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学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教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教学案例

初中教学案例范文1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学案例 分析

襄阳五中实验中学是一所充满着活力的优质学校,着力为每位教师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所以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开展了新一轮的听课月活动。

为了响应学校的号召,笔者精心准备了一节公开课,笔者选择的是第二单元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这节课线索较多,内容含量较大,用一节课的时间把所有的知识向学生讲清楚,在时间方面还是有些紧张的,所以在备课的时候笔者运用历史学科的特点,以时间发展为中心,把五个民族政权建立的先后顺序罗列清楚,再结合地图,让学生能够对同时并存的民族政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在导入部分,笔者先给学生播放了《射雕英雄传》片头的视频资料,原本想用影视资料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想到00后的学生们大都没有看过这部经典电视剧,还好有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在回忆了电视剧中出现的政权以后,正式进入课文的学习。打开幻灯片,展示第一幅地图,介绍了辽(契丹国)建立的相关情况,同时在黑板上画出时间轴,标出第一个政权建立的时间。在讲述北宋建立之前,再次结合地图让学生了解唐朝结束以后,中原地区经历了五代十国的短暂分裂时期,最终随着北宋的建立结束了分裂的状况。由于辽与北宋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特别是关于“澶渊之盟”签订的意义,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这里笔者采取了让学生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并在幻灯片上给出了三个思考方向:对辽而言、对北宋而言、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而言。讨论结束后笔者让每个小组选派一个代表把讨论结果回答出来,一切都是按照既定的思路来的,课堂进行的也很顺利,成功的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然而教学效果究竟如何呢,课后老师们也给了很多建议,肯定了笔者课堂的精彩之处,也指出是不足之处。

这节课勾起笔者对历史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由此想到了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教师备课侧重在备教学过程的设计,且过程设计过于具体、详尽、死板而不给学生留有空间。

教案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目前教师备课(编写教案)的侧重,除了对本课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的分析与处理外,往往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途径以及学习资料(课程资源)的储备。在这样教案的导向作用下,学生很可能变成你的“操作工”而已。所以教师在备课编写教案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实施中可根据课堂情景如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误区二: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书本、课堂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不变应万变”,忽视复杂的教育对象,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

目前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的传授为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教师凭借教科书、教学用书和其他教学资料,借助一定的手段,进入“规范”操作(这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已经成为千百万教师工作的程式,稳定于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较少鼓励学生提问,一旦在课上遇到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以外的问题便会用“课后讨论”等搪塞过去,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是培养不出真正具有求实精神、怀疑和证伪精神、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的学生的!这也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笔者认为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考虑这节课笔者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述他们想了解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创造性学力,而不是考虑你的教案怎么实践,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将来从事创造性劳动奠定良好的基A。

误区三:对高效课堂教学认识的误区,把有没有教完内容或学生掌握情况作为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初中教学案例范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活动知道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着磁场和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

2.学会用安培定则判定相应磁体的磁极和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并体验发现规律的乐

趣,提高分析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2.在分组实验中养成合作意识,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体验电磁的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形成乐于探索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

难点:如何设计奥斯特实验和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三、教学资源

学生刚学完磁体与磁场。对磁体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电流的磁效应是学习电磁现象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感受电流及其周围的磁场是同时存在的且密不可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总结规律。

实验所需的器材包括:导线若干、开关、电源、小磁针、电磁铁、回形针、铁屑。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提问:当把小磁针放在条形磁体的周围时,观察到什么现象?请思考为什么?

利用实物投影进行演示。

生回答:观察到小磁针发生偏转。因为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小磁针受到磁场的磁力作用而发生偏转。

师追问:小磁针是不是只有放在磁体周围才会受力发生偏转呢?其他物质周围存在磁场吗?

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实物:电话、收音机、电视、洗衣机等都用到了磁。

【合作交流 互动探究】

(一)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师问1:有什么方法能判断电流周围是否有磁场?

