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
关键词:传感器 检测 案例式
一、引言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专业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应用性和工程性很强的课程。
传统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堂教学以讲授各章节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和测量电路为中心,学生以听课为主,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忽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的评价。
本文通过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基础知识学习,使学生们的思维在课堂上活跃起来,让学生通过《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这门课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与分享,提高创新意识,提高独立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设计
本文主要从目前《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结合传感器技术教学实践,引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角色分配、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完成《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转型,提升该课程的品质教学。
针对选定的工程案例,以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去了解检测目标分析技术指标确定传感器类型设计检测系统学习所需理论知识完成检测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涵盖了大纲中的所有教学任务。
以压力传感器中的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电子秤的设计与制作”教学为例。
第一步骤:引入电子秤的设计任务,简单介绍电子秤的内部机械结构(如图1所示)。
通过此步骤唤醒学生学习动机、引起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
第二步骤:安排自学任务,通过课本、参考资料及网络等途径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电子秤,分组介绍电子秤应该具有的技术指标和初步的物体重量检测思路,然后给出统一的设计要求及设计参数(如图2所示)。
第三步骤:辅助学生引出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学习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
第四步骤:以电阻应变片作为传感器,根据信号的变化设计电子秤的检测系统,包含测量电路、放大电路、AD转换电路和显示电路的设计;
第五步骤:发放实验器材,制作电子秤的模拟样机。
在这个模块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只占30%-40%,其余均由学生自主进行,而且受到激发的学生会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研究相关内容,有效地改善了学风。
三、建立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学习质量评价体系
本模式教学采取过程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在实施教学任务过程中进行,每个任务完成后学生自查、教师评价,按平时的考勤、学习态度、听课情况、实践能力、项目完成情况等评价;课程结束后进行综合考核即期末考试。一改以往的“教师一次性”评价方式,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及互评,再结合老师评价一起确定学生的最终评定成绩。
案例式学习过程考核分为:基础理论考核,占35%;分组讨论结果考核,占20%;参与度考核,占15%;总结及设计终稿考核,占20%,以及附加成果加分。
四、结语
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培养企业需求的人才,提高学生的企业工程应用能力,关键在于应用案例的选取、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以及学习效果的评价,本文以案例式教学介绍本校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情况,能与企业要求实现无缝对接,培养出能够进行自动化工程项目检测部分设计、制作、调试、维修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出直接为企业所用的“成品”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永华 应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大学生工科素质的探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6,(1)。
[2]古天龙 景新幸 郭庆 等 本科院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2,1。
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范文2
【关键词】初中历史 动态生成 教学探议
初中历史课的教学长期以来都侧重于灌输教材知识,而轻视或者忽视教学中能力和生成性知识的提升,使得历史课的精彩程度大打折扣。因此,本文借鉴前人对于动态生成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初中历史课的一些学科特征,对初中历史课的动态生成型教学进行了探议。
一、动态生成性教学简析
在《教育心理学》中曾经提到:作为“有效使用”学习策略的一项重要原则,生成性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学习策略来重新加工学习材料,从而产生某些新东西。将这种“动态生成”与教学结合后,“生成教学”这种新的教学形态就产生了。其也被称为“动态生成性教学”或者“生成式教学”。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动态生成性教学是通过教育者对学生感兴趣和有需要的事物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不断地调整活动,最终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目标的教学发展过程。它是一个由师生共同学习和建构的,认知自己、他人乃至整个世界的动态过程。其追求的是多元、动态、开放、互动的教学形式。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性的优化方法
