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专业管理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专升本专业管理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专升本专业管理学

专升本专业管理学范文1

您好!万分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翻阅我的自荐书!

我是xx大学国际工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201x届毕业生。我对贵公司所提供的职位很感兴趣。

大学四年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在这期间我学到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我所修专业是一门管理和计算机的交叉专业,作为管理学学士的我具备了一定的管理能力,包括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信息管理等。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我还学习了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方面的许多知识,并自学过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等。这使我具备了很强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和局域网络的设计维护能力等。此外,我对市场营销、金融经济等很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大学让我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是我对新知识新事物有很快的上手能力。

我更加珍惜大学为我们提供的融入社会的机会!学习之余我还参加一定的社会工作,曾担任班级班长,做过促销员,网管员等工作。在这些勤工俭学过程中我感受颇多、获益非浅!我从中悟出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工作中,我力尽所能地做好每一件事,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

尽管我没有工作经验,但我的自学能力能让我很快地掌握新知识,很快地上手并适应新的工作。我相信贵公司能给我提供施展才能的一片天空,而且我也相信我的努力能让贵公司的事业更上一层楼。即使贵公司认为我不符合条件,我也会继续努力,并向公司致以最诚挚的祝愿!

再次感谢您的翻阅!

此致

敬礼

专升本专业管理学范文2

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较为广泛,“主要是流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外大中型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等行政相关岗位的工作”[1]。根据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和从业要求,组织协调、人际沟通、公文处理、计算机操作、调查研究、信息处理构成本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只要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能够从管理岗位实际需要出发,使该专业毕业生具备相应的能力,在与其他专业竞争中会显现极大的优势,迅速提高就业率”[2]。行政管理本科教育要注重本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准确定位,科学确立培养目标

各高校应根据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社会需求,结合区域发展情况,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对所办行政管理专业进行准确定位,确立相应的培养目标,避免专业设置上的“趋同性”。

(一)审视专业发展定位

在知识架构上,应以管理学、行政学为基础,不应过于强调政治学和法学;在人才适用领域上,应以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为主体,不应过于强调党政机关;在从业岗位性质上,应定位于基础管理工作,而不应过于宽泛;在人才培养类型上,应定位于应用型人才,而不应过于笼统,如高素质人才、高水平人才、复合型人才等。因此,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应以培养具备管理学、行政学方面知识,能够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从事基础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总体目标。

(二)合理设置专业培养目标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差异明显,对人才有不同的需求,且高校分布广泛,类型多样。高校应认真研究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以及对人才的需求,同时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定位,确定具有学校特色、符合区域发展需求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民族地区高校可着重培养能够从事民族地区事务管理的行政管理人才,政法类院校可着重培养司法体系的行政管理人才,医学类院校可着重培养卫生行政方面的管理人才。

二、突出特色,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目前我国开设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很多,尽管“各高校拥有的资源不一,条件优劣不等,但同一专业所开课程基本文由收集整理本雷同,并且一成不变”[3]。合理设置能够支撑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内容是问题的关键。

(一)突出管理学特色

尽管行政管理学已被纳入公共管理学科,但“当今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尚没有摆脱政治学对它根深蒂固的影响”[4],在课程设置中政治学类课程占有较大的比重。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突出管理学取向,以培养学生科学的管理理念、良好的管理能力为中心来搭建专业课程体系,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由理论型向应用型的转变。

(二)突出实践性特色

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较强,但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倚重理论学术类知识的教育,而忽视实践应用技能的传授与培养”[5]。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更加突出实践性特色,不断增加管理定量分析、文书写作、办公自动化等实践性教学内容,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三)突出模块化特色

我国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着明显的政府管理偏向,在课程设置上呈现出以政府管理为中心的单一化特征。但从目前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看,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分方向设置课程模块,如政府管理模块、企业行政模块、社会管理模块等,以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四)突出专业化特色

“各地各类高校应该根据自身优势办出有特色的行政管理专业,避免与其他学校同一化”[6],如农林类院校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可多设置林业行政、土地行政方面的课程,医学类院校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可多设置卫生行政方面的课程,财经类院校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可多设置经济行政、财务行政方面的课程。

