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品牌策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文化品牌策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文化品牌策划

校园文化品牌策划范文1

关键词:校园文化活动;育人功能;软实力

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明确提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校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及动态的表现形式,是由学校管理者组织设计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基础,以营造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为手段,全体师生共同参与,以育人为目的一系列活动。在市场经济、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冲击以及西方非主流文化入侵等因素的影响下,校园文化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的态势,逐渐削弱了校园文化在育人中的作用。培育高品味校园文化,打造高品质校园文化活动,营造高质量校园文化生活,在当今高校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活动内容重复,形式单一,档次偏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校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也在不断更新,但仍难与当代学生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相匹配。当前的校园文化活动出现“趋同”倾向,很多高校都是在模仿或者参照其他院校的一些常规活动。活动内容、形式单一,缺乏新意,不能彰显学生个性;举办活动门槛较低,活动看似五花八门,但具有实际意义的活动却寥寥无几;多以文艺类、体育类为主,活动呈现出娱乐性、浅薄化的现象。此外,活动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度较低,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无法将所学知识转化应用,趣味性和综合性大打折扣。一些活动的举办,要求大场面、大规模,活动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却强制要求学生参加,流于形式。长此以往,导致一些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不加甄别得产生抵触心理。

2.管理机制不健全,总结反思不到位。科学的高校校园活动管理应包括四个阶段:策划阶段、执行阶段、监督阶段以及总结收尾阶段。目前高校在校园文化活动管理中的策划阶段,活动相关的老师和学生对活动深入不够,策划过程中往往忽视或者不能准确把握活动的思想性,缺乏对活动顶层设计及长远性、整体性的考虑。执行阶段,主要的执行者是广大学生干部,其一方面经验不足,缺乏专业指导;另一方面,学习压力较大,工作和学习之间不能合理安排,导致队伍执行力偏低,活动落实不到位。活动的组织者往往又是活动的评价者,身份的重叠导致活动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形同虚设。活动结束时,很少对活动质量和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导致当前校园文化活动数量不断刷新,质量却止步不前。

3.活动缺乏指导教师,无法上升到育人高度。校园文化活动的直接领导者思想觉悟的高低、能力素质的优劣、责任心的强弱,直接关乎活动的效果。目前,高校校园活动的指导老师主要为共青团团委老师以及辅导员老师。但无论是团委老师还是辅导员老师,本身承担工作较多,工作压力较大,很难腾出时间和精力在学生活动上花心思、动脑经。同时,很少有指导老师对管理学、教育学等进行系统学习,对于学生活动的指导往往基于经验,无法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和指导。学生活动要有吸引力,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就要求指导老师要了解最新的时事政治,应用最新的网络平台,把握当前学生的思想潮流。目前,校园文化活动更多的是学生在自娱自乐,活动层次不高,思想内涵偏低,很难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第二课堂的作用。

4.投入不足,商业气息浓厚。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直接反映出学校风气、精神面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性早已被广大师生所熟知。但大多高校对校园文化的重视程度与投入情况不成正比。首先,人力投入不足。这主要体现在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仅局限于团委老师和辅导员老师,专业教师忙于科研论文,其他部门对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往往漠不关心。其次,校园文化活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团委活动经费和学生管理经费,但随着参与学生的不断增多和活动规模的不断加大,活动经费的支出也随之增大,拉取商业赞助成为解决经费不足的主要途径。在商业赞助下,校园活动不可避免地植入众多商业元素。为迎合商家口味,不惜以拉低活动品味为代价,使原本单纯的校园环境弥漫着商业气息。同时,商业赞助的泛滥,也削弱了学校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学生活动场所也远远不能满足活动需求,存在活动场所设施简陋、场地不足等问题,这些都成为影响活动开展得制约因素。

二、提升校园文化活动育人功能的具体路径

1.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软实力”。当前校园文化活动呈现出浅薄化、娱乐化、低俗化等问题,不可避免地映射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存在价值偏颇、导向不明的现实问题。大学文化活动建设的目的在于育人,关键在于价值引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追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不仅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引领方向,也是高校发展的时代要求。通过组织和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将爱国、诚信、敬业、等主题融入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此外,鼓励学生们走出校园,积极参加大学生支教、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在践行中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指导。

2.科学管理,完善校园文化活动管理体系。随着高校的改革发展,校园活动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是其必然趋势。在校园活动管理中引入项目管理,通过分解任务、责任到人,分层式管理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策划阶段,明确活动是什么、活动目的、达到效果、活动费用等。根据活动类型、预期效果、执行难度等进行活动确定及予以合理经费支持。执行阶段,建立活动负责人制。由活动负责人统筹规划活动的具体开展,采取合理分工、责任到人的管理办法,定人定时定量完成任务。此外,学校可成立专门的校园文化活动管理小组,聘任具有专业背景和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活动开展进行指导,定期组织交流座谈,让师生在交流经验的同时,收获一定专业知识。监督和评价阶段,活动分项小组与活动负责人随时交流活动进展,负责人整合各项指标后向学校相关部分定期汇报,不适之处即刻调整。活动结束,积极向管理部门提供活动相关的文字、图片、影像等一手资料外,还可组织答辩评比,对活动各项指标进行量化赋分,答辩委员可邀请社区、企业人员参加,以第三方的眼光对活动的实践意义、社会效益等进行全面评价。

