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式教学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反思式教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反思式教学案例

反思式教学案例范文1

 

行政法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作为法学必须的专业课程,其教学目的不应局限于考查学生对行政法学体系结构与基础理论的掌握,更多是对面临就业学生的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在主观和客观方面都做好准备。这样的教学目的基本上决定了行政法学既是通识教育又是职业教育,采用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既照顾了学生对于法学知识理论体系的学习,又培养了学生处理行政执法案件的实际操作能力。

 

一、案例教学方法的反思

 

首先是案例质量良莠不齐。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因此正式法的渊源中不包含判例,同时也没有权威的案例汇编。虽然目前教师们已经努力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案例教学的应用,但是在案例的搜集与整理方面仍然难像英美等国那样信手拈来。国内教学案例的来源非常繁杂,诸如报纸、杂志、各种教学参考书籍,还有很多是以自己的案件现身说法,很多案例由于时间久远,缺乏现实感、时代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是教学设计过于简单。笔者以为法学案例可大致分为示例型案例和研讨型案例。示例型案例是通过对案例分析的手段强化理论知识的理解,选择案例时通常会对案例进行适当的简化,突出表达案例与该知识点的印证;研讨型案例主要以培养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力为目的,具有存疑性。示例型案例分析的方式占据主导地位,案例的功能基本局限于对所授知识点的解释,研讨型案例作为了学术论坛、学生沙龙的素材。这样的教学设计实际效果是有限的,提升学生思考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功能欠佳。

 

最后是教师和学生作用两级化。案例教学的授课方式主要是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理解案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最终得出结论,其所涉知识点的深度、广度和学生的准备时间等,基本是由教师控制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英美国家的法学案例教学中,学生通常是占据主导地位,在探讨问题时,各种观点自由交流、激烈碰撞,教师只是起辅助引导的作用。我国法学专业的学生从高中直接升入大学,按照概念—命题—定理—固定答案的思维方式运行了十多年,这样思维方式与法律思维不在一个步调上,用这样的思维去解决生活中高度不确定的形形的实际问题,难度系数过高。由教师选取案例并引导发问,阻却了学生们对案例设问的权利,使得学生们探究意识和批判意识受到影响。

 

二、一些改善建议

 

首要任务是做好案例的收集整理工作。案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和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效果,一个好的案例能把部分真实的社会生活在课堂上生动展现,另人感悟、引人深思。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必须谨慎。案例的来源真实是开展教学的前提和,那些为了印证所授知识点而生造案例的做法应当摒弃,若学生无法置身于真实的法律环境当中,那么其教学效果也只能停留在对知识点简单理解的层面上。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定期更新案例题材数据库,做到与时俱进。当然,这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工作。教师针对授课需要挑选可以充分体现所授知识点的案例展开讨论,使学生们能够及时了解专业动态与发展趋向,使学生对现实法律运行环境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适应性。案例的收集和整理是目前案例教学中最弱的环节,因此需要法学教育工作者更加努力的去做好这项工作。

 

其次是精心设计案例教学的环节。无论课堂上使教师占主导地位还是学生主动自觉的探讨都不是我国行政法学案例教学的理想状态。笔者在日常的案例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仅仅满足于填鸭式教学,只是被动地从老师那里接受知识,从不去独立思考,这样的学习态度非常不利于案例教学的发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地去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就精心安排设计案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课前的准备工作,案例如何抛出,围绕案例的模拟练习如何展开,练习结束之后的反馈和总结如何进行等等。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发挥其必要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们各抒己见,使学生明白,分析问题和论证方法远比结论本身更重要。模拟练习的安排应当尽量多元化,这样可以使得学生们尽可能地亲身体验到法律职业中不同角色的要求,培养他们综合运用各种法律资源,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技能。

