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医疗纠纷的应急预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发生医疗纠纷的应急预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发生医疗纠纷的应急预案范文1

急诊科护理工作的特点是工作量大、涉及面广、风险性强。急诊科患者病情危重、复杂、变化快、病死率高,加之患者家属对突发事件难以接受,对病情变化难以理解,易发生各种纠纷。因此,培养急诊科护士必要的应急能力、熟练的抢救技术、敏捷的处事方法、良好的沟通素质,对于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医疗纠纷、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保障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急诊科存在的护理风险分析

1.1 社会因素所致的风险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普遍提高,意识也明显增强。患者要求有良好的医疗环境、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优质的服务态度;对抢救和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对医疗护理的高风险和不稳定性缺乏了解;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细化程度不够,卫生资源的分布和匹配的合理性存在某些不足,导致患者家属心理不平衡;社会舆论与媒体对医疗机构服务的特殊性宣传不够,个别不良事件影响了卫生系统的形象,致使部分患者在看病时持怀疑态度,不信任医护人员。故意制造纠纷。

1.2 医院条件欠缺所致的风险急诊科患者多,护士缺编,长期超负荷工作,使工作效率下降;医疗条件差,抢救仪器设备不全,急救物品、药品准备不充分;抢救和留观患者不能及时收住院,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急诊护理队伍的年轻化,技术力量薄弱,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差;这些都是导致纠纷的隐患。

1.3 科室管理因素所致的风险

1.3.1 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各级护理人员的职责、抢救工作制度、三查七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危重患者的管理制度、急救设备的管理维护制度等等落实不到位。医务人员医疗行为有章不循,对危重患者抢救不及时,极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1.3.2 抢救仪器没有处于备用状态抢救仪器在危重患者的抢救中提高了急救护理水平,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如抢救仪器无专人管理、摆放凌乱、违反操作规程、设备故障等都是导致护理纠纷的隐患。

1.3.3 抢救记录不规范,缺少自我保护意识主要表现在抢救危重患者时,只注重抢救措施、速度、效果,忽视了抢救记录,有的抢救记录不全面、过于简单、时间有错误、病情变化时未及时记录甚至涂改,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抢救记录不能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

1.4 护理人员因素所致的风险

1.4.1 急救经验不足引发的风险近年来急诊科护士趋于年轻化,素质参差不齐,低年资的护士急救经验不足、病情观察不细致、操作技术不熟练、对患者病情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容易出现工作上的失误;有的护士对患者的提问不能耐心解答,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导致护患纠纷。

1.4.2 违反操作规程引发的风险在临床上有很大一部分操作是由护士独立操作来完成的,如:急诊护士的分诊、护送危重患者外出检查、输液、输血、给药、使用抢救仪器等等,这些都是医疗护理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措施,但是由于违反操作规程,会给患者造成不良的后果。

1.4.3 护理职业损害引发的风险急诊患者病情危重,需要马上救护.不能确定患者是否有传染病,如:肝炎、艾滋病等,在急救过程中接触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不注意个人防护,不仅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传播的主要媒介。

1.4.4 护士心理损伤引发的风险急诊科护士长期处于喧哗紧张的工作环境,面对各种急救患者,精神高度紧张,工作中易产生厌倦情绪;面对不同病种、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素质的人群,护士是暴力发生的最危险人群。这些会对护士的心理、身体、工作质量造成影响。

1.5 患者因素所致的风险急诊患者起病急,病情重,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且普通存在急躁、忧虑、恐惧心理;由于患者基础健康水平和机体免疫力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患者和医务人员接触时间短,无法全面了解病情,相同疾病的不同症状、不同疾病的相同症状都会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有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和支持,患者有冒险行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合作的态度和消极的求生欲望,都会使护理风险上升。

2.对策

2.1 医院各部门要支持急诊工作急诊科设一线、二线值班人员,24 h待命,随时处于应急状态。当大批患者来诊时,值班人员应立即通知医务处(院总值班),迅速启动医院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各就各位进行抢救治疗。急诊科制定了突发大批车祸患者的应急预案、突发传染病患者的应急预案、突发集体中毒的应急预案等,在抢救患者时整个科室工作协调、人员互助,可大大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

2.2 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护士要增强法律意识,谨言慎行,做到知法、懂法,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与护士有关的法律知识有所掌握,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强化法制观念和证据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

