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

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范文1

【关键词】当代大学校园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我国大学校园的发展趋势

1.1 办学模式多元化、综合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从量上的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以便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在质上倾向于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于是,各个学校都在努力探索自己的特色,找寻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

1.2 长远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校园管理

大学是一个创造知识和追求真理的地方,校园管理要站在大学总体定位、构想和布局特性的基础上。在学校发展进程中逐渐促成匹配学校人文精神的整体环境,保证校园整体的长期性、稳定性,形成具有丰富时间性的空间并保持长期的发展模式。同时,也要让校园规划和管理具有灵活性,能根据学校的变化进行微调,既可充分利用具有限定使用年限的设施,又可以预留足够的空地,以便将来随着校园发展的需求,局部性地对建筑物进行改建或者增建。与此同时,必须努力保持需求平衡并妥善运营还没有形成固定化利用形态的设施[1]。

1.3 开放的空间构架

大学是教授、专家、学者和学生等自由交流的场所,具有科研、教学、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功能,大学之间的联合和大学内的学习互助比较频繁。在校园的规划和建设中,既要有“整体”性的理念,体现严谨性和统一性,又要能透视“内部”的建筑物等,形成进出方便的空间构架。同时,要设置公共空地,即开放空间。这样的开放空间不但可以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的讨论氛围,促进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也可以作为人群休息活动的场所。我们所指的开放空间不仅仅是绿地、广场、运动场等一系列可以供人群活动的外部空间,也包括研究室、图书馆等建筑物内部的开放空间,甚至还可以链接到大学外部的开放网络。在这样的开放的空间环境下,不同立场、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和学生就可以跨越专业的界限,共同来营造一个聚集着不同类型的人群的空间。同时建筑物的标识也很重要,应根据已确定的学校品牌定位及宣传主题,进行品牌宣传的首层设计,即VI设计。简而言之,VI设计就是对外宣传主色调的确定,决定着品牌宣传的第一直观视觉效果,是学校品牌对外宣传的第一感官,必须高度符合学校的办学历史、文化底蕴及自身办学特色,形成耳目一新、独具一格的宣传效果。

大学校园设计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2.1 大学校园新理念

2.1.1整体化

整体化即强调大学校园的整体设计,提倡从整体校园范畴研究最适宜培养新世纪人才的规划模式。在理论层面,整体设计视大学建设为一个系统工程将涉及规划的各要素归纳为一个整体研究对象进行考虑。具体到方法论.整体设计既强调各专业(规划、景观、建筑)的整合.也强调多学科(社会学.建筑学、生态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等)的文叉渗透与相互促进。从实践角度讲,整体化校园规划强调以清晰明确并贯彻始终的规划结构来统领全局,对功能分区、文通流线、绿地景观等的规划均须依据设计的核心理念进行合理安排:注重对建筑群体的轮脚造型、外部空间形态.环境氛围的整体把握以营造丰宫而统一有序而充满灵性的校园空间:反对孤立.片面地从校园局部入手进行规划(图1,圈2,图3)。

.

2.1.2 生态化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生态可持续观念是当今建筑与规划设计发展的大方向.校园规划应以薄,自然生态为优先原则强调营造缘色校园还,注孟能源的节约、资源的再利用.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排放等方面的问题。以校园绿化环境的曹造为例一方面要对荃地中的自然山地.河流湖沼等原有生态环境采取以保护为主的策略.结合功能分区建构校园的整体生态环境布局。另一方面.也要,视人工生态绿化的规划.使人工与自然环境触合渗透相得益彰.校园规划应该根据校方提出的建筑面积要求.规定合理容积率和绿化率.并严格贯彻执行.最终为校园营造出山水相映绿树成阴鸟语花香、优美而健康的生态景观和人居环境《圈4,图5)。

2.1.3地域化

地域化强调综合当地地域及校园文化的特点.营造出独具特色的校园空间与文化氛围.首先.规大学是人类精神的殿堂,如何创造一个优雅宁静而且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非常必要。创新是现代大学提出的第四个功能,所以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是大学办学的根本宗旨,也顺应了国家自主创新的战略。划应要充分考虑攀地内部及周边的自然环境条件、气候特征和城市背景.针对其特点进行结构布局。其次应注地域文化[3]。

2.1.4人文化

人文化就是要以人为本在校园规划中充分考虑并薄,使用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创造既能满足师生学习要求.又能激发文流创造的空间和场所.主要内容包括:强调环境育人.1视公共空间与室外空间的创造及优化.建构多层次的交往场所:依

据尺度人性化、以人为本.步行优先等原则组织多个文往空间及校园教学中心区的公共空间。

2.1.5 场所化

社会交往、信息交流、知识讨论的空间环境在校园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校园中创造这样的信息环境:老师与学生可以不期而遇,坐下来讨论学术问题,使创意在讨论与交流中迸发,课内课外学生均有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相互交流学习。校园交往的空间往往是多层次的。先是室外多层次的公共的绿化平台,再至室内外的小尺度过渡空间,最后到具有较强领域性的室内空间,形成了多层次互相渗透的交往空间。

