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孩子抑郁心理的疏导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孩子抑郁心理的疏导方法范文1
关键词:中职生;情绪问题;焦虑;抑郁;嫉妒
中职生的情绪问题,一般是指中职生消极情绪或负情绪,是基于不幸事件而引起的悲伤、痛苦长时间持续不能消除的状态。一组调查数据显示:中职生中情绪易激动的占31.21%。情绪会带给我们勇气、信心和力量,也会使我们冲动、消极、无所事事,甚至做出一些违背道德与法律规范的事情。所以情绪需要调控,对任何人都是一样,对我们情绪多变的青少年来说,则更是如此。
一、中职生的情绪问题
1.见人焦虑
中职生正处在花季的年龄,对恋爱问题非常敏感,他们过分注重自己的形象,害怕与人交往。21世纪是信息时代,他们每天生活在互联网、虚拟聊天系统和游戏机的围城中,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同时,正处青春期的他们,对性知识缺乏全面的理解。这些都可能导致他们见人焦虑。
2.抑郁
对于现在的中职生来说,物质上已没什么不能满足的了,然而,这却更显得心理的空虚。有的学生表现出倾向于悲观主义的人生态度,心情低落,有孤独感。他们常常感叹社会的不公,对生活中积极的一面估计不足,甚至产生严重的消极情绪、抑郁心情。
3.嫉妒
嫉妒心理是人类一种恶劣的感情。产生嫉妒心理的人对别人比自己好的地方总是感到不满,进而贬低和诋毁,更为严重的是不惜代价去伤害别人。中职生一般会嫉妒成绩好的同学得到老师们的青睐;嫉妒家庭条件富裕的同学可以大手花钱;嫉妒别人在异性面前能受到欢迎。他们甚至会报复别人,让别人出出丑,出自己心中的一口恶气。
二、调适不良情绪的方法
1.鼓励参与集体活动,消除焦虑
我们每个人都是集体中的一员,参与集体活动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大意义。但有一些中职生个性比较胆小,不愿意与人交往,甚至有些学生出现了见人焦虑的心理障碍。教育者应该多鼓励这些见人焦虑的学生多参与文体集体活动,让学生在团结的集体中感受到愉快,消除焦虑,学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
2.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减轻抑郁
对待中职生的抑郁心理问题,父母应注意结合平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疏导教育,帮助他们学会从生活的不同方面看待问题。同样一件事,会因所持的人生态度不同而有不同的感受。要想积极地对待生活,应该改变自己的观念,使自己能够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
3.正确看待问题,克服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的危害是很大的,它不仅伤害别人,而且也伤害自己。嫉妒别人的人,他所遭受的痛苦和不幸,比任何人所遭受的痛苦和不幸都要大。嫉妒心强的人还常常对自己的身体上和心理上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比如头昏、失眠、食欲不振、情绪低落等。中职生如果出现了嫉妒心理,应该加以克服,抛弃这种恶劣的情感。
中职生的不良情绪会影响他们的精神状态,干扰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影响他们间的团结友爱,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甚至会导致违反学校纪律,触犯法律。因此,家长和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绪问题,及时地调适他们的不良情绪,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情绪型犯罪的发生。
参考文献:
孩子抑郁心理的疏导方法范文2
这种郁闷症状多发生于产后3天之内,即民间常说的“产后三日闷”。多数人这种现象持续5至10天便会减轻或消失,所以易被人们所忽视。
但值得重视的是,因个体差异、环境等因素,“产后三日闷”有可能诱发较严重的产后抑郁症,如果缺乏必要的精神卫生保健,有时会酿成严重后果。如,除了产妇可能出现自残、自杀外,有时会造成对他人的伤害。美国就曾发生了一起杀人案,凶手是一位30多岁的产妇,由于患严重的产后抑郁症,竟然下毒手杀害了自己亲生的四个孩子,世人无不为之震惊!