2.3 健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2.3.1 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预防差错事故的必要条件,是正常护理操作的保障。护士必须纪律严明,坚守岗位,随时处于应急待命状态,具有团队精神,在护理操作中循章守制做好抢救工作。

2.3.2 及时总结经验护士长和护理业务骨干总结工作经验,针对急诊科的工作特点,我们总结出了科室存在的2O余种护理风险及应对措施,供护士学习和借鉴。如:危重患者外出检查、住院途中发生窒息、心跳骤停;医疗护理文书丢失或记录失误;分诊漏诊;各种抢救操作的损伤;给药错误;抢救仪器不到位;医务人员损伤及感染;医疗护理纠纷;工作人员应急能力低下;服毒患者的再自杀等等,这些都汇编成册以便参考使用。

2.3.3 制定可行措施根据科室特点制定具体措施,使护理安全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对于护理操作中高风险的项目,如吸痰、洗胃等要履行告知义务;要将进行的每项护理操作的目的、风险因素告知患者及家属以达到配合的目的,同时也满足了患者及家属知情的需要,最终目的是降低纠纷和投诉的发生 。护送危重患者到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病房后,急诊护士要与接诊护士详细交接并签字。

2.4 强化科室管理意识

2.4.1 抢救仪器的管理急诊科抢救仪器多,全部由护士使用操作,每台仪器要有专人管理,每周检查一次,包括各部件的完整、运转情况以及清洁消毒和保养,发现故障立即通知护士长和设备科。要求全科护士都能熟练使用各种抢救仪器,掌握除颤仪、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吸痰器、洗胃机、头部降温仪的性能及操作规程,并将这些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提供给护士学习。

2.5 加强业务培训,确保护理工作质量

发生医疗纠纷的应急预案范文2

关键词法律视角;医疗纠纷;法治意识;安全管理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改革,医疗体系逐渐完善和健全,人们对医疗卫生观念也在相应转变,对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的需求也日益提高。但由于医疗资源的总量与患者需求、区域配置之间的不平衡,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医患纠纷数量逐渐增大,医患关系也日趋紧张。剖析医患纠纷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以医疗纠纷的预防与处理作为突破口,完善法治化背景下医院安全管理方面的优化路径,从而建设好法治医院、平安医院。

一、当前医院医疗纠纷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从我国裁判文书网统计出,2013年至2018年间涉及医疗事故的裁判文书数量呈现出波动中上升的趋势:2013年1991件呈现低谷,高峰期在2017年6342件,2018年略有下降为5464件。[1]裁判文书网上显示的数据仅是包含了已经到法院并且经过审理的案件,还有大部分的医疗案件和纠纷在医院、政府以及其他第三方调解机构得到了调解和处理。医患纠纷从最初的矛盾演化为医疗案件,会经历一段过程。深究近年来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一)医学专业性导致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等

医学是一门复杂、高深的学科,医学生要经过长期系统化的理论培训、临床实践培训,且需通过专业化的执业考试后才能成为医务工作者。此外,医学界对人体生命科学复杂性的研究具有局限性,加上患者个体的差异性,多种因素决定了医疗本身存在着极高风险性。对于患者而言,对当前医学科学发展的局限性和疾病风险的未知性等方面认识不足,自然处于弱势地位。[2]与医生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相比较,双方形成了严重信息不对等。

(二)优质医疗资源与患者需求的不平衡

目前,我国医疗机构虽然数量较多,但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综合水平等与满足人民群众医疗需求还存有一定差距。我国虽然实行分级诊疗制度,但是分级诊疗的实际运行情况并不乐观。患者更倾向于到具有权威性的三甲医院看病治疗。三甲医院原本主要是针对疑难重症进行治疗,但不得不分配许多优质医疗资源到一般症状的解决和处理上。这种情况导致了大医院的挂号难、看病难问题,“黄牛”和“号贩子”也就相继出现,上述矛盾长期无法得到合理处理解决,便使得民众抱怨的声音越来越大。[3]

