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的观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的观点范文1
关键词:高职;管理学;教学改革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上,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致认识,即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一种能直接上岗的技术性人才,就是俗称的“专才教育”。因此,高职教学改革的目标也就定位在职业性与技术性上。随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四导法”等改革理念的推行,高职教育改革已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现代教学的最主要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尤其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更多的是和企业、客户的直接触,要求具备良好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这对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管理学的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管理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基础的能力。但是,由于管理学本身的两面性(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决定了它有着区别与其他课程的特点,使得它既无法像工科课程般可以直观地融入生产流程中,又无法像纯粹的文科般使用文字进行碰撞。因此,对于每一个管理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探讨该学科更好的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目前高职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课堂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管理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大多仍以口述加板书为主,教师讲授的时间大约占了课堂教学的一半或更多,有部分教师甚至一讲到底。这种“对着黑板讲天下”依然是高职院校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主旋律,教师只铭记“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忽视了学生个性需求和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整个教学过程方法相对单一,这不仅影响教师教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严重影响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二)“以学生为主体”流于形式
随着高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更完善的教学方法被应用到高职的课程教学中,可实践过程中却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只是照搬各类型的教学方法的形式或套路,活生生地将许多方法和手段变成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导致“学生的学”流于形式。课堂教学中,教师仍处于第一线的位置,而学生只是接受教师咀嚼过的东西,并非实质上处于教学中的第一线。
(三)教学实践环节薄弱
尽管管理学的特点对该课程在实践教学方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然而,现有管理学课程主要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偏重于理论讲授,即使多数教师为了弥补这一点在课堂中采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但这种教学方法很难把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相较于现场或动手实践,更加显得苍白,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教学内容,以职业为导向
1、完善教学内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学生是生产一线的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几乎所有的职业院校的课程都将“专”字体现在课堂中。但是近几年就业形势越发严峻,不少教育家提出:在“专才培养”的背景下,但学生无法成功就业,该何去何从?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的学生是否需要一个更全面的素质来提升自己竞争力成了实践教学中更重要的环节。传统的管理学课堂采用的都是基础教学的手法,即仅仅将《管理学基础》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随后根据专业的需要选择其他的课程(如《管理心理学》等)进行补充教学。如此做法确实适应了专业的需要,却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十分不利,假如学生只掌握了部分的管理技能,却又无法在本行业进行就业,则从事其他行业时,竞争力会下降。所以,我们采用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叶萍教授编著的《通用管理实务》一书,将各类职业岗位所需的通用管理素质融入课堂,不局限于某一专业某一方向,而是采用基础技能的培育方式,将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对岗位需求的衔接,让学生既能学到更实用的管理知识,又适应社会的需求,增加学生在就业上的竞争力。