产后抑郁症的高危险群
1、未满20周岁的产妇。
2、未婚的单亲妈妈。
3、收入少、经济状况差、居住条件差的产妇。
4、产妇本人出身于单亲家庭。
5、产妇本人在童年时期,因父母照顾不周而一直缺乏安全感。
6、产妇在怀孕期间,同丈夫关系不好或缺乏家人的关心。
7、产妇受教育程度不高。
8、孕前或怀孕期间,常出现情绪失控的现象。
9、可以深谈或依赖的家人或朋友很少。
10、怀孕或产后期间生活压力太大。
产后出现抑郁情绪的原因
神经内分泌的变化:妊娠后期,孕妈咪体内雌激素黄体酮,皮质激素、甲状腺素也不同程度增高,孕妈咪会产生幸福愉悦的感觉,但是孩子出生后,这些激素迅速下降,造成体内内分泌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抑郁症状。
性格因素:研究发现,具有内向、多愁善感、爱生闷气的人,比性格开朗、活泼者更容易发生产后抑郁情绪。
疾病等原因:产后易出现的产后发热、尿潴留、神经衰弱、乳汁分泌不足影响哺乳等等,如未能及时治疗,病情迁延或加重时,都是增加抑郁的因素。剖腹产对产妇心理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家庭失和:平时婆媳、夫妻感情矛盾较多,产后如为小事就发生争吵或冲突,可引起抑郁症候群症状出现。
了解有关抑郁的知识,心中有数才不会谈郁色变。抑郁症状很常见,甚至大多数抑郁都可以算是正常的情绪反应,并不是稍有低落就是抑郁症,只有持续时间较长严重影响生活各方面才达到抑郁症的程度。并不需要情绪稍有风吹草动就惊慌失措、急于调整。要知道抑郁总会随时间而澌渐缓解。
产妇心理应如何调节
人生不仅有乐观、欢乐、成功、幸福等美好的时光和心境,也有悲哀、沮丧、痛苦、茫然、失败和不幸,关键是我们能否以乐观、健康的心态去对待我们所处的境遇。新生命的到来不仅给新妈咪带来了欢乐,更带来了繁重的劳动、重大的责任和无止境的劳碌和操心。小宝贝是妈咪的希望之源,他的健康与幸福与妈眯今天的表现息息相关。产后抑郁症会妨碍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正常相处,导致婴儿的行为失常、情感障碍等,影响婴儿正常发育生长。
那么应该如何调节产后不良情绪呢?
1、在孕期或者临产前,经常注意电视、报纸、杂志、书籍、VCD的健康育儿信息,有针对性地收集一些资料。
2、跟老公一起上街,买你和老公都喜欢的漂亮内衣,准备做一个漂亮的新手妈妈。
3、告诉家人和来访的朋友,在准备孩子的用品同时,不要忘记你的需要。
4、多向专家咨询,很多问题都是可以科学解决的,不用自己冥思苦想。
5、如果孩子已经生下来了,你和老公还没有应付孩子的方法,来得及商量。不妨试试列个困难表和一一解决它们的方法,直到你们满意为止。
6、让老公每天欣赏孩子,也把你观察到宝宝的变化告诉他。
7、请一个有知识有经验的月子保姆,帮助你度过这个时期。
8、不妨重新做一次婴儿,也就是说,尽量跟宝宝的生活节奏一致,他睡觉的时候你也得抓紧时间睡觉,这样等他醒来你会有精力去欣赏他或者对付他。
9、要知道,和睦温馨的家庭气氛是家人创造的,也是自己创造的。不要给家人压力。
10、用相机将宝宝每天的样子记录下来,并想象一下宝宝一岁的样子,三岁的样子,五岁的样子。
11、每次给孩子喂奶都将cD机打开,并放上一张柔情的音乐,尽量离阳光近一些。
12、多搭配吃一些清淡食物,自内而外地调整身心状态。
13、在镜子里多角度地看看自己抱着孩子的模样,体味做妈妈的快乐。
14、给换尿布、洗澡时,多跟孩子说话,告诉孩子你正在为他做什么,并把自己称为妈妈。
15、多休息,缓解疲劳,将家务搁一搁,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因为我是一个新手妈妈”。
孩子抑郁心理的疏导方法范文3
【关键词】产妇;产后抑郁症;原因;早期干预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79-02
产后抑郁是情感性精神障碍性疾病,以产妇产后郁闷、食欲不振、爱哭、失眠或嗜睡、注意力难以集中、疲乏、失去生存欲望、有自杀或残害婴儿的倾向等为特征[1]。产后抑郁不仅可影响到产妇的身心健康,还可对婴幼儿的情感、智力发育和行为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对不同程度产后抑郁患者及时有效地进行护理干预极为重要,并且需要家庭和全社会的帮助和配合。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间分娩后的产妇890例进行调查分析,经详细询问,排除既往有个人精神病史或智力水平低下的孕产妇6例,纳入研究对象的884例中,初产妇826例,经产妇58例,年龄19~42岁.有132例患有产后抑郁症(发病率15%)。
2 产后抑郁症的原因
2.1 生理因素
产生产后抑郁症的生理因素是内分泌的变化。产后抑郁症妇女产后存在雌、孕激素的代谢平衡紊乱,雌激素持续性低水平,而孕激素则保持相对较高水平。妇女在怀孕时,雌激素升高,孩子出生后,雌激素迅速下降。产后激素分泌紊乱是导致产后抑郁发生的重要因素,主要与性腺功能减退以及丘脑下部-脑垂体-甲状腺轴(HPT轴)的相互作用有关[1]。怀孕期间雌激素水平的增加,使甲状腺结合球蛋白水平增加了150%,导致孕妇体内游离甲状腺素浓度下降,体内甲状腺素较低的孕妇患产后抑郁症的风险明显较高[2]。分娩过程中,机体内分泌变化很大(尤其是产后24 h)。妊娠期间,雌激素、孕激素水平逐渐增高到峰值,分娩后3~5天逐渐降至基础水平。研究显示,孕激素下降幅度越大,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可能性越大。产时、产后并发症及难产、滞产、手术产是产后抑郁症的常见诱因。分娩疼痛与不适使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儿茶酚胺等释放过多,导致产妇躯体和心理的应激增强[3]。由于妊娠期身体与激素水平的变化,使孕妇情绪变得敏感,在产程中各种不良因素如产时并发症、产钳助产、对分娩疼痛的恐惧心理、疼痛等因素的作用,加重了其心理上的紧张与恐惧。如果这种精神状态持续发生而未能得到有效的疏导和缓解,则易发生产后抑郁症和焦虑症。