(三)医患双方沟通不足、解决机制不畅

患者数量的增多、医护人员数量有限、医生每日接待问诊数量也有限等原因导致医患双方沟通不足。门诊患者看病等待所需的时间远远大于就诊所花费的时间,医生也不能花过多精力去回答每一位患者、家属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此外,由于信息的不对等,医护人员都会按照要求认真履行了告知义务,但患者对医疗风险往往不能理性对待,对医疗结果的期望值又高于正常值,此种矛盾随时可能激化患者的负面情绪,使之做出一些极端行为导致伤医案件发生。关于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还有学者将其归因于媒体对“医闹”的片面宣传、医患间信任的缺失、医疗保障和救济机制的不完善等。[4]

二、法律视角下医疗纠纷处理和医院安全管理的难点

(一)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医护人员法治观念薄弱

1.院方法治建设体系不完善目前,大部分公立医院内部未建立统领全局的法治建设体系,由于组织架构不健全,法治认知薄弱,管理理念缺乏法治思维,没有纲举目张的工作抓手,未能形成一套有效的法律事务和经验路径处理医疗纠纷。[5]对待部分医闹患者,迫于多方面的压力,往往采取不合理的做法“平息”事端。这有悖于采取合法合理的途径解决医疗纠纷的初衷。对于医患纠纷的处理不能仅停留于“治标”层面,更重要的是“治本”。2.医护人员法治观念薄弱医疗纠纷发端于医疗服务过程中,由于部分医务人员缺乏专业的法律知识,法治观念薄弱,未能将医院法律风险的防范关口前移。一般公立医院是由医务部门先行调解处理医疗纠纷,并由外部聘请法律顾问提供专业法律服务。医务部门的人员大多数并非同时具有医疗纠纷业务工作能力和法律专业知识背景,仅依靠于外部法律顾问提供专业的法律意见,往往降低了医疗纠纷处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3.法治培训形式大于内容在院方组织法律培训、法律实务知识讲解时,部分医护职工由于自身工作繁忙、法治意识不强,认为处理医疗纠纷和参加此类教育培训属于行政、后勤人员的本职工作,自主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不强烈;同时有些培训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走过场、达不到预期效果。随着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治观念增强,更加有意识地在接受医疗服务中运用法治思维和途径维护自身权益。若医护人员不重视提高自身法治思维和观念,不能更好地运用法律知识和医疗处理规程展开医疗服务,在医疗纠纷中将会陷于不利之地。

(二)医患纠纷处理过程中,部分患者法治意识缺位

近年来,在一些“医闹”事件中,部分患者对医院任意打、砸、闹,采取极端行为围堵医院、要挟医院和政府,破坏了正常的医疗秩序,扰乱了社会和谐稳定。部分患者采取极端方式不仅不能解决医疗纠纷,反而还会触犯法律的底线;不仅没有维护到需要维护的合法权益,还会使自身受到法律的制裁。应采取合法合理的途径保护自身权益;我国《民法典》《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医疗纠纷的处理、医疗损害责任认定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三)医院安全管理方面,安全保卫力量还需优化

1.人员风险防控能力不足部分医院存在医护人员风险意识及风险防控能力不足,在医患纠纷发生的早期未产生足够的重视,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化解、控制和处理。安保人员到达现场后应突能力不足、缺乏快速反应的协作机制。医院虽然有对应的应急预案,但并未定期开展有效的培训和演练,导致人员风险防控意识欠缺、能力不足。2.客观硬件配置不够优化医院属于开放的人员密集场所,空间大,人流量大。仅靠医院现有的普通安防系统以及安保人员日常巡逻,是难以第一时间赶到纠纷现场处理化解。根据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联合的《关于推进医院安全秩序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加强医院技防、物防、人防建设,推进医院智慧安防建设。根据实际需要,配备安检设备,完善一键报警及防控设施设备等硬件,强化安防系统建设。3.多部门协同力有待提高在处理医疗纠纷时,临床科室之间、科室与医务、安保部门之间协同力不足,各为其政,在法律事务方面容易存在推诿扯皮的现象。而在发生医患纠纷事件时,医院安保人员只能采取协调和劝解的方式进行处理。虽然医院和公安合作在院内建立了警务室,派驻人员在医院内执勤巡逻。但由于警力有限、经费短缺等问题导致实际情况下公安对医院空间安全治理参与不足,驻院警务室并未发挥出其应有作用。[6]