随着新课改,在教学目标观、教学价值观、教学资源观、教学过程观以及教学评价观等方面,课堂教学都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并且这也对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下文通过与具体的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提供一些优化办法,期望能为优化初中历史课堂的动态生成性的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路。
(一)教师应该树立“动态生成”的教育观
课堂教学要实现动态生成,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新的课程知识观、资源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首先,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师生关系,这能为“动态生成”中民主氛围的生成起到积极作用。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消极、被动的接受者不是学生的身份,学生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教师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教学,与教师共同体验教学,并且注重学生完成自身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如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平等互动,学生没有在课堂中展现大胆创意和言论,教师没有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积极评价,这种教学是缺乏生命和活力的教学。并且,教师要学会用多元的连续性思维而非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来思考。也就是说,为保证课堂上的生成是持续的,在教学中教师看待学生的方式应该是多元思维的,而不能只用简单的“是、非、好、坏”来评判学生的学习表现。
(二)以弹性预设开启初中历史的动态生成
作为教学的两个方面,预设和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同时,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生成缺乏预设是盲目的,而预设缺乏生成往往是低效的。新课程教学认为弹性预设是非常必要的,并倡导补位“过程生成”。初中历史课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营造一个动态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设计是为动态生成而设计,并尽可能将教学的生成控制在预设范围内。
以初中历史中的《》为例。这一课预设的教学目标包括:①学生能够列出在创办的主要民用工业和军事工业,并熟知对历史的影响;②学生能够说出中主要的民用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创办者、创办背景以及运营情况,并阐明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这样的教学目标明确了应该做什么,怎样做,做到什么程度以及能否达到预设程度的要求和规范。并且,案例中教学目标设计陈述的对象不是教师,而是学生;行为动词描述的不是对于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而是学习结果;教学目标检测的对象不是教师具体完成的教学任务,而是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这样设计教学活动的方法和路径,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以及整体素质的全面均衡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大。
(三)以情境建构充满生命力的初中历史教学
在原有水平上止步不前,或者比个体的现有水平还高很多,都不是教育应有的水平,教育应该是稍稍高于原有水平。这也就提示历史教师在每节课都要找出最佳教育时机和最恰当的切入口,直接激发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辩证性地思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催化动态生成。联系现实生活,联系其他学科,联系学科内部知识是在建构动态生成的初中历史教学情境时必须注重的。
在讲美国南北战争这一课时,一位教师设置了这样的一个情境:林肯为人宽厚、温和、谦逊、仁慈,可是他当选总统却成为一场残酷战争的导火线,这是为什么?这场悲剧的战争能不能避免呢?为什么林肯赢得战争胜利,自己最终却被刺身亡?在这个案例中,通过设置这个对比鲜明的情境,教师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开动脑筋,自觉到课本中去寻找答案。由此可见,在动态生成的教学中创设情境,通过巧妙问题、导入情境,提问以及总结,能使教学充满生命力,也不至于陷入到程序化的圈套。
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范文3
所有学科的教学,都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中,“提问”是最具创造性的方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不仅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进度,帮助教师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还能使学生的主体性也得以很好地体现,从而激发其思维的火花,使之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的学习,这是“问题式”教学方式独有的优越性,也是其他教学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从“基于问题的学习”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设置既有利于教学又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并通过课堂上积极主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来完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和培养学生思维,这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所倡导的初中历史课堂采用问题式教学方式。我们将从“基于问题的学习”的角度出发,探讨相关的规律,更好地为以后的初中历史教学服务。