校园规划设计中,首先应尊重自然环境,使校园建筑设施与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让高校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时心情愉快。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通常把校园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设计:一是规划校园中心区域设计,以水系原貌、自然山水景、人文景观为主,以小广场、活动中心、人行步道为辅,人们可以沉浸于自然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群体组团设计,包括建筑群之间的空间、建筑物之间的庭院空间。在保留已有建筑数目、水文景观的基础上对空间进行再次改造;三是在建筑物内部设计,应该适当地增加人工绿化生态环境,如绿化廊道、屋顶绿化、墙面绿化、绿化平台等。这样将三大部分成为有机整体,使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协调一致[2]。

2.2 大学校园规划的新方法

我国大学能发展到今天如此大的规模,是过去没有预计到的。传统的校园规划主要是依靠道路网形成的流动空间或绿化系统形成的平面空间结构。它们的共同点就是依据有形的物质要素构建空间的骨架,形成发展的基础。这种依据物质要素对空间形态进行控制是传统校园的规划大同小异的重要原因,学校没有根据自身特点形成一种具有校区自身的特色的规划模式。

校园物质空间的规划既要求我们保证艺术性和统一性,也必须保证其未来发展的适应性。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基于一种非物质的控制元素来形成校园空间网络结构,才能做到既真正控制校园的秩序,又保证未来建设的适应性。这种非物质元素是空间秩序形成的主要依据(见图1)。

图1 西南科技大学校园规划

2.2.1 轴线要素

大学的空间轴线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由建筑、绿化等围合而成的经过艺术构思形成的空间轴线,如西南科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天津大学等等,其入口都有明显的轴线。二是由自然山水与现状地貌形成的空间轴线,可称为现状轴线,如厦门大学的海岸轴线。引入城市总体规划常采用的发展轴概念,将时间纳入空间发展规划之中。自然轴线、艺术轴线和发展轴线是对校园空间和不可预见的校园空间发展进行控制的有效手段,达到了保证空间整体秩序、艺术性的目的,也具有适应未来的不可预见性的能力。

2.2.2 空间模数

空间的尺度是空间的重要属性。现有大学中有许多整体特征明显而和谐统一的例子,如华南师范大学、集美大学。它们很明显的特征是城市肌理明确,整体风格统一,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个明显的尺度模数,形成空间发展的基本网络骨架,对空间尺度进行控制可以有效地建立空间秩序。采用建筑学中的模数制,可以规定空间尺度的模数,以模数网格为空间发展提供一种秩序,又可以加快设计速度,提高施工效率、降低造价。

大学的建筑物大部分长度在60米左右。通过规定统一的建筑基地大小和建筑红线范围,就能使得校园大部分建筑物统一在一个模数网络中。这种模数网络控制的方法能有效地保证空间的秩序,并且对大学的规模扩张毫无限制,在网格的控制之下,未来大学校园的空间布局与建筑方案具有多种选择的可能。

2.2.3 活动单元的连接方式

对于巨大的城市尺度而言,建筑单元是相对可以把握的。大学校园因为其基本功能的明确性,根据大学所需功能的组织方式,可以将大学的功能分解为一个个功能的组合单体,在空间上,形成一组组的建筑组合单元,对每个组合单元进行研究,控制其基本单元的形式或功能需求,就可间接对空间秩序进行协调。这些基本的结构类型如同生物的细胞。细胞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不同的生命体,但是基本单元的组织需要规律,从而形成了正常完善的生命体。

不同的方案可以有不同的组织方法。许多大学以院系为单位组合而成。学生活动单元类型越多,其组合形成的整体空间形态变化的可能性越多,单元为基本单元,基本的空间单元越小,内部结构类型越简单,但基本的空间单元规模越大,单元类型越少,其组合形成的整体空间形态变化的可能性越少,但基本的空间单元内部的结构类型却越多,选择什么依据作为校园的基本单元,与大学的组织方式相关。

规划设计和控制的重点之一是基本的空间单元组合类型,其类型规定的越具体,类型可选择的种类越少,校园未来空间发展的秩序性越强。大学校园的发展趋势是以知识为核心组织各项活动,选择以知识活动形成的知识元为基本空间类型,可以形成对大学校园发展空间结构的适应性控制模型。

3 结论

总之,现代大学校园规划的大趋势就是结合各类高等学校自身的特点,将行为环境与形象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环境幽雅的充满书院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的规划还要充分考虑校园未来的多变性,保证未来空间的有序发展。本文总结了当今大学校园规划的新理念新方法,希望能给其他规划人员和相关专业学者带来一定的启发使他们深化对于校园场所内涵的认识.并在今后的大学建设中更好地塑造具有地域、文化、时代特色的校园环境品质。.