3.构建品牌,立足校园文化活动的长远发展。当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数量繁多,但是良莠不齐、质量参差。很多同学流转于众多活动之中,却不能真正感受校园文化活动的魅力,也很难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构建具有学校文化、地域特色、专业相关的品牌活动成为化解校园活动多而不精的有效措施。构建品牌,一方面可以将资源进行整合,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有效的活动中,提高活动档次,扩大活动规模。另一方面,作为学校优秀成果的代表,品牌活动可以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为后续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和标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强调指出:“第二课堂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鼓励开展以提高大学生多方面能力和扩展学生专业知识为目标的课余生活”。品牌活动,不仅要具有趣味性和创新性,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情怀,充分展示学生个性。还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学以致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人们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立足学生需求,因地制宜。各院系可结合本院系学生的特点以及专业特色,打造具有鲜明特点的品牌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给予学生自由展示和发挥的空间。如中国石油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小家电义务维修,让学生学有所用,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此项活动已经持续举办了15载,赢得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

4.加大投入,发挥高校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必须加大投入,在制度设计和激励措施上下功夫。一方面通过政策激励,让老师们愿意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当中:专业教师发挥自身特长,提升学生活动的专业性和实践性;职能部门的老师们,要对学生活动积极关注,并提供必要帮助;团委和辅导员老师的工作分配要更加合理,让老师们能够深入学生,掌握学生需求。营造全员参与、师生共建的校园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奖学金设置、学分认定等措施,吸引更多学生成为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全面发展。同时,进一步完善学生活动的硬件措施,为学生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保障。此外,合理采用商业赞助,规范赞助流程,建立严格审批制度,明确活动赞助类别,对商业赞助加以正确引导,让商业活动不仅为学校提供资金支持,也能成为学生了解社会的有效途径。学校以人力投入为支撑,财力投入为基本,制度为保障,全面建设校园文化活动。

三、结语

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是一项较为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投入,形成合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软实力”;通过科学管理、构建品牌、加大投入,蓬勃校园文化活动的“生命力”。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第一课堂的延伸,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育人职能。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继承和发扬优秀校园文化活动管理中的优秀成果,还要在实践中探索新途径,研究新方法,凝聚新思路,让学生能够在参与中享受乐趣、增长才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EB/OL].(2010-06-30)[2016-01-06]./xywh/whdh/2010/06/14044.htm.

[2]迟淑清.论蕴含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隐形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109-110.

[3]朱育锋.生态学视野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管理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7):14-15.

[4]于冰.高校大学生校园活动项目化管理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1):62-64.

[5]饶武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校园文化活动[J].南昌大学学报,2010(3):157-160.

校园文化品牌策划范文2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校文艺活动;品牌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052-02

一、高校校园文艺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环境复杂,育人功能低下

1.多元文化引起文化冲突。当今时代,文化、信息日趋全球化、商业化。文化的产生在市场化的背景下变得浮躁,文化的体验在娱乐化的氛围中夹杂着庸俗,文化的消费在网络化的趋势中也存在粗浅,一些急功近利、偏离主流的文化对校园文化产生了不良影响,使得文艺活动也有了不少内容浅薄、审美底下的元素。

2.校园活动缺乏文化引导。当前,高校不断组织丰富多样的文艺活动,为师生们提供展现才艺、表达自我的平台,但缺乏对校园文化更有力的引导措施,缺乏对文化活动内容、形式、主题等更加有效地审核,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未充分体现,不利于校园精神文化的凝聚。

(二)活动内容传统,学生体验欠缺

1.单纯的娱乐活动,缺乏文化内涵。长期以来,高校在开展文艺活动时大多只是为了娱乐而娱乐,既缺乏文化内涵,又无鲜明的核心主题,不能在文化、精神层面引起广大师生的共鸣与思考。

2.纯粹的知识传授,缺失主体体验。单纯知识传授的说教性文化活动,虽然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教育性,但其因为学生作为主体的参与和体验问题,使得此类活动在学生中的接受和参与度较低,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三)校园扩展兴起,文化传承不足

1.高校校园多区分布,文化氛围稀薄分散。近些年,伴随着高校的扩招,很多高校存在多校区分散布局的现象。由于距离较远,各校区之间普遍缺乏有效沟通,影响了整所高校文化的传承和文化氛围的凝聚。

2.高校校园空间扩大,文化设施参差不齐。有些高校走边建设边办学的道路,其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导致一些新校区文化设施严重缺失,影响了新校区融进旧校区文化的进程,滞缓了新校区精神文化建设的速度。

二、高校校园文艺活动品牌培育思路

(一)明确目标,确立要求

1.注重历史传承和发展创新。特色校园文化既要传承历史,也要发展创新。高校校园文艺活动作为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如此,没有对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便无从谈“特色”,更无从谈“品牌”。

2.注重精神提炼和文化引领。高校在自身发展中要注重凝聚自己独特的“校园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自觉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在些基础上,紧紧围绕自己的“校园精神”,对自己的文艺活动进行文化和精神上的引领,逐步树立自身的风格、特色和品牌。

3.注重人文关怀和文化育人。高校在开展文艺活动中,不能脱离文化育人的根本目的,要将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第一要义,要将具有思想内涵、文化品位的内容融入文艺活动中,使学生在参加文艺活动的同时,满足成长成才发展的需要,最终实现高校校园文艺活动品牌培育的目标。

(二)立足本土,彰显特色

1.专业特色。各高校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的优势,利用各学科资源,打造自己的文艺活动品牌。如:广州美术学院将美术专业与文化活动实践相结合,组织了“学生感恩主题创作汇报展及美术作品义卖义捐系列活动”,打造了自己的文化品牌。

2.文化特色。高校的文艺活动从根本上都要展现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学校特有的文化风格。如:广州美术学院在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展演大型校园文艺演出中获奖的校园舞台音乐剧,其舞台艺术中融入了自身美术大师的美术作品(如《开荒牛》、《艰苦岁月》等),还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诸如京剧、昆曲和秦俑等元素,演出格外精彩,备受好评。

