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

关键词:生物技术;研究型教学;分子生物学

研究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究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1]。我校分子生物学课程开设于生物技术专业三年级上学期,在生物技术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分子生物学以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课程为基础,又可以为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与生物制药等课程教学奠定基础,并且其所涵盖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应用广泛,是医学、农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实验技术工具。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反馈该门课程学习难度大,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医药生物技术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我们在分子生物学课程中进行研究型教学探索。

1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1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开展研究型教学

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以医药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而研究型教学恰恰能够促进学生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2,3]。分子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培养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该课程中开展研究型教学,对培养应用型人才起到较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1.2传统教学方式不利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以我校分子生物学教学为例,其内容繁杂、知识点多,学生理解、掌握、实验操作难度大。如果沿用传统教学理念进行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分子生物学理论的抽象性和实验操作的复杂性必然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进而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1.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强力引导

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处于高度紧张的学习状态,进入大学后,学习状态变得较为松懈,加之大学阶段课程开设方式和学习方式等的改变,所有课程的学习主要依赖于学生自己。课上,教师只是结合专业特点把握教学大纲,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其创新能力、操作技能,往往讲得多,对学生的要求少。大学阶段随着各种课外活动的增加,互联网、电子产品及网络游戏等的冲击,部分学生形成课前不预习、课上随“心”走、课下人自由、考试靠突击的学习态度。因此,需要探究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鉴于分子生物学在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进行研究型教学的必要性,我们从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型教学探究。

2.1构建以教材为主、网络教学平台为辅的研究型教学资源

DNA双螺旋模型的建立成为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开端,而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生物类本科专业课程,现行的适用于本科生教学的教材较多。如在构建研究性课程体系时采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朱玉贤主编的《现代分子生物学》、Robert•F•Weaver编著的《分子生物学》、戴余军主编的《现代分子生物学辅导与习题集》等教材。中英文教材结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分子生物学知识,还能通过阅读英文辅助教材提高阅读英文文献能力。此外,要及时将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新进展资料上传至学校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分子生物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2.2教学内容模块化重组,便于研究型教学设计

以我校分子生物学教学为例,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主要包含3个模块。模块一为“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程的基础知识,难点不多,以原核生物为例来讲解,穿插真核生物的相关知识点,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模块二为“基因的表达调控”,该部分内容中有些知识点比较难理解,例如,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中的弱化机制、乳糖操纵子等,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中的DAN甲基化、蛋白质乙酰化等内容,而这些都属于教学重点。模块三是以上述两个模块内容为基本原理衍生来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及其应用”,这部分内容与前面两个模块的内容互为依托。例如,PCR技术及其衍生技术都是基于DNA复制原理,只要把DNA复制原理理解透彻,这部分内容就会比较容易理解;酵母单杂交、双杂交技术依赖于基因表达调控中的DNA与蛋白质、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该模块还包括相关实验教学内容,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训练,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教学内容的模块化重组使课程内容更有序,有利于研究型教学设计。