学生交流讨论。展示:可以用小磁针靠近通电导体,观察小磁针是否会发生偏转。

师问2:需要哪些器材?导线与小磁针的位置关系怎样?

生回答:器材有导线、电池、开关、小磁针;用电器导线与小磁针平行放置。

为了得到较大的电流,让实验现象变得明显,此电路中不用电器,闭合开关让电路瞬间短路得到较大的电流,所以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闭合开关看到现象后立即断开开关。

要求学生对照问题“导线通电时,小磁针是否会发生偏转?断电时呢?”进行实验并思考通过这个现象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如图(PPT图略)所示,将一根直导线放在静止小磁针的上方并使直导线与小磁针平行。

友情提醒:(1)导线与小磁针平行放置。(2)通电时间不能太长。(3)注意观察电流方向和小磁针的偏转方向。

活动展示:导体通电,小磁针发生偏转,说明通电后导体周围对小磁针产生磁力的作用。

学生归纳:通电导线和磁体一样,周围也存在着磁场。

生提问:本组磁针N极顺时针方向偏转?旁边有的为什么逆时针偏转?

师启发:小磁针N极的偏转不同说明什么?

生回答:说明磁场的方向不同。

师追问:磁场的方向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大家改变电流方向重做实验。先思考如何迅速改变电流方向?

生1回答:改变电源的正负极。

生2回答:也可以交换导线的两端。

学生活动展示成果:观察到当电流的方向变化时,小磁针N极偏转方向也发生变化,说明磁场方向与电流有关。

师问:在实际生活应用中往往需要较大的磁场,那如何增强直导线的磁场?

生1回答:增大电流。

生2回答:把直导线缠绕,把电流叠在一起增强磁场。

(二)探究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

师问1:通电螺线管周围有没有磁场呢?

学生猜想并要求学生说出猜想的依据。

师问2:如何用实验验证这个猜想呢?需要哪些器材?

师问3:假如通电螺线管周围有磁场,怎样知道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的方向和分布?如何知道某点的磁场方向?

生回答:把小磁针放在通电螺线管周围,观察小磁针静止时的N极的指向。

师问4:怎么知道磁场的方向(N/S极)与电流的方向有没有关系呢?

大家讨论如何设计试验,实验的步骤怎样。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小组成员间分工合作,由小组长分配组内每个同学的任务。

学生活动:每组发一张如右图所示的纸,螺线管放在长方形上,把小磁针依次放在周围的小圆圈内,螺线管通电后画出各点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

学生活动后实物投影两个学生所画的图,问其他同学是否一样。

师引导:观察到的现象和哪个物体周围的磁场相似?如何知道更多点的磁场方向呢?

生1回答:用更多的小磁针。

生2回答:用铁屑做实验。

演示在通电螺线管的周围撒上铁屑,并轻轻敲击玻璃板,让铁屑分布均匀,与PPT中条形磁铁的磁场进行对比。

要求学生改变电流方向,重复上述实验。

小组讨论:(1)观察比较所画的两幅图,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2)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和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

师提问:螺线管的N、S极分别在哪端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跟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有关。当电流的方向变化时,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也发生改变。

师提问:有没有简便方法呢?

(三)通电螺线管磁极的判断:安培定则

学生看书、讨论,弄清安培定则的作用和判定方法后进行展示:

1.作用:可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2.判定方法: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与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一致,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多媒体演示判断)

学生讨论补充总结使用安培定则的方法和顺序:

1.查清螺线管的绕线方向;

2.标出电流在螺线管中的方向;

3.用安培定则确定螺线管的磁极方向。

练习:如下图。

1.判断通电螺线管的N、S极;

2.判断通电螺线管上电流的方向;

