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康复护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康复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康复护理

幼儿康复护理范文1

【关键词】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微生态疗法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09-1339-0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AAD)是指应用抗生素后继发的腹泻。按AAD的病情程度不同分为抗生素相关性单纯腹泻、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伪膜性结肠炎(PMC)、抗生素相关性出血性结肠炎(AAHC)。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滥用,AAD日益增多,已占药物性腹泻的25%[1]。由于婴幼儿所特有的免疫特点和解剖生理特点,对病原的易感性和感染后临床表现的非特异性,加上病原学诊断的滞后性和假阴性存在从而更易导致AAD。婴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最迅速阶段,腹泻直接影响他们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不利于生长发育。由于腹泻损失大量水分及电解质,还会引起婴幼儿脱水,酸中毒,低血钾,低血钙,代谢紊乱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采用综合治疗配合专科护理取得一定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05年1月~2007年10月在本院住院的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100例,男53例,女47例。临床主要表现为稀便或水样便,少数为黏液脓血样便,部分患儿合并水电解质紊乱,白色念珠菌性口腔炎。腹泻症状出现于抗生素使用后3~7天,平均5天;腹泻持续时间3~12天,平均7天。患者粪便常规镜检:白细胞增多。大便培养主要为大肠杆菌、假单胞菌、变形杆菌等,大便检查球/杆比例失调。

2 治疗

2.1 停药:立即停用或改用其他AAD危险性小的抗生素,轻型患者一般在停用相关抗生素后很快恢复。

2.2 采用微生态疗法治疗:(1)整肠生:0.5 g,3次/天,餐后口服,连续治疗>5 d。(2)妈咪爱散剂,1 g(袋)含活菌1.5亿,每次1/3袋,1日3次,温开水喂服,治疗时间同抗生素使用时间。单纯腹泻者给PPA、黄连素等止泻剂。大便培养为念珠球菌感染者,可口服制霉菌素。

2.3 营养支持治疗:补液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3 临床护理

3.1 高度重视,严密观察:对使用或合并使用抗生素的婴幼儿应高度重视,严密观察,患儿如出现腹泻,护士应密切观察和记录大便的次数、量、颜色、性状及气味。并留取标本送检,及早做出诊断,及时治疗。

3.2 准确记录出入量:腹泻患者早期禁食,因此应注意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严格执行医嘱,补足所需的液体量,防止脱水。

3.3 调整及控制饮食:提倡母乳喂养,合理喂养。母乳喂养的母亲在婴儿腹泻期间饮食要清淡,给予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进食高糖、高渗性等食物。适当减少哺乳次数或延长两次哺乳之间的时间,给予消化道适当休息,减轻其负担。人工喂养的婴儿应吃脱脂奶粉。腹泻较重者,要减少奶量并用温开水稀释。

3.4 做好肛周皮肤护理:要及时更换尿布。由于腹泻造成肛周皮肤发红、糜烂、湿疹和溃疡,每次大便后应及时用温水清洗或用消毒湿巾擦洗干净,以减少消化酶对肛周皮肤的腐蚀。擦洗时,动作应轻柔,避免用力擦洗造成对皮肤的机械性刺激,擦洗完毕涂护臀霜或香油等防湿乳剂。皮肤糜烂时,给予烤灯照射。

3.5 注意喂养卫生:治疗期间生蔬菜要少吃,水果必须经过消毒剂清洗再吃。对人工喂养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牛奶、奶具必须严格消毒。每日口服少量富含乳酸杆菌的新鲜酸奶可促进恢复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坚持少量多餐,不要过饱或打乱饮食规律。

3.6 注意腹部保暖,以免受凉后肠蠕动更快而加重腹泻。

4 结果

4.1 疗效标准:根据卫生部《新药(西药)疗程研究指导原则》制定以下标准[3]:(1)痊愈:大便次数恢复正常(每日≤2次),粪便性状正常(成形、软便),排便无不适感,无里急后重及腹痛,大便常规检查正常,化验大便球/杆比例正常,细菌培养菌群失调纠正。(2)有效:上述指标好转,但未完全恢复正常。(3)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改善或症状加重。

4.2 治疗结果:治疗100例,痊愈69例,有效18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87%。

5 讨论

近年来,我国AAD 的发病率一般在1.99%~23.70%。其中,由于临床上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联合用药,用药疗程长,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是AAD发生的主要原因。

