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教育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学生教育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学生教育案例

高中学生教育案例范文1

一、新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的一项必须的、长期的、重要的任务。也是高校进行其他各方面工作的有利前提,一直以来,各个高校一直高度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也进行了诸多的教育探讨,近几年出现过诸如交通安全、财产安全、心理安全、学习安全、就业安全、卫生安全等等,如何才能尽量减少安全事件的发生,如何才能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内,安全教育成为了重中之重,只有保证了学生的各方面安全,才可以谈学生的全面发展,才可以谈学校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

(二)新生是大学安全教育的重点

从高中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校园里的一切对它们来说都是新的,新生就像是一张白纸,他的判断是非的能力和控制自我的能力都有待提高,需要接受正确的引导与正面的教育,尤其是安全问题,如何做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安全的重要,是校方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如果新生的安全教育做不好,学生意识不到位,很可能影响其在校四年的表现和发展,甚至发生恶性事件,于学生于学校都会造成恶劣的影响,因此,新生是大学安全教育的重点,高校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防范于未然。反之,如果新生安全教育效果良好,也会对学生四年甚至是一生的行为举止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案例教学与新生安全教育的契合点

(一)新生安全教育关键在于防范于未然

白纸最好画最新最美图画,这就需要校方的多方引导与教育,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培养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是安全的,而新生的安全教育是起点更是重点,因为新生的安全教育目的是防范于未然,安全教育的关键点也在于防范于未然。

(二)经典的安全教育案例更有说服力

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发生过方方面面的安全事件,这些案例都来源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除了届次的差别,在心理上、行为上肯定有诸多的相同之处,这些事件本身也会给学生本人和后人一定的警示作用,那么从中选取的经典案例一定具有普遍的代表性,一定更加的有针对性、有说服力。

(三)案例教学形式更符合学生心理

案例教学最早应用于法学教育中,是20世纪20年代英美法等国家法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用在管理学、法学等学科。教学中既可以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管理经验,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安全教育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老师一直都在讲,重复率太高,学生的接受比率也越来越小,如何才能让安全教育入心入脑,是高校一直在被困扰的问题,案例教学在教学实践中颇受学生欢迎,学生往往易于接受课堂的生动活泼,在学生的入学教育管理中,尤其是安全教育这一方面学生惯常接受的都是班会式的灌输,往往会反感,甚至产生逆反,那么在新生安全教育中也应可以引进作为尝试,因为案例基本偏向小故事的情节,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预期,案例教学形式更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三、案例教学在新生安全教育中的应用

在我国,案例教学在高校主要应用于教学领域,旨在提高大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新生安全教育关系学生四年的习惯养成、安全意识的培养,如何能行之有效的进行新生安全教育,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针对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实际,新生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步,是高校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必须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上具备科学性、针对性、时效性、生动性,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教育体系,才能确保入学教育取得实效。

(一)安全教育案例选取要真实、有代表性

安全教育案例选取的目的是学生能更容易的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案例的选取很重要,首先要真实。真实的安全教育案例来源于学生本身,发生在相近学生的身上,让学生首先觉得可信、可借鉴、可避免,首先从心理上能接受。其次,案例的选取要有代表性,发生在校园里的案例方方面面的、而且每类的案例都会有很多,案例选取太多,学生难免难于接受,疲于应付,所以案例的选取要有代表性,也可以将同一类的案例做一个小的归纳,最后归纳出几类安全教育案例,多个案例说明同一个问题,更有说服力。

(二)案例教学的过程要新颖、生动活泼、学生乐于接受

经典案例整理完以后就是如何教育的问题了,案例教学在新生安全教育中的应用,应该由辅导员老师来掌握,当然不应该只是班会的形式,应该由专门的管理人员按类别分工负责,也可以有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或是其他的学生工作者,发挥各自的特长,由分到合,争取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老师主讲,学生评价、总结是最基本的,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4-6人一组,每次由不同组的学生提前根据案情编成情景剧、心理剧、模拟法庭等形式,上课表演,这样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学生对整个案情必定了如指掌,在表演的过程中,其他的学生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印象深刻,而且接受起来也不感觉疲惫。还可以采用情景体验的方法,让学生根据案情现场体验事情的经过,总结经验教训,入脑入心。比如学习安全中的考试诚信问题,就可以用情景体验法,让学生彻头彻尾的感受一遍作弊过程及以后的感觉,这样的形式趣味性强,学生都乐于接受,更容易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案例教学总结要还原于学生

