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议

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议范文1

在了解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及其必要性之后,我们要对孩子们的心理进行必要的分析,从而了解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接触到的层面,来更好的对幼儿心理健康进行教育。幼儿心理问题的形成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独生子女

这类孩子缺少一起玩耍的同伴,与同龄的孩子交流较少,经常独自一人或与长辈玩耍,进入幼儿园后会比较内向胆小,与同学们的互动交流缺乏,从而导致孩子性格孤僻内向,缺乏交流能力与团结合作精神。

2.隔代教育

由于孩子家长忙于事业,将孩子交与老人看管,缺少了与孩子的交流,而老人们对孩子疼爱较多,孩子们在心理情感上的交流就出现了空缺,而且也剥夺了孩子们自我发展的空间,使孩子们在独立自主能力方面出现欠缺。

3.溺爱过多

由于现阶段家庭条件普遍较为富足,所以家长们对孩子的要求基本上都能满足,这样一来,孩子们的眼光也越来越高,造成孩子们都想当然的认为需求应该得到满足,致使孩子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且要求也越来越高。

4.家长期望值太高

家长的高期望值,会导致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的错误,使孩子遭到压迫,而到幼儿园之后,难免产生解放的感觉,从而使孩子们在幼儿园更加调皮任性。这些方面往往是大人们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造成了忽视,从而导致孩子们心理上的问题,甚至导致孩子性格的扭曲。所以我们要抓住孩子们的心理,有目的的去了解并引导孩子们的心理状态,给予孩子们良好的心理教育。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建议

良好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得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顺利进行,为了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施行,这里有一些很不错的建议:

1.组织活动

组织活动指的是多多组织一些学生们之间的互动交流活动,例如“找朋友”、“猫抓老鼠”之类的游戏,让同学们都参与进去,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并且可以培养孩子们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

2.以身作则

孩子们常常会将大人们的做法看在眼里,并且会模仿,所以这就需要大人们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孩子们面前注意言行举止,并且要尊重孩子们。这样,孩子们才会学会尊重他人,与他人相处的也会更加友好和谐。

3.建立关系

不管是家长与孩子之间还是老师与孩子之间都应该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或师生关系,不能够盲目的去对孩子进行管教,应该与孩子之间建立充满爱意的亲子或师生情谊。大人们的一些善意的言语或者举动,都能够使孩子们感到亲切和温暖,特别是那些内向孤僻的孩子,会使他们拾起自信,变得开朗活泼。对于一些调皮的的孩子,当他们犯错之后,不能进行严厉的教训或者体罚,大人们应该多一些宽容和体谅,应该善意的去引导孩子们,多些鼓励,为孩子们建议一个和谐、健康的心理成长环境。

4.利用榜样

当孩子们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能只是灌输一些解决困难和挫折的方法。其他的一些孩子们也一定会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挫折,应该给孩子们说一些其他孩子们解决难题的事情,在孩子们的心中建立一些榜样,让孩子们能够拥有克服困难的决心,让孩子们变得自强。一些挫折也会很好的去教育孩子们,给孩子们一些人生启示,让孩子们更好的成长和面对以后的生活。能够做到这些,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想必会更加的健康和快乐。能够使孩子们的心里成长更加的健康和良好。

三、总结

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议范文2

关键词:心理素质心理问题亟待解决建议重要性顺利开展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问题日趋复杂、信息量超负、就业压力逐年增加、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今天,要想生存,要想成功,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素质。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他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重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地说,我国是从九十年代开始重视,在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努力下,本世纪初开始大面积推广和应用,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大量相关内容出现在基础教育课程之中,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交流,沟通和总结。

一、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与发达地区相比有明显差异

教育部1999年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02年9月26日又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在这两个重要文件的指导下,各省市都制订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安排意见和实施方案。笔者也是实施方案的受益者,曾参加市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在与几位教授及学员的交流过程中,不管从哪方面讲,我们都感受到有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地区之间、农村与城市,特别是欠发达农村地区,可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当然,与发达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就心理健康教育而言,说他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并不为过,可他并不需要庞大的物质做基础。在教育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资源通过专题培训、网络媒体传输、继续教育都能展示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如何利用资源,不断创新;如何做中小学生心灵的守护神,使他们健康成长;如何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这就是我们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问题。

