专家指导C.

集体性指导D.

文字音像资料的介绍推荐

23.

家长教育方式的特点有(

ABCD

)。

A.

系统性B.

情感性C.

稳定性D.

整合性

24.

家长道德素质主要包括(BCD

)。

A.

社会道德B.

传统美德C.

婚姻道德D.

人生信仰

25.0-3

岁儿童生活习惯养成方面的具体目标有(ABCD

)。

A.

促进婴幼儿有规律地睡眠B.

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C.

增强婴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D.

引导婴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6.0-3

岁婴幼儿的卫生护理应注意(ABD

)。

A.

做好衣物的清洗和晾晒B.

注意婴幼儿个人卫生C.

经常给婴幼儿洗澡、做好身体抚触D.

婴幼儿的日常生活用品要定期消毒

27.4-5

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有(

ABCD

)。

A.

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B.

自我意识初步形成C.

社会交往水平提高D.认识活动的有意性得到发展

28.3-6

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包括(ABC

)。

A.

提供均衡营养B.

加强体青锻炼C.

养成良好习惯D.

欣赏艺术美

29.

孤独症儿童的特征有(ABD

)。

A.

兴趣范围狭窄B.

语言发育迟缓C.

刻板的行为模式B

不主动与他人交流

30.

评价家庭和社区合作教青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ACD

)。

A.

随机性B.目的性C.

互动性D.

有效性

31.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涉及(

.ABC

)。

A.

健康教育

B.语言教育C.

社会教育

D.

生命教育

32.

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从面上指导来说,

内容可以有(

.ABD

)。

A.

教育观念的更新

B.

儿童身心发展知识C.

家庭矛盾的处理方法D.家庭中评价儿童发展的知识与方法

33.0-3

岁儿童生活习惯的养成方面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

.ABCD

)。

A.

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B.

促进婴幼儿有规律地睡眠C.

引导婴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D.增强婴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34.

0-3

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问题涉及(

BCD

)。

A.

自我保护

B.

生活起居C.

卫生护理

D.食物喂养

35.

家长教育方式的特点有(

ABD

)。

A.

情境性B.

情感性C.

系统性D.

整合性

36.

3-6

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包括(

.ABCD

)。

A.

提供均衡营养B.

加强体育锻炼C.

养成良好习惯D.

培养自护能力

37.

5-6

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有(

ABCD

)。

A.

抽象思维开始萌芽B.

好学、好问,

好动脑c.

自我调节能力逐步增强D.

语言的社会化水平提高

38.

3-6

岁儿童社会性发展任务有(

ABC

)。

A.

肯定自我,

自尊、自信B.

学会与他人相处,

懂得分享、合作和协商C.

理解并遵守基本的社会规范D.

具有较强的认知兴趣和能力

39.

超常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涉及(ACD

)。

A.

正确认识超常儿童B.

培养孩子的良好气质C.

关心孩子的全面和谐发展D.

循序渐进,

量力而行

40.

截肢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应注意(

.BCD

)。

A.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B.

注意孩子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C.

尽量送孩子到普通学校学习D.

关注孩子的特殊需要

二、判断题(将√或×坎在题后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

学前儿童家庭教青对儿童身体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对儿童的合理养育和锻炼

来实现的。(对

)

2.

家长的人才观会影响到家庭教青的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投入重点及教青方式.(

对)

3.

1-2

岁儿童以有意注意为主,

注意的持久性较低。(错

)

4.

特殊儿童虽然各有特点,

但对教青的需求都是一样的。(错)

5.

物质条件好是孩子成长唯一的决定性因素,

家庭环境中的“软件“作用不大。(错)

6.

亲子游戏是家庭游戏的核心。(对

)

7.

对于3-6

岁儿童来说,

家庭教青的目标与幼儿园保教目标是一致的。(对

)

8.

超常儿童不只是智力型和学术型的。(对)

9.

幼儿园、社区不仅能够为学前儿童身体健康发展提供必须的物质条件,

还能为学前儿

童和家庭提供相关的指导。(对

)

10.

学前儿童家庭教青的现状是由遗传因素所决定的。(错

)

11.“家庭教育支援政策”是韩国政府针对家庭教育落后和家长疏于管教子女导致教育危机而提出的。(

错)

12

家长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儿童行为的重要因素。(对

)

13.直觉行动思维是2-3岁儿童主要的思维方式。(对)

14.中度智力落后儿童的智商在50~70或55~75之间。(错

)

15.在亲子游戏发生的初级阶段,亲子互动的方式主要表现为观察和模仿。(对)

16.不同类型的家长亲子观会导致不同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对)

17.对于3-6岁儿童来说,家庭教育的目标与幼儿园保教目标是一致的。(对)

18.特殊儿童虽然各有特点,但对教育的需求都是一样的。(错

)

19.相对于0-3岁儿童的家园合作,幼儿园在3-6岁儿童的家园合作中的主导性增强的同时,主动性、责任性也更强。(对)

2O.选择家庭教育内容和方法是家长教育能力的核心。(对)

21.