三、重视应用,加强实践教学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已成为共识,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一)增加实践类课程内容的比例

在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中,除设置相应的理论课程外,还应增设实践类课程,以及在一些课程中增设实践环节:不仅要增加如社会调查与统计、管理定量分析、公文写作与处理、电子政务等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课程,还要在本专业的课程中增加实践性环节,特别是传统的理论性课程,如行政学原理、政府经济学等。

(二)充分发挥专业实验室的作用

专业实验室是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应立足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专业实验室的作用,开设如电子政务、管理定量分析、办公自动化、公文写作与处理、人力资源测评等课程实验,为学生搭建模拟锻炼的平台,促进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结合。

(三)加强校外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

对实践教学而言,“最切实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实习基地,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性,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专业意识”[7]。各高校应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广泛建立实习基地,定期组织观摩和实习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接触,了解不同组织行政管理工作的环境和要求,熟悉行政管理运行的步骤和程序,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积累实践经验、提升从业能力。

四、强化师资,优化教师结构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障教学水平、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不仅要充实教师数量,还要不断优化结构,逐步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

转贴于

(一)充实教师队伍的数量

课程是开展专业教育的载体,类型和数量众多的课程需要数量充足的教师队伍来承担,以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由于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突出特征,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师队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需要构建一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有机结合的教师队伍。

(二)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

坚持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不断改善教师队伍职称、学历、专业等方面的结构。注重引进具有经济学、工商管理等专业背景的人员,改变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化的现状;多引入一些高职称、高学历的公共管理学科人才,提升教师队伍发展的潜力;多聘任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素养较高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从业者担任兼职教师。

(三)提升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

注重团队建设,强化制度保障,鼓励教师探索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推动教学与科研的相互结合。当前高校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丰富,社会实践匮乏,对实际行政管理过程缺乏认识和了解。应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通过专题调研、挂职锻炼等形式,使教师积累行政经验,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五、创新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适应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的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努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输出优秀人才。

(一)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宗旨,结合课程性质和内容,联系中外行政实践,积极引入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作用,努力实施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新考核内容和方式

要改变采用单一的书面考试、偏重理论识记的传统做法,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在考核内容上,立足专业基础知识,突出专业核心能力,注重考查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在考核方式上,可引进面试、口试、行政案例分析、行政专题调查等方式,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重视学生第二课堂

专升本专业管理学范文3

论文摘要: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究其原因在于应该重新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重构的基础是深入理解“工商管理”概念。在此基础上,强调“工商管理专业应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专业特色,并使其具体化和实用化。”同时强调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和专业观念,是检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的尺度。

几年前,大学本科招生时,工商管理专业较为抢手,考生报考踊跃,招生人数甚众。

但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在就业市场上的说辞较多。认为如果是搞具体工作他们不像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有一技之长,如果是搞管理又嫌他们没有工作经验。有鉴于此,人们(包括教师和本专业学生)议论纷纷,认为应该加强学生的会计技能和营销技能的培训,以适应市场需求。咋一听,这种说法很有道理,“适应市场需求”。仔细一想,或许还可商榷。如果用人单位只强调会计或营销的一技之长,这些学生何不原来就报考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难道就业市场就不需要“工商管理人才”?或许这只是问题的表象,问题的实质在于就业市场需要怎样的工商管理人才。市场需求和专业特色是一个本科专业生存和发展的两个支柱。如果就业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没有需求,那么这个专业就没有存在的基础。如果这个专业没有自己的特色,雷同于其他专业,那么这个专业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就在于能培养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工商企业的专业管理人才。

一、市场是否需要工商管理人才?