2、部分农村孩子的现状令人担忧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使广大农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部分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令人担忧。首先,数千万农民工远离家乡进城务工,把孩子丢在家中,有的是父母一方在家照顾,有的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有的是托给亲戚朋友,还有的干脆在外租房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由于亲情的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到位,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其次,中国的离婚率近年来是不断攀升,有些家长无视亲情,无视责任,无视孩子的健康成长,也跟着去赶赶“时髦”。情况稍好的是其中一方负起照顾孩子的责任,更值得谴责的是双方各奔东西,将孩子丢给长辈,任其发展。再次,部分家长根本不懂得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夫妻之间貌合神离,关系紧张,经常斗嘴,甚至大打出手,还把不良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除此之外,农村家庭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还较多,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无论以上那种情况,对孩子稚嫩的心理都有着极其沉重的影响。一位美国学者对一万多名肤色不同、经济条件各异的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孩子们对父母和家庭的要求放在首位的并非是经济、物质条件。他们对吃的、穿的、用的和玩的东西似乎都不大在意,相反,却很关注自己的家庭精神生活。事实也证明:学校中的学困生大部分也来自这些家庭,部分教师无奈之下,采取“高压”政策,不注重心理疏导,学困生也就变成辍学生了。

3、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就是一个大熔炉。有些人认为:青少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受社会影响不大。其实不然,人的心理乃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青少年自出生之日起就受到社会各种因素影响,使他们逐渐形成理想、信念、世界观、需要、动机、兴趣和态度等心理品质。社会意识形态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通过社会信息作为媒介的,健康的社会信息,有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不健康的社会信息,则会造成种种危害。在广大农村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影响青少年的不良因素比比皆是,如封建迷信、重男轻女、坑蒙拐骗、打架斗殴、不良传媒、黄色文化、赌博、网络陷阱、上学不如打工挣钱等不良因素一直在向学校教育发起挑战,也正在侵蚀青少年的心灵。

4、家长和学校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

经济欠发达的大部分农村家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仅是不够,而且是严重缺乏。他们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一切教育责任都是学校的。我们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持这种观点占到了40%以上。一方面我们为农村家庭教育的薄弱感到无奈;另一方面我们感受到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学校的确应担当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那么,学校在这方面究竟做得如何?事实上,每年相关文件来了一大堆,而迅速被锁进档案柜的居多。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一切都要服务于“分数”。因此,部分教师甚至是领导把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形势教育”,会浪费师生大量时间,于是随便走走过场,也就不了了之。却没认识到做好这项教育正是在为自己的教学效果打下坚实基础,为学生健康成长铺平道路。

5、学校硬件设施满足不了当前的

需要

按上级文件的要求,各所中小学必须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有专职或兼职辅导教师为学生服务。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建立心理咨询室,必要时要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据了解,我所在的地区能达到第一项要求的都为数不多。要么是一无所有;要么是挂牌不“营业”。

当然,这里面的确有些客观原因存在,一是经费不足;二是校舍不够;三是缺少师资。但笔者认为,这些困难并不能阻碍我们对学生心灵的呵护。

7、师资力量力量薄弱是影响心理

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

毋庸置疑,农村中小学无论是师资配备,还是整体素质,都与城市中小学有一定的差距。他们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参加专题培训的机会很少,加之部分教师不注重学习,一年到头办公桌上只有两本书,一是教本,二是教参。或是不注重研究教材,无法进行学科渗透。另外,受编制限制,基本不可能给学校配备专职教师。这些现实问题都严重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7、极度的保护,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1—2个子女,由于数量稀少,呵护的“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为了保护孩子,他们的部分好奇心被扼杀,家长一再迁就,缺少挫折教育,缺乏体验,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随之减弱,同时,学校在“安全”的压力下,还敢做什么?教育方式就转变成“捆在教室,磨破嘴皮”。让他们接受的是理论,缺少的是体验,是一种内化的过程。想想当年的我们,学校一年四季都有野外活动,在活动中提高了能力,强化了心理素质。看看现在,还有几所学校敢开展野外活动。由于他们缺少体验的过程,往往在遇事后走极端。因此,笔者认为:极度的保护等于“自杀”。值得说明的是,我们并非否定安全的重要,而是呼吁上级有关部门和广大同仁如何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议范文3

基于以上理由与认识,我们不难看出,事实上在广大中小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在应试教育赛道上疯狂奔跑时的一个小小摆件,可谓之“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关于这一点,在今年4月19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做客人民网,以《复旦投毒案:知识与德性的错位》为题与网友交流中指出“现在我们进行心理或其他教育的时候,往往是知识化、积累化,让学生记住知识点、要点,没有真正让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懂得用这些知识来让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心,这种教育实际上在整个教育中非常普遍。”

要摆脱心理健康教育摆设化的窘境,道路是什么呢?