家庭教育指导的重点或者说核心是“助其他助“

。(错)

22.

物质条件好是孩子成长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家庭环境中的“

软件“作用不大。(错

)

23.

在家庭当中,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子游戏,以及儿童操作摆弄实物所进行的实物游戏

是两种主要的游戏形式。(对)

24.

孤独症儿童大多数智力低下,

但也会有一部分是高智商。(对)

25.

家长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儿童行为的重要因素。(对)

26.

智力低下是所有脑瘫患儿的主要伴随症状。(错

)

27.

对3--6

岁儿童进行美的熏陶就是要支持孩子的艺术兴趣,

鼓励孩子创造美。(对)

28.

超常儿童不只是智力型和学术型的。(对)

29.

幼儿园、社区只能为学前儿童和家庭提供相关的指导。(错

)

30.

选择家庭教育内容和方法是家长教育能力的核心。(对)

41.

选择家庭教育内容和方法是家长教育能力的核心。(对)

42.

家长的教育观间接影响其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和教养行为。(错)

43.

1-2

岁儿童意志活动萌芽开始出现。

(对)

44.

对特殊儿童的教青和训练的最基本目的和任务就是要让他们能够实现生活自理。(对)

45.

家长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家长对早期教育的重视程度。(对)

46.

物质条件好是孩子成长唯一的决定性因素,

家庭环境中的“软件“作用不大。(错)

47.

中度智力落后儿童的智商在50~70

或55~75

之间。(错)

48.

孤独症儿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视觉和听觉信号系统的不同步。对(

)

49.

幼儿园、社区不仅能够为学前儿童身体健康发展提供必须的物质条件,还能为学前儿童和家庭提供相关的指导。(对)

50.

在亲子游戏发生的初级阶段,

亲子互动的方式主要表现为观察和模仿。(对)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O分)

1.如何培养3-6岁儿童的社会性?

答:

(1)接纳、肯定孩子,培养自尊、自信(2.5分);

(2)爱孩子,让孩子学会爱(2.5分);

(3)在交往中发展孩子的交往能力(2.5分);

(4)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2.5分)。

2.家长应如何教育孤独症儿童?

答:(1)细心观察,及早发现(2分);

(2)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地面对孩子的问题(2分);

(3)在家庭中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对孤独症儿童进行一定的训练(2分);

(4)为孩子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2分);

(5)培养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2分)

3.

如何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答:

(1)

细心观察,及早发现(1分);

(2)

家长要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孩子的问题(2分);

(3)

在家庭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一定的训练(3分);

(4)

为孩子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2分);

(5)

培养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2分)。

4.

简述0一3

岁儿童家庭和幼儿园合作共育活动的评价指标。

答:

(1)客观真实地了解幼儿的家庭教育情况(1分)。

(2)

理论结合实际,分析教育问题(2分)。

(3)

将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提高家长教育能力的过程,不仅给出具体的教育策略,还与家

长进行细致的分析9帮助家长学习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出发来分析和解决问题(6

分)。

(4)

发挥家庭的主体作用。(2分)。

5.

如何培养3-6

岁幼儿的社会性?

答:

(1

)

接纳、肯定孩子,

培养自尊、自信(2.5分);(2)

爱孩子,

让孩子学会爱(2.5分);

(3)

在交往中发展孩子的交往能力(2.5分);

(4)

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2.5分)

6.

如何在家庭中培养智力落后儿童的基本能力?

答:

(1

)

训练儿童的感知觉和动作的发展(2.5分)

;

(2)

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2分)

(3)

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2分)

;

(4)

培养儿童与正常儿童的交往能力(2分)

;

(5)

重视对孩子的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的教育(2分)

7.

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具有什么作用?

答:

(1)

提供儿童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先天条件(2分);

(2)

奠定儿童身体发展的基础(2分);

(3)

启迪儿童语言和智慧的萌芽(2分);

(4)

培养儿童基本的生活习惯和能力(2分);

(5)

帮助儿童适应最初的社会(2分);

8.

针对0-3

岁婴幼儿的语言教育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答:

(1)

创造条件,诱发孩子发出声音(1分)

(2)

多和孩子说话,创造说话、交流的氛围(2分)

(3)

教孩子说话与认识周围事物同步进行(6

分)

(4)

训练孩子的听力(2分)

(5)

在游戏中练习说话(2分)

四、论述题(16分)

1.请选择3个儿童家庭教育方法,依据该方法联系实际阐述儿童家庭教育应当坚持的原则。

要求:(1)阐明已选择的三个儿童家庭教育方法的含义;

(2)依据该方法联系实际阐述儿童家庭教育应当坚持的原则,并提出自已的观点或建议,

参考答案:

相关知识点:

(1)兴趣诱导法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善于发现、利用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进行深人的探究和学习的方法。儿童的兴趣有消极和积极之分,家长要善于利用儿童的积极兴趣,引导儿童的学习向有益的方向发展;孩子的兴趣也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孩子先天的兴趣需要家长的及时发现和栽培;一旦发现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家长要注意保护和提供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帮助,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持、深化孩子的兴趣;孩子对某些事物不感兴趣,需要家长通过后天去培养。

