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幼儿的教育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内向幼儿的教育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内向幼儿的教育措施

内向幼儿的教育措施范文1

我们葡萄班共有家长60名,由于是新的班级,老师与家长之间都比较陌生。同时家长们来自各行各业,素质各不相同。他们都很年轻,育儿思想、理念较先进,但是他们缺乏一定的育儿经验。本学期我们将配合幼儿园的规划目标,逐步改进、完善家长工作,努力探索家长工作新路,从多角度教育转变家长观念,提高家长素质,使家长在培养孩子规格上与幼儿园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增强为国教子责任心。

工作要求:

1、向家长宣传、普及科学育儿和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共同担负教育幼儿任务,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2、家长通过班级教师组织的活动,在了解幼儿园教育,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及良好的习惯。

3、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家教指导活动。

4、对家长进行有目的地分类指导。

针对措施:

1、家访。教师不仅要了解每一位幼儿的家庭情况,更要全面、深入、细致的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并做好记录加以初步分析

2、班级家长会班主任向家长汇报班级集体和幼儿情况,肯定已经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商讨对策。

3、家园之窗

每个月初,教师在“家园之窗”内向家长介绍、宣传下一周的保教内容、要求、情感方面培养的目标、手段、措施、生活中应掌握的技能技巧、有关的育儿小常识

4、家园联系册。

教师在联系册上向家长反映幼儿一个月来在生活、学习、游戏、情感等方面的情况,并对家庭教育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

5、开设栏目,让家长、幼儿了解学校、教师的电话号码。

内向幼儿的教育措施范文2

因;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6―0029―01

幼儿期良好的身体素质重要,健康的心理更重要。我通过在幼儿园的多年工作经验,就幼儿成长的良好心理环境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并就幼儿期各阶段成长的影响条件作简要分析,提出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一、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形成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共识。3~6岁学前儿童处于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此间,由于其心理上的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尚处于萌芽状态,极易因环境等各种外在因素的不良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幼儿教育的素质化,是幼教工作和每一个幼教工作者所面临的新任务。

二、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小康的附带效应。物质文明本来是好事,但对幼儿教育来说却有它消极的一面。现在小康之家丰衣足食,更有越来越多先富起来的家庭,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致使孩子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认为只要有钱就行了。

(二)隔代教养的片面结果。幼儿家长正是年轻力壮干事业的时候,他们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代管。而祖辈更溺爱第三代,往往对孙子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呵护,而忽视与其心理、情感的交流。

(三)独生子女的普遍封闭。独生子女由于缺少游戏伙伴,同龄交往经历偏少,回家后也只有电视陪伴,造成部分幼儿性格孤僻。他们到幼儿园也表现得极其胆小内向,不知道与同伴互动,缺乏合作精神。

(四)家长期望值过高。现代社会的高学历趋向使很多家长不能正确教育自己的孩子,期望值越来越高,高压之下孩子一进家门就得埋头学习,出家门就像解放了,到幼儿园后难免任性放纵。

三、实施方法

(一)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新入园的幼儿,他们往往会因“自理能力差,对亲人的依恋心理、未适应集体生活规则”等等原因而产生不安全感,表现为经常哭闹,情绪容易受到其他幼儿的影响。这时我就会多给幼儿一些爱护和关心,使幼儿把对家长的依恋迁移到老师身上,摆脱焦虑心理,让其很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环境。对那些性格内向,或能力较差的幼儿,表扬鼓励多指责少,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对淘气的幼儿,闯祸时,我会克服自身言行的随意性,改变以往从成人角度处理问题的做法,对他们多一些宽容、鼓励和理解。

(二)以身作则,让幼儿学会尊重他人

尊重幼儿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 是幼儿人格和谐发展的保证。美国学者witty指出:教师的病态人格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在情绪不稳定的教师所教的班级里,出现人格障碍的学生人数也较多。因此,教师必须首先具备以儿童为本的概念和意识,要以身作则,尊重每个幼儿。这样幼儿才能学会尊重他人,与同伴之间的关系才会变得友好、宽松、和谐。

(三)帮助幼儿掌握交往技能,学会友好交往

进入幼儿园后,同伴关系在幼儿间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幼儿在交往中容易产生矛盾,这往往影响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教师在处理幼儿之间的关系时,应创造条件引导幼儿交流感情,帮助幼儿学会一些协调同伴关系的方法。如,让幼儿学会轮流、互换、谦让等。引导他们有效地处理矛盾,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四)组织合作活动,让幼儿感受合作的乐趣

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游戏是始终贯穿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内容。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也能发挥增效作用。通过游戏,可让幼儿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