2、合理安排教学模块。参照通用管理体系,我们将课程分为几个模块来进行(见图1)。合理的教学模块才能将整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编排。通用管理体系5大模块之间是有机结合的整体,层层递进,从思想到个人,进而推及团队、组织,通过这几大模块的串联,我们将管理学沿着点性管理至面层管理,个人管理到群体管理的线索逐步展开。分模块教学的模式改变了传统管理学课堂按照“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个过程授课的方式,而是以更灵活的形式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建立课程教学常规――将管理思想融入课堂。课程教学常规是教师为了规范课程教学而建立的一些教学管理规则,是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好的教学常规,更能将过程教学贯彻到日常教学中。管理学归根究底是对人的管理,所以可以通过在班级里建立管理常规,让学生体验日常中的管理。然而,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将教学常规等同于课堂纪律或者认为这些东西不用说明学生都懂,导致在教学中教学常规不明确或约束力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口头表述或订立制度等各种方式,将教学常规树立起来,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堂内容,让学生体验制度的力量。例如可以订立“上课不准迟到”、“小组讨论时不准做其他事情”等关于时间管理的教学常规,继而在学习相关章节内容时,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的体验展开探讨,将管理思想融入课堂。
2、转化教师的讲授――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单一的目的性教学,教学目标就是学习的终点,所以常常一节课下来,学生会感觉后面一直有人催着自己前进,而自己仅仅是被前进的对象而已。教师的讲解占据了课堂教学的主要时间,学生无法得到足够的实践机会。何况管理学作为基础课,以目前高职高专的教学模式,一般在新生入学的时候便开设,中学毕业的学生,他们还不能很清晰地了解管理学的真正概念及应用。他们只是无意识地感觉到现实生活中接触管理学的机会很多,认为管理学是一门应用很广的学科,还不能真正明白管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还不能真正明白,在学习其他学科过程中,也渗透着管理学的奥秘。针对这样的情况,高职教师不妨在思想上进行适当的转换,以学生为中心,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展开,充分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摆到教学的第一线。以礼仪文书为例,我们尝试着改变惯常的授课方式(即:出示例文(例文中有错)――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教师点评――正确范文),把这个过程交由学生自己去组织完成。具体如图2所示(以通知的写作为例)。
3、善于使用倒推法――环环相扣,机会教育。大部分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相对地,课前的预习或课后的复习工作也做得不是那么到位。在此情况下,如果在讲授某些知识点时,采用正叙法,学生容易走神,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削弱。古语云: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当前的状况了如指掌,却对当前以外的东西一知半解。所以,尝试着从现状入手,对知识点进行分析讨论,以倒推的方式让学生像推骨牌一样环环追溯到产生这样现状的原因及其他因素,透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更直接地体验、参透各个知识点,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实施倒推法的过程中,教师应从最直观的现状入手,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而不能高高在上,简单地倒叙事情的发展,这样的倒推法,就完全违背我们教学的初衷了。
4、涂鸦式教学――充分发挥头脑风暴的魅力。活跃课堂气氛一直是教育学家着力的重点,在提高课堂融洽度,活跃课堂气氛方面,我们尝试使用涂鸦式教学法(头脑风暴法)。一个好的涂鸦教学一般从对问题的准确阐明开始。我们将管理学中的难点、重点设计为问题,不限制可能的解决方案的范围,由每个学生或学习小组随意思考或讨论,并由教师或学生在黑板上记录其所有的想法、办法和技术,然后由教师引导全班的讨论和讲解教学内容的重点。这样的学习方式,就像让学生在空白的纸张上涂鸦一样,打破单独思考的局限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营造和谐、快乐、平等的课堂气氛。以“领导职能”为例,我们可以设计“如何与人沟通”、“如何鼓励他人”等许多问题,实施涂鸦教学,让学生多方面多层次地进行思考,以获得更多的解决方法。这比教师套路式地进行提问或者举例有效多了。值得注意的是,实施涂鸦教学法之前,教师应该进行充分的准备,同时具有足够的宽容和虚心,鼓励学生放松思想,让思维自由驰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大胆地展开想象,尽可能地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提出独创性的想法。涂鸦过程中,教师当场并不对各种观点做出评价,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5、课堂中的公文筐――创造机会实训。管理学课程的一大特色,是要学会用管理的思想来工作与学习,所以实践运用的能力是课程培养目标中的一个重点。公文筐测验是广泛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种测试,我们借用公文筐的原理,将情景设置在课堂中,每节课都在公文框中放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公文,让学生在设定的情境中,通过对公文筐中的文件进行处理、通过角色互动体验管理实际,然后指出其中蕴含的管理问题并在课堂上现场构想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手段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表述问题的能力、组织的技能、解决问题的技能,极大地释放了学生的激情,提高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管理学的兴趣。例如,让学生处理下属反映对公司不满的意见的信函,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再一次深化了对“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的认识,也更能真切地体验到生活中管理学的灵活应用。所以在课堂上,我们一般把这种形式的实训放在对知识的巩固环节,以模拟的真实环境,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管理学”。
参考文献:
1、刘伯玉.高职教学改革探讨[J].广西轻工业,2009(6).
2、刘琴.陈南新.袁潮清.管理学教学改革调查研究[J].科技信息,2008(10).