(2)游戏活动法就是家长利用儿童喜爱游戏的特点,给幼儿提供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游

戏中学习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家长一方面要鼓励孩子进行多种多样的游戏,另

一方面要为孩子游戏提供时间和空间、材料上的支持,同时还要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一起游戏。

最后,家长也应抽时间参与孩子的游戏。

(3)实践操作法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借助于儿童参与的各种动手、动脑的操作活动,来促进儿童发展的方法。家长首先要让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自我服务实践;其次家长要鼓励孩子进行各种科学探究实践;第三,家长要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游戏活动;第四,家长要鼓励儿童参与社会交往活动。

(4)环境熏陶法是指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家长有意识地通过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对孩子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教育方法。对于物质环境的创设,家长首先应注意为儿童准备丰富的玩具和操作材料;其次,家长要注意保持家庭环境的干净、整洁,这对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具有暗示作用。第三,家长应注意诨用音乐、美术作品和自然物等美化家庭环境,这对孩子的艺术品位和修养有良好的熏陶作用。精神环境创设应做到:第一,为儿童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第二,尊重孩子的人格、主体性和自由;第三,注重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

(5)赏识奖励法是指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优良行为,并对孩子的

优良行为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的方法。首先,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和赏识要与儿童的具体行为

和进步相联系;其次,家长要把握好表扬鼓励孩子的度;第三,家长对孩子的鼓励方式尽量以精神鼓励为主,少承诺物质奖励。

(6)榜样示范法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利用具有示范作用的各种榜样教育孩子,使孩子学习榜样的良好行为的教育方法。最重要的榜样是儿童的父母,其次是老师和同伴,还有文学、艺术作品中孩子喜爱的人物。要想给儿童起到好的榜样的作用,父母和老师要以身作则;

家长要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同伴;家长平时要注意积累相关的文学知识,用榜样的形象感化孩子的思想,引导孩子的行为。

(7)暗示提醒法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运用含蓄、间接、简化的方式和方法对孩子的心理实施影响的教育方法。暗示可以分为语言的暗示、动作的暗示(含眼神、手势、表情、暗号等)。暗示法运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影响孩子活动的兴致。暗示法经常被用一些不便家长直接指出孩子错误的场合,暗示法可以分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和反暗示。提醒法的使用,需要家长的教育智慧。

自我认识从略。

2.

试从家长的儿童观、亲子观、人才观、教育观四个方面任选两个观念联系实际分析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

要求:

(l)阐明已选择的两个教育观念及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

(2)

联系实际分析该观念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否则扣8分。

参考答案

相关知识点:

(1)家长的儿童观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家长的儿童观是指家长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

态度。有些家长认为,儿童发展是被动发展的过程,儿童没有自己的权利、地位和自主意愿。

在这种儿童观的影响下,家长元视儿童发展的规律及儿童积极主动性的发挥,强迫儿童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愿来发展,结果导致儿童的自由个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压抑,儿童心智得不到充分发展;有些家长把儿童的发展完全看成是遗传因素决定的,家长起不了什么作用。这种家长在实际实施教育时,往往过于消极,忽视自身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经常采取一种放任自流的方式,其结果就是导致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无人问津,心智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有些家长能充分意识到儿童具有发展的主动性,同时环境和教育也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儿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思想,享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权利,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做事。这类家长在教育儿童时.往往态度积极,能时刻关注孩子的发展,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并能根据孩子的特点以及他们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适时适当的引导。

(2)

家长的亲子观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长的亲子观就是指家长对子女和自己关系的基本看法,也可以说是教养动机。有的家长将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和附属物,其教养动机往往是为了光宗耀祖、传宗接代,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在教育孩子时,往往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种教养方式导致孩子过于顺从、缺乏独立性和自主能力。有的家长在处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时,态度比较漠然,因而在教育孩子时,往往没有明确的教养动机,忽视对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长非常看重孩子自身的发展,其教养动机主要是为了孩子自身发展和将来的幸福,因而在教育孩子时就比较容易采取民主、科学的教育方式。

(3)

家长的人才观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长的人才观主要是指家长对子女成才的价值取向,即家长对什么是人才以及期望子女成为什么样人的认识和期望。一般而言,家长的人才观可以分为知识型、技能型、品德型、社交型、创造型和普通型等。崇尚知识技能型人才的家长,更多希望孩子聪明;追求品德高尚型人才的家长,最重视对孩子诚实品质的培养;注重社交型人才的家长,会把活泼开朗看作孩子最重要的品质;侧重创造型人才的家长,更愿意鼓励孩子尝试、探索、发挥想象力;而普通型的家长则不会刻意追求孩子学业上的“成功“,而是更多教育孩子要踏踏实实、正常发展。一般而言,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容易产生“专制型“的教育方式,期望过低则容易造成“忽视型“的教育方式。

(4)

家长的教育观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长的教育观主要表现为家长对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和家长在教育中的角色和职能的认识,它影响着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作用的发挥。一些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孩子的发展是遗传决定好的,教育对孩子来说作用不大,因而任其发展。一些家长认为我不是老师,不懂得教,所以只管生孩子,至于教孩子,那是学校做的事。这是一种“只养不教“的观点。实践中,家长应该明确自身在儿童成长的作用和应承担的角色,克服错误观念和错误做法。同时也要认识到教育并不是万能的,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

自我认识从略。

3.