2.2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影响产后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外在因素,其中家庭因素、经济条件、社会支持等均能影响产妇心情,从而缓解或加剧产后抑郁的发生。产后抑郁的发生与夫妻关系、经济收入、性格因素、分娩知识、医护人员因素、儿童健康状况等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低社会地位、多子女母亲、低学历、低收入等因素均增加产妇产后抑郁的易感性。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新生儿的到来大大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如果同时再发生一些负性生活事件,如分娩不顺利、新生儿疾病、母乳不足等因素,则会明显增加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生。
3 护理措施
3.1 抑郁症的护理
3.1.1 孕妇入院后护理 医护人员热情接待孕妇,介绍病房环境、主管医生、责任护士、本科室的先进技术和监测母婴安全先进仪器,介绍科学接生的优越性和安全性。进行分娩准备工作和知识宣教,认真回答孕妇及家人提出的问题,针对孕妇普遍存在的期待、恐惧、焦虑、矛盾等心理活动进行情感疏导和健康教育,使孕妇消除恐惧焦虑心理,安定其情绪。
3.1.2 住院期间护理 向孕妇宣传孕产妇正常的心理和生理变化及与分娩相关的知识,使其了解分娩过程及分娩过程中的放松技术,以减轻孕妇的紧张和恐惧。在宣教室,利用图谱和多媒体让孕妇学会给婴儿哺乳、换尿布、洗澡等技能,为孕妇向母亲角色的过渡在思想上、技能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3.1.3 产妇进入产程后护理 加强产时教育及心理支持。助产人员根据产妇不同的需要,用亲切友善的语言,用擦汗、喂饭、按摩等护理取得产妇及家属的信任,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指导,分娩前后的有关注意事项指导等,同产妇进行真诚的交流沟通,让产妇了解并主动参与分娩期的护理活动,调整心态,形成乐观自信的心理状态,配合医护人员顺利完成分娩。
3.2 重视产后心理疏导 分娩的疲劳、产后会阴伤口的疼痛、剖宫产术后切口痛、子宫收缩痛、睡眠不足、照顾婴儿经验少、乳汁分泌少、尿潴留等均可使产妇情绪低落。医护人员要关心体贴产妇,详细了解情绪波动原因,诱导产妇疏泄情感,为产妇提供心理和生活护理,为产妇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指导如何进行母乳喂养,讲授一些简单实用的育儿知识,使产妇顺利实现角色转换。另外,还要指导产妇产后尽早进行锻炼,以利于其产后身体各器官的恢复,而且可增强产妇的自尊心与自信感。
3.3 家庭及社会的支持 为防止和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我们不仅要加强孕妇的产前教育和卫生保健,为产妇及其家庭提供相应的指导,而且要对存在抑郁症高危因素的孕产妇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使其能够提高处理生活难题的自信心,从而改善不良的心理状态,同时对家属进行教育和指导,争取其家人的理解与配合,改善夫妻、婆媳关系,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4 讨论
产后抑郁症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精神疾患。不仅影响家庭功能和产妇的亲子行为,严重者还可危及产妇和婴儿的健康与安全。其发病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且发病率较高,因此要从生理、心理、家庭、社会诸因素给予防治和护理。早期干预认知疗法对产后抑郁症的预防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产妇的认知护理可帮助孕产妇针对其抑郁的原因实施自我控制、自我监察、自我分析、自我强化等方法,改变对自我环境及未来的错识和否定认知,控制一切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消极因素,正确发挥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增强产妇对自身能力的信任,使孕产妇处于最佳身心状态来照护新生儿,对促进母婴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3.