反思式教学案例范文2

论文关键词:管理学;案例教学;对策

1案例教学法:管理学课程教学的一大法宝

案例教学法,就是把案例呈现在受教育者面前,请受教育者进入被描述企业的情景现场,进入管理角色,以这个企业当事人的身份,一起探寻企业成败得失的经验和教训。通过案例教学法,提高受教育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管理艺术的升华。积沙成塔,使受教育者培育出智慧的灵性,提高经营理事的能力。案例教学法自20世纪初被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用于管理学教育以来,已为多年的职业学校管理学教学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管理学案例教学实践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解决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要真正掌握知识,必须把管理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管理实践, 从实践中升华、提高。而管理案例教学实质上为学生提供了把学到的管理理论知识用于管理实践的一个绝好的机会,有效地缓解了学生接触管理实践难的矛盾。

其次,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同于 其他教学方式的是,案例教学改变通常的教学活动过程, 学生成为了教学中的主角, 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接受知识与主动探索并举。由于案例讨论可以大胆假设,可以从多个方面寻找答案,这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老师布置案例讨论的内容后,学生们就立刻认真阅读案例的背景资料,认真思考、分析,这样就大大调动了原本较为懒散的、学习动力不足的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提高了学生管理实践的本领和艺术。通常,管理的艺术性在于管理科学的实践性。实践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在企业管理中,在一定的科学管理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如何管,没有统一的固定的管理模式。任何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管理的本领是通过学习管理的科学知识得来的,是通过长期管理的操作实践培养得来的。正所谓实践出真知,而案例教学就以其较强的实践性很好地弥补了理论教学的不足。

2 当前管理学案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1)案例本身不尽丰富和合理,针对性和实用性还不强。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本土的企业管理的经典案例为数不多因而难以搜集,结果在选取案例时只能借鉴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案例或者是国内知名企业的案例,但是这些案例往往负载着浓厚的文化色彩,而且要么综合性强,学生因缺乏实践经验而难以正确分析,要么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差,不适应企业现实发展的需要。 转贴于

基此,为了增强案例分析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尽可能选择贴近生活的案例。如来自校园生活的案例,由于学生和教师对于校园情况都比较熟悉,因此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开展讨论,教师也容易引导,通常比采用社会上的案例和国外的案例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二是深入地方企业,进行企业管理实践过程的考察和调研,把企业的经营实例引入课堂,丰富其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2)大多数教师缺乏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企业管理本身感性认识不足,难以适应案例教学的要求。说得多,做得少,纸上谈兵,对于整个教学活动的掌控能力严重不足,选材不精当、分析不透彻、点评不到位的现象较为普遍。为此,注重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简略地说,以下思路当可借鉴:一是加强教师下基层、下企业,将“双师型”队伍建设的进一覆盖面步扩大到企业管理、经济管理这一领域,而不只是工业制造等技术类教师。因此,就要和企业主动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定期分批组织教师到这些企业进行实践实习,提高教师实际工作能力。二是教师本身注重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诸如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国内外举办的案例教学研讨会;或者组织教师外出观摩,学习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或者聘请知名教授传授案例教学经验和体会。三是系统的案例教学培训。对教师的的案例教学培训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实施。

(3)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尚还存在较多的局限。案例教学绝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它还是学生展示、锻炼自己思维和辩才的“舞台”。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学会采用多种方式启发、引导台上台下学生的思路,同时要注意控制整个过程的节奏;要不失时机地做一些精彩的点评,以调动全场气氛,必要时还可顺势展开一场课堂辩论或者情景模拟表演。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还是停留在“教师举例讲解”的阶段,与学生充分参与的“案例实践场景”还相去甚远,这就需要多方努力:

第一,做好管理学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针对课程内容, 确定案例的层次和数量;精心分析案例, 结合教学内容提出讨论的问题;布置教学案例, 提出明确要求。

反思式教学案例范文3

关键词:心理暗示;化难为简;地位抬高;榜样对比;激将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066-01

心理暗示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影响的方式,它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以无抵制的接受为基础,通过语言、行动、表情等符号,含蓄而间接地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不是劝说,用不着说理,暗示不同于命令,用不着强迫。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性格、心理的发育和健全阶段。他们比一般人更需要别人尤其是老师的理解、信任和尊重,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出现失误甚至挫折都是在所难免的,这时,我们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做的不仅仅是善意的批评和严厉的呵斥,不妨适当运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使我们的育人工作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一年级的小学生没有写字基础,但对写字充满了好奇,汉字就像画画一样吸引着孩子,我抓住孩子在心理上可塑性很强,容易接受暗示的特点,利用以下方法在平时的写字教学中进行心理暗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化难为简法