联系实际说明如何开展3-6

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活动。

要求:(1)简述开展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活动相关内容s

(2)

联系实际分析该观念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

参考答案

相关知识点:

3-6

岁儿童家庭、幼儿园合作教青的内容包括z

亲职教青、教学活动合作、管理合作、研究

合作、资源合作等方面。方式有z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方式(家长委员会、家长志愿者)

;加强家园联系的方式〈家园联系册、家园联系栏)

;家园现场沟通交流的方式〈家长会、约谈)

;

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方式(家长学校、家长沙龙)

;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的方式(教育活动开放日)。除了以上有效地家园合作方式外,还有利用便条或电话联系、接送幼儿时的简单交谈、利用网络平台等其他家园合作教育的形式。家园合作共育活动的特点(评价家园共育活动的基本标准)

:活动目的明确,准备充分;形式灵活;既体现了幼儿园的主导性,又发挥了家长的主体性,体现家园合作共青的教青理念,注意及时小结和总结、积累,注意经验分事和资源共事。

自我认识从略。

4.

结合实际论述阅读对3-6

岁儿童语言发展的作用,以及进行家庭阅读活动指导的方法。

要求:

(1)

说明阅读对3-6岁儿童语言发展的作用,以及进行家庭阅读活动指导的方法;

(2)

结合实际阐述你对3-6

岁儿童进行阅读活动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否则扣

参考答案

相关知识点:

作用:首先,阅读能为孩子提供正确的语言示范,发展孩子的倾听和理解能力。其次,阅读为孩子提供了接触优秀文学作品的机会,为孩子体会文字的美,发展连贯的讲述能力提供了机会。第三,在阅读中能培养孩子对文字的敏感性。

方法:首先,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亲子共读活动。其次,每天最好有相对时间的亲子共读的时间。第三,开展多种形式的亲子共读活动“亲子共读有接种形式,可以妈妈读,孩子听了还可以妈妈和孩子一起讲。在多种形式阅读中,孩子掌握了阅读的方法,获得了一定的文字阅读的能力。长期与好书相伴,阅读成了孩子生活的一部分。这种良好的习惯和情操,使孩子受益终身。

自我认识从略。

5.论述0-1、1-2、2-3岁各年龄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

答案要点:

(1)0-1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a.身体发展特点:身体发展变化迅速,身高和体重发展变化快,身体比例变化明显,神经系统发育迅速;身体各部位和各项器官发育尚不成熟,发展水平较低;身体行为以无条件反射行为为主,条件反射行为慢慢出现;动作发展跨度较大。

b.心理发展特点:各种感觉在胎儿阶段初具雏形,出生后得到迅速发展;知觉有了初步发展,图形知觉和深度知觉较早显现;注意开始发展,由注意事物形状至看得见的和可操作的物体引起注意到选择性注意受知识和经验的支配;婴幼儿以短时记忆为主,长时记忆时间不断增长;思维发展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依赖自己的感官和动作;此时是婴儿语言发生和储备期,他们听得多,积累得多,说得少;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是这一时期影响婴幼儿情绪的主要因素,母婴依恋的形成是婴儿期情绪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社会交往对象和交往方式都比较单一,主要是与照看者尤其是父母之间的交往,交往的方式和内容多以照看者对婴儿实施生活照料和嬉戏行为为主。

(2)1-2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a.身体发展特点:1岁后儿童身体发展的速度相比于1岁以前有所放缓,但身体各项器官功能处在继续发展时期,仍需得到保护。首先,从身高方面来讲,此时期的增长速度比起第一年要减缓。其次,他们的心脏承受能力较低,不宜多做剧烈运动。第三,神经系统继续发展,总体而言,婴幼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很不平衡,造成儿童活动的高度不稳定性,导致他们不能长时间从事一种活动,容易被有趣事物吸引。此时开始练习独立行走,但开始阶段很不平稳。手的精细动作发展,逐渐学会拿东西做动作,从单纯摆弄物体发展到把物体当工具使用,开始学习使用工具。

b.心理发展特点:1-2岁儿童感知觉的精细程度得到长足发展,但总体水平不高。2岁时,目测物体大小的准确率可以达到60%,而且他们开始关注体积较小的东西。在颜色知觉方面,1.5岁儿童同色配对的能力很低,2岁左右,有30%的幼儿能进行红色、黄色和白色积木的配对。此阶段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的持久性较低,注意的事物逐渐增多,范围也越来越广,注意活动更加具有探索性和积极主动性。此时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仍处于感知运动阶段,认识事物仍大量依靠自己的感官和动作参与。1岁半到2岁时,儿童已经能够运用心理表象而不再是外显行为来解决问题。此时儿童理解成人语言的水平提高,能够逐渐说出一些有意义的词语。情绪进一步发展,意志活动萌芽开始出现。在社会交往方面,父母仍是主要的交往对象,与母亲的交往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母亲是儿童游戏的主要伙伴。2岁时,社会性游戏绝对超过单独游戏,社会交往的伙伴主要是同伴,与母亲的交往呈明显下降趋势。

