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

关键词:初中体育 主动参与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133-01

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就是指初中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课的教学设计或者教学时,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对体育课的教学任务的认识和理解,在体育课堂上让学生获得一种正向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促进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从而达到对体育课堂教学活动进行适时的调控的一系列操作进行的教学方法。

初中体育教学中推进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构建是初中体育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体现,从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即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来看,对学生进行“主动参与”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参与策略,二是教师指导策略。这两方面既相互联系又是相互独立。

1 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策略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策略,是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体育学习活动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1.1引导学生积极寻求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

在体育课堂上,学生在体育教师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学习,案例:(1)体育课的教学导入:体育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教师引导同学们“出国旅游”,让学生进行身心准备;(2)体育课堂上通过师生紧密的配合,教师要求学生注意力集中做游戏“弹钢琴”,根据曲调,让学生来“揭晓”我们师生要去的“国家——奥地利”,同时要调动学生的集中专注精神,引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通过学生绕圈慢跑游戏“欧洲之行”,师生共同来做“难备活动”,“设计学生的上肢练习的单人体操”,“学生拉伸肌肉训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游戏情境”,“设置悬念”等。通过体育教师的有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的在体育课堂上进行创新学习,努力尝试体育学习的快乐体验。

1.2教师积极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参与体育活动

体育课堂上,通过对体育基本知识的学习后,学生对一般的体育学习仟务已不能满足,,教师要将学生所学的体育知识进一步给以深化,使学生有学习的欲望,教师要学生通过学习,进行知识的方法内化,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进行知识迁移,新旧体育知识的重组,创造性地把所学体育知识运用到新的体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从而使学生对所学新知进行深化和理解,这是体育课堂教学上的较高层次的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这是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主动积极参与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集体交流,小组总结等方式,将学生的个人学习成果,展示给集体,给集体享用,同时让学生接受集体的帮助,共同享受学生集体学习的成果。

2 教师在体育课堂上的指导策略

2.1教师的适当启发引导

教师的适当启发引导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为了使学生较快地进入体育学习的良好状态中,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积极主动参与体育学习活动,教师创设的一系列符合新课改理念要求的引导启发性的体育课堂教学新措施。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和学生的主动寻求参与相对应的体育教学环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新的教学手段,以此来引导学生对所学习的体育新知识进行掌握,训练学生进行学与练。这大大改变了在传统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只管教,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的状况,学生通过同教师和同学共同探讨,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教学等,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激发了学生对体育堂课学习的兴趣和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2.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体育学习的主体作用,首先教师要进行科学的的指导。如:在“投掷”练习中,教师要教学生学习双手头上,再向前投掷,教师要求学生围绕“出手速度”,“投掷角度”,“投掷高度”,“持球练习”。进行小组练习,小组合作,让学生边练习,边思考,怎样能够投掷得最远。体育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结合学生的练习进行指导,归纳总结。在体育课堂上, 教师要对课堂上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评价,并且,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讨论所学内容,总结本课内容,比如: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1)本节课我们主要学到了什么?(2)同学们练习完成的投掷技术怎么样?(3)同学们参与的创新游戏感觉如何?(4)同学们今后在体育练习投掷中应该注意什么?这对学生的适时巩固新知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课堂中,要起到启发引导学生学习体育新知的作用,教师要给学生自由,放手让学生自己分组练习。在学生自我展示的同时,体育教师要不断用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学生练习,教师要让学生先尝试体育练习,再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得出有效地的学习方法,再让学生进行反思,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师生探究归纳的学习方法去解决体育课堂上遇到的新的问题。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逻辑思维有时会受到瓶颈之扰,有时会中断思维,还有的时候会偏离体育学习的轨道,这时学生就需要体育教师的合理点拨,体育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积极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朋友,和学生共同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并从宏观角度把握学生学习的方向,使学生在体育愉快的学习活动中充满信心,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案例范文2

2016年,我刊《专题讨论》栏目主要围绕“如何强化体育课,迅速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进行研讨,每期一个主题,欢迎老师们积极撰稿(.cn)参加讨论,我刊将择优刊发。

第1期:论体育课教学质量的词与意

理论研究思路提示:我们对于体育教学质量的词意和内涵未必清楚,这也是我们追求体育教学质量的观念障碍。我们要讨论:体育教学的质量的概念到底是什么,体育教学质量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如何理解体育教学的质与量?分析体育教学质量都有哪些视角?我们应当如何描述能让广大体育教师理解的“质量”?应当如何描述能激励广大基层体育教师去不断努力提高的“质量图像”。

实践研究思路提示:(1)从学生方面讨论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有哪些影响因素?(2)从教师方面讨论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有哪些影响因素?(3)从教材选用方面讨论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有哪些影响因素?(4)从场地器材方面讨论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有哪些影响因素?

第2期:论体育课教学质量的高与低

理论研究思路提示:什么是体育教学的高质量,什么是体育教学的低质量,什么是体育教学的基本质量?我们对当前体育教学质量应当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是总体较高,还是总体偏低,依据是什么?如果我们没有一个这样的总体估计,未来提高教学质量的努力方向就会茫然,我们的教改工作就会盲目。

实践研究思路提示:(1)评价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是什么?(2)不同地区(发达地区、偏远地区、落后地区;东西部地区等)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各有什么不同?(最低要求、较高要求、最高要求)(3)要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小学体育应该怎么做?(4)要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初中体育应该怎么做?(5)要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高中体育应该怎么做?