在研究过程中,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即要采用问题式教学,教师就必须明确:①什么是问题式教学,问题式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时、不同的教学环节要设计怎样的问题;②再深一层,教师设置了相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有这样的意识:问题是否有效的?包括问题提了之后能否起到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能否成为课堂的活跃点,等等;③要考虑问题提了以后,如果达不到预设的效果,教师应该从哪几种方向进行重新提问,对问题再次调整,等等。这些都是问题式教学要考虑的。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课堂要采用问题式教学方式,关于“课堂提问的预设与生成”这一领域首先是值得我们加以探讨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初中历史教师课堂提问浅显的探讨,了解初中历史教师课堂提问预设与生成的基本情况,以加强教师“课堂提问的预设与生成”能力,促进初中历史课堂问题式教学,以形成教学策略建议,从而为初中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所有精彩的生成都离不开精心的预设。因此,教师首先要理清“预设”和“生成”的概念。所谓“预设”,简单来说就是教学设计,这里主要指教学设计中问题的设计;而所谓“生成”,简单来说就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在原有的预设基础上,学生符合预设思路或者离开、超越了预设思路的体现。
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预设和生成,提前做好预设,并及时在课堂教学中调整好生成,以使课堂效果最大化。在研究中,我们将提问的主体限定为教师,被问的对象则限定为学生。有的人会问,精心的预设是不是指精心设计好有利于自己教学的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预设好的问题课堂上向学生抛出,并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往问题的标准答案或者教师心中的思路走呢?答案是否定的。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在提问过程中遭遇卡壳、冷场、收不住的尴尬场面;当提问的进展与课前预设不一致时,教师的反应和处理方式也各不相同;预设的问题在不同的班级会产生不一样的表现;同样的提问在不同的教师教学机智水平下,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等等。在新课标要求下的课堂,既需要精心地预设,更需要教师学会有意识地在课堂中有弹性地调整预设的问题,并形成精彩的生成。因此,要达到这一预期目标,教师就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1.设计对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关键性问题。这种问题是指对课堂结构和方向起着关键性作用的问题。比如,现在人教版新课改的课本,知识模块的排序是比较灵活的,不一定是按照时间的先后排序,但是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利于知识点间统一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预设中,一定要设计好相关的问题,在知识模块的环节链接中,把两个知识点之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以有利于整体的学习和学生在清晰线索的思路下深刻地记忆。
2.问题表述要注意精确并且符合学生的水平。教师预设的问题要注意精确,如果提问的范围过大,不利于学生思考回答,反之提问的范围过小,这类问题只能是无效的问题。此外,教师还应注意避免出现歧义的发问,这样不利于教学的正常展开,也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最后,教师还应使用简单、直白、易懂的语言表达问题。
3.及时点评学生的回答。不管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按照教师的预设方案走,作为教师,都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及时点评,这是培养学生加强思维能力和积极参与课堂的关键。反之,则会带来消极影响。
4.加强教学机智,成就精彩课堂。当课堂出现无可避免的意外性生成的时候,教师唯一能做的就是正确面对它,并且启动自身的教学机智能力,从容、淡定地将意外性生成所带来的不良效果最小化,使课堂教学能够继续顺利展开。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机智能力并非是一朝一夕所成,而是要在平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注意学习。其实,不仅备课是一种预设,面对课堂上不可预知的意外生成也是一种动态的预设,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加强自身的教学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成就精彩的课堂。
例如,某位教师在教授中国近代史的时候,在讲授到有关日本发动,特别是讲到“”这一框题的内容的时候,为了丰富教学的效果,使用了大量日军屠杀我国同胞的图片,图片内容大都比较血腥和残忍,当学生目睹这些照片时,都激愤不已。这时候,教师就提出问题,“看了以上图片你对日本人的行径有何感受?”其中一个小男生当场拍案而起。本来同学们大都敢怒不敢言,经这一闹,大家都纷纷鼓掌支持,并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顿时热闹了起来。教师眼见课堂快要失去控制,只能草草给了一个参考答案,并要求学生课后再继续讨论该问题。显然,这样的课堂是不能收到好的效果的,也没有能够真正解决问题,还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正确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因此,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要想法设法运用自身的应急能力,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理性探讨,最终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范文4
关键词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一般来讲,“教学设计”应当包括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评级等基本要素。这里必须明确,我们不能把教学设计仅仅定位于解决知识如何讲授的问题上,更重要的是还必须要强调“对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导和学习技术(策略)的关注。”具体来讲,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通常应包括课前分析、实施过程和课后反思等三个基本环节。
一、教学设计的三个环节