3.地域特色。地域历史传统和民间民俗等对高校有着深远影响,一些传统性、民族性的元素不仅特点鲜明,也更具代表性,为校园文艺活动的独特性和品牌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高校应充分汲取地域文化营养,传承文化特色,丰富文艺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如,石河子大学的现代舞《超越》将新疆的艺术元素贯穿于整个舞蹈中,展现了当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保卫祖国疆域的雄姿和改变戈壁面貌的坚韧品格,这种集艺术性、思想性和地域性融为一体的优秀作品,很好地树立了自己的文艺活动品牌。

(三)创新发展,解放思想

1.创新活动形式,实现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综合考虑师生们的接受程度,创新文艺活动形式,不仅能提高师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满足广大师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使师生更充分地享受活动的整个过程,潜移默化中提升综合素质、陶冶情操。

2.丰富活动内容,注重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校园文艺活动既源于校园生活,又高于校园生活。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既要给人带来轻松和愉快,又要具有思想上的延展性。要扩大活动的表现范围,充实活动的文化内涵,既充分发挥其校园功能,又使其具备一定社会功能,实现真正的品牌文艺活动。

三、高校校园文艺活动品牌培育的实施方法

(一)市场调研,掌握当代学生审美取向

市场调研是文艺活动进行前的基础,对制定节目形式和内容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调研可以通过直接采访、电话采访、发放问卷以及网络问卷等多种形式,然后将调研收集的材料进行整理,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准确掌握学生这一受众群体的内心想法、审美取向和兴趣爱好等。以调研结果为依据,策划文艺活动,使活动得到更好地传播和推广。

(二)宣传推广,扩大文艺活动影响范围

1.拓展宣传渠道,多层次展示。拓展宣传渠道,将文艺活动的各种信息在第一时间遍布更广泛的范围和人群。首先,学校宣传。学校重视程度越高,文艺活动越能达到更高的层次、取得更好的效果。其次,学生宣传。学生之间的口口相传,能迅速营造出好的舆论氛围。再次,媒介宣传。无论是特色鲜明的图文搭配的海报还是网络上的推广,抑或者是新颖的前期活动比如“快闪”等,都能从多角度、多感官将校园文艺活动信息传播出去。多种宣传渠道同时进行,将最大程度上吸引受众群体。

2.加大宣传力度,多方位感染。确定了宣传的方法和渠道,宣传的力度将会决定受众群体接受信息的广度和深度。首先,要考虑宣传的周期和频率,适当的周期和频率将会使宣传具备持续性,从而实现预期效果。其次,要注意宣传方式本身对于加强宣传力度的作用。例如,平面媒介要掌握文字的篇幅,占领版面的头版;网络媒介可以利用活动专栏吸引受众的更多关注。最后,宣传可以采用与其他形式相结合的方法,例如建立学校、校园组织和团体、媒体、文艺活动多方面协同合作宣传的团队,使文艺活动的消息深入人心,引起广泛关注。

(三)演出运作,创立高校校园品牌活动

1.领导团队――掌握宏观,整合分析。领导团队是指在校园文艺活动中宏观掌握全局,整合分析活动全部信息的团队,一般是由专业教师和学生中的核心力量组成。文艺活动的成功开展,领导团队起着核心作用,必须把握文艺活动内容的主体思想,要对活动内容以及将要产生的影响有更深刻的理解,对活动工作提出总体要求,同时领导团队要拥有对各种情况发生的预判能力,精心安排流程细节,以保证文艺演出的效果。

2.执行团队――协调合作,创新发展。执行团队是将校园文艺活动的策划进行落实、实施的中坚力量,在每一个创意和每一个计划背后,一个执行坚决、准确、有效的团队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执行效果好,才能真正体现创意本身的价值。对于文艺活动来说,需要整个执行团队的创造性思维,尤其在执行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细节问题,领导团队在宏观策划中并不能全面预测,这就需要执行团队在实施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在不影响全局和活动主题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想法,甚至突破原有的计划,并及时与领导团队和其他部门联系沟通,保证活动有序、正常进行,达到完善和完美的效果。

3.管理团队――稳定支援,完善全局。管理团队在整个团队中起着剂、协调补充、及时修补的作用,在文艺活动演出运作过程中,只有有一支有力、高效的管理团队,才能保证活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能够及时沟通、协调、解决,避免出现混乱现象。

参考文献:

[1]朱毅峰.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探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徐东.新时期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研究[J].市场周刊:管理探索,2005,(4).

[3]宋志豪.高校校园文艺活动初探[J].文艺生活,2010,(10).

[4]田儿.当代高校校园文艺活动调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7).

校园文化品牌策划范文3

【关键词】分层分类 校园文化 以文化人

【基金项目】本文为桂林理工大学辅导员专项研究课题《基于分层分类引导下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育人功能研究》(项目编号:GUT15FC12);桂林理工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化建设立项项目《新生才艺培育及展示系列活动》(项目编号:GUTWHB006)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15-02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展示载体和育人的有效渠道,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隐形课堂”。随着学生的需求日益多样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需要按照分层分类的指导思想,精准、精细地做好校园文化的组织策划工作,切实使校园文化活动起到“以文化人”的作用。

一、当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注重宏大场面,忽视个性需求

很多高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理念还停留在大场面、广场式,学生只是作为听众在台下,场面的宏大确实能起到一定的群体感染作用,但随着网络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冲击,很多学生在现场是“身在心不在”,在喧嚣的活动背后,并没有真正解决学生的“文化饥渴”,学生的个性化的文化活动需求并没有得到实现。

2.缺乏统筹规划、育人导向不明确

合理的规划、有效的布局、周密的设计,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是校园文化活动有序、有质、有效开展的关键环节,也是学校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途径。而当前大多数学校缺乏活动的顶层设计与约束机制,整个学校校园文化活动整体规划与部分学生组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偏离,导致学生活动多、滥、泛,主题不突出、目标不明确,吸引力不强、参与率不高、辐射力不广,使得校园文化的育人导向功能流于形式。