高中学生教育案例范文2

高中政治课程中有许多富于思辨性的教学知识点,理解起来并不容易,想要让大家更好地吸收这部分内容,就需要让课堂教学立足于学生生活。本文拟对高中政治教学的生活化教学模式展开具体探究。

一、借助生活实例展开教学分析

高中政治课程是对学生思想理念的一种指引,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明确的是非判断标准的一门课程。想要让学生对于一些重要的理念、思想有更好的理解,就要立足于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生活,留心生活中的人与事,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让学生对生活有更多有价值的感知,才能让学生对一些核心的教学要点有更为深刻的体验。

“把握思维的奥妙”这一课的主要目的是研究意识,在认识了哲学原理的核心理念——物质是世界的组成后,本节进一步探究了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关系。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容易,教学中,我会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尽量选取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案例来辅助对于相关知识点的剖析。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大家已经慢慢明白: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为了很好地解释这一点,我引入了一些非常常见的生活实例。例如:滴水穿石、铁生锈,这说明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植物向阳,动物条件反射,这些生物常见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心理)都说明了意识是产生生物反应的前提。这部分内容还谈到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例如:一些高等动物有复杂的心理反应,但是却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这说明:①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劳动,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②劳动、社会交往促进了人脑的生成、语言的产生,这些都提供了丰富的意识内容。透过实例的剖析后学生不仅对意识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对意识的各种特征、含义也有了更好的掌握。

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知能力

基于学生生活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于生活的感知能力。许多学生都会觉得生活中的一些细节、片段是理所当然的,对于其中的因果关系、价值取向等并未有过较为深入的思考,而这种对于生活的漠视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

“实现人生的价值”是很重要的一节课,它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有所感悟。为了更好地贴近学生生活,教学前我安排了如下对话:

师:你能和我谈谈你的人生目标吗?

生:能。我要好好读书。

师:为什么呢?

生:为了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

师:很好,考上了大学,找到了好工作以后呢?

生:娶个好老婆,生个好儿子。

师:娶了好老婆,生了好儿子以后呢?

生:儿子读好书,考上好大学。

师:然后呢?

生:找个好工作,娶个好老婆。

师:(哑口无言)(学生哄堂大笑)

这样的想法在学生中十分普遍,这个情境的设计也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人生问题:人应追求怎样的人生?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透过对于这两个问题的探讨也很好地实现了本节内容的核心教学目标。

三、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践

想要让课堂教学过程更好地反映学生生活,让大家展开对于所学知识的应用实践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将学到的内容很好地放到生活中进行检验,也能够很好地深化学生对于教学要点的认知。

高中学生教育案例范文3

关键词 激励教育 学生管理 高职

1 激励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激励理论是20世纪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理论。该理论相信人的潜能是巨大的,这种潜能是人的内在心理状态,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只能通过人的具体行为显现出来。要促成行为的显现,就必须通过创造外部条件去刺激内在的心理状态,这就是激励。激励是指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内在潜能,诱导人的行为,促使人们朝着理想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其核心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持续不断地围绕目标而奋斗。

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需要激励,激励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大学生把外部的刺激内化为个体的需要和动机,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上进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进取。这种教育方法被称为激励教育。激励教育是指以激发和鼓励为原则,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工作热情和人生理想,进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树立远大理想,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全新教育方法。

在高校中,充分利用激励教育来塑造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大体上,有以下两个方面:(1)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斗志。每个人的内心都蕴含着巨大的潜能,而激励可以挖掘这股潜能。学生在受到激励教育之时,身心会受到鼓舞,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会增强,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上能勇敢面对问题,并完成目标。(2)提高学生的情商,促进学生的发展。情商是指人的情绪、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品质,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身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等方面。受到激励的学生往往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充满希望,积极进取,行为更具有建设性。激励能够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2 激励教育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案例