(五)让幼儿从成功的体验中获取自信

我们不难发现, 活动中常常是一些优秀的幼儿唱主角, 他们踊跃发言、积极表现,而一些幼儿只能沉默寡言。其实, 每一位幼儿都希望自己被关注、被欣赏。因此, 做教师的应毫不吝啬地对幼儿进行鼓励表扬, 经常给幼儿表达积极的语言,让幼儿在教师的赞美中拥有自信的力量。

内向幼儿的教育措施范文3

《纲要》中提出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人际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培养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动、合作和分享的情感。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这个时期他们的分享行为处于萌芽状态,“独占”、“独享”行为表现比较突出。从幼儿的长远发展来看,一个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愿意与别人分享的人,是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也是今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基于以上思考,本人以中班段一个班作为研究的对象,从考察生活、学习两方面的分享习惯入手,通过调整、分析,落实措施,运用使幼儿由被动分享―诱发分享―自发分享―学会分享步步递进的策略,促进幼儿良好分享行为的发展与形成。

二、调查现状及分析

1.概念界定

分享:和别人分着享受。在幼儿园时指幼儿将自己的物品与别人一同使用、体验的行为。分享行为在中班已初现端倪。

2.现状分析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家庭因素,二是幼儿自身的心理因素。在教育与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家庭生活的核心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儿童生活环境的优化,但幼儿缺少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及互爱互让的经验和相应的训练,导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分享意识、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感还处于较低阶段。我们将通过以园为本,家园合力来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

3.实践调查与分析

在研究进程中,我们要从玩具、区角、情感、成功作品四方面在幼儿园进行观察记录,确立调查内容,分析分享行为背后的原因,找出对策。

(1)针对幼儿在生活中,对拿到玩具独自玩、见喜爱的玩具就要、经常玩玩具争抢、能与同伴交换玩四方面进行分享行为的调查,并进行分析与统计。

幼儿玩玩具分享调查:

分析:从表一可以看出,一类是幼儿喜欢自己玩,约占总人数的59.3%,说明大部分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教师引导幼儿和同伴一起玩或交换玩时,幼儿总表现出不情愿或者一会儿马上又要换回来;二类是幼儿利用哭或争抢的行为来得到玩具,约占总人数的22.2%,他们往往看重的是新玩具,表现出特想玩,内向的幼儿会用哭来换取同情,外向的则会去抢玩具;第三类约占总人数的18.5%,需要自己指定喜欢的玩具与同伴交换玩,这些幼儿特别怕别人弄坏自己的玩具或不愿接触其他同伴,所以选择指定性的同伴玩,合作与分享意识很欠缺。

(2)对于区角里的玩具、植物,是否幼儿自愿带来分享进行调查与分析:

分析:从表二可以看出,幼儿愿意将家中物品带来与同伴一起分享,理由是“妈妈要我带来的”,约占总人数的29.6%;理由是“老师会奖励小红花的”,约占总人数的51.9%,以上充分说明幼儿比较重视老师的看法和小红花的诱惑;有5名幼儿会从家中带来物品与同伴一起分享。总而言之,幼儿分享意识不够强,需要多元化增强分享的情感。

(3)针对幼儿近期完成的作品成功经验与同伴的分享程度,进行调查与分析:

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由于幼儿的知识经验、情感技能的不同,导致幼儿的作品与大家分享的程度也不同。其中6名幼儿由于平时基础好或发挥得好,很愿意分享;12名幼儿则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才参与分享活动;9名幼儿由于缺少自信,则被动地参与到分享活动中。总之,针对幼儿分享意识薄弱这一情况,我们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全面创造分享作品的教育机会,使每个幼儿都得到发展。

(4)对幼儿情感分享的调查(了解幼儿是否愿意把好听的歌曲、笑话、谜语,好看的舞蹈表演给其他小朋友看):

分析:通过调查发现愿意分享的幼儿约占总人数的33.3%,其中自愿的6人,另有12名需教师的鼓励才会大胆地表现出来,可以看出每个人的家庭背景不同,所表现的分享意识也具有不同的层次;不愿意分享的约占总人数的66.7%。我们从这两方面分析得出:一是家庭聚会活动少,幼儿很少有表现机会,也不愿意展示、与人交流;二是比较内向的幼儿,虽然会说唱,但不敢把自己的能力与大家分享。因此,幼儿园要多给予幼儿交流、展示的平台,引导幼儿分享行为朝正面发展。