一是课前分析。它包括教材分析:包括课标的要求,每课教学内容在整个模块中的地位、特点和作用;高中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内容的关联等;分析学情:包括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行为等;确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方法培养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确定教学实施的基本策略:包括教师如何教学生和学生如何学两方面的实施策略的选择;设计教学环境和教学用具等。
二是实施过程。指对教学过程与策略方法的设计,即解决目标实现的途径问题。它包括:设计问题的展开方式,即如何进入问题的情境;设计问题的解决方式,即如何进入问题情境的;设计问题的解决方式,如探究的、体验的;预设教师和学生在实施过程中的行为活动,以利于调整;设计和准备相关的材料和使用方式;设计鼓励和引导学生的方式方法等。
三是课后反思。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针对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实施效果,及时作出自我评价;根据教学实际,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必要及时的修订等。
鉴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根本性追求是为学生的生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和不断超越而奠基,期望他们能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因此,作为教学设计,就不能在仅仅是考虑如何实现教材知识的简单授受,而更应该强调的是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全面理解和把握、对教材内容的有机整合与开发以及对教学实施策略的创造性、自主性的选择与设计。就教学实施层面来看,新课程的上述基本理念所带来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实现要求,就是直接指向了对教学活动中教与学两个主体的真正解放。
从教师教学设计的角度而言,课程实施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要求,都应当通过教师富于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才能得到落实。教师一切教的行为设计,都必须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这个立足点。概言之,即因学定教。其中,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问题,应是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要首先加以关注的。
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角度而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了其设计和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的新理念。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的教学设计就必须要树立崭新的设计理念,即一定要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切实遵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规律,突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在结构上与以往相比,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采取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的方式,架构起了整个课程体系的框架。即,模块课程取代了过去的线性课程。其中,这里所说的模块,是为了实现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着某一特定主题,通过整合入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而设计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在新课程方案中,模块是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
二、教学设计模块课程特点
1.综合性。与传统课程中的单元结构相比,模块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即每一个模块都以一个特定的主题为核心,学生在模块课程的学习中所获得就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和单一的技能,而是一种在主题统摄之下的结构化的知识。
2.独立性。即模块都是以科目内相对独立的内容为基础,并结合学生经验和社会现实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每个模块都有其明确的教育目标和特定的主题内容。模块和模块内容之间虽有一定的学科内容上的逻辑联系,但他们之间的联系并不很密切,并不一定都具有必然的序列递进关系,而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3.灵活性。传统的高中课程往往以单元的方式来设计,单元与单元之间往往表现为一种线性关系,学习必须要个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依次展开,灵活性较差。而新课程所采用的模块方式,由于不同的模块均有着不同的主题,模块之间相对独立,这样,在呈现并列关系的模块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以及教师的实际情况,来灵活选择并决定从哪一模块首先开始教学,甚至若有必要,也可以在模块之间进行跳跃性选择。
4.开放性。模块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原有的课程内容组织的线性的梯装序列,而是课程内容得以用多开端、多系列、多层级的方式进行组织,从而实现了课程内容的纵横沟通及相互关联,这就打破了传统课程相对封闭的弊端,它一方面对教师与学生的经验融入课程,沟通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开放空间;另一方面也为相关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进入课程,实现模块主题的不断更新而提供了前提。
总之,教学活动设计时,只要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把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放在首位,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就能让课堂充满活力。新课改下如何进行历史教学,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入探讨。但改革需要一个过程,只要我们不懈努力、追求,总有一天会达到预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民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案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年Z1期