第3期:论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因与果

理论研究思路提示:体育教学质量从何而来,是教学理念的正确与否,还是体育教师的水平高低,还是学生的体育基础太差,还是由于“蜻蜓点水和低级重复”的错误教学所致,还是校长们的不支持、不重视,还是场地器材的极度匮乏,还是安全这个“拦路虎”挡道,还是什么其他,还是上述所有原因的共同原因,这些“因”又都造成了怎样的“果”,值得我们去仔细分析。

实践研究思路提示:(1)分析“放羊式”体育教学现象的形成原因与对策;(2)体育公开课、观摩课的利弊分析与对策;(3)提高常态课体育教学质量应从哪些方面入手,等等。

第4期:论体育课教学质量的今与昔

理论研究思路提示:如果我们说:现在的体育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那么过去呢?具有代表性的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的体育教学质量观是怎样的?教学是怎样的?教学质量怎样的?我们的质量观和质量走过了怎样的一条路?我们如何从过去的镜子中看清我们今天的课题?我们该吸取过去的哪些好经验和好传统?我们又如何超越过去,去将当下的体育课程教学的质量大幅度地提高?

实践研究思路提示:(1)对20世纪50年代的体育课进行案例描述,并与现在的体育课进行对比;(2)对80年代的体育课进行案例描述,并与现在的体育课进行对比;(3)对课改前期的体育课案例进行描述,并与现在的体育课进行对比。(4)对观摩或查阅或引进的国外体育课案例进行描述,并与中国的体育课进行对比。

第5期:论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探与究

理论研究思路提示:体育教学质量提高不是今天才有的命题,也非今天才有的研究。关于体育教学质量的研究成果都有哪些,其他学科教学质量的研究成果如何?国外体育教学质量的研究怎样,要想真正揭开“体育教学质量”这个面纱,要想攻破“切实提高体育质量”的这个难关,我们还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还要“取他山之石以攻玉”,因此对质量提升的研究是本期要讨论的问题。

实践研究思路提示:(1)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体会,举例分析其他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有哪些可借鉴的经验与有效的方法,如实行周考制度、月考制度等。(2)哪些方法可借鉴用于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等等。

第6期:论体育课教学质量的表与里

理论研究思路提示:体育教学质量必有“表”和“里”之分。“表”就是比较具象的质量现象,“里”就是比较抽象的质量实质。体育教学中有许多可以看到的现象,如学生队列是不是齐,课堂常规是不是全,教师口令是不是响亮,教师的仪态是不是端庄,教学过程是不是流畅,动作的示范是不是正确,练习的分组是不是合理,安全措施是不是到位,运动负荷是不是合适,教学方法是不是有效,场地的布置是不是有新意,学生的状态是不是积极,课的氛围是不是热烈,学生的教育是不是有效,突发事件是不是被很好地处理,等等,这其中哪些是“表”,哪些“里”,哪些是我们最该关注的质量实质。

实践研究思路提示:(1)体育教师专业水平较低是如何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2)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较差是如何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3)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制定不当是如何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4)学情分析不准确是如何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5)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安排不合理是如何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等等。

《教研园地》栏目投稿指南(上半年)

2016年《教研园地》栏目将以校本教研为主题,从“校本教研的概念剖析、校本教研的实施途径、校本教研案例与提升”三个层面展开讨论。

第1-2期:何为校本教研,为何进行校本教研

认知校本教研之“理道”,厘清学理、教理、情理。针对区域、校、教研组谈谈您的个人方案、计划的体验、感悟、成功与不足,凸显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迈进校本教研之“业道”,清晰理念、担当、需求。作为校本教研主力军的一线体育教师如何改变、适应、跟进,凸显校本教研的优势、功能、价值,通过校本教研谈自我担当与发展的典型案例。

第3-4期:如何进行校本教研,校本教研的实施途径

行走校本教研之“成道”,立足发展、教学、学生,践行何为发展、为何教学、如何发展。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师生共同发展是校本教研的目的,基于此主要谈做了什么,做成了什么,如何反思、改进、提升。校本研究的实施途径丰富多彩,集思广益校本教研的途径有哪些,凸显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谈如何让校本教研保持高效、发展的态势。

第5-6期:校本教研的提升,校本教研案例谈

校本教研旨在寻求旧“质”向新“质”突破,结合具体的校本教研活动谈校本教研给自身、学生、学校、学科、课堂带来了什么,怎样使校本教研制度化、系统化、持续化、实效化,并促使学校体育工作整体提升,重点凸显计划、方案纸上谈兵与实施、反思、成果的对接。在充分了解师生需求与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制定校本教研的主题,并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校本教研的成效,依据实施情况将经典案例进行梳理、总结、反思、提升,以达到资源共享,力求说清楚典型案例好在何处,面对典型案例进行自我比对,通过捕捉典型案例比对自我,提出我之所见。

《实案选登》栏目投稿指南(上半年)

2016年上半年《实案选登》栏目将重点围绕以下选题进行组稿,建议老师们将教学实践中反复推敲、效果明显的规范教案投到我刊,与广大同仁交流探讨。

第1期:

主题类:小学:小足球,足球健身游戏,熟悉球性练习,各种形式的运球。中学:足球,各种部位踢球,组合技术及运用,基础配合。

一般题材:耐久跑途中跑,各种发展体能的游戏。

第2期:

主题类:小学:篮球,篮球游戏,熟悉球性,各种形式的运球。中学:各种方式的投篮;组合技术及运用,基础配合(进攻和防守)。

一般题材:耐久跑途中跑,各种发展体能的游戏;发展跳跃能力练习设计。

第3期:

主题类:小学:小足球,足球健身游戏发展体能,熟悉球性练习,各种形式的运球;各种形式的垫上技巧。中学:足球,各种部位踢球,组合技术及运用,基础配合。发展上肢、腰腹力量的练习(单、双杠)。

一般题材:发展体能的各种游戏,耐久跑途中跑,耐久跑各种练习设计。

第4期:

主题类:小学:篮球,小篮球游戏,熟悉球性,各种形式的运球,通过运球发展体能。中学:各种方式的运球和传球;组合技术及运用,基础配合(进攻和防守)。

一般题材:耐久跑途中跑,投掷设计,小学轻物投掷,中学实心球。排球垫球、传球、扣球技术,小学软式排球。

第5期:

主题类:小学:小足球,足球健身游戏发展体能,熟悉球性练习,各种形式的运球;各种形式的垫上技巧。初中:各地典型中考项目练习设计。高中:垫上技巧,单、双杠。

一般题材:快速跑设计,小学轻物投掷,中学实心球。排球垫球、传球、扣球技术,小学软式排球。

第6期:

主题类:对1~5期教案设计点评与实践反馈。

一般题材:各地特色教学设计选登。

《场地器材》栏目投稿指南

2016年场地器材栏目在继续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有所延伸,主要围绕以下5点进行征稿,欢迎各位有志于场地器材研究的体育教学工作者积极撰稿,将教学经验转化为文字,得以分享和推广运用,以更好地服务于体育教学实践(注:每期都可包括以下内容)。

1.新器材介绍及使用方法;

2.体育场地器材的设计方法;

3.体育场地器材的有效利用;

4.生活物品的有效多样运用;

5.自制小器材的方法及运用。

《游戏百花园》栏目投稿指南

2016年的游戏选题旨在尊重《游戏百花园》创办理念的基础上,力求更充分考虑到各地学校、师生的需求与发展,同时兼顾地域与环境差异,在传承的基础上全力提升,希望能为广大教师们带来更多的启发。

第1期:课前热身游戏与课堂组织游戏。

第2期:优质高效的队列队形组织游戏。

第3期:学生体质素质专项提升的针对性游戏。

第4期:足篮排三大球游戏再创新。

第5期:小球类游戏:乒乓球、垒球、网球、羽毛球等游戏应用与拓展。

第6期:水上与水中运动项目游戏。

第7期:新型体育项目与新器材配套游戏的本土化应用与拓展。

第8期:校园阳光体育与趣味运动会的小众与大众游戏。

第9期:用新材料翻新、拓展经典老游戏。

第10期:简约有效的亲子、师生互动游戏。

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案例范文3

一、调研先行,细化各项筹备工作

1.望

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是为了知识更新,适应新时代要求,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对体育教师提出了哪些新要求,作为活动组织者要能心中有数,教研员要有前卫的教改意识,及时掌握教研最新动态,了解本地区乃至本省及全国的体育教研最新信息,这些将是引领本地区体育教学发展的航标灯。教研员在日常工作中要能够深入基层,仔细观察到教师的一言一行,要有敏锐的眼光捕捉到教师在教学中的共性问题,把在日常教学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追根溯源,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掌握了全国体育教学最新动态,了解了自家的教学实际,该怎么做就很清晰了。

2.闻

教研员要利用平时的各种教研活动和各级各类比赛活动,以及各类教学调研,了解一线教师的现状和需求,认真去倾听教师的心声,理性分析教师的埋怨和牢骚,做个有心人,及时梳理体育教师在不经意中反映出的问题,为日后选择培训内容提供参考依据。

3.问

利用课改契机,教研员可对体育教师进行拉网式问卷调查,通过考核教师业务知识等途径,了解教师对体育教学知识的需求包含哪些内容,和一线教师广泛交流,探询老师对新课改以及日常教学中存在的困惑。教学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教研员可以深入课堂,问问学生对体育课的向往是什么、心目中的体育教师该是什么样的、希望在课中能获取什么。学生想学的就应该是体育教师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4.切

教研员对教学工作要能够用一些可量化的手段去进行评价,这样能让教师心服口服。如在评价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时候,运动负荷是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教研员可以经常在观摩课中测试课堂练习密度和强度等。通过测试明白教师对运动负荷的概念是否清晰,是否会针对不同教材合理设计运动负荷。教研员应该定期组织体育教师体能、技能测试,了解一线体育教师身体素质、技能掌握现状。通过自己的诊断,得到翔实的数据,就知道一线教师是否欠缺专业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水平,为日后教师培训提供最真实的数据,这是最有说服力的。