3.内容形式单一、活动效果不佳

在当前不少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存在失衡现象。歌舞赛事多,学术探讨少;安长守固多,科技创新少;华而不实多、贴近专业少;盲目跟风多、慎思笃行少;被迫凑数多,喜闻乐见少;大多重视一时效果而忽视思想引领的长效机制,活动的参与面、受益面与影响力不甚理想,活动个性不足、共性有余,整个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缺少融教育性、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创新型校园文化活动。

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分层分类引导的内涵及意义

分层分类引导,是指把校园文化活动以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表现形式进行梳理归类,通过精细化、体系化的统筹,增强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提升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开展不同的活动,充分尊重活动主体的共性需求和个性满足,充分尊重个体发展的特殊性和群体发展的差异性,形成科学合理、系统规范的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性育人工作新格局。

1.分层分类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实现校园文化的精细化设计和品牌化运作

校园文化活动种类繁多,学生的需求也千差万别。这就需要通过分层分类的校园文化活动设计,将学校的育人目标与学生的需求之间实现精准对接。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性的活动,通过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精细化设计,实现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建设。

2.分层分类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很多教师感叹现在的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很多是迫于考勤才去活动现场。试想,这样的活动的育人效果可想而知。通过分层分类活动可以针对学生文化需求的“痛点”开展活动,遵循“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紧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因势利导、潜移默化的开展文化活动,如此一来,学生自然会对校园文化活动“趋之若鹜”。

3.分层分类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实现以文化人和全员育人

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不仅仅是活动本身要有内容,更主要的是承载着育人内涵。不能为了活动而举办活动。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春风化雨的育人作用,实现思想引领、价值引导和认知强化。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不仅仅是某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全校各个部门共同的责任,通过分层分类,强化各部门的职责,可以起到责任约束的作用,实现全员育人。

三、分层分类引导下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体系设计路径

对校园文化活动实行分级、分类管理与培育,建立层次多样、立体多维的活动结构,做到大型活动届次化,精品化;中型活动院系化、特色化;小型活动经常化、普及化。积极开展各类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做到学校有特色、学院有亮点、学生有专长的校园文化育人目标。

1.基于不同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

不同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可按横向展开和纵向拓展两个脉络实施。横向展开主要针对组织形式,可分为校、院、班、团(社团)四级联动活动机制,构建“一校一品、一院一品、一班一品、一团一品”。校级活动具有示范性,力求精品化,院级活动具有学科特点,实现特色化、班级活动具有覆盖性,体现普及化,社团活动具有开放性,满足会员需求。

纵向拓展则体现了年级特点,既有低年级普及性的大众活动,也有高年级精尖小众活动。大一年级,培养兴趣,全面参与,通过活动了解大学生活,适应大学生活;大二年级通过专业文化艺术等实践育人活动及赛事,增强学生对学校和专业的认同感,确定自己的兴趣点;大三年级引导学生有选择性的参加适合自己的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学生潜在能量;大四年级重点开展就业创业相关培训活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2.基于不同类别的校园文化活动

针对文科、理科、艺术类等学生的专业属性、思维风格、行为特点、成长规律等综合因素,量身打造具有学科背景、专业特性、文化特征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文科类学生感性,通过举办辩论赛等活动,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推理能力;理科类学生理性,通过开展人文艺术类知识讲座、高雅艺术进校园等系列活动,提升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增强个人软实力;艺术类学生随性,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自我意识突出、文化基础薄弱,通过演讲比赛、新闻时事评论、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提高思辨能力、拓宽知识面。充分发挥第二课对第一课堂的补充与调节,补给学科专业外的知识与能力,增强知识的互补性、健全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学院在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分层分类引导的话语权与主动权,加强活动设计、积极引导,围绕学科特点系统设计和开展特色活动。

3.基于不同表现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

按照校园文化活动表现形式可分为隐性校园文化活动和显性校园文化活动,显性活动与隐性活动是“有形”与“无形”对话,显性活动包括主题教育,体育赛事、人文讲座、综艺晚会等目的明确、手段规范、效果显著的校园文活动;隐性活动包括思想引领、文化建设、实践育人等目的含蓄、形式多样、氛围愉悦的校园文化活动。显性活动重指导、隐性活动靠熏陶,显性活动引领自主学习,隐性活动促进能力提升,两者范畴对应,作用互补。

参考文献:

[1]候F翡,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培育探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6)。

[2]陈杨健,新常态下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播模型、困境与出路[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校园文化品牌策划范文4

关键词: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价值取向 路径创新

大学即文化,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等,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文化是一个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之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但是,对于当前多数高职院校而言,校园文化建设还处于一个自发的摸索阶段,没有形成自身成熟的校园文化。笔者认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必须坚持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企业文化、品牌文化相互渗透、协同发展,以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持续健康地发展。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一)人本: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以人为本是历史主体理论的创新。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这个哲学命题蕴含着发展的主体是人,发展的动力是人,发展的尺度是人,发展的目的是人。也就是说,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摆脱外在功利目标的束缚,逐渐向教育本质回归,即回归到发现人、发展人这个使命上来,并以此作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观。

(二)特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高职校园文化是学校个性的彰显,特色是高职校园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由于在人才培养方向、专业定位、生源层次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普通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在客观上要求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自己的个性,形成鲜明的特色,并紧紧围绕职业特征,构建体现高职院校特点、适合高职学生成才需要的校园文化。