参考文献

[1] 吴志强,卢仲良.大学城空间形态的弹性控制方法.城市环境设计,2004.2

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范文2

关键词:景观规划;高校;校园;设计思路

中图分类号:J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062-01

在近十年来,我国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建设成就。良好的校园环境将对校园使用者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老校区在保持传统校园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改建和扩建,在规划中加入新的设计理念,相比较与传统的规划设计理念有了较大的发展和突破;新校区则结合现代人的审美理念和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对高校校园进行设计。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应该建立在对使用者的生活需求和精神上的需求,关注自然与环境、人与环境、使用者的需求与体验以及精神与物质相互协调的关系等。

一、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含义

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是指如何合理而有效的安排高校校园内的空间,为高校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环境优美的科学和艺术。

在当代,随着人们的审美理念、需求和社会文化的变化,对于大学这样一个在推动社会和人类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地方,有些过去的景观规划设计手法已不再能满足现代高校校园的要求。

二、当代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路

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知识经济的兴起,教育改革和人才竞争等促进了大学教育的迅猛发展,学生人数显著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大学校园的新建、搬迁、合并、扩建和改建,社会形式和需求的变化势必要求相对应的高校校园规划与设计。当代高校发展的新要求和新认识,使得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体现出以下新趋势。

(一)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更加关注“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原则。当代的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在以传统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开放空间,供使用者休闲娱乐,丰富校园中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为保证师生出行的安全与方便,避免人车混杂,交通组织多用人车分流式的道路系统。无障碍设计成为当代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关注的热点。

(二)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更加关注多功能综合利用

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推行,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德、智、体、美等各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在规划设计中,除了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和生活服务等部分外,有些学校还在兴建了一些与社会接轨的小型工厂和研究所等,做到理论与实践、产业、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

(三)高校整体景观规划布局集约化和集中化

当代高校建设面临信息时代的挑战,科技日新月异,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融合和渗透是当今科学研究的大趋势,学科内容更迭频繁增进不同学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各种教学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运用,弥补传统馆系来往少,交流不方便的不足,使得各个学科之间的教学设施相互使用,减少资源浪费。如语音教室、印刷中心、实验室等,过去“系馆”的概念逐渐被“学群”所取代。

(四)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更具开放性

国外许多高校跟城市以及周围的社区是密不可分的,学校周边不设围墙,社区与学校没有明确的界线,根本区分不出哪里是学校,哪里是社区,仅仅是通过路标的标识来区分两者。

(五)高校校园规划设计更加关注校园人文气息的营造

高校是继承与传播文化,培养人才的场所,校园环境无疑在塑造学生个性和品格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要关注人文环境的塑造,使校园环境实现对人的关怀,营造成使用者的精神家园。高校校园的场所精神是校园生活和校园空间环境之间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

(六)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更加关注智能化

高校是传授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场所,在校园规划设计、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中,应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智能化主要体现在远程教育、办公自动化、建筑设施的自动化、通讯自动化。如教学上普遍采用电脑、多媒等先进的技术,图书资料部门广泛使用自动检索系统,建筑的自动报警消防、自动控制电梯和扶梯、网络会议、电子邮件、校园一卡通等。

三、当代高校校园景观规划的设计思考和总结

当代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呈现多姿多彩的情况,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规划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营造出浓厚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做到美观、生态与实用的完美结合,重视景观的可持续性,创造更好的能满足校园使用者生活和精神需求的场,规划设计出更加人性化的当代高校校园环境。

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范文3

[关键词]大学校园规划;山水园林高校;玉溪师院;有机空间

[DOI]10.13939/ki.zgsc.2016.38.157

1 大学校园空间发展历程

大学校园空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传统四合院封闭式校舍到现代开放式校园和建筑的发展过程。从16世纪剑桥“开放四合院模式”开始,目的是让中心草坪引入阳光和通风,也促进校园与周边城市交流的可能性。这种形式产生了明显的中心和轴线,直接影响到后来校园发展的模式,哈佛学院建筑的原型就是来源于此。随着社会环境教育思想的改变,校园的尺度和围合程度也随之变化,由原来的封闭逐渐向城市开敞最后形成向开放的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

美国建筑师墨菲在1914年做的清华校园规划,引入西方新古典主义学院派规划方式,以四方院作为空间基本单元,将主要建筑沿中轴依次展开,功能分区明显,后来也成为大部分国内传统高校的空间模式。燕京大学校园规划采用的是中国传统造园手法,结合圆明园在内的几个古园遗址确立规划构架,“留白”式的将中心区湖光山色保留,沿湖岸布置重要建筑,并采用院落结合地形组织空间,将现代大学的功能要求与中国传统意境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湖光山色的校园美景,堪称校园园林的典范。在今天知识经济的时代、全球化背景下,当代高等教育理论正在发生转变,大学的职能已经由过去封闭的“象牙塔”式逐渐向社会开放融入到社会的发展中去,体现作为教学、科研、交流三者合一的载体。而校园规模形态以及组成方式也日益复杂,总体上呈现不规则布局和有机结构,充分考虑人的尺度和校园行为心理,设计手法更加注重连续性、多样性,综合规划、建筑、景观三方面的内容,在使用功能和校园生活之间建立联系。建筑设计注重整体性、地域文化以及生态性,集群式的处理方式形成了层次更加丰富的组团空间,这些新的教育理念以及相关建筑新技术和校园新的规划思路的提出也为校园景观设计指出了新的道路。

2 山水园林高校的空间形态

山水园林空间是非几何、自由式的布局,在其自然随意的空间表层下,实际上是深层的严谨秩序,因此这种非线性的关联方式难以从逻辑理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和归类。校园空间从几何形态上看,每个校园各不相同、千变万化,涉及校园规划的思路以及新旧校区更替变化的过程,因此需要寻找主导作用的、能够比较清晰辨别的形式存在。通过图底关系对比的方法从空间虚实对比关系来分析大学园林空间的类型,进行形态上的归纳,以期寻找到山水园林高校校园空间的共性。