二、锁定对象,合适的才是最有效的

1.培训内容不要深,现学现用才是真

通过上面的“望、闻、问、切”基本手段,了解一线体育教师最缺什么,最需要什么,就可对症开方下药,药材就是培训的内容。对一线教师的培训,不能求大求全,学完回去就能用那是最有效的。作为专职体育教师在大学里已经系统地学习过相关体育专业理论知识,所以在确定培训内容时,不要出现重复劳作的现象,要尽量锁定住教学一线问题,挖掘一线教师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多安排和教学联系紧密的专业教学技能培训。根据多次培训经验,在培训过程中忌纯理论讲授,实践技能的培训要能占到相当的比例。“国培计划(2011)紧缺薄弱学科培训项目东北师范大学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就安排了50%的实践课教学培训,是学员最喜欢的课程。授课专业理论不要太深,能体现“突出实践取向,能力为重”的培训理念,让学员学习时就能联想到实际教学的运用,有种迫切想尝试的感觉。如,队列队形调动技巧是每位体育教师都要运用到的,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就有很强的实用价值。组织者还可进行各种专项培训,如我市在课改初期发现高中体育老师专项过于单一,不能满足学生选项需求的现状,就组织了“高中体育教师第二专项技能培训”“体育教师系列技能培训”“体育教师技能大练兵”等活动,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专家、草根都要请,理论实践齐并行

培训师资是确保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理论指导实践,体育教学方向不能偏,不能脱离体育教学本质。一线体育教师需要了解政策法规,对新课标的解读能让一线教师更加明确教学方向,更加关注自己教学行为的规范性。体育教科研是体育教师专业提升的重要途径,是体育名师成长的必经之路,所以资深的专家是必须要请的。在一轮培训活动中,专家高屋建瓴的讲座,能让学员开阔眼界,提升品位,但有很多内容是一线教师接触不到的,或者说是平时不经常运用的,学员更多需要的是豁然开朗的教法指导、解决教学难题的新思路和提高体育薄弱生的有效手段,学员培训回去后,能学以致用。因此,在培训过程中也需要请一些长期在操场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草根专家,草根专家可能没有太多的理论支撑,说不清之所以然,但说出了这样做有哪些好处,能够把自己多年在操场上总结出的好经验、金点子与一线体育教师共享,学员学完后能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样的受益面更广。有专家的理论引领,有草根专家的实践指导,培训效果不言而喻。

三、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实效性

1.分层培训更具体

在新课标面前,所有体育教师都是“新手”,但由于不同的教学素养和经验积淀,使得不同群体的教师对新课标理念下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不同的理解,需要更新和补充的知识也不完全相同,而且由于教师的年龄、岗位、专业发展等不同的客观因素存在,对体育教师的培训模式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体育教师培训应尽量分层培训,同质分组,使培训的内容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满足了多元培训需求。如:新教师培训、教研组长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特级教师后备人选培训、体育管理人员培训等等。

2.互动式培训更精彩

常见的培训大多是专家在台上正襟危坐,滔滔不绝地讲解,大量的PPT弄得眼花瞭乱,专家讲得口干舌燥,而教师在下面则是无精打采或开小差、玩手机,这是由于培训没将学员作为主体,学员角色不清没能参与其中的缘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育学科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的活动课程,强调的是体验和感受,需要通过自己的本体感受来提高认识,空洞的讲解刺激强度不够,印象不深,只有自己参与过、体验过才不容易忘记。笔者曾有幸参加了“SPARK课程培训”活动,培训者一直在和学员进行互动,通过一个小游戏,让你明白了主教材是如何融入到游戏中进行教学的,通过一个比赛,让你明白了界限的重要性,所有的学员都在笑声中、在体验中慢慢领悟到了“SPARK课程”的精髓所在,尽管大家满头大汗,却乐此不彼,没有任何记录,但大家的印象却非常深刻。这些理念在我市小学、初中体育课上得到了广泛运用,有效改变了以往学生怕上体育课、体育课类似于训练课的现象。

3.草根化培训更真实

所谓草根培训,就是学员之间进行的合作探究培训,把教学中最真实的场景展现在学员面前,通过实践课教学、模拟教学、教学设计点评等形式,把课例作为靶子,让学员根据自己所看、所听、所思自由发表见解,不拘形式,畅所欲言。要让学员在交流、辩论中产生智慧的火花,要在探究合作中发现原生态的问题,越是低级的错误可能是现实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江苏省常州市李长志名师工作室的“辩课”就是一种很好的培训模式。

4.网络培训更便捷

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教师培训也自然和网络相结合了,便捷高效环保是网络培训的主要特征,视频讲座看了之后还可以再看,学员QQ群的论坛成为了教师集体备课的主阵地,信息的传递都是绿色高速通道,集体的智慧在QQ群里得到极致发挥,优质教学资源能共享,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能迅速被一线教师引用,运用之后还能及时在群里和同行交流心得,实践和反思的不断重复能让大家共同提高。北京师范大学组织的“网络国培”和江苏省教研室组织的“教学新时空”网络直播互动式教学,广大一线教师足不出户就能参与评课研讨,就能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更新考核形式,利用考核促成长

1.写、说相结合

常规培训考核都是让每个学员写几篇稿件上交,如培训反思、教学设计、论文等,在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在网络上复制几篇文章太容易了。再说培训组织单位有多少人是去认真看学员写的反思、文章呢。笔者认为,在考核时,应该写说结合,每人除了上交规定材料外,还要进行大会交流,而且交流内容必须和培训的内容相结合,分析的案例必须是培训中的案例,如此学员在培训中必须去认真记录,无法在网上下载了。同时,“说”不是体育教师的强项,要想说得好,必须要思考得深,如此“逼”体育教师去说,能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 。