(三)效能: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

效能本指事物所蕴藏的有利的作用,这里是指高职校园文化发挥某些积极作用的能力及其实际结果,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包括质与量两个方面在内的优秀校园文化成果;二是高质量的校园文化组织实施和多元发挥;三是通过改革创新而实现的对形势变化的适应能力。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效能性特点,体现为既重视教育教学等组织行为的效率,又重视组织行为的效益,同时还密切关注学校师生内在结构和素质的优化,它标志着对科学发展所确立的新的价值尺度。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形式轻内涵,特色性不够。

一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于注重浅表,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物质文化建设,等同于文化活动开展,等同于规章制度制订;过于追求载体和形式,则导致形式过度,缺乏深刻的精神内涵。从物质文化看,虽然多数高职院校都有气派的大楼和完善的校园设施,但并没有完全和学校的内在文化融为一体,缺少应有的人文气息;从制度文化看,高职院校目前的机制和模式,既带有其升格前母体(如中专校)的痕迹,又带有模仿本科院校的印记,没有真正形成自身特有的体制和模式;从精神文化看,高职院校近十年来大多经历了合并、升格和外延扩张的过程,反映学校底蕴和风尚的精、气、神尚未完全积聚起来,难以真正起到凝聚校园人心的作用。

(二)重移植轻融通,包容性不够。

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很多院校过于强调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过多地简单移植企业文化,忽略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性质区别,逐渐将校园变成简单工厂,将学生变成企业员工,学校教书育人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肤浅功利的心态甚嚣尘上,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培养拓展不够。这样的企业文化引进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通,校企文化只是简单的两张皮,缺乏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成为一个相互包容的整体。

(三)重建设轻提炼,品牌性不够。

作为我国高校新兴的一种办学类型,高职院校绝大多数都存在历史短、基础弱、起点低、缺少历史文化积淀等问题,校园文化建设缺少理论指导,在对待各种文化交流中的差异和碰撞容易产生极端。在高职校园中,浅层次文化比重颇高,高雅性文化开展较少;娱乐型内容居多,启迪型、思考型的内容较少;学生课余时间活动单调,沉迷网络现象严重。总之,缺乏校园文化的品牌,师生的认可度不高。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注重凝练,强化和突出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工程。一是要确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它支配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二是要重视“三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它关系着高职教育的质量、改革方向和前途命运。三是要加强校训、校徽和校歌建设。校训最能反映一所高校办学历史、文化传统和特色。校徽是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校歌直接反映了师生对母校的理解和热爱。四是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学生的情感、需求之中,实现学生品德修养“四化”,即化天性为德性,化知识为智慧,化情感为情操,化良知为良行,把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诚实守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育人的方向。

(二)注重创新,规范和优化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建设属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机制建设,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由于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历史较短,基础薄弱,学历层次不高,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故而创设以人为本的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则显得尤为必要。制度文化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对外办学方面。如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订单培养、社会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有关方面机制的科学建立与运行;二是学校内部教育教学、学生管理、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规章制度的保障。如改革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办法、制定教学管理规程、制定学生学籍管理和顶岗实习规定,等等。制度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要与国家精神和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相符,与社会现实和学校现时情况相适应,注意与时俱进,创新建设工作;二是注意重制定,更要重执行,还要重监督和评价反思。

(三)注重实效,加快和提升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高职院校在建设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时,应处处突出“职”的特点。高职院校不一定有雄伟气派的教学楼、体育馆,但必须有科学先进的实验楼、实训楼;不一定有一流的专业,但必须有一流的专业实验实训室。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施建设始终应该摆在首要和突出的位置,应尽可能地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于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在校园景观上,要加强校企合作与文化融通,营造“职业性”的校园文化环境与氛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职业人士和有业务往来的企业命名校园内的楼、路、灯、教室、实训基地和设备仪器,增刻职业名人石雕,树木应标明树种及其特征特性和树龄等,给校园文化增添多元的职业色彩。

(四)注重融合,培育和塑造企业文化。

高职教育因为其职业教育特征,校园文化建设要特别注重企业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投射,形成一种具有企业管理和学校教育双层文化背景的高职特色校园文化。一是在培育与塑造学校精神时可以借鉴和导入CIS(企业识别系统),以帮助建立高职理念识别系统,对体现高职精神的校训、校徽、校歌等理念识别载体进行精心提炼与系统设计,彰显职教特色。二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指学校引入企业文化,其途径有邀请业界精英来校讲座或开设企业文化课程,用企业先进工作者的优秀事迹感染学生;积极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来校担任兼职教师,直接参与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制订;在规章制度构建方面融合优秀企业管理文化,以企业的组织模式构建班级、寝室、设置管理人员、约定规章制度,并以项目承包的方式来开展学生活动等。后者指学生入企体验企业文化,如学生利用入企实习、实训机会感受企业文化氛围,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入企学习等。三是把IS09000质量认证体系引入到学校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后勤保障等日常管理中,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确定各项工作的程序,依靠严格的管理制度控制管理过程,使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

(五)注重品质,锻造和创建品牌文化。

要结合本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商业领域的品牌发展战略,进行有意识的品牌经营。一是提升校园文化品牌的精神内涵,要通过建设校史馆、校风校貌宣传、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技能大赛获奖者表彰、杰出校友宣传等方式,回顾学校办学历程,展示改革成就,树立先进典型,提炼出学校自身发展的精神之魂。二是提升校园文化品牌的竞争力,整合校园文化活动资源,对校园学术、科技、文体活动等进行整体规划,借鉴公司运作模式,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全校学生,通过校内公开招投标和答辩的方式,确定校园文化活动资助项目及资助金额。所有活动由学生自主策划、自主组织、自主参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打造具有校园本土特征的文化品牌。三是发挥校园品牌文化的熏陶作用,将校园品牌文化建设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举办各类学术讲座、专业竞赛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把技能节、外语节、艺术节、体育节、心理健康节等办成学校最有影响力的活动,逐渐形成学校的经典文化品牌,做到师生满意、行业认可、社会瞩目。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0.