研究高校环境空间离不开建筑空间。大学校园整体空间是由建筑空间与大学园林群落构成的,建筑空间是实体部分,大学园林群落是作为“虚”空间穿插和组织起建筑空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形成协调统一的有机体。二者的结构关系类似于生命细胞内细胞核与包裹在其周围的、流动的并且内外能够相互交流的细胞液之间的关系(如图1、图2)。校园主体的建筑空间呈现集中复合的核心性,园林空间在其中起到组织和调和整体的作用,以流动、有机的空间组织方式为师生融合校园建筑空间及其他功能性区域之间的联系,形成复合状态的有生命活力的校园整体空间结构。正如丹下所说的“精彩的不是一座座个体的建筑,而是凭借它们非常奇妙的配置而形成的环境。”

3 玉溪师范学院校园空间形态分析

现以玉溪师范学院为例分析山水园林高校空间形态。玉溪师范学院位于云贵高原生态城市玉溪,与红塔集团毗邻,利用原有山地地形进行规划设计,在原校址东面上扩大建成新校区,是典型的山水园林式高校。由于山地地形高差较大,校园总体呈现明显的组团分区,各学院利用高差不同而坐落于不同的台阶上。这种利用高差划分出台地并进行功能分区的做法,是适合山地场地设计的最佳方式。

3.1 动线流通型空间

山地地形高低错落大大丰富了校园建筑布局形态,同时具有良好的植被和极佳的自然环境。规划从老校区主校门到新校区大门交通为主要景观大道贯通东西,主干道呈现顺应山势、蜿蜒曲折的形态。建筑分散于不同高差的台地上,并不是完全按照南北朝向布置,局部根据地形调整朝向,总体呈现长条状的形态布局。通过条状建筑错落布局和组合能够围合出大小不一的类似街道的空间形态,有利于提供人在空间中的流动体验,也有利于形成丰富的校园生活氛围。动线流通型空间有利于山地校园呼应地形特点,顺应山坡走势成折线或流线,空间曲折多变、形态丰富。(如图3)

3.2 建筑――环境图底分析

建筑是限定和围合空间边界的主要元素,通过校园中的建筑群合理组织空间可以丰富环境的层次。从整体上看玉溪师院的建筑呈散点式分布,老校区建筑较为密集,新区较为开阔。其散布的规律是沿山体走向顺势生成,因此与自然融合是比较充分的,能够让建筑较好地融入自然环境,不会生硬突兀。这种布局方式接近中国山水园林的布局方式,散布的建筑中间留出来不规则的空间,有利于校园交往空间更多功能的产生。总体布局以三条主轴线进行组合,分别是贯穿校园东西连接新旧校区的主轴、旧校区串联各特色历史建筑的老轴线和新区串联教学功能区的新轴线。另外还有若干建筑群围合的户外小空间互相呼应、相互联系,形成较为完整的外部空间体系。(如图4)

玉溪师院环境空间中建筑群有疏有密,较为散乱,绿化空间充分穿插其间,由于有了绿地空间作为联系,整体呈现“形散而神聚”的特征,体现在功能上就是有较为良好的步行空间和体验。这种“集中与分散”的形态正如前文所述像是生物体细胞液包裹着各个功能单位,形成了相互关联和交融的有机整体。校园建筑沿山水布局,“聚合”在一定的地形条件舒缓的地方,形成集约空间;或是顺应山水条件“分散”形成组团格局,中间以绿地群落相联系,形成有聚有散的韵律,这也正是“因地制宜、灵活布局”的体现。

4 结 论

具有山水资源的校园比一览无余的平地更有造园优势,掇山理水一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手段,虽然以山水作为其园林的基础和骨架,但并非一般地利用或简单地摹仿山水原始状态,而是对其进行艺术化地加工改造。山水园林高校的形成原因和最终目的就是要在大学校园内建立起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系统,通过建立起多层次的园林空间来容纳校园丰富的活动,人在其中获得各种微妙的体验。在中国园林规划中,对待自然山水地貌有三种规划方法,值得校园规划借鉴:①依顺自然:尊重和发掘自然美,寻求与自然的交融;②强化自然:通过人工手段,通过组织、改造空间形态,突出自然特色,形成环境特征;③创造自然:修山理水,安排自然,使人工与自然一体化。再现自然,追求真趣,抒发灵性。

随意性的交流正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它包括了人与人的交流以及人与自然的交流,大学园林空间正是促成和唤起这两种交流发生的重要载体,一是作为校园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山水校园创造出多样化的空间形式来满足大学生们丰富多彩的活动需要;二是山水园林所具有的自然属性能够满足人们接近自然的天性,其具体形式和内容也会影响活动的发生和人的体验,影响着学生的气质品格。因此,现代高校将中国山水园林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校园绿地规划设计中,以一定的秩序来加强山水的优势和韵律,形成聚合与分散的合理布局,达到形式与内在的协调一致性,才是山水校园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江浩,王伯伟.大学形态的原型分类[J].新建筑,2007(1).

[2]王建国.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大学校园规划[J].城市规划,2002(5).