孩子抑郁心理的疏导方法范文4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病院 陕西 西安 710004)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先天性外耳道闭锁围手术期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57例住院患者,入院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进行测试与评定。结果:心理干预前后,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明显改善。结论:实施心理干预能有效减轻围手术期外耳道闭锁患者的心理应激状态,有利于临床治疗及愈后。
[关键词]心理干预;外耳道闭锁;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11-2057-02
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是一种常见的耳廓畸形, 常伴有耳廓或中耳畸形, 偶有内耳发育异常, 本病解剖变异较大, 术后愈合过程复杂, 治疗难度大, 是耳科极为棘手的问题。先天性外耳道闭锁畸形对患者的心理发育有不良影响,使患者由于美观及听力问题产生极度焦虑和恐惧等负性心理,而心理因素的影响与手术康复关系密切[1-2]。患者手术前面临着美观、听力等问题及手术带来的恐惧感;手术中面临麻醉、疼痛刺激等干扰;手术后面对外观愈后,以及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压力,使患者处于较强的心理应激状态[3]。患者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干预,因此无论从心理、免疫还是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来说尽早对其进行心理干预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对57例围手术期外耳道闭锁患者进行了心理干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本组57 例, 其中男性39例, 女性18例;年龄11~18 岁;双耳闭锁15例, 双耳闭锁9例接受双耳手术,单耳闭锁42例,手术耳共66 耳。其中37 耳同时行全耳廓再造术。
1.2 调查工具与方法:入院第1天对进入研究的患者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问卷调查,根据造成不良心理的原因(如:手术效果、生活护理、术后疼痛、功能恢复、远期预后等),进行护理干预。出院前一天采用同样方法测评并与入院测评结果作自身对照,评价干预效果。
1.3 干预措施
1.3.1 心理干预:本组病例大多数为14 岁以下儿童, 医院陌生的环境会使患儿恐惧、护士应加强与患儿接触, 通过交流沟通,缩短与患儿的心理距离, 取得患儿的认同。14 岁以上的患者已有一定理解能力, 因其外观需求,对手术有较强的迫切感, 但同时又十分恐惧。护士通过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手术大概过程描述给患者, 消除患者对手术的陌生感, 从而能够愉快接受治疗, 保证手术及治疗的顺利进行。
1.3.2寻求患者家庭和社会支持:患者由于外观及听力问题,通常比较自闭,往往不愿意与外人交流,故加强同患者家属的联系与沟通显得更加重要,在患者家属的充分理解、支持和呵护下,心理护理更容易进行。
1.3.3护理干预:术前注意:术区皮肤准备,男孩子剃光头,女孩子可以剃除患侧耳后发际线外8cm 以内头发;检查患侧耳后皮肤是否有破溃、红肿,如果有异常应及时向主刀医师汇报;术前训练患者向健侧卧和平卧,避免术后因术区受压而导致血肿或皮瓣损伤。术后应注意:①经常观察负压引流是否通畅,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询问患者是否患侧有胀痛,如有异常及时通知手术医师处理;②培养正确的卧姿,避免患侧术区受压迫;③术后应嘱咐患者勿剧烈活动,以免引起出血或血肿;④对耳廓在建患者扩张器注水时态度要温柔,不要粗暴,让患儿观看其他小朋友注水,并让注完水的小朋友言传身教,告诉其实注水打针一点都不疼,消除患者对打针的恐惧,最后再进行注水,一般都能顺利完成。
2 结果
心理干预前后患者抑郁、焦虑程度比较见表1。表中可见,心理干预后存在抑郁、焦虑的患者数量明显减少,程度较干预前明显减轻。
3 讨论
当前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外观畸形患者的心理异常严重程度很高,而紧张、恐惧、焦虑等负性心理问题往往表现特别突出。焦虑和抑郁反应可以影响疾病治疗的进程及愈后[4]。焦虑和抑郁两者有共同的临床特征,如易激惹、疲劳等,均是不良的心理情绪,人的情绪及心理状态影响着疾病的转归。
本研究通过对这类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后,发现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明显减轻。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通过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了解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及时的心理疏导发现患者细微的情绪变化,在患者需要的时候给予理解、宽慰。