管理学的观点范文2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实践教学;观念意识
[DOI]10.13939/ki.zgsc.2016.31.250
文化产业管理作为一个新兴专业,是近十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因应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所设置的,其学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可想而知,尽管实践性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重要性尽人皆知,但是现实中的文化产业管理教学实践环节的确存在诸多问题和缺憾。
1实践教学的观念意识
实践教学的观念意识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认识和加强。首先是教师教学方面的观念意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身就是因应当代社会文化发展而产生的,当代文化发展的现实是文化艺术的生产从传统精英文化到大众消费文化的蜕变,而这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文化艺术的产业化即文化产业的出现。比如传统社会最为经典的文学艺术,在当代则是以影视艺术形式出现,即使中国传统文化中 “产业化”(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最为成功的戏曲艺术,其鼎盛时代的元明清(早期)是以经典作家作品见长,而从近代以来的包括传统戏曲到当代影视为主的视觉演艺艺术则毫无疑问已经演变为一个演员和明星的时代。传统与当代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艺术其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方式的有着极大的差异,文学经典时代的艺术生产与当代明星艺术生产机制更是截然不同,传统社会的文化精英对于自己的创作往往秉持一种“藏之名山,以待来者”的情怀,而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化生产者则抱持一种“不发表就发霉”的焦虑。而从事文化产业教学的过程,比如许许多多的专业基础课如各类艺术史、艺术理论,就要更加注重研究这些规律,即历史发展进程中文化艺术产业化的实际过程,既然当代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内容创意,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内的文学、艺术、美学等课程的学习过程就不能再是传统的文学、艺术和美学课程等传统授课内容的惯性延续,而应该有热情、有勇气结合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现实去改变课程授课内容和授课模式。仍以文学艺术课程为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文学艺术课程既要讲授传统文学艺术学科的关于作家、作品和艺术发生发展规律的基本内容,更要注重传统艺术向现代大众文化、文化艺术产业化的发展这一历史发展的现实实践规律揭示出来,这当然就需要我们教师从传统的授课模式和惯性中走出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没有自己的教师队伍,他们大多是都是从传统学科转移而来)。文学艺术课程是这样,其他课程也是这样。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文化产业管理管理专业的教师,无论其面对的是文史类的基础课程,还是管理学、经济学等基础理论课程,都要面对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自觉意识到教学内容的现实和实践性,加强现实实践的观念意识。
就学生学习和接受层面而言,培养学生树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习是一门现实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习的观念意识。培养学生树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就当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而言,绝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不外乎艺术史类、艺术理论、美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课程,从学理上讲,这种课程设置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现实的学生学习中,由于缺乏从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的高度去把握和统领这些学科,所以现实给学习者造成的感觉往往只能是感觉所学课程杂多、混乱,甚至是无所适从。这就要求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现实实践性的问题意识,并以此问题意识把文化产业管理各门类课程统合起来。