(3)2-3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a.身体发展特点:身体各部位和各器官仍在发展之中,动作发展的技巧性和难度也进一步增强。

b.心理发展特点:直觉行动思维是主要的思维方式,即儿童的思维与自身的感知和动作相伴随,出现假想性游戏,思维的自我中心化特点明显。2-3岁是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儿童开始使用合乎语法规则的完整句准确地表达思想,言语中带有明显的“童年”特色。此阶段儿童基本具备了各种形式的情绪。情绪情感的社会性逐渐增加,情绪的冲动性和易变性特点非常明显,此时还出现了情绪的自我调节。3岁婴幼儿行为的冲动性特点仍十分突出,虽然3岁前幼儿已经出现坚持性,但3岁幼儿坚持性的整体发展水平仍然很低。2-3岁的时候,幼儿掌握代名词“我”,是其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的标志,3岁左右幼儿出现最初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4)0-3岁儿童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

身体各方面发展变化迅速,但发展尚不成熟,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弱。身体发展遵循四个原则:即头尾原则,身体发展先从头部和上身动作开始,然后延伸至身体的其他部分;远近原则,从身体的中央部位逐渐延伸至外围部位,主要表现为躯干的发展先于四肢末端的发展;等级整合原则,即简单技能先独立发展,然后逐渐地这些简单的技能被整合成更复杂的技能;系统独立性原则,即不同的身体系统有着不同的发展速率。

进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思维方式以直观动作思维为主,思维与自身的感知和动作相伴随,出现了表象和想象。基本具备了各种形式的情绪。情绪情感的社会性逐渐增加,出现了情绪的自我调节。但总体而言,情绪的冲动性和易变性特点非常明显。自我意识萌芽,出现最初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社会性游戏逐渐超过单独游戏,与同伴的社会交往逐渐超过与母亲的交往。

内容有点多,同学们在答题时可以只答要点。

6.论述适宜3—6岁儿童家庭和幼儿园合作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答案要点:

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

幼儿园在与家庭合作教育中的作用不仅主导性更加突出,而且还要主动“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相对于0-3岁儿童的家园合作,幼儿园在3-6岁儿童的家园合作中的主导性增强的同时,主动性、责任性也更强。

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的内容及方式。

内容:亲职教育、教学活动合作、管理合作、研究合作、资源支持。

方式:(1)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方式有:家长委员会、家长志愿者;

(2)加强家园联系的方式有:家园联系册、家园联系栏;

(3)家园现场沟通交流方式有:家长会、约谈;

(4)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方式有:家长学校、家长沙龙;

(5)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的方式有教育活动开放日。

除了以上的方式外,还有利用便条或电话联系、接送幼儿时的简单交谈、利用网络平台等其他家园合作教育的形式。

7.联系实际论述日本、韩国、美国的儿童家庭教育对中国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

答案要点:

日本教育:日本家庭教育重视礼仪培养、挫折教育和自立教育。儿童不仅在外要注意礼仪,在家庭内部也需要遵守一整套的规矩,文明礼仪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日本家庭的挫折教育从婴儿期就开始了,日本父母认为,只有让孩子经受一定的以忍耐为内容的身心训练,才能培养儿童克服困难的能力,形成坚韧和顽强的品质。

韩国教育:韩国家庭教育重视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并有独具特色的“狼型”教子法、“狮子型”教子法。韩国家庭的传统教育主要体现在长幼有序、懂得感恩的道德教育和潜移默化的礼仪教育两个方面;

“狼型”教子法意在让孩子学会独立,培养孩子的记忆力、观察能力、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团队意识,挖掘孩子的潜能;“狮子型”教子法意在让孩子充满自信,学会自律自控,学会放弃,让孩子面对现实,在逆境中寻找解决方法。

美国教育:美国家庭教育特色在于尊重儿童、父母参与,重视常规培养和亲子阅读。尊重儿童主要表现在美国父母对孩子惯常使用的说话方式上,引发孩子自己的思考、判断,不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由于美国文化尊重人的个体性和差异性,美国父母很少会拿别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做比较;与中国父母相比,美国父母更为尊重子女的意见,注重耐心的聆听和平等地交流;美国父母对孩子的尊重还体现对孩子自我选择的尊重上。美国家长对子女早期发展和学习的参与主要表现在家内事务的参与和家外(如幼儿园或社区)事务的参与。在美国常规培养中,“常规”的内涵不是“纪律”而是“习惯”。习惯养成后,按照习惯做事情就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美国家庭的常规培养主要体现在饮食、睡眠和如厕三个方面。外国儿童家庭教育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中国孩子更需要接受挫折教育、逆境教育、独立教育;

