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节能减排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节能减排背景范文1
论文关键词 节能减排 排污权交易 研究
排污权交易是控制环境污染的一种新的市场措施,在节能减排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排污权交易是指在污染物处理总值处理可控的指标范围内,通过市场手段的调整和运作并从法律、激层面建立有法可行的污染物排放制度。在政府和市场双重运作机制下,将排污权利作为一种特殊的买卖商品投放到市场当中去,以此来对污染物排放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污染物排放量,达到改善和保护环境的目标。
一、排污权交易制度概述
(一)排污权交易制度的起源
世界上最早的排污权交易发源于美国。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期间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也带来了环境的日益恶化,面对工业二氧化硫污染问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考虑节能排污问题,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对此提出了着名的排污权交易理论。美国联邦环境保护局为了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矛盾问题,出台《清洁空气法》,《清洁空气法》中在明确空气质量目标时的同时也提出排污权交易的设想,并引用了“排放减少信用”概念,这是排污权交易设想第一次提出,也仅仅处于概念设想阶段。从1977年开始,美国以“排放减少信用”为中心先后制定了包括:补偿政策、泡泡政策、节余政策、银行政策等在内的排污权交易计划。1986年,美国联邦环境保护局又扩大了政策范围,允许排污削减量的相互转让和交换,这为各工厂和企业在如何进行费用最小的污染削减方面提供了巨大空间。随后,德国、英国等西方国家也相继效仿实行了排污权交易制度。
(二)排污权交易制度的主要特点
排污交易制度作为一项改善和保护环境的经济手段,不仅可以将排污费用纳入到企业的生产成本中,改善企业排污、控污的相关技术,还可以通过调整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计划来实现对排放污染物政府宏观调控的目的,这样,即能够降低管理成本,又能够有效地调和日益扩大的社会生产和有限的环境容量资源之间的矛盾。排污权交易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污染治理成本小。通常情况下,排污、控污使用成本较低的企业会觉得自己进行拿出成本控制污染比购买污染物排污权要更加经济、实惠;而排污、控污使用成本较高的企业通常会认为购买排污权比自己治理企业排污要更加节约成本,达到效果更加突出。所以,就会出现,排污、控污使用成本较低的企业主动通过市场将排污权出售给治理使用成本较高的排污、控污企业。
二是污染治理有效。在整体排污量控制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开展排污交易制度,可以促使排污量较大的企业通过市场运作对自身排污量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选择、配置,这样,既达到了改善环境质量的整体目标的目的,还使得企业降低了自身排污量避免资源闲置、浪费。
三是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的污染源增加,环境恶化,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在国家倡导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通过排污交易制度的市场化运行,当有新的污染源加入排污、控污管理系统时,污染企业会主动通过政府部门或者市场手段向已进入市场运作的排污企业购买允许排放量,这样,环境质量得到了持续改善,总的排污、控污指标、污染负荷保持不变,新的排污企业则通过许可证交易得到了持续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实施现状
本文以国家节能排污试验点浙江省绍兴市为例,通过对绍兴市试行排污权交易制度现状的介绍来分析我国的排污权交易制度现状。浙江省绍兴市是沿海城市,位于浙江北部、长三角南部,经济发达,2011年绍兴市GDP已经达到3291亿美元,中国企业500强有7家入主绍兴,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该地区也出现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能耗高、污染重等弱点,这些现象严重制约了当地企业的健康发展。如:2009年,全市产业结构中以高能耗、重污染为主要特点的纺织、印染、化工、制革、造纸等行业逐年增强。目前,环境污染总量已接近环境容量上限,节能减排,治理环境污染已经成为阻碍绍兴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2007年5月,国家环保总局和浙江省环保局决定,在绍兴市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试点,同年8月,绍兴市通过了《绍兴市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办法(试行)》,经市政府批准成立了绍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并成功地进行了交易。经过三个多月的试运行后,同年11月,在国家环保总局的支持下,绍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正式成立。
(一)绍兴市排污权交易制度介绍
一是《绍兴市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办法(试行)》主要内容。引办法对绍兴市排污权交易制度做出明确的规定:从2007年11月1日起全市所有新建、扩建、技改项目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污量都必须通过排污交易获得。这一举动绍兴市各企业无偿获得排污许可证的历史;同时成立专门的排污交易管理部门“绍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并要求绍兴市所属的各县(市)结合本地区的实际经济发展情况成立当地的交易中心。在具体的排污交易工作开展过程中,全市所有的排污交易行为都以“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为基础平台,未经过中心认可的交易行为被视为无效。此外,绍兴市环保局作为全市排污权储备交易活动的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具有宏观调控作用,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由排污交易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全部用于全市节能减排项目建设中。
二是明确排污权交易对象。在试点过程中,全市排污企业只有经过工程治理项目、结构调整减排项目等减排工作措施后所剩余的排污指标,经市环保部门专家组认定、审核后上交给市环保局并经得到确认后,才可以进入到排污权储备交易市场同相关企业进行交易。在排污权交易过程中,所有交易活动必须严格遵照规定程序进行办理;原有的无偿获取排污权的企业,当发生搬迁他地、破产、倒闭后,其排污权由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收回。