[2]仲建毅.为学习而设计——刍议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设计[J].江苏教育研究,2012年05期
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范文5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动态生成
长期以来,初中历史课教学侧重于教材中知识的灌输,而忽视或轻视了教学中生成性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生成性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只停留在鼓励层面,而很少去深入探索,使得教师和学生在历史课上与无数的精彩擦肩而过,初中历史课也因此黯淡无光。鉴于此,笔者按照课标所提供的新理念,结合初中历史课的学科特点和初中生的身体心理发展特征,对初中历史课的动态生成进行了大胆尝试,以促成初中历史教学的优质化。
历史课堂的生成教学不是随意的、纯粹自发的课堂行为,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创设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质疑发难,有机整合课堂上各种不同的信息,引发学生对初中历史动态生成教学的实践探索行为的一系列变化。课堂上即时生成的信息,有的属于正面信息,有促进作用;有的属于负面信息,有阻碍作用;有的属于无关信息,有干扰作用。对这些不同的信息,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选择,以整合或放弃预设目标,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更富有灵性,从而彰显智慧。
一、捕捉动态资源促成生成的策略
学生们不是千人一面的静止群体,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是一个个外在动态与内在心态相结合的复杂群体,他们的思想、方法、语言都有其鲜明的个性差异,由此产生的各种情况是教师在教学前无法完全预设的。所以不能静止地审视课堂教学,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流程。当课堂上出现了非预设的动态生成资源时,历史教师要认真分析、判断,看是否有利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是需要及时捕捉(暂停所讲内容后即刻捕捉)还是延时捕捉(不受学生打扰地讲完一段内容后,再回到学生所提的问题上),这里需要遵循一个重要原则:即显现出的学生资源是否有益于课堂教学、有益于学生发展,只要是有益的,教师就应该及时捕捉。
1.利用错误,预约精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本理解得正确与错误都是正常的,学生出现了错误并不全是坏事。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理解,任何理解的过程都是自我精神世界与文本的交流过程。“只要人在理解,理解就会不同。除非迫于政治或宗教方面的压力而哑口无声,人只要思想着,理解着,就会出现‘百家争鸣’的思想状态。‘百家争鸣’不是允许或由开明政治赐予的问题,它是历史中的人在理解时所必然要发生的事实,一种思想的事实。理解总是多元的。”理解是学生对文本能动地重构。长期以来,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的思想有偏激或错误,往往就会采取批评或谆谆教导的方法,这种做法的后果是造成学生面服而心不服。对于学生最初认识上的错误或不足,教师要有耐心,要把学生的错误当作教学中一种难得的资源,并加以利用。要立即制定一个明确的计划,巧妙设置情境,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改正,从而把纠错的主动权还给他们。
初中历史动态生成教学的实践探索,使课堂生成正确的认识,或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重新审视,激发学生间的对话交流,从而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促使学生的理解趋于正确、深入、全面,以体现良好的动态生成教学。
案例1:“广大”和“大部分”
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师在复习《尼布楚条约》时,一生回答说,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部分地区(应是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接着,教师让该生检查其小组成员的掌握情况(听课教师以为此生回答正确),可该生仍然没有发现自己的错误。教师问道:“广大和大部分是一个意思吗?是库页岛的一部分还是全部都是中国的领土?你仔细观察地图。”教师捕捉到了学生鲜活的错误资源,而后善待错误,对错误思路进行审查和纠正,提高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通过概念比较和识图强化,这个改错及发现真知的过程定会在学生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值得注意的是,利用生成性资源,还不能仅停留在捕捉课堂教学实践中即时生成的生动情境、充满挑战性的疑问、学生反馈的信息上,而应及时进行价值引导。否则,它就只能是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而己,毫无价值而言。
2.价值引导,促成生成。在情境中要引导已生成的资源,并进行有选择地重组、提升和扬弃,在开放的目标中弹性地纳入新知识、新思维和新方法,即引导生成。学生的回答或不周到,或理解抽象、模糊,或没有深入挖掘,显得表面、肤浅,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价值引导帮助学生拓展思路,调整方向,引导深化,把学生引进最近发展区,促使其强化对文本的品味、体验,并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不断引发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和判断,以推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案例2:变动就在瞬息间
预备铃声响了,笔者站在教室门口准备上课,一切按部就班,今天要学的内容是《三国鼎立》。学生们正在议论纷纷:“我看小说《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很阴险狡诈,怎么课本里不坏啊。”“那是小说,虚构的,课本才是真实的。”“看样子课本是真实的了,可我还是喜欢小说。”“小说哪有电视剧好看啊,要是上课能放电视就好了,能开节故事会也不错。”“不可能的,要是我们考不好,他脸上可没光啊!”这时,议论的学生发现了笔者,彼此伸了伸舌头……思考片刻后,笔者笑着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开节故事会,通过三国的故事来探究历史的真实与文学的虚构,好吗?”