3.标出电源的正负极。

【回顾反思,归纳总结】

1.知识点总结。

2.科学探究过程中用到的方法,小组合作的体会等。

五、教后反思

在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学校着力打造“学程导航”范式教学模式,打造智慧高效的课堂。《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也就是说,习题先让学生动手做,规律先让学生动手发现,方法应让学生去总结,思路应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应让学生自己解决。所以我觉得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学堂”,而不是“讲堂”;是“练功房”,而不是”表演场”。教师讲了不等于懂,懂了不等于会,会了不等于通。从讲到通,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桥梁。

“电流的磁场”是苏科版物理教材中的内容,本课内容是初中物理电磁学部分的一个重点。奥斯特的发现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是紧密联系的,它有力推动了电磁学的研究和发展,导致了人造磁体和电磁铁的发明。本节课依据教材,结合新课改的理念,根据“学程导航”范式教学模式要求,从学生的认知角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具有独创性。本课设计中充分发挥了实验教学的功能,体现了物理这门学科的特色。

在引入新课时创设了一个物理情境,再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实物,使学生猜想磁与电有密切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和生活的距离。

把教材中奥斯特的演示实验进行改进,改为学生分组实验,通过问题设置层层深入激发学生思考,通过学生分组活动,自己能观察现象得出结论,PPT中习题围绕实验现象和结论及时巩固。

教材中从通电直导线周围磁场的探究过渡到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探究,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了解并经历人类对某一自然规律认识的历史。在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大大提高了实验的可视性和可操作性,拓展了实验装置的功能,形成了有预设和生成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这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观察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规律,虽然所用时间较长,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学生探究活动的基础上,教师演示用类似研究条形磁铁周围磁场分布的方法,在有机玻璃上均匀地撒一层铁屑,让学生观察通电螺线管整体磁场的分布情况,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初中教学案例范文3

关键词: 初中化学新课程 探究式教学设计 案例研究

1.引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要大力提倡科学探究,改变学生被动、机械的化学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化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享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笔者身处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实践的第一线,怀着极大的热情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初中化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以期为初中化学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以下是笔者在一次校级公开课展示中的一则探究式教学案例的研究。

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案例研究

2.1学情分析

因为自己上公开课的班级生源相对来说较好,加上从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第一堂课开始,笔者就非常注重按照新课程的理念,进行探究式教学,所以学生也具有一定的探究学习的基础。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教学内容安排在学生学习了碳的单质和化学性质之后,了解到碳跟氧气和某些氧化物反应的产物里有二氧化碳,但都不是在化学实验中需要的二氧化碳气体的简便制取方法。另外,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对于气体的制取原理、装置、收集比较熟悉,所以将“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设计成探究课会更能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获取信息和对获取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交流讨论的能力,思维能力,学会合作学习。

2.2教材分析

教材对于“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内容呈现的顺序是:首先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呈现方式是直接以陈述性的知识给出,基本上是平铺直叙;接着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与实践,呈现方式是以“活动与探究”栏目的形式给出;最后是总结性的知识内容,呈现方式是以“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栏目的形式给出,教材内容详见图1所示。

2.3教学设计构成

笔者深刻地解读教材,同时对课程标准和教学参考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理清教材内容的知识线索和活动线索之后,认为有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将直接知识呈现的内容部分设计成活动探究的教学活动,这样就将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化为查阅资料、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具体教学设计详见图2。

2.4本课题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依据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笔者确定本课题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基础知识;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本课题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2.5教学实施过程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探究式教学实施过程如下:

环节一: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具体内容详见图3。

在这个探究教学环节中,笔者提前一周布置课下学习任务即学生按照学习小组,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和途径制取二氧化碳,从而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问题情景中,通过查找有关资料获得制取二氧化碳的有关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对获取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然后课余时间小组内讨论、课堂上小组间选派一名学生代表汇报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与他人交流讨论,从别人那里学到知识的能力,自主和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笔者认为,进行这样的教学处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比直接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的学习,学生能收获更多东西。