三是建立排污权储备交易部门。针对排污交易工作落实、开展,绍兴市政府专门成立“绍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受市政府的直接监督管理,通过对企业现存的多余排污权反复清理、沟通,最终,使得全市各企业主手中多余的排污权全部存入到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
四是建立排污权分配与审核监督制度。在开展排污权交易制度前,市内各企业可以无偿获得的排污权,未经过市政府相关行政部门许可审批,不能随意剥夺。排污、控污企业的交易行为只要符合规定,并经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审核确认后,即可进行交易。对企业通过交易所得的排污权,环保部门将通过污染监控系统和排污、控污申报制度以及飞行监测等手段来加强监督管,以确保排污权交易行为能够公开、公平、公正。
(二)绍兴实行排污权交易制度分析
一是市场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政府在起初刚刚开始优化配置环境容量资源时容易受到制约。由于市场不完善,排污权制度初具雏形,不成熟、不健全,而市场本身有着逐利的特点,使得一部分企业把污染物排放指标当作日后可以升值的增值产品,导致市场上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局面。
二是环境容量难以量化。排污权交易制度的能够实行的重要前提是环境容量及其价值能够分解并通过市场再销售,但以目前科技水平而言,具体计算和操作难度较大,富余的环境容量难以精确计算、限制了总量控制等相关制度的实施。此外,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和考核任用制度,使得一届地方领导往往出于自身业绩的政治考虑,通常会偏向政绩、发展经济而不充分考虑环境质量以及总量控制等,这样,对于排污权许可证的申请、审核、发放、监督和管理便流于形式。
三、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所面临的问题
(一)政策和法律制度落后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已实现连续多年快速增长,但与之相适应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没有跟上脚步。目前,在法律层面还没有关于排污权制度方面法律、法规,属于空白领域。所以,我国排污、控污工作上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法律上能够建立并确认排污权交易制度,以便于它通过市场机制来运作、分配。通过绍兴的排污交易制度试点开展,可知,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推行是一项系统工程,推行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完整的、操作性强的法律制度来支撑。在排污权交易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从项目的选定、单位审核、许可证总量的认证、交易权分配等项工作,都涉及到大量的立法工作来给予支持。
(二)排污权交易市场不规范
目前,在我国的经济中,乡镇企业占了很大的比重,乡镇企业有着“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的特点,它们所造成的工业排放污染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的50%以上。这决定着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在基础信息、环境监测、具体执行等方面操作比较困难。此外,出于市场竞争的考虑,存有剩余排污量指标的企业不肯拿到市场上进行出售;一些地区出于地方性保护的想法,明令禁止把排污权指标转让给其它地区等。
(三)总量控制同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一是排污总量的合理确定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为基础,必须有先进的技术作保证,但我国在这项排污、控污领域的技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二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决定着排污总量控制与粗放型经济增长的矛盾不可避免。当前的各地方政府的主要业绩核指标仍以GDP为主,这就导致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粗放型经济,而不注重环保节能,造成了粗放型经理经济增长与排污、控污总量控制的之间尖锐矛盾。
节能减排背景范文2
[关键词]低碳经济 石化企业 节能减排 可持续发展 策略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259-1
在我国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无论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方面都了很大的提升。与此同时,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浪费也非常严重。我国对于资源的重视程度和环境污染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党的十报告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更进一步明确了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推动石化企业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强度,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节能减排是石化企业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针对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1节能减排在石化行业中的重要性
从目前我国发展来看,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能源的快速消耗,导致了我国能源和环境保护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因此,迅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采取节能减排策略是必然手段。就此以下几方面阐述人与资源的和谐共处是目前我国所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
1.1人均资源不足
从目前我国资源的发展来看,我国人均资源不足。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兴起,我国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变得越来越严重,导致我国人均资源出现严重不足的状态。我国主要的资源就是煤炭资源,石油的储备粮仅是世界储备量的2%。从2011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人均天然气、石油、煤炭可采储量分别是世界平均值的11.1%,3%,46%。从1990年初,我国石油就已经开始从我国出口转别成其他国家的进口,2011年我国仅有原有以及达到了3.0亿吨,人均能源消耗处于低谷。如果从动态角度看待能源问题,无论是已经开发的还是未开发的资源,都不能够保障我国是否拥有充足的能源。
1.2经济结构不合理 资源消耗过大