2.阶段性考核和后续考核相结合

参加培训是为了提高学员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够学以致用,培训组织单位应该让学员根据培训内容回去进行实践,如开一次讲座,开设一次公开课等,由学校开具相关实践证明寄回培训单位,培训单位可以就学员的综合表现对学员进行考核,然后将培训结果再反馈到学员单位去,这样学员在培训中能认真对待,而且回去也不会懈怠。

参考文献:

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案例范文4

摘 要:体育教师在日常体育教学工作中会遇到各种意外伤害事故,由此引发的赔偿纠纷、责任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如何正确处理、正确面对,对学校、体育教师都是棘手难题;通过亲身调查体验,分析在体育教学中突发意外伤害事故的责任难题,旨在为减少意外伤害事故在体育教学中的发生提供理论对策。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意外伤害;事故责任

中图分类号:G80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2.000

1 前言

体育课教学是学校体育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的基础、前提,近年来由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引发的各种纠纷已引起社会关注,而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大部分都在体育课教学中发生;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达到教学效果。如果在教学中稍有考虑不慎,往往容易造成学生在课堂期间发生人身意外伤害事故,一旦发生,责任归属、赔偿、法律途径,对学校、家庭、学生、体育教师都是一种伤害。本文对体育教学中突发意外事故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毕竟上好每堂体育课是每位体育教师的义务、职责,体育教师如果能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认真,从身边的体育教学工作做起,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完全可以最大限度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广东省佛山市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校学生。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在论证、设计过程中查阅许多相关论文、体育学院学报、网站进行研究分析。

2.2.2 统计法

将相关的有效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

2.2.3 座谈讨论法

对体育教师、班主任、学生代表及家长进行交流、讨论,获得相关宝贵信息,指导论文的开展。

2.2.4逻辑分析法

以学校实例为依据,结合相关事例、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利用逻辑分析法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课教学意外伤害事故的特点

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普通学生之间展开的运动技术传学活动,体育课教学意外伤害事故是指学生在参与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人身损害后果事故,构成体育教学意外伤害事故必须具备以下因素(1)受害主体??—学生(2)产生人身伤害后果,主要包括致伤、致残、死亡等,对人体损害而造成精神损害(3)在体育课教学中发生(4)体育教师参与教学。

3.2 体育教学意外伤害事故产生的原因

体育教学意外伤害事故产生的因素主要由学生、体育老师、体育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构成,与学校体育最大区别是有体育教师直接参与教学。

3.2.1 学生因素

作为一线体育教师,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研究发现,由学生自身因素造成的运动损伤和伤害事故占意外伤害事故的绝大部分;可以归纳为一先天遗传因素或身体素质差,由于学生面子问题或害羞不告诉老师有遗传病,特别在体育考核中,更容量出事,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二课堂纪律差、缺乏组织纪律性,每个班级都有好几位此类学生,课堂纪律较差,性格活泼,不爱听教师指挥,喜欢擅自行动,此类学生出事机率较大,所以作为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还须加强学生思想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组织纪律性。

3.2.2 体育教师因素

体育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学生是主体,而体育教师起到主导作用,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与体育教师密不可分;主要表现为(1)责任心不强,责任心是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的重要表现,体育新课标给部分教师造成误区“放羊”成为部分体育教师的舒服生活、远离教学区、回办公室、玩忽职守,后果将不堪设想,体育教师责任不可推卸。(2)体育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业务能力低,体育教师专业水平、文化素质修养本身参差不齐,部分教师潜意识就想混日子,思想上放松自我,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例如教学中,动作讲解不清、不讲,示范运动不规范、练习方法不正确、不做准备活动、不写教案等等,所以,作为体育教师还须经常进修、培训、学习新知识,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育教师身体素质有所下降,但教学经验会理会丰富,更能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3.2.3 体育教学内容因素

高中体育新课标实施至今,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理解不一,体育教学内容安排过难,同样容易造成伤害事故。体育教师应遵循体育教学规律,根据学生实际能力科学、合理与制定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老师并没有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规律,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内容、教学步骤组织教学。

3.2.4教学环境因素

体育教学环境好坏,同样影响意外伤害事故发生,作为体育教师必须考虑场地、器材、气候因素。例如某校一天,同节体育课有6位老师上课,一个400米田径场,何其壮观,为了尽可能避免问题发生和减少教学冲突,只能把问题细化、具体化。

案例1:2012年2月13日一高中上午体育课,高一(9)班女生见习,在操场散步,气候恶劣,北方较大,突然此女生呼吸困难,体育老师看后马上送女同学到校医室,最后送学生到医院,为哮喘病发作,此教师先垫费用,最后家长把费用还给体育老师。

3.2.5不可抗拒因素

意外事故是指当事人过失或过失而偶然发生的不可预见伤害,由于体育教学特性,难免会发生各种伤害事故,突发意外伤害事故,有时让体育教师无从下手,对于学校体育教师应有应急预案,与校医密切联系,加强医学常识学习,积累急救经验。

