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案例教学实施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案例教学实施方案范文1
关键词: 高中物理 实践性教学 教学方案
一、引言
物理学科与化学学科、生物学科相比,更侧重学生对知识的实践性掌握能力。这是作为一门自然学科的最大特点,因此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式。在物理教学领域中,教师们对实践性教学并不陌生,是物理教学的基本模式。但是,许多需要进行实践性教学的内容都在我国应试教育形势下变成了照本宣科的课堂教学,根本没有达到实践性的目的。那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该如何进行实践性教学呢?
二、高中物理实践性教学的实施方案
制订条理清晰的教学方案是高中物理中实施实践性教学的第一步。方案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根据高中物理知识点较为深奥,而课堂时间较短,学生课业较繁重的情况,发现要切实可行地实施实践性教学并不简单。笔者经过大量研究提出以下两个实用方案。
1.以实验教学为主。
理论知识与实际紧密相连是高中物理学科的主要特点,由于条件限制,因此许多具有实践特点的知识是无法实现实践性教学的,教师也没有经常带学生到室外观察和亲身体验的机会。所以最大限度让学生有实践机会的教学方法就是做实验。实验教学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相关物理知识。所以,教师可在每周物理课中安排一到两节实验课,将学生带到实验室,或者把实验器材带到课堂上,这两种实验教学法都能增强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践性。
2.将物理融入生活,把知识形象化。
物理是一门建立在实践之上的学科,教材中所学的物理定律、公式都是由众多物理学家从生活或者实验中研究所得的结果。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让学生进行物理实践的方式除了实验,还有生活。实际生活中能找到许多与物理知识相关的现象,是检验物理定律和公式正确与否的有效途径。所以,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将生活中的实例引进课堂,或者让学生带着物理问题体验生活,将物理融入生活,从而使抽象难懂的物理知识形象化、简单化,帮助学生提高物理知识素养。如教师在讲授摩擦力这一章节时,可以引用生活中常见的关于摩擦力的例子,如抹墙的磨砂纸,轮胎上的纹路,结冰公路上撒盐,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利用摩擦力解决问题的实践案例。通过教师的点拨,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搜集几种运用摩擦力知识制作的产品,通过对这些产品的分析,加深学生对摩擦力的理解,锻炼学生物理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的思维模式。
三、在高中物理实施实践性教学的效果分析
有了实践性教学实施构想之后,就可以在课堂中进行实践。下面通过高中物理实践性教学案例,对实施实践性教学对高中物理教学质量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
高中物理课本中,力学是课程的重点。而冲量这一概念是力学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的知识点。一开始接触冲量时,学生都有点懵懂,不知道究竟什么叫冲量,也不知道冲量到底是什么物理现象。这一现象无法通过言语描述表达清楚,图文也不能帮学生理解清楚。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实验法,给同学们展示冲量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结果。首先,教师准备两根粉笔,一根白色的,一根红色的。让它们在同样高度进行自由落体运动,只是两根粉笔的落地点不一样。白色粉笔的下面是一块海绵,红色粉笔的下面则是水泥地。结果可想而知,落在水泥地上的粉笔肯定会断,而落在海绵上的粉笔则安然无事。一般思维认为这是两根粉笔掉落地点的硬度不一样造成的结果。而学习冲量时,教师要告诉学生另一种解释方法。从做功时间长短角度分析,当粉笔与水泥地发生触碰时,粉笔和水泥地之间做功,但是时间太短,所以瞬间压力大,导致粉笔断开;而当粉笔与海绵碰撞的时候,粉笔挤压海绵,海绵反弹粉笔,做功时间长,所以没有造成太大压力,也就不会造成粉笔断裂。通过这种形象实验,学生不仅有兴趣深度挖掘物理的奥秘,还对冲量有形象理解。
四、结语
物理是一门注重实践性的学科,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当前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且是提高学生物理成绩、优化物理教学的最佳途径。教师应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尽量搜集实践资源,创造实践机会。通过实验课和生活案例相结合的方式,贯彻落实实践性策略,达到高中物理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案例教学实施方案范文2
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行,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中学历史教育方面,采取案例教学法能够更为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成为现代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法时,需要从课前、课上、课后三个阶段进行完善,从而落实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关键词:
中学历史;案例教学法;研究
中学历史教学是依据史实,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并教会学生以史为鉴,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一门学科。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知识习得者的位置。这样的教学方法十分不利于学生根据史实进行自我思考,发表个人见解。因此,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的教学方法,成为现代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值得加以合理利用的手段。
1做好课前准备