写字并非一日之功,要想写好字也并非易事,但是如果一下子就把困难摆在眼前,孩子们很有可能就知难而退。在教学时我告诉他中国的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想要“画好画”的小朋友就跟我来吧。孩子的求知欲一下子就上来了。那些枯燥难写的笔画就会化成雨丝,化成小草,画进孩子的心里。

2、地位抬高法

万事开头难,孩子们学会了简单的笔画但对于字的结构就很难掌握,也许他写的并不好看,但适时的表扬和鼓励会让孩子们充满信心。我会经常告诉孩子们,我班同学的字写得就是比别班的漂亮,好多老师看了你们的字赞不绝口。孩子们听了往往是得意洋洋。自然而然,孩子们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每每练字他们都是不知疲倦。

3、榜样对比法

在纠正孩子的错误时,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给孩子树立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孩子,使其不断进步。注意恰当运用暗示性对比,“这一笔比老师写得还要好。”“这个字写得太棒了!”这样才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信心。

4、激将法

好胜心强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学习中用暗示性的语言激起孩子的好胜心,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使他很快去完成某项事情或达到某种要求。

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法有两点突出的好处,其一,能使学生意识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信任和期待,绝大部分的学生在这种尊重、信任和期待中会努力改正错误,超越自我,把老师的期待内化,最终达到与老师期待的一致,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从而推动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其二,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不断审视自己,不断提高目标,为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性格打下基础。经过多年的教学,我所教授的班级普遍字迹工整,还有多人次参加校级、区级、市级的书法比赛,获得了好评。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驾驭教材的能力,而且也要注意课堂管理艺术,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发现问题时,教师要少用气,多想法。积极的心理暗示不仅可以在无声无息中解决问题,易为对方接受,而且还可以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严肃课堂纪律毋庸置疑,因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是,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还是他们生活的地方。规矩像山,课堂如流水。在流水的课堂里,教师可以用心理暗示方法把规矩渗透到课堂之中。让学生能够自觉的认识到缺点和错误,就整自己的问题行为。我相信,这比采取直接生硬的批评方式要好的多。

心理暗示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我还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病人懂啊医院看病,一个没病,一个得了重病很难医好,阴差阳错他们两人拿错了病例,结果得了重病的人在不久以后康复了,而另一个本来没有病的人却在不久后一命呜呼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心理暗示的作用是巨大的,消极的暗示能扰乱人正常的心理、行为以及人体的生理机能;而积极地暗示能起到增进和改善的作用,鼓舞人不断的前进。

反思式教学案例范文4

成语故事《焦头烂额》和《曲突徙薪》来自于同一个故事,这人故事较长,要是一遍遍去复述全文,时间肯定不够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成语故事教学反思案例分析,望大家喜欢。、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案例分析范文一第十册语文第八课的内容是成语故事三则.内容《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前两则故事的寓言性很强。故事中人物的真实性显然是不可考的。他们的代号是“有个楚国人”和一个只留其姓的南郭先生。但是故事中反映出来的人性问题是古今中外都普遍存在的。一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诚信自吹自擂,结果导致失信,让人失笑的结果;一个是为了生计或者说也是个人利益,鱼目混珠,最终无法继续伪装而灰溜溜逃走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已经简化到了只剩梗概,寥寥数语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虽不丰满但是有发人反思的力量。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 我在想故事中的道理只需略略点拨便可呼之欲出。那么课堂上怎么让这四十分钟更有价值,更有听头,收获更多呢?