三、法治视角下医疗纠纷处理的完善路径

(一)完善医疗法律体系,推进医疗服务法治化

进程医生和患者是医患命运共同体,双方之间的信任关系和利益平衡只能建立在法律制度的框架内,因此应完善我国现有的医疗法律体系,重构医患之间的制度信任,保障医患命运共同体的合法权益。[7]在最高检2021年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坚决严惩任何一起伤医扰医犯罪。高度重视对医护人员的权益保障,不仅是要严惩任何一起恶性医闹事件,对存在风险和隐患的医疗纠纷也应做好预警和应对。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虽然弥补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部分不足,对医疗纠纷的预防和法律责任部分进行了完善,[8]但对于医疗损害鉴定制度、赔偿制度以及相关的保险制度还需细化。因此完善医疗法律体系,要推进医疗服务法治化进程,从而真正实现途径多元化解决医疗纠纷。

(二)加强医患沟通交流,及时化解医患纠纷

发生医患纠纷,并不意味着一定就会发展为恶性暴力伤医事件。医护人员应积极主动,在合适的时间节点化解处理纠纷,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倡导医患之间积极沟通交流,建立运行有效、畅通的沟通机制。患者对自己病情不隐瞒,真正信任医生;医务人员对待患者要更有同理心,将医疗过程中的风险和应对方案告知患者,解决患者心中的担忧和不信任。在诊疗过程中,更加注重细节,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完善制度化管理。对待诊疗行为中出现的意外和摩擦提前应对处理,把握住医疗纠纷发展恶化的共通性,完善应急预案和处理规程。

(三)提升安保能力,保障医院安全稳定运行

医院安保法治化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应健全完善医院医疗纠纷处置规程、安全保卫制度。加强安保力量建设,主动排查调处化解各类医患矛盾纠纷。积极构建金字塔式的组织管理体系,织密安全管理网。其次,完善医院安防配置,根据新《安全生产法》的相关要求,切实完善医院内部的智慧安防系统建设,将消防、安防和监控等配置为有机联动的整体,提高隐患识别的精确度。同时,贯彻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对严重危害正常医疗秩序的失信行为责任人实施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对严重危害正常医疗秩序的失信行为人建立重点人群预警机制。最后,加强安全防范能力,巩固多部门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医院内部科室之间加强沟通协作;警医联动方面,完善医院与属地派出所的联动机制。为实现平安医院建设的预期目标,也需要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政府、人大以及各社会团体监督与配合,以便从容应对各类医疗纠纷。

四、结语

处理好医患关系,需要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同时需要医事法律制度规范的指引,医患双方构建法治思维,遇事找法,从而有效解决纠纷;院方还应完善相关制度,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推进平安医院建设。

参考文献

[1]乔晓东.论目前医疗纠纷处理现状及解决路径[J].法治与社会,2020(14):144-145.

[2]金恒宇.信息不对称背景下医患关系的伦理学思考[J].卫生软科学,2010,24(1):34-35,42.

[3]杨锐.中国式医患关系的成因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A5):346,348.

[4]陈颖,黄羽沛.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医患关系改善之研究[J].医学与法学,2021,13(2):76-80.

[5]陈薇薇.法人治理结构下公立医院法治建设策略研究[J].中国卫生法制,2020,28(3):38-43.

[6]姜厚宇.空间社会学视角下的医院安全治理研究[J].现代医院管理,2021,19(4):48-52,63.

[7]申卫星.医患关系的重塑与我国《医疗法》的制定[J].法学,2015(12):79-91.

发生医疗纠纷的应急预案范文3

1护理风险分析

1.1社会因素所致的风险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普遍提高,保健意识也明显增强。患者要求有良好的医疗环境、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优质的服务态度;对抢救和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对医疗护理的高风险和不稳定性缺乏了解;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细化程度不够;社会舆论与媒体对医疗机构服务的特殊性宣传不够,个别不良事件影响了卫生系统的形象,致使部分患者在看病时持怀疑态度,不信任医护人员,故意制造纠纷。

1.2医院条件欠缺所致的风险 急诊科患者多且流动性大;护士缺编,长期超负荷工作,护理人员常处于疲劳状态使工作效率下降;医疗条件有限,现有抢救仪器、设备与急救物品、药品不能适应有些急诊患者需要;护理队伍不稳定、近年来地方医院招聘了大量编制外护理人员、急诊护理队伍的年轻化、技术力量薄弱、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差等这些都是导致纠纷的隐患。