在中学历史课堂上使用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教师需要对现有的教材进行细致的研读,将其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的相关资料进行较为充分的查阅,尽量掌握最为丰富的、正确的史实。特别是一些著名历史事件的意义及影响,教师需要将专家学者的看法进行整理,整合出较为完整的答案。在进行课前准备时,还可以对一些具有相似性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分析,这样能够使各项史实的特点更为明确。教师还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做好课程设计,将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进行标注,在上课时详细的讲授给学生。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课本上的一些历史事件并不一定是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资料的搜集,将最为典型的、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接受的案例筛选出来,在课堂上进行分析。案例教学法可以说是将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在课上时采取各种手段将历史事件进行还原,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从而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例如在讲解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时,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分散且十分重要,教师就需要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首先,需要根据年份对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发明进行分类;其次是对这一时期的各项发明对后世的影响进行调研;最后需要将与这些发明相关的内容制作成图表,在上课时直接以图表的形式向学生进行举例说明,使得课程内容更为清晰明了。教师做好了充足的做准备,才能保证在课上将重点与难点十分简洁、明了的讲授给学生,学生在接受过程中也避免了知识过于分散而出现记忆错位的现象。
2丰富课堂内容
教师首先需要重视课程导入,对中学生而言,教师的个人魅力以及教师的知识技能成为了其喜欢一门课程的关键,教师应当把握好课程伊始,将自己的魅力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做到真正喜欢上历史这门学科。教师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故事、提问、对话等形式的导入,让学生对本节课即将进行的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本节课所做出的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需要利用好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合理利用多媒体等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轻松的课堂氛围。特别是大部分历史事件距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较远,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还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结合来感受历史事件。这样可以使历史事件更为真实的还原给学生,使得教师所准备的案例更为真实,具备说服力。许多教师在课堂上还会安排当堂检测的环节,利用多媒体还可以将这一环节的题型进行扩充,让学生见识到更多类型的习题。教师还可以自己制作一些小软件,将每节课的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边玩边进行自测,帮助学生记忆,也使得课堂更具趣味性。这样教师就可以使整个历史课堂的内容更为丰富,而不是单纯的进行案例的罗列,让学生在更为轻松的环境下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例如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中,关于清朝末期各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等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些影音资料,使学生感受到当时清政府统治下的社会环境,以及外国列强对我国的蚕食瓜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师还可以将相关条约内容打乱,将各通商口岸、列强瓜分的地点等内容标注在地图上,让学生进行分类。这样就将经典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了强调,帮助学生进行了记忆,还使得课堂内容更为丰富紧凑。
3重视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能够帮助教师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也能够使学生发现自己在知识点的掌握上存在的缺陷,因此,师生都需要重视课后反思,并尽量在每节课结束之后进行反思。教师可以利用课下时间与学生进行讨论,听取学生的意见。学生可以对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意见,也可以根据教师所讲授的经典案例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应当认真倾听学生对历史案例进行的讨论,从中发现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看法,并且对理解存在偏差的学生进行帮助。同时,教师需要进行自我反思,对自己在授课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回忆,反思自己是否合理的利用了历史案例,是否将各案例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学生对自己提出的案例能否正确理解,是否在课上或者课下组织学生进行了合理的讨论。尤其是教师需要反思自己选取的案例是否与课程目标相符合,能否让学生挖掘出案例中蕴含的中心观点,进行了几次案例教学之后学生在自我意识的表达以及思维能辨力上是否有所提升。这样,教师可以通过课后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学生也可以在不断的反思之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将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行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做好课前准备,丰富课堂内容,重视课后反思。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水平,落实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扎实历史基础,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历史事件的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知识迁移,积极进行自我意识的表达。
参考文献
[1]杨海燕.浅谈案例启发式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2,31:298-299.
[2]陈家刚,应琼.基于认知学徒制的历史教学设计———对一位美国教师“经济大萧条”教学案例的评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11:47-52.
[3]王少非.案例法的历史及其对教学案例开发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0,10:42-45.