案例2:2011年12月中下旬某校上午体育课,内容是国家体质健康标准1000米考核,男生甲离终点5-6米突然晕倒,体育教师紧急接校医急救,几位体育教师、学生参与急救,后医院到场参与急救无效,最终年轻生命远离他养育的父母、远离他尊敬的老师、远离他可爱的同学,此结果让家长、体育老师、同学永远无法授受,用血的教训告诫我们,赔偿已经于是无补,对家庭、学校、教师谁也伤不起。

3.3体育教学意外伤害事故的责任问题

从我国司法实践来看,体育教学意外伤害事故责任主体与学校责任主体一致,包括学校、体育教师、学生和未成年监护人、第三方责任人,从法律角度分为民事、行政、刑事责任三大类,在体育课中是玩忽职守、违反教学规律、教师不在场,伤害事故一旦发生,都可能涉及这三方面的法律责任。

3.3.1学校责任

我国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处理中,其责任主体一般追究学校和校长责任,客观而言,责任由校长承担显然不公平;在学校实施体育教学中,学校我负有管理安全教育和管理保护职责,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在赔偿后,可再向教师追偿。

3.3.2教师责任

教师责任问题,本文认为可分为责任心和法律责任,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尽心尽责“放羊”远离教学区,回办公室休息等等,伤害事故不发生则相安无事,一旦发生伤害事故,谁也负担不起,体育教师按照伤害的程度,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3.3学生责任

体育教学存在一定风险,学生受伤可能性较大,伤害事故的主体是学生,本身不应该追究学生过多责任问题;但学生由于生理缺陷未告诉老师,不能参加正常体育教学,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听指挥,擅行动与同学打闹,造成伤害事故,学生自身也难逃其责。

3.3.4 家长责任

我国现在独生子女多,一名学生出事,3个家庭受到伤害。高中阶段,学生有走读和寄宿,经调查发现,部分走读生玩通宵、上网、聊天喝酒等,家长对孩子监管不力,第二天上体育课,往往容易出事,节假日也一样,学生回校,第二天体育课学生无精打采,也容易出事,所以家长的监管问题也值得深究。

3.4防范体育课教学意外事故的对策

3.4.1全面、科学、切合实际安排教学设计

体育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各方面因素都应该考虑周到,做好相应预防措施,课前备好课,写好教案,防止教学目标过高而导致学生受到伤害;同时就遵循体育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降低意外受伤系数。

3.4.2全面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

体育教师首先要有意识对先天性疾病或不能参加剧烈活动的学生建立档案,上课时区别对待,防患于未然;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还要掌握学生心理与生理特点,细致了解学生的病史,合理安排此类学生的教学内容;教师还应对所教学生性格、思想状态、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运动水平有所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区别对待。

3.4.3严格规范课堂纪律

开学要先上好室内引导课,规范课堂教育,讲清楚那些不应该做,要学生严格执行。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一切行动听指挥,提高课堂实效性;善于观察、发现,对违规学生进行教育,好的表扬,坏的进行批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思考能力,在课堂教学别是在学习新动作时,教师一定要学生认真看示范,了解技术动作;最后还要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落实重难点。

3.4.4加强课堂准备活动管理

准备活动一定要充分,可以降低学生受伤机率,要学生严格按照教师的规定和要求进行练习;还要检查学生着装是否合理,杜绝一切隐患事故的存在;合理安排运动量,组织好课堂,提高课堂实效,有助于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4结论与建议

4.1建议

4.1.1 家长要转变观念。当今社会家长一味袒护孩子,没有接受“挫折教育”因为我们要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不应对一些危险不大的体育运动项目顾虑太多,让学生学会保护自己,以减少意外事故发生。

4.1.2 学校领导要正确对待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及时处理,减少问题扩大化。

4.1.3 体育教师应该把每堂体育课上好,这是作为体育教师最基本职责,体育教师只有把体育课上好才能胜任更重要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放羊”也要放得有艺术,上课期间教师不在岗、不在场,一旦失职,将要负不可推卸的责任,最起码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4.14建议学校给每位在校学生构买人生意外保险,或者和家长合作建立保险制度,使发生意外伤害事故所导致的损失和经济补偿有一定的法律保障。

4.2 结论

4.2.1 加强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体育教师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提醒自己,不要等意外事故的发生才醒悟,血的教训是深刻的,希望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4.2.2 体育教学中,作为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体育课安全,尽心尽责,完全可以减少或避免学生意外事故的发生。

4.2.3 体育课中不确定因素较多,有时真的很难避免,突发意外伤害事故导致学生受伤,作为体育教师应该积极施救,避免伤害的后果更严重。

4.2.4 一旦发生伤害事故,按照教师是否履行义务情况,按照《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释义及实用指南[P].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9

[2] 王伯超,黄丹.学校体育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04).

[3] 王岩芳,高晓春.体育教学中学生伤害事故的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03).