中国家庭应当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中国社会和教育界应当更加注重对家长的教育和支持。

五、案例分析题(24分)

1.2岁半的毛毛马上要上幼儿园托班了,在一个炎热的下午,幼儿园托班王老师满头大汗地到了6楼毛毛的家门口,按下门铃后,里面的木门打开了,一位女士隔着铁门间道:“你找谁?”王老师答:“我是毛毛的老师,今天来家访。”女士谨慎地说:“我们不知道你要来家访,也没有做什么准备,不巧的是,我们正要出门去奶奶家。您有什么事情,尽快说吧!”王老师说:“也没什么大事,就是下个星期一带孩子来报到时,最好让孩子随身带上自己喜欢的玩具。还想和您沟通一下孩子的情况。”女士说:“好的,谢谢您,王老师,沟通只能下次了。不好意思。”王老师无奈地与母子“再见”后,转身挥汗下楼去了。

本案例中王老师的家访行为有什么不正确的地方吗?请根据“第六章儿童家庳与幼儿园、社区的合作共育”中的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共育的相关理论、观点或教材活动案例评价进行分析。

要求:相关理论或论点应用准确、恰当且陈述清晰;宥自己明确的观点和认识且分析、说明具体;阐述、评论逻辑性强:字数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相关知识点:

(1)家访是一种以访问、谈话为主要方式的个别交流形式,主要目的是让教师了解幼儿在

家庭里的行为表现以及所处的家庭环境,加强沟通-交流经验,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2)家访活动应该目的明确,准各充分,并且注意到一些细节的处理,如:准备小礼物、提前预约时间、教师着装、征求家长同意、使用技术设备等。应该运用多种方法,多途径、多角度的获取信息。应该在家访后整理分析家访情况并及时向家长反馈,活动完整性较好,有始有(依据活动案例2评价)

联系案例、自我认识从略。

2.

女儿非常好强,虽然只有五岁,可什么事都想亲自尝试。一天,她看到一位和她差不多年龄的男孩子,骑着两个轮子的自行车飞快地从身边过去,非常羡慕。于是吵着要我把她的自行车后轮两侧的两个小轮也拆掉。我考虑到女儿还小,所以拖了一段时间才准许了她。那天,我带女儿来到水泥场地让她练习骑两个轮子的自行车。平时骑惯了四轮车的女儿,骑上了两个轮的车子,一开始还适应不过来呢,看着女儿骑车摇摇晃晃的样子,我心理总是悬着,不断作势要去帮她一把,可女儿却骑得兴趣盎然,根本感觉不到骑车不稳的危险。女儿没有我的帮助,着实摔了几下,但她跌倒了,又马上自己爬起来再骑。看着女儿不怕疼,很认真的样子,我也就索性放开手脚让她去练习了,只是在旁边及时给予一些点拨和鼓励。在一次次的跌倒后,女儿逐渐掌握了平衡技巧,车技也有所进步了。看着女儿骑在车上骄傲地向我微笑,我真的很感动。

请根据“第四章3-6

岁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中3-6

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相关理论或观点进行分析。

要求:相关理论或论点应用准确、恰当且陈述清晰;自己明确的观点和认识且分析、说明具体;阐述、评论逻辑性强:字数不少于500字。

答:一共有三个参考答案,任选一个

参考答案1

相关知识点:

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幼儿体质。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发展幼儿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还能提高有机体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及康复能力。体育锻炼也有利于幼儿,心理良好、协调地发展。比如,培养幼儿克服困难的勇气,坚强的意志品质,乐观的生活态度。而且,通过体育活动,获得一两种感兴趣的体育技能,有助于丰富幼儿生活,增加生活的情趣。

联系案例、自我认识从略。

参考答案2

相关知识点:

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

(1)开展经常性的亲子体育游戏,不仅可以锻炼孩子身体动作

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也使亲子感情得到了交流。(2)培养对球类活动的兴趣。球类活动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发展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团队的合作精神,也有助于培养家庭的共同兴趣和爱好。(3)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爱好。在广泛接触各种体育活动形式之后,孩子有发现自己兴趣的机会。

联系案例、自我认识从略。

参考答案3

相关知识点:

在和孩子一起锻炼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需要特别重视。

(1)和孩子一起做好活动的准备。首先,要准备丰富的器械玩具。其次,要做好相对安全

的场地准备,第二,检查孩子的着装,要便于活动,检查好鞋带、衣服等。

(2)

发挥同伴在体育锻炼中的作用。同伴既有利于孩子坚持体育活动,又可以增加他们的

交往机会,提高其交往能力。

(3)

重视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体育活动要坚持,尤其是锻炼,这样有助于培养幼儿克服

困难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联系案例、自我认识从略。

3.

