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心理辅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的心理辅导

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1

现阶段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比较多,他们中的多数孩子是父母外出打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代为监护抚养;还有少部分是父母离异,由他人代为抚养。因为隔代溺爱,或者部分爱的缺失,这些孩子在生活或学习中表现为自私,唯我独尊,懦弱,以奇为美……行为习惯千奇百怪。这些孩子心理更脆弱,应该给与他们特别关爱,否则很可能成为问题孩子。

如何做好做好这部分孩子的心理辅导?做为资深教师,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细心观察,发现问题

1.1 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观察孩子的细微情绪变化。可以从孩子在学习活动中参与程度、活跃情况、与小伙伴们协同合作的态度和学习效果中发孩子们心理异常表现。

1.2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如在课间活动中,观察孩子活动中表现,是郁闷,或者是暴躁,或者情绪低落,不言不语等情绪异常表现。也可以在午饭中,从孩子饭量变化,来发现孩子的异常心理表现。

1.3 在活动课中,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教师要做有心人,在任何时刻都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问题。

2.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巧妙疏导

2.1 首先要与孩子沟通,要求教师与孩子交心朋友,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其次,要与家长保持沟通顺畅。这里也有一定技巧,要先肯定孩子的优点,让家长因此有自豪感,以保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2.2 在沟通中,会发现孩子们的心理需要。因为这些孩子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多数会有爱的缺失。渴望得到关注、关爱,希望被认可。还有及少数孩子有被遗弃的感觉。

2.3 真对孩子不同的心理需求,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a、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们释放压力的机会,渲泄出负面情绪。

b、善于发现孩子们闪光点,及时肯定,表扬激励。

c、因势利导,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d、可以利用班队会,鼓励孩子积极参加讲演比赛,讲积极向上的少年英雄故事等鼓励孩子。循序渐进地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e、树立典型,满足孩子的成就感,对于学习有些困难,但能关心他人,热爱集体的孩子,可树立为助人为乐标兵。对于纪律差,但热爱劳动,能主动承担班级各项劳动任务的孩子,树立他为劳动标兵。

f、利用动机迁移,及时肯定孩子们相应优点,巧妙指出其缺点和不足,使孩子们能自觉地形成赶帮超的习惯。

3.利用班集体的力量,使这些孩子,在学习活动中和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积极向上,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2

【关键词】 人际关系;适应,心理学;团体处理;儿童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6-0522-03

受欺负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被他人有意攻击和伤害,并造成心理或生理痛苦。受欺负者在体力或人际关系上劣势于欺负者。受欺负是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1-2]。受欺负经验对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伤害性,受欺负

者一般都会存在人际适应问题[3]。陈世平[4]研究发现,卷入欺负行为的学生较少使用问题解决策略。还有研究表明,受欺负儿童缺乏社交技能和朋友;受欺负者在面临冲突情境时不会正当防御,不会协商、不寻求帮助、甚至不用反抗等方法去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容忍、逃避,在受到欺负后,也不愿告诉教师或家长;受欺负儿童的不会正确解决甚至不解决问题的方式使其在同伴交往中屡屡表现出顺从行为,这使得他们长期处于受欺负的地位[5-7]。

本研究旨在通过人际训练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方法提高受欺负儿童的人际适应能力,使受欺负儿童能够处理好人际交往冲突,以减少其受欺负的可能性并减轻受欺负的消极影响,促进受欺负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同伴提名、教师提名的方法,从某中学431名初中生中选出22名受欺负儿童作为被试,采取随机匹配分组,其中11名为辅导对象即实验组,另外11名为对照组。2组被试在性别、年级、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工具

1.2.1 多维度受欺负量表 该量表根据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雷雳教授等修订的Multidimensional Peer-Victimization Scale中文版[8-9]进行再修订,共51个题目,分为6个因子:受身体欺负、受言语欺负、受人际关系欺负、受财产欺负、被迫、其他。采用5点计分法,被试得分越高,说明受欺负情况越严重,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94。

1.2.2 人际冲突解决策略量表 根据Causey 和Dubow的自陈式冲突解决策略量表修订[4],共有5个分量表,即问题解决、求助、逃避、内倾化和外倾化。量表各维度的一致性系数在0.78~0.84 之间,2周重测信度为0.86。

1.2.3 团体活动反馈表 分为单元反馈表和团体总反馈表,目的是调查团体成员对本团体活动的了解程度、满意状况及收获情况,以作为团体效果分析的依据。

1.3 干预方法 由研究者担任团体心理辅导教师,采用“共同成长”人际训练团体辅导方案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为期7周(每周1次1 h)团体辅导;对照组在7周内不接受任何实验处理。在实验中采取了随机匹配、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同质性检测、单盲等措施控制实验变量。

所收集数据使用SPSS 10.0 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2组儿童人际冲突解决策略量表干预前后得分比较 经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求助因子、回避因子辅导前后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问题解决因子、内倾化因子和外倾化因子辅导前后变化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见表1。