2.3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时,要适应研究型教学需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问题解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带动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学习知识和技能并实现学以致用转变,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主,重点开展以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参与教师科研为主的教学设计。2.3.1问题式教学设计带着问题学习,容易激发学生好奇心。在模块一“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和模块二“基因的表达调控”教学中,可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内容设计不同问题。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紧扣教学内容,避免脱离教学目的。例如针对“DNA的复制”内容设计教学:首先,引用1958年Meselson和Stahl利用15N标记大肠杆菌DNA的实验,让学生推导DNA的复制模式;其次,以原核生物主要遗传物质为例阐述DNA复制过程,要求学生掌握蛋白或者酶在复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与先后使用顺序,然后观察DNA双链的变化,再以蛋白或者酶的作用为媒介,将DNA复制过程完整描述出来,加深对DNA复制的印象;最后,通过比较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主要遗传物质在复制时的异同,进一步加深对该部分内容的理解。将这些问题通过网络平台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课下查阅教材和网络资料,养成课下自主学习习惯,从而将课下变成自学场所,将课堂变成基于问题进行讨论的场所,引导学生踊跃参与到课堂中,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讨论结果,进行有重点、有目的的讲解和总结,改变传统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授课方式,提高教学质量。2.3.2案例式教学设计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运用案例进行课程教学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5]。在模块三“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及其应用”教学中,可穿插案例式教学设计,将相关或者相衔接的实验技术整合为一个案例进行教学。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确定案例,并规定材料搜集原则和方向。在授课时,不是就某个实验技术进行原理讲授,而是对实际案例从实验角度进行推导,最终归结到该实验技术的原理,并要求学生思考这一实验技术可以归结为模块一或二中的哪一个机制。例如在讲解PCR技术时,确定案例为PCR技术、RT-PCR技术和荧光定量PCR技术,要求学生收集相关技术实验方法、实验注意事项以及这些技术间的区别与联系等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推导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分子生物学中的哪一个机制。在案例式教学中,授课班级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分工合作,由各小组分别汇报收集的材料,最后教师对各小组案例分析内容进行总结与补充,并客观地给予小组成员成绩评定,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案例式教学,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也显著提高。2.3.3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医药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6]。分子生物学是实验性很强的课程,实验课程的设置关系到学生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在研究型教学设计中,首先通过综合性实验项目强化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实验项目包含一般实验室常用的DNA操作技术和蛋白质操作技术,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3个独立”,即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独立分析实验现象、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自主完成实验能力。然后加强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训练,为了防止设计的实验项目过于宽泛而失去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意义,授课教师根据实验室现有资源,限定可以选择哪些实验技术解决某个问题,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项目设计,并由指导教师评判项目设计的可行性和实施情况。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2.3.4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提高分子生物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开放实验室,将专业授课教师研究方向和重点研究内容提供给学生,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安排提供3~5个名额,让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本专业教师虽然研究方向不同,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都会用到分子生物学知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关的教师,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研课题的研究。如此,能提高学生应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总之,应用研究型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还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科研的兴趣,不断有学生在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实验技能大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同时也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得到了锻炼,为培养医药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展望

高等院校要想培养医药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就需要适应生物技术行业的发展需求,探索应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操作技能,还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研究型教学改革,借助教学资源丰富的网络平台,应用问题式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方法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培养学生成为勤于思考问题、解析问题、尝试创新的人才。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必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应用型专业教学改革中值得探究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文明.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几点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8):262.

[2]宋义林,高树枚,陈刚.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142-144.

[3]徐守坤,汪英姿,闫玉宝,等.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与创新人才培养探究[J].计算机教育,2009(18):28-31.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范文2

一、乡土案例教学目标整合

近些年,陕西袁家村在发展乡村旅游、壮大乡村经济、推动乡村现代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走出了一条面向市场需求,依靠乡村内在力量,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的成功道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结合地理核心素养对教学目标调整如下:

二、乡土地理案例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们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乡土地理案例——陕西礼泉袁家村,进行“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教学设计。2.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以任务驱动、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方法,设计典型的、身边的案例,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提前下发“陕西礼泉袁家村旅游资源的评价”学案让学生查阅,有效地运用讨论法、案例探究法和小组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掌握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对区域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提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条件的评价。(2)教学难点:旅游资源对区域的影响。4.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问题式教学法。5.教学过程环节一:视频图片导入,直扣主题导入语:袁家村,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没有名胜古迹和独特山水资源,十年前还是一个只有62户人家的小乡村,如今十年过去,却一跃成为中国乡村旅游的第一网红地,被称为“关中第一村”,获得“中国十大美丽乡村”荣誉称号。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示,利用陕西袁家村特色乡村旅游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环节二:案例分析,合作探究学生阅读案例中的材料,思考相关问题,然后小组进行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案例1:袁家村位于咸阳市礼泉县境内,地处关中平原腹地,距西安市60多公里,距咸阳市40多公里。号称“关中第一村”的袁家村主打关中民俗和美食文化,它虽只有62户,286人,却带动了三千多人就业,每年吸引上百万游客,集餐饮、零售、酒吧、住宿等多种产业,仅餐饮业的日营业额已超过200万元,一年加上其他收入,基本上超过10亿元。近年来,袁家村打造了以关中院子典型老宅为建筑风格的多样化住宿产品,但同时也存在游客在袁家村留宿较少的现象。简述游客在袁家村留宿较少的主要原因,并为当地吸引游客留宿袁家村提出合理建议。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材料,经过探究讨论后,展示讨论结果。主要原因:(1)袁家村距离西安市、咸阳市近,大部分游客在观光旅游结束后容易返回市区。(2)袁家村旅游主要以关中饮食和关中建筑为主,旅游项目相对单一,游客选择余地较少。合理建议:挖掘袁家村现有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建立各类文创基地(如美术写生基地等),开展深度体验游。充分利用袁家村周边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打造“唐昭陵+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拓展旅游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体验游,改善袁家村旅游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与水平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概括作答并点评,最后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掌握现实中存在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评价。设计意图:以陕西乡村旅游袁家村为例,引导学生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能力,分析袁家村游客留宿较少的原因,同时学以致用为袁家村乡村旅游提出合理建议;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梳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案例2:袁家村自2007年始兴起旅游,借助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如今游客百万,资产已经过亿,2017年年接待游客量更是达到500万人次,被奉为乡村旅游黑马之典范。(1)说出2007年~2017年袁家村旅游人数变化的特点。(2)分析袁家村近年来发展乡村旅游资源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学生活动:阅读图文材料,小组合作探究后展示讨论结果。(1)袁家村旅游人数逐年增加。(2)袁家村乡村旅游资源的有利条件:①与咸阳市、西安市距离近,客源市场丰富。②通过关中乡土方式的重启,打造了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唤回了一代人的乡愁记忆,主打关中民俗和美食文化,吸引力较大。③高速公路、铁路、国道交通便利。④离唐太宗昭陵近,旅游资源分布较集中,集群状况好。袁家村乡村旅游资源的不利条件:①袁家村旅游资源类型相对单一,地域组合状况不佳。②袁家村旅游资源的非凡性不突出,游览价值不高。③袁家村为游客提供的服务,比如餐饮、住宿、购物、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地区的接待能力不强。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对具体的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进行评价,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旅游规划与设计;通过对身边旅游业发展现状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材料一:袁家村通过打造以关中民俗和乡村生活为核心内容的关中印象体验地景区,形成村景合一、三产融合的乡村旅游商业模式。并逐步建成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的既有田园风光,又享时尚生活,既有现代气息,又有乡愁民俗,宜业宜居,开放多元的特色小镇。袁家村的发展就是陕西乡村旅游富民的一个窗口,乡村旅游发展给当地农民带来的不光是家庭收入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文明程度的提升和文化生活的改变,思想观念的升华,生活面貌的改观以及幸福指数的提高。由此可见,完善的制度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保障。请根据以上材料,说明袁家村旅游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意义?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得出以下结论。有利方面:①袁家村旅游业的发展会带动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②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③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④促进历史文物古迹和传统民居的保护,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⑤促进地区旅游区卫生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不利方面:①旅游业的不稳定会导致区域经济的不稳定。②旅游业的发展会导致消费品价格的上涨。③给旅游区的社会治安带来隐患。④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设计意图:运用时事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热点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分析地理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关心、了解国际和国内热点事件,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以及人地协调发展的理念。环节三:知识梳理,总结归纳教师活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结合区域特征分析旅游资源的形成和保护,能够掌握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的影响。

三、教学实践与反思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范文3

一、以问题为起点,创设知识的问题情境

问题就是疑问,疑问是学习活动的诱因,对于面前的问题或疑问,人们总是力图回答“它是什么”或“为什么”,认知学习的过程就是弄清楚“是什么”或“为什么”的过程。另外,问题性教学,它是引导学生直接来解释或解决问题,对认知学习过程具有明确的导向性与目的性。

在概念性知识的教学中,问题的提出要讲究形式与艺术,换句话说,就是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以“技术语言”概念为例,如果提出“什么是技术语言”或“请列举属于技术语言的具体实例”等较为抽象的问题或与概念的相关问题,那么这种问题等于白提,因为对于学生来说,“技术语言”是一种全新的知识,既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更不能将“技术语言”概念具体化,因此它不能引发学生与之相关的任何思维活动。如果改为下面的系列问题:

(1)图1、图2各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在图3中,220V、2.5(5)A、3000R/KWh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3)图4反映计划生育的工作重点是农村还是城市?教育与计划生育有什么关系?