微生态疗法是近年来治疗婴幼儿AAD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它是根据微生态学原理,采用对宿主有益无害的正常微生物群成员或其促进物质制成的生态制剂,具有调整肠道菌群失调,拮抗致病菌。减少肠源性毒素产生和吸收,改善微生态平衡的作用。对急慢性腹泻和抗生素引起的肠道失调等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5]。整肠生为地衣芽胞杆菌活菌制剂,进入肠道后主要以生物夺氧方式发挥作用,同时在其生长代谢中能产生多种抗菌活性物质,如短杆菌肽、枯草杆菌素、制霉菌素和头孢菌素C等,对肠道致病菌和内源性感染的条件致病菌具有直接拮抗作用。妈咪爱散剂每克含有1.5亿个活菌,主要由粪链球菌和枯草杆菌活菌组成,服用后迅速开始繁殖,其中粪链球菌能在肠道内迅速定植,繁殖能力强,消耗氧和过氧化氢,制造厌氧环境,促进以双歧杆菌为主的厌氧菌生长,重建肠道菌屏障,能有效抑制肠道内有毒菌株,帮助有益菌的增殖,同时该药在肠道内产生消化酶分解糖、脂肪和蛋白质,从而促进消化功能,能调理失衡的菌群。

本研究采用微生态疗法是通过改善肠道黏膜表面的微生态平衡,直接补充有益菌或促进原生菌生长,抑制外生菌的侵袭,改善微环境,并激发机体免疫活性等。同时妈咪爱散剂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都是婴幼儿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可增加机体抗病力及免疫力,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研究表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并不能减少婴幼儿AAD的发生。临床上应提高对AAD的认识,及时诊断,合理选择和使用抗生素,严格控制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减少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及时正确治疗,停用耐药抗生素,换用敏感抗生素,采用肠道微生态制剂,加强支持治疗配合专科护理后大多患儿会迅速好转,预后较好。

参考文献:

[1] 张小莉,张香莲,张 青,等.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6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10.

[3] 李 毅.儿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19 .

幼儿康复护理范文2

[关键词] 小儿脑瘫;康复护理;效果评价;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3(a)-0111-02

脑瘫,又称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是指出生前至生后1个月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以脑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久的、不可逆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1]。其致病因素有早产、产伤、窒息、核黄疸、宫内感染、环境污染、高龄产妇等,其中产时和新生儿时期的因素是导致脑瘫的主要因素[2-3]。常合并有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我国统计资料表明,脑瘫的发病率高达4%[4]。如果小儿脑瘫不能及时进行诊治,有可能造成小儿终身残疾。鉴于此,本研究对本院脑康复科2011年4月~2012年9月收治的580例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科2011年4月~2012年9月收治580例脑瘫患儿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符合全国脑瘫研讨会指定的诊断分型标准[5],其中,男302例,女278例,年龄 ≤1岁151例,2~3岁230例,4~6岁199例;痉挛型116例,手足徐动型89例,肌张力低下型107例,共济失调型98例,混合型36例,强直型71例,震颤型63例。伴语言障碍45例,听力障碍58例,视力障碍29例,口面功能障碍27例,精神发育迟滞者52例,有癫痫发作者99例。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康复护理 (1)家长的心理护理:医护人员要科学引导,多与患儿家长沟通,帮助家长克服不良心理反应,消除患儿家长的悲观情绪和焦虑心理,讲解小儿脑瘫的相关知识,介绍小儿的神经发育特点。患儿年龄越小,脑的可塑性越大,治疗效果越好(6个月干预为早期,3个月干预为超早期),鼓励家长树立康复治疗的信心。(2)患儿的心理护理:脑瘫患儿由于肢体运动、语言表达障碍,常出现情绪障碍、行为异常及性格变异等,1岁以内的脑瘫患儿常表现为烦躁、易受惊吓、凝视或斜视等异于正常婴儿的表现。家属和护理人员,特别是母亲,通过安抚性的动作加以引导患儿,使患儿的心理有一个良性的生活状态,配合治疗[6]。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案,给予正确的心理疏导,克服智能缺陷,以适应社会,快乐生活。