案例教学实施方案范文3
在现代化教学中,若一味强调知识点的教学,课程难免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过程中久之易产生厌倦感,不利于教学进度的正常进行。案例教学属于教学模式优化的一个分支方法,在刑法学教学中融入相应案例可引起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本文以刑法学的案例教学为主线,针对教学效果以及案例选取原则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
一、案例教学在刑法学中的作用
(一)让课堂教学生动化
刑法学相对于普通课程而言,在理论性上更强,对于构成犯罪的原因、是否会构成刑法犯罪、应当判处什么级别的刑罚以及刑法实施的相关依据等,容易让学生产生抽象感,认为刑法学只是相关刑法条例的罗列,难以产生学习兴趣。若能够运用案例将理论融入其中,原本抽象的理论将浅显化、通俗化,教学将更为生动活泼。
(二)提升学生能力
刑法学中的各项基础理论学习是为了让学生在今后工作中运用到知识点,对现实案例加以合理判断,依照刑法对当事人制定出合理的刑罚。刑法学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一门法学类型专业课程,案例的使用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典型案例,在课堂讨论中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教师在教学环节将案例与争论点罗列出来,将给学生更为清晰的分析思路,为其提供逼真的实践机会,优化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选择原则分析
(一)案例需不断更新,与时俱进
就目前刑法学案例教育而言,对案例的选取上通常存在一定程度的延续性,即每个学年教授的内容中总会出现相同案例,年复一年的让学生了解。虽说这类型反复使用的案例更具教学特点,但长期固定不变的案例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倦感,不利于学习兴趣的提升。
教师在案例选取中可多上网查找有代表性、影响范围广的案例。例如,李天一案、南京幼童饿死案、北京摔婴案、四川特大传销案等。在网络的帮助下,即使没有教材的帮助,教师同样能够结合刑法学知识融入其中展开教学。虽然新鲜案例可能只适应于刑法学分论教学,但若能替换旧案例,学生兴趣将大幅提升,课堂讨论也会更为热烈,因此教师应保障案例常新。
(二)案例需与刑法实务相关,具有典型性
案例选取应具有典型性或是重大性,换言之,案例应具有针对性或是代表性。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通常会出现在电视媒体、报刊杂志中,教师在选择相关案例时范围较广。但是在选取时,并非所有刑法实务案例均能够用于案例教学中,教师应选择有代表性,较为典型的例子让学生掌握刑法学理论知识。
典型案例能够按照刑法学相关知识点分类,例如界限罪与非罪、罪与罪之间的关系。同时,典型性案例更能够吸引学生展开讨论,让原本偏向枯燥的刑法学变得不再乏味、单调。由此可见,在刑法学案例教学中使用典型性案例是教学效率提升的关键,教师应注重案例选取的典型性原则,对刑法实务的教学起到辅作用。
(三)案例应难易适度,便与讨论
教师在刑法学实务中选取的教学案例应注意难度的控制,既不能难度太高,又不能太容易。高难度的案例有时连检察官、法官都难以决定,学生在学习时易产生困惑或争论;过于简单的案例会使得讨论时间过短、讨论点偏少,让案例失去讨论的价值。
教师对案例的选择应控制好难易程度以及争论性,其中争论性必须包含合理性成分,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能够自行发现争论点,从而引发争议,让其运用刑法学中的各项观念将具有争议的意见表达出来,最后再由教师总结归纳。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案例应具有争议性便于讨论,但若争议性让案例上升到了困惑以及复杂程度,对于学生而言分析起来可能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应考虑到学生层次,案例复杂性注意控制,让讨论在激烈而又清晰中进行,提升学生刑法学案例分析能力。
案例教学实施方案范文4
一、知己知彼。防患未然
我们都知道对一个班级了解最深的莫过于班主任,所以每个体育老师在新学期第一节课前应先到班主任处了解情况,查询有没有不适合上体育课的学生,如患有心脏病、癫痫病、残疾以及心理疾病等,如有,可安排这些同学见习,或者安排他们做一些适当的体育活动。我曾遇见隔壁班在一次体育课上进行跑的练习时,突然一名学生摔倒在地,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昏迷不醒,急送医院治疗,经抢救无效后死亡。事后才知道,学生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父母可能碍于面子就没跟班主任老师说清情况,学生也羞于说自己的病,最终导致这样的结果,但毕竟是在学校体育课上发生的,影响还是不好的,因此家长、学校、老师三方面都有责任。学校领导和家长交流了许多,再三表示歉意,最后老师和学校各赔了一些钱,事情也就告一段落。从这件事件上我们应该做到接手新生时要查看学生的体检报告,与学生交谈,记录特异体质、有疾病史的学生状况,以使上课时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二、反复强调。消除隐患
在体育活动中,我们体育老师一定要强调着装问题、不允许学生穿牛仔裤,穿皮鞋、拖鞋,携带尖锐类物品进行体育活动,特别叮嘱那些较时尚、赶时髦的学生,因为某些学生爱佩戴首饰,穿着怪异,确实男生潇洒女生靓丽,但不适合进行体育活动,容易发生伤害事故。如一次进行垫上前滚翻的练习时,一名女生在旁边保护,一名叫欧艺的女生前面整个过程动作都非常到位,我刚准备表扬她,可就在往前滚的一瞬间,体育骨干还没来得及反应支扶,她突然往后摔倒,头部与膝关节相撞,原来该同学穿的是时尚的大风衣,站立时衣服被手压拽住,我急忙让两位同学搀扶着她,并查看了她的伤势,发现头部已被撞青,像要肿的样子,我赶紧到小卖部找来了一些碎冰块,用毛巾包起来敷在她受伤的部位,同时通知班主任先带其他学生回班休息。我立即带受伤学生到医院作脑部检查,检查结果没有异常,不存在脑震荡及有后遗症的迹象,这时她也正常了,我这才打电话通知她的家长,好在该家长也是一位善解人意的人,向他说明了情况后家长比较理智和克制,没说一句埋怨话,还向我表示了谢意,我叮嘱他如果孩子晚饭后有呕吐等异常情况就要立即送医院,晚上八点左右我打电话关心孩子的情况时,孩子已睡,我想应该没问题了,在第二天看见她蹦蹦跳跳地来上学,我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当天我又打电话表示了我的歉意。