考虑再三,还是决定从人物入手。故事中的人物非常简单,只是一个代表某种意义符号。但是书中古人的缺点和所犯错误却是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重复的。那么深入人物的内心,去思其所思,想其所想,在孩子的头脑中塑造出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贴近人物形象,由人推己,不是更有说服力吗?于是课堂以叙事和议论的形式展开了教学。

以《滥竽充数》为例简单记录一下课堂经过。

揭题后,先认识“竽”字,看字型,观插图,认识了这种古代乐器。接着解释“滥”字,再举例子帮助理解“充数”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弄懂后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提出几个常规性的问题,比如;谁滥竽充数?为什么要滥竽充数。结果怎样?我们能从文章中得到什么启发?等等。这些问题并不难,因此由学生自己读文解决。每个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后连起来讲了讲这个故事。接着继续进行集体交流讨论,目的是引导学生用“今人”的眼光去解读,研究文中的人和事。

如在讨论南郭先生为什么要冒充会吹竽的人时,大家的思维已经开始活跃了。用今天人选择职业时的想 法结合文章中的相关词句来揣测,我们讨论的结果是:1、这个工作比较轻松还挺体面的,可能俸禄也比较高,因为“齐宣王喜欢听吹竽”;2、南郭先生经过长时间考察和慎重的考虑认为的确有机可乘,因为“他总是叫许多人一起吹”,人多不易被发现,他还是有一定的小聪明的;3、此外他还善于伪装。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这是他细心观察和成功模仿的结果。4、他也要养家糊口,可是可能没有什么别的本事,而他又怕吃苦,所以想去冒个险。

接着,我让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个南郭先生第一次伪装时的情景。有的说:“他也很紧张,怕被发现。但是要故作镇定,避免穿帮。”有的说:“他不会很紧张,因为他已经从混进来的过程中发现那个齐宣王肯定不会识破他,周围的人也不会多管闲事,说不定还有跟他一样滥竽充数的人呢。”不管怎么说,第一次南郭先生确实成功了,得到了俸禄。这一环节的设计,实际上是要学生了解人们在犯这样的错误时候存在的侥幸心理。以及当错误没被发现时的沾沾自喜,自以为是的想法。这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反应的。这个讨论的结果正是我想要的——让学生由文中人物联想到自己,检讨自己。接着我们继续想象南郭先生拿到俸禄后的得意样子。让学生把刚才讨论得到的想法变成语言说出来,进行说话训练。“他怎么想,怎么做,有什么决定。”注意表达的逻辑,把前因后果有条理的说出来。这个说话训练其实也是对故事的上半部分的一个小结。

紧跟学生的发言我用这样一段话来过渡教学环节:“确实,在今天的社会中有不少人善于伪装,也会耍小聪明,取得了一定的利益。但是这样不诚信的行为能永远装下去吗?”故事继续发展,我们的讨论也在继续。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即位了,当南郭先生听说这个新王喜欢一个个听吹竽时会是什么样子呢。学生继续走进人物的内心,以角色表演的形式,替文中南郭表达了紧张,烦躁,害怕,如热锅上蚂蚁的样子。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认识人物的错误。再其他同学对文中人物说一句精辟的话来帮助南锅先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这时候如“骗的了一时,骗不了一世。”“真才实学才能受益终生。”“知错就改,为时不晚”等精彩话语很自然的出现在学生的语言中了。这样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这两个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课堂轻松幽默,学生议的热烈,说的精彩。感觉非常好。作业是续写这个故事,要求从人物的性格,思想的可能性,推测故事的不同发展结果。

与文中人物的充满人情味的进行对话,使课堂变的很鲜活,人物形象不在是一个符号,而成了身边的人,或者就是自己。这样的语言训练发自内心。这样的思想教育就更能打动孩子的心吧。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案例分析范文二过去,在校本成语故事课的教学过程中,有两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一个是一节课学两个成语故事,时间总是不太够用,有时只能完成一个故事的教学任务。再一个问题是我每次讲完故事,就让学生说出喻义。学生往往乱说,因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还不到位,我就让他们再复述故事,如果学生还说不准,我怕时间不够用就给出现成答案。让学生硬把答案记住。