1.2.2 进食护理 (1)充足营养:婴儿期鼓励母乳喂养,如果母乳不足,应采用合理的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幼儿期应及时添加辅食,以保证各种营养补充,需要供给高热量、高蛋白及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2)进食:患儿取半坐位,患儿的头部放在护理者的胳膊上,头稍前驱,背部伸直,双侧肩膀内收,髋关节屈曲成直角,略分开,膝关节屈曲后略高于髋关节,足底有所支撑。(3)进食训练:脑瘫患儿进食用汤匙,最好选用边圆、平浅、柄长且粗的较易握拿。如果患儿的握拿能力不够好,可以加一个套子能将汤匙套在患儿手上,协助其正确握拿,为了帮助患儿进食,可以先帮助患儿控制肩膀,协助其肩部外旋,使大拇指外转,将食物送入口中[7]。进食时在矫正异常姿势的同时,要对张口、吸吮、咀嚼、咽下等动作进行协调,对有吞咽困难的患儿喂养时要耐心,给易于咽下的食物,每一勺食物不宜过多,必要时可用手指向下清扫食管帮助吞咽,若勺子被咬住,不要用力拉出,应等患儿自行放松。

1.2.3 日常生活护理 护理人员还需要了解患儿脑瘫的类型,熟悉其功能障碍的特点,运用正确方法指导及帮助患儿克服肢体活动障碍,完成穿衣、脱衣、进食、洗漱、如厕、洗浴等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护理要注意治疗性的保持,包括睡眠、跪位、站立、行走、抱位。护理人员需掌握各型脑瘫不同治疗性的要点与技巧。应采取一切可行的方法来提高患儿生活自理能力和技巧,让患儿通过在他人指导下反复练习、模仿和逐步学习,最大程度地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感知、认知能力,培养其学习与社会交往能力。

1.2.4 语言康复护理 目的是提高患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8]。脑瘫患儿的语言训练应尽早开始,一般训练方式采取一对一与集体训练相结合,专业训练与家庭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护理人员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患儿在任何时间、任何环境下逐步确立语言表达的意识,具体包括日常生活交流能力的训练、呼吸训练、嘴的运动训练等,训练频率越高,时间越长,效果会越好。

1.2.5 肢体康复护理 采取推、拿、揉、拍、扣、捏、抹等为主的推拿按摩手法,疏通经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以随症施术为主,综合应用Bobath、Vojta及上田法。注意整体按摩与局部按摩相结合,头颈部重于醒脑开窍提神,四肢躯干重于缓解肌张力,提高肌力,纠正异常姿势,上肢侧重于松解肌群,同时固定关节做前臂的外展外旋动作,下肢侧重于松解内收肌群,做曲膝分髋动作,按摩时间为每个穴位2 min,共20~30 min,每日1次,20 d为1个疗程。

1.2.6 药物治疗 给予脑活素、胞二磷胆碱、脑复康、神经节苷酯等药物静脉输入,10~15 d,共3~6个疗程,有癫痫发作者给予抗癫痫治疗。

1.3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瘫痪肢体功能基本恢复,与同龄儿的智力运动、语言能力无差异。显效:瘫痪肢体部分恢复,智力明显提高,生活能力大幅度提高。有效:瘫痪肢体功能部分恢复,智力有一定提高,生活能力有所改善。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变[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各年龄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927,P = 0.039 < 0.05)。见表1。

3 讨论

根据不同病因、受累部位和程度,小儿脑瘫的临床表现有很大差异,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异常高或痉挛、不随意运动和共济失调、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生长发育迟缓,另外可伴有视力、听力障碍、流延、吞咽困难、有的伴有癫痫等。脑瘫是一种终生性残疾,是当今世界上疑难杂症之一。本观察结果显示,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因为年龄小,脑损伤处于恢复阶段,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尚未固定,早期治疗可以使受损伤脑组织功能得到恢复,减少细胞死亡,及时促进神经细胞的轴突和树突建立联系,恢复兴奋传递,起到代偿作用。功能训练可提高相对无效或新形成的轴突和树突功能,在治疗过程中尤为重要。脑瘫的康复治疗需要很长时间,甚至终身,因此,家长的全力配合很关键。教会家长康复训练,不仅使患儿家庭减少了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使脑瘫患儿提高了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树春. 小儿脑性瘫痪[M].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

[2] 付德学. 围产期卫生保健与大脑瘫痪[J]. 国外医学:社会学分册,2005,8(1):38-40.

[3] 任绍玲. 小儿脑性瘫痪的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2010,16(1):62-63.

[4] 田小平,赵旭. 传统康复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概况[J]. 甘肃中医,2011,19(1):76.

[5] 林庆. 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 中华儿科杂志,2009,43(4):1262.

[6] 王春,赵油,张琴,等. 小儿脑瘫康复护理及疗效评价[J]. 中医药导报,2009,15(5):70-71.

[7] 李林. 小儿脑性瘫痪的摄食动作训练[J]. 现代康复,2009,5(8):74-75.