其实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看伤势,非常严重的要立即拨打120,让专业医生来救治,一般情况,自己先紧急处理,然后送医院治疗,同时在适当的时间通知家长,不要让家长来时看到自己的孩子头破血流,疼痛难忍,大喊大叫,这时谁的父母都会不忍心的,会加剧家长的情绪,激起他们的不满,这样处理事情就麻烦了。特别要强调的是一年级的小朋友,由于他们刚从幼儿园过来,什么都不懂,自我约束力极差,好动好斗,这时就连跑步都要再三强调要求,有时可给学生打“预防针”举一些意外事故的典型事例,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三、课前准备。重于泰山
课前必须检查场地是否平坦,有无障碍物,体育设施是否有不安全因素存在等等,这些都是一堂体育课之前的准备工作,同时也会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也会体现一名体育教师强烈的事业心,对工作高度的责任感。
1 对易发生的安全事故要有预见性并加以防范。如,跳的练习中下肢的肌肉群和膝、踝关节容易损伤,投掷练习中腰部、肩部及手指手腕易受损等,那么,就得根据动作技术要求重点做好针对性的准备活动。又如铅球练习要防止意外砸脚或脱手砸到周围的同学,这都要预先想到并考虑好以采取针对性的预防。
2 我们学校的操场因各种原因,跑道是煤渣的,中间地上长满了野草,平时我们上体育课时,还经常让学生找找有没有砖头、石块之类的危险品,可那次课上不知何时哪位吃了香蕉把皮扔进了草丛里,不易察觉。当离下课还有十几分钟时,因这个班的男生热爱打篮球,我就安排女生跳橡皮筋、踢毽子,男生我就给了一个篮球,同时我做他们的裁判,以便及时观察情况。打了不到五分钟,一名学生在快攻奔跑过程中踩到了那块香蕉皮,左手支撑地面时,手臂骨折了。马上送医院,经处理后送他回家,从班主任那儿了解到父母离异,孩子跟着父亲,父亲又每天早出晚归,家庭情况很差,下午上学时孩子告诉我,他打电话告诉妈妈了,妈妈听了后很生气,准备立即找学校承担责任。放学时我买了些水果和孩子一起回家,对他妈妈我再三表示歉意,并表示医药费由我来承担,以后的各种复查也由我负责带他上医院,他妈妈见我这么诚恳,火也没了,气也消了。当然,后来我也带他去检查了,费用并没有让我出。我想只要事件发生后及时和家长联系,及时家访,并真诚表示歉意,可以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避免事态的恶化。
3 要保证好场地器械的安全。场地器材的准备是最基本的安全预防,也是引发安全事故最主要的外部因素,是可见的,也是可预防的。在上课前我们教师必须仔细做好场地和器材的安全检查,如有安全隐患应及时排除后,再进行组织教学。
四、科学管理,反复强调
案例教学实施方案范文5
[关键词]教学改革;案例教学方式;水利工程施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深化,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年来发展较快。截止2012年3月29日,我国已经有303所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的生源介于普通本科与专科之间,高考成绩普遍低于普通高校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目标不明确等。但是独立学院学生动手能力强,学习受兴趣和爱好引导和驱使,主体需求务实性高。根据2014年度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建筑工程系的就业质量调查报告显示:86.36%的毕业生选择了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而影响毕业生选择工作岗位的原因中,学以致用和发展空间则占到了57.57%;离开学校进入工作岗位后,经过实际工作的历练,72.1%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教育教学在教师教学、教书育人和社会实践方面对自己的影响最大,其中选择社会实践的占比最大。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其办学定位基本确定在教学型与应用型层面,这恰好与独立学院学生主体的务实需求相一致。作为本科层次教育,应重视较宽厚的基础知识的传授;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应重视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实际,面向经济社会活动实际,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创业发展的能力。[1]本文根据独立学院《水利工程施工》课程特点,指出了当前实践教学的成绩和不足,并就案例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该方式创造性的开展了基于真实工程项目的案例教学方式,通过精选国内外的实际工程案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交互渗透。最后指出了该项教学实践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的地方。
一、水利工程施工课程特点