问题意识是现代科学研究和创新最重要推动力。与传统科学研究主要局限在各自门类领域内进行不同,随着大量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的出现,当代学科之间的传统壁垒被打破,现代科学研究的“问题导向”研究已经取代传统科学研究的“学科导向”方式。一个问题只有被意识到并被提出来,才可能引起人们的思索并得到合理的解决。问题意识成为思维的动力;而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或多或少地意味着思想上的创新,所以说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尤其在文化产业研究领域,在这样一个多学科交叉、注重为现实产业实践服务的学科,树立学习和研究的问题意识是切实而必须的,加强现实实践性观念意识对文化产业管理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来说是势在必行,正如赫拉利所说,创新的政策或者制度,从根本上说还是来自观念,“我们的思想观念才是科学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的最终提供者。”比如以色列这个国家,对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的重视,对知识的信仰,已经成为以色列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性格,甚至已经构成了国民的潜意识,也是以色列能够持久创新的动力源。以色列拥有两所世界知名的大学,希伯来大学和以色列理工学院,尤其是后者,整个国家70%以上的上市公司的企业家和创业者都来自这所大学。大学中也并非以学术论文来考核教师,而更关注技术的转化与应用。这最好不过地证明了观念对学习者的重要作用。这一点同样也可以在笔者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教学十余年的实践和观察中得到证明:当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入学基础同样是文理科专业,但毕业后,许许多多的人已经变成了经管、新闻等社会新兴行业,而专业训练时间并不长,但并没有影响他们在专业能力上的成长,反而比其他专业训练时间更长的学生表现更出色。这就主要得益于这一部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即这一部分学生并不过分看重平时各门课程的考试成绩,他们更认真对待各种各样的学期论文、科技赛事,并依此有意识地综合运用课堂学到的知识、方法、理论去理解事物,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去组织、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而这对于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校园文化实践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每一个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到本文的校园文化实践,则主要是指校园文化中文化艺术创作、表演与传播的部分。在这个方面,学校乃至国家和地方政府都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支持。原因很简单,社会、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大学内部扶持文化,并帮助地方文化的传播,自然而然大学就成为地方和区域性文化艺术传播的场所。虽然,在校园文化范围内的参差不齐的文化艺术活动可能并不是职业水准的,大学生群体在走出校门之后确确实实也只是一部分人从事艺术活动,但是,大学在培养艺术家和艺术经营者之前,首先应该培养受众和消费者。尤其是在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就学的人越来越多,是他们构成了当代文化艺术文化生产与消费的主体。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艺术实践业已表明,社会公众参与文化艺术度的标准首先是教育水平,这一点远远高于一个人的薪资水平、父母职业和种族文化等指标。现实的状况是,一个学生在大学期间受过艺术培训,那么成年之后其参与或是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的频率则是显著提高。就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如京剧、水墨山水这些国粹,政府和社会是要靠自己而不是外国人来传承和保护一样,同样,山东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也应该首先是山东各级地方政府和山东各级各类学校自己的事情,很难想象一个从小到大从没接触过山东吕剧的人日后能成为这种文化产品的爱好者、消费者。
校园文化实践的主体应首先当是学校,因为它时涉及财政投资,学校管理运行体制的改革和学生参与的宏观方面的组织。另一个主体当然就是全体学生,学生在学校的专业学习固然重要,但是无处不在的校园文化对一个身处其中正值思想观念长成的大学生的影响则是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就文化产业管理的学生而言,一方面学校学院层面的各种节庆活动、会议会展、艺术演出、科技赛事等涉及组织、策划、传播等环节,都要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全力参与,学校学院组织层面在某种程度上既要最大限度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又要给予学生犯错的空间。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要踊跃参加或是成立属于学生自己的学校各种艺术体育等团体组织活动,确确实实把专业知识和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校园文化实践是一个复杂课题,它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乃至所有的在校大学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的实施方式及程度主要取决于学校校方,对此将专文讨论,此处不再展开论述。
3校企合作
管理学的观点范文3
[关键词]高校学生 问题 对策