幼儿康复护理范文3

    1 基本资料分析

    1.1 临床资料本组105例患儿中,男童67例,女童38例,年龄5个月~14岁,其中婴幼儿64例,学龄前儿童26例,学龄儿童15例;烧伤面积2% ~100% ;致伤原因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热液烫伤68例,火焰烧伤22例,电击烧伤9例,鞭炮烧伤6例。

    1.2 临床表现1.2.1 产生分离性焦虑。

    30.4%的烧伤患儿出现分离性焦虑,主要原因是其接受治疗时与家人分离,表现为哭闹、烦躁不安,拒绝与陌生人接触,用语言及行为攻击陌生人等。

    感丧失。

    36.1% 的烧伤患儿控制感丧失,这是因为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而产生的,表现为反抗、拒绝接受任何治疗护理以及退化性行为等。

    1.2.3 产生恐惧。

    96.7% 的烧伤患儿出现恐惧,因为创伤及治疗过程中的疼痛经历记忆犹新,对康复锻炼可能产生的疼痛产生恐惧。婴幼儿表现为大声哭泣,尖叫、烦躁;学龄前儿童会出现骂人、打人行为;学龄儿童表现为肌肉僵硬、咬紧牙关或较少有肢体语言的反抗,但可从对疼痛的描述或轻微的行为对抗中进行评估。

    1.3 分析方法采用家长访谈、调查及行为观察法, 对患儿情况进行分析。内容包括患儿一般情况,正常的应对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睡眠、饮食、排泄等;系统功能发育情况,精神状态,性格、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爱好及对烧伤的了解等主要心理问题,针对不同年龄段患儿,采用针对性的护理和相应的健康教育,观察效果。

    2 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康复及健康教育的措施

    2.1 通过了解,接近患儿医务人员应主动向患儿家属了解患儿的日常饮食、起居、生活习惯、性格、爱好,日常惯用词法、表达需要及需求的特殊方式,建立相关患儿资料档案。

    2.2 爱护、体贴烧伤患儿医护人员应运用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方式,与烧伤患儿建立信任关系,保护患儿自尊心,尊重烧伤患儿的人格,重视与患儿的情感交流。切忌训斥、恐吓或强迫患儿。对婴幼儿以非语言交流方式为主,如抚摸患儿身体,轻拍、哄逗,温柔的直视等。

    2.3 减少烧伤患儿与父母分离提倡人性化护理,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尽量允许烧伤患儿的家属陪护,放宽探视时间及次数,但要注意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4 及早进行肢体功能训练针对烧伤患儿控制感丧失的问题,在创面基本愈合、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及早进行患儿肢体的功能训练,防止关节功能障碍。

    2.5 将治疗融入烧伤患儿的生活医护人员应将治疗融入患儿的生活,鼓励患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多用患肢吃饭、喝水、做游戏、穿衣服、扣纽扣、玩玩具等。为烧伤患儿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庭式的就医环境,如利用温馨的墙纸、卡通玩具、轻音乐等对患儿增加各种感官刺激。护士穿着非白色的护士服,提供亲切、温柔的服务,减少烧伤患儿控制感的丧失。

    2.6 预防和减少身体伤害及疼痛因为烧伤患儿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耐受力、理解力差,在术后长期的功能锻炼中,不可避免的疼痛会引起患儿的恐惧心理。为了尽可能减轻或避免治疗操作及训练过程中的疼痛,医护人员应采用各种方法,转移患儿对疼痛的注意力。如对小于6个月的婴儿可用带声音或能动的玩具逗乐;大于6个月的婴儿让其看一些色彩鲜艳的图画;可利用幼儿模仿力强的特点,讲英雄的故事,鼓励其向英雄学习,还可用赞扬、鼓励等暗示语言增强其信心;对学龄儿童,可用看图书、看电视、听音乐等方式减轻其恐惧,预防和减轻他们身体的疼痛与不适。

    3 结果

    在心理干预组,86例患儿接受心理治疗后,其中79例无心理行为问题,7例仍有心理行为问题;在非干预组,19例患儿未接受心理干预,其中1例无心理行为问题,18例仍有心理行为问题。非干预组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高于干预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8.9,P<0.O1)。这表明健康教育能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4 健康教育

    促进烧伤患儿康复的体会加强心理护理对患者康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情绪与精神状态对伤残者的康复过程及转归的重要影响,在于它能决定约50%伤残者康复的成败。 烧伤患儿属于健康弱势群体, 一般病情较重,在康复期及早开始康复训练对恢复肢体及各项功能有显着益处。

