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症的心理疏导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忧郁症的心理疏导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忧郁症的心理疏导方法

忧郁症的心理疏导方法范文1

论文摘要 心理压力在高校教师群体的日益显现,致使许多高校教师由于过高的压力、情绪问题,引起焦虑、失眠现象,甚至产生许多心理困扰、忧郁倾向、悲观情绪,通过有效疏导,缓解压力危机的方法,使教师排解压力,平衡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一份调查显示:93%的教师感觉压力过大,50%的教师想辞职,只有17%教师愿意执教;中国科学院的调查结果为:教师的平均寿命倒数第二;英国教育机构的调查显示:68%的被调查者认为,工作压力是他们最关心的5件事情之一,并且其重要程度已经超过了“生命危险”,44%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的压力过大。

1 高校教师的压力来源

1.1 来自职业竞争的压力

高校管理机制的改革,不仅要求教师具有高学历,还要完成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和科研任务。为了符合职业要求和职称晋升的需要,追求高学历在高校教师中已屡见不鲜,而且需要完成的学术科研也有硬性的指标,同时,在现今高校管理中普遍采用了教师岗位聘任制、挂牌授课制、末位淘汰制、剥离分流、竞争上岗等等,加之,有些中青年教师属于人事或者年薪编制,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量超负荷带来的同工不同筹的心理冲突,承受着巨大压力。

1.2 来自教学评价机制产生的心理压力

由于学校的教学评价机制尚不够科学、合理,更没人性化的测评体系,也无法从根本上反映来自学生、教师群体、教学督导、领导层面的客观评价,某些非理性的、随意的、甚至是恶意报复式的不客观、不真实评价在所难免。为了避免学生对自己做出不利的评价,影响年度评价,一些教师甚至会选择讨好学生的做法,这种做法丧失了其应有的教书育人的作用与职能,极大地削弱了教师的职业责任感,使其产生强烈的焦虑与不安,不仅成为教师产生生理、心理、行为问题的直接原因,而且对教育教学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消极影响。

1.3 来自知识分子微妙复杂的人际关系压力

由于教师职级晋升的压力,导致对评选先进、争当优秀比较有功利心,加上教师群体具有孤芳自赏、清高、比较自我的特点,使教师的人际关系紧张,同事之间相互不往来、不做深入沟通,致使许多教师没有交流、沟通的平台,更没有文化生活的支撑,个人的精神生活无法满足。

1.4 来自婚姻情感和家庭生活的压力

由于高级知识分子比较注重精神追求,因此对情感的需求比较高,对婚姻对象要求也很高,特别是教师的职业习惯,在两性关系中常常自以为是、好为人师,表现出唯我自大、惟我独尊的姿态,令人感到高处不胜寒,因此,婚姻生活中常有不和谐因素。

2 压力主要表现及其特征

2.1 教师群体压力的主要表现

现代教师群体常出现疲惫、焦虑、失眠、食欲不振、记忆力减退、健忘、挫败、烦躁不安、易生气、嫉妒、仇视、愤怒、怨恨、哀伤、怀疑、恐惧、迷失与茫然等情绪,这些压力与危机感等情绪被称为“身心症”。这些症状往往由于没有及时、恰当的排解,被压抑、隐忍,以致长久得不到释放,转而会攻击身体的其他器官与神经系统,久而久之,会导致诸如:忧郁症、躁郁症、强迫症、恐慌症等情感疾病,以及神经衰弱、内分泌失调、甲状腺、肿瘤等疾病,严重影响教学工作和生活质量。