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范文4

——题记

一所大学的校园环境、整体景观往往是这所大学留给众人的第一印象。它可以体现出学校的办学实力、办学风格,展现出学校的风貌和特色,表现出学校的整体环境建设和空间格局分布,是整个院校对外的门面,是全校师生员工生活、教学、科研、工作的场所,是学校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

一、生态绿色校园的营建

大学校园,早已不再仅仅是供天之骄子们学习求知的园地,它更是当代大学生们生活、娱乐、运动、交友、彰显个性的天地。单一的教与学的功能对于那些紧跟时尚潮流、追求生活品质的年轻一代而言是远远不能满足他们需求的。在对一些高校的学生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受调学生都认为,一所理想的高校,除了有良好的教学水平和雄厚的师资力量以外,其校园环境的优劣也是他们相当重视的一个方面,他们希望在一个优美、自然的生态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态忧患意识的不断加强,人们对于环境的重视程度和保护意识也不断地提高。大学校园作为一个小环境同样也受到了这样大背景的影响,生态校园应运而生。

生态校园首先是绿色的。只有绿色能够宽厚地将其他校园元素和谐统一地融合在一起。有了绿色的植物,便有了清晨在林荫道间锻炼、在绿树丛中早读的风景;便有了春天早莺在树顶啁啾,夏日蝉儿在浓荫里长鸣的旋律;便有了仲秋丹桂飘香,银冬白雪缀枝的美景,校园才能生动起来。

1.校园绿化的作用

校园绿化与学校的整体规模、办学类型、地理位置、经济条件、自然条件等密切相关。因此,不同的校园其绿化设计内容也各不相同,但都应该发挥以下作用:

(1)可以为师生创造一个防风避暑、美丽幽雅、景色怡人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2)通过对校园的绿化美化,让美丽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其学习热情,丰富其学习生活,提高其学习兴趣;

(3)通过乔、灌、草的合理配置,勾勒出曲折美丽、蜿蜒起伏的林际线,为校园师生围合出各个极富层次感的休息、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的场所;

(4)通过校园内大量的植物资源,可以丰富学生的自然知识,提高认识自然的能力。尤其大中专院校,这种作用更加明显。丰富的树种种群,通过挂牌标明树种,使整个校园成为植物学知识的学习园地。(图1)

过去我国对于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受资金投入等多方面原因影响,往往过多地强调实用功能而较少考虑校园与环境、生态、学科发展、学生成长等诸多因素的关系。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城、大学新校区的建设,各大高校开始越来越重视其校园环境和生态建设。川大江安校区以“曲水环绕、绿岛成荫”为主题,着力构建了一个活水公园式的生态园林校园。天津大学则力图建设一座以水为主体的生态校园。浙江大学将“以水筑镇,以水筑园”,在杭州西部打造一座占地8700亩的巨型“大学园林”。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则充分利用原生态地形,依山而建,建筑与景观穿插在延绵起伏的山脉间,生于自然,融于自然。(图2,3,4)

越来越多的高校新校区开始将绿色、生态、环保、健康等元素融入到校区的规划建设中。其实所谓生态的,就是因地制宜的、破坏和改变最小的,越是生态的,就越是独特和不可复制的。

生态校园还应是可持续发展的。创建绿色生态校园,就是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实到校园规划和建设的各个环节,为大学的发展留下合理的空间。

2.生态校园绿化的特点

校园建设具有学校性质多样化、校舍建筑多样化、师生员工集散性强及其所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各不相同等特点。校园的绿化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精心施工,才能显示出各自特色,并取得优化效果。

(1)与学校的人文历史和发展特点相适应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众多,其绿化除遵循一般的园林绿化原则之外,还要与学校性质、级别、类型相结合,即与该校教学、科研及实验生产相结合。

(2)能融合统一多样性的校园建筑

校园内的建筑环境多种多样,不同性质、不同级别的学校其规模大小、环境状况、建筑风格各不相同。校园绿化要能创造出符合各种建筑功能的绿化美化的环境,使多种多样、风格不同的建筑形体统一在绿化的整体之中,并使人工建筑景观与绿色的自然景观协调统一,达到艺术性、功能性与科学性相协调一致。各种环境绿化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使整个校园不仅环境质量好,而且有整体美的风貌。

(3)能满足师生员工的各项室外活动

在校学生上课、训练、集会等活动频繁集中,需要有适合较大量的人流分散和聚集的场地。校园绿化要适应这种特点,有一定的集散活动空间,否则即使是优美完好的园林绿化环境,也会因为不适应学生活动需要而遭到破坏。

(4)符合国家标准的高绿地指标

一般高等院校内,包括教学区、行政管理区、学生生活区、教职工生活区、体育活动区和卫生保健等功能分区,这些都应根据国家有关要求,进行合理分配绿化用地指标,统一规划,认真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校目前绿地率已达10%,平均每人绿化用地已达4—6平方米,但按国家有关规定,要达到人均占有绿地7—11平方米,绿地率超过30%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3.绿色生态校园应考虑的功能

(1)保护校园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坚持可持续发展

积极利用大学校园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教育,为他们提供文化生活的交流场所,促进城市文脉延续发展;同时运用景观生态学等方法,保护生物多样性,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资源。

(2)创建和发展大学校园生态公园

此举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愉悦身心的学习环境和体验自然、生态教化国民的场所,从而提高大家的生态意识,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校园。