从干预前后患者的表现上看,心理干预对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是有效的。通过关心、体贴和同情患者,以及护理上的干预措施,安慰并鼓励患者正视现实,鼓励患者父母正确对待此种缺陷,使其能够更好的配合治疗。
先天性外耳道闭锁畸形是一个序列治疗,而患者的年龄都比较小,若要顺利完成治疗过程,达到满意的效果,做好术前心理护理必不可少。合理有效的整体化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绪,有利于疾病的的治疗与恢复,提高临床疗效[5]。
[参考文献]
[1] Bulfone G,Giavon L,Cedolin C. Relation between information,anxiety and satisfaction in oncological and surgical patients[J]. Prof Inferm, 2009, 59(1):3-7.
[2]Dhabhar FS. Enhancing versus suppressive effects of stress on immune function:implications for immunoprotection and immunopathology[J]. Neuroimmunomodulation,2009,16(5):300-317.
[3]Dhabhar FS. Enhancing versus suppressive effects of stress on immune function:implications for immunoprotection and immunopathology[J]. Neuroimmunomodulation,2009,16(5):300-317.
[4]王英邱, 玉贞. 心理干预对恶性肿瘤围手术期患者的影响[J]. 中华护理杂志, 2011,46(12 ):1184-1186.
孩子抑郁心理的疏导方法范文5
[论文关键词]心理精神疾病 青少年儿童 理解关爱 心理健康
心理疾病是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统称。精神疾病主要是一组以表现在行为、心理活动上的紊乱为主的神经系统疾病。目前认为主要是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等外在原因和患者自身的生理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等内在原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心理活动、行为及其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病症。心理疾病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人格障碍、神经症、身心疾病以及重性精神病。比如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强迫症、焦虑症,心身疾病如哮喘、高血压、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都是心理疾病。
目前全球约有10亿人正在经历心理、神经、精神疾病的影响。为引起全社会对精神卫生问题的关注,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pa)发起创立并将每年的10月10日定为世界精神卫生日。在这一天,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向大众宣传精神卫生科普知识,促进人们积极地追求精神健康,并向精神疾病患者伸出关爱与援助之手,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分享科学有效的疾病知识,消除公众心理精神疾病的偏见,并结合现实情况和精神卫生的需要,确定每年的活动主题。2010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沟通理解关爱,心理和谐健康。”
一、我国心理精神疾病问题的现状分析
人类疾病经历了传染病时代、普通病时代之后,自20世纪末开始进入精神病时代。精神病是由精神因素引起的,或以精神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或可用精神疗法治愈的一组疾病的总称。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心理压力的增大,有精神疾患的人也日益增多。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指出,成年人中抑郁症患者正以每年11.3%的速度增加,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头痛、腹痛、失眠、乏力等疾病比例也呈上升趋势。我国青少年儿童的精神卫生状况非常令人担忧,青少年儿童是心理障碍的易感人群,在17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我国卫生部从2000年开始在精神卫生日组织开展大规模活动,宣传精神卫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当前我国青少年儿童精神问题的患病率已经超过了国际15%~20%的平均水平。仅常见的以注意力分散、多动、冲动为特征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的患病率即达到5.07%左右。据估计,其中有30%会发展为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并且成年早期的犯罪、酒瘾、吸毒、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率是普通人群的5~10倍;以不服从指挥、向规则挑战和对他人抱有敌意为特征的对立违抗性障碍的患病率为8%。