2.2 教师群体压力的表现特征

运用普遍调查与个别深度访谈的方式,对高校教师压力与情绪现状进行调查,搜集到高校教师压力的实际案例,通过心理学测量技术进行科学的分析后,发现不能如实反映和确切体现教师的压力与情绪问题,因为高校教师属于高级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的群体往往很自我、很主观,针对压力所做的调查,具有隐藏性、压抑性的特点。教师的职业特点是比较善于表达,对于心理危机、压力与情绪的管理,理论上认同,而行动上不愿意面对甚至不愿意承认自我压力管理失调的状态,而采取抗拒、掩盖等主观行为,因此,在其他心理治疗手段中,往往会产生抵触、伪装、狡辩、甚至不愿意配合等等现象。特别是在心理咨询、催眠治疗中,教师往往采取自我设限、自我保护,无法配合治疗师,更不愿意暴露隐私,特别碍于面子,无法放开自我。

3 缓解压力的几种策略方法

3.1 采用沙盘疗法、色彩画等道具进行科学的分析,达到化解压力的方法

沙盘游戏治疗,又被称为箱庭疗法,是目前国际上很流行的一种心理疏导手段,使用沙、沙盘,以及有关人或物的缩微模型等沙具,来进行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沙盘疗法,针对教师群体主要治疗焦虑情绪、心理压力、自闭症、忧郁症、攻击性倾向行为、人际关系困扰、亲子关系问题、两性关系不和谐等。做沙盘游戏治疗,可以提高自信心、完善自我性格、提高人际交往技巧、有效的宣泄消极情绪、释放压力等。

3.2 采取团体辅导,举办专题沙龙讲座、心灵成长工作坊,达到化解压力的方法

针对压力与情绪进行再认知,获得重视,并加以舒解,再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教会一些实用的方法,对压力进行控制,改善情绪。具体可采用的方法:(1)放松训练,参加对象:考试紧张综合症、梗椎病、神经性头痛、肌肉紧张性疼痛;(2)压力调适与情绪发泄演练,参加对象:忧郁症、燥郁症、自闭症;(3)角色扮演与情绪疏导,参加对象:婚姻情感危机、亲子关系危机。

3.3 应建立一套控制压力与情绪管理的支持系统——网上心理预警在线交流空间

根据教师的职业特点、自身特点,可借助现代网络的自由、便捷、隐蔽、私密、保护、安全的优势,建立一套网上心理援助支持系统——包括量表自测评分机制、心理压力色彩自测游戏问卷、亚健康测试问卷评估系统等等,为高校教师提供心理测试与疏导服务的平台,一旦遇到心理危机,教师可以寻找到支持系统,同时可设网上在线交流、心理咨询的空间,以利于有压力的教师寻求协助、获得组织的援助,认识并建立自己的心理防卫机制,当然,教师本人更应该重视与关注心理健康,提高心理防御意识,确立核心价值观,在集体中获得认可与尊重,从多方面、多层面预警、排查、支持援助,是彻底抗击压力与管理情绪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针对高校教师目前存在的较为普遍的各种躯体化、强迫、焦虑和不安等心理问题,开展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组织心理压力认知与鉴定专题沙龙、心理情景剧的演出,组建心灵成长工作坊等形式,利用沙盘游戏进行心理危机的预防与疏导等方法,使教师学会舒解压力与情绪管理的方法,能够自我调节、平衡因工作压力与不良情绪带来的失衡状态,真正成为掌控情绪的主人,从而提升职业的成就感、荣誉感、幸福感。

参考文献

[1]黄建萍.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的思考[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2).

[2]关淑萍.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及其减释策略[J].成才之路,2008(19).

忧郁症的心理疏导方法范文2

抑郁症患者都具有一定症状,有的症状少,有的症状多,症状的严重程度也是因人而异。一般来说,抑郁症的症状主要有以下表现:

持久的悲伤、焦虑,或精神上的“空虚”感。

悲观失望感。

罪恶感,失去价值和得不到帮助感。

对过去曾感兴趣的爱好和活动失去兴趣。或不能从中得到乐趣,包括性活动。

食欲下降或体重减轻,或饮食过量体重增加。

精力不足,易感疲劳,变得“懒洋洋”。

想到死,有自杀的念头和打算。

烦躁易怒。

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很难对事情作出判断和决策。

持续的、治疗无效的躯体症状,如头痛、消化功能紊乱及慢性疼痛。

预防与治疗

一是精神疗法:老年人忧郁症多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因而心理疏导非常重要,对于得了抑郁症的老年人要和他们多交流,多疏通,使他们摆脱孤独,重新融入社会,为他们的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是体育疗法:体育锻炼可以给人一种自己作主的感觉,有益于克服忧郁患者的孤独感,但锻炼必须有一定的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才能达到效果。散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专家建议老年人每天步行1500米,并力争15分钟走完。以后逐渐加大距离,直到45分钟走完4000米,对老年抑郁症有一定疗效。但在开始锻炼时,须经医生同意。

三是营养疗法:食物中所含的维生素和氨基酸对于人的精神具有重要影响。为此建议老年抑郁病人多吃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如粗粮、鱼等,必要时,可让患者服一定剂量的复合维生素B。

忧郁症的心理疏导方法范文3

【关键词】产后;抑郁症;心理干预

产后抑郁症是指在产褥期发生的一种非精神病性抑郁综合征,常发生于产后几周内,发病率国内报道为3.8%~16.7%,国外报道为3.5%~33%[1]。产后抑郁临床表现为:衣着比较随便,动作迟缓和迟钝,行为明显减少,严重的患者会端坐好久而纹丝不动,患者自我感觉情绪低落、忧愁苦恼、毫无愉悦之情,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的感觉,只看到困难和消极面,并认为自己“变笨了精力差、少气力,成了别人的累赘、觉得自己无能,对生活毫无信心,认为自己前途渺茫,对以往的兴趣爱好变得缺乏,极度悲观失望,好像生活已到尽头,因而萌生自杀念头,甚至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情绪变化昼重夜轻、焦虑、易激惹、减退、便秘、泌乳减少等。情绪变化昼重夜轻。我院近年来对105例产后忧郁症患者行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8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产后抑郁症患者105例,年龄21~37岁,初产89例,经产16例,其中阴道分娩34例,剖宫产71例,分娩男婴55例,女婴50例。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前17项评分≥18分,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产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2,3],排除严重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药物依赖、药物过敏或使用过抗精神病药的患者。将105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与对照组(52例),两组年龄、文化程度、分娩方式、产次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口服弱安定剂舒宁,每次15~30mg,1日3次。观察组由主管护师专门负责,根据个体心理需求为妊娠妇女提供分娩陪护、情感疏导等一系列心理干预措施。心理干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教育、放松训练[4]、音乐治疗。疗程3-6个月。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焦虑及抑郁量表评分干预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2组患者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引起产后抑郁症因素很多,有报道产后抑郁症与不良的性格特点、情绪有关,有强迫性格、焦虑、人格障碍的妇女易患产后抑郁症;抑郁、焦虑程度与产后抑郁症呈正相关[5]。关注产褥早期产妇身心变化,及时处理先兆症状,创造一个轻松和谐而又温馨的产后休养环境,减轻产妇的心理负担,可以避免诱发产后忧郁发生。本组结果表明,治疗后,HAMD 及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

在妊娠,分娩及产后整个过程中,妇女从怀孕至分娩肌体内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妊娠后期体内生殖激素比怀孕期增加10倍[6]。内分泌的改变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生物学基础[7],有研究显示,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可能与孕激素下降幅度正相关。心理、社会因素的对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作用也较大。产后抑郁的常见诱因包括产后并发症及难产、滞产、手术产。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儿茶酚胺等的过多释放,导致产妇躯体和心理的应激增强。有经前期综合征者较正常人群发病率高。产妇疾病,尤其是感染发热或残疾亦可促发产后抑郁。