(4)图5中含有几种电学元件?各元件的作用或用途是什么?

(5)上面5个图都属于技术语言形式,试说出技术语言具有哪些类型?

显然,创设诸如上面的问题情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有关“技术语言”的丰富素材,将抽象枯燥的文字陈述转化为形象活泼的符号或图形,用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学生构建“技术语言”表象知识,而且有利于诱发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活性”思维,如通过对图5观察,就可以领悟技术语言是自己曾经已经接触过的一种知识,由此会引起更多的联想,从而扩展原有的知识结构。又如图4,学生除了思考上面提出的两个问题外,还会思考:为什么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难度较大?为什么文化程度越低,计划生育的观念越淡薄?再如要求学生说出技术语言具有哪些类型,那么学生就要对上面的5个图形甚至还会联想符号、公式、图像、图表等其它的语言形式,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分析来寻找其共同的本质特征,最后才是应用归纳或概括的语言来表述技术语言的形式。毋庸置疑,这种教学不仅可以较好地促进学生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还可以较好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对于概念性知识,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我们只要认真分析教材,就会发现教材在陈述概念后都会列举相应的实例,我们只要针对实例设计有关的问题,就可以达到“以问题为起点”教学效果。当然,为较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更好的问题情景。对于教材中没有提供实例的概念性知识,教师要注意搜集并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二、以案例为载体,突出知识的本质内涵

“相关性知识”在教材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而且属于教材中的核心内容。如“设计的一般过程”课题,它主要包括“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或原型、测试评估及优化、产品的使用与维护”五个“相关性知识”,再如“设计的一般原则”,它包括“创新原则、实用原则、经济原则、美观原则、道德原则、技术规范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七个知识要点,这些知识都是指导产品设计的理论依据,也是课程学习应达成的知识目标。对于这部分知识,教材多数也都是先做陈述性介绍,然后列举实例说明或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具体化的辨析思考,同样我认为在引发课堂学习情趣方面有所缺失,另外在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方面效果不够好,多数老师都有这样的反映,学生对理论知识内容型的课题都感到乏味,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于这部分知识内容缺乏有效的教学设计。我认为,对于“相关性知识”的教学设计,较好的做法是以案例为载体,突出知识的本质内涵,让学生从案例分析中领悟或获取相应的知识。

如设计的“创新原则”,它是指设计过程要引入“新概念、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新概念、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就是“创新原则”的本质内涵。为使学生较好地领悟这个原则的内涵,教学中就可以提供以下案例:

案例1:绿色奥运图片。

“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的三大新概念,图6为绿色奥运的标志图,它是以绿色树叶为底色,中间是北京奥运会会标,下面“绿色奥运绿色中国”的绿色文字,它体现了我国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意识,它是指导运动会的工程建设、市场开发、采购、物流、住宿、餐饮及大型活动的新思想。

案例2:精确书签。

图7是某学生发明的精确书签,它可以精确到最后的阅读段落。这种书签是由长条矩形塑料制成,在书签顶部有一U型切口形成的夹板,用以将书签固定在书页上。此外这种书签还有一片塑料指示条,指示条上下部有两条水平切缝,书签主体以编织的方式穿过。通过这样的组合,指示条可以在书签主体上上下移动。而指示条上的两条水平切缝的两端向内弯曲,有助于增加摩擦力将指示条固定在指定的位置。当阅读到一定阶段,将这种书签别在书页顶端,然后把指示条滑到最后阅读行,合上书本。下次再重新打开书本时,就能找到精确的段落继续阅读了。与传统的书签相比,具有一定的创新。