留守儿童、单亲儿童、独生子女的心理行为问题尤为突显,青少年网络成瘾、吸毒、违法犯罪这些令人关注的世界性问题在我国也明显存在。重性抑郁障碍通常起病于青少年,可导致心理社会功能的严重损害并有自杀的危险。目前青少年自杀位居全球青少年死亡原因的第三位。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16.0%~25.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其中,包括家庭、教育、社会风气等在内的社会因素影响很大。精神疾病的致病因素很复杂,包括生物因素(遗传或外力致使大脑受损等)、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据江苏省盐城市近期公布的一份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显示,14%的中小学生心理反应有异常现象。其中,中学生高于小学生,城市学生的心理问题明显高于农村学生。长春市精神障碍患者比率临近最高值,平均每十个精神障碍患者中就有三个是青少年,略高于15%~20%的国际平均水平。其中,大多是由于家庭、社会、学校风气在内的诸多因素引发的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心理的因素之一。如空气污染、嘈杂声音、居房拥挤、交通乱杂、环境卫生不良、人际关系等增加了心理和躯体应激,对精神卫生产生不良影响。致使青少年儿童长期处于厌烦、紧张状态之中,易患身心疾病、神经症和某些精神病。青少年儿童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相当缺乏,美国每四名精神科医生中就有一名儿童精神科医生,而我国儿童精神科医师不到三百人。中小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低、形式化严重。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维护工作基本处于空白阶段。突发公共事件的儿童心理危机干预还处于萌芽阶段,尚未把儿童心理救灾纳入救灾预警机制。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方式改变以及医学科学进步,青少年儿童躯体疾病发病率逐年降低,但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青少年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居高不下,甚至逐年上升。
二、青少年儿童心理精神疾病问题的教育策略
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如何帮助孩子化解心理问题,是当前我国青少年儿童教育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1.营造快乐学习、和谐师生关系、和谐班级的学校氛围,引导教育处于超负荷的学习及升学压力的青少年儿童学会调整心态。社会的快速发展,升学、择校等让很多中小学生被高强度的学习压力所困,青少年儿童在遇到困难时因不会调整、控制情绪形成烦恼,而长期的情绪压抑是精神疾病的基础。学生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地调理,久而久之学生的焦虑不安、精神抑郁等症状便由此产生,重则诱发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学习任务过于繁重,天天面对着读不完的书和看不完的复习资料,面对着父母老师的殷切期盼,深感不堪重负。目前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患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精神疾病者都不在少数。青少年儿童因考试压力所引发的心理症状主要有反应迟钝、焦躁不安、学习恐惧、抑郁及厌学心理。
针对以上问题,应加强对青少年儿童及其家长、教师、职业人群、社区居民的宣传,组织精防医生走上街头,开展精神病防治知识宣传,开展免费心理咨询及义诊活动。学校教育应突出教育学生学会认识情绪、学会缓解压力的能力宣泄和放松、保持心理平衡。学校可通过建立心灵援救网,积极宣传和普及精神疾病防治知识。教师平时要多给予学生爱和尊重,用情感去关爱学生,打动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充满着温暖,充满着美好。
2.营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充满关爱、和谐的家庭氛围,减少单亲儿童的心理障碍。儿童时期是人生中的准备时期,从小拥有健康的心理会让人终生受益。但家庭的变故常常使一部分学生的心灵受到创伤,行为发生偏差。单亲儿童会因失落感和痛苦的情感体验,加重心理失衡的程度,有些孩子会因此产生心理障碍甚至不理性的过激行为。
鉴于此,家长应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困惑,多与孩子加强沟通,努力营造理解关爱、快乐生活、和谐的家庭气氛。学校教育应侧重于教师用爱心软化,用积极演练法辅导具有逆反心理的儿童;用激励自信、指导训练法辅导心理自卑的青少年儿童;用疏导安慰、角色位移法辅导具有妒忌心理的青少年儿童。经常通过开家长会、家访、电话等形式,与家长们交流沟通并建议他们做到: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多关心孩子,千万不要因为工作上、生活上遇到了挫折,将痛苦带给孩子;家长们要多与孩子交谈,了解他们的学习活动,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了解他们的困难,及时给予帮助;了解他们的困惑,及时给予疏导。通过心理辅导这一新型教育手段,打开他们的心扉,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使他们都能健康成长。