产后抑郁不仅危害产妇本人及婴儿,而且对社会,家庭均不利。在我国产后抑郁症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应引起医务工作者的足够重视。预防和控制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正确认识心理干预作用,从减少不良诱因,纠正不良情绪方面入手。因此应加强产前宣教及产前保健,产妇在孕期就应注意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许多常坐办公室的女性,需每天参加一些适宜的有氧运动,锻炼心肺功能,使机体能够在产后尽早恢复健康,以适应繁忙的母亲角色。也可以在产前通过读书、听讲座、观摩等方式了解一些育儿知识,包括喂奶的方法,正确抱孩子的姿势,为婴儿洗澡的方法。对一些儿童常见病要基本了解,对一些意外情况要有思想准备。需提前几个月为宝宝的降生准备好所需的费用和衣服、被褥、尿裤等等,并准备好母子房间。产妇要认识到产后心理的特点,学会做好自我调节,避免悲观情绪的产生。

本资料显示,在住院病人中进行有效的心理支持可以提高疗效,总之,对产后抑郁症妇女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能改变病人的绝望、悲观厌世、自觉无助等抑郁症状,增强病人对生活的勇气,帮助其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对消除产后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有显著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崔才三,隋京美,韩丹青.产后抑郁症病因、诊断及防治的研究进展[J].现代妇产科进展杂志,2005,14(4):319~321.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01

[3] 万贵平,徐视平,苏科,等.妇产科临床处方手册[M].第2版.2007:132

[4] 杨大梅,魏秋菊,刘红霞,等.放松训练辅助治疗焦虑症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6,21(7):62-63

[5] 韩明清,王桂红,李淑玉.产后抑郁症发生情况调查及预防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80-482.

忧郁症的心理疏导方法范文4

[中图分类号] R473.7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a)-138-02

胎死宫内是孕妇生活中重要的应激事件,是孕妇群体中的特殊个体,精神上的打击和引产的痛苦使她们的心理有别于正常妊娠分娩的孕妇,其负性心理远远大于正常妊娠分娩的孕产妇。2004~2007年,通过对我科收治的28例死胎孕妇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结果

1.1临床资料

2004~2007年我科共收治死胎孕妇28例,占住院孕产妇的0.9%,初产妇20例,经产妇8例,年龄22~38岁,孕周20~41周;文化程度:初中17例,高中9例,大专以上2例。通过与孕妇之间的交流沟通、咨询观察,了解其心理特征,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

1.2心理特征

1.2.1否认与震惊孕妇的第一反应常表现为否认与震惊,她们无法接受现实,往往在医生确诊后还不愿意接受失去胎儿这一现实[1],甚至出现强迫症状,要求反复诊断,70%的孕妇有两个以上医疗机构的诊断证明。

1.2.2痛苦和绝望所有的孕妇一旦被确诊为“胎死宫内”,表现特别痛苦,腹中的胎儿与自己血脉相连,毕竟孕育了几个月,已经建立了母子感情,她们很难接受这种现实,感觉很绝望,并且马上还要面临引产手术中不可预知的疼痛,心理和身体上的双重伤害,使这种感觉更加强烈。

1.2.3 失落感和负疚感由于胎死宫内,将要做母亲的喜悦和孕育新生命的快乐嘎然而止,情绪一落千丈。一些孕妇由于自己不能重视围生期保健而导致胎死宫内或家庭关系和睦的孕妇,往往将责任归咎于自己,其内疚感尤其严重,感到对不起父母和爱人,也对不起腹中的胎儿。

1.2.4失去信心胎死宫内对孕妇自信心是一种致命的打击,曾经的幸福感突然消失,她们往往担忧会不会影响再次怀孕,即使会再次怀孕,腹中胎儿是否安全及是否会对家庭关系造成影响也是她们担心的重要内容。

1.2.5悲伤和忧郁孕妇一旦被确诊为胎死宫内,悲伤心情表现得非常突出,感到无助,失落、痛苦,沮丧、消沉,不愿与人交流,经常哭泣,不愿意听到同病区新出生婴儿的哭声,对周围人员的谈话非常敏感,有时会迁怒于工作人员。