2

岁多的苗苗是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就是太挑食,不爱吃蔬菜。爸爸妈妈经常哄她

吃、喂她吃,有时也强迫她吃,可是不管用。为了这件事情,家人没少为她着急。再这样下去怎么行呢?妈妈下决心一定要把女儿的这个“毛病“扳过来。妈妈看到苗苗特别喜欢小白兔,于是将计就计,把《龟兔赛跑》的故事搬到了餐桌上,和苗苗玩儿起了“争当小白兔“的游戏。妈妈对苗苗说“知道为什么小白兔是赛跑健将吗?因为它爱吃胡萝卡。咱们比赛吃胡萝卡,谁吃得多谁就是小白兔,吃得少肯定就是小乌龟了。“苗苗当然想当小白兔了,竟和妈妈“抢吃“起胡萝卜来.看到这一招挺灵,妈妈接着又想出更多的吃饭游戏。比如把一个不倒翁放到餐桌中央,不倒翁倒向哪个菜,大家就要赶紧吃那个菜。就这样,妈妈改掉了苗苗挑食的坏毛病。苗苗因为喜欢餐桌上的游戏,再也不对蔬菜深恶痛绝,而是深深地喜欢上了吃蔬菜。

请根据“第三章:3岁儿童家庭教青指导“中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指导相关理论或观

点分析此案例。

要求:相关理论或论点应用准确、恰当且陈述清晰;自己明确的观点和认识且分析、说明具体;阐述、评论逻辑性强:字数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相关知识点:这是0-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中习惯养成方面的表现。

0一3岁婴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的具体指导:

(1)教养者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作为教养者,要让孩子养成良好

的行为习惯,自己要首先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这样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孩子。好的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坚持的,是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的。

(2)

充分发挥图书、电视等媒体的作用。故事在婴幼儿的教养中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婴幼儿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婴幼儿的这一特点,与此同时,媒体对于现如今婴幼儿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3)

好习惯的养成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养者要

充分尊重婴幼儿的成长需要。不要拔苗助长,强迫甚至强制婴幼儿养成一些习惯。

联系案例、自我认识从略。

4.幼儿园半日开放活动对我们家长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2年来,我已经参加了4

次这样的活动。以往的半日开放活动,

就是让家长到幼儿园来看一看孩子们的活动,

看完孩子的活动,半日活动也就结束了。然而,幼儿园这次开展的半日活动部和过去有所不同,获益良多。教师把自己精心设计的一张观察记录表发到每个家长手中,使我们既能清楚地意识到教师对半日活动的安排,又能了解教师对每一项活动的具体要求,以及自己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教师让我们一边对照观察记最表观帮活动,一边做些简单的记录,在相应的铺导。比如,做操时,孩子的态度是否认真,动作是否开始上课时孩子的注意力是否集中,能否积极举手发言,是否在积极思考,进餐时,孩子是否有愉快的情绪和良好的习惯等。在参与半日活动中,我们家长能在这份记录表的“引导下”有的放矢地、全面地了解孩子。

请根据“第六章

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社区的合作共育”中家园合作教育方式的相关的理论或观点进行分析。

要求:相关理论或论点应用准确、恰当且陈述清晰;自己明确的观点和认识且分析、说明具体;阐述、评论逻辑性强:字数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相关知识点: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6

关键词:幼儿;家长;教师;科学领域;家园整合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048-02

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谈话、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获悉家长在科学领域方面教育思想落后、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单一;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中普遍认识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性,但缺乏科学领域中家园整合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指导家长的实际能力。2015年,我园参与了“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学前儿童家庭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策略研究”课题,在课题组的带领下,我班在科学领域家园整合教育方面做了探究,旨在摸索出开展科学领域中家园整合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为更好地进行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过程

1、课题实施前家长存在的问题

育儿过程,往往家长都扮演着权威的角色,幼儿如果没有按照家长的想法进行探究,家长就会给与否定,久而久之,探究环节就成为幼儿表面的、单纯任务式的动手操作,被动式的“接受学习”;家长不了解幼儿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科学知识只是简单的说教,没有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大自然的变化,更好地去理解科学知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家长只重视正式课堂上知识的学习,忽视幼儿随机兴起的探索欲望,行为习惯的养成。

2、科研带教究

(1)加大课题研究力度,提高教师指导家长工作的能力

课题组教师反复学习《指南》,观看专家、学者对《指南》特别是科学领域方面的解读,及时解决在课题研究中出现的困惑,明确家园整合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性。理论学习促使教师观念得到转变,课题的准确性得以保证,大大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在教研组的指导下,采取定期与不定期、集中与小组相结合的形式,对教学活动、教育案例进行研讨。通过三种形式的学习(教研组――组织与管理、师带徒――榜样与示范、教师间――合作与互动),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使幼儿园单一的课程模式在家庭教育中得到延伸与落实;选出典型的家园教育案例研讨,不仅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还使教师对指导家长开展工作的能力有更深入地感受、理解和认识。