1. 对中小学教育特别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顶层设计。从教育主管部门而言,就是以人才成长规律为抓手,深刻而沉重地思考――今日中小学教育之“缺”,乃20年后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人才之“短”。查漏补缺,以学校教育为阵地,完善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功能,在学校教育现有的招生功能、培养功能的基础上,拓展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功能。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一套与2012年修订版《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相适应的操作性强、适应性强、针对性强、实践性强、责任明确、分工细致的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达标检测评价系统。这样就能从制度设计上杜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走过场”“走形式”“摆件化”。

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议范文4

当前,家庭参与学校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家长是否有效地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教育,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就是围绕学生健康成长这一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协调好系统之间、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协调、同步、互补的关系,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开展家校合作,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最终使家庭教育再来支持和强化学校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补正。

一、存在问题分析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有不断向家庭延伸,从而调动家庭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才能获取最大的教育影响力。但现实情况是,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十分艰难,家校携手致力于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重重障碍。

1.家庭方面的缺陷

(1)家长参与意识缺乏

不少家长认为教育学生的责任在学校和老师,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也负有责任和义务。这些家长把家庭和学校的性质和功能绝对化、片面化了,完全割裂了两者在教育方面的连接性和统一性。很多家长与学校合作也是仅限于孩子的学习方面。在他们心中,成绩是一切,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则往往是忽视了或置之不理。

(2)缺少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有些家长也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不具备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不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技巧,因此就不能正确有效地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谈不上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有时甚至由于家长采取的方式不当,而使子女在不良心理中越陷越深。

(3)家庭教育环境本身的缺陷

除了受自身水平的限制,家长不能主动、正确地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家长自身的言行、所采取的一些不当的教育方法(如专制教育、棍棒教育)以及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如父母的消极情绪和心理障碍)也会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冷漠、忽视、敌意或吝于表达关爱的情感,会使子女在情感发展上充满焦虑和不安全感,对他人易生敌意,易于侵犯攻击他人,自我控制力及社会适应力均很差。他们在家里也会表现出冷漠、戒备的态度。

2.学校方面的问题

(1)认识错位

如今,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处于发展、推进阶段,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多年来应试教育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学校和家长一样都将眼光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上,学习成绩好坏几乎成了衡量学生好坏的惟一标准,升学率的高低也成了衡量一个学校或老师教学质量的惟一准绳。因此,学校开展家校合作的内容也多限于学生的学习方面。

(2)形式单调

有些学校虽然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更多的是学校单方面进行,把学校当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权威,完全忽视了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和特有的优势。

一些学校开展了家校合作,但更多的是流于形式、摆摆样子,随意性强,计划性和连续性很差,起不到实质性作用。很多学校缺乏家校合作的整体性计划,没有从制度上加以保证,只是在一个学期里,抽几个时间段开展一些粗浅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家校合作(如印一些传单让学生带回家,请家长来校与孩子一起做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亲子活动),其他时间则偃旗息鼓了。这种合作形式只是把家长当成教育的对象或老师的助手。合作中,学校习惯于向家长灌输教育思想,没有把他们当成平等的合作伙伴。这种单通道的合作方式很难收到明显的效果。

(3)师资匮乏

家校要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一支专业基础知识过硬、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质量关系到合作的效果和教育的质量。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无论从规模还是业务水平,都不能与现实的需求相适应。有的教师尽管接受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训练,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由于教育教学经验不足,根本无法深入学生的实际;有的教师仓促上阵,缺乏科学的基础知识,容易误导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有的只是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这种重知识轻体验的心理教育方式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此外,部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令人堪忧,无论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还是教师平常采取的教育方式,都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二、期待与建议

1.统一认识

理念的一致性是家校合作的基础。家长和学校都应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中介,是个体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双方应把关注的焦点从仅仅局限于智育层面扩大到素质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一方面,家长应认识到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只有积极地与学校合作,才能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认识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优势,是学校所无法替代的。