1.2.6紧张与焦虑主要表现为对分娩经过的紧张和焦虑,无法预知是否能忍受分娩的阵痛,更无法面对出生后就没有生命的孩子。

2 心理护理

2.1入院时的心理护理

入院时护士应热情接待患者,尽量不要直接通过患者本人了解其生活工作及此次妊娠情况,多与家属沟通交流,鼓励他们多关心体贴孕妇,并尽量安排其在单间。在取得充分信任后,根据孕妇的个性和知识层次以及本次妊娠的经历,有选择性,运用其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心理疏导。

2.2引产前的心理护理

产前心理护理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分娩过程的产力、产程,对预防滞产和产后出血具有积极的作用[2]。产前的心理护理重点在于调动她们的潜力,调动其体内原始的积极因素,使她们能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心理护理,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护士应用安慰性语言疏导产妇,根据孕期生理以及孕卵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讲解死胎的原因,减轻其内疚感,积极地引导孕妇面对现实,说明引产过程中会出现的一些问题,使其做好心理准备。在选择合适的引产方式后,护理人员要随时观察产妇的宫缩情况,并告知产妇临产时的一些症状,避免出现宫缩后产妇紧张和害怕,使其做好心理准备。

2.3产时护理

临产后,产妇由于疼痛难忍会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反应,由于她们没有正常产妇那种伴随幸福的感觉,所以对疼痛的反应尤其敏感,产房的工作人员应认真负责,调节好产房的温度、湿度,替她们准备好必要的物品、态度和蔼、关心体贴产妇、语言要温柔,同时适当运用药物缓解疼痛,稳定情绪,软化宫颈,加快产程进展。进行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宫口开全后要正确指导产妇运用腹压,以减少体力消耗并缩短产程。产后及时检查胎儿及胎盘状况,根据产前对产妇个性特征的了解,和产妇交流分析死因,对于原因未明的死胎,送病理检查,产后应密切观察子宫收缩情况,积极预防产后出血,协助她们喝红糖水和热饮料,使孕妇能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关爱,从而在心理上得到一点补偿。

2.4 产后的心理护理

死胎产妇比正常产妇更容易引起产后忧郁症,忧郁不仅影响产妇的健康,而且影响着婚姻、家庭和社会,有必要对她们进行心理护理,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减少或避免精神刺激,帮助她们重新面对生活。尽量安排单独房间,保持房间安静、舒适,避免别人的询问来刺激她们,也避免她们看到别的产妇及新生儿使她们更伤心,让她们远离别人做父母亲时的喜悦、温馨的氛围,以减轻她们的心理压力和失去孩子的失落感,并放置报刊、杂志或让她们倾听一些轻松的音乐,以转移其注意力,指导其充分休息,避免劳累过度和长时间的心理负担,提供适用的放松疗法,树立正确的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态度,提高心理素质。同时运用沟通技巧,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可以运用暗示、引导、制造温馨气氛等技巧,指导家属尤其是丈夫经常关心安抚产妇,不要在产妇面前流露不良的情绪,让产妇时刻感到家庭的温暖,消除焦虑、抑郁情绪,对于有哭泣、紧张、焦虑的产妇,以极大的同情心安慰疏导产妇,说明其不良情绪对身体健康可造成不良影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勇于战胜自我。

2.5出院护理

在产妇出院前,掌握产妇的机体恢复情况,并做好必要的健康教育工作,宣传优生优育知识,以增强信心。告知下次怀孕的最佳时机,做好出院后的回访工作,回访时间要一直延续到下次怀孕的整个孕期;告诉其在下次怀孕期间应注意的事项,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告诉其求助的方法以及咨询电话,随时咨询,耐心解答,尽可能减少畸胎及死胎的再次发生。

3 小结

胎死宫内是妊娠期间特殊的个体事件,对孕妇的心理刺激很大,不良的心理反应会直接影响到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影响到下一次怀孕或家庭的稳定,因此医护人员应全面了解其生理、心理特征,针对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同时医护人员应进一步加强围生期保健知识宣教,以扩大围产期保健网络,减少和降低围生儿死亡率,同时应注重对孕产妇心理健康的测量,了解孕妇的个性特征,提高其对生活中重大事件的应激能力,促进母婴健康。

[参考文献]

[1]樊尚荣,赵瑞林.分娩期妇女的心理卫生[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9,15(1):6.