三、对策研究

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幼儿的分享意识很欠缺。在分享玩具时,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失去了尝试分享的体验;在班级中自带区角物品时,幼儿的目的都只是为了完成教师的任务或得到一颗五角星。我们的对策是:在情感分享时,由于不同的家庭教育与幼儿个体方面的原因,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才能尝试分享;在幼儿的作品成果分享时,更多的是教师在引,幼儿被动地分享。

(一)创造分享机会,树立分享意识

1.专门分享日。比如,每周三的“经验分享日”是幼儿在这一天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和近期完成的作品向他人展示,使幼儿产生一种成就感,同时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2.“一分钟”分享。就是每天为幼儿提供短暂的几分钟,专门开展分享活动。在这一时间段,幼儿尽可能地把自己拿手的歌曲、舞蹈等分享给其他幼儿。这样的分享活动可给每个幼儿更多精神上的分享机会,让他们尽展才华。

3.游戏中分享。在角色游戏中,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意愿进行游戏,以角色的身份要求自己完成游戏,我们可以试着在角色游戏中强化幼儿分享行为。

(二)建立分享规则,共同分享体验

一是平等分享。要做到这一点不太容易,因为这一时期的幼儿交友更多的由利益来决定,所以在分享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平等的分享行为。让幼儿通过情感的换位(如想想自己没有玩具时的体验)来体会、感受别人的心理,并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建立起平等分享的规则。

二是共同分享。是指在相同的时间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间的配合,协调融洽地进行分享,最终使彼此的情感都获得满足。在刚实施此规则时,我们要先教给幼儿协商的技巧。在分享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去与他人分享,在分享后教师要强化幼儿共同分享的行为。

三是轮流分享。是指在不同的时间内,大家将分享物轮换使用。由于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差,也许会发生一些争执。这时,我们可试着教给幼儿学会谁先拿到玩具谁先玩,让幼儿学会协商,了解尊重别人及等待轮换的重要性。轮流分享制度的建立,可以帮助幼儿解决一些分享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为幼儿将来成为守秩序的公民打下基础。

四是先宾后主的分享。是指幼儿将自己带来的玩具先让别人玩。当然这种制度开始实施时会使幼儿觉得很委屈,所以教师要采取换位的方法引导幼儿,要对幼儿先人后己的行为给予肯定,以强化幼儿在今后再做出类似的行为。先宾后主的分享制度,可培养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学会忍耐的美德。

(三)正面引导,培养分享情感

1.强化口头语言强化。是指教师用适当的语言肯定幼儿的分享行为,强化幼儿的愉快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再次尝试分享的愿望。

2.强化肢体语言。教师在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方面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影响。所以,教师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教师要在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并要作出积极评价和鼓励,这样会激发其他幼儿去模仿和学习。

内向幼儿的教育措施范文4

【关键词】教师;家长;幼儿;沟通

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同时更是一门艺术,诸如家长会、书信联系、网络交流、电话联系、家访等都是教师和家长保持沟通交流的方式,不管采用哪一种方式,要想获得良好的效果,都要讲求合理的沟通技巧与方法,对于幼儿教师来讲,保持与幼儿家长的顺畅交流与联系,对于更好地提升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幼儿家长和教师之间沟通现状分析

(一)不同家长接受交流沟通的机会不平等

理论上讲,每一位幼儿家长都享受平等的与幼儿教师进行沟通交流的机会和权利,但是实际情况是,部分幼儿教师往往都是选择一些具有较高社会地位、为人比较热情而又健谈的,或者是对所在幼儿园的建设和发展有一定贡献的,亦或是和某些老师之间有友情或者亲戚关系的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而对于一些在性格上较为内向、不善于和老师进行沟通的家长往往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沟通,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不是只有前一种类型家长的孩子才会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需要教师和家长进行沟通合作解决的问题的,所有幼儿的教育都需要教师和家长双方保持足够的交流与沟通,因此这种不平等沟通对于幼儿教育的整体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幼儿家长与教师间的沟通互动内容过于片面局限

所有的幼儿家长都希望从孩子老师一方得到一些良好的、积极的反馈意见,但是实际情况时,大部分幼儿家长和教师之间沟通交流的内容大多都是幼儿在幼儿园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与困扰,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幼儿园老师和幼儿集体之间的互动频率要远远超过和幼儿个体之间的互动,随着教学资源的集中化管理进程的推进,目前幼儿园班级的规模日趋扩大,教师与幼儿的比例高,很多教师对各种幼儿行为背后隐藏的品质、心理、个性等内部原因缺乏正确而深入的观察和了解,导致和家长的沟通内容往往都是局限于一些外显行为,显得过于片面,很多问题的实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沟通,这些问题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