2.多途径沟通

合作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学校和家长应通过灵活多样的交流渠道,真诚沟通,共享信息,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美国新泽西州矿山学校采用一种称为“星期五文件夹”的家校联系方式,文件夹内除了装有“教师――家庭交流表”和一些帮助家长辅导孩子作业的资料和技巧等东西外,还有一些激发孩子好奇心、自信心、学会如何学习等的诀窍。这种简单但有实效的方式在美国已逐步推广。家庭和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开放教学日等双向交流活动,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现时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共同协商解决的办法。

3.优势互补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亲密,相互之间情感的感染性就越强,感化作用也越大。父母在爱中有效地对孩子进行熏陶、引导,能更有效地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孩子也会因为父母的慈爱和家庭的温暖而更易接受父母积极情感感染的影响。另外,孩子与父母朝夕相处,相对教师而言,家长对子女了解最细致,他们更易了解子女的心理发展水平,更易发现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同时,家庭中很多生活细节可以当作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家长能够就地取材地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孩子站在镜子面前照来照去,对自己的长相很不满意,老觉得自己丑。家长看到这种情况,要及时地跟孩子讲外貌只是外在的东西,人更重要的是要有内在美,让孩子学会接受自己,而不盲目地自卑。这种随机教育方式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容易被孩子接受。

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和心理机能健康发展的一类教育活动。教师相对家长而言,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因此教师能更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所固有的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无法比拟的,这些性质决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此外,学校是同龄人聚集的场所,由于同伴在年龄、性格、兴趣等方面的相似性,他们更易于交往,乐于交往,更容易营造一种健康活泼、引人奋发向上的群体氛围。

4.提高双方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需要有相应素质的合作队伍,学校应充分发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利用自己的优势帮助家长走出教育理念上重智育、轻心育的误区,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家长进行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努力提高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家长之间处境比较类似,家长本身更具说服力,因此在家长教育方面,有时候可以让水平比较高、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比较丰富的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一定成绩的家长给其他家长开讲座,交流经验,这比单纯地由学校进行讲授效果更好。

同时,学校还要为教师补上家校合作的有关理论和技能,如提高教师对合作重要性的认识,掌握培训方法等。同时还应组织全体教师进修和专业培训,不断地提高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议范文5

(一)有的独生子女娇气任性,或以自我为中心,或张扬个性,不善于团结协作,不关心集体,不关心他人,自私,怕脏怕累不爱劳动,比吃、比穿,生活自理能力差,受不得一点批评或挫折。

(二)离婚家庭和父母不和的家庭子女存在自卑、孤僻、烦躁、焦虑、抑郁、敏感、叛逆、捣乱等特点。

(三)留守家庭或外来工家庭,对孩子教育不够,孩子存在厌学、贪玩、说谎、迷恋电子游戏等不良习惯。

(四)有的青少年迷恋网络,喜欢看电视、玩游戏,上网聊QQ,泡网吧,不喜欢纸质阅读;浮躁,喜欢追星。导致部分青少年未能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的不良后果

这些不良的心理和行为既阻碍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也使很多家庭幸福感缺失。他们走上社会没有健康的人格心理去面对社会,甚至因荒废学业而没能学到谋生的基本技能,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引发更多社会问题。

三、从深层次分析有以下原因

(一)社会层面原因:青少年对于形象、有趣、富于变化的电视节目和网络游戏爱好要高于对课外书籍的阅读;青少年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对鱼龙混杂的电视节目和瞬息万变的网络信息良莠不分,盲目模仿;家长不懂指导孩子绿色上网;一些书商、网吧老板、娱乐场所老板、影视制作人唯利是图,非法营运或传播不健康的图书、音像制品,青少年接触不健康的图书、音像、网站之后心灵受到腐蚀,难以自拔。