进一步对问题解决因子、内倾化因子和外倾化因子的组别与辅导变量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问题解决、内倾化、外倾化3个因子辅导前实验组、控制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辅导后实验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辅导前得分显著低于辅导后得分,对照组辅导前、辅导后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 辅导前访谈 11位受欺负儿童在访谈过程中自我暴露了其受欺负的经历和应对方式,且绝大部分受欺负的方式是受言语欺负和人际欺负,还有1位学生曾受身体欺负。受欺负后,有5位儿童不知道如何应对,6位采取了回避和求助朋友的应对方式,但几乎没有学生提到采取问题解决策略的方式。访谈中了解到受欺负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适应问题。

通过访谈发现,受欺负儿童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的动机大多是希望能更好地认识自我、锻炼自我、提高人际交往技巧和结识朋友,还有的希望能对自己的学习有所帮助。他们的期待中也表达了对此次团体活动能够友好相处、共同成长的期望,可以看出受欺负儿童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方面的改变意愿非常强烈,这为团体辅导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3 实验组学生对团体干预效果评价 对实验组学生在团体干预每个活动单元的反馈信息进行统计,结果见表3。

结果显示,团体成员对团体活动及对自我的评价比较满意,感觉收获较大;认为通过团体活动更了解了自己,对自己更接纳、更有信心,并进而能接纳别人,能愉悦地与他人相处。团体成员对团体凝聚力和团体气氛的反应都比较好,团体学习程度和个人学习程度也比较高,成员也比较喜欢本团体。另外,有90.9%的学生认为团体干预有效,81.8%的学生认为团体干预有凝聚力,63.7%的学生认为团体干预的气氛相当自在或非常自在,90.9%的学生比较喜欢或非常喜欢参加这个团体。

2.4 实验组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的反馈 在团体活动单元反馈表设计了开放性问题,以调查团体成员对每次辅导的评价和收获,结果发现,在第1次活动中,有8位成员觉得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许多新朋友,能更好地与同学相处;在第2次活动中,11位成员都觉得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是能够正视自己,更加了解自己;在第3次活动中,有8位成员觉得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是正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遇到困难要勇敢面对,寻求各种方式解决;在第4次活动中,有9位成员觉得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解决一些人际冲突的方法;在第5次活动中,有11位成员都觉得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拒绝;在第6次活动中,有5位成员觉得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就是懂得了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和化解人际矛盾,有5位成员觉得能够做到主动和勇敢承认错误是他们最大的收获。

结果表明,学生在观念和自我认识上的改变都比较积极,辅导前以学习成绩为主要评价参照点,较自卑;辅导后能肯定自己的优点,意识到和改进自己的缺点,更加全面地看待自己,对自己评价更加客观。通过团体辅导,学生不但掌握了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解决人际冲突的方法,而且一部分成员还改变了别人对他们和他们对别人的看法,改善了他们现在的人际交往,给予他们更大的信心和勇气去改变、去成长。

3 讨论

本次量表评估结果显示,受欺负儿童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后,在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选择上更倾向于采用问题解决方式,减少使用内倾化和外倾化的方式。团体活动反馈表评价结果显示,大部分成员反映学到了许多人际交往的技巧和化解应对人际矛盾的方法,并尝试将团体心理辅导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使得他们的现实人际关系得到了改善,自我接纳和他人接纳水平得到了提高,表明人际训练团体心理辅导对他们的人际适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人际训练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受欺负儿童人际适应有效。一是青少年期间,心理上产生的最主要变化就是成人感和自我意识的分化,随着年龄的增加,产生尊重、独立和自主的需要,责任感和义务感增强。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可以判断什么样的处理方式对自己是积极的和好的,什么样的方式对自己会产生消极影响,更愿意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当受欺负儿童掌握了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就会在应对人际挫折时,采用问题解决策略,减少烦躁、焦虑、责怪自己等内倾化方式和向外人、外物发泄等外倾化方式;在人际中遭受挫折的时候,可能容易出现认识和归因上的偏差,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帮助成员认识到消极的应对方式可能会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引导成员排除认知障碍,认识到可通过获得适当的应对技能解决面临的困境,建立合理思维和信念,帮助成员增强应对信心和能力。 二是团体心理辅导当中的成员具有不同背景和经验,团体为每个参与者提供了多角度的分析、观察他人的观念、情感反应和对问题的看法及应对的机会。这里没有所谓的绝对权威,为成员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成员可以在此畅所欲言、交换经验、模仿其他成员的行为,从而有助于成员间的相互学习,形成积极的交往品质。三是团体活动的特点和气氛使成员容易找到共性,找到被人接纳的感觉,成员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当中结交了新的有共感的朋友,大家互相支持,有利于成员产生同伴归属感和支持感。初中生的朋友关系对于发展他们的各种心理水平和情绪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朋友,他们会表现得更热情、更积极、更富有信心和勇气,更好地发展各种社会性能力。有研究表明,友谊对受欺负儿童有所帮助,不仅能削弱儿童同伴欺负和危险行为,积极的友谊还能矫正儿童以往的不良经历,阻止受欺负的恶性循环[9]。同伴作为受欺负儿童倾诉的对象,可以为受欺负儿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缓解受欺负产生的心理压力。在团体心理辅导当中同伴交往技能提高了,就可能拥有更多给予支持的朋友,从而降低或减少受忽视、被拒斥的发生。交往能力的提高,自信心增强,顺从、退缩行为减少,人际交往适应能力就得到了提高。四是团体心理辅导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和实验场所。团体就像是一个社会生活的实验室,成员在其中可以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模拟,去观察和体会自己平常在社会环境中与人相处容易出现的问题,模仿适应。他们在这个近似现实的实验情景中尝试改变,学习新行为,而不用担心因此带来的风险。本次团体辅导根据成员的需要和特点,安排了社交技巧训练活动,如“我们都是主角”和“拒绝‘三步曲’”。这2个活动的题材都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使成员在活动当中掌握人际交往技巧。