或许有人会认为提这种问题简直是幼稚。回答绝对是肯定的。但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招收该专业毕业生的职位比例远远低于营销专业和会计专业。这种矛盾现象也许可以从“工商管理”的概念发展,以使人们现在对这个概念认识上的偏差得到说明。

应该说“工商管理”的概念在范畴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商管理涵盖工商企业中的一切管理范畴,包括现在已经独立成专业的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原来的人事管理)和物流管理。狭义的工商管理应着重强调计划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以及决策,当然也包括运营管理、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广义的含义包括狭义的含义。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刚认识和强调工业企业管理和商业企业管理的时候,所意识的工商管理的概念是广义的。以至于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工商管理”是“万能”专业,其毕业生什么都能干,哪里都能用。随着认识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工商管理概念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方面越来越一般化、越来越抽象,甚至连这个专业最主要的课程“管理学”都不针对工商企业了,已经抽象到面对一切组织的管理了。或许对这种发展的理解从专业上说有利于招生,但不利于就业。应该说,纯粹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抽象(其实是“管理”概念的抽象)是学科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越来越具体化、越来越实用,各种子学科从广义的工商管理中独立出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科门类,支撑各具特色的专业。其实“工商管理”作为专业,也应该具体化,实用化。这种具体化和实用化的工商管理专业,应该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专业特色。

那么市场是否需要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支撑的工商管理的专门人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管理的职能和工商企业中一些职位的性质说起。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在工商企业中,从组织的结构上说存在许多不同层次的组织,如班组、工段、车间、各职能部门及高层组织。这些组织需要设置相应的管理职位。从性质上说,这些职位的功用不过是执行管理的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及决策。这些职位需要具备相应管理知识的专门管理人员来充任。从数量上说,一个工商企业在这方面的职位数,远远多于财务管理的职位数。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数量,也远胜于财务管理人员的数量。那么这种数量优势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不能得到相应的反映呢?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经济发展模式和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以及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加以分析。

二、经济发展模式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纵观20多年的经济发展,其发展模式在宏观上大致可分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不同阶段。8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恢复性发展。发展的主体是国营企业。发展的方式主要是改善工商企业的经营管理。

这也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工商管理吃香的主要原因。9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扩张性的发展。发展方式主要是通过开放引进投资,形成外延式投资主导型发展。当发展依赖于投资时,投资主体的明晰化则变成了问题的关键。因此,产权制度的改革成为了90年代改革的主旋律。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的主体逐渐从国有企业转变为民营及私营企业。现在的经济总量中,非公经济的贡献率已达到60%。90年代形成的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在就业市场上营销人员一直受到青睐便是明证。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这是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发生转变的重要信号。总理2004年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按既定的部署和现行汇率计算,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同时指出:“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在这种转折时期,经济的发展模式将从外延式投资主导型逐渐转变为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发展模式的基础是工商企业的管理水平。而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工商管理人才。目前正处于这种转折的开始阶段。两种不同发展模式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有较大差异。如果说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更表现为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的话,那么内涵式管理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在不忽视市场营销的前提下,更应该强调对狭义的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以便向管理要效率。或许是人们已经习惯了90年代的发展模式,或者是刚处于转折的开始阶段,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还未转变,这种“应该”还未发生。事实上,这不只是观念转变的问题,还有个产权基础的问题。现在的经济结构中,非公经济占有很大比例。非公企业的产权基础一般是家族。由此决定了这些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一般是家族成员,而非专业管理人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家族企业对外人的不信任之外,还有对刚毕业的工商管理人才的能力的怀疑。其实这种怀疑也是有道理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不仅取决于管理理论基础的掌握,还取决于管理实践经验的积累。要消除这种怀疑,不得不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着手。

三、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之我见

就业市场的需求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分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模式的分析当然可以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建设以及业务培养要求等方面去进行,以形成培养模式的构架,并在内容上突出专业特色。事实上,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和专业观念是市场需求与培养模式构架的结合点,同时也是市场需求与专业特色的集中体现。

专升本专业管理学范文4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我校 2009—2013 届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共381人,其中2009届55人,2010届78人,2011届85人,2012 届 72 人,2013 届 91 人;男性 143 人,女性228人;学生生源为全国各地。

1.2 方法

通过我校管理学院“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库”对工商管理专业2009—2013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情况进行统计,根据信息库所记录的学生基本情况、毕业去向和就业单位名称等信息,经过加工整理,探寻5届毕业生初次的就业情况和就业趋势。