校园文化品牌策划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200-03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说过: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节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文化育人的关键是大学自身文化的建设和各种文化力的形成。外语类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除了具有普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共性,更有鲜明的外语性、行业性、职业性和地域性特征。本文以山东外贸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为例,探索外语类高职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外语文化、行业文化和地域文化“四融合”的建设特点,为构建特色鲜明的优秀高职校园文化提供借鉴。

一、外语类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

1.主体特色――传统文化特色。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所蕴含的崇尚道德修养,重视思想内涵,注重人文素质等思想和精神,对净化大学生心灵,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人文修养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作用。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构筑大学生精神文化,增强校园文化中传统文化的积淀,弘扬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其特色具有普遍性、永恒性。

2.性质特色――外语文化特色。外语类高校在具有其他高校共同的性质与任务的同时,具有其自身独具的特色,即外语特色。一流的外语类大学应着眼21世纪,除培养学生掌握相当程度的语言,还要使学生做好融入国际人才竞争的良好准备,培养包括创新进取、竞争意识、合作能力等在内的当代国际人才必备的素质。校园文化活动应在突出其专业特点的同时,不断完善和创新,通过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使广大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3.专业特色――行业文化特色。高职院校依托行业办学,针对行业的特点和岗位特征,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满足行业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个性鲜明和独具魅力的高职校园文化,必然融合行业文化特征,体现企业文化特点。外语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专业性更为突出,因此校园文化既要突出外语特色,又要突出行业特色。

4.个性特色――地域文化特色。高职校园文化是社会、行业、学校三种各具特征的文化融合生成的特色校园文化。作为人才培养的重地,高职的人才培养不可避免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高职校园文化也应与这个地域特定的历史积淀相关联,依托地方优势产业,服务地域经济社会,与地域文化融合,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型校园文化风格。

二、外语类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建校近半个世纪以来,始终立足于外经贸行业办学,坚持“为山东省青岛市培养大批基础知识扎实、外语应用熟练、职业能力强、人文素养高的外经贸行业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宗旨,秉承“德能并举,知行合一”的校训,着力培养师生“求实、守信、开放、创新”的商务精神和“外向世界、贸连天下”的外贸情结,努力把校园文化建设与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与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塑造了外语类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以传统文化为底蕴打造经典校园文化。高职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以传统文化为底蕴打造经典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心智的开启、性情的陶冶和健康人格的养成。学院始终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①传统文化课程化。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进行了系统融合,形成了特有的教材《中国文化》;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论语解读》、《文学欣赏》、《中国古代文学名家选讲》、《茶艺与茶文化》等选修课。通过这些课程介绍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②文化育人活动化。以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每年举办《中国传统文化》和《今天我们怎样亲近国学》系列讲座,众多学生了解国学、热爱国学;一年一度以“品悠悠书韵,飨天下思想”为主题的读书节带动莘莘学子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既有读书主题征文大赛,又有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比赛,成为学生施展个人才华,提升文化修养的重要平台。③校园环境人性化。合理绿化植物,建造人文景观,制作休闲桌椅,彰显人文关怀。如在校区内设置内涵丰富的文化小品、雕塑像、校训石、景观树、标语牌、文化橱窗等,营造特色浓郁的人文景观氛围,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2.以外语文化为载体打造品牌校园文化。①优化外语学习环境,打造国际语言氛围。环境是学习外语的基础。学院精心营造外语文化氛围,重要标识如标语、标牌、网站、展示区等一律采用双语,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中感知语言,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持续开展外语文化进公寓、进班级、进社团等系列活动,倡导教职工与学生用英语交流,“阳光晨读外语”成为校园清晨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的外籍教师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新颖的教学模式,他们积极参与外语社团活动,营造了生动有趣的语言氛围,成为校园外语文化建设的一支活跃力量。②培育外语品牌活动,开阔学生国际视野。特色就是卓越,特色就是品牌。学院把提高学生外语水平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形成了一批国际化特色鲜明、传承中外文化的品牌活动。一是建成系统的“每每外语”活动。每年度的外语文化节、每学期的外语跳蚤市场、每月的外语讲座、每周的外语英语角、每天的外语广播。二是举办系列外语品牌活动。外语文化节开办至今已举办五届,“金牌挑战”、“超级视听说”、“英语跳蚤市场暨大型英语角”和闭幕演出等四大系列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名学生踊跃参加。③依托国际赛事服务,弘扬志愿者奉献精神。学院积极开辟青年实践成长、服务社会的大舞台,注重在社会服务中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社会服务也体现出突出外语服务、突出高端服务“两个突出”特色。2008年残奥会至今,有近千名志愿者参加每年举办的中国海洋节帆船周、克里伯帆船赛等重要国际赛会的服务工作。志愿者们承担语言翻译、会务服务、解说导游等任务,用熟练的外语传递友谊,为赛事的成功举办做出了贡献,获得了各国友人的认可,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外事服务不仅给予学生接触异域文化的好机会,而且为他们提供了与世界近距离接触的平台,使学生向国际化人才成长迈近一步。

3.以行业文化为导向打造优质校园文化。①吸纳行业文化,凝练校园精神。学院将行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及提练出来的各种精神融入校园精神,丰富办学理念,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内涵。确立了“德能并举,知行合一”的校训,“求实、守信、开放、创新”的校风和“勤学?摇善思?摇敏行”的学风,充分体现了外经贸行业做人为先、立足实践、诚实守信、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丰富内涵,使学院精神成为企业精神的延伸,实现了与用人单位的无缝链接,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高”的优点,又具有“职”的特色。②开展职业竞赛,打造技能平台。学院以培养学生过硬的职业能力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学赛结合的机制。一方面,通过开展校内企业全程参与的各种技能大赛,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坚定了专业志向;另一方面,通过参加校外的竞赛,展示了学院形象,树立了学院品牌。近年来众多学生在国家省市各级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职业技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通过职业技能文化建设,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专业的热情,职业技能有所增强。学生寒暑假主动联系实习单位、顶岗实习蔚然成风。