1.3科室管理因素所致的风险

1.3.1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 各级护理人员的职责、抢救工作制度、三查七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危重患者的管理制度、急救设备的管理维护制度等等落实不到位。医务人员医疗行为有章不循,对危重患者抢救不及时,极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1.3.2抢救仪器没有处于备用状态 抢救仪器在危重患者的抢救中提高了急救护理水平,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由于基层医院缺乏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理念,可能会存在抢救仪器管理不善,没有严格按管理程序要求进行责任落实,摆放凌乱、违反操作规程、设备故障等都是导致护理纠纷的隐患。

1.3.3抢救记录不规范,缺少自我保护意识 主要表现在抢救危重患者时,只注重抢救措施、速度、效果,忽视了抢救记录,有的抢救记录不全面、过于简单、抢救时间与记录有错误、病情变化时未及时记录甚至涂改等,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抢救记录不能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

1.4护理人员因素所致的风险

1.4.1急救经验不足引发的风险 近年来急诊科护士趋于年轻化,素质参差不齐,低年资的护士急救经验不足、病情观察不细致、操作技术不熟练、对患者病情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容易出现工作上的失误;态度不好也会导致护患纠纷。

1.4.2违反操作规程引发的风险 在临床上有很大一部分操作是由护士独立操作来完成的,如预检分诊、危重患者转送、输液、输血、给药、使用抢救仪器等等,这些都是医疗护理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措施,但是由于违反操作规程,会给患者造成不良的后果。

1.4.3护理职业损害引发的风险 急诊患者病情急且危重,需要马上救治。不能确定患者是否患有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在急救过程中接触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不注意个人防护,没有做好标准预防不仅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传播的主要媒介。

1.4.4护士心理损伤引发的风险 急诊科护士长期处于喧哗紧张的工作环境,面对各种急救患者,精神高度紧张,工作中易产生厌倦情绪;面对不同病种、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素质的人群,护士是暴力发生的最危险人群。这些会对护士的心理、身体、工作质量造成影响。

1.5患者因素所致的风险 急诊患者起病急,病情重,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且普通存在急躁、忧虑、恐惧心理;患者和医务人员接触时间短,无法全面了解病情,相同疾病的不同症状、不同疾病的相同症状都会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有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和支持,患者有冒险行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合作的态度和消极的求生欲望,都会使护理风险上升。

2对策

2.1医院要加强急诊科建设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科室,是一个医院技术水平与服务水平的综合体现,从人员配备至设施建设均要满足临床需要。采取24 h值班,随时处于应急状态。行政部门应建立各种医疗应急预案,当大批患者就诊或突发传染病流行时,迅速启动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各就各位进行抢救治疗。在抢救患者时各部门工作要做到协调、联动,充分发挥应急领导小组的作用,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2.2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护理人员要增强法律意识,谨言慎行,做到知法、懂法,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与护士有关的法律知识有所掌握,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强化法制观念和证据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

2.3健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2.3.1健全规章制度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预防差错事故的必要条件,是正常护理操作的保障。护士必须纪律严明,坚守岗位,随时处于应急待命状态,具有团队精神,在护理操作中循章守制做好抢救工作。

2.3.2及时总结经验 护士长和护理业务骨干要随时对工作中的成绩与存在不足加以分析,不断总结工作经验,评估工作中的失误,以警示护理差错与不良事件的发生。

2.3.3制定可行措施 根据科室特点制定具体措施,使护理安全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对于护理操作中高风险的项目,如吸痰、洗胃、气管插管等要履行告知义务;要将进行的每项护理操作的目的、风险因素告知患者及家属以达到配合的目的,同时也满足了患者及家属知情的需要,最终目的是降低纠纷和投诉的发生。

2.4强化科室管理意识

2.4.1抢救仪器的管理 急诊科抢救仪器多,全部由护士使用操作,每台仪器要有专人管理,检查1次/w,发现故障立即通知护士长和设备科。要求全科护士都能熟练使用各种抢救仪器,掌握除颤仪、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吸痰器、洗胃机、头部降温仪的性能及操作规程,并将这些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提供给护士学习。