《水利工程施工》是水利水电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其实践性、综合性很强。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各类型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及施工组织的基本知识,了解主要工种的施工机械,能初步从事施工组织设计和现场的施工工作。[2]《水利工程施工》在水利工程专业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基础和核心的专业课程,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强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面宽广。该课程学习涉及到工程测量、工程地质、工程水文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水力学、水工建筑物、水电站、建筑材料、工程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概预算等课程相关内容的运用,需要学生将各种知识结合起来,增加其学习难度。二是政策性强。该课程的学习涉及到大量国家及地方有关水利工程施工规范、规程、标准、法令、法规的运用,需要学生能了解各种规范、法规。三是灵活性高。某一个具体施工过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如分段围堰法导流可以采用二段二期、三段二期、三段三期等方法进行;一个时期常用的施工机械、方法是与当下的科学技术水平相一致的。四是实践性强。该课程涉及大量具体工程的特殊施工机械、复杂施工方法等,而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所以对讲授的内容不容易理解。在本科的教学培养方案中设置该课程,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施工组织设计能力、工程施工质量、进度和成本管理能力。[3]
二、基于真实工程项目的案例教学方式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理工科专业,培养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要求毕业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理论基础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夯实掌握,实践能力的获得却需要大量的工程经历和施工管理经验的累积。实践是工程教育的灵魂和根本,为了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天津大学仁爱学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一直努力构建“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和实践教学相互配合”的教学体系。经过几年的努力,与天津市水利工程公司、潘家口水利枢纽管理处、大黑汀水利枢纽管理处、尔王庄水库管理处、屈家店水闸枢纽管理处合作建成了相对比较稳定的学生实习基地。在实践教学取得一个又一个成果的同时,一些阻碍教学发展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在产学合作方面,我国的体制政策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所不同,主动权并不是掌握在学校一方,很多时候取决于企业的合作态度,所以去企业实习存在较多困难。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很大程度上是进行参观学习,学生真正动手实践的机会也很少,不能充分发挥生产实习的作用和效果,依然难以摆脱书本与实际脱节的弊病。针对这一现状,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在《水利工程施工》课程中创造性的开展了基于真实工程项目的案例教学方式,通过精选国内外的实际工程案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交互渗透。
(一)案例选择
当今时代,很多工程项目都是浩大而复杂的项目,其知识领域涉及众多学科,甚至很多的工程项目需要开展国际合作。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大工程”的理念、多学科的视野、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人文情怀及工程组织素养等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以适应和胜任复杂多变的工程环境。[4]为了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通晓国际规则的应用型人才,水利工程施工课程,根据各个章节内容的特点,针对性的选择了一批已建和在建的水利工程。
(二)设置真实施工场景,互动启发式课堂教学
案例教学方式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根据选定的工程案例,借助于计算机等多媒体手段,演示案例内容,设定施工场景,结合教材理论知识设计问题,引入启发式教学模式,发掘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按照事先制定的讨论计划分组讨论、分析。讨论过程中,老师给予方向性指导,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总结阶段,着重指出案例中的关键点,讨论中的不足和长处,在形象生动的实践案例中输出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知识。[5]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设置问题情境,针对教学主体—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的务实需求,结合他们期待更多接触工程实际的愿望,通过视频、图片再现真实施工场景,根据书本知识结构,精心选择施工事件,由浅入深设定问题,层层递进,步步结合,形成塔形的案例教学课堂模型,达到螺旋式上升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改善考核内容和型式
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基于真实工程项目的案例教学方式考核学生的除了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更侧重的应该是工程实践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水利工程施工》试卷的试题模式基本上按照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问答题和计算题来安排,学生应对考试的方式就是依靠简单的记忆、背诵,“死记硬背”之后往往很难真正理解如何运用知识。为了配合案例教学方式的开展,科学、准确、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课程的考核方式一改以往传统的试题模式,模仿英语阅读理解,参照现行建造师考试题型,从工程案例和工程科技文章中抽出一段,根据问题难度大小设计名词解释、简答和分析简述等题型来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套试卷通常由5~6篇小案例组成,每个案例结合各章节的理论知识,分值为15~20分。理论考试成绩以百分制计。[6]