4.以地域文化为契机打造特色校园文化。①打造特色专业,凸显“外”字特色。十一五期间,学院结合山东省、青岛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山东省商务发展的实际,积极发展新兴专业,精心打造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构建了与外经贸行业和地域经济高度融合的“外经贸+现代服务业”专业体系,形成了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引领,发展了涵盖外贸、外经、外语、外运、外包五大“外”向领域的专业,凸显了鲜明的“外”字特色。人才培养已经形成品牌,为山东省和青岛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迫切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②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地域经济。学院注重发挥专业、科研和人才优势,积极为行业企业等相关组织提供科研、咨询、策划和各类培训考试。“三个面向”社会服务特色日趋显著。第一,面向政府开展商务研究、外贸形势研究服务。定期编印商务研究报送全省各地市领导,为省商务厅、省政府提供决策参考;第二,面向行业企业提供业务培训、科研服务,常年承担全省商务系统、省报关协会、省航空运输协会、省外贸500强企业等业务培训;第三,面向社会培训服务。承办报关员、外销员等13个国家级职业技能证书的培训考试工作;培训人员已达万余人次。“三个面向”的社会服务成为同类院校中的佼佼者。③依托地域文化,凝练精神品格。学院通过组织富有本土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体味地域文化的独特精髓和无穷魅力。校歌《让梦想起航》中将海洋文化色元素融入其中,广大学生在校歌中咏唱海洋精神,增强海洋观念,开阔海洋眼界;两年一度的社团巡礼月邀请青岛曲艺家们进校园表演,将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融入艺术教育;举办《知行大讲堂》,邀请专门研究岛城文化的知名人士、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和主讲嘉宾,面向全院师生介绍青岛风土人情、民俗民风,构筑师生素质教育殿堂。

总而言之,外语类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以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为支撑点,以外语文化和行业文化为结合点,四者有机融合,共同促进高职校园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将不断开拓探索具有外语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特色鲜明、健康向上的外语类高职校园文化一定能建成。

校园文化品牌策划范文6

一、前言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规模不断壮大。据统计,目前全国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超过1000所,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呈现百家争鸣局面。其学科特点决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一些高校把创建校内实训基地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也挖掘校园文化,优化校园环境,提升学校知名度,可谓一举多得。

近年来,学者们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定位、课程设计和教学计划设置、课堂教学与改革、教学基地、教材与教法、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相关学者从“校园旅游”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开发校园旅游以服务于(旅游)产业发展、学校建设、社会影响,校园旅游开发所形成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在校生的教育功能。本文以校园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结合为出发点,探讨建设校园景区校内实训基地的可行性,为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一种新思路。

二、“校园景区”内涵及表现形式

(一)“校园景区”内涵

“校园景区”是指在学校的校园建设中融入“旅游”的元素,最终把学校建设成为“景区式校园”,校园与景区高度融合,校园即景区;把校园按照旅游景区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最终形成“景区式校园”。校园是“体”、景区是“用”,核心功能和价值是“教书育人”,附加功能和价值是“观光旅游”,两种功能的实现方式虽有差别,但均有“育人”的功能。

(二)“校园景区”表现形式

现实中“校园景区”通常是以“校园旅游、修学旅游、高校旅游”的形式出现。高校旅游是指以高等院校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一种新兴的旅游活动,它是城市旅游、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学府牛津、剑桥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西点军校等早已是旅游热点区,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校园文化及校园建筑等吸引游客驻足留恋,从而使高校校园成为其所在城市旅游发展中重要且不必不可少的吸引物。在我国,高校一直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可研教育中心、精神文化的象征,与旅游一直未发生明确的联系。但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及家长对孩子素质教育的重视,高校,尤其是具有悠久历史、美丽校园和重大影响里的著名院校日益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景点。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面海临山的厦门大学、樱花盛开的武汉大学、岭南名校中山大学等。高校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类型和高校“营销”方式,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也使高校旅游成为现今城市旅游和文化旅游中最具活力的文化旅游项目。

三、“番职院”校园景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

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具有强大的引导功能。大学校园文化不仅在人才培养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人类文化传承和促进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近代世界旅游业大发展以来,不单是国内外历史悠久的学府,一些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一般高校也都成为旅游者青睐的旅游吸引物,以高校及其校园文化为依托的研学旅游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方式。

(一)必要性

从国家政策来看,《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积极开展研学旅游,支持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逐步完善接待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旅,科教兴旅“战略,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十二五”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从学校教育来看,校园旅游的内容和形式是酒店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内容,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校园本身就是特殊的旅游环境,“校园景区”应该成为番职院酒店管理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首选实践教学。因为它把培养人才的校园的各类景观、校园文化、校园设施、校园活动等资源,按照旅游活动的方式进行加工、设计,形成旅游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同时也是专业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独特的、活生生的教材。

从发展趋势来看,现实中一些非名校,包括学校历史不长、文化底蕴不厚,但校园环境优美,设施独特的民办高校,都在积极挖掘校园资源以服务于相关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跻身于国家A级景区行列,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如表1。

由表可知:从九大高校获批的时间上来看,一年比一年申报的数量多,即从侧面反映各高校申报校园景区的意识在增强。故番职院申报校园景区在时间具有紧迫性,时不待我;从景区型高校的分布看,历史悠久、个性特色鲜明的高校居多,纯粹旅游类高校“得旅游之近水楼台”发展的更快。