4 参考文献

[1] 吴素梅,蔡欣欣.广西中小学儿童受欺负现象调查研究.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3:77-80.

[2] 雷雳,张雷.初中生受欺负状况的某些预测变量.心理学探新,2002(4):38-40.

[3] 吴素梅.受欺负经验对儿童心理的消极影响.中国医疗杂志,2005(5):2-4.

[4] 陈世平.儿童人际冲突解决策略与欺负行为的关系.心理科学,2001(2):234-236.

[5] 吴素梅.受欺负经验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中介机制探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1):105-107.

[6]魏小娟.欺负卷入儿童的自我概念及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3:12.

[7] 吴素梅,何光耀.中小学儿童受欺负原因探析.钦州学院学报,2006(6):120-124.

[8] MYNARD H,JOSEPH S.Development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peer-victimizational scale.Aggress Behav,2000,26(1):19-78.

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3

盗传必究

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一、案例材料

小明上小学二年级,是一个捣蛋鬼。上课时坐立不安,小动作不停,不是东张西望,就是摆弄铅笔和橡皮,或者找同学讲悄悄话,下课总是容易和同学发生矛盾。他说自己老是分不清楚b、d,觉得语文、数学、英语太难了不喜欢上,而在美术、自然常识等课程上表现却特别积极,常常老师问题还没说完,他就站起来脱口而出。回到家,小明也是一个麻烦人物,做事有头没尾,没有兴趣爱好;他喝水时也没看看杯子里的水是凉是烫,拿起来就喝,结果被烫了,就发脾气、大哭大闹,妈妈怎么哄也没办法。

在家访中,你了解到小明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小明的问题,采取了以下辅导对策:

对小明严厉要求,对其多动、冲动等行为即时制止,同时制定了学习、生活的多项细则,要求小明遵守。

为了改善其活动过多,注意困难等问题,给小明报名参加了书法和围棋班。

订立严格的作息制度,保证小明休息、学习和玩耍时间的规律。

对小明表现的良好行为,即时给予物质奖励。

限制小明糖的摄入量。

每天提供给小明喜欢吃的水果和蔬菜,尤其是苹果、西红柿等。

二、综合检验

题目1

1.【单选题】通过描述,小明存在的主要发展问题是(

)。

选择一项:

A.

自控问题

B.

多动症

C.

攻击性行为

D.

课堂捣蛋行为

题目2

2.【多选题】家长的辅导对策中,正确的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对小明严厉要求,对其多动、冲动等行为即时制止,同时制定了学习、生活的多项细则,要求小明遵守。

B.

为了改善其活动过多,注意困难等问题,给小明报名参加了书法和围棋班。

C.

订立严格的作息制度,保证小明休息、学习和玩耍时间的规律。

D.

对小明表现的良好行为,即时给予物质奖励。

E.

限制小明糖的摄入量

F.

每天提供给小明喜欢吃的水果和蔬菜,尤其是苹果、西红柿等。

题目3

3.【多选题】家长的辅导对策中,不妥当的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对小明严厉要求,对其多动、冲动等行为即时制止,同时制定了学习、生活的多项细则,要求小明遵守。

B.

为了改善其活动过多,注意困难等问题,给小明报名参加了书法和围棋班。

C.

订立严格的作息制度,保证小明休息、学习和玩耍时间的规律。

D.

对小明表现的良好行为,即时给予物质奖励。

E.

限制小明糖的摄入量。

F.

每天提供给小明喜欢吃的水果和蔬菜,尤其是苹果、西红柿等。

题目4

4.【多选题】为了改善活动过多,对过多的精力给予引导,可以建议家长为小明提供的活动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乐器类

B.

体力劳动

C.

打球、登山等运动

D.

瑜伽

题目5

5.【多选题】从案例中看了,除了多动症的问题,小明还伴随的发展问题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课堂捣蛋行为

B.

学习困难

C.

易冲动急躁

D.