3.营造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青少年儿童对网络的依赖心理。适当上网是有益的,但每天用大量时间上网,或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极有可能诱发心理疾病。青少年儿童如长期处于虚拟状态,会影响其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严重的甚至会发生人格分裂。
因此,对于青少年儿童学习时间、每天户外玩耍时间、看电视和玩电子游戏的时间等,应全程跟踪干预,引导青少年儿童正确对待学习、娱乐,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和科普文化活动。心理协会、精神卫生中心、少年之家共同合作举办心理精神疾患的科普讲座和培训等,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卫生讲座。学校或教育局等组织一支反应快速的专业队伍走进校园,经常开展心理健康文艺宣传活动。
4.营造和谐的人文关怀环境,减少生活贫困的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压力。下岗职工子女、偏远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和学校的贫困生这一群体由于心理压力与生活压力的双重作用极易导致心理疾患。
对此,应采取措施,进行联动宣传,营造声势,让全社会都来关爱弱势群体,减少歧视。可采取募捐及其他形式的助学方式使其走出贫困阴影,助其顺利地学习及生活,组织心理专家、疏导人员进入社区,举行“理解关爱,邻里和谐”为主题的宣传教育,进行扶贫帮困活动。
5.营造科学、正确的生命教育氛围,培养青少年儿童的认知能力,对其学习目标、期望值加以正确的引导。有些青少年儿童对学习的追求有急功近利和期望值较高的倾向,当学习结果长期没有得到预想的回报时,难免会造成青少年儿童心理失衡。强烈的挫败感、情绪的剧烈波动、时间的流逝,极可能摧垮一个人的心理防线。有些学生由于对成功的期望很高,且不想耗费太多的力气,总想以小博大,希望事半功倍,可学习现状往往不因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就容易失望、失落;也有些人因急于求成而拼命学习,不断给自己加压,苛求自己,结果常常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失败,由此诱发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障碍;甚至于有的青少年儿童因此而轻生。一些青少年儿童往往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明了,有的孩子则只是看到自己的缺点,产生自卑心理。
要想解决以上问题,引导青少年儿童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是关键,要让他们懂得客观评价自己、不苛求自己,发扬长处。学校可开展心理危机研讨会,邀请心理专家常来讲课,交流心理危机干预研究工作经验,呼吁社会关注生命,降低自杀率,引导家庭开展的生命教育,以便形成家校联教机制,更好地开展自杀预防工作。
6.营造良好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针对独生子女的特点,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共同预防机制。现今溺爱独生子女成为很普遍的现象。从小在过分溺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只关心自己眼前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人漠不关心。除了养成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性之外,还常常表现为性格孤僻、耐挫力差、社交恐惧甚至有暴力倾向。家长的溺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病灶,这种潜在危机就像定时炸弹,引爆后的杀伤力是巨大的。
因此,培养独生子女学会理解支持他人的习惯,培养换位思考能力尤其重要。应培养他们懂得什么叫理解和爱心,这既是交友的必需,也是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让独生子女学会倾听和表达。认真倾听他人谈话和意见,使用恰当的语言同他人交流和沟通是很重要的。这种“听”和“说”的技能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环节。对青少年儿童及其家长和教师、社区居民以教育宣传、预防为主,对独生子女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干预,加强家、校、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起共同良好的预防环境。