目前高校学生的主要群体为“80后”末期,少部分为“90后”初期。他们作为改革开放成果的完全受益者、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和谐社会建设的最初经历者,鲜明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形成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他们给高校的校园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给高校的教育管理以及班主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成为了我们迫在眉睫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谈谈几点看法。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私,现实,缺乏团队精神
目前的大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备受宠爱,比较自我,凡事都喜欢以自己为中心,很少考虑到他人的利益,缺乏团队精神。这种情况在校运会的时候体现得非常明显,相当一部分同学对比赛往往是不闻不问。在竞选班干部的时候,班长的职位是焦点,而劳动委员往往少人问津。而涉及到评优评奖的时候,往往都争先恐后,唯恐落下。
2.现实,个性张扬,注重名利
他们从一出生就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不少是在“穿名牌、听ipod、吃麦当劳”中长大的。他们消费观念超前,受社会风气、媒体以及家庭教育的影响,他们大都有着张扬的个性,乐于表现自己。钱在他们的心中被过度的强化。他们普遍早熟,追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把眼圈涂得黑黑的,在耳朵上扎上七八个洞,穿另类衣服,头发弄得像鸡窝。他们普遍不再把当科学家当作自己的理想而更多的以当大老板,过有车有房的生活作为以后的追求目标。
3.生活自理能力差
这是孤独的一代。他们虽然有家人的宠爱,但是没有兄弟姐妹,更多的时候是与老人家呆在一起,或者是一个人独眼打探这个新奇的世界。什么事情都被家人代办,就好比温室里的花朵,虽然被浓浓的亲情包围,但是却难掩内心的孤寂,甚至想极力摆脱这样的环境开始自己的独立生活。而当他们真正离开家,来到学校后,才发现生活并不是自己想像的那样。他们当中有些甚至连衣服都不知道怎么洗,生病了只知道打电话或者要求请假回家,而不知道如何就医,不知道该如何去与老师和同学沟通。
4.反叛意识强
这是聪明的一代。他们有自己的观点,敢于反抗,敢于对一切自认为不合理的事情说不,敢于挑战权威,过惯了自由散漫的生活,对学校规律的三点一线的生活,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存在一定的不适应。甚至有些对学校规章制度、法制教育相当冷漠,恋爱、过早性行为等偏差行为严重。
5.对网络依赖重
作为与网络一起成长起来的一代,手机、宽带、MP3、MP4成为了他们的最爱。在本班的学生中,基本上没有不上网的,没有不用手机、MP3的。他们对新媒体的熟悉和依赖远远超过了上几代人,可能是迫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以及学校的压力,他们习惯了拇指文化,习惯了在虚拟的世界里与人沟通,习惯了在网游中获得安慰和自信。在通过网络获取大量信息和知识的同时也影响到了自己现实中的生活和价值观,更有甚者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宁愿呆在宿舍上网而不愿意去上课。
二、对策
1.信任
首先,要充分的相信他们,肯定他们,不能用老眼光,老标准去衡量他们。一个时代的人肯定有一个时代的特点,我们不能就因为现在管理学生有一定难度就把他们归类到“问题青年”,而应该从另一种角度,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学生是很有才能很优秀的。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在班会,或者其他的适宜场合予以针对性的表扬和鼓励特长的发挥。
转贴于
2.宽容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何况是学生。对于他们身上存在的一些小毛病,对于他们的缺点,我们班主任应该有一颗包容的心,相信学生给一点阳光就灿烂,正如某位名人所说:只要你心中有片开阔的天,播撒甘霖润生心,学生就会成为奔腾的河,活力四射往前奔。时刻把学生放到心窝窝,常闻学生心声,常想学生心事,常解学生心结,把爱的阳光撒满学生心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将会给班级管理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3.责任
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教学的成败。班主任首先得是一名教师,正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班主任所担负的责任不仅仅是对学院、对学子的,更是对学生家长的。班主任的工作不是针对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同学,也不是简单的“惩恶扬善”,而是一个都不能少。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单纯,可塑性强。我们班主任是他们人生路上的重要引路人,在引导他们成材前要先引导他们成人,学会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此外,教师要以身作则,通过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不能轻易的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在这方面,《士兵突击》里许三多的史今班长则是我们的一个优秀典范。
4.创新