环节二: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具体内容详见图4。

在这一探究教学环节中,笔者一改往日大包大揽的做法,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以发现者、探索者的身份出现,自己独立思考确定制取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应该考虑的因素有哪些,即从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气体本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方面考虑,培养学生全面、细致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然后通过交流讨论比较二氧化碳和氧气制取实验及相关性质,即从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气体密度与空气密度比较大小和是否与水反应等方面,分析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异同点,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类比的抽象思维能力;最后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些仪器,这些仪器都是学生在实验室里可以见到和经常使用的简单仪器,由学生自己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小组间派学生代表小组间交流和讨论各自设计的实验装置的优缺点,最后选择一套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装置,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他人观点、具有一定的反思和评价的能力。这样通过复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氧气和二氧化碳性质的比较,自己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知识形成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展思维能力,使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和技能,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环节三:学生亲自动手制取二氧化碳。

在这一探究教学环节中,由学生小组合作选择最后确定的最佳装置,合适的药品来制取二氧化碳,并快速地收集、验满和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笔者作为教师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通过亲自动手成功地制取二氧化碳,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技能,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环节四:归纳总结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完全放开,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这一课题学习过程中收获了哪些东西。笔者当时还设计了活动表现评价表,通过上面的思考题的回答,可以了解学生在这一探究式学习活动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学习目标的实际落实情况。

环节五:布置课后探究式作业。

这一环节是课堂上探究教学活动的延续,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各种废旧物品制取二氧化碳。例如:鸡蛋壳和贝壳可以代替大理石,食醋可以代替稀盐酸等,把课堂探究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化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3.结语

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学生听着学科学、坐着学科学、被动消极地学科学的教学方式,提倡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因此,化学教师要想真正实现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同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要加强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以科学的方法改进自己的教学,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充分体验、动手和思维。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王磊.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初中教学案例范文4

【关键词】对话教学 目标清晰 幽默趣味 动静相存 立意创新

对话教学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目的、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革命,它包括:互动的、交往的教学;沟通的、合作的教学;创造的、生成的教学;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这是新课程标中的要求。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英语教学对英语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对话课堂教学上,教师不再是霸占课堂,独自表演,学生不再是洗耳恭听,鸦雀无声。而今的英语对话课堂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启发教学为主,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学生要能够听得明白,学得轻松,尽情投入到教学中,使对话教学的内涵能真正地得以落实。

笔者将通过几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做一些分析并浅谈一点体会。

一、目标清晰的对话教学

一位教师在教8B Unit 4 A Charity Show中的Welcome to the unit时,先用卡片进行单词、短语教学,然后用图片呈现fund-raising activities多种形式,将这些图卡教学资源进行“再加工”、“再利用”,呈现一个个的情景,让学生根据情景创造对话,去体验raise money for charity的过程。在对话教学中,教者意在指导学生要积极地想方设法去为慈善作贡献,而且要引出中国的慈善组织。学生小组展开活动,课堂顿时热闹起来。但仔细聆听后笔者发现,学生之间对话的并非围绕在中国有哪些慈善组织,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图片中可捐什么东西上,因此活动的效果并不理想。

教者“精心”设计的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为什么?这一活动实为一次合作任务,而在合作的过程中合作的交互性、互不够,主要原因为教者在设计活动内容时未能紧扣教学目标,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关注的是可捐什么东西而并非是帮助的方式和话题的延伸。

在对话教学中,要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对话教学中,我们的设计要体现出教学的清晰性,操练及拓展的内容要在对话的基础上进行,而不要拓展得太广。如果扩充内容太多,学生不能把握住重点,不知如何记忆。我们应该立足课本设计教学活动,进行操练并适当拓展,这样学生就清楚重点是什么、该操练什么,并边学边用,学用结合。

二、幽默趣味的对话教学

课堂上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学生却无动于衷,只做旁观者,这不得不让人深思。老师看来是自以为努力准备了,却为何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其实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课堂灵动起来,不得不迎合学生们的口味,投其所好,方能解决以上的尴尬场面。初中学生喜欢做中学,学中玩,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可以根据内容适当采取一些猜谜、实物展示、表演、游戏、简笔画、讲幽默小故事等教学活动来调节课堂氛围。例如:

9B Unit 2 Robots中的Welcome to the unit要求讲授What can a robot do?的对话课,由于其构思巧妙,设计新颖且活动富有实效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者将抽象的、遥不可及的事物具体化了,让学生既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又可以自由发挥。教师借助玩具模型并运用拟人化方式交流,表达时学生毫无顾忌。农村的初中生在英语课堂上怕开口,怕出错,用这种模式,能克服这样的心理。

孩子的心,教师的心!如果你的教学能赢得孩子的心,这就是成功的一半了。由于该活动形式符合学生心理,活动组织有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别出心裁地将对话内容设计成人与物交流,对话活动趣味性大,实现了教学实效与活动预期效果的一致。这样让学生在新颖、有趣的活动中运用,真正做到在学中用,练中用,以达到综合语言运用的目的。

三、动静相存的对话教学

英语对话教学中的“动”,是指朗读、对话,游戏等;“静”,是指学生的听、看、写、思考、想象等。“静”的范围应包括课前预习、课中思考、课后复习。

8B Unit 6 A Charity show中的Welcome to theunit要求讲授How can we help people in need?的对话课。教者精心设计了相关海报,意在学生能脱口而出他们是什么样的弱势群体。可是没有预习的学生怎么能做到呢?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强调预习,也就是在进入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课堂教学活动之前,一定要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教师只要待学生预习之后,给他们纠正,补充,阐发;唯有如此,学生在预习的阶段既锻炼自己读书,在讨论的阶段又得到切磋琢磨的实益,他们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才会渐渐养成。”

接着在回答“如何帮助他们”时,教者未留时间让学生思考,且学生用单调的、一成不变的句型来作答,一是思维比较局限,二来同义句式未能体现出来,失去一个很好的操练机会。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难以条理化地掌握知识,其良好的英语思维也难以形成。如果教者能及时提醒学生“Can you answer the question in another way?”让学生思考后再回答,学习气氛要更浓一些。对话教学中的动“多”静“少”,若一直处于动态,缺乏教师适时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过程,就会造成教学琐碎零乱和课堂无度无序的失控状态。课堂对话不能等同于我们平时的聊天,它不仅仅是调动我们平时积累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深化文本、活跃思维、提升思想的过程。只有每一个学生都对文本作了深入的思考,有了自己的独特体验,在交流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澄清思考判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提高思想认识。“动”,活跃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静”则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因此,英语对话教学中做到动静相存、动静有致,既减少了“平”、“淡”、“直”、“浅”,又提高了英语对话课堂的教学魅力和课堂教学效率。

四、立意创新的对话教学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重中之重。英语对话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会所学课本的知识,更是要求学生学会在不同场合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真实的所见、所想、所感。

9A Unit 3 Teenage problems中Reading涉及中学生无法平衡好学习与爱好之间的关系。教者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自我思考,让学生在毫无设防的情况下脱口而出。这样不仅锻炼他们的胆量,又操练了口语,从而增强了他们的信心。

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全盘否定原来的教学模式,而是在原来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符合新课标的做法保留,对不符合新课标的做法进行剔除,再有创新性的渗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做法。所以在英语对话课堂上,应该千方百计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动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赞扬鼓励学生一问多答,异想天开,标新立异。让他们通过启发,讨论,体验等教学活动,拓展视野,开发英语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敞开思路,尽情发挥。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初中英语教学应充分体现学生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为巩固和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服务。教师在设计对话教学活动时,只有真正关注到对话的实效性,才能有效提高对话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初中教学案例范文5