从我国快速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出现不合理的情况,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消耗强度过大,导致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源消耗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遭到课严重的打击。从2006年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来看,我国资源能源绩效处于末端位置,我国能源的利用效率过低和发达国家有一定的距离。与此同时,因为我国生态环境在不断的恶化,预计到2020年我国因为燃煤污染导致的疾病所需要付出的金额达到了4000亿美元,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0%,在我国已经出现了工业化后期的污染公害现象。因此,我国实施节能和减排势在必行。
2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改变能源供应和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在十一五规划纲内容中,我国制定了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的目标。从我国总体实施的情况来看,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巨大的成果和突破。在十二五期间将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工作和突破点,将其作为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动员社会力量,做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尽管如此,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是针对石油石化工业。因此,一定要重视石油不可再生资源,避免石油出现枯竭的现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节能减排,从而提升我国石油石化企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改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达到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3石化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意义
从石化企业角度进行分析,是技术性密集、能源密集的行业,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和能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针对石化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是重中之重,同时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一项举措。并且,节约能源不仅能够增加产量、降低成本、给予社会有效共给,同时能够从源头上减少排放量。
为了能够实现能源降耗的目标,坚持通过强化管理实现技能降耗,通过增量激活存量技术路线,将节能降耗作为降低运行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意识的重要工作。成立技能管理办公室,明确节能管理业务机构,设立专职节能管理职位,制定并且实施相关的中国石化节能目标机制考核策略,将耗能指标纳入到各个单位的负责的绩效考核中,实行节能工作问责机制。
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石化企业应该推进企业节能减排艺术技术创新,加大环保投入。遵循和谐发展,共享未来的理念,树立和周边友好和谐、和社会友好和谐、和环境友好和谐的宗旨,围绕着转变发展方式,增强竞争力目标,提升节能减排的工作水平,形成高利用型的内部产业链。从整体上实现资源节约,保护环境和提升经济效益的双赢政策,履行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
4石化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策略分析
石化企业的废气、污染物、能源的消耗居于首位,成为了我国首要节能排污的重点整治企业。因此,加快石化企业污染物的整治力度和和进步变得异常重要。就此,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4.1强化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节能减排一直是我国所倡导的主导思想,是企业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重要方法。从我国经济发展角度进行分析,石油化工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且是我国的战略性产业,在我国特殊保护下,成为了垄断性的产物,市场竞争意识不够强烈。总而来说,我国石化企业的现状造成了石化企业效益的高低与员工收入和政府有直接性的关系,因此决定了企业员工并没有足够的激励实施节能减排,习惯了传统作业模式,导致我国技能减排策略实施不彻底的现象。
4.2完善节能减排管理制度
从石化企业中建立节能减排管理制度。从节能目标、管理目标、教育目标、法律目标等相关内容构建一系列的目标。凸显出企业循环经济建设和节能减排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加强技术的培训和组织学习的力度,从思想以及行动上强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节能减排策略的实施性。
5结语
总的来说,石化企业的减排工作不能够以点概面实施,应该从细节抓起。在企业中强化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意义,定期组织学习和培训,从整体上完善节能减排实施的力度。
节能减排背景范文3
关键词:制造业 结构节能减排潜力 结构节能减排联动模型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5954(2013)12-92-04
本刊第10期学术天地栏目刊登的《北京制造业节能减排潜力测评》一文得出了北京制造业的能耗强度和排放强度仍存在下降空间的结论,而将这一潜在下降变为现实,需要采用不同的节能减排途径,本文就重点探讨节能减排途径对能耗强度和排放强度的影响。由相关文献及实践经验可知,节能主要有三种方式:一为结构节能,即优化产业、能源等结构,实现能耗总量控制和能耗强度的降低;二为技术节能,即改进生产设备、工艺等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三为管理节能,即加强能耗监测、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达到节能的目的。同样地,减排也包括结构减排、技术减排和管理减排三种方式。立足于政府调控职能,同时考虑到技术与管理两种节能减排方式的量化测评相对较难,本文主要考察北京制造业在结构节能减排这一方式上的潜力,也是为“结构降耗减排”的局限性以及“内涵降耗减排”的紧迫性提供预警。
一、制造业结构节能减排贡献分析
在对结构节能减排的潜力进行预测之前,首先对近年来北京制造业结构节能减排贡献率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
(一) 结构节能减排贡献模型
1.基于能耗强度的结构节能贡献模型