新时期的班主任,不能再墨守成规,仅仅成为传达学院通知的一个工具,按照过去管理学的方法一成不变的套用。管理现在的学生,应该懂得变通和创新,不能再以“权威”,“惩罚”等方式来管理学生,这样非但树立不起自己班主任的威信,反而会让他们反感,进一步挑起他们的反叛意识。我们应该以理服人。此外,我们要意识到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不仅仅是高分的人才,而是需要能力型的人才。高校是我们学子距离社会最近的一道门槛,我们要帮学生完成好这一个过渡,以便能尽快的适应社会的生活,所以,我们可以不拘泥于一切形式,积极开展一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切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经济时代特点的活动。正面引导,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给学生营造一种张扬个性,发挥创造力的氛围,使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
管理学的观点范文4
关键词: 高校教材管理 存在问题 解决方法
新时期,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高校教材管理工作变得尤为重要。学校从人才培养到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与管理都有一定的特殊性,给教材管理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笔者结合这几年的教材管理初步经验,对其中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从而进一步改善教材管理工作。
一、教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招标到采购中的困难。高校教材供的采购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各类高等学校教材和图书采购管理工作的通知》,必须实行招投标制度,由学校资产管理办公室或采购中心统一组织招标,有些评标专家从考虑节省学校经费利益出发,往往较倾向于低折扣的图书公司。但是在经济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公开透明的教材利润凸显了供货商的服务效率、供货渠道畅通等一系列诸多问题。由于各所高等学校自身专业特点的差别,能否保证教师提前拿到教师用书备课、学生上课之前教材领取到位是主要问题;各高校招生的数量存在不确定性,势必会为每年的秋学期教材采购征订带来麻烦。全院新生的公共基础课程的教材每年都是大头,而且必修的课程较多,订多造成教材的积压,订少又会给教学带来影响,这又是一个问题。
2.教材征订过程中的随意性。大多数学校的教材选用人一般都是任课教师或者二级院系(部)各教研室主任,其选用的教材都自认为得心应手,轻车熟路,依赖过去的熟悉教材,还是传统中的旧思想理念、老陈旧观点,跟不上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或先进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掌握最新的信息前沿动态;存在规划建设等优秀教材选用率不高等问题,一些“职称”教材、“人情”教材的使用缺乏有效管理监督机制,院系(部)的教材征订过程多流于形式。教师应从学校人才质量培养方案的实际出发,集中讨论研究,选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材。
3.教材管理人员的不稳定性。一所5000多名在校生的中等规模高校,根据王祖发的经验公式P=K(Q/1000+r)(P为编制人员数,Q为学生人数,K为与学校规模和办学层次有关的参数,r为常数)[1],则该学校的教材管理工作人员的编制至少为5-6人,按照这个计算公式,几乎所有高校都存在编制配备的缺少,学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只是招聘一些编外雇员制人员从事教材管理。教材管理人员正是处于青黄不接之际,有经验的老同志即将离退,刚接手教材管理工作岗位的新同志没有经验,高学历的同志不愿意从事此项繁琐苦累的工作,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材管理人员学历素质低,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4.教材管理系统的建设不完善。由于受管理理念和专业技术的束缚,目前部分高校教材管理还是以传统的收发经验为主,工作手段仍然停留在手工操作统计层面,即使专门配备了办公电脑,但只是作为电子文稿的整理记录和替代计算器的统计工具;学校尚未建立有效的教材管理系统或是管理人员没有真正意义上使用教材管理系统,管理人员普遍存在信息技术知识缺乏的问题,整日重复单一、枯燥无味的工作劳动势必对教材管理和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这就大大降低了高校教材管理工作的时效性。
二、关于改进教材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1.健全教材建设管理体制。教材建设管理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需专门成立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可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兼)或教材建设管理领导小组,由分管院领导、教务处长、相关专家和教材管理人员等组成,全面负责学校教材建设和管理、选用和评估等各项工作,认真落实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的相关政策方针,从服务于学生和教师,保证正常教学活动出发,加强教育管理和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如《学校教材管理工作规程》、《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条例》、《优秀教材、讲义评选办法》、《教材质量评价办法》等。教材管理人员应明确职责,规范管理,按章办事。根据教学计划开设课程所选用的教材认真做好采购征订工作,还需加强对教材库管理工作,严格出入库手续,建立教材总账和实物账,想方设法确保课前到位,积累工作经验,逐年提高教材到书率,为正常的教育教学提供支持和保障。