三、教学效果检验
为了进一步完善案例教学方式,了解学生的适应情况和对水利工程施工课程的需求和建议,以及这种教学方式在不同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以便为下一步的探索提供依据,立项小组面向2011级水利水电专业3个班106名学生进行教学效果调查。设计调查问卷分为三个部分:教学方式课堂互动情况和调动学生积极性情况;教学案例和理论内容的结合情况;案例教学提高实践能力情况。通过在问卷网上设计调查问卷,每个班抽样25份,共75份,回收有效问卷66份。调查结果显示:95.45%的同学认为施工案例教学让其更加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认为案例教学方式中实践案例与理论知识结合形象效果好,使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及实际问题变得生动,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学生占到98.48%;全部参与调查的学生都认为在学校课程设置实习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案例教学对加强实践管理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有帮助。该调查结果说明在水利工程施工课程中案例实践教学方式的探索,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既有深厚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有帮助的。
四、经验总结及进一步改进措施
案例教学实施方案范文6
为了更好地分析审计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来分析专业学位的本质属性。
首先,学术界对专业学位的本质属性基本达成了共识,专家学者们普遍将职业性看成是专业学位或专业学位教育的基本属性、本质属性。比如,别敦荣等(2009)认为,专业学位具有自身的特征,具体表现为职业性与学术性的统一、特定的职业指向性和教育的实践依赖性。翟亚军等(2006)认为,“专业学位具有鲜明的实践取向,其本质是职业性学位,职业性作为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是专业学位区别于其他学位类型的本质特征。”刘国瑜(2005)认为,“专业学位中的‘专业’二字就是’职业’,专业学位在国际上的通行叫法是职业学位。”但同时,专家学者们也深刻地认识到,专业硕士教育的“职业性”是建立在“专业性”基础上的,不能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等同于一般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专业学位虽然与职业领域密切相关,但这种职业领域必须具有较丰富的知识内涵以及专门的职业素养。换言之,专业学位对应的职业领域的专业化都是非常高的。
其次,从国家有关管理部门的文件精神中也可以看出专业学位教育的“职业性”特征。1996年7月22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中明确指出:“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在2002年初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有类似的规定,“专业学位,或称职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培养适应社会特定职业或岗位的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相应的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
另外,从专业学位设置情况来看,美国是世界上专业学位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其专业学位学科结构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专业学位主要分布于满足社会现实需求的应用类学科,如工商管理、教育、医疗卫生和临床科学、工学等学科。美国在其所授予的专业学位中,授予量最大的专业是工商管理和教育,其次为医疗卫生与临床科学、工程、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等专业。在我国,作为纯学术性的哲学、历史学和理学等学科,没有设置与之相对应的专业学位,而具有明显职业指向的应用性学科如教育学、农学、医学和管理学,每一个学科下都分别设置了几种专业学位。
从我国和美国的专业学位设置情况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只有具有鲜明的职业指向性的专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更加明显,也才更加有必要开展专业学位教育。
二、基于职业性的课程体系的思考
全国审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在2012年制定的《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中明确阐述了审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系统掌握现代审计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与适应能力、较强的审计职业判断能力与解决审计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审计专门人才。”