产业结构调整对能耗水平变化的影响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1)
其中,表示第t期产业结构调整对能耗强度的影响份额,和分别表示基期和第t期i产业的能耗强度,和分别表示基期和第t期i产业增加值占总增加值的比重。
2.基于排放强度的结构减排贡献模型
产业结构调整对排放水平变化的影响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2)
其中,表示第t期产业结构调整对排放强度的影响份额,和分别表示基期和第t期i产业的排放强度,和分别表示基期和第t期i产业增加值占总增加值的比重。式(2)即表示在排放强度不变的情况下,产业结构调整(-)对减少排放产生的作用。
(二) 结构节能减排贡献分析
产业结构变动可以分为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外部变动即产业所处区域三产结构的变化,内部变动即该产业构成的内在调整。根据式(1)和式(2),从制造业外部环境和内部层面两个角度出发,测算不同时期结构节能减排的贡献份额并分析其潜力。
1.制造业外部环境分析
对于制造业外部环境方面,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依次考察北京三产结构调整对地区能耗强度的贡献度,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结构调整对其能耗强度的贡献度,以及工业(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结构调整对其能耗强度的贡献度。计算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十五”、“十一五”时期,各类产业结构调整对相应能耗强度的贡献率大多为正值,且贡献度在“十一五”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说明,12年间,北京整体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某一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相应能耗强度的降低。其中,结构节能效果最为明显的是三产结构调整,总体节能贡献率约为24%;其次是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即制造业与非制造业占比变动对工业能耗强度的作用,总体节能贡献率为5%。由相关数据计算可知,2000~2011年间,制造业在工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下降了11个百分点,可见制造业占比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业产业的降耗。
计算不同时期北京各类产业结构调整对相应排放强度的贡献率,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十五”、“十一五”时期,三产结构调整以及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对相应排放强度的贡献率大都为正值,且贡献度在“十一五”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说明,12年间,北京整体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相应排放强度的降低。而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即制造业与非制造业占比变动对工业排放强度的贡献率始终是负值。这表明,工业内部结构调整不仅没有起到减排的作用,反而加大了单位增加值的CO2排放量。由相关数据计算可知,2000~2011年间,制造业在工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下降了11个百分点,可见制造业占比的下降、非制造业占比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工业产业的减排负担。
综上所述:在节能方面,各类产业结构调整均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相应能耗强度的下降;在减排方面,除工业外,其余两类产业结构调整对相应排放强度的降低也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总体上还是起到了节能减排作用的。具体来看,制造业占比变动对工业节能减排的贡献情况:制造业占比的下降推动了工业节能同时却阻碍了工业减排,这与近年来制造业能耗总量得到控制但能源结构尚未显著优化密切相关。
2.制造业内部层面分析
在分析了制造业外部环境的结构节能减排贡献度后,重点来看制造业内部(传统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结构调整对其能耗强度和排放强度的贡献率,计算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制造业的结构节能与结构减排贡献率在“十五”阶段均为负值,在“十一五”阶段为正值,说明“十一五”时期制造业内部结构调整开始有效促进其能耗与排放强度的降低,而之前没有显著成效。由相关数据计算可知,2000~2011年间,传统制造业在制造业总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下降了14个百分点,可见传统制造业占比的下降、现代制造业占比的上升有力地促进了制造业的降耗与减排。综上所述,“十一五”是制造业内部结构调整开始发挥节能减排作用的主要时期,传统制造业占比下降、现代制造业占比上升是促进制造业能耗和排放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分析北京制造业外部和内部结构节能减排的贡献率可以看到,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北京整体及相关产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式之一,并且制造业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无论是制造业在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工业中的占比变化,还是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均明显促进了相应能耗及排放强度的降低。而分析结果也表明,目前制造业外部和内部的产业结构仍处于优化进程当中,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结构节能减排还存在值得挖掘的潜力。下面,就针对北京制造业结构节能减排的潜力进行预测。
二、制造业结构节能减排潜力预测
利用结构节能减排联动模型,考察制造业内部结构演进对其能耗及排放强度的影响,由此对结构节能减排的潜力大小进行预测。
(一) 结构节能减排联动模型
1.产业结构——能耗强度联动模型
制造业结构演进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3)
式中,MSD为制造业结构多元化演进系数,T为传统制造业增加值,M为现代制造业增加值。
根据制造业能耗强度与结构演进系数的变动关系,构建二者的幂函数方程;分别对能耗强度和结构演进系数取自然对数,并记作LMEI和LMSD。2000~2011年间,北京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能耗强度联动模型如式(4)所示。
LMEI=3.1083-4.3795LMSD (4)
(-6.120)
R2=0.789,F值=37.457,AC值=-0.194,
SC值=-0.113
2.产业结构——排放强度联动模型