大学校园生态公园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校园以及城市绿地系统结合设计,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在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场所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游览观赏价值,甚至是能给观者以生态的体验并由此产生生态教化作用。

(3)始终贯彻景观生态的设计理念

校园的生态景观保护是将校园作为一个整体对待,以保护各种景观元素为主要内容,把保护景观的多样性、异质性,建立合适的生物群落以及维持其生态稳定性为目的。

(4)实现大学校园生态管理

推崇从步行城市到步行校园,在校园规划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到各个功能区之间的过渡与衔接,使仅靠步行与自行车即可方便出入各个区域。对于校区中的水体应建立良性的循环系统、雨水系统以及污水处理系统,做到处处体现生态、节能与环保。

二、生态人文校园的营建

生态校园不仅仅体现在校园景观的生态上,也同时体现在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上。大学自诞生以来,以建筑、园林绿化、雕塑、文化设施等构成的校园景观,处处体现着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精神,蕴含有巨大的潜在教育功能。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创建、发展历史和办学理念,良好的校园景观能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感召,形成一种优良的教与学的氛围。生态人文校园的营建就是要通过校园景观建设来增长学生知识、陶冶师生情操、净化学子心灵、塑造优秀的品格,使千万天之骄子步入大学殿堂就受到大学精神的无形感召、办学理念的无声召唤,成为学校精神的传承和实践者,是大学校园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同时,人文校园,应该是人性化的校园。校园的所有建筑及其设施应该是人性化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它不应该是为设计而设计,它不只是为了展示一种建筑的气派或者是为了满足视觉的美观,而是应该供每一个师生方便地使用。

建设人性化的校园,需要从了解人性开始,知道作为一个人的各种需要:人们都需要交流,害怕孤独;既需要运动,也需要休息;需要安全,同时也需要挑战;需要走平坦的道路,也爱跋山涉水、穿越障碍;需要被人关注,同时也喜欢关注别人。只有当我们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普通人的需要、生活、体验出发,只有当我们建造的空间能让人们驻足其中而不只是经过的区域,这样的设计和建造才能称之为人性化的校园。

三、如何实现大学校园的生态化

1.慎重合理地进行校区选址

现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校区都选址于城市郊区,那里有保留较好的原始自然生态,本身就对实现校园生态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2.维持自然原生态,尽量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新建校区势必要在原生态环境上破土施工,对原有生态状况的破坏不可避免,但可以进行合理地规划设计,做好动工前的调查研究和充分准备,尽量减少对原生态的破坏。

3.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

可结合当地的地势、植被覆盖状态等进行校区的规划设计,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建设成本,而且可以保护原生态。

4.利用独一无二的基地自然环境塑造富于特色的校园个性景观

大学校园被称为“象牙塔”,随着校园郊区化的趋势,大学的师生们与外界的接触也比以往要少;相反,待在校区内的时间增加。因此,校园的合理建设、生态化建设就更显重要。

目前我国高校的校园建设对于生态理念的引入,多数仅仅停留在初级的层面。“生态”两个字并不仅仅等于高绿化率和不污染环境,虽然这两点是极具代表性和非常必要的,但“生态景观校园”还有更深的内涵,涉及到地域性、如何保护与节约自然成本、如何让自然生态系统生生不息、循环相生,更好地为我们人类服务,以及如何让自然元素在城市中体现等方面。“生态景观大学”的建设还有待设计规划工作者们付出更大的努力来共同实现。

参考文献:

[1]涂慧君.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何镜堂,黄沛宁.新时期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回顾与展望.建筑与文化,2007年第5期.

[3]俞孔坚.绿色景观: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原理与案例.建设科技,2006.

[4]张莉莉.大学校园园林景观式规划设计探讨.济南大学报,2007.

[5]李东云,冯刚,王雪莲.生态化大学校园设计的思考.建筑,2008.

[6]刘志强.开放式大学校园景观规划策略.山西建筑,2006年第24期.

[7]刘志强.现代教育理念与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四川建筑,2007年第1期.

[8]刘志强.自然、人文与开放的融合——南京审计学院浦口新校区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5年第1期.

[9]胡斌.山水中的校园,校园中的山水.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0]王海蒙.山水园林环境·人文校园——南京大学浦口校区规划.华中建筑,2002年第2期.

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范文5

关键词:高等院校;校园景观;绿化养护体系

1 高等院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及绿化养护体系构建的意义

1.1 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校园学习环境包括功能、设施、生态和场所诸要素。在景观化校园中对这些要素给予合理安排与组织,会使环境合理化、生态化、人文化,因此,校园景观对于改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素养,陶冶情操有着重要作用。

1.2 体现校园文化与文脉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其发展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景观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出发,继承并改善校园的物质环境,对校园特色的形成有一定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校园文化。校园景观不仅要强调景观,更要强调文脉,使校园景观对校园文化起到反映与烘托的作用。

1.3 体现校园形象

校园景观是影响高校校园品质的重要因素,而景观是大学人文精神最好的传达者。校园环境就体现出一所高校的价值体系和人文精神,同时,好的校园环境形象也带来了旅游产业发展机遇。