与此相适应,培养方案中对课程体系做了比较具体的说明,指出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应当包括公共课、专业核心课、方向课、任意选修课和实践五个模块。其中,专业核心课目录中列示了包括3门审计相关课程(审计理论与实务、审计法律研究与案例、审计史)的共6门课程;方向课目录中列示了包括至少7门审计相关课程(如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计算机审计、审计职业道德、舞弊审计、审计管理等)在内的共15门课程。
教指委的课程目录广泛而具体,涉及了审计实务的诸多领域。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审计专业硕士课程设置的要求,同时也可以发现一些培养单位在课程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应具有职业导向性
专业硕士的“职业性”决定了其课程体系应当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性,即更加注重审计理论与实务的结合,更加注重社会实践培养环节,使学生在掌握现代审计基本理论和相关领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审计实务和所需相关技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具有较强的审计职业判断能力与解决审计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是,绝大多数招生院校设置的与审计实务直接相关的课程都捉襟见肘,甚至专业核心课中基本上只有“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一门课与审计实务直接相关;方向课更是难见“审计”二字,情况稍好一点的院校最多也只是设置“审计专题”、“经济效益审计”、“基建工程审计”等有限的几门课程,而且课程内容大多偏重于审计理论;社会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只有毕业前学生自主实习,因此也几乎演变为学生找工作的过程。审计专业硕士培养的职业性仅以“案例教学”来体现,而“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几乎使得专业硕士的“职业性”成为空谈。
另外,培养方案中提倡体现各培养单位的培养特色灵活设置相关课程,这一规定使得各招生院校对审计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无论是专业核心课还是方向课,很多招生院校的审计专业硕士课程与会计专业硕士课程并无本质区别,甚至相对于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来说也是“换汤不换药”。笔者搜索了十几所第一批招收审计专业硕士的著名高校的网站,结果发现没有一所高校公布审计专业硕士的具体课程设置情况;即便是对会计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有非常详细说明的院校,也是对审计专业硕士课程设置只字未提。从中可以管窥审计专业硕士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2.课程体系应具有全面性
审计工作按照其主体不同有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之分;按照其目的和对象不同,审计至少包括财务报表审计、合规审计、经营审计等很多种类型。不同主体、不同目的和对象的审计工作既相互联系,又各有特点,对审计师有着不同的要求。基于专业硕士的“职业性”,审计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不应当只涉及注册会计师审计,也应当涉及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不仅应当培养学生的“侦查”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沟通、咨询服务的能力。当然,要在两年的学制当中要求学生全面地了解各个审计体系也并不现实,因此每个招生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师资优势,分别设置政府审计、内部审计或注册会计师审计方向,并开设相应的方向课,但应注意的是对于审计体系中的每一个分支,所设课程都应当有一定的系统性。
但是根据笔者的了解,大多数院校都是以“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为主打课程,而该课程基本上是以注册会计师业务准则(包括美国和国际相关准则)为蓝本进行展开,对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几乎没有涉及;其他课程主要是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要研究领域开设,随意性比较大,尤其是对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缺乏系统的课程安排,使学生无法全面深入地了解审计实务的全貌,甚至误以为审计专业硕士教育就是培养注册会计师专门人才。这也使得学生无法胜任未来审计职业的不同需求。
三、基于职业性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的思考
教指委在审计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中要求,教学方法要重视运用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情景模拟等方法。受多方面原因的制约,现场研究和情景模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较少运用,各招生院校都着重强调案例教学。