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我在教法上不断探究,终于寻找到了较好的教学方法。

过去我是让学生全文复述故事或全文表演故事,这样耽误了好多时间。现在,我只挑能揭示成语原意和喻义的重点部分让学上复述或表演,再设计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地说出来成语的原意和喻义,真是水到渠成,又节省了时间,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如成语故事《焦头烂额》和《曲突徙薪》来自于同一个故事,这人故事较长,要是一遍遍去复述全文,时间肯定不够用。我仔细分析,发现故事当中客人对主人提建议的那段话,就是“曲突徙薪”的原意,宾客说的话就是故事中蕴藏的道理。我就把这两段作为重点,让学生复述,并画图加以演示,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归纳出了“曲突徙薪”的原意和比喻义。而后我又通过设计问题:那些救火的人被烧得怎样?他们的处境如何?引出了焦头烂额这个成语的愿意和比喻义。最后又让学生用这两个成语进行说话练习。由于问题设计精当,不拖泥带水,只用了半节课时间便完成了这两个成语的教学任务。

后半节课,我采用了猜画谜的方法导入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成语的教学之中,由于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新鲜有趣,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我趁机让他们分组表演,把鹬和蚌争斗的场面再现出来,并让学生说出谁赢谁输,而引出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从中得利的道理,自然而然地说出了这个成语的喻义。并通过联系实例让学生加深了理解,并能够学以致用。

这次县教研室老师来听课,我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让学生明白了道理的同时,知道了成语的来源,了解了喻义,学会了使用,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案例分析范文三《成语故事》这篇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讲述了《自相矛盾》《画龙点睛》《滥竽充数》三个成语故事,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却蕴含着丰富的成语内涵。怎样在两个课时内把三个故事全讲完?我决定把三个故事放在一起处理,安排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第二课时研读故事,理解成语内涵。教学环节力求简单,问题设计直中关键问题,使课堂教学真正的达到“简单、有效”!

反思式教学案例范文5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文阅读;和谐互动;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2-0030-02

“和谐互助”教学模式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学生互助结对,通过“学生帮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练学生”,最终实现师徒(师友)共同和谐并进,实现学生之间的双赢。该模式体现了学生自学探究、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精讲多练、当堂巩固的和谐教学理念,便于教师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观看了山东即墨二十八中王磊丽老师《安塞腰鼓》的课堂教学,感觉在语文教学的诸多方面都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精神,教学过程扎实有效。

《安塞腰鼓》课堂教学是“和谐互助”教学模式的范例,它按照“高效课堂”的“交流预习”、“研读共品”、“互助释疑”、“拓展延伸”、“总结提高”五个步骤进行层层预设、逐步推进,既让学生熟练掌握了字、词、句和修辞方法的一般知识,又很好地在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方面教育了学生,感染了大家。其教学的主要结构为:

一、在默读互助中解决文章的字、词

这主要体现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交流预习”中。该环节教师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师友联手解决文中的一些容易读错的字,容易误读的词。在学生读书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在各对师友之间观察、答疑、询问,然后让师友上台共同概括出表现安塞腰鼓特点的语句,并说说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经过这样的默读通读课文,使学生不仅自主掌握了字、词,而且了解了文章的大意。

二、在研读互助中品出文章的形式美和内在美

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教师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这种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可以大声地读、慢慢地读、快速地读、抑扬顿挫地读、相互交流地读,整个课堂气氛空前活跃起来。当学生读熟课文后,教师又指导学生精读课文,让学生在师友互助精读中读出“鼓中情”――“安塞腰鼓”的美,美在哪里?“文中美”――《安塞腰鼓》的美,美在哪里?两个“安塞腰鼓”不同标点符号的运用,充分展示了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读书方法,也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在文中“重点读”的语句和段落。为了让学生更熟练地掌握朗读的技巧,教师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大,大而不喊;慢,慢而有情;快,快而不乱;稳,稳而有度”。这时,师友各自朗读、思考、互助纠错,徒弟会的先让徒弟讲,徒弟不会时师傅给徒弟讲,徒弟会了再讲给师傅听,师徒都不会的时候,师傅向其他师傅请教后再给徒弟讲,教师进行点拨。通过以上不同形式的朗读,最后师友走上讲台尽情展示朗读的成果,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