攻击性行为

案例二

一、案例材料

莹莹是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每天天一黑,她就不敢出门,甚至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心里也会无缘无故产生一种害怕和恐惧。

为什么莹莹一到天黑就不敢出门呢?在莹莹四岁的时候,妈妈就对她开始了早期教育。先是拉小提琴,后是学画画,念英语,算算术。尽管莹莹能断断续续地拉完《我爱北京天安门》,但她乐感不强,看不出她有学音乐的天赋。莹莹每天晚上练琴就像受刑似的,因为达不到要求,妈妈就要打她的手掌,或者关在一间黑屋子里。每当这个时候,妈妈就凶巴巴地说:“练不好琴,我就不要你了,让狼吃了你。”或者是说:“等天黑让鬼把你带走。”吓得莹莹拼命哭喊。所以现在,莹莹一到天黑就不敢出门。

二、综合检验

题目1

1.

【单选题】通过描述,莹莹存在的发展问题是(

)。

选择一项:

A.

强迫症

B.

焦虑症

C.

抑郁症

D.

恐怖症

题目2

2.【单选题】莹莹产生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选择一项:

A.

母亲对她的哄骗和吓唬

B.

基因遗传

C.

模仿学习

D.

过于劳累

题目3

3.【多选题】针对莹莹的问题,适宜的辅导方法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合理情绪治疗

B.

系统脱敏法

C.

暴露疗法

D.

游戏治疗

题目4

4.【单选题】按照情绪ABC理论,莹莹产生该问题是由(

)所引起。

选择一项:

A.

黑暗

B.

妈妈的恐吓

C.

认为黑暗中有鬼、有狼等恐怖的事物

D.

黑屋子

题目5

5.【单选题】如果采取系统脱敏法时,以下焦虑反应等级,按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

1.夜晚,和大人一起出门,在小区遛弯

2.白天,单独待在较黑的屋子里

3.白天,和大人一起待在较黑的屋子

4.夜晚,和大人一起出门,到小区外

5.夜晚,单独待在一个房间里

选择一项:

A.

2-3-4-1-5

B.

3-2-4-5-1

C.

2-3-1-4-5

D.

3-2-5-1-4

案例三

一、案例材料

倩倩五岁,活泼聪明,幼儿园里的老师和小伙伴都喜欢她。倩倩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工作也很忙,因此平时对倩倩的照顾较少,倩倩多数时候由大学退休后的爷爷奶奶照顾,而爷爷奶奶对她相对溺爱。最近妈妈发现,回到家的倩倩裤兜里总是装着幼儿园的物品,有时是一个小玩具,有时是珠子或者橡皮。老师甚至发现倩倩把幼儿园里的贴纸藏在鞋里带回家。老师很奇怪,平时乖巧,招人喜欢,并且生活无忧的倩倩,怎么会这样?

二、综合检验

题目1

1.【单选题】通过描述,倩倩存在的发展问题是(

)。

选择一项:

A.

偷窃

B.

欺骗

C.

偷拿

D.

品行问题

题目2

2.【多选题】倩倩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倩倩可能还不太懂得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

B.

倩倩在幼儿园或家中某次无意拿取别人的东西,没有被发现,致使形成了习惯。

C.

倩倩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吸引老师和家长的关注。

D.

家庭的不良影响

题目3

3.【多选题】针对倩倩的行为,老师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不予理睬,让其自然消退

B.

检查一下教室里可能会导致这种行为的环境布置

C.

倩倩出现把玩具归回原位等良好行为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

D.

每天放学前对倩倩进行搜包

题目4

4.【多选题】针对倩倩的行为,家长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不予理睬,让其自然消退

B.

暂时让倩倩不要去幼儿园

C.

关心倩倩,多给予倩倩陪伴的时间

D.

平时要教育儿童捡到东西要还给失主,用过的玩具要放回原处

题目5

5.【多选题】如果正巧发现倩倩出现了该行为问题,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个别处理该行为,引导倩倩主动承认错误

B.

让倩倩在大家面前承认错误

C.

立刻进行严厉惩罚

D.

答应倩倩帮她保密

案例四

一、案例材料

童童长得身强力壮,虽然只有4岁,但个头超过了同龄人。他力气大,爱打架,邻里及幼儿园的孩子都打不过他。他爱挑起事端,小朋友们都躲着他。老师家长反复批评他,他口头答应不再打人,但是自我约束能力太差,一会儿憋不住劲,又去打人。每天妈妈去幼儿园接他,都有小朋友告状,说他又打了谁,或是毁坏了谁的东西。听到这些告状,童童爸爸总是在家揍他一顿。但是后来发现,打也没有用了,童童在小朋友面前越来越霸道。

二、综合检验

题目1

1.【单选题】通过描述,童童主要的发展问题是(

)。

选择一项:

A.

自控问题

B.

攻击性行为

C.

社会交往能力不良

D.

多动症

题目2

2.【多选题】童童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年龄小,还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不能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B.

童童在攻击被人的经验中,体会到了成功或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以后就更可能采取同样的手段。

C.

教养方式。父母经常用强制或打骂方式教育他。

D.