1.案例一:由于50人一个班的大班教学的客观事实,学生的座位每周以小组为单位前后左右轮换一次,因此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是按座位组合的方式分组,即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为一组,每一小组4人左右,这种形式非常简便且易操作。在人教版新目标GoforIt七年级下期Unit3Howdoyougettoschool第一课时的课堂中,重点操练句型“Howdoyougettoschool?”及其回答“Itakethebus/train/subway/walk/rideabiketoschool.”有一些小组的同学上学的交通方式都是一样的——坐校车,而有一些小组的同学所选用的交通方式多种多样,因此一部分组根据其实际情况1分钟不到就将句型操练完毕,并且大家感觉非常无聊。而另一些组因答案的多种多样则需要更长的时间,从表情来看,大家都保持极大的兴趣,仔细询问和倾听,气氛非常好。在老师看来,一个班就像冰火两重天般,有的同学早早结束了小组学习,有的同学却积极性很高,意犹未尽。2.对策:在本单元第三课时3cAskyourclassmatesquestionsandwritetheirnamesinthechart的练习中,笔者及时调整分组形式,让学生先在本组内做小调查,再与另一组组建新的合作小组,用第三人称的问话方式完成表格,因各自交通方式、家校距离、花费时间的多样性,学生对此调查产生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内向使用目标句型的动力,达成交流的效果。3.反思:小组分配既可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形式,也可遵循“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形式。教师可根据实际需求提前做好准备。“组内异质”要求科任老师与班主任及时沟通协作,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情况来安排学生的座位。“组内同质”是以任务为中心进行分组,让学生按个人兴趣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从而使得小组成员之间的差异较小,较利于高效率地完成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二)任务难度

1.案例二:人教版新目标GoforIt中每个单元的SectionA2dRole-playtheconversation这一环节通常要求同学两两之间或是三个人之间模仿课本内容编写类似对话,目的是将目标句型带入情境中进行操练。由于这是建立在每个单元1-2节听说课之后的内容,因此通常会涉及到2-3个重点新句型。在这部分操作中,有的同学因对词汇或句型不够熟练,无法脱稿进行对话编写,造成无话可说的现象,丧失了模仿创造的动力和兴趣,让本该热烈的口语操练变成了沉默的倾听。同时,一部分能力稍强的同学,在读了几遍教材文本很快熟悉后,熟练地脱书模仿情景,但未能较课本有所拔高。2.对策:如在教授Unit3Howdoyougettoschool的时候,笔者在PPT上呈现了两个版本的对话。一是只涉及本单元的三个问句及答语:“Howdoyougettoschool?Howlongdoesittakeyoutogettoschool?Howfarisitfromyourhometoschool?”二是加上了对对方上学的交通方式的评价:“Whatdoyouthinkofyourtriptoschool?”及采访对方亲友上班的情况:“Howdoesyourmother/fathergettowork?Howlongdoesittakeher/himtogettowork?Howfarisitfromher/hishometoher/hisworkplace?”课堂上不同英语能力的同学按需所练,按需寻找搭档创设情境,并互相纠错,如“Howlongdoesittake...todo...?”中的“todosth.”,回答中的第三人称单数takes等等。3.反思:对于合作学习的问题难度要分层次,让每个同学感到有事可做,巩固基础和拔高同时进行,调动学生英语口语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自己足够多的机会提高英语水平和表达能力。学生可以通过交流来分享信息,分享知识。因此,掌握好适合学生的任务难度是很重要的,分层次进行无疑是很好的照顾到每个人的方法。