2 结果

我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见表1。2.1 参与“派遣”的学生比例下降“,二分”比例增加2009—2013 年间,参与“派遣”学生的人数从2009年的14.55%下降到2013年的8.79%,参与“二分”学生的比例从2009年的54.55%上升到2013年的60.44%。可以看出,这5年来,参与“派遣”的学生比例在缓慢下降,参与“二分”就业的学生比例在逐渐增加。

2.2 升学就读研究生的学生比例大幅增加,出国学生比例增加

2009—2013年间,工商管理专业读研究生学生人数比例从 2009 年的 16.36%上升到 2013 年的25.28%,出国学生的比例从2009年的3.63%上升到2013年的5.50%。可以看出,这5年来,读研究生学生人数及所占的比例都在增大,出国学生的人数及比例也在增加。

2.3 就业单位类型主要为企业,事业单位比例显著下降

2009—2013年5年间,进入企业的人数累计占学生总人数的59.06%,进入事业单位学生人数累计占到总人数的10.76%,读研究生人数累计占学生总人数的21.26%,读研究生人数与进入企业的累计总和占到当年学生总数的80%左右。从这5年来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读研究生和进入企业工作是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的主要出路。

2.4 就业以医药类相关行业为主,但比例逐渐下降2009—2013年5年间,我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的行业分布为以医药行业为主(累计占到总人数的53.3%),但比例从2009年的60%下降到2013年的50.5%。可以看到,我校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既可以在医药相关的行业工作,同时也可以在其他行业工作,并且其他行业所占比例在逐渐增大。

2.5 回生源地或其他直辖市就业的学生大幅增加,继续留在北京的比例减少2009—2013年5年间,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回到本省或者其他直辖市就业的比例大幅增加,从2009年的12.72%上升到2013年的51.65%,继续留在北京的学生的比例显著减少。从5年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学生逐渐选择就业压力相对较小的本省或者其他直辖市,而不是选择继续留在北京。

3 讨论和分析

3.1 学生的就业思路正在发生转变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到,该专业的学生在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时,二成以上的学生选择就读研究生或出国深造,以此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素质和专业素质;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已经从原来的以北京为主发展转变成以其所在省或其他省会城市为主,这种改变彰显出学生就业思路的拓宽,学生已经不再把北京当成首选了,而选择就业压力相对较小的本省或其他省会城市;在就业单位类型的选择上,选择的就业单位类型主要为企业,可见该专业本科毕业的学生已经不再一味追求事业单位了,这也和当今的就业大趋势是一致的。

3.2 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要与专业学习齐头并进统计结果表明,该专业的学生就业仍以医药类相关专业为主,但比例在逐渐下降,显示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多向性正在逐渐形成。而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往往比较重视专业课的学习,殊不知,在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对综合能力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的过程中,更加看重学生的英语水平、计算机技能、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综合能力,也会看重学生的实习经历、大学期间担任学生干部及参加社会实践的经历。这就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务必注意自己综合能力的提高,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3.3 学生的职业规划要从低年级抓起,要建立起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教育理念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是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在对个人和内外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发展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或岗位,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行动的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项目和措施作出合理的安排。在自己的职业规划上,经常有学生抱怨“下手太晚”,学生在一年级和二年级主要是以基础课的学习为主,三年级和四年级才会学习专业课程,使得大部分学生对本专业的基本情况知之甚晚,荒废了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大部分美好时光,毕业的时候经常是后悔晚矣。建议从大一新生入学教育的时候就开设本专业基本情况介绍的课程,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情况早了解,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早规划。同时,在学生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建议低年级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高年级学生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从而建立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教育理念。

3.4 人才培养要突出中医药行业特色

行业特色指原隶属于国务院某部门或行业,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归口于教育部等部门主管的一些院校或专业,但仍应具有鲜明行业办学特色及突出的优势学科。中医药高等院校开设工商管理专业,其“目标”客户通常是医药行业相关的用人单位,所以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要立足于中医药行业特色,培养既懂医药知识,又懂管理知识的高度复合型人才。把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做强、做实、做大,让更多的学生在本科的学习过程中受益,从而为今后的工作或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3.5 专业方向调整要与时俱进