2 高等院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及绿化养护体系构建的原则

2.1 生态原则

高等院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及绿化养护要在继承本校文化的基础上,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指导思想,采用综合、完整的生态设计方法,把其中的人和景观客体当作一个生态系统来设计。必须尊重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的客观规律,尊重环境,保护环境。设计时要考虑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协调,规划融合当前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现代的生态观。建设时力求与自然和谐统一,使生态环境得到最大限度地改善,从而使校园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具有统一性与凝聚性。

2.2 以人为本

学校的主体是学生,首先,要把学生群体放在第1位,这就要求充分把握其时间性、群体性的行为规律,科学合理地确定学校的功能分区和结构形式。空间的组织与划分应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活动空间。人性化的景观设计不仅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方便,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与校园景观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才能更好地培养荣辱观和归属感,让人在整个生活的时空连续性中感受到自然、优美的环境。

2.3 可持续性

校园规划设计的可持续性主要包括建筑绿色校园、重视环境生态保护、节约资源、预留发展用地。绿色校园不仅是绿化校园、美化校园,更要充分发挥高校校园高科技的优势,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充分考虑到建筑朝向、采光、通风、节水、节能、中水利用、风能利用、太阳能利用、垃圾分类收集与回收等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路。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路必须要保护校园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地形、绿化、水体等资源,使学校绿化成为校园规划体系的一部分。

3 高等院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及绿化养护体系的构建的实施措施

3.1 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构建高等院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及绿化养护体系重在定位,必须体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细致严谨的科学精神。大学校园是培养社会精英的科学与艺术殿堂,是全社会最具文化品位的地方。因而在大学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中,应蕴涵社会美、科学美、艺术美、自然美等多种美的形式。通过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培养学生将科学理性能力与校园景观直觉能力相联系、相平衡、相补充,使校园处处洋溢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气息,留下科学与艺术的感召力以及历史的自豪感,更具有知识性和教育意义。

3.2 因地制宜,挖掘与延续校园文脉

高等教育的性质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决定当今大学必须具有开放性,对多样的校园空间而言,它是大学校园形成与持续成长的媒介基因,充分延续学校历史文脉和悠久的校园传统,可以增强学生对校园的归属感。在规划中,应根植于历史和自然,尽量挖掘校区的优良传统,激起学生对学校历史的追忆和感怀。利用景观要素,将文化纳入景观当中,在校园景观主轴线上融汇成一条可感的“有形文脉”,进而塑造多层次、多形式的开放空间,营造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场所氛围,促进校内外人际间的文化沟通和交流活动的开展,使校园真正成为一个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文化环境载体。

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范文6

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校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高校校园具有十分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和有效补充,和课堂教学共同服务于高校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现实需要,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而保证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深入总结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而探讨如何充分发挥这些功能以便更好的促进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

大学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路径

引言

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校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应该说,高校校园文化本身具有十分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和有效补充,和课堂教学一起共同服务于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标准人才的现实需要,对于提升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保证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以此为契机,研究探索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路径、开拓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价值功能,进而探讨如何充分发挥这些功能以便更好的促进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颇具现实意义。

一、大学校园文化概念及其构成形式

文化,最重要的是“化”人,是把提炼出的精神取向和价值追求变成基本的行为准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不断创造出来的有形物质财富和无形精神财富的总和。高校作为传承、研究、发展和传播东西方文化的重要阵地,这些来自古今中外的不同文化思想在校园内不断对立冲突、认同重构和交叉融合,从而使高校成为汇集各种形态文化思想的中心。大学校园文化是指高校师生在长期的学习、教育、管理和生活中互相作用共同创造的,和社会发展和时代背景密切关系的,并且得到广大师生共同认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规范的总和。应该说,大学校园文化并不是各种文化的简单堆积,而是一个组织建构十分严密的系统工程,其体系应该包含: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四个方面,由此共同构成一种先进的文化体系。

二、大学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

(一)导向功能

导向功能作为新形势下大学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之一,主要指的是将不同文化要素进行融合,进而引导广大师生积极的理解和接收正确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并且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进而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健康的成长。大学校园文作作为全校师生在长期的教学科研管理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念,具有十分强大的引导力量,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日常行为的参照标准,在潜移默化中指导广大师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精神诉求和行为方式,使广大师生主动将个人行为和集体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师生最终形成适应社会发展主旋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推动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约束功能

文化约束功能在大学校园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各种有形无形的校园规章制度、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意识传统等对广大师生进行的各种制约控制和约束管理的日常行为,校园制度文化主要由高校全校师生共同制定、认可并遵守的校风、校规、校训和校风等制度与理念。制度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舆论环境和严格的制度规范可以有效维持大学校园的良好秩序,进而规范广大师生的日常行为。在优良校园文化的约束下,个别师生如果出现和校园行为制度规范相冲突的时就会自觉按照校园文化进行自我规范和行为调节。与此同时,对于校园内遵循规范的行为都会得到肯定、表扬和提倡,而违反规范的行为则会受到指责、惩罚和抑制,促使广大师生正确认识那些行为是错误的,进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提高,最终内化为自觉的要求提高广大师生的道德水准。

(三)激励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激励功能主要指的是可以帮助广大师生内心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效用,激发全体师生的进取心和使命感,从而在全校上下形成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团结拼搏精神以及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激励机制。尤其是当个体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遭受到挫折与打击时,大学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就可以给予他们心理帮助和精神鼓励,使其得到强有力的信念支撑,从而帮助广大师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因此,不管是有形的物质文化或者是无形的精神文化,只要具备健康向上的内容和情感,都有助于唤醒广大师生积极向上的发展动机,激励他们努力奋斗,进而在校园内形成强大的发展动力,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从而为实现教育发展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凝聚功能