(2)指导家庭贯彻《指南》,提高家园整合教育的质量

①针对问题加强沟通,采取措施改变观念

利用家长会和家长一起学习《指南》,邀请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来园向家长宣传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科学素质的重要性;通过“家长信箱”,了解家长的所思所想,及时帮助他们扭转普遍存在的一些错误思想倾向、态度和行为;利用“家园联系本”随时反馈孩子的表现,让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做到心中有数;在班级Q群、微信群向家长介绍教育好文章、书籍,成功的教育案例,引导家长提高认识,掌握更多科学育儿的知识、良好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专门开辟“家长论坛”,为家长们提供育儿经验交流的平台,达到资源、信息共享;教师在“家园直通车”专栏,采用集体和个别相结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指导家庭教育,帮助家长梳理思想,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在家长园地中张贴科学领域的内容,让家长清楚如何与班级同步开展教育;定时发放“幼儿成长档案”,让家长关注活动开展情况,提高参与意识和教育意识。

②参与活动提升理念,提高家长育儿水平

重新审视自身的教育方式,及时调整亲子关系。为了让家长更具体地了解课题的实施情况,我们特向家长汇报科学活动,通过观看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发展情况,家长学会正确地看待和评价自己的孩子;课后座谈会,播放开展活动的视频、照片等,分析每个孩子的各种表现、优势和不足,家长更明白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帮助家长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并及时调整亲子关系为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打开各种教育渠道和平台,扩大科学教育的空间。打破传统的封闭体制,拓宽教育途径,丰富教育形式,为幼儿创建一个开放的学环境,让家长走进课程,弥补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让科学走向社区,让社区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的利用,真正实现家庭、幼儿园、社区“三赢”的教育效果。如:邀请睿睿妈妈来园给孩子们上“中秋节”的主题活动,和孩子们一起做“月亮时圆时缺”的科学小实验;邀请蓬江区科技大篷车开进校园,力图带动家长培养孩子好奇、好问、好表达、好探索的创造行为;鼓励家长多带幼儿走进大自然,观研,教研促科研,扎实开展课题实验研察其发展、变化,参观蓬江区“科技园”,让幼儿看到科技发展的神奇力量,到消防局、购物商场、农业基地实地参观,开阔幼儿眼界,满足幼儿需求,促进幼儿发展;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家长的教育观念发生转变,教育理念得到提升,还促使家长的教养方式得到优化,把重视知识的培养转化为能力的培养。

3、加强家园合力教育,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能力

(1)开展“三个活动”,共同激发幼儿的科学欲望

①小故事小图书活动

组建“妈妈故事团”,定期来园讲述科学故事,通过故事了解浅显的科学知识、道理;开展“爸爸秀图书”,把科学领域的图书投放到班级图书角,通过图书漂流活动,让孩子阅读到更多的书籍,从小播下热爱科学的种子。

②十万个为什么活动

家长把幼儿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问题整理、记录下来,带回幼儿园,老师每天利用十五分钟时间来解决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这种亲子、师生共同研究学习的方式,让孩子养成了好问、爱探究的学习习惯。

③亲子科技制作活动

每学期鼓励家长与幼儿一起动手,利用废物制作科学小玩具,活动既调动家长参与科技教育的积极性,又增进了亲子间的感情。

(2)创设“三个区角”,共同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

①设立自然角,开辟种植区

教师、家长和孩子在种植区共同种植一些常见的蔬菜,在自然角养植各类植物、饲养小动物等,引导幼儿认识、观察;指导他们记录,鼓励同伴间多交流、寻找新发现,解决随机生成的问题。多种形式促家长重视日常生活的科学教育,不断提高随机教育的能力。

②设立实验角,创设科学区

提供动手操作的实验材料,让幼儿通过看、玩、做,获得广泛的科技经验,培养幼儿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和主动参与、重于合作、敢于尝试的综合能力。

③设立主题角,布置操作区

在环境创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要使班上的每一块墙壁都说话的理念”,利用每一个空间和角落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营造科技教育文化氛围。如:开展的“蔬菜”主题,家长和孩子从网上下载很多有关蔬菜生长过程、营养价值等方面的图片,教师、家长、孩子共同布置,张贴在主题墙角上,不仅拓展幼儿学习空间,更让家长体会到环境与幼儿间的有效对话,从而更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工作。

三、研究成果与成效

1、教师的变化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对指导家长开展工作、课题的归纳总结、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孩子、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技巧和能力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升,由开始的被动研究转为主动研究,从单纯授课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

2、幼儿的变化

课题实施后,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不断增强,思维变得更活跃、思考问题的角度更独特,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整体发展,获得家长们的高度赞扬。

3、家长的变化

科学指引、及时沟通、共同建构,使家长的教育观念在慢慢转变,能关注幼儿的发展,主动参与到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育儿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从单纯重复学校的知识教育转移到教育孩子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审美等方面,促进孩子能力的全面提高。课题研究在家庭教育中能得到更好的落实,家园教育步伐更加协调一致。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在科学领域中整合家园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今后,我们继续加大研究力度,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究,不断地完善家园整合教育的方法、经验,以更好地推动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让更多的家庭和幼儿园看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为幼儿后续的学习和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委员会.幼儿园科学探究的教与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