童童对外界刺激作出了歪曲的解释,并建立了错误的信念,同时也缺乏正确的交往技能,不知用何种方法解决矛盾和愤怒。

题目3

3.【多选题】针对童童的行为,老师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对童童友好的行为立即给予表扬。

B.

对童童的错误行为立即进行惩罚或隔离。

C.

对班级日常环境进行适当控制,提供多种多样的玩具。

D.

进行社交技能的训练

题目4

4.【多选题】针对童童的行为,父母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适当体罚

B.

以身作则,注重道德观念的培养

C.

教会儿童发泄自己不满的合理方法

D.

让童童少接触其他小朋友,减少冲突

题目5

5.【多选题】针对童童的行为问题,可以用到的行为矫正的方法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代币制

B.

模仿法

C.

系统脱敏法

D.

合理情绪疗法

案例五

一、案例材料

小强14岁了,上初中二年级,初一时学习还可以,只是感觉到有些吃力,初一下学期开始,经常在课堂上出怪声,接老师的话,做小动作,东张西望。父母认为他是“多动症”,到医院检查后,服药4个月,没有效果后停药。学习成绩却直线下降,现在是全年级的最后一名。小强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商人,有好几处生意,平时很少回家,但只要一回家,就给小强带来大量吃的、穿的、玩的,小强物质上的要求,父亲从来是毫不含糊地予以满足,而对于小强的学习和其他问题,父亲基本不过问。小学毕业时,父亲回家听说小强成绩不好,一怒之下,把小强痛打一顿,打过后,父亲又生悔意,给小强很多零花钱作为补偿。

小强的母亲是家庭妇女,每天开车接送小强上下学,由于小强是二胎(有一个姐姐),家里一直希望把唯一的儿子培养出来,将来经营家族的大产业。母亲几乎把全部精力和爱心都倾注到小强身上,上初中更是托关系进入当地最好的一所中学,但没想到,小强这么不争气,学习实在吃力,而且屡屡违反课堂纪律,老师多次请家长。母亲觉得很没面子,回来就训斥小强,母子二人竟由争吵到动手厮打起来,他们母子已经有三个多月互不说话了。

小强自己也想把学习搞上去,无奈自己的基础太差,怎么学也赶不上别的同学,这个学校又是全市重点,学生间的竞争很激烈,对学习差、纪律松散的学生,同学包括老师都排斥,老师找小强谈话时就曾建议小强转学。有的同学背后说小强是“弱智”,还有的同学到老师处告状,认为小强上课影响了他们学习。小强自己也认为,管住自己并且把学习搞好“比登天还难”。比如上课时,小强总想认真听讲,但不知怎的,就开始说话做小动作,控制不住自己。每天回家都下决心,刻苦学习提高成绩,但就是上课听不懂,作业总出错,现在是同学不愿和小强玩,母亲和小强不说话,小强自己懊恼生气,也不写作业,混一天算一天。

二、综合检验

题目1

1.【多选题】通过材料描述,小强存在的发展问题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学习困难

B.

自我评价低

C.

厌学

D.

品行问题

题目2

2.【多选题】通过材料分析,小强父母的主要问题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期望过低

B.

期望过高

C.

缺少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D.

放任不管

题目3

3.【多选题】通过材料分析,小强老师的主要问题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期望过高

B.

惩罚过度,缺乏对学生的尊重

C.

缺乏和小强及父母的深层次沟通

D.

没有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和氛围

题目4

4.【多选题】针对小强的问题,小强的父母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加强与小强的沟通,倾听小强内心的声音

B.

正视小强学习能力,调整对小强的期望

C.

捕捉小强的进步,经常给予表扬和强化

D.

引导小强多学习身边亲戚与邻居的同龄孩子

题目5

5.【多选题】针对小强的问题,小强的老师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强调学习的竞争性,促进其学习动力的提升

B.

转变小强的社会角色,如让小强担任一定的班级管理职务

C.

提供小强体会成功的机会,激发成就动机

D.

订立合同契约,约束小强课堂的违纪行为

E.

把原来基础差,进步较快的学生作为小强的榜样

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4

一、 班主任向心理辅导员角色转变的趋势

1.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呼唤班主任的心理辅导

对于未成年的青少年学生来说,他们生理发展迅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他们对周围世界有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自我意识增强,但同时缺乏对周围环境的了解,缺乏自立能力,思想情感常处于一种冲突和混乱之中,极易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正在成长中的儿童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普遍冲突,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基本矛盾或危机,只有正确处理好每一阶段的矛盾,才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就会得到发展,否则就会出现不良品质。埃里克森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危机理论为我们的班主任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启发。成长中的正在进行社会性发展的儿童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种种内在的心理冲突,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施加外在的不良刺激,容易导致儿童心理危机得不到解决,心理发展受到阻滞,产生不良心理品质。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最需要心理教育的时期。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关系最密切,因而在心理辅导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班主任工作性质要求融入心理辅导员角色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班主任的主要任务是组织、领导和控制学生成为符合学校规范、满足社会要求的人。在此过程中,班主任工作往往具体地表现为一种制度化的管理,如各种纪律规章制度、规范要求等,均具有约束性和强制性。这种制度化管理作为一种影响力,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的约束力,而学生由于受叛逆心理、从众心理、不良行为的惰性等因素影响会自然抵触。因此,仅仅依靠制度化管理使学生接受和内化某种价值观形成道德自律是困难的。班主任应在制度化刚性管理的基础上,结合心理教育的柔性管理,洞察学生的心理,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对不良品行进行心理引导,在日常班主任工作中融入心理辅导员角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认同和内化道德规范。