忧郁症的心理疏导方法范文5

【摘要】目的:寻求运用何种有效的慢性病管理模式,为促进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力度和优化有关操作程序。方法:我院采用“一档一卡一处方”二级动态规范化管理的方式,对辖区内106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并随机抽取106例非规范化管理的患者对血糖控制和症状改善(以症状自评表SCL-90为标准),进行比较。结果:通过一年的规范化管理,血糖控制水平:健教组在5.37±2.16 mmol/L而对照组在7.14±2.56 mmol/L;症状改善:健教组在躯体症状、忧郁症状、焦虑症状、恐惧情绪、睡眠状况上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相关数据统计学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一档一卡一处方”二级动态规范化管理的方式,在社区糖尿病管理上有着积极的意义,它能有效的控制患者的血糖,提高患者的症状改善水平,优化有关操作程序,值得在基层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中推广运用。

【关键词】糖尿病;控制;规范化管理;慢性病

糖尿病是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它能够使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引起患者眼、肾、神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生理改变,导致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从而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寿命缩短。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超过4千万例,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继心血管、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对整个社会和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对糖尿病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1]。社区作为糖尿病管理的第一站,开展规范化糖尿病健康教育,对糖尿病的控制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寿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院采用“一档一卡一处方”二级动态规范化管理的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选择对象:

我们利用合作医疗免费体检的契机,对全镇32452例群众进行糖尿病筛查,并通过复查确诊,共发现糖尿病患者417例,并对其全部实施规范化管理。但由于经济因素及认知程度的不同,仅106名患者能够按照规范化要求进行管理(下称健教组),对未能按照规范化要求管理的患者随机抽取106人,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下称对照组)。其中健教组,男性55例,年龄在35―82岁,平均年龄57±1.3岁,患病史:0―5年23例,6―10年57例,10年以上26例;有心、脑、肾、眼等并发症27例。对照组中男性54例,年龄在35―80岁,平均年龄56±1.8岁,患病史:0―5年22例,6―10年55例,10年以上29例,有心、脑、肾、眼等并发症2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年限及并发症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管理方法:我院采取“一档一卡一处方”二级动态规范化管理的方式,对全镇所有糖尿病的病人进行规范化管理,“一档一卡一处方”中“一档”是指对确诊的糖尿病病人建立电子档案,根据患者的动态检查结果,,医院每个临床医生、医院和村卫生室慢病管理人员可以及时跟踪记录和调阅,以保证电子档案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可操作性。“一卡”是指糖尿病跟踪服务卡,发给每个糖尿病患者一张,对血糖不稳定的患者建议根据服药情况,随时来院复查血糖,对血糖相对稳定的患者,建议每1―3个月来院复查血糖和体检,临床医生要求记录在卡,并注明预约下次时间,留有经治医生的电话,随时电话咨询。“一处方”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指导患者用药,制定患者的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的健康教育,个性化的指导患者的服药和生活方式,并形成文字,让患者回去后仔细阅读并认真执行。

2.2 健康教育的内容:

2.2.1 用药指导:糖尿病的药物目前在临床上有近百种,如何选择患者适合的药物是关键,医生要对患者说明为什么选择这种药物,这种药物的作用和服药后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如果在服药过程中产生某些不适应的症状,要及时告知经治医生。医生要反复同患者沟通,讲明糖尿病患者服药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可能要终身服药,及时服药和按医生指导服药,避免产生不按病情服药、不坚持服药、不难受不服药的三大误区。要及时到医院复查血糖和体检,根据血糖的水平、气候的变化、并发症的情况及时调整用药的品种和剂量,以便控制血糖的水平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2.2.2 饮食指导:糖尿病的发生和血糖水平同患者的膳食结构和医生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特别是2型糖尿病的患者。教育患者要养成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调整个人膳食结构,以粗纤维食物为主,控制饮食的热量,杜绝葡萄糖的摄入,尽量减少脂肪、胆固醇的食物,以清淡的食物为主,并且戒烟限酒。