2.提高教师对教材建设的积极性。教师是教材建设的主导者,教师参与教材建设的积极性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学校不仅重视科研成果,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教材建设的重视,组建实力较强的教材建设团队参与编写,具有与时俱进、紧跟科技进步、瞄准国际水平、反映学校特色等创新特点,具有本专业教学积累及相关研究成果,图书文献,对外交流及其他基础性工作的基础,鼓励吸收有经验的同行专家参与编写,能够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为青年教师提供锻炼成长的机会,促进成才。学校采用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主动性,对教师新出版的教材给予工作量的补贴、物质奖励或对于一些需求量大的专业教材,学校报销一定的册数等奖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重点建材建设工作,对已经立项的教材仍然需投入时间和精力继续建设,进一步修订、完善,不断提高教材质量。还要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省级和国家级规划教材选题立项工作,积极参与精品教材等评选。
3.增强教材管理人员综合能力。高校教材管理人员首先要转变管理观念。教材管理人员的工作重心应从教材的采购、供应转移到突出抓好教材信息的和咨询、教材选用和质量跟踪评价上[2]。积极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趋势,多学习思考探究新的管理方式方法,采取使用各种有益手段满足教材管理的需要。其次是行动上的实施,如多参加有效的教育管理、计算机管理、教材建设管理等培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在一年一度的教材年会上,在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中,或在兄弟院校的参观学习中,加强和同行之间的交流沟通,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仁前辈请教,全面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最后,在实际日常教材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的自身责任意识需进一步强化,以学生为主体,增强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规范教材管理工作,结合学校特色,摸索出一套适合自身的教材管理方法,热忱为教师和学生服务。
4.建立科学现代的教材管理资源。新时期的高校管理越来越科学化、现代化,这对教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学习使用科学先进的教材管理系统,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获得较高的工作效率。替代过去手工的操作,全面准确地实现教材的征订、采购、入库、出库、盘点等。二是教材档案库建设。高校教材档案库建设有利于学校教学研究、课程建设和教材的管理。档案库建设包括教材建设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通知文件、历年的教材征订单、院系部各专业课程的使用教材、本校教师主编参编教材(自编讲义)、相关教材建设管理的论文汇编、班级学生的书费结算账目及各项教材建设管理评优获奖资料情况等。三是建立教材信息网络资源,即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教材信息库。教材管理人员统计建立《教材征订目录》等教材信息,运用计算机进行分门别类,通过学校的网络平台,把教材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等有机结合起来,及时掌握了解并解决反馈教师和学生反映的问题,如学生对教师教材选用的满意度调查,加强教师和各出版社之间的交流,选出高质量、适合学生的教材等。通过各种资源,真正全面地实行教材管理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管理学的观点范文5
一、夯实学校管理基础,增强管理的强度
建立完善的小学学校管理体系,是夯实小学学校管理的重中之重,这是学校管理的基础性建设。要建立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和层次,增强管理的强度,从而提升管理的效率。比如教学管理,副校长主管教导处,教导处管理教研组,教研组管理学科教师,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有层次的管理制度体系,增强了管理的密度,不留管理死角,层层传导,从而使教学管理的运行更加稳定和高效。要更新管理理念,提高教师的利用率,从而提高管理的力度。充分挖掘有管理才能的教师,人尽其才,发挥每一个人的作用。要为教师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提倡竞争上岗的方式,让有管理意愿的教师主动争取管理岗位,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为提高教学效率夯实基础。
二、优化学校管理方式,增强管理的广度
目前,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小学学校管理也要根据时代特点和管理需求,进一步优化管理方式,特别是要在管理范围上下功夫,从而实现管理有广度。一是要进一步明确学校工作分工,通过合理细化分工,达到细化管理的目的。二是要发挥个体的作用。小学管理部门是由个体组成,在管理过程中,要重视个体的作用,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得到增强管理效率的目的。增强管理的广度就是要将管理的范围扩展和细化到每一个人,统筹每一个部门和人,合理管理好安全、德育、学生、教研等工作。三是改变僵化的管理方式。以往小学管理大多采用按部就班的管理体制,容易使管理被动化。要增强管理的灵活性,使管理工作更加人性化,增强管理温度。广泛开展管理培训,进一步提高管理者素质和能力,使管理更加具有可行性。
三、提高学校管理实效,增强管理的深度
管理学的观点范文6