(三)问题设置及充足的时间

1.案例三: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在教学任务的压力之下,有的教师不得不压缩课堂上的讨论时间。课堂上遇到一些有意义的话题时,学生兴趣很高,可是由于时间有限,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并未到位,学生讨论刚刚投入,老师就拍手叫停,确实是一种假合作的形式主义,应杜绝。笔者在讲GoodEnglish5bLesson11TheBully时,在第一个班最后的提问环节提问:“Whatotherbullythingsorbulliesdoyouknowatourschool?”当时笔者只是站在讲台上纵观大局,注意力集中在是否每个小组都在讨论,什么时候大家讨论完了就可以提问了,结果没有详细地了解到每组的具体讨论情况,并且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是一直以来很积极的同学,造成少数人学习,多数人空闲的局面。2.对策:笔者在对第二个班教授同一课时,将前面的教学环节稍作压缩,留给小组讨论充足的时间,并且在小组讨论期间,到每个小组倾听并关注进展情况,适时为学生提供语言、句式方面的帮助。据观察得知,讨论时间的充足保证了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相互之间在很欢乐的气氛下纠正语法错误,英语能力一般的同学在与组内成员充分讨论后,也能吸收其所长,转换为自己的语言。在随后的自由发言时间,明显较第一个班有更多平时少发言的同学勇敢站起来分享,究其原因,进行充分的小组讨论后,对自己更有信心了。3.反思: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能引起绝大部分人共鸣的问题适合小组合作学习,一群人一起头脑风暴有一定难度、有探究和讨论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好奇和渴望中互相学习,在合作中进步。同时也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深入研读教材,发掘教材,对教材进行活化处理。

(四)反思与启示

初中教学案例范文6

案例分析法又称个案分析法其含义是把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交给受训人进行分析研究,目的在于培养受训人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以及业务操作能力该方法在1880年由哈佛大学开发完成后,最初被哈佛商学院应用于培养高级经理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实践随着时展,案例分析法被应用于各种行业

一、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法的含义和特点

所谓案例,指对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的描述以此推之,教学案例就是教学过程中的对真实又具有典型的包含疑难问题的教学事例的描述教学中案例分析法的具体含义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不同典型案例,组织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分析,以学生分析为主、教师指引为辅的教学方式,是锻炼并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案例分析法,以含有初中物理知识概念的典型疑难问题为描述对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疑难问题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活动中进行讨论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法的特点有三点其一,目的明确案例分析法是利用初中物理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探索,以此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搜集相关资料或补充相关知识,为分析案例做准备这过程中,就体现了案例分析法的目的――学生相关物理知识的积累以及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以人为本在教学案例分析中,教师以辅导为主,真正的案例分析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这体现了新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其三,方式特殊案例分析法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从中总结出规律得出结论于本质上说,这属于一种归纳式的学习方法

二、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法的作用

[HTK]1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如果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学生很有可能会觉得平淡枯燥只是被动接收信息,大脑缺失对信息处理的主动,学习效果也会降低案例分析法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用疑难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教学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氛围

[HTK]2增强直观效果,便于学生理解

有些物理的知识概念比较抽象难懂教师教学时也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使之变得通俗易懂而案例分析法把抽象的知识概念引入具体的教学案例中,增强了抽象概念的直观效果,为学生的理解降低了难度

[HTK]3加深概念理解,强化理论掌握

物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属于一个陌生领域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消化理解物理知识经过对物理知识板块中的疑难问题的深入分析,学生能加深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对知识理论的掌握进行强化巩固

三、当前案例分析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案例分析法自引进中国之后,无数的教育专家和学者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并根据我国教育模式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中国教育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如今,案例分析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已经成为初中物理教学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普遍应用于初中物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配合教学目标,积极使用案例分析法,以此突破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积极参与教学案例分析,并在参与过程中锻炼自身,使得案例分析法的教学效果取得较大进展

需要注意的是,案例分析法的使用会由于各种因素而降低其教学效果比如选择教学案例环节,如果教师在教学案例的典型性和难易程度上作出了不恰当的选择,致使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分析不到位,不能充分掌握到知识要点在用案例分析总结理论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的案例分析作出评价,指出其优点与不足

四、新课标下案例分析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新课标实施的核心是让学生参与,重点在于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加强学习中的交流与合作,给予每位学生以期望和鼓励,还要适当进行开放式教学从新课标的理念来看,案例分析法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就尤为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