根据制造业排放强度与结构演进系数的变动关系,构建二者的幂函数方程;分别对排放强度和结构演进系数取自然对数,并记作LMCI和LMSD。2000~2011年间,北京制造业的产业结构——排放强度联动模型如式(5)所示。
LMCI=3.9623-4.1043LMSD (5)
(-5.636)
R2=0.761,F值=31.761,AC值=-0.159,
SC值=-0.078
(二) 结构节能减排潜力测算
在针对北京制造业结构节能减排潜力进行预测时,本文依据制造业目前发展状况并结合前面有关分析,提出以下假设作为预测条件。
第一,预测以现阶段可获得的最新数据年份即2011年为基年,预测时间段为2012~2020年,跨越了“十二五”和“十三五”两个五年时期。
第二,已知2000~2011年间,北京制造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0%,其中“十五”时期平均每年增长14%,“十一五”时期平均每年增长8.5%,增速有所放缓。今后发展过程中,北京整体的产业结构会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占比不断扩大,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占比会进一步减小,而制造业作为工业主体其增长速度很可能会继续放慢。
第三,关于制造业内部结构方面,已知2011年北京传统制造业与现代制造业的结构比约为46∶54。而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加大现代制造业发展力度,对传统制造业中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予以整改、淘汰,仍将是近期实现北京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根据前述假设条件,分别利用GM(1,1)模型和灰色成分数据模型对2012~2020年北京制造业的增加值、结构等进行预测,结果如表4所示。
基于表4所列数据,利用式(4)、式(5)对2012~2020年北京制造业能源消耗、CO2排放等情况进行预测,结果如表5所示。
根据表5预测结果可知,在能耗方面:“十二五”末期北京制造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预计为0.61吨标准煤,与基年相比下降了20%,能耗总量预计为1917.35万吨标准煤,比基年增加了12%;“十三五”末期制造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预计为0.36吨标准煤,与基年相比下降了53%,能耗总量预计为1735.51万吨标准煤,比基年增加了1%。在排放方面:“十二五”末期北京制造业万元增加值排放预计为1.81吨,与基年相比下降了16%,CO2排放总量预计为5646万吨,比基年增加了17%;“十三五”末期制造业万元增加值排放预计为1.1吨,与基年相比下降了49%,CO2排放总量预计为5282万吨,比基年增加了10%。
由相关数据计算可知,“十五”、“十一五”期间,制造业的能耗和排放总量均占到工业的50%以上,其能耗和排放强度也与工业水平十分接近,所以“十二五”时期工业节能减排的目标能否顺利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效果。而根据表5的预测结果,在技术水平不变、结构进一步优化的情况下,“十二五”末期,制造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了21.8%,基本能够实现规划中制定的工业能耗强度下降目标;制造业CO2排放总量比“十一五”末增加了16.8%,与规划中提出的“工业排放总量控制在2010年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北京制造业在节能上基本可以通过结构调整完成节能目标,但在减排上还需同时借助技术与管理等减排途径。
为了更清楚地反映制造业结构节能减排的潜力,结合表5中数据及式(1)、式(2),测算未来两个五年时期制造业结构节能减排的贡献率,计算结果见表6。
表6显示,“十三五”将是北京制造业内部结构调整促进节能减排的主要时期,但与“十一五”期间结构节能减排的效果相比有所减弱。2011~2020年间,制造业结构节能贡献率预计达到20%,而结构减排贡献率预计达到28%。与“十五”、“十一五”时期相似,传统制造业占比减小、现代制造业占比增加仍将是推动制造业能耗和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 结构节能减排路线图
在上述北京制造业结构节能减排潜力分析和预测结果的基础上,勾画出未来制造业结构节能减排的路线框架图,以更直观地展现制造业结构节能减排潜力,如下图所示。
三、结论
经过一系列分析,大致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在结构节能减排贡献方面。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北京整体及相关产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式之一,并且制造业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无论是制造业在工业中的占比变化,还是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均在“十一五”期间有效促进了相应能耗及排放强度的降低。由于目前制造业外部和内部的产业结构仍处于优化进程当中,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结构节能减排还存在值得挖掘的潜力。
第二,在结构节能减排潜力方面。根据预测结果:到“十三五”末期,北京制造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预计为0.36吨标准煤,比“十一五”末下降了53%,能耗总量预计为1735.51万吨标准煤,比“十一五”末上升了1%;制造业万元增加值排放预计为1.1吨,比“十一五”末下降了49%,CO2排放总量预计为5282万吨,比“十一五”末上升了10%。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在“十二五”、“十三五”时期仍将对节能减排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但与“十五”、“十一五”时期相比结构节能减排的效果将有所减弱。
■ 参考文献
[1]虞镇国、王琼、石瑛,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对工业节能的贡献[J],中国能源,1995年第4期。
[2]姚愉芳、陈杰、李花菊,结构变化的节能潜力计算的方法论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9期。
[3]何建坤,我国CO2减排目标的经济学分析与效果评价[J],科学学研究,2011年第29期。
[4]范晓伟、王庆丰、宋丽敏,产业结构调整对河南省节能降耗的贡献度分析[J],河南科学,2011年第29期。
[5]王迪、聂锐、赵月英、龙如银,结构变动、技术进步的节能测算与区域比较——基于中国东部的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11年第32期。
[6]亓燕艳、马宪国,上海工业结构调整与节能潜力分析[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7年第23期。
[7]张雷、李艳梅、黄园淅、吴映梅,中国结构节能减排的潜力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2期。
节能减排背景范文4
【关键词】建筑工程;暖通空调;节能减排
前言:
在现代建筑建设环节中,暖通空调工程已经成为了最基本的建设内容,其对于满足业主生活需求就有重大意义。随着应用能源的不断减少,节能减排事业成为了社会各界的重要发展目标,暖通空调工程作为建筑工程当中的主要能源应用系统,在其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实现节能减排,对于提升建筑工程的节能减排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我国建筑工程的暖通空调节能减排事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这对于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节能减排发展意义重大。
一、节能减排在暖通空调中的应用目标及基本原则
1.节能减排在暖通空调中的应用目标
建筑工程暖通空调工程是基于业主生活需求而建设的,其对于满足业主夏季制冷、冬季制热供暖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能源逐渐减少,空气环境污染严重的背景下,节能减排在暖通空调中的应用,在满足业主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了对能源的有效节约与排放量的有效控制,这对我国节能环保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利用新技术、新材料,结合暖通空调节能减排设计经验,通过对暖通空调系统的优化来实现对暖通空调运行效果的提升,并控制了投资成本,发挥暖通空调给排水、空调系统的节能作用,达到暖通空调节能减排目的。
2.节能减排在暖通空调中的基本原则
在建筑工程暖通空调节能减排技术当中,其必须要满足以下基本原则,才能够发挥出自身作用。首先是对暖通空调工程项目的严格设计,通过对建筑物冷热负荷的详细计算,得出建筑的最佳冷热调控标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节能措施的制定。其次是充分结合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为此设计人员要与建设工人进行深入的沟通,详细掌握建筑物的建筑功能要求、符合水平,并在掌握当地能源特点和气候特征的基础上合理的进行暖通空调的管道布置,实现暖通空调与建筑工程的土建结构、水电系统、消防系统的协调配合,为建筑工程暖通空调节能减排效果提供基础保障。
二、节能减排在暖通空调中的优化设计
1.空调通风系统的优化设计
在建筑工程暖通空调通风系统运行过程中,其会释放大量的热能量,如果能将这些热能进行有效的转化,那对于建筑空调的节能减排事业将是重要的进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建筑物所产生的余热越来越多,这会加大暖通空调的制冷需求。在此背景下,水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能够在满足建筑空调散热制冷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对运行成本的大幅降低,这是推动暖通空调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方式。在实际工作中,空调系统末端可采用新风换气机组的形式,通过对新风的有效引入来实现对回风热量的交换,从而在达到散热制冷目的的基础上,实现对其他能源的节约。
2.空调水系统的优化设计
空调水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水泵扬程会消耗加大能量,在这一环节当中可以实现将水系统开式转变成为水系统闭式以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之所以强调对开式水循环的调整,是因为该系统当中冷水与热水的同一管道回路,在运行过程中会因为冷热交替而消耗大量能量,闭式水循环系统的区分式管道回路则可以避免此问题。除此之外,在空调水系统当中变频泵也能够实现对节能减排目标。变频泵的使用能够根据水循环系统中不同回路间的负荷需求来进行调整,保证整个水系统运行通常的同时,避免能量的不必要消耗,以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3.空调冷热源的优化设计
空调冷热源系统通常以集中设置冷(热)水机组为方式。由于机组当中设备种类过多,因此如果在设置时没有对各设备进行综合分析,那么就极有可能造成能源的浪费行为。为此工作人员必须要对机组当中所有设备的使用特征、运行费用、占地面积、环保规格等内容进行分析,保证配置的科学性与恰当性,在保证冷热源方案科学性的技术愁,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三、节能减排在暖通空调中的具体应用
1.建筑保温系统的设计应用
建筑保温系统是其在节能减排工作中最基础的应用措施之一,对建筑进行保温处理,不仅能够提升建筑的保温性能,还可以实现对暖通空调系统运行能源损耗的降低。为此,暖通空调工程施工单位可以根据建筑的实际能耗情况、保温系统的设计进行综合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暖通空调的设计的改善,通过对暖通空调设计改善与建筑保温系统改善,为建筑工程建立起最为合理的暖通空调系统,使其能够在满足建筑工程空调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对能源的有效节约,为暖通空调的节能减排事业进步做出贡献。
2.冰蓄冷水系统的设计应用
建筑工程的暖通空调系统是需要电力系统作为支持的。由于业主生活具有规律性,因此在使用暖通空调时业主会有一个集中表现,例如下班后、休息日等。在这时,暖通空调系统为了保持运转会消耗大量电能,电力系统也会出现电力供应紧张的问题。相反在上班时、工作日,业主对暖通空调系统的需求较小,在这时电力系统则会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为了避免对电能的浪费,暖通空调可以通过设计冰蓄冷水系统来实现对电能的合理利用,在用电需求小时,暖通空调利用电能将水系统当中的水作用成冰,等到业主需要暖通空调时,水系统的冰可以实现制冷需求,这对于节约电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3.变频空调系统的设计应用
变频空调系统是现代建筑暖通空调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是暖通空调实现节能减排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暖通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暖通空调的负荷也会产生变化。如果暖通空调负荷产生变化,但其工作效率没有变化,那么在满足建筑对暖通空调需求的基础上,其就必然会出现能源浪费。变频空调系统的出现,能够实现对暖通空调负荷情况的实时掌握,并根据暖通空调的实际负荷对其工作输出进行调整,这在满足建筑对暖通空调需求的基础上,避免了暖通空调不必要的工作输出,实现了对能源的有效节约。从暖通空调行业发展的规律来看,变频空调系统的出现是暖通空调进步的必然结果,其对暖通空调节能减排事业的推动作用无可比拟。
总结:
综上所述,暖通空调作为建筑工程当中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建设内容,对其实现节能减排不仅能够提升建筑行业的节能减排发展水平,还能给予业主更好的生活享受。在节能减排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暖通空调节能减排已经实现了较为良好的发展,这对于实现全面暖通空调的节能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应用能源日益稀缺的今天,只有实现节能减排才能更好的推动社会发展,所以暖通空调工程的节能减排事业任重而道远,我们还需脚踏实地去努力,在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同时,为建筑工程暖通空调工程的进步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施国强.论暖通空调工程中的节能减排设计[J].建设科技,2013,10:82-83.