一、尊重和理解
尊重人和理解人,是搞好管理的先决条件和关键。因为尊重人才会重视人才,理解人才会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围绕人来进行的,管理的核心当然也是人。因为,工作是人做的,只有先管好人才能管好事。根据教师的心理特点及工作特点,对教师的管理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尊重教师人格,给教师工作环境和心理空间上一定的"自由度"。
教师工作时间和空间的非限制性,决定了教师工作环境的非限制性。家访、学习提高、搜集资料、科研教研等一系列教学的延续工作,都不是坐在办公室就能完成的。所以,如果也对教师实行"坐班制",犹如给教师戴上了"紧箍咒",这不仅不利于教师身心舒畅放开手脚工作、提高业务水平和教科研能力,且不说这对教师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是一个极大的挫伤,在社会经济开放发展的今天,学校如果仍以这种封闭的形式来管理,又如何能培养出开放型的创造性人才?当然建立一些考勤制度、工作规则是必要的,但不可太多太严。只有在合情合理合法的条件下,为教师工作提供一定的自由度,才能使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恰如其分的发挥。作为师范类学校没有应试的压力,其管理应时严时活,尤其要在"活"字上下功夫。师范课程的多样化使教师人才也呈多样化状态,为办好办活办出特色学校奠定了基础。学校领导应把握本校特点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办出一流的特色学校。
2、要一视同仁,给教职工心理一种公平感。
人不管职务大小、学历高低、年龄老幼、性格各异,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管理者要一视同仁将心比心。在评价人时,切忌极端的二值逻辑语言,要避免要么肯定要么否定的评价;更不能一部分人的积极性来换取加一部分人的积极性,要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并注意积极性的稳定和发展。对学校工作的管理过程,既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要对实施教育的全过程即"计划、实施、检查、总结"中的每一环节都设立质量标准,及时肯定教职工在工作过程中的点滴成绩,使领导的激励行为及时得到强化,促使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以满足教职工心理的高级需要。
3、加强人际沟通,营造一种舒畅的心理环境。
学校的人际沟通主要有领导与教职工的上下沟通、教职工之间的平行沟通和师生之间的沟通。改善上下沟通,让教职工知道领导想做什么,做了什么;同时,领导要常深入群众,了解听取意见,充分体现教职工当家作主原则,增进彼此的尊重和理解。例如,有时领导为群众做了许多事情,象改善工作条件,增加生活福利,争取改善住房条件等等,但依然有人不满,视领导的一切工作努力为理所当然,只见不足不见成绩。很大程度上在于缺乏情感上的沟通,使群众无法体会到领导工作的苦衷和难处。另外,平行沟通也很重要,让教职工相互了解彼此的工作性质、特点、成绩、困难等,有利于消除教职工因科室工作不同而产生的误解和隔膜。而师生之间的沟通可以及时反馈教学情况,改善师生关系,对教育教学质量及效果的提高有很大作用。所以,管理者要努力营造一个严肃活泼、民主平等的气氛,造就一个学校关心教师,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敬老师,教师支持领导的融洽环境。古人云:"亲乎其师,信乎其道",爱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另外,学校领导在教师的提职、晋升、分配、物资供应等方面要做到科学细致的分析,既要给人们一定的期望值,又要考虑实现值达到的可能性和幅度,尽量使期望值和实现值趋于平衡,提高人们的心理承受力。
二、参与和认同
参与管理是西方企业管理的一种管理制度,虽然我们与资本主义管理的价值取向不同,但从管理心理学角度来看有其科学的合理性。例如,"股份制"、工会等管理形式,使公司职员工人觉得自己不单是公司职员,也是公司的小老板,让人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因为让普通成员参与公司目标的讲座或决策分析,使下属能明了和容易接受这种目标或决策,从而使人产生一种亲切感和对目标的承诺,自觉自愿地为实现目标而效力。学校也可借鉴这种方法建立一套自己的目标管理体制,并屐教职工参与学校的管理,使他们与集体目标取得认同,这对于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及提高管理目标决策的质量有着莫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教职工参与管理,可使他们投入情感,产生心理认同。所为认同是指个人在集体中的一种态度,一种心理契约。它既表现为对集体事物的关注,也表现为情感上的交融。例如,教职工通过教代会、工会规划及改革方向,审议学校工作,对干部实行监督,对涉及切身利益的生活福利、奖金分配等总是参加讲座决策,这种参与活动都有助于积极性的调动和主人翁感的形成,促使教职工以做好学校工作为己任,自觉自愿地贡献出自己的智慧经验,为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共同努力。所以说,要办好学校,就必须发动教师,依靠教师。
2、可使教职工高层次需要获得满足。分权、参与的民主管理,为教职工的社会性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提供了机会和环境。情感上的认同使其努力工作,把学校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质,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3、参与制还可能提高目标决策的质量。由于群体参与,扩大了参与层面,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避免"一言堂"带来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