在这一案例中,笔者在等待上课的瞬间,通过认真倾听,获得了有关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困惑、要求等多方面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了讲故事这一学生喜爱的形式来探究学生对历史与小说中人物特征之间差异的困惑,满足了学生的内在需求,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捕捉意外,绽放美丽。教师在组织教学互动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按方案落实预设好的教学设计,另一方面则要根据课堂的动态随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对那些与教师预设中不吻合的内容,教师则要以民主开放的心态思考其价值取向,并及时纳入课堂的动态生成过程中,对预设作适当调整,以便更好地完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生成更丰富而又灵动的资源。
案例3:如果诸葛亮多活20年。
在对《三国鼎立》进行小结时,笔者问学生:“你们知道三国中哪一个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晋国。”一个学生随后站起来说:老师,应该说这三国中没有哪一个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最终完成全国统一的是取代曹魏的西晋政权。”笔者立刻对这个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鼓励。这时,有一个学生发出了一声感慨:“要是诸葛亮能多活几十年,最终完成全国统一的肯定是蜀汉政权。”笔者顺势引导:“如果诸葛亮多活了20年,蜀汉就能完成全国的统一吗?”由于即将下课,笔者要求同学们在课外分组准备,下节课再讨论。教师面对学生自发吹来的“东风”,迎面而上、顺水推舟,把捕捉到的学生的假设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并进行了拓展,从而保护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了乐学、乐思的积极情感。学生的思维在与同学的交流、分享中变得细致而又深入,理解渐渐趋于全面。虽然即时生成的问题影响了课堂原来的预设内容,但经教师的灵活处理而成为了课堂教学的新资源,从而显现了历史教学生成的动态美丽。
二、有效利用生成性资源
1.判断价值,有效利用。不同的资源性质不同,利用的价值也不一样。以下列举的是对不同价值的生成性资源的判断及灵活利用。如:
资源1:“青铜时代指什么时期?”无须多思即可明了,一般关注,随机利用,一带而过。
资源2:“《》规定外国在中国开办工厂。”可能引发新的教学内容,关注、利用,点到为止。
资源3:“隋朝大运河有哪些科技含量?”有助于引发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要给予重视、切实利用。
资源4:“中,左宗棠为什么要坚持?”可能衍生出与社会、政治、地理等学科相关的综合性学习命题,应十分重视并扩展利用,可不拘泥于课时,进行讨论,条分缕析。
资源5:“如果中国的好东西不传到欧洲去,中国不就比欧洲先进了吗?”可能导引出一次研究性课题,应十分重视并扩展利用,要与学生共同加工。
2.合理引导,拓展利用。对于课堂中生成的课程事件和课程问题,教师要迅速准确地判断其性质和价值:该事件与课堂教学内容是否有联系?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否具有课程与教学价值?引发该事件的原因是什么?是教师的原因还是由学生导致?通过重组生成性资源分析出新的教学目标,师生互动形成新的教学过程,通过生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提升生成性资源利用的有效度和质量,使课堂充满智慧的灵动和生长的气息。
案例4:为什么不叫王征?