2.2.3 运动指导:运动可以增加人体的能量消耗,加速体内血糖的代谢,并且增加人体的免疫力和减轻体重,相对性的提高人体胰岛素的水平,从而降低血糖的水平,达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的目的。医生要根据患者的具体身体状况,指导和选择患者适合的运动项目,努力使患者的体重指数控制在26以下,尽可能小于24。

2.3.4 心理指导: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和紧张的生活节奏是糖尿病的发表因素之一,医生要同患者进行深入的医患沟通,找出心理因素,针对性制定心理指导方案,个性化的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心理保持平衡,正确的面对人生,增强患者防治疾病的信心[2]。

2.3 统计方法:两组采用Ridit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3 结果:

通过一年的规范化管理,健教组同对照组在血糖控制和症状改善(以症状自评表SCL-90为标准),进行比较,结果如下:

两组对比在躯体症状、忧郁症状、焦虑症状、恐惧情绪、睡眠状况上健教组同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

4 讨论

糖尿病患者的主体在社区,因此糖尿病的规范化管理是开展糖尿病防治最有效和最廉价的策略[3]。我们采取“一档一卡一处方”二级动态规范化管理的方式,充分地利用合理有效的医疗资源,使医院每个临床医生、医院和村卫生室慢病管理人员都能够及时跟掌握每一个糖尿病患者的实时状况,及时了解每一位糖尿病患者的动态,同时保证管理的及时性、可操作性、有效性和真实性。通过对糖尿病患者的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的个性化健康教育,使患者明白糖尿病虽然是一种需要终身治疗的,有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的慢性疾病,虽然在农村有着“2号癌症”之称,但是并不可怕,是可治可防的,这要正确服药、合理膳食、适度运动是能够控制的,通过心理疏导使患者不要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不要因为长期需要长期服药,带来经济上的负担和疾病影响生活质量,而产生负性情绪,降低患者的管理积极性。医生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有关糖尿病的知识,举一举身边治疗成功的病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管理,以达到康复的效果[4]。通过一年的规范化管理,健教组同对照组在血糖控制和症状改善(以症状自评表SCL-90为标准),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

总之,“一档一卡一处方”二级动态规范化管理的方式,在社区糖尿病管理上有着积极的意义,它能有效的控制患者的血糖,提高患者的症状改善水平,值得基层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中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770-777 .

[2] 马学毅 糖尿病防治指南[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 55-60

[3] 惠铭先. 健康教育在社区糖尿病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医学论坛杂志,2008,29(13):109-110.

[4] 殷俊先 曾会群 . 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J], 实用糖尿病杂志,2008,4(1):46-47

忧郁症的心理疏导方法范文6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学生

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是我国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之一。现代人的健康模式已变化,健康不但指生理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道德健康。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互相影响。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是良好心理习惯形成和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据专家测试并统计,30%的家庭存在有心理精神问题的人,其中大多数是儿童、青少年,中学生有1/3的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根据一项已全国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左右的人有明显的心理障碍。

一、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可通过学校恰当的思想教育和有效的家庭教育等途径和方法进行改善和解决。其中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其它任何方法手段不能代替和无法比拟的,因力体育有其独特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它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提高人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很好利用体育这一特点,把观念中体育只作为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的一种手段,扩展认识到体育对人心理健康的重大影响,并把它作为改善心理健康环境,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这样就要对现有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使其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切忌出现教学手段过于单调,形式呆板,教学方法简单粗暴,采取强制甚至体罚的手段。因为这样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甚至导致其产生厌恶运动,恐惧、逆烦等不良心理反应和心理障碍。