专升本专业管理学范文5

关键词:应用本科 财务管理专业 实践能力

在经济和技术尚不发达的历史时期,把高等应用技术教育的层次定位在中专、大专水平是必要的,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随着我国的产业结构逐步向劳动密集型和科技知识密集型并存发展,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和专科层次的应用技术教育“瓶颈”的突破,应用技术教育发展的重心上移。高等应用技术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龙头”,“应用本科”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高点。构建完善的应用本科教育体系, 是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应用技术教育发展的趋势。

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是学生养成职业素养、掌握专业技能,胜任专业岗位的有效手段。但财务管理专业的应用特点使得学生很少能真正深入经济实体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岗位实习,实践教学仅限于模拟实训,即使模拟实训的课前计划设计得再完整,也很难模拟经济实体的客观、真实的运作环境。实践教学推进起来“隔靴搔痒”,难以起到预计的效果。

一、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养成进程

专业实践能力的养成是基于在充分掌握专业以及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高涨的专业热情、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厚的专业经验、熟练的专业技能综合作用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效的提升、拓展和创新。基于人们对于知识认知的规律,结合财务管理专业特点,我们将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养成进程划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一)专业认知

专业认知是在接触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之前感性地形成对所学专业的基本认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浓厚的专业兴趣,为今后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深度培养提供持久的动力源泉。

(二)实践感知

实践感知是通过学生广泛参与各类社会实践,体验竞争,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加社会经验的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亲身感受学校无法仿真的工作环境,通过这个阶段的锻炼,有效地帮助学生最大程度缓解学校与社会之间氛围差异导致的不适。

(三)专业体验

专业体验是在初步接触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习、实践验证所学知识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实习、实践形成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有效链接,逐步增强学生专业理论到专业实践的转化能力。

(四)信息综合

信息综合是在接受核心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实习、实践验证知识点,并且将一个完整的专业工作程序进行有效链接,形成完整的专业工作概念的过程。

(五)能力养成

能力养成是经历了以前几个步骤重回往复地锻炼,逐步将专业知识在专业实践中得以验证、固化、升华,并且把实践过程中累积的经验进行加工、处理,内化为自身固有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的过程。

二、 促进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养成的措施

(一)制定完备的实践课程教学计划

教学实施计划是引导专业教学实施的纲领性文书,它指导着全程的教学工作。在制定专业全程教学计划时,就应充分体现专业实践训练思想。具体表现方法有二种:一是单独配备与理论课程教学计划平行的实践教学方案,理论教学计划与实践教学计划共同构成完整的专业教学计划;二是设计统一的专业教学计划,在全程教学计划中体现实践教学思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组成部分,二者呈现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对应统一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在理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明确二者的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第二种方式更具备可操作性。

(二)以综合的视觉进行实践课程开发

把能力点分解、落实到课程中在专业教学计划制定之前,教学管理部门应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到经济实体进行广泛调研,了解用对财务管理及其延伸岗位人员素质、能力要求,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对专业教学计划反复论证,把素质能力要求在课程中得到落实。各课程小组进行课程设计,并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完成建设的课程进行验收,验收合格才能最终在课堂上呈现。

(三)进行有效的实践经验交流,实现经验互通

教学管理部门以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为连续的实践教学进程按照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养成的五个步骤进行分段,进行分段管理、实施分段考核。

在考核过程采用经验交流环节,让所有学生对各自的实践经验进行公开交流。教学管理部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及实践课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成绩评定的同时,搭建一个学生个体实践经验实现共通的平台。