[4] 王岩芳.论体育教学中学生伤害事故的构成[J].文化教育,2005,(1)

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案例范文5

一、学科德育研究的基本内容

北京市中小学各学科有效实施学科德育的研究,立足课堂教学,坚持教育教学全过程育人的方针,从各学科教学实际出发,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机融入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学科德育的基本内涵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对道德的知识和关于道德的知识作了精辟的区分,认为“道德教育应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自然、社会、思维方面的知识是世界观和正确道德行为的基础。美国当代德育学家托马斯•里克纳(T.Lickona)认为,各科教学对道德教育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人”,潜力极大。所以,不利用各科教学进行价值教育与道德教育是一个重大的损失。因此,学科教学具有巨大的德育功能,学科德育是学科教学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科德育是遵循“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的必然要求。

以往过多提到学科“德育渗透”,这种提法更多地是站在学科教学之外的角度来研究学科德育,其研究的视角主要聚焦于如何从外向学科内容浸入德育。对“渗透”的不同理解容易使教师把学科教学应有的育人功能看作额外负担。在实践上容易暴露出种种形式主义贴标签式的教育现象。

其实,学科德育不是简单地传授某一方面的知识或体系,它的目标在于价值观念的建立以及正确的道德信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学科德育的内容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学科德育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学科德育是进行学科教学的同时,将各学科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通过各种手段、方法,自然而然地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即实现学科德育的过程化。

2.学科教学与德育的必然联系

学科课程及其教学本身充满着价值取向,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必然伴随着学生的道德发展过程。教师应该依据学科自身特点,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使德育与学科内容有机结合,与学生的成长需要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一般有三个层次。其一,显性结合。表现为学科德育内容通过学科知识直接反映出来。中小学德育课程就是学科德育内容中最系统、最具条理性的部分;其他如历史、地理、语文、音乐、美术等都具有学科德育的显性内容,可以在知识传授中体现育人的功能和教学的本质。其二,隐性挖掘。表现为学科德育内容蕴含于学科知识内容、科学观念中,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的手段揭示出来。如生物学中的遗传与变异、同化与异化;数学中的直线与曲线的关系;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等,都蕴含了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的观点,这些内容可以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得到领会。其三,教育生成。学科自身知识体系中除了有显性和隐性的德育因素外,现代社会赋予学科新的要求,具有更深刻的德育内容,教师更应从学科特有的育人因素全面考虑,有意识地把道德教育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如化学中的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方法和科学发展观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3.学科德育的内容与特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总体目标,成为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最基本理念之一,各学科课程标准都强调要依据各自学科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从新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我国德育内容仍应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这一主旋律。具体包括:

文科、综合类课程,教学内容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与人文、思想与政治等教育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固有的德育因素,善于发挥学科优势,借助课程设计和教学组织环节,使学生广泛了解中外历史与文化,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形成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

理科类课程,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进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引导,以及科学精神的培育。

艺术、体育类课程要针对学生喜欢此类课程和活动的特点,在艺术、体育教学活动中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潜移默化地传授先进文化,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信息技术类课程,要突出网络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抵制不良信息,提高网络免疫能力。

学科德育的有效落实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在内容上蕴含于学科教学内容之中,在操作上受到学科教学的制约。各学科的知识是由浅入深的整体结构体系,德育内容也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系统,各学科无论在横向或纵向上都构成一个内在逻辑结构严密的整体,因此,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同时,学生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因此,学科德育又具有层次性特点。学科德育要依据学科教学的特点,依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的增长、心理的发展、认知规律的序列发展,由浅入深、螺旋上升。

4.学科德育的方法

学科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归纳如下:第一,资料分析方法。主要是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如物理《人造卫星宇宙速度》一课中,利用我国自行研制原子弹时老一代科学家们艰苦奋斗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顽强攻关的航天精神教育;生物、科学课程利用对人造成危害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禁毒教育。第二,情景模拟方法。通过真实情境或模拟情景的体验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也是最受学生喜爱的方法之一。第三,激疑设问方法。教师提出可以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讨,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获得启迪。第四,榜样激励方法。学科德育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榜样。优秀的典范,会对学生产生强有力的影响,也会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人类榜样对学生的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二、学科德育的教学实践

各学科教研员依据学科教学内容、特点,在教学中努力探索、实践,总结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的成功案例,引导教师把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

市级教研员、区县教研员和骨干教师采取合作研究模式,与一线教师一起开展教学设计,探索各学科德育的规律,推出具有引导和示范价值的学科德育教学研究课例、案例。

如历史课程。历史是德育的源泉,也是德育的有效载体,有的教师利用教材中仅20多字的有关的历史事实,抓住学生探究的兴趣,将这一历史内容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研究。历史组的教师们将学生收集到的的相关资料制成网页,供学生学习、研讨、交流,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探究有关的历史问题。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学生通过对史实的分析,深切地感到不仅是人类史上最野蛮最可耻的残暴记录,也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历史,日军的暴行永远不能忘记也不能饶恕。学习后学生在校园的局域网上发表了很多肺腑之言,对这段历史有了深刻的认识,并结合日本当局的暧昧态度和日本右翼分子军国主义的猖狂行径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理科课程是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重要课程,如:生物课程生命科学的研究,更加注重对人文精神以及道德伦理教育内容在教学中的有效落实。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剪纸拼人脸活动来模拟遗传信息对人的一张脸上各个器官的控制,并在贴出的人脸旁边贴上决定这张人脸的遗传信息序列,让学生认识遗传信息的多样性,引导学生知道“这就是为什么你在这个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彰显每个人的个性,体现人文精神。同时利用“多利羊”寻找妈妈的小品表演,让学生了解,在“多利羊”的诞生过程中,没有提供母羊的完整细胞核,因为只有细胞核才是遗传的信息库,所以多利羊既没有妈妈,也没有爸爸。教师注意挖掘课程内容,自然而然与德育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让学生懂得克隆技术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经过无数次的科学尝试才获得成功的,科学探索的过程是一个艰辛的历程,要树立科学探索的精神。同时也应该看到科学技术是双刃剑。