7.营造良好的和谐的社会环境,提高青少年儿童对社会快速发展的适应能力。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瞬息万变,社会关系日趋发复杂化,导致一些青少年儿童难以适应。这种不适应包括很多方面:对学校班级的不公平现象看不惯,又因自己无力改变现状而郁闷、烦躁;为别人给自己的评价偏低而愤愤不平;因信仰的苍白而产生失落感、无归属感;因个人能力与优秀的差距而焦急、无奈等。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家长、老师及所有关心青少年儿童的人士,都要努力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这里所谓的“生活技能”不是指洗衣、做饭、整理内务等“生存”能力,而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社会能力。青少年儿童之间容易因一点小事产生摩擦和矛盾,轻者闹意见,重者就会一时冲动骂人、打人、讽刺、讥笑。因此,要培养他们严格的自律能力,学习为人之道,形成健康心理素质。
孩子抑郁心理的疏导方法范文6
思珊的丈夫说,自己只是陪同,心病都在妻子身上,让我好好和他妻子谈谈。思珊告诉我,自己生下孩子后,丝毫没有体验到当妈妈的快乐,每天总是情绪低落,郁郁寡欢,有时还会莫名其妙地伤心落泪。晚上更是难熬,一关灯她就精神紧绷,总觉得屋里的某个角落有双眼睛在盯着她跟宝宝。丈夫担心她,劝她不要想太多。可越是这样,她越是觉得老公不高兴,甚至担心老公不再爱她,不要她们娘俩。
这一切都是因为她生了一个女儿,让她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没脸见人。很明显,这又是一例因为“生育性别偏好”而导致的产后抑郁状态。
一些产妇在生产后确实会出现抑郁状态,有的消沉、悲伤、郁闷、压抑、紧张、疑虑、内疚、恐惧;有的呆坐无语,无故哭泣,严重自责,并伴有失眠、易倦、食欲差、不能集中精神、性情暴躁等;有的对家人的态度很敏感;有的担心小宝贝会出意外;有的对小宝贝失去兴趣,产生伤害小宝贝的念头;有的还会出现自杀的想法和行动,等等。严重者会构成产后抑郁症。
那么,导致产后抑郁状态的原因有哪些呢?一是生理原因。妊娠、分娩引起内分泌急剧变化,以及分娩带来的不安和体力消耗,都会导致抑郁状态出现。二是心理原因。一方面是心理素质较差,另一方面是心理压力过大。心理压力是导致产后抑郁状态的重要原因,在造成产妇心理压力的诸多因素中,生育性别偏好是一个重要因素,它反映的是某种有关生育的心理倾向。如今在一些地方,产妇生女孩依然会受到歧视,从而导致产妇出现抑郁状态。这时,家人做好心理疏导是十分必要的。沟通了上面的意思,我准备与思珊的丈夫谈话,以争取她家人的配合。
思珊马上拦住我说:“不用和他谈,都怪我自己,怪我自己瞧不起自己。我是个重男轻女的人,一直想要个男孩。生产那天,产房喜讯不断,其他产妇都生了男孩。婆婆和丈夫闻听此言,不禁喜形于色。我知道他们嘴上不说,心里还是期盼着我也能生个男孩。哎,我怀孕的时候,婆婆有事没事就问我,晚上做什么梦,想吃什么东西。她还总是说,生男生女都一样,生女孩更好。我觉得婆婆是怕我生不了男孩才这么说的。临产前,婆婆准备给我1000元表示心意。等我生完孩子后,婆婆却给了我2000元。接过婆婆的钱,我一点都高兴不起来,感觉压力更大了,心想,生男生女还是不一样,要不她干嘛多给我1000元!老公也是一个劲儿地哄我,可我总觉得他心口不一。每逢亲友邻里夸孩子惹人爱,夸我是个好媳妇时,我总是觉得人家话里有话,在嘲笑我生了个女孩。”
思珊生了女儿后,家人明明对她热情有加,可她为什么还会出现产后抑郁状态呢?
一是心理内化机制让她形成了强烈的生育性别偏好。内化就是把外部社会影响转化为内部自我心理的过程,把社会重男轻女的性别歧视观念转化为个人的内部心理倾向,从而形成了要生男孩这一生育性别偏好。
二是心理投射机制让她对他人的言行形成主观猜疑。所谓心理投射就是凭主观想法推及外界事实。人常常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别人身上,想当然地认为,自己这样想,别人也是这样想的。思珊自己希望生个男孩,生女孩后深感自卑,进而使这种自我否定的心态投射到别人身上,于是,对别人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都认为是一种否定的表现,以至于她总是感觉有一双否定的眼光在盯着自己和孩子。
在上述心理机制的共同作用下,思珊给自己制造了过大的心理压力,因而导致了产后抑郁状态。难怪思珊说,怪自己。
怎样避免因为生育性别偏好而导致的产后抑郁状态?
首先是加大社会的工作力度,营造健康的生育心理环境。事实上,有关方面关于生育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在社会上已产生积极的效果。人们的生育性别偏好也逐渐淡化,生男生女都一样的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纳。但是,一定要生男孩的生育性别偏好依然存在。因此,社会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更好地贯彻落实生育政策。
其次是家庭成员间应增进心理互动,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家人要破除性别歧视的陈旧观念,淡化生育性别偏好,正确对待生女孩这个事实,尤其是丈夫,要关心体贴妻子。另外,家人不要矫枉过正,要避免反向作用。反向作用是指以和内心意向相反的态度或行为,来处理不能被接受的欲望或冲动的心理机制。比如思珊的婆婆和丈夫,心里多少会有些遗憾,于是在不知不觉间出现了反向作用的心理,表现为过度的甚至反常的热情。这反而加重了思珊的心理压力。如果心有遗憾,不妨实话实说,把心中的遗憾用恰当、理性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后面对现实,该照顾孩子的照顾孩子,该照顾产妇的照顾产妇,这样才会减少产妇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