三、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养成的保障措施

(一)核心课程教材建设

由于其良好的人才市场需求以及广泛的适用性,财务管理专业一直是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争相举办的热门专业。这个专业在应用本科这一新兴高等教育类别出现时间不长。应用本科院校在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材选用上大都采用本科教材临时顶用,即使某些冠以“应用本科”的专用教材也只是本科教材的简单压缩,不能满足 “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我们应本着能力本位、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根据预先规划的专业能力点在各门专业课程中的分配,组织具有多年教学经验和教学心得的应用本科教师编写符合教育特征的财务管理专业教材,并骋请注册会计师、金融专家、实践经验丰富的财务人员组成专家组,对编写的教材进行把关,并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议通过,应用于教学实践。

(二)应用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在一项针对应用本科教师的调查中发现从事应用本科教育的教师多毕业于学术性的本科院校,虽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实践能力偏低。笔者认为应从内外两方面结合入手,以“立足培养,积极引进”为方针,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真正达到“双师型”要求的师资组合。一方面,将一部分专业教师定位为实践教师,安排他们到各经济实体锻炼,定期进行实践能力考核,逐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另一方面, 建立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充分利用各经济实体的专业技术人员,利用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应用本科学生的动手能力,弥补校内教师的不足。

(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财务管理是一门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科学、合理进行资金运筹以及财务关系处理的学科。其专业工作的履行是在对相关环境进行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决策,并且统驱资金的流配。因此,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应注意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财务数据的分析、处理;另一方面应注意模拟仿真经济实体客观运作的经济环境,提升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实现专业实践能力从熟悉到内化到创新的提升。

(四)完备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是各高校教学管理机构都非常重视的一个环节,其有效实施有利于保障教学质量,达成培养目标。构建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评价指标的设计应突破传统对学习结果的重视,注意对实践能力养成过程的考核;第二,考核机构应包括教学管理部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及实习实践单位组成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周济.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04(06)

[2]随步景.高职院校特色建设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9)

专升本专业管理学范文6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实施双语教学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发展需要,是培养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涉外人才的重要手段。为此,教育部2001年4号文件明确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明显的涉外性与应用性特点,在大学本科阶段更有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为深入了解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对实施双语教学的认知与态度,笔者对湘南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展开了问卷调查,以期为制定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改革方案提供依据。

一、调查方法与过程

(一)问卷设计

笔者自行设计了双语教学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学生的背景资料,包括英语水平、英语薄弱环节、英语学习时间及英语喜爱程度等;第二部分调查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知与态度;第三部分为开放性建议,请学生自由填写对实施双语教学的看法、意见和建议。

(二)调查过程

2015年6月,笔者对湘南学院旅游管理专业363名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63份,全部回收,有效问卷360份,有效率达99.2%。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背景分析

调查对象来自湘南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大一至大四学生。从英语水平上来看,除一年级新生尚未参加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可不做统计外,大一到大四的四级通过率分别是4.8%、44.2%、69.8%和74.5%,大二到大四的六级通过率分别是9.3%、18.9%和17.0%,英语的薄弱环节主要在于口语(45.0%)和听力(26.9%)。关于学生对英语的态度及看法,80.3%的学生肯定英语的重要性,超过半数学生表示非常喜欢英语或对英语比较感兴趣。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较差。调查显示,超过60%的学生每日学习英语的时间低于1小时。上述数据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英语持肯定态度,但由于基础较差、学习时间较短等原因,使得该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总体偏低,特别是听、说的基本功差,这对双语教学的实施与推广是不利的。因此,需要教师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学生口语和听力方面多下功夫,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对双语教学的认知与态度

1.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高达68.4%的学生认为开展双语教学是为了提升外语水平,其次则是开拓国际视野(13.6%),掌握前沿学科知识(12.2%),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5.8%)。这说明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识是肤浅的,认为双语教学只是为强化英语教学,达到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目的。按这种理解,双语教学只是“大学英语”或“专业英语”的变形,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无意义。

2.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对旅游管理专业是否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这一问题,虽有82.7%的学生认为开展双语教学会增加学习负担,但仍有90.4%的学生表示有必要实施双语教学,有85.7%的学生愿意接受双语教学,且有52%的学生赞同在现阶段就大力实施双语教学,另有34.8%的学生认为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现可暂缓实施,3年之后再全面推行双语教学。总体而言,双语教学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和支持。