(三)双方在沟通技巧上不够娴熟

导致很多幼儿家长与教师间缺乏足够的交流与沟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双方在和彼此沟通的技巧上都不够娴熟,目前绝大多数幼儿园以及相关教育机构都没有设置专门用于培训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技巧方面的指导,而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幼儿家长和幼儿教师由于忙于工作等因素的影响也很少会在意这方面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因此,怎样提升幼儿家长与教师双方的沟通技巧娴熟能力也是处理家长与老师沟通问题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改善教师与家长沟通中种种不足的建议措施

(一)互相尊重是构建教师和家长良好沟通关系的前提基础

相互尊重是构建并保持良好沟通关系的重要前提,虽然在幼儿家长和教师的沟通关系里,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双方的沟通交流应当构建在平等的前提之上,不存在任何高低、贵贱、尊卑之分,教师不可以专家身份自居,更不能推卸责任,以训斥的态度职责学生家长,尽可能不要出现“应该”、“必须”等字眼,反之则会导致家长和教师间关系的对立,甚至于与引发家长的更大不满,不但损害教师自身的职业形象,同时对幼儿教育质量也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在沟通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主动细心地给家长反馈幼儿的相关情况,并注意在语言、体态、表情等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在和一些性格较为内向,表达能力不是很强的幼儿家长交流沟通时,应当采取适当的方式引导鼓励其大胆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当然,作为幼儿家长,也应当给予老师以足够的尊重,要认真倾听老师的想法,并积极的予以适当的反馈,让教师感受到作为家长,非常希望和老师一起做好幼儿教育工作的真诚态度。

(二)重视沟通方法与技巧的正确使用

不同的幼儿通常来自于不同背景和不同环境的家庭,不同幼儿的家长在个人素质修养和文化水平等方面也各不一样,所以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采取多样的沟通方式。对于素养较高的家长来讲,这一类型的家长和教师沟通的过程中一般都非常的谦和,并且非常体谅和支持老师的各项工作,因此作为老师,应当报以感激和敬佩的态度,非常坦率且毫不隐瞒的向他们反馈孩子在幼儿园中的各种表现,并主动加以请教,让他们提供一些在教育幼儿方面的个人见解,双方在互相支持和互相学习中一起做好幼儿的教育工作。对于祖辈的家长,这类家长通常比较偏好经验替代科学,思想保守,对孩子非常宠爱,这时候应当采取拉家常的方式,在一些他们较为感兴趣的话题的沟通与交流过程中,适当的反馈一些幼儿的信息,并礼貌的征求他们的意见。而对于一些个性相对粗暴的家长,这类家长经常会严厉训斥幼儿,甚至对老师兴师问罪,这时候教师应当采用聊天的方式进行降温式的沟通,先耐心倾听家长意见,引导其排解内心的不满,并主动赔礼道歉,待心情平复后在对相关问题进行细心解释。

三、结束语

总之,要想构建其家长和教师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必须要以互相支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为前提,合理运用正确的沟通技巧,这样才能确保双方的沟通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内向幼儿的教育措施范文5

一、幼儿园户外操类活动的具体实际意义

大多数的幼儿的时间都是在幼儿园度过的,因此幼儿园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育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对于幼儿的成长来说,身体健康是基础,而锻炼幼儿的身体最主要就是通过户外操类活动。幼儿通过户外操类活动,可以接触到阳光和空气,促进自身骨骼的成长,促进血液循环,实现幼儿的健康成长。当幼儿们一起进行户外操类活动的时候,还可以有助于他们理解分享和合作,为幼儿掌握人际交往能力奠定基础,可以更好地事情未来的社会。幼儿通过从那家幼儿园户外操类活动,自身的免疫力机会逐渐得到提高,其户外活动能力也会有所增长。总体来说,幼儿园户外操类活动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幼儿园户外操类活动存在的不足之处

1. 其教育价值被不断弱化

幼儿教师普遍就是把幼儿园户外操类活动认为是帮助幼儿锻炼身体的一种途径,认为幼儿园户外操类活动的主要作用就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幼儿园户外操类活动其中开发智力、培育美德、培养审美等教育价值都得不到重视,甚至得到了忽略。幼儿园户外操类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最重要的就是可以将学生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有效地锻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

2. 幼儿园户外操类活动的编排忽略了幼儿的兴趣需求

近年来幼儿教育的自主性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地幼儿园开始自己编排户外操类活动。我国幼儿户外操类活动的具体内容十分丰富,但是唯一不足的就是在编排的过程中,对于幼儿的兴趣需求很少被考虑进去,甚至出现了成人化的倾向,与幼儿的实际生活不能有效的结合,这样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的意义不大。