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之一是要有高质量的审计案例。案例应当是以实例为基础,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加工改造,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案例应当有一定的层次,从案例涉及内容的范围大小,可以分为知识点案例和综合案例。无论审计课程的理论部分还是实务部分,各章节都有若干个知识点,围绕某一知识点编写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知识点;综合案例则是跨章节的案例,其中涉及不同章节的多个知识点,实践性更强,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案例提高对审计实务的感性认识,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内有教学价值的审计实例并不少,但保守商业秘密的限制影响了这些案例应当发挥的作用。本人在多年的审计教学中深感审计教学案例缺乏,已有的案例远远不能满足诸多教学内容的需要,且大多零散而不够具体深入,更难以针对教学内容形成体系。国内鲜有专门的案例教材,一些教材在章节内容之后虽附有相应案例,但多为知识点案例,而鲜有综合案例。一些以实例改编成的案例更多是进行描述性的介绍,缺乏详细的数字和相关资料,也缺乏问题设计,这些案例的作用更多是让学生了解相关实例的基本情况,而不能让学生以主角身份进入案例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次,受教师经历等因素的影响,课堂上使用的案例资料大多都是带有标准答案的,而没有标准答案的案例资料大多不受任课教师的欢迎。这些带有标准答案的案例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完全不能体现出审计职业判断的重要性。另外,案例教学的实施方式会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由于受课时、学生人数等因素的影响,难以让学生真正成为案例分析的主角,教师通常在短暂的启发、分析之后给出标准答案,这样的“案例教学”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眼球,缓解教学枯燥教条的问题,但不能真正让学生了解、体会审计实务的真实状态,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多大作用。
要搞好案例教学,首先要解决案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当拓宽案例建设的渠道,案例不能仅由理论界人士、高校教师来设计,应当集思广益,鼓励更多的实务界人士著书立作,参与案例教材的编写,或者将个人工作经验和体会编辑成册,作为教材的必要补充。在案例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案例的层次性。知识点案例是最基本的形式,内容也比较简单,可以针对单个知识点加以设计,通常有标准的答案,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审计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有一定作用。综合案例则难度较大,通常跨知识点、跨章节内容设计,实践性更强,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通常没有标准答案。对于专业硕士教学来说,应当更多采用综合案例。
搞好案例教学的另一个必要前提就是提高任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对此将结合下面内容加以分析。
四、基于职业性的师资建设的思考
专业硕士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师资水平,无论是课程体系设置还是案例教学等非传统教学方式的运用,都需要有一定实践经验和能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作保障。教师缺乏审计实践经验成为制约专业硕士课程设置和案例教学法应用的瓶颈。
审计课程的实践性和专业硕士的职业性决定了审计任课教师仅仅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是不足以胜任审计专业硕士教学的。但是目前的情况是,绝大多数任课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既没有审计实践经验,由于诸多原因也很难进行必要的调研与实习,对于审计工作实践可以说是十足的“门外汉”。师资队伍的短板就决定了招生单位无法开设具有职业导向性的全面、系统的审计课程;对于案例教学来说,即使有丰富的案例资料,任课教师也很难让学生通过案例真正了解审计实务工作的要求和状况,也就出现了国内教材中常见的审计案例配备标准答案的现象。没有答案的案例很难作教学之用,因为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难以对案例资料做出深入细致的分析判断,这也不是教师能够通过查找资料、翻阅文献能够真正解决的,何况现在能够真正全面深入介绍审计实务工作状况、总结实践工作的书籍很少。
让审计课程教师接触审计实践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办法。近年来,发表文章、出版专著成为衡量很多高校教师工作能力的主要标准,教师绝大多数精力都放在攻读学位、进行理论研究上面,这固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但教师因此也很难有精力和积极性去接触审计实践。高校应当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到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审计机构或部门调研或实习,并在各项考核中对到实务部门调研或实习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倾斜。
其次,专业硕士的双导师制是提高专业硕士培养的职业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弥补校内导师实践能力不足的一个好办法。各招生院校也在聘请校外导师上做了很多工作,但目前的问题是校外导师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受地域等原因的制约,很多学生很少能得到校外导师有效的指导,学生甚至认为能为自己联系、提供实习单位的导师就是称职的校外导师了。笔者认为校外导师制应当进一步落实,可以通过一些考核办法促使学生与校外导师之间有更多的联系和接触,使校外导师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