在上面案例中,案例1是突出设计中“新概念、新思想”的创新,案例2是突出设计中“新技术、新方法”的创新。通过引导学生对上面的案例分析,就可以使学生领悟“创新原则”的本质内涵,另外也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并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三、以探究为主线,构建知识的获取过程

新课程理念倡导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其中“过程与方法”就是指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形成必须是学生的自我感悟或自主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程知识的载体,它是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并经历一定探究过程而形成的产物。因此在促进学生理解并掌握课程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将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作为课堂知识教学设计的主线,从而构建符合课程“三维目标”的知识获取过程。

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立足于学生的学,即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来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课程学习活动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以自己的特有方式将课程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依据探究性学习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探究性学习的过程特征就是学生的主体性与实践性,构建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主要是围绕这两个特征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下面举例加以说明。

“发现问题”课题中有关“观察”的知识,教材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观察的一般要求”来获取这部分知识,可以说,学生对教材中“养成观察习惯、制定好观察提纲、开展有关观察活动”等三个要点知识仅是一种接受性的学习,不是自己的感悟。另外,对于有关观察的知识,实际上还有更丰富的内容,因此教学中就可以设计如下系列的观察活动来引导学生开展有关观察知识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观察活动1:对于如图所示的四种烟灰缸,你可以从哪几方面来区分它们的特点?它们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要回答上面问题,必须要求学生先制定一定的观察计划或观察方案,在区分它们的特点和优缺点时,一般可以从制成材料、牢固程度、美观漂亮、经济成本、清洗卫生、防腐防锈等方面来进行有序性和分析性的观察,从而促进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观察活动2:请认真观察下面四把凳子,在下面表格中填写相应的内容。

上面的指导性观察活动,它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并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

探究性思考:从上面两个观察活动中归纳或总结“观察的基本要求与方法分别是什么”?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范文4

关键词: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 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创新,既能体现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精神,倡导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注重体验和实践环节,又能体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各门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呢?我从2009年秋季起新课程开始使用到现在,一直进行教学设计的探索创新,努力更新理念,不断提高德育课的教学实效。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科学制定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以前的教学目标相比,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情感态度观念目标。认知、情感态度观念、运用三维目标有机组合在一起,教学目标更加科学、合理,突出了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观念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我在进行《经济政治与社会》中的《企业中的劳动者》教学设计时,是这样设计教学目标的:认知目标:理解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理解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意义,理解中职生成为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性和努力方向。情感态度观念目标: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运用目标:通过成为高素质劳动者的途径,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采集就业信息,调查市场需求,努力使自己成为市场需求的劳动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正确分析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突出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全面分析教学内容,分析职业中学学生的学情,合理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重点,围绕重点进行教学活动,并顺利解决重点难点。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问题要浅显易懂,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切忌深奥难懂,淡化一般概念。要坚持学生为本,教师备课时就要立足中职学生的视角和需求,选取中职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构建针对性较强的内容,并将知识与活动设计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在互动学习中消化和掌握教学内容,符合中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的规律。以《企业中的劳动者》为例,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依据是职业学校的学生是未来产业大军的主力,能否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直接关系到“中国制造”的质量,学习企业生产经营的相关常识,落脚点就是让学生理解作劳动者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行动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因而这是本课的重点。受传统文化中重文轻技观念的影响,学生包括家长对成为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有抵触情绪,但如果不能以劳动为荣,就难以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因此这也是本课的难点。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生活,让学生感到熟悉和亲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灵活使用教学方法,注意启发诱导

教无定法,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使用,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个性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基于学情,注重实效,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1.情境教学法。教师创设情境,适时导入新课,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2.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案例教学法。通过举例说明,层层分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4.讨论法。针对课前、课上自主探究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或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又可以让学生在全班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从而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最终树立学习信心。5.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让学生体验作为学习主体的魅力,从而产生践行的愿望。

(二)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讨论,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从课堂走入社会,拓展知识的运用,注重实践、体验、养成,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基本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合理选择多种教学辅助媒体资源