二、 班主任心理辅导员的特点

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融入心理辅导员角色,是现代学校德育的最佳模式,是对传统德育模式下班主任工作的一种提升。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方法,通过一系列心理辅导活动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率。班主任心理辅导员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关注学生在道德学习和自我完善中的主体地位

作为影响个体道德成长的班主任,这种角色的更新和转变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充分尊重受教育者在道德学习和自我完善中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班主任心理辅导员以个体的发展为取向,鼓励学生积极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发掘自身潜力。“对于处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冲突恰恰是他们发展必要的环节和正常的含义,而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问题’。因为青少年可以通过这样的各种冲突,反思自身,认识自我,并不断成熟起来。”班主任心理辅导员应努力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自我探索、自我调节,使他们获得经验,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成长。同时考虑到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有限,思想易偏激,班主任不能过多依赖学生自身力量,放任自流,还应及时进行适当的必要引导。

2.关注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助自立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尊自信是人的一种内在的基本需要,若是这种需要得到了充分满足,那么人也就会健康地发展,否则就会产生心理发展障碍。传统德育更多追求的是合格公民的培养,强调做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而心理辅导关注个体平和快乐的心态,强调与他人的宽容与善处,强调对社会的良好适应,即强调个性的健全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在良好品德的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而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人都是自尊自信、自助自立的人。作为对学生道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班主任,能给予学生重要的东西就是使学生获得尊重和信任,获得自尊和自信,帮助学生成为卡尔・罗杰斯所说的“成为那个自己真正所属的自我”,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3.强调师生双方的心理互动

传统的德育工作是以一种规范和纪律的制度化形式对学生实行控制和管理,学生一旦偏离了学校预先设定的轨道,班主任就会用制度权威以强制力量使其步入正轨,往往效果微弱或适得其反。而班主任心理辅导员会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分析他们的心理需求,通过班主任的情感权威和人格权威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和心理支持,帮助学生自我反省,主动内化外在的道德规范,真正促进学生自主性道德水平的提高。

4.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认为,体验是内化的必要环节,内化必须经过反复的体验和实践。从体验中获得个体的心理意义和价值,就是感悟。传统的德育模式侧重于说教和灌输,以强制手段推行某些道德规范,缺乏深层的反思和感悟,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德育效果。班主任的心理辅导强调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创设多种多样的活动和情境,帮助学生在全身心的参与中获得深刻体验和感悟,进行心理建构和重塑,在这种隐性教育中获得道德规范的内化和道德水平的提升。

三、 班主任进行心理辅导的方法

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融入心理辅导员角色,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提高认知法

美国道德认知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把道德讨论策略引进学校道德教育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道德两难问题,引起学生道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道德思考以促进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班主任在心理辅导中可以通过讲授、讨论、阅读、参观访问等活动使学生端正对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的认识,正确对待社会化过程中的矛盾和危机。主题班会是常采用的形式,班主任可以结合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或困惑举行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分组辩论,交流心得,在言语的交锋和思维的碰撞中达成共识、获得体验,促进道德要求和学生已有信念的融合,获得有效的教育效果。

2.心理训练法

班主任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练习、锻炼、实践等活动,包括角色扮演、排演心理剧和情境剧、行为训练、心理游戏辅导等,提高学生心理活动能力。如班主任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创设一定的情境,身临其境地扮演他人的角色,学会换位思考,获得个体体验和感悟,从而反思深层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境,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3.榜样示范法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榜样对儿童心理行为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选择和树立良好的榜样,能对儿童产生不可低估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班主任应充分利用学生同伴资源,促进学生同伴群体间的人际互助,相互观察与学习良好的行为。

4.情境陶冶法

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需要,设定具体情境,消除儿童心理发展的不良刺激,优化教育环境,创造良好心理氛围,引起学生的情绪体验和感悟,潜移默化地陶冶儿童优良的心理品质。班主任可以通过心理漫画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橱窗、黑板报和墙报等形式,帮助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变化,了解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如为了引导学生正确地认知自我情绪,学会自我调节情绪,班主任可以在班级里布置一个情绪表达区,让每个人每天记录自己的情绪,表现形式多样化,可以用温度计的度数来形容自己情绪的高低,也可以一张笑脸或哭脸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5.自我心理修养法