二、不良心理的表现方面及原因

常见的心理疾病症状有以下几方面:

(一)强迫症:对自己无信心,无安全感,自己觉得做某件事不正常,却控制不住,反反复复做一些动作,想一些问题,追求完美。表现为一些习惯性的嗜好和怪僻,如做作业咬笔头,做作业不放心,反反复复检查、说话结巴,走路姿态夸张等。

(二)忧郁症:得了此病的孩子性格脆弱内向,心理压力过大,忧心重重,总觉得生活没希望,普遍都有轻生的念头,对学习没有愉。

(三)焦虑症:此病孩子性格外向,做事着急紧张,遇事提心调胆,惴惴不安,有的学生考试时,两手出汗,把试卷弄湿了,脑子紧张,一片空白,所学的知识全部忘光了。

(四)心理不平衡:情绪不稳,心理压力大,逆反心理严重,总感觉老师和家长对自己不公平,并伴有生理状态,睡觉不好,食欲不振,情绪低落消极。

上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绝非只是青少年本身的原因,而主要是以家庭、学校、社会环境有关。①家庭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家长只关心孩子学习,较少关心孩子身心健康,也不重视学生生活技能的培养。有的父母过于溺爱孩子,放任自由,有管教过于严厉,打骂训斥,有的父母感情不合或离婚等。这些问题在无形中都对学生脆弱的心理造成了伤害。②学校教育未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分数和升学的结果,来衡量每个学生,中学生感到没有愉,是被动被迫的,学校不关注孩子个性的成长,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受到重视。教师缺乏心理辅导知识,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缺乏关爱疏导。③社会环境对学生也有误导,媒体的宣传、恐怖、暴力镜头的增多对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定的少年都是伤害。

三、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强迫症的正面是身心放松,只用身心放松,强迫症状才能解除,人际关系敏感的正面则是人际关系融洽随和,忧郁的正面是愉快开朗,敌对的正面是和善友好,偏执的正面是现实和正常。所以运用体育活动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使学生身心放松,性格随和开朗,情绪愉快稳定,思维敏捷正常,就可以有效的改善学生和心理环境。达到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一)在体育理论课中注重心理健康内容教育。

体育理论主要指在教室里讲授体育与卫生保健基础理论知识的课。应在理论课中注重心理健康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的方法,使其能够在必要时,及时而恰当的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体育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合理对待自己的需要,防止情绪波动过大,学会在各种挫折面前选择正确方式去适应。对喜怒无常者加强自我修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并鼓励学生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寻求最佳心境,在各项运动中去感受运动的快乐,陶冶情操,开阔心胸。

(二)重视快乐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要挖掘原有教材的快乐因素,使平淡枯燥的体育教材变得精彩有趣,使之富有新时代特点。探求新的教学方法,使之更加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在遵守教学原则,保证合理运动量,运动密度的前提下增加欢乐最大因素,使学生喜爱所从事的活动,并在练习后感到满意快乐或良好的情绪体验。这样学生在体育课上能体验到愉快和欢乐,他们就会喜爱上体育课。久而久之,对学生心理卫生和保健,特别对有强迫和忧郁等不良心理症状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调节作用。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人际间维持一种融洽的正常交往,能给人带来安全感,会引起愉悦的情感体验。师生间、学生间建立起亲密友好的关系,共同生活在和谐氛围中,就会增加集体凝聚力,向心力,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对身心健康非常有益。用“体育重在参与”来引导学生使其消除闭琐心理,扩大交往,体育教师利用体育活动的这种特点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多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活动中互帮互学,鼓励互相保护帮助,发现学生优点及时肯定、表扬,使其获得集体的认同感,让其在集体中得到鼓励和力量。这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和教学气氛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益的,特别对于具有病态人格倾向及心理不平衡症状的学生有良好的教育和调节作用。

4、全面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