情境导入,播放视频,提出问题。多媒体展示图片、案例、材料。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动态合理选择整合课程资源。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用好教材中的图片、互动空间、连线职称。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更要把信息技术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用好实物资源,场馆、教具、仪器、设备等。充分挖掘社会蕴含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调查研究,使得每位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养、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学生更是教育的资源,学生的爱好、体验、能力是资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探究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中的道理,并且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五、强调师生互动,突出以生为本

以《企业中的劳动者》教学设计为例。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播放视频《共和国的脊梁蓝领精英邓建军》提出问题:1.邓建军的故事和经历,给了你什么启示?2.你认为成为优秀员工应该具备哪些素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总结:劳动模范显身手,职业学校的学生学好本领大有可为。高素质的劳动者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体现教师主导地位。

(三)学生自主学习,师生探究解疑。教师列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学纲,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生质疑:为什么高素质的劳动者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师生通过互动空间展开讨论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高素质的劳动者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教师举例说明。本环节真正体现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学生质疑,师生探究解疑。学生质疑: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中职生的就业前景如何?连线职场当代工人杰出代表――孔祥瑞的事例给你什么启发?学生分析思考回答,教师点评总结,加于肯定和表扬。导出我国技能型人才匮乏,高级技能人才更为短缺。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成为党务之急。就此教师向学生介绍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学生极其关心的用工情况,以及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学生即将面临实习就业,迫切希望知道自己的就业前途。教师适当地加于正确的引导和导向,教学效果将会非常显著。从而引出要成为高素质劳动者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呢?

(五)体验探究活动。课前教师布置任务,让五个小组分别从成为高素质劳动者的五个方面搜集相关材料,说明成为高素质劳动者需要什么素质,为什么需要?怎样才能培养这种素质?1.活动分组。学生分成五组,每组选出组长。各组具体分工明确。2.活动探究。各组依据自己的任务进行组内讨论,发表各自见解,完成合作探讨任务。3.全班分享。各组选派代表上台,在全班分享本组的活动成果,说明成为高素质劳动者需要什么素质,为什么需要?怎样才能培养这种素质?4.师生互动。教师及时汇总学生的探究情况,并引导各组同学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思考的态度,激励学生。5.教师点评总结。通过学生精彩的讲解和表演,我们知道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必须确立职业理想,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培养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增强心理素质。这五方面缺一不可,我们每组同学都提出了培养这五方面素养的具体行为。让我们行动起来,为未来优质的“中国制造”奉献自己的才能。师生评出最佳活动小组和最佳表演个人和最具活力个人,加于鼓励和表扬。教师坚持“三贴近”原则,设计体验探究活动,给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发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实现本课的育人目标。

(六)学习评价。通过学习检测看了“我的青春故事”――全国优秀中职毕业生事迹报告会你的感想如何?结合自己的专业你打算怎么做?检验学生的认知、运用目标。通过课外拓展,检验学生的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对学生的德育课成绩采取综合评价,重在体验,重在感悟,注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把对学生的个性、品德、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等的考查作为学生总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本课来讲,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课前的准备工作、课上问题的解答、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课后拓展作业的完成,以后两项为主要依据。

六、注重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最后要进行教学反思。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探索创新,积累经验,提升自己的教科研能力,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以《企业中的劳动者》教学设计为例。

(一)本课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生自主学习、体验探究活动。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说话,使学生体会到思考的快乐、学习的快乐、合作的快乐。激发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从而达到本课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针对新大纲要求和新教材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职业出发,从现实的社会生活出发,精选案例,设计问题,组织活动。从学生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案例,提出问题,开展活动,层层深入,分析讨论使学生的认识从抽象上升到理性。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地理 反思

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反思性教学具有全面合理性、灵活实效性和循环上升性的优势,它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推动教师群体发展进步、深化教育改革。因此,反思性教学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重视。然而,将反思性教学与实际的地理教学活动结合起来,探究“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地理反思性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还是一项远未做好的工作[1]。