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把握和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自我心理教育,实现心理自我调试和自我完善。包括自我接受法、自我控制法、自我宣泄法等。班主任可以指导学生写好心理日记或周记,关注自己的心理变化,也可以传授一些心理调节方法等。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如何使班主任工作与时俱进并取得实效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站在促进学生身心成长和发展的育人高度,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呵护者。班主任向心理辅导员角色的转变是当前德育工作的一个趋势,如何提高班主任的心理辅导专业技能和素质,应是今后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1] 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5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辅导修正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19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118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和发展,作为中小学家长的大量农村中年劳力到城镇务工,由此形成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教育,很多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不及时加以引导和修正,他们就有可能成为问题少年。当前留守儿童的比例居高不下,已经引起各部门的重视。怎样以契合实际的方式对留守儿童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是当前农村一线教师的重要使命之一。鉴于此,本文结合多年的一线实践经验,总结了留守儿童常见的几个心理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辅导修正策略。

一、农村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一)任性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而爷爷奶奶隔代亲,舍不得严肃管教,这就容易养成任性的性格。再加上现在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习惯对人颐指气使,不喜欢分享。他们到了学校从心理上往往抗拒和其他同学合作与分享,受不了纪律的约束,自觉性相对比较差。比如,上课做小动作,给其他同学做恶作剧,老师说的时候还犟嘴。这些行为如不及时引导会造成更深的心理问题成为问题少年。

(二)孤僻

孤僻是农村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这类孩子性情孤独,不喜欢和其他同学一块玩。平时看着很安静,其实心里想法比较多,一旦遇到突然的刺激会有很强的过敏反应。例如,其他人无心地说了一句不是针对他的话,他可能听者有意,就觉得是在变相批评自己;或者有人不小心冲撞了他,他也会有强烈反击,甚至开始动手。

(三)厌学

由于隔代抚养,爷爷奶奶不能及时引导留守儿童对学习产生兴趣。这就造成很多孩子兴趣不在学习上,不能塌下心来,在课堂上走思,做小动作,久而久之就产生厌学情绪。

(四)敏感自卑

自卑心理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普遍存在。尤其是面对班里其他父母在身边的同学时,由于生活和情感等方面都有对比性差距,这就造成他们产生自卑和敏感心理。例如,有的留守儿童在爷爷接送上学时不让到学校门口;其他同学讨论父母有关的话题时,他们往往默默地走开……对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如果不加以引导,就会导致留守儿童形成抑郁、悲观等消极的处世态度,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五)缺乏交际

留守儿童多是独生子女,从小也没有玩伴,在家里被爷爷奶奶娇惯成了小太子、小公主。所以他们往往有一种“唯我独尊”的感觉,缺乏和其他伙伴交朋友和沟通的意识。他们到学校后,突然有很多同学,会有一定的不适应,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也不知道怎样和其他伙伴交朋友。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辅导修正策略

(一)建立档案,为辅导提供依据

要治病就得先诊断,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我们也要有详细的“诊断”。因为每个班级有几十位同学,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家访,再进行分析和跟进,给学生建立档案。档案要详细,这样才能全面分析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通常档案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信息:姓名、年龄、家庭住址、监护人、父母电话、平时优差表现等多个方面;(2)学习信息:不同时期的学习成绩记录、参与课外活动和体育运动等状况、作业完成情况、擅长及缺点等问题。(3)生活信息:学生的交际状况、日常积极性记录、心理辅导后的问卷评分等。只有建立健全学生档案,才能细化教育辅导工作。我们需要根据基础信息适时进行家访或者和家长进行电话沟通,这样便于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将消极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中;学习信息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表现,这需要各科教师给出评价,这样才能全面、综合地评价每位同学,才能针对性地给出学习心理辅导策略;生活信息也很重要,孩子们课外生活的时间比较长,他们生活的环境,性格等都是我们辅导和教育的重要参考。

(二)科学辅导,契合学生实际情况

常言道:对症下药。说的就是解决问题要找到病因之所在。一个班级可能有十几个以上的孩子是留守儿童,但是他们的实际家庭状况、个性素养等又不尽相同,针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进行心理辅导的时候也不能一刀切。学校应该建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办公室,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当然,农村学校师资有限的情况下也可以请经验丰富的老师来进行辅导。

1.尊重、平等。要想让学生虚心接受辅导,我们就不能只是宣讲理论说教,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用合适的方法,让学生感到平等和尊重。具体操作中,教师要能放下姿态,以朋友的方式和孩子一起玩耍、学习和交流,这样过一段时间学生就能敞开心扉,这样辅导工作才能进行下去。

比如,我班小强同学特别任性,在班里我行我素,纪律性差,以前用训斥和说教的方式都是屡教不改。后来我改变策略,经常找他闲聊,让他感到我不是老师而是他的朋友,最终他也诉说了他心中的郁结,我也顺理成章地找到了帮他改变自己的方法,并和他一起努力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2.体验、感悟。儿童处于身心发育初期,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是表象的、感性的。传统的教育方式多是严厉的训斥和令人厌烦的耳提面命的说教,这其实根本说不到孩子们的心里去,甚至还有可能引起逆反心理。鉴于此,我们结合儿童以形象认知为主的特点,可以设置一些游戏活动,让孩子们通过活动来体验生活,体味情感。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当地在端午、清明、中秋等节日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等农事活动,让学生懂得劳动的艰辛,学会感恩。集体活动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留守儿童,让他们能够积极参与,最好成为骨干力量,获得教师的称赞之后自然会获得大家的认可,让留守儿童形成交际自信心。