当教师提出“关于,你想知道些什么?”的时候,一个学生提了一个怪问题(带有恶作剧性质):“为什么不叫王征(班里的一个同学的名字)?”教师当即表扬道:“这个问题问得好!所谓王征,即王者之征,说明王征的爸爸对孩子寄予了无限的希望,那么,为什么的这次征程不能叫王征?如果从当时的角度来看,这绝不能叫王征,而只能叫寇征,所谓成王败寇嘛!至于我们为什么称之为,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看法。”很快地,回应声此起彼伏:“路途远”、“困难大”、“影响深远”……
突发性事件是一种使课堂教学变得异常复杂的生成性资源,比较难以处理,教师往往畏之如虎。在案例中,教师没有用生硬的“死堵”以取得士气上的胜利,而是换位思考,变无趣提问为有效问答,从对“王征”即“王者之征”的诠释上借力,首先生成的目标是立足于后面知识的进入,再从对“”的字面理解上借力,而后生成的目标是立足对诠释精神的铺垫,学生从字面解释到对课文内容的感悟理解是“过程生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自主思考,实现了生命的真实成长。可见,教师要适时把握、借题发挥、直奔目标,实现“拈出一朵梅花,带给学生的却是整个春天。”
参考文献:
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范文6
一、问题的提出:爱国情感教学过于空泛
在历史课教学之前,所有的历史教师都要根据课标撰写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由于教师在以往的教室中没有思考过学生这种口头上的爱国,是否真的出自于内心。学生感受到了爱国情怀。他们是否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爱国的吗。那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激发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爱国。
面对这个问题产生的疑惑,以一节同课异构课为起点,学校历史教师组成了研究团队,就“怎样将爱国主义情感融入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了长达五周的课例研究。其中,我就本次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本次课例研究把实施过程分为四个版,每次研究都按照“个人自主设计―集体研讨―研究小组分析―改进策略”的操作流程。
二、研究的展开:爱国主义教学的策略尝试
(一)首先研究:怎样让历史课体现爱国情感教育。
个人自主设计: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准备,我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了第一次上课,按照教科书的自然结构展开上课:
1.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
(2)张骞两次通西域
(3)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2.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
3.班超经营西域
集体研讨:在听课后,研究小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形成如下看法:
问题发现:制定的教学目标过多,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没有落实,情感目标没有达成。空泛地爱国主义教学目标,让学生只能空喊口号、无法真正体会到丝绸之路是中国的骄傲。
研究小组分析:研究小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会诊”,认为教学立意没有体现出来,整节课缺少“灵魂”。整节课线索不清,“三维目标”的设置有点混乱,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对开发边疆的意义”爱国情感目标拔得过高,在教学中无法完成。
改进策略:重新研读课标,确立教学立意,以“丝路”为核心开展本课的教学。新疆就在丝绸之路上,要将丝绸之路就和新疆紧密联系起来。
(二)第二次研究:那怎么样才能将课标、教学内容、爱国情感结合在一起呢?
个人自主设计:我吸取了集体备课中大家提出的建议,再次调整了思路,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
1.丝绸之路的开通
(1)张骞出使西域
(2)西域都护的设置
(3)东汉经营西域
2.丝绸之路的发展
(1)路上丝绸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
(3)丝绸之路的作用
丝绸之路随着商贸的发展,持续繁荣,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M成部分的新疆也在不断的与中原、与欧洲国家进行交流,新疆地区也在不断的交流中飞速发展。
3.丝绸之路的未来
“我为新疆代言”让学生作为新疆人,自觉为新疆代言,向身边的朋友介绍新疆。
集体研讨:研究小组成员在认真听完这堂课后,再次对此次上课过程进行了评议。
有的老师认为,这次呈现出的课堂与最初的教学设计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问题还是存在,爱国情感与实际课堂教学有点脱节,缺乏更多地有机联系。
研究小组分析:研究小组成员对问题出现原因进行了分析,爱国主义情感不能高高在上,要在教学中,由浅入深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改进策略:在下次的课堂教学中,要让爱国主义情感“接地气”,多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将结合的影像资料,让学生体会到爱国就在身边。如在对最后一目“丝绸之路的未来――正在交融的新疆”进行教学时,可以先通过展示参加艾德莱斯出天山。第二届艾德莱斯创意产品设计大赛的参赛作品、网友留言以及当艾德莱斯遇上景德镇瓷器所碰撞出的火花,让学生在分析图文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正在交融中的新疆是多彩的,新疆的文化正在走向世界,世界的文化也正在融入新疆。由此激发出学生作为新疆人的自豪感,并由心底迸发出对新疆――我的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研究后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