2.4.2护理文书的管理 急诊护理文书是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抢救治疗、实施护理及病情动态变化的记录,是护士执行医嘱实施抢救治疗的主要依据。护士在记录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及时、客观、清楚、完整,不得涂改,护理文书要妥善保管,漏记、错记等都会造成日后争议的法律问题。

2.5加强业务培训,确保护理工作质量

发生医疗纠纷的应急预案范文4

【关键词】 围手术期;护理;风险管理

随着健康观念与医学模式转变,《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实施,患者的需求与维权和法律意识不断提升。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估、评价和处理,有组织、系统地消除或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1]。胸外科以食管癌、贲门癌患者为多,施行开胸手术治疗,为了提高护理质量,预防和减少医疗差错及纠纷的发生。我们对胸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施行护理风险管理,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系综合了颈部外科、胸部外科、心脏外科、小儿外科的综合性科室,病种复杂,以收治食管癌、贲门癌患者为多。科室现有护理人员13名,其中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2名,护理师6名,护士3名;本科生1人,大专生9人,中专生3人;平均年龄27岁。

2 护理风险的分类和影响因素

2.1 常见的护理风险分类 分为6类[2]:(1)给药类,指各种途径的给药(包括输血和血液制品);(2)技术操作类,指吸氧、吸痰、口腔护理、灌肠、导尿等;(3)患者意外类,如压疮、跌倒、烫伤、导管脱落、化学药物外渗等;(4)护理服务类,如护士脱岗,态度差,动作粗鲁,沟通不到位,缺乏责任心等;(5)护理记录类,如漏记、错记,记录不及时,涂改,与医生记录不符等;(6)护理管理类,如护理人员配备不定,规章制度不健全,物品配备不充足,抢救物品未处于备用状态等。

2.2 影响因素

2.2.1 护理人员因素 护理人员业务技术水平低,工作责任心不强,缺乏沟通技巧,服务态度差,职业道德素质低等都会造成医疗纠纷。夜班护士处于疲劳状态,工作中注意力分散,判断失误,而容易引起护理缺陷。

2.2.2 患者因素 开胸手术后创伤大,患者存在恐惧、焦虑心理,缺乏基本的医疗知识,对正确的医疗处理,疾病的转归、恶化和难以避免的并发症等不理解也是造成医疗纠纷的因素。老年患者因感知能力差也会产生不安全因素,使护理过程风险加大。

2.2.3 设备因素 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经常会遇到各种报警,如果对报警原因不十分清楚或处理不当,都会引起医疗差错及纠纷,如吸痰护理操作中出现意外;雾化过程中出现患者过度憋气,SPO2下降;因为引流管道过多影响患者翻身出现压疮都会造成护理风险。外科是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多发区[3]。

3 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和管理

3.1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制定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护理部成立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和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建立持续质量改进制度和护理人员奖罚制度,实施护理会诊制度,如遇到输液难题请PICC相关人员协作。制定及组织学十项护理应急预案,如《使用呼吸机过程中突然断电护理应急预案》、《患者发生输液反应的护理应急预案》等。实施压疮报告制度,落实输液卡四人签名查对制度,输血双人查对制度。做好带教实习护生工作,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时放手不放眼,做好三查七对工作,防止差错事故发生。

3.2 加强护理人员防范风险意识及专科业务素质培训 组织学习《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知识培训,学习胸外科的专科护理知识,掌握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吸痰机等仪器的使用。培养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善于换位思考,增强为患者服务的意识。

3.3 加强护患沟通,提高抗风险能力 风险管理制度中的每一个项目都涵盖了三个基本内容,即操作的目的、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和注意事项[4]。护士应详细介绍入院须知,健康指导,正确指导留取标本方法,应将每项操作的目的、风险因素告知患者的家属,特殊治疗,护理,检查后征得患者的同意,必要时履行签字手续。采取多种方法防范护患纠纷,如制定合理的静脉穿刺流程,使用精密输液器和安全型套管针,留置胃肠减压管,导尿管的告知等。对存有安全隐患的地方设置标志和“小心地滑”、“小心跌倒”等警示牌。开胸手术患者应加强翻身,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压疮发生。加强护士夜间慎独,杜绝执行口头医嘱情况。食管癌根治术后的患者应详细告知遵守流质、少渣半流质、半流质循序渐进饮食计划的重要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维护患者的隐私权和知情同意权,从患者角度出发,提高患者满意度。