三、结语

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留守儿童接触最多的除了监护人就是在校教师,所以一线教师在留守儿童心理辅导问题上责任重大。我们只有给学生建立档案,及时跟踪,用合适的方法对他们进行科学的辅导,才能保障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6

1.1课外学习缺乏有效辅导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以及教育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性格的培养、人格的塑造有很大影响。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成为大趋势,留守儿童在对监护人的选择上处于被动地位,只能听从父母的安排。57%的留守儿童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一代人的知识层次和结构,跟新课改之后中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这代人不能很好地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进行辅导。从调查中了解到48%的留守儿童对监护人的课下辅导不满意,39%表示比较满意,13%表示满意;在自愿选择辅导人上64%的留守儿童选择老师,23%的选择附近的同学,12%的人选择自己现任监护人。走访时发现,很多老师对留守儿童课外学习缺乏有效辅导这一问题也表示很无奈,老师也很想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可是平常除了教课时间,其余为私人时间,自己都有很多事要做,也没太多精力去管这些留守儿童。1.2心理辅导缺失,留守儿童自信心不高留守儿童正处在性格和健康心理的快速成长和塑造期,长期缺乏来自父母的亲情教育和指导,很容易在面遇困难时突发心理问题。据调查,81%的学校没有心理辅导老师,仅有19%的学校配有心理辅导老师,这一对比让学校的心里健康教育教育陷入了尴尬的局面。另外对留守儿童在校期间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积极的调查结果显示(见图3),仅有27%留守儿童平时是对自己充满信心并积极参加这类活动。这一结果说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切身鼓励,表现出各种不自信。这一状况的出现不难预料,然而多数学校却并没有开设相应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课程。1.3安全法律教育方面,“面子教育”现象严重近年来屡屡频发的留守儿童安全事故让人心惊胆寒,2012年河南光山县10余名留守儿童被砍伤,宜春市一家农户的5名留守儿童下河洗澡4名被淹死,留守女童被等事件也不再司空见惯。虽说学校不能给留守儿童24小时的保护,但是就教育层面而言,学校应恪守自己的职责,做好对留守儿童的安全和法律教育。“学校有进行过普法教育吗”的调查结果显示(见图4),39%的留守儿童表示学校有进行过普法教育,自己也参加过,30%的留守儿童表示学校有进行过普法教育,但是自己并没有参加过,32%的留守儿童表示学校并没有进行过普法教育。对以上数据进行关联分析不难发现,现在国家对各个学校的安全及法律教育十分重视,但并不能对学校的这些行为进行实时监督,“面子教育”现象还是比较严重。

2学校教育管理模式探析

2.1学校与监护人携手共建留守儿童亲情家园面对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来自父母的亲情教育问题,学校作为家庭教育的互补对象应该担负起这一责任,在常规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有所行动。家长会和走访行动不仅能让学校和监护人之间互通留守儿童的情况,更能让留守儿童感受到除了父母,监护人和学校都是很关心自己的,小范围的家长会更能让老师和监护人“互通有无”。除此之外学校要实施留守儿童花名册制度,对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进行登记,并定期进行实时更新;实施“大手牵小手”方案,“聘用”高年级学生为年级辅导员,定期对自己所负责的留守儿童进行了解,随时掌握留守儿童家庭动态。2.2依据留守儿童性格特点,创新教学管理方法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最大的区别就是父母不在身边,这给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生活中,留守儿童时常感到孤独无助、缺乏自信心;学习上,留守儿童得不到有效的辅导和监督。学校在教学管理中,创新教学方法,不歧视留守儿童,同时将教学延伸到校外,组建学习小组,让留守儿童在课下也能得到老师或者是同学在学习上的指导和帮助。2.3心理辅导与自信心培养一起抓留守儿童正处于性格培养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正确的心理引导和自信心培养十分重要。学校不仅要积极引进优秀的心理辅导老师,更应该对在职教师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课程培训,让老师懂得该怎样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通教育,怎样让留守儿童拥有自信。在课外活动的举办中,学校要积极鼓励留守儿童参加,让留守儿童看到自己的长处所在,看到父母不在身边也还是有很多人关心自己,自己也可以做得很好。2.4建立法律、安全教育新机制法律及安全教育已是老话常谈,但是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却一直是“蜻蜓点水”,未普及到每一个留守儿童。因此建立法律、安全教育新机制十分必要。结合留守儿童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点,开设趣味性的法律和安全教育课程,将法律和安全教育教学纳入课程表,认真对待这种教育。针对社会上出现的安全及法律事件,及时更新教育内容,让留守儿童懂得怎样保护自己,怎样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