1、高中地理反思性教学中“在行动中的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在行动中的反思”,关键就是“以学定教”,即以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教师的教学行为。这就需要教师要加强在行动中的反思。因为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即使教师课前有了充分的准备,在教学进行中,由于面对的是几十个活生生的学生。教师事先无法预知他们将发生的变化,也无法预知教学进行中会有何变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时刻准备好,应对这些变故[2]。这也正是“反思性”教学中对教师成长的帮助。

首先,我们教师要有这种意识,不要以为整个教学过程是由教师掌控的。允许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对教学起促进作用,也可能影响教学。所以教师备课和上课时,对这些不确定事件要留有足够的空间,尽量不要把一整节课时间安排教学。这样在解决教学变故中,就不会影响教学内容、过程的完整性。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接触学生真实的言行。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学生在想什么、说的是什么等等。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来确定教师的教学行为[3]。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力求解决问题。这里也更需要教师应对时刻变化的即兴思维。

2、高中地理反思性教学中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

2.1教师自身实践反思的途径

(1)自我说课

说课是教师面对其他教师、教研员或教学专家,较系统地谈出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但往往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不能使活动制度化、系统化。自我说课,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矛盾,即自己对自己说课,要求自己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叙述教学设计中的思维过程,使自己的内部思维活动充分地暴露出来[4]。不断地反问自己:教学设计是否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是否突出了教学重点,如何更好地突破难点,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等。这样就会不断地发现问题,对教学设计进行必要完善,使教学思路更清晰、系统、更加充分、全面地探索教学设计的最优化。

(2)教学后记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在一节、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及时记下自己教学实践的心得体会,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进行反思,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方法。一堂课或一天教学工作结束后,通过对教学设计执行情况的回顾,对教学原则、目的、内容、方法、手段、语言、教态和板书等诸要素、诸环节进行检查反思,特别是抓住教学片断、实例分析得失,抓住教学过程中的有关教改、教研中的主要问题,抓住教学过程中的“精彩一刻”,捕捉师生思想碰撞的火花,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行为的重塑。

(3)案例研究

教师的案例研究是教师对典型教育事件进行具体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出具有普遍性结论的研究方法。教学案例研究使研究课堂教学中成功或失败的课例。找到之所以成功的教育理论支撑点,重新运用到新的课例,失败的案例研究则为他人提供前车之鉴,或者实证某个教育理论的局限性。这样的案例研究以自己的单个案例研究为主。案例分析的质量,取决于案例反思的深度。案例反思是教师对自己遇到过的教育事件,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检讨与思考,它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与理论功底,其中理论功底尤为重要,因为缺少理论支撑的反思只是简单的就事论事。案例反思部分的撰写要体现科学性、具体性。

2.2集体反思的途径

(1)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是指以少数学生、教师或专家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的课堂教学,并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反复观看交流,积极听取他人的意见。这种形式形象直观,反馈及时准确,教师观察到自己以前没有觉察到的教学中的习惯行为及其消极后果,对自身教学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感触甚深,体验深刻,认识准确,反思彻底,要求改进的愿望强烈,认识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改正自身缺陷,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微格教学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反思、矫正、固化有很大的作用。

(2)观摩教学

通过现场观摩或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进行相互交流、探讨,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发现问题,察觉自己与优秀教师的差距,在内心产生强烈的改进自身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的愿望。通过对优秀教师教学行为的模仿、学习、吸取他们的教学长处和优秀品质,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学校教师反思性教学的一种主要方式,目的是通过同一课程的教师在一起交流心得,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拿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学校地理学科教师每学期定期进行集体备课,学期初研究教学进度、教学实施的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等,学期中汇总阶段性的问题并商量调整的策略,学期末总结教学经验,提出下一轮教学方案。

3、结论

总之,反思性教学开拓了教师培养的新思路,开辟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它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培养学者型教师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应该说,正在兴起之中的高中地理反思性教学并不十分完善,它只能寄希望于未来。但它有勇气开辟一条新的教学道路,引起人们的思考,这是它值得欣慰的。

参考文献:

[1]龚跃华.反思性教学方法研究[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郭金花,吴星.反思性教学模型与实施程序[J].化学教育,2005年第10期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范文6

(1)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不同,地理案例教学强调让学生在给定的地理案例中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摆在首位。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解决地理问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得到大大的激发。

(2)案例教学的实践性。地理案例是来源于社会的真实事件,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将自己置身于案例某个角色中,运用自己积淀的知识、经验去分析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了由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二次飞跃,进而达到知识的内化。在这一特殊的实践过程中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符合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理念。

(3)案例教学的探究性。地理案例教学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而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统的教学基本格局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格局不利于知识技能的形成,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地理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研究案例的能力,这种教学过程从广义上来说就是一个对地理问题探究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科研精神、创造潜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激发。

(4)案例教学的教育性。地理案例来源于现实社会,总是蕴含着一些主流的价值观、道德观等。地理案例教学的过程是案例情境与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在分析解决疑难的同时案例情境也在影响着学生。因此,教育者要注意挖掘教学案例中积极的情感因素,适时进行情感引导,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加趋向完善与健全,从而发挥地理案例教学的教育性。

二、我国地理案例教学的研究现状

地理案例教学是最近十多年才开始在中学地理课堂中得到使用。1996年国家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第一次直接规定在一些章节中使用案例教学,2003年国家出台的《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也是十分提倡地理案例教学。自此,案例教学在地理课堂上开始被广泛使用,部分专家学者、教师也开始了对地理案例教学的一系列研究,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理论层面理论是实践能顺利深入的强有力基石,因此理论层次的研究也成为案例教学研究的重点。研究者的探究多集中于案例教学的内涵、特点、分类等方面。汪晓岚认为迁移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认知弹性理论与认知弹性超文本理论、教学交往理论、顿悟学习理论是案例教学的理论根基,这些理论有力地保证了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在地理案例教学的分类上邓谋雨根据案例内容与正文的相关性,将地理案例教学分成实证诠释性案例教学、类比归纳性案例教学、延伸拓展性案例教学、迁移性案例教学、趣味性案例教学五种类型。林宪生、商治平等人则以新课程标准为理念在前人基础上构建出以提供案例、分析案例、得出结论和知识拓展为基本程序的改良型地理案例教学模式。马富探讨了地理案例教学的价值,他指出案例教学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具体价值主要体现在明确目的性、客观的真实性、较强的综合性、深刻的启发性、突出实践性、学习主体性、过程动态性、结果多元性八个方面。

2.应用层面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应用方面一直是该研究领域的热点,对于案例教学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尺度的应用策略上。在教学案例选取原则上,徐定龙、郑伟大认为客观性、典型性、时代性与教育性是教师选取案例所应依据的原则,地理案例教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引述地理问题、印证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规律三个方面。陈炳飞则从案例选编、展示、分析三个方面去讨论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具体策略。有些研究者以某一教材或某一专题为对象,具有针对性的阐述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及相关策略,如戴建波以一道地理题目为切入点,针对两种不同版本教材中的“混合农业”分别编写了探究拓展型案例教学设计和理论应用型案例教学设计,并对两种不同类型的案例教学进行教学效果对比。

3.评价反思层面评价反思研究具有指引、激励、检测等作用,是促进地理案例教学不断完善的重要动力。案例教学法的推行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王秀芝指出实际案例教学中存在将案例教学法等同于举例教学法、对案例教学与其它教学方法的关系处理不当、对案例教学模式不适应、案例教学中缺少师生互动、案例满足不了教学需要等一些问题。关于对地理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分析上,刘巍认为案例教学不规范、案例内容准备不充足、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不足,是影响地理案例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而对地理案例教学的有效性评价则主要基于学生对案例教学课的参与度、对案例设计的知识、技能、方法掌握程度,教师的学科能力以及对案例教学课的掌控能力。陈式如指出在案例教学盛行的当下,理论和实践仍有一定距离,教育者需反思对案例教学实质的认识,要注意研读课标深入理解教材,避免“教案例”现象的发生,深化对知识迁移理论的领悟,注意在案例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三、总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