3.4 加强医疗文书的质量 病历是医疗文件的重要部分,在法律上具有不容忽视的严肃性。护士必须按《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要求,认真、及时、准确、规范、真实地填写和记录,做到医生与护士记录相符,特别强调对病情变化应实时记录,客观准确。

3.5 加强护士长监控,提倡多部门合作的风险管理 护士长每日检查病区护理质量、患者皮肤情况、病历书写质量,对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预见性护理指导,每月将病区的风险问题汇总上报。药检部门把关药品和软包装输液袋质量,后勤部门保障通电,管道氧气持续供给。

4 讨论

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环节和过程中[5]。通过不断识别和规范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中现存和潜在的风险,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提高抗风险管理的意识,增强了护理依法施护的自律性,使患者满意度提升,医患纠纷减少。

参考文献

1 戴青梅,陈丽英,徐雪艳,等. 护理风险管理研究进展.中国护理管理杂志,2006,6(8):36-38.

2 王爱平,赵树兰. 护理高风险事件及成因的调查分析.中国医院,2007,11(7):45-46.

3 李晓惠,邹晓清. 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76.

发生医疗纠纷的应急预案范文5

关键词:公立医院;暴力伤医;危机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暴力伤医事件频频发生,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暴力伤医事件不仅直接影响公立医院的正常医疗秩序,造成公立医院医务人员人身伤害,对于医疗服务水平提升也产生不利影响。作为公立医院,应该加强对暴力伤医事件的风险防范,控制并减少医患纠纷问题,改善医患关系,确保医院安全稳定,推动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公立医院暴力伤医事件危害性分析

暴力伤医事件的发生,不仅直接威胁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而且可能造成医务工作人员医疗责任心的消失,使其在诊疗和护理过程中始终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有时会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保守治疗,直接影响诊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同时,暴力伤医事件,会对整个医疗行业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恶化职业环境,影响医疗从业人员的就业择业观,长此以往造成优秀医疗从业人员的流失。

三、公立医院暴力伤医事件出现的原因分析

第一,在患方层面上,医患暴力冲突事件的增加,很大一部分源自于患者对于就诊服务的不满意。虽然现代医学发展迅速,但仍然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很多疾病依然无法根治。患方对于医学事业期望值过高,忽略生老病死的客观规律,当发生一些医疗诊治效果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医患关系即转入紧张和对立的局面。第二,在医院层面上,很多医院的软环境建设水平不高,医院整体软实力较差,特别是很多公立医院受到医疗资源紧张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再加上医院内部管理制度以及就医流程等不够完善,造成了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距离患者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如果改进不够到位,容易造成医院患者对公立医院产生对立情绪甚至是过激行动。第三,在社会层面上,一些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过程中,针对医患矛盾纠纷存在着过度炒作的问题,造成了社会公众对于医疗机构信任程度的下降。特别是很多的新闻记者并不熟悉医疗工作,有时可能受到同情弱势群体心理的影响,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片面性,一定程度上对医患纠纷事件的社会舆论造成误导,进一步加剧了医患矛盾,这也是导致暴力伤医事件发生的重要方面原因。

四、公立医院应对暴力伤医的危机管理研究

(一)加强对暴力伤医的危机风险源头防范

第一,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让病患了解自己的病情和发展趋势,树立合理的治疗期望,并将有关的潜在治疗风险以及治疗方案等向患者全面的介绍,与患者家属做好情况沟通,不断提升患者满意度,减少纠纷。第二,进一步强化医院的安全管理,通过张贴警示语或者是加强保卫力量等,并对陪护以及探视等完善制度管理,进一步强化医院安全秩序管理,对于携带凶器者,应该第一时间发现拦截。第三,做好医患纠纷处理。应该妥善的做好医患纠纷处理,进一步的拓展患者的投诉渠道,并积极通过协商、调解或者诉讼等方式推进医疗纠纷解决,避免医疗纠纷矛盾升级成为暴力冲突。

(二)加强对暴力伤医事件的安全防范

一是完善医疗安全管理制度。要加强对医院有关诊治、手术等工作的流程管理,在源头上防范医疗事故问题的发生。要注重做好病历的规范保存,以便于出现医疗纠纷时有据可查。二是加强医院安全保卫工作。首先,对公立医院的急诊室、住院区等容易发生暴力伤医事件的区域,加强安全巡查;配备一定数量的安全保卫设备,建立安全监控中心。其次,制定暴力伤医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定期举行对暴力伤医事件应对的培训和安全演练,促进提高医院相关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防范隐患暴力冲突问题发生。