笔者所负责管理的2009级机电专业某班,学生生源较为复杂,不仅有高中、职中毕业生,还有部队退伍士兵。考虑到部队生活的纪律性和正规化,在新生入学后第一次选举班委成员时,笔者较注重退伍士兵的作用。事实上,部队退伍的学生在军训、组织学生课外活动等方面确实具有一些优势,但是由于个体差异,有的退伍士兵沾染了散漫、嗜酒、讲哥们义气等不良习气,自律意识和学习劲头不足,经常召集一些人去校外饮酒、玩耍,有时出现晚归现象。作为班干部,他们在班上不仅不能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反而影响到班级整体的纪律性和学习风气有所下降。

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在发现这一问题后,专门召开该班的班会,提出批评和整改意见,并就此问题在全校进行了通报。必须马上纠正该班的班风和学风。笔者通过与班上的同学交流,发现多数同学的信心不足,觉得班级的风气不可能好起来了,而且对班集体的事漠不关心。对此,笔者认识到,首先必须重新树立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对班集体的信心,使同学们积极参与进来,共同构建良好的班风和学风。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先建立一支肯带头、能带头、得力的班干部队伍。笔者通过召开班会,让同学们公开选举他们信任的同学来担任班干部,由此组织了新一批班委成员。

此后,笔者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1)对该班多投去关注的目光,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增强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在学校组织的迎新生晚会、国庆晚会和合唱活动中,笔者都组织该班的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成立一支合唱队,参加排练和演出。青年学生们的心灵是活跃的,他们大多争强好胜,希望在这些活动中证明自己的实力,因此参与度较高,并且彼此配合,相互纠正,共同提高。老师要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2)学生的天职是学习,良好的学风不仅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我们利用专业特色,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和“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学习能力,改进班风和学风。(3)对学生思想品德和性格的养成进行干预,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班上一个学生与周围同学的关系较为紧张,在宿舍里也处于孤立状态,屡次申请调换宿舍。笔者调查后了解到,该生平时性格较为孤僻、多疑,总是怀疑别人在背后说他的坏话,因而少与人交流。笔者多次与该学生谈话,鼓励他敞开心扉,多跟人交流,并安排他参加集体活动。一段时间后,该学生的情绪明显好了起来,跟同学们也有说有笑了。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努力,该班的气氛明显改善,有了活力,同学们的组织纪律性得到增强,上课不会再出现迟到、早退或旷课现象,学习的风气也较好,在期末考试中成绩显著提高。

3 在学生管理中运用激励教育的启示

高中学生教育案例范文4

关键词: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安全管理

改革民办高校安全教育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民办高校安全教育管理模式。民办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随着民办高校日益发展,其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不容忽视。随着当前国内外形式的不断发展,对高校安全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民办高校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如何改革安全管理工作的安全教育方式,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创建和谐校园环境,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竞争力的日益加剧,受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力度和竞争机制的影响,使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感到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影响因素相当复杂,高校应从影响因素入手,高度重视、齐抓共管,改革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传统的教育方法,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安全教育之一,促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安全教育的有机结合,并多渠道,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引入到安全管理工作中去,使其成为安全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以发挥其重要作用。

做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确保广大师生安全是高等教育的头等大事,更是高校的头等大事,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是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的基本前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提高预防灾害、应当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为师生创造安宁有序、和谐融合、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切实维护教育系统的和谐稳定。

一、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是高校安全稳定和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主体。民办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新时期,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民办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校园安全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社会的进步,民办高校校园安全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新的挑战,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办学和管理模式,高校的扩招和合并,这些都给高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给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防范和处理突发事件是高校的重中之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民办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复杂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然不能适应大学生教育,只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为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理论基层。

心理问题是伴随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然产生的现实问题,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正确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评价和分类,正确把握了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此展开的工作才会更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才会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好的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安全管理工作能够上一个全新的台阶,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为高校的安全稳定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是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石。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时俱进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离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不透切,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到很大局限,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内涵,使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学生本来可以通过心理辅导解决的问题,因得不到及时辅导,而成了心理问题,甚至退休、自杀。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安全管理的难点和重点之一。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已成当务之急。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方法途径研究,发挥其在民办高校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不仅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体系,而且也是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朝着正常的方向发展,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得到全面提高,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整体效应,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因此,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心理规律,找出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径,具有深远的意义,是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体制保障。