[2]王厉.基于(火用)方法的暖通空调系统热力学分析研究[D].湖南大学,2012.
[3]燕东红.建筑通风空调工程的节能减排措施[J].山西建筑,2013,36:222-223.
节能减排背景范文5
1、数据来源及变量解释
本文中选用2011年-2013年这三年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环境年鉴和环境保护部所提供的数据。本文数据的处理主要采用EXCEL和SPSS20.0。在对被解释变量进行考虑时,主要以三废排放物的减少量来衡量节能减排的效果,专项资金投入主要以污染减排支出、污染防治支出和节能减排支出之和来表示,本文的控制变量选取人口数量和国内生产总值。具体情况视表1而定。
2、模型构建
为检验本文假设1和假设2,构建如下模型:Performance=α1+α2*Invest+α3*population+α4*Industrial+ε(1)Performance=α1+α2*Invest+α3*Invest*GDP+α4*population+α5*Industrial+ε(2)3、描述性统计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在最近几年里对于节能减排越发重视,从污染减排指出和污染防治支出的金额就可以看出,国家对其投入的金额是呈逐年上升趋势。三废排放量在近三年排放仍较多。
二、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1、专项资金投入对节能减排的影响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专项资金投入与节能减排效果呈负相关关系,否定原假设。这说明近几年来,我国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使用效果不理想,并未达到其投入产出效果,国家投入资金越多,其节能减排效果越不理想。
2、经济状况对专项资金投入与节能减排关系的影响
从表4中,不难发现经济状况对专项资金投入与节能减排关系存在负向影响,这说明国家经济状况越好,专项资金投入对节能减排的负向作用越明显。主要原因在于,在追求GDP的过程中,部分地区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该结论与原假设2一致。
三、结论
节能减排背景范文6
一、产生的背景及减排优势
热电厂是以发电、供热为主的高温高压生产单位,在发电、供热的同时,也消耗一定的能源,产生一定数量废弃物。因此,正确处理发展与节约的关系,对热电厂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纵观当前形势,热电企业节能减排的压力正日益加剧,主要表现在:一是随产能规模的扩大,能耗和污染也将随之增加;二是部分设备老化,系统运行效率较低;三是随着环保指标逐年压缩,节能减排的任务更为艰巨。日益严峻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探索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立体化节能减排管理模式。在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进程中,热电厂将其纳入了发展的总体战略,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在了发展的突出位置而全面推进。
立体化节能减排管理不同于其它的节能减排管理模式,其优势在于它是将节能减排管理纳入三维空间立体构架之中,持续于节能减排管理的各个阶段,贯穿于节能减排管理的全过程,多角度的解析、多要素的整合、全方位的测评、全过程的跟踪,形成了节能减排最科学的管理、最优化的模式,最大限度地提升节能减排管理水平,实现节能减排管理手段的升级。
二、主要做法
1.坚持思想引领,科学制定节能减排规划。坚持把节能减排纳入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并与企业发展同步规划与实施。首先,转变思想。按照《国务院关于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通知》要求,热电厂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从思想上入手,开展“节能减排从我做起”大讨论,组织员工细算岗位节约潜力,引导员工树立节能减排新理念,促使员工思想转变。其次,统筹规划。根据运行工况,优化节能减排方案,解决了设备不匹配、系统低负荷、管理不精细等突出问题。制订了中、长期节能减排规划,做到了“三个结合”,即当前与长远相结合、效率与效益相结合、科技与管理相结合。
2.实施系统优化,深入挖掘节能减排潜力。节能系统整体优化。针对各专业特点,加强专业、部门之间的沟通,明确了各专业节能的侧重点。针对生产现场,关停、更换了高耗能、效率低、达到期限的设备,整改了维护投入大的设施,对系统进行了优化调整,并积极推广新技术。针对设施,加大了计量检定,并配专人巡视、管理。通过上述措施,截至“十一五”末,热电综合单耗较“十五”末降低了9.9个百分点,系统优化取得了实质性效果。
减排系统综合优化。从完善现有设施、治理污染源、使用清洁能源等方面,大力实施系统减排。首先,堵住源头,三项工程确保实现减排目标。一是脱硫设施安装工程,年削减SO2排放60吨。二是煤改气工程有效减少了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三是在线监测设施实现了与省、市环境监控平台的数据联网。其次,控制风险,从辨识、评估到风险控制形成闭环管理。坚持以“动态预案、风险评价、二、三级监护”制度为落脚点,强化风险防控,狠抓要害部位管理,制定并实施重大风险防控预案7项,环保的基础更加牢固。第三,治理隐患,有效减少和遏制了不安全因素的滋生。深入开展隐患查改活动,根据投资规模和隐患危害程度,确定隐患管理级别,实现了隐患的分级监控与动态管理,促进了本质安全。