(二)家庭层面原因:家长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不懂得与时俱进学习家庭教育方法,没有认识到孩子心理素质培养和人格健全教育对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家长未能科学指导孩子阅读优秀课外书籍,有些家长要求孩子读书,自己却在打麻将,更不会主动对孩子的阅读进行有效指导;家长为谋生既无时间、无精力、管不了或不懂管孩子。进城务工的家长,其职业和生活方式,又难以在人格塑造方面在孩子面前起示范作用;一些闹离婚的父母,有的为了让孩子当盟军,争取抚养权,于是互相指责、攻击,破坏对方形象,伤害了孩子童真心灵;有的为了推卸责任,对孩子思想、生活、学习疏于关心照顾,放任自流,导致孩子孤独无助、叛逆;或者离婚后有补偿心理,随便满足孩子无理要求,造成任性放纵。在失去家庭道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融入到人群中,难以与同龄人融洽相处,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三)学校层面的原因:其一,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是专业教师奇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专职心理教师配备不齐或没法开足课时;我市学前教育和小学阶段均没有统一规范的心理教材和读本,教师要上心理辅导课只能搜集资料设计课例,心理教育不科学系统,效果差。其二,不论是过去还是新课改推行多年的今天,教师中片面追求分数、升学率,忽视学生身心健康的老师大有人在;一些老师对待学困生、行为偏差生的一些行为现象,没有深入分析心理成因和寻求疏导转化的对策,也没有和家长沟通达成共识和争取教育合力,而是厌烦、批评或迁怒家长,甚至放弃教育;一些教师不善于自身身心调适,某个阶段身体或心理状况不佳,容易让情绪流露在学生面前,造成师源性心理伤害。

(四)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层面原因:有的区县教育部门没有意识到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应“防重于治”,缺乏前瞻性、可行性的科学规划,心育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一,各区县教育局至今未按省市要求相应成立区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或分管的副局长、德育股长对心理教育工作业务不熟悉,能做到管一行、爱一行、钻研一行的很少,更谈不少与时俱进主动学习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其二,各区县对上级教育部门的心育文件虽上传下达,却未能制订出适合区域实际的工作方案,未发挥指导、跟踪、评价、督促作用。对教师心理教育培训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与行动,如:周泓用赏识教育把耳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留美博士生,2005年前后,有些区县就轰轰烈烈地推广赏识教育;2009年教育部出台文件说班主任有批评学生的权利,有些区县就红红火火大谈挫折教育和惩罚教育……对多元化的教育观念未能以科学、客观、批判的态度有选择接受,而是跟风走,未能科学规划指导区域的心理教育。其三,面上普及型的心理培训缺乏互动、交流、研讨,难以解决教育实践中层出不穷的学生问题。

(五)政府层面原因:其一,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是破解问题难题的首要工作,但相关科研经费的投入却受到限制。如果政府加大对预防性、发展性心理专题活动或者课题研究的投入,更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更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其二,政府层面对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社区的建设力度不够。阅读关系到青少年的心灵成长,优秀读物能陶冶人的高尚情操,但政府层面对培植书香家庭、书香社区、书香校园的力度和投入不够,一些好的经验做法未得到重视推广,未能形成“书香汕头”的大气候,也就未能把广大青少年引导到知书达理的正道上。

四、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会氛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仅靠学校心理专业教师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师长,应从家庭源头抓起,从幼儿开始就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系统工程,探索创新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以政府重视投入(出台文件,投入经费、人力,提供活动场地),专家出谋献策形成方案,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全员参与形成合力,全面铺开,全程实施,构建“汕头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工作模式”,才能扎实做好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这项任重道远的“心灵工程”。

(二)成立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组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成员由心理专家、中小学心理教师、优秀班主任、教子有方的家长、热心人士组成;以邀请专家开心理讲座,家长学校经验交流等形式,让广大家长深入、全面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技能与方法,自觉地在家庭生活中渗透心育,当孩子的“心理保健师”; 以“预防性和发展性”为主,以“补救型和矫治型”为辅的心理教育模式,识别心理异常并及时寻求帮助;委托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培训心理健康教育骨干。

(三)各区县政府加大对心理教育培训的财政投入。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人格是否健全、心理教育水平高低,关系着全体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取得高成效,应单列增加资金投入,征求广大家长、教师意见,请教专家,制订培训计划,列入资金投入预算并在区县教育信息网公示,接收群众监督。培训计划应包括定期经验交流,专题研讨、案例反思、专题活动、专家讲座和学校公开课,家长关于子女心理教育的咨询活动,家长学校讲座等。学校、社区、妇联如计划开展家庭教育研究或青少年心理健康课题研究或专题活动,政府应拨出专项资金扶助,尽快探索出科学高效的汕头特色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为全市提供科学高效、可操作性强的工作经验,让科研成果尽快得到推广,让更多家庭、学校、社区得益,造福广大青少年。