(二)可行性

从番职院校园文化来看,番职院的文化资源是校园旅游景区形成的灵魂。番职院的校训文化、办学特色文化、实践教学文化、教师教学文化、学生社团生活文化、国家示范院校品牌文化、华侨助学文化等;教学、科研与行业社会服务物化成果丰富,未来应加强校园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形成一系列校园旅游文化产品,依托此开发研学旅游、修学旅游。

从番职院生态资源来看,番职院坐拥滴水岩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突出,青山湖各湖泊各具特色,是名副其实的“隐藏在森林中的校园”。生态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观光价值,科普价值与美学价值,开发潜力大;可开发生态科普、户外运动、避暑度假、户外拓展训练、定向越野等,将其作为教学体系的重要补充内容和实训内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校园景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一)建设思路

1、资源整合,项目教学

整合番职院校园旅游资源、教学资源及实训基地等资源,旅游项目策划教学化。校园景区旅游项目的策划要围绕教育教学这一核心,项目策划既要有娱乐性也要有教育性。

2、校景合一,统筹兼顾

在“校园景区”总体思路指导下,协调校园与旅游景区的协调发展,统筹兼顾教学与旅游双重功能。统筹兼顾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矛盾,实现校园旅游景区的协调发展。

3、氛围生态,项目景观

鉴于番职院良好的生态环境及花园式教学单位,项目策划过程中要强调旅游氛围生态化,项目设计、旅游设施建设景观化。

4、深化合作,有助教学

项目策划要有助于加强番职院与企业的合作,有助于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助于教学工作,同时更好的展示校企合作的教学成果,形成良好的循环。

(二)建设内容

1、规划设计要先行

结合番职院学校具体情况,按照景区的标准(4A)规划校园,设计“校园景区”总体建设方案、”校景“标识和导示系统及其工艺材料与制作。

2、项目策划是载体

重要校园设施、景观的建设、装饰和展示,包括校门、图书馆、实验室、教学大楼等。“校园景区”景观绿化、道路、小品建筑等的设计、安装、装修装饰等工程。旅游标识和导示系统工程建设包括大型户外立牌、户外导引牌、路牌、指示灯箱、LED、校园整体导示牌等导示系统的空间布局、各导示项目、设施设备设计、材质选择、制作工艺的详细说明,以上各项设施设备的制作和安装。

3、实践教学是目的

创建校园景区实践教学基地是番职院酒店管理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此举措不仅促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也很好的挖掘了校园文化,优化校园环境,提升番职院的校园形象和知名度。针对酒店管理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安排实践教学,让教学活动在真实景区中开展,提高学生动手、适应市场的能力。

“校园景区”策划的旅游项目是为专业教学而服务的,促进酒店管理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为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有助于教学方法的改革、专业课程的设计。

充分利用“校园景区”的条件,将酒店管理和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专业课程置于“校园景区”的环境空间中。以整个校园景区为载体,开展旅游景区管理、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旅游策划与规划、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景观设计、旅游文化学、导游业务、酒店前厅实习、酒店会议接待、酒店餐饮接待、酒店客房预订等课程的认知、理解、应用的教学。开展校园导游讲解、景点介绍、路线设计等实践课;可以开展校园(室外)现场观察、观摩、设计等。

以校园旅行社、学术交流中心、国际合作培训中心、青年旅馆、颂雅园、学校饭堂等为依托,开展旅行社管理、酒店经营管理、前厅和客房管理、导游业务、导游概论、餐饮管理等课程的认知、理解、应用的教学。

以“校园景区”校内实训基地作为专业或行业实习对象,对旅游景区、旅游企业、旅游市场、旅游线路、旅游服务、旅游消费行为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全面的认知和实习。做到足不出户(校)就能全面接触、了解、研究旅游专业或旅游行业,认知旅游企业、旅游市场、旅游线路、旅游消费行为,提前接触、了解旅游行业。

4、运营模式是管理

由学校自行承担或者寻找具有4A级景区经营管理经验的品牌企业,合作开展“校景”的经营管理。校园景区内各功能分区主题概念不同,运营项目不同,采取不同的开放模式,具体经营运作内容和方式包括:

以番职院旅游管理专业为核心,学校相关部门合作成立专门的“校景旅游发展部”,专事校园景区的教育教学(专业实训)、旅游观光(青少年修学旅游、市民观光旅游等)、文化交流(各项重大的校内外教育教学及文化交流活动)。以整个“校景”为旅游景区,根据条件以旅游管理专业的师生力量组建校园旅行社(模拟或实体);以国际合作培训中心为载体,承担住宿、餐饮的旅游功能。

设立“番职院校景合一旅游发展基金”,多方筹集旅游专项发展基金,专门用于校园景区的旅游发展,专款专用。

校园景区采取开放式运营模式,游客可自由进入游览;但校园景区内教学区域、实训基地等部分旅游项目采取“定期开放、预约游览”的方式,部分场馆设施免费开放,部门实行收费;体验旅游项目、酒店住宿设施、餐饮等运营收费。

旅游属于知识性的服务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高校承办旅游项目,具有专业知识的优势。番职院旅游专业拥有大量毕业生与在校生,学以致用,为发展校园旅游提供了专业的人才。

面向不同的游客群体,开发系列化、专门化的旅游产品类型,如本校非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休闲旅游、所在区域中小学生的修学旅游、本市市民的观光休闲旅游、国内兄弟院校(教育教学)考察观摩旅游、其他群体的文化体验旅游等。面向不同需求,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外,组织开展系列化的校园文体活动,设计成为事件旅游产品体系。

五、小结

酒店管理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日常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实践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加强校内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提升番职院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对酒店行业和旅游行业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在毕业时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