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之间的关系。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相结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如此必然带来学校环境的安全稳定。安全工作的深入和开展,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撑,一味的强调安全制度,用刚性约束人,而不做软性的心理疏导,力度再大,也达不到安全管理的效果。所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溶于到安全管理工作中去,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并发挥其积极作用,把二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防止心理性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对高校的安全稳定起到了保障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作用,为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叶一舵。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高中学生教育案例范文5

关键字:批评 学生管理 高中学生 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7

引言:随着新课改进程的推进,教学理念也随之逐步发展,其中自然也借鉴了许多国外的教学理念“赏识教育理念”便是较为突出的。因为此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赏识教育中强调在教学中以表扬为主以促进学生积极性,从而反对批评的主张显然是与我国传统教学理念中严以治学的观点相背离的。除此之外,盲目的遵从如此新的教学理念也为教学带了许多的困扰,因为在部分学校明文规定取缔批评教学的背景下,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便只能迂回的进行正面引导,但是许多委婉的建议与引导对部分觉悟性不高的学生而言就如隔靴搔痒一般。尤其在高中教学阶段,大部分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如何通过有效的手段落实学生管理工作是教育者应该思忖的问题。鉴于此,本文结合了高中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实际问题,重点探究了批评在高中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一、批评的作用

根据人类心理认知发展的规律来看,适当的批评可以帮助人们纠正意识形态中存在的误区,矫治思想上的问题,从而扫清思想层面的路障,最终帮助其形成较好的思想体系。在高中学生教育管理中,批评同样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具体如下所示。

1.1合理的批评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责任心

在高中学习阶段,由于社会各层次对教育的重视,因此高中生在生活中几乎不会面临太多的挫折。加之如今赏识教育的盛行,许多高中生如今仿佛成为了所谓“温室里的花朵”,但是这样的教育环境从认知能力发展的角度来看是不科学的。因为在一个充满肯定的生存空间里,学生在心理层面就会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久而久之便会信马由缰如此就使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因此在高中学生教育管理中,适当的进行批评教学能够很好的避免学生错误观念的形成,从而树立起良好的价值观。与此同时通过对是非的辩证认识,学生也能够充分的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从而培养起责任心。

1.2激发积极的情感避免不良的动机

情感是人类行动的指示器,高中生的一举一动同样是受到情感的支配,而在管理过程中对学生不良动机的制止,首先能够避免学生进行错误的行为,与此同时还能够从思想层面纠正学生的问题,清除不良动机的根源从而防止不良行为的继续与反复。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批评,俗话说良药苦口这是如此,只有通过适当的批评才能够帮助学生改正缺点矫治痼疾。

二、批评在高中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2.1批评教育与尊重融合

批评从本质上讲是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对他人提出中肯的意见。在高中学生管理过程中进行批评教学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在进行批评的过程中也应该以平等为原则,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对学生进行斥责,这样的批评不仅不能起到应用的作用与此同时还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在批评过中,如果学生得不到充分的尊重,学生的叛逆心理便会随之被触动因此也会引起他们的抵触心理。我们不妨举个实际的案例来分析,在一节数学课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甲正在开小差并没有认真学习,于是教师就当着同学的面指出了甲的问题,但是在之后的教学甲同学不仅没有改正态度,而是更加的消极的埋下了头。课后教师询问时,甲同学坦言自己开小差是因为学习吃力无奈的表现,而教师当众的批评则损伤了他的自尊,因此在后面的学习中便丧失了积极性。由此可见,在批评时应该以尊重学生为前提,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心悦诚服。

2.2批评的频率要适度

在高中学生管理过程中,由于高中的特殊的心理特征以此也会出现许多教师始料未及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大有小,如果教师对所有的事情都不分轻重的予以批评,这样首先会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太多的批评也会过犹不及。因此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首先应该审视事情的性质,对小事教师应该以谈心的方式引导学生,而对较严重错误教师才应该选择适当的批评。如此才能够保证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能够认识并纠正自身的错误。