文化本身具有十分强烈的凝聚力,而大学校园文化则是由广大师生共同创造、认同和遵守的群体价值意识,一旦形成的话就会对全体师生产生影响,进而形成一种强大的独特的文化向心力、精神感召力和集体凝聚力,增强全体师生的内心归属感,帮助广大师生树立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正确认识到个体不能脱离于集体而独立存在,使他们更加关心、热爱自己的学校,并将学校视之为自身的精神家园,最终和学生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将个人行为和集体主义进行粘合,进而引导广大师生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群体心理,从而有助于整合和凝聚个体而成为一个强大力量的群体,激励全体师生共同合作积极推动学校的持续快速发展。

(五)创新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激励功能主要指的是其本身所包含的创新元素以及广大师生创新思维、潜力以及能力的萌动、激发和强化。一方面,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本身不仅包含大量的人文知识信息,而且富有积极生动的创造力,以及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追求可以帮助和激发广大师生内在的创新灵感,提高广大师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大学校园文化通过各种高水平文化活动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使生活在校园的广大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其养成诸如兴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性因素,从而激发广大师生保持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

三、实现大学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路径

内涵深厚的大学校园文化不仅仅是学校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助力学校未来发展的丰厚土壤。目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各高校发展的共识,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有效途径,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不断拓展更新的的社会空间和思想政治教育形势也决定了大学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和拓展,是一个长期积累的发展过程,更是一个学校主动建设和共同营造的发展过程。因此,广大师生尤其是高校领导必须重视并加强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制定和实施,进而树立全员参与的意识才可以充分发挥大学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是建设优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文化多元化以及倡导社会主旋律的关系。首先,虽然我们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并意味着指导思想可以多元化,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从而帮助广大师生可以自觉抵制各种消极文化的腐蚀,进而形成正确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高校必须重视并提炼和时展相符合的校园精神文化。必须紧跟时展变迁,吸取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成分,给合自身的特点,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进而形成个性化的校园文化。最后,相关高校应重视并发挥先进人物以及典型事迹的导向作用。学校必须主动挖掘在广大师生中的先进模范事迹,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先进典型人物事件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启示、带动作用。

(二)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目前,大学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必须重视并加强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观念,而这并不能简单依据于单个因素就可以实现的,是需要各种因素共同合力推动的结果。可以说,对当代大学生教育不能单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需要辅之具有强制性、规范性的制度管理,从而将软教育和硬约束二者有效结合起来,才可以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教育的目标。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中具有最强约束性和规范性的内容,其在日常生活中影响并规范着广大师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从而成为大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首先,高校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校园制度文化的制定工作,积极融入适合时展的人文关怀理念,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着眼于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制度支撑。其次,高校在制定、完善和执行校园各项制度时必须始终坚持公示、民主和合理的原则,鼓励广大师生主动参与到日常管理实践中,从而集思广益提高校园制度文化的品位,着力改革那些阻碍校园有效运转的陈旧制度,从而充分发挥校园制度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三)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作为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支持,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氛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熏陶作用。校园物质文化具有直接性、有形性和接触性,从而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广大师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进而可以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和观念。要更好的发挥校园制度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必须构建具有本校发展内涵的建筑及其相关的校园形象,形成有品味的校园物质文化氛围。首先,可以规范、设计和建设一些可以体现学校历史内涵以及学术气息的建筑,并且做好科学的规划以及整体的统筹兼顾,让学校真正建设成为广大师生陶冶情趣的育人环境。其次,应注重局部细节的精益求精,建设有品味的人文景点。高校应将每一个地方都视作教育的载体,精心设计具有教育力、感染力和审美力的校园景点,从而使各种优秀物质文化信息融进校园的整体氛围中,进而提高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质量。最后,应坚持继承和发展的建设原则,高校应在尊重学校建设历史的基础之上,然后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规划和建设大学校园物质文化的发展前景。

(四)加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校园行为文化主要体现在广大师生日常的生活动态中,是人们最直接、最频繁接触和感受的校园文化形态,主要包括师生的日常言行以及学校举办的各种文化娱乐学术活动,是一个学校“动态化”的校园文化的体现。开展高质量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大力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吸引力,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增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丰富其内容就可以实现的,必须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现实诉求以及个性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和组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才可以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文化魅力和吸引力。其次,必须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性和质量水平,不仅需要吸收一些时下流行的文化元素,而且必须引进高层次、高品位、高水平的艺术活动和学术活动,使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相互融合起来,使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得到教育。《诗经•序》中有“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之说,说明诗词歌赋会对人产生无声无息的教育熏陶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会像诗一样“风以化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依靠良好外部环境的熏陶和大学生的自觉。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要使其充分发挥出来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我们共同参与、齐抓共管才能迈向成功之路。

作者:张昆 单位:枣庄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唐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

[2]伍思文.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7).

[3]孟蕴华.试论如何强化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社科纵横,2010,(7).

[4]查玉喜.高校校园文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10).

[5]杨娜.校园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手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