三、在师友互助重点读中深化文章主题

在第三个环节“互助释疑”的教学中,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齐读,师友互助(反复读)读重点的语句和段落,在读中体会、感悟文章的写作技巧和思想感情的深意,同时教师提出“文章仅仅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吗?”这一反问把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推向了一个更深、更高的层次。当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用意完全理解和掌握后,教师则水到渠成地以精炼的板书展示了《安塞腰鼓》的形式美和内在美:

四、在激情朗读中学以致用

在教学第四个环节“拓展延伸”和第五个环节“总结提高”时,教师通过让学生观看国庆阅兵式上女兵方队飒爽英姿的视频,要求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师友进行现场即兴解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师友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后,教师让学生以击打课桌节拍(模仿安塞腰鼓的鼓点),来鼓励学生做人生路上的敲鼓者,从而在中结束全文的学习。

王磊丽老师讲解《安塞腰鼓》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读”,最成功的一点也是“读”。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默读、朗读、齐读、精读、重点读等各种形式的读,来感知作者的主要写法,在读中品味文章的“美”,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感情,在读中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既领会了文章的主旨,又在师友合作探究中,经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对知识点的掌握,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本节课教师的讲解、点拨、评价不足5分钟,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自己在读书,在活动。

反思式教学案例范文6

情景剧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或协助学生以戏剧小品的形式,生动再现课文知识点的一种课堂艺术表现形式。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激发学习热情,同时在培养学生的收集和处理资料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只有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并乐于体验,创造性地体验,才能真正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教师在选择教学形式的时候,就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兴趣所在。而笔者所任教的学校初中生生源优异,普遍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的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表现欲旺盛、参与活动的意识浓厚,同时也极富娱乐精神。课堂情景剧教学法就是学生能够运用且乐于运用的有效建构方式。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情景剧,防止情景剧流于形式,让情景剧真正为课堂、为学生服务呢?笔者结合七年级上册“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的内容进行了一次尝试。

2 案例描述

2.1 片断1

“病毒的发现”情景剧:剧中角色有伊万诺夫斯基(科学家)、农夫、助手。剧情大致如下:心急如焚的农夫拿着生病的烟叶请伊万诺夫斯基帮忙,伊万诺夫斯基看到病烟叶之后产生疑虑:“难道是由细菌引起?”于是叫助手将病烟叶捣成汁并用细菌过滤器过滤,然后注射到正常烟叶中,几天后正常烟叶生病了,伊万诺夫斯基产生了疑问:“这是怎么回事?不是用细菌过滤器过滤了吗?”最后以伊万诺夫斯基将这个问题抛给现场学生为结尾。

“病毒的发现”这一环节,教科书的介绍比较简单,而这个过程在病毒的研究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有必要进行适当补充。学生精彩的表演让这一环节更显丰满生动,课堂上不时传来的笑声足以说明情景剧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而表演者对于细节的刻画和剧中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让学生更能体会科学家勇于实践的精神,也进一步明确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方法。最终以问题为结尾,又使得情景剧不仅仅是停留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层面,同时还激发了学生思维,升华了情景教学的内在意义。

2.2 片断2

“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情景剧:剧中角色有大肠杆菌、噬菌体、非典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剧中将病毒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的关系比喻成衣服和身体的关系,将病毒寄生的细胞比喻成居住的房子。通过病毒三兄弟的自我介绍和互相吹捧、挤兑,将病毒的结构、生活方式、种类等知识点生动直观展现。

“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是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其中的知识联系紧密,层次清晰,但内容比较抽象。改编成情景剧之后,通过学生生动夸张的演绎让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有趣。此外,初中生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这一环节距离前一个情景剧大约间隔了15 min,在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将要下降时再度出现情景剧,毫不费劲地将学生即将偏离的焦点拉回课堂,提高了课堂效率。从学生兴致勃勃的样子和练习的完成效果,可以看出他们在欢声笑语中轻松掌握了重点。

3 案例反思

从这两个情景剧可以看出,在课堂中合理使用情景剧不仅让课本知识更立体生动,提高学生对生物课堂的兴趣,同时提供一个让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