(四)举办“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论坛”征文比赛。发动广大教师、家长、各界人士关心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广泛征集意见、建议、经验,由政府部门出资,择优结集出版,赠阅家庭、学校、社区。奖励科学建言献策者。

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议范文6

事实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程度。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中、小学中,有 15%-20%的学生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中的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等缺点或弱点……所有这些,正是学校德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原因分析]

一、来自社会方面的

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如做事凭关系、熟人好办事、“非礼”事不成……给认知能力还较弱的孩子心灵留下灰色阴影。再如有些福利待遇好的单位,即使是有学历有能力的研究生也进不了,而水平、能力平平的大专生甚至中专生却能进。原因非它,只因他们具有“良好”的社会关系。所以有句老话:“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还有一个时期社会上流行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虽然这些现象不是主流,但会在某种程度上侵蚀着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来自学生家庭方面的

父母不和,常吵架、闹离婚,没有和谐安宁的家庭氛围,孩子得不到家庭温暖,感到苦恼,感到自卑,自我评价较低。

家庭对子女过分溺爱,子女做错了事,家长还为他们护短,孩子自小养成“骄”、“娇”二气。

三、来自学校方面的

大多数小学对教师的评估指标中,没有加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关的内容,评价教师工作的指标仍然是一些机械的指标:学生成绩、备课笔记、班级管理等,却没有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的指标。

在某些小学,班级纪律是学校常规管理的最主要指标,制定了较为苛刻的检查细则,全然不顾低龄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孩子们下课奔跑,要扣班级积分;做早操讲话,要扣班级积分;至于早晨忘了戴红领巾,当然也要给扣分。班级给扣了分,班主任势必要发脾气,“肇事者”当然就成为全班痛恨的人,因为“他给全班丢了脸”。有的孩子在学校门口想起忘带了小东西,脸都吓白了。孩子们在如此苛刻的要求中,如何做到心情开朗、热爱学习、热爱学校?有些孩子就会因此产生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是关注学生“灵魂”的教育,而德育工作应该是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石的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单独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成立的,它融合在学科教育、人生教育、社会教育、自然教育以及美学教育中。归根结底,“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到学校德育工作的各个环节。

[对策研究]

一、要给学生发言的机会,不要居高临下

有些教师一般都习惯于居高临下地对孩子发出指示和批评,要求孩子一切服从他们,这样就压抑了孩子的勃勃生机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给孩子以发言权,是对青少年人格和思想的尊重。另外,在孩子发言时,一要耐心听,二不要随意指责和评论,三要做出积极反应,用建议性语言代替指令性语言。这样可以让孩子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就能主动积极地和老师交流。

很多情况下,孩子是愿意和教师交流的,只是有些老师一味地老于事故地训斥孩子,导致孩子与老师交流的愿望一次次减弱,最终因没有从老师那里得到可行的、符合自己心理的建议而消亡,并渐渐产生抵触情绪,导致产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障碍。

二、要注意批评策略,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古人尚能在此认识,何况今人呢?做教师和家长的谁能说自己从未犯过错误。所以要容许孩子犯错误。犯错误说明孩子在探索,在创新,自有他自己的道理,家长和教师一定要耐心搞清错误原因,适时、适度地给予批评指导,这样孩子才会在错误中成长。而批评也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家长和教师应学会和掌握批评的技巧:一要分清场合,不要当着亲友同学的面批评他;二要注意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不要翻旧账;三要注意措辞,不可用有伤孩子自尊的语句。特别应注意在孩子情绪激动时,还需要给予适当的冷处理。

三、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不要忽视榜样的力量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心理应对策略,如学习的方法与技巧,男女同学相处与交往的艺术,如何向教师请教的艺术,如何委婉地向家长提出合理要求的艺术,拒绝不合理要求的技巧等。传授给学生一些如何克服孤独心理、如何减轻心理压力、如何摆脱焦虑情绪困扰的方法等等。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利用小学生的模仿特点,让他们通过榜样行为的观察,使自身受到强化,模仿榜样的言行,从而实现受教育的目的。学习者只要观察到榜样的反应,即使自己未直接受到强化,也未进行实际练习,也能形成某些相应的行为。儿童通过观察也能给自己确定某种规范。班杜拉把这种在榜样示范下形成的新行为称为替代性反应的形成,因为这是个体通过观察使榜样的行为通过替代而内化成了自己的行为。这种方法经常被我们教师广泛地运用于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