艺术课程重在珍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文明传承,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激发他们奋勇拼搏的精神。如中学音乐课程《可爱的家》,教学目标是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到家庭的温暖,珍惜家庭的幸福生活,理解父母为自己的操劳。教师先从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导入,让学生感受身在异乡强烈的思乡心情,然后让学生分部合唱《可爱的家》,感受音乐内在的情感。体验过程中,教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歌手韩红收养了贵州麻岭缆车事故中幸存的小男孩,韩红还以这个故事为背景创作了歌曲《天亮了》。伴随着歌曲,学生听完这一感人的故事,被深深地打动了,很多学生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教师对歌曲的艺术处理突出了个性化的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家、对亲情的认识和理解,从爱家、爱自己的亲人开始,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献爱心,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萌生对祖国的报效之情。

以上例举的3个课例是一线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科德育的成功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了常态教学中有效实施德育的良好状态,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长期以来,在德育上花的力气大,但成效不显著,灌输和说教的痕迹仍较为明显,教育内容成人化也是制约道德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有效体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对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内容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引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落实德育,实现教书育人的有机结合,就必须帮助教师摸索出一套可操作且行之有效的学科德育教学参考文本。

三、研制各学科德育指导纲要

为加强中小学各学科德育研究,北京市教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德育的工作意见》,从行政角度以文件指导的形式给予支持。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同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指导意见(试行)》,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和方法等方面,为教师教学提供宏观性的导向,指导全市各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

研制中小学各学科德育指导纲要,目的在于深入理解新课程背景下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内涵,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要求,从学科所蕴涵的德育内容出发,研究教学内容与德育的关系,为一线教师提供典型性、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策略和活动建议,并根据教学内容要求,附有教学案例,供教师交流研讨。借助中小学各学科德育指导纲要,引导教师增强教书育人的意识,将各学科育人目标落实在知识传授中,在全市范围形成课堂教学主渠道育人的良好氛围。中心利用不同形式和不同层面的研讨活动,提高教师对学科教学中有效落实德育重要性的认识,促进教师教学行为转化,切实加强中小学教学中德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学科德育指导纲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学科德育范畴。该部分根据各学科课程目标的要求,简要、清晰地阐释了该学科德育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要求,对新课程各学科教育目标进行认真的分析、梳理和提炼。

例:初中英语学科德育范畴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意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健康人格、文明行为等,提高学生跨文化的理解与交际能力;中学物理学科德育范畴是: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积极健康的个性品质等,培养学生利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社会责任感。

――学科德育主要内容、德育目标及教学建议。该部分主要以表格的形式,以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为蓝本,着重分析、把握每一部分教学内容承载的德育内容及德育目标,并提出教学活动及教学策略建议。(见表一)

――学科德育教学案例及评析。该部分列出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学科德育成功案例,并从德育实施策略、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评析。

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义――我可爱的家乡》一课的评析摘要。

本课例根据顺义区地方教材内容设计,引导同学在调查、采访、查阅资料等活动后交流互动,在参与中分享。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恰当选择德育实施内容。本课内容德育点比较丰富,教师没有泛泛设计,而是精心选择了家乡学校、家乡农业、家乡工业、家乡奥运4个极有代表性的实践内容,与学生生活也非常贴近。

二是准确挖掘德育资源。教材涉及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教师能够紧紧围绕“知家乡、爱家乡”这一主线,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的机会,利用了家乡的地方资源。

三是亲身体验得到感悟。实践活动中学生亲自参加采访等活动,小组查阅相关资料,亲历亲为了顺义的人和事,发现了家乡的美,了解了家乡的先进农业生产,以及世界啤酒十强企业……热爱家乡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随着高中新课程的推进,高中各学科德育指导纲要注重从顺应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的理念出发,结合模块教学的特点,从各学科必修模块内容教育教学的要求出发进行研制与初步实验工作。

四、评价反馈机制的初步探索

目前,广大教师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方法,但对学科德育的评价既缺乏可操作的评价方法,更缺乏评价的理论,学校领导也往往仅关注教师在教学中对知识的教学状况,对学科德育落实状况缺乏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针对这一问题,中心在原有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进一步把各学科育人目标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并探索有效的评价方法,注重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调控功能。将思想道德教育评价内容也体现在学生学业评价、教学效果评价和教学质量评价之中,以评价促进教师树立全面育人的意识,让德育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使每位教师都成为德育工作者,增强学科德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应该看到,道德教育的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等同于知识评价,在评价的方式方法上应具有独特性。对于知识传授来说,学生学完若干内容后,可以用纸笔测验的方法进行检测,用一些知识性的题目来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学习的效果。道德教育不是知识训练,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长期的养成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倡导重在体验的道德教育,要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真实的感受。我们深切体会到当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式的设计和实施,都注重对深蕴的德育价值发掘时,师生才能共同获得对道德的真挚感悟。

因此,道德教育的评价应当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创设真实或者模拟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判断和选择,考查学生道德的意识和行为,特别是要让学生在道德两难的矛盾与冲突中,学会辨析明理,分析问题,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