2.3批评与赞美的有效结合

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不偏不倚的批评可以使学生自省,但是在批评过程中教师的遣词的恰当性往往不容易把握,这就很难做到适当适度。因此为了避免在批评过程挫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在批评的同时适当的对其进行赞扬,因为学生毕竟是纯良的,即便做了什么错事,其中应该会存在一些好的动机。比如学生因为帮助他人而上学迟到,虽然学生迟到是不对的,但是其动机也是好的,教师应该认识到这样的问题,辩证的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

2.4批评与引导相契合

在高中学生由于处于青春叛逆期,他们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在这样的特殊性背景下,学生管理教师也要认识到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在实施批评管理策略时,教师要认清学生的逆反心理,首先应该要掌握好批评言辞的度,不能触碰他们的“逆鳞”,这样的批评非但没有效果还会适得其反。再者在批评中,教师不能全盘否定学生的优点,而是需要结合学生的优点去批评他们的缺点,如某位同学最近学习下滑,教师不能仅仅批评学生成绩下滑的结果,而是需要结合学生的最好成绩鼓励学生,重拾自信。最后在批评管理时,教师行之有效的引导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通过积极的引导才能促使学生矫治自身的问题,而不是在接受批评后自暴自弃。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高中学生教育管理问题的分析,我们知道在管理过程中批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为了保证批评的合理性,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批评策略,与此同时也应该在批评中融入赞美。

参考文献:

【1】 张必乐、魏道盛.正面施教――论交谈、班会、批评的教育艺术[M];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2)

【2】扶深永.寻找“过失”行为的闪光点――中学生某些个性心理特征浅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3)

高中学生教育案例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地理教育;学科整合;

作者简介:王晓青,男,1955-,教授;研究方向:地理教育,自然地理;E-mail:wxq922@sohu.com.近二三十年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期,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代新技术革命中最活跃的因素.“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变革了人类对空间、时间和知识的理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会充分发挥人类的智力资源,特别是在对物质资源的生产要素效能的发挥起到催化作用”[1].因此,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深入应用,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推动了各个行业内以及行业间的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对人才队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教育事业的革新迫在眉睫.基础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奠基阶段,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挑战.

1研究的相关理论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国外来看,各国政府在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方面都给予了政策支持,同时也采取了许多措施,不断加以改进.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大约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后期.其主要特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而且这些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大多以演示为主.第二阶段是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这一阶段大约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其主要特征是逐步从辅助教转向辅助学,即强调如何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这个阶段主要是开发教学软件、课件和教育教学管理软件,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将计算机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第三阶段是计算机革新学习模式阶段.这一阶段大约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到现在.其主要特征是不仅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用于辅助教或辅助学,而更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这个阶段重点是网络教育,标志性的口号是“建网,建库,建队伍”[2].

从国内来看,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已有20多年的历史,我们国家的“校校通”工程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目前,关于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正在蓬勃开展,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关于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的理论研究.主要有湖南师范大学王先明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2]和山东师范大学赵修雪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式地理教学实践研究》[3],奠定了主要的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整合的研究方向与思路.

(2)关于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主要有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余言的《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4]和河北滦县一中李建荣的《信息技术视野中的地理教学》[5],在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方面有着成功的应用案例和学科教学模式.

1.2信息技术对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意义

信息技术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很好的把握了高中地理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关系,利用信息技术整合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资源,服务于高中地理教师的备课过程与授课实践,拓宽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资源搜集渠道,便于高中地理教学资源的共享,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地理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方面上提供借鉴与参考.对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高中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为其他高中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提供参考,在高中地理教师的轮训的课程设置中可以有的放矢.

2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分析

2.1调查问卷的设计

我们主要采取封闭式的问题方式,对问卷的内容进行设计,并在小范围进行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测试,以反映我们调查内容的实际情况.