3.双语教学的影响因素。学生认为双语教学的影响因素是多重的,其中学生自身水平(68.6%)和双语师资力量(55.4%)是影响双语教学实施质量与效果的主要因素。双语教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功底,地方二本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总体偏低,如果盲目推行双语教学,很可能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采取怎样的模式去实施双语教学,是必须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师资力量也是制约双语教学的瓶颈,在该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中,六级通过率仅63.6%,而真正能用英语和中文顺利完成课程教学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

4.双语教学实施的形式。关于双语教材的选择,10.4%的学生认为应选用国外原版教材,52.7%的学生认为应采用双语对照教材,22.4%的学生建议可以采用原版教材加中文注释导读本的形式,14.5%支持根据本土实情,自编双语教材。关于外语授课比例,认为应在30%左右、50%左右、80%左右及100%的分别有41.2%、44.3%、11.5%和3%,可以看出,极少学生接受全英文授课的方式,大部分希望采用中英文交叉讲授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相对轻松地理解授课内容,减小学习压力。就全国范围看,这种中英文交替使用的双语教学比较普遍,也适合目前中国地方二本院校师生的实际情况。

5.双语教学开设课程。学生普遍认为,双语教学不必操之过急,应先从某些专业课程进行试点,逐步推行双语教学。大部分同学认为导游学(78.5%)、饭店管理(88.6%)、旅行社经营管理(70.5%)、前厅与客房管理(72.5%)、餐饮管理(71.6%)等课程可作为双语教学的先行试点课程,因为这类课程实操性和涉外性强,在实务工作中对外语的要求相对高,很适合也很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另外,对于基础理论性的课程,如旅游学概论、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经济学等,也有超过60%的学生认为应当开设双语教学。

(三)对双语教学的建议

学生从师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建议,综合起来主要有:(1)师资力量要加强,最好引入外教或海归专业教师;(2)不要操之过急,创造良好的双语教学环境与氛围,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3)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分层次开展双语教学等。

三、讨论与建议

本次调查基本可反映湘南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开展双语教学的认识和要求,基于调查与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正确认识双语教学

由调查可知,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实施目的存在误解。为更好地开展双语教学,有必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双语教学的内涵。在双语教学中,学科知识的获得是主要目的,同时也是给学习者创造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的空间,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能灵活运用母语和第二语言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切换,从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因此,在双语课程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科知识的讲授,切勿将双语课上成了“大学英语”课或“专业英语”课。

(二)加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

双语教学对师资的要求非常高,既要精于专业,又要长于语言。目前本科院校中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主要是外籍教师、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和英语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三类教师中,学生倾向于外籍教师,认为外教发音纯正地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但实际上,外教汉语水平普遍低,难以与学生沟通。英语专业教师能弥补外教的不足,但缺乏对旅游专业领域的了解,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有限;而专业教师科班出身,但外语能力欠缺。根据双语教学实施目的,如果将三类教师进行权衡,那么选择专业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应更符合专业实际。旅游管理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第一,引进旅游相关专业海归研究生;第二,从专业教师中选拔外语基础较好者到国内外高校进行语言深造;第三,鼓励教师去旅游外企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外语运用能力。

(三)选择合适的双语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教学素材和重要载体。外文原版教材是专家学者提倡使用的一类双语教材。原版教材语言表述规范,吸收了先进的学科知识和研究成果,但由于其价格高、对学生英语水平要求高,以及脱离本土实际等原因,并不适合大范围使用。学生更倾向于双语对照教材,或是原版教材+中文注释导读本,但目前国内优秀的旅游类双语教材很少,不能满足双语教学的需要。自编双语教材更接地气,但对编者的语言能力和专业素养的要求都很高。因此,双语教材的选择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教材。比如,对于基础理论性课程,如《旅游经济学》《旅游学概论》等,可选择外文原版教材,或采用影印版的教材,即引进海外版权,由国内影印出版或翻译改编;而对于有本土特色的实操性课程,如《导游业务》,则适合采用自编教材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