3. 对于幼儿过多的保护使其主体性得到了限制

由于担心幼儿事故发生,幼儿园出于对于安全因素的考虑,对幼儿采取大量的保护措施,将幼儿园户外操类活动进行了限制,将具体的活动时间也缩减了,这样一来,幼儿的主体作用就发挥不好,大大缩减了幼儿园户外操类活动对于幼儿成长的教育价值。

三、幼儿园户外操类活动发展的具体措施

1. 重视幼儿园户外操类活动,定期培育幼儿园教师

幼儿园户外操类活动可以使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活动,如果幼儿不喜欢这样这类活动,也不能强制学生去进行。对于幼儿教师要定期进行培训,以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能让幼儿教师存在错误的教学观念。

2. 创设幼儿园户外操类活动的环境

幼儿园户外操类活动应该配备相应的户外活动场所,对于体育活动相应的设施也要配别齐全,可以根据幼儿园自身的条件,开辟出沙地或者动物饲养角等。幼儿园可以在各个不同的方面将教育细节进行完善,使幼儿可以拥有更多的活动空间。幼儿园户外操类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最好选择分区域的方式进行,将所有的室外场地进行划分,在各个区域内放置相应的活动器械。除此以外,对于环境的创设也十分重要,环境是一种教学资源,要进行充分的开发,使环境可以和幼儿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促进学生全面进行发展,将环境得到教育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3. 将幼儿园户外操类活动的内容进行丰富

内向幼儿的教育措施范文6

关键词:学前教育;教育质量;全面发展

造成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原因有哪些?

一、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纵观很多中小学,对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规范教学行为的精神置若罔闻,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幼儿园是小学的生源地,理所当然自觉适应小学的教育观、质量观。

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但认识肤浅

初中小学教育质量观都偏失了,众多家长认识水平还会超越学校吗?很多家长认为,小孩像个空瓶,吸收能力特别强,于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往里灌输知识。让其背书、写字、做计算,尽管他们不一定理解,但先让其被动吸收,然后慢慢消化。

三、学前教育师资队伍落后,不适应幼儿全面发展需要

大道理要求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可是谁来促进?谁来引导?主要在教师。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要有全面的素质,要有过硬的本领。而今,很多地区尤其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才起步,进入学前教育师资队伍门槛低、职业考核标准低、工作待遇低。很多教师没有一技之长,除了教幼儿识字计算外,别无他法,怎么能引导幼儿全面发展呢?

四、学前教育质量评估机制不健全

很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学前教育综合评估的标准仅仅是个框架,评估形式单一、评估过程流于形式,对办园思想方面往往避重就轻,从主管部门到幼儿园就如何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措施乏力。

作为幼儿教师,理应自觉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以下是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制订不同年级幼儿发展目标,与家长互动

按照教育部《幼儿园教育纲要》提出的幼儿园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拟定各年段幼儿在体质、心理素质、认知、阅读、记忆等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并印发致家长,引导家长如何正确全面评价幼儿的发展进步。我常常在家长会上与家长探讨这几个问题:1.你在家中是怎样辅导宝宝学习的?2.你从哪些方面认为你的宝宝是否聪明?3.你认为你的宝宝在幼儿园学到了些什么?我对家长的意见进行了尊重性评价,再告诉他们:教育专家积极提倡利用幼童的探索天性,通过让其接触大自然、认识真实世界,建立认知基础。多让幼童用五官感觉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用心去体会数字的意义,用手去操作,用思维去判断,有利于培养幼儿认知分辨能力,动手动脑能力,有利于孩子今后的学习。

二、广泛宣传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对幼儿成长的危害,让社会参与

通过板报、简报、家访等形式,扩大社会宣传,让更多的人们认识到:过多在幼儿大脑里灌输呆板而没有理解的东西,过早地让幼儿用死办法重复计算,不加思考地书写,只能是剥夺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抹杀幼儿发问、好奇、思考、探索、创新的积极性,进而形成孤僻、内向、挑食、软弱、呆板等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对今后长远的学习和成长产生极大的危害。如曾经报导:某省一名男孩13岁就考入大学,17岁前往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但20岁时却不得不退学,原因是“生活自理能力太差”。

三、制订科学合理的活动计划,让幼儿乐有所学,学有所得

专家认为:幼儿在集体中玩,在游戏中玩,不仅能学数、学字,更能培养幼儿团结协作精神、动手动脑能力、探索创新意识,还能使幼儿形成良好的文明礼貌、爱整洁、讲卫生、不挑食、爱锻炼的行为习惯。

上一篇花艺的意义

下一篇征地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