3.1 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是情景剧实施的关键

克伯屈指出“要给年幼儿童提供足够的自由和机会,让儿童在教师明智的引导与管理之下练习发自内心地自己确立目标和选择目标,练习自己订出计划、执行计划、作出判断和评价”。编写剧本是情景剧实施的必要前提,教师和学生谁编写更合适呢?平日的师生互动已经让笔者领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欲望。虽然学生缺乏相应的情景剧编写与组织排演的能力,教师不能因此而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因为情景剧的编写、排演、表演的过程就是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探讨,独立于教师之外的一个创新性的学习活动。因此让学生编写剧本,这样既符合新教育理念也能锻炼学生对资料的处理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具体步骤如下:(1) 全班范围招编剧;(2) 布置编剧熟读课本;(3) 考察编剧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程度;(4) 把两个情景剧的具体要求告诉编剧;(5) 编剧上网查找资料并完成剧本的编写;(6) 完善修改剧本。

而在演员的选择方面按照自愿的原则。因为初中生大多渴望被关注,但当同学都将焦点集中在他身上时,往往会感到紧张甚至不知所措。课堂情景剧的参演者一般只有寥寥几人,纵目睽睽下的表演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一大考验,有勇气报名的学生至少说明自信和对此事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信是成功的关键。在角色确定方面主要根据个人意愿并结合学生们的推荐。此外,在排练时小演员们也运用自己的智慧让剧本更生活化,把一些时髦用语串入其中,还制作了小道具比如头饰、卡片等,靠每个人不断努力、不断完善才有了最终的情景剧。

3.2 教师的指导是情景剧实施的助力

克伯屈还指出“教师的任务在于利用环境,激发学生的动机,决定目的的选择,指导学生制定计划,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教材等;此外,教师要从旁予以不断的鼓励,以增加学生们的学习热诚和兴趣、减少学生们的学习挫折到最低的程度”。在剧本编写和实施过程中,教师怎样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呢?

首先,教师要选好适合编写成情景剧的内容,要构思好这一环节要体现哪些知识点。课本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或有必要改编成情景剧,情景剧要为整节课服务,比如它可以是导入部分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是用来突破重难点,而当教师确定大方向后,学生在编写剧本时目的性更明确,自然事半功倍。

其次,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完善情景剧,尽可能通过排演加以点拨,及时改进不足之处。有的学生的表演经历并不少,对于表演有自己的见解,教师应采纳表演者的合理建议,并及时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但有时候难免为了追求娱乐效果,太过了,这时教师应该及时提醒点拨,避免情景剧变成闹剧。

此外,教师要给表演者充分鼓励。一方面要调动全场气氛,给表演者带来更多的表演激情,另一方面也要做好灵活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准备,尤其要照顾好表演者的感受,给予充分的肯定,避免学生因紧张等因素造成表演不当而产生负面情绪,处理不妥当很可能给今后的教学带来不良影响。

3.3 师生共同发展是情景剧实施的结果

克伯屈主张“教育属于生活,教育是为了生活”。教育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学生生硬的知识不如让学生在实践中去领悟。在编排情景剧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编写剧本、角色扮演、制作道具等,体验了表演的乐趣,发展了动手能力、创造力及独立思考能力、论辩能力、与人沟通的技巧等。学生学到的不仅是有用的知识,还有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积极作用。不仅如此,教师从中也是受益良多。当然,不可否认辩论、情景剧表演等这些热闹的教学方法确实耗时耗力,这种“消耗”值不值得呢?确实,课改至今大量以小组讨论、两队辩论、情景表演、成果汇报等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活动比比皆是,人们开始怀念返璞归真的课堂,而且只要是出现这种看似热闹的课堂活动,总感觉在作秀。但从这次亲身尝试中笔者的感受是:这种“消耗”是值得的。具体如下:

(1) 排演节目是一次很好的师生互动,不仅增加彼此的感情,教师还深入了解了当下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喜好,对今后的教学开展有很大的帮助。

(2) 在编剧、排练的过程中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相信经过这次磨练,学生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3) 课后有的学生向教师索要表演时的录像,有的学生问什么时候还能演。相信这次愉快的经历会成为他们青春岁月中美好的一页。若干年后当他们打开电脑回忆曾经青涩的表演时,那会是一种怎样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