(三)提高对暴力伤医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一旦出现暴力伤医问题,应该第一时间向公安部门报告,医院管理层应该及时进行应急科学决策,做好危机应急预案,并进一步加强安保人员力量配备,做好现场秩序维护,防范事态的扩大。要尽快隔离暴力伤医参与人员和围观人员,争取在第一时间遏制暴力伤医事态,避免医务人员受到更大的伤害;应急小组应该抓紧做好伤员急救以及以医务人员安抚;同时还应该通过现场摄影、录像等手段及时保存证据,及时对外对上进行情况通报,如果后期出现纠纷问题,应该协助公安机关,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医护人员的人身权益。

五、结语

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时期,社会矛盾问题多发,医患矛盾作为社会矛盾在医疗服务行业的主要表现,也是公立医院经营管理中必须有效控制的内容。对于暴力伤医事件,公立医院应该进一步强化危机意识,有效控制暴力伤医事件的源头风险隐患,加强安全防范管理,做好暴力伤医事件危机管理,以有效控制医疗矛盾,防范暴力伤医事件危害的发生蔓延。

[参考文献]

[1]樊立华,彭博识,孙涛.医院暴力成因分析及防控对策探讨[J].中国医院,2014,04:75-76.

[2]汪健健,赵丽萍.医院暴力事件现状及对策研究进展[J].医学与社会,2013,03:13-16.

发生医疗纠纷的应急预案范文6

医疗纠纷的形成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开始表现为病人或家属对医务人员没有好感,不理解,对他们的做法半信半疑;其次发展为对医务人员反感,觉得他们肯定做错了什么,开始找医院的毛病;最后也就是发生医疗纠纷的直接冲突和患者投诉事件。

避免和减少医疗纠纷的根本对策在于预防,而预防的关键又在刚开始接触患者时的护理意识上,贯穿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护理工作,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提高医护质量,采取具体有效的预防措施,多加强与病人的沟通,及时排解病人的困难,减轻病人精神上的压力,就能尽量避免护患矛盾的发生。

一、产生护理纠纷的相关因素分析

1、护理人员的为民服务的意识不强,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同情心护理作为一项特殊的服务性行业,要求护理工作者具有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急诊病人一般都是发病急、病情重,病人和家属通常会感到恐惧和紧张,如果护理工作者缺乏足够的责任心和同情心,服务上不主动、不准确,不能耐心听取和回答病人及家属的疑问,不能设身处地地为病人考虑,常常会导致病人的不信任和家属的不满而引发护理纠纷。

2、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欠缺,或者不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违反操作规程随着病人就医期望值增高,急诊室越来越呈现出紧张、快节奏、复杂化的工作局面,因此,对护士的临床工作经验、专业理论知识面、护理操作技能等整体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诊病人病情复杂多变,如果观察病人不细致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而延误抢救,或者在抢救病人时操作失误,仪器使用不熟练都会导致差错事故发生,影响抢救成功率,对病人的安全构成威胁,直接会引发护患纠纷。在临床救护治疗操作中,医院有着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需要护理人员逐项遵守执行,如果规章制度等落实不到位,或工作中违反相关操作规程,都会给病人造成不良后果,形成安全隐患,造成医患纠纷。 3、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为医务人员提供了自我保护的法律,同时也增加了医务人员的执业风险,尤其对护理工作更是提出进一步要求,护理文书在法律上成了证据资料。急诊室在抢救病人时口头医嘱多,很多急诊记录是事后补记,如果对医疗文件重要性认识不够,不认真执行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对重要的病情变化记录不及时,可能会在医疗纠纷处理中因无法提供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而处于被动地位,成为潜在的风险因素。

4、不能有效掌握护患沟通技巧,未及时履行风险告知义务急诊病人的病情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除了要在本科抢救外还承担着转运病人检查或住院的重要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如某个环节稍有疏忽或在病情变化时处理不当将直接威胁病人生命。

如果不能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对风险较大的技术操作及病人在转运检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未及时告知,取得他们的理解,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就会引起护患纠纷。  二、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