2.2调查结果的分析

我们在东部沿海省区随机抽出了500家高级中学,抽取的学校包括曲阜师范大学附中、日照一中、温州中学、杭州外国语中学等,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80份,有效调查问卷310份.在这310份调查问卷中,省级规范化学校150家,市级规范化学校100家,其他等级的学校60家.从图1中看出,省级规范化学校有150所,占调查总数的49%;市级规范化学校有100所,占调查总数的32%;其他类型的学校有60所,占调查总数的19%;符合调查的预期.

从表1中得出,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中的授课比例比重在20%以上的占到64.5%,授课比重在19%以下占到总数的35.5%,说明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占的比例是很高的,大大超过半数.短短十几年的发展,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工具开始有质的飞跃,从刚开始的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狼来了”式的恐惧,到接受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的状况,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快速提高,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模式与形式丰富多彩,高中地理教师在准备教案的过程中不再捉襟见肘,而是在充足的信息资源保障下进行兼收并蓄型的整合与创新.

地理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地理教师平均要带175个学生,最高值是一个地理教师带432个学生,最低值是一个地理教师带24个学生.

从图3中得出,高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进修课程需求的前三位的为《电教技术前沿》、《信息检索》、《课程制作》(排名不分先后),所占的比例均为20%,对《信息系统》的需求为11%,《电子白板应用》的需求为10%,呈现出多样化.

从表3中可以看出,生均信息技术投入与课堂效率Pearson相关系数为0.215,为中等程度相关,生均信息技术的投入和课堂效率呈现出来的正相关,引导我们加大在高中地理教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投入.

2.3调查结果的思考

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与数据整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经费投入

在信息技术上的投入是保障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效率提高的前提,高级中学的等级以及高级中学所在地的经济状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级中学在信息技术方面的预算,以及信息技术服务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弹性.硬件设施建设、软件采购和教师培养都需要持续不断的经费支持,也是高中地理教学通过信息技术提高效率的关键所在.在增加经费的投入基础上,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以及人员的合理搭配,班级结构和师生比例,是经费投入落到实处的影响条件.在这个执行的过程中,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更新至关重要,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所给高中地理教学体系以及师生关系所带来的变革已经远远超出了既定的预期.

(2)教育观念

教育是当今信息时代各国谋求生存、发展、争雄的第一位的战略性产业.当今世界各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和国际竞争紧密相联;当今国际竞争的特点,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乃是科技水平和实力的竞争、智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也就是教育质量和效益的竞争.因而提出了教育先行的观点,即把教育投资看成是开发智力资源的生产性投资,开发智力资源应优先于开发自然资源,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应略高于基本建设投资的增长速度.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了争雄,都采取了增加教育投入,优先发展教育的政策.

(3)教师配置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高度的教学责任感、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信息技术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信息时代的高中地理教学需要信息技术,但是任何先进的信息技术都需要教师的操作,二者可以优势互补,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信息技术虽然能够改善课堂的教学效果,但是应用起来还要注意时机和分寸,只有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教具,才能使高中学生在理解地理学科中的抽象知识时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要把信息技术有机整合到高中地理教学进程中去,这个进程中高中地理教师是主导.

3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对策是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具体模式,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研究出一套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地理教学实践中的策略,形成可以指导教学实践的可实施性方案.

3.1多媒体教具与传统教具有机结合

高中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耳朵与眼睛是主要的互动部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增加高中学生听与看的机会,专家做过实验,听与看相结合来帮助接受信息时的效率是普通教学效率的十倍以上.图与表是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第二媒介,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不仅让高中学生掌握基本地理概念和原理,更重要的是要让高中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养成思考与应用的能力.

3.2地理教学信息技术综合应用平台建设

地理教学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及其他外围设备等组成的能进行地理教学资源的收集、传递、存贮、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的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加强高中地理教学资源管理,通过对高中拥有的地理教学资源的调查了解,建立正确的数据,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地理教师,以便进行正确的备课,不断提高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效益.

3.3地理教学与科研人才的信息技术素质培养

随着高中地理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化,高中地理教师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从传递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高中地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当前复杂的高中地理教育形势下,传统的高中地理教育方式日益捉襟见肘,高中地理教师只有成为研究者才能更好地适应高中地理学科教育改革所带来的挑战,信息技术素养的学习和研究恰恰可以帮助高中地理教师成长为高中地理教育的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