3.推进科技创新,破解节能减排难题。注重发挥科技先导作用,加强技术引入与创新,为节能减排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一是规范引入技术,严把准入关、选商关和验收关。建立并完善了热电厂选商数据库,定期对商家产品质量和技术服务进行评价、筛选,保证了引入技术的先进性。二是强化自主创新,打造优势技术。每年都重奖获得较好经济效益的项目,以鼓励技术人员在节能减排方面进行立项、研发、创新与应用。近年来,共实施技改项目29项,节约标煤4427吨,节水9.58万立方米,创造价值360余万元。
4.强化过程管理,切实节能减排规范运作。规范有序的过程管理是确保节能减排工作责任清晰、措施到位、运转高效的基础。在管理过程中,热电厂狠抓四个环节:一是健全组织与责任。成立节能减排管理委员会,健全三级管理体系,指标分解实施“两条线”,确保了责任层层落实。二是完善制度与流程。针对计量、统计、监测、考核等环节,健全了制度和流程,使节能减排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三是细化定额与标准。建立了涵盖机炉电等六大专业的对标管理体系,实施了炉效等19项对标指标管理。四是强化计量与监控。加强计量器具管理,定期进行检定,计量器具检定率、完好率均达100%,为节能减排监测、分析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5.创新保障机制,持续增强节能减排动力。积极探索保障、激励机制,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一是创新资金保障机制。加大投资力度,千方百计保证资金投入。“十一五”以来,累计投入节能、减排资金2.94亿元。二是创新立项审查机制。把安全环保理念贯穿到项目立项、设计、审查的全过程,优选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的设计方案予以立项。三是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将节能减排指标纳入基层业绩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与各基层单位绩效挂钩,做到奖罚分明。
6.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拓展节能减排空间。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提升节能减排水平的新途径,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等方式,收到了较好效果。减量化,就是通过合理调控资源减少浪费。再利用,就是对排放物中的某些成份进行回收利用。近年来,热电厂正积极调研论证收取干灰项目及烟尘中氮、二氧化碳的回收与利用,已取得了一定进展。可循环,重点是水的循环使用,通过废水回收项目,热电厂已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7.培育文化理念,营造节能减排良好氛围。培育“清洁发展、节约发展”文化理念,起到了文化铸魂的功效,推动了全员节能减排实践。讲责任启迪文化意识。深入开展了“节能减排从我做起”大讨论,引导员工结合自身实际谈体会,使其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挖潜力理解文化内涵。为使员工理解节约文化的内涵,组织员工细算岗位节约潜力,由小到大扩展到全厂各个岗位,使员工清楚自身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学典型增强文化辐射。通过树立节能减排典型,总结推广一系列节能减排管理方法,使节能减排文化在基层“开花结果”,引领各基层节能减排工作向纵深发展。
三、实践效果及带来的启示
立体化节能减排管理模式的建立,有效提高了热电厂的节能减排工作水平。通过实施立体化节能减排管理,热电厂在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大气污染、履行环保职责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施前后对比,在发电量、供热量年均增长6.8%和10.8%的情况下,能耗总量实现了负增长;能源转换率达56.8%,创历史最好水平;变频等节能技术广泛应用,合理利用能源的程度逐年加强;近年来,“三废”均达标排放。2009年,热电厂还被吉林省环保厅授予“省级环境友好企业”称号。
立体化节能减排管理是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系统,它有着周详的战略规划、前沿的技术应用、先进的文化理念及科学的管理方式做为支撑,通过实施后的效果可以看出,该管理模式思路比较新颖,措施较为具体,方法较为实用,效果也比较理想。通过实践、总结与归纳,我们得出了三点启示:
1.建立了多环节、全方位、全过程的三维管理机制。立体化节能减排管理模式所形成的三维管理机制,内涵丰富、内容完善,它涵盖了节能减排管理的方方面面,即抓住了管理的落脚点,更抓住了管理的关键。因此,它不仅适用于企业的节能减排管理,还应适用于企业管理的其它方面。
2.形成了一种管理创新的思维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管理环境变幻莫测,管理实践千差万别,而惟独不变的却是管理创新。管理模式的成功之处不在于其模式本身,而在于思维的创新。因此,对于同类企业,更有借鉴意义的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立体化节能减排管理这种管理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