    儿童大多不能很好地表达自身感受,所以要求护士及时评估患儿的心理反应,采用心理支持和护理干预,对患儿有耐心和爱心,同时应具备沉稳的心理素质,敏锐的观察能力,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操作技能。

    健康教育对患者康复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对康复治疗的理解和配合;②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减轻对陪护的依赖;③减轻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④提高护士的教学、授课、沟通和管理能力;⑤提高康复医生、康复治疗师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⑥为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在康复病房的开展提供全新的工作模式;⑦减少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

幼儿康复护理范文4

【摘要】小儿脑性瘫痪(cercbral palsy)是指由于胚胎形成缺陷或者妊娠到分娩,生后1个月以内的某种因素损害了未成熟的脑组织,导致运动障碍的器质性病变,是中枢神经系统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引起的运动和姿势紊乱,是广义的“脑机能障碍症候群”的一种病变。严重病例还伴有智力低下,抽搐及视、听或语言功能障碍【1】。我科自2009年9月至 2010年9月收治的300例脑瘫患儿在进行药物、针灸、按摩、功能训练等综合治疗的同时,配合康复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康复护理的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

【关键词】 小儿脑瘫;门诊康复

1 临床资料

我科共收治患儿共300例,其中男性196例,女性104例:年龄:4个月-9岁。进行药物、按摩、支具训练、针灸法、功能锻炼等治疗,加强了对患儿的日常生活康复护理。

2 一般护理

病室内光线应充足、温暖、安静,进行保护性隔离,室内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病房清洁,患儿病床应加防护设备,防止坠床。尽量减少探视人员,防止院内感染,各治疗室每天应按时进行空气和物体表面消毒。

3 日常生活护理

3.1注意脑瘫患儿的抱法 家长抱患儿时间不宜过长,头控制能力差而双手能抓握的患儿可令双手抓住家长的衣服,搭家长的肩。怀抱痉挛型下肢瘫痪患儿时,家长将一手托其臀部,一手扶其腰部,将患儿竖直抱怀中,将其两腿分开放于家长两侧髋部。怀抱软瘫患儿时,要使其背部依靠在家长胸前,以防日后发生脊柱后突或侧弯畸形。

3.2 脑瘫患儿的睡眠姿势 痉挛型脑瘫患儿多采取侧卧位,患儿手放于胸前。手足徐动型的患儿睡眠时紧张消失,在床上易多动,通常盖被子困难,可以穿长袖睡衣或在毛毯上系带子固定在床上。对于伸展型患儿可将患儿放在悬吊床上,悬吊床中间凹陷部应能够使他们躯干和四肢过度伸展。

3.3脑瘫患儿进食方法护理 正确的喂食方法是患儿语言发育的重要基础。患儿在母亲的怀里处于半卧位,将头部放于母亲身体前,这样患儿全身的肌张力可相对正常些。如果患儿已具有一定的头部控制能力和躯干直立能力,母亲可让患儿坐在自己的一条大腿上,使膝关节屈曲搁在母亲的另一条腿上。有利于正确姿势的发育。口腔闭合困难的患儿,可用食指与中指托住患儿下巴稍向上抬,使患儿的嘴闭合。如患儿含食物不吞咽,家长可用两手指刺激舌根促使他产生吞咽动作。

3.4脑瘫患儿的如厕护理 选用适合脑瘫患儿的便桶。脑瘫患儿的皮肤易过敏,要防止皮肤湿润,尿布湿的选择很重要,一定要选择柔软吸水的。脑瘫患儿便秘者较多,必须防止习惯性便秘,必要时找医生商量。当患儿脸红憋气,或仰卧位呈屈膝压腹样子,可短时间按压或揉腹部有助于排便。注意男孩比女孩子训练时间要长,白天比晚上易训练。

3.5 脑瘫患儿的日常姿势护理 正确的姿势相当于一种治疗,最好每40-60min变换一次姿势。错误的姿势有:仰卧位,头会习惯性歪向一侧;背呈反弓。侧卧位,背呈反弓。坐位:凳子太高时,脚踝僵直下垂。脑瘫患儿很不好的坐法就是跪坐。坐在学步车中的患儿会以脚尖踢地前行,这也是患儿很不好的动作之一。

3.5.1 正确的卧位姿势 不能保持坐位的脑瘫患儿往往长时间卧位姿势不当地躺在床上,这样会使肌张力强化。治疗师或家长要帮助患儿变化,白天尽量减少卧床时间。

3.5.2 侧卧位 适合各种脑瘫患儿。优点:(1)痉挛型患儿症状可有所改善。 (2)抑制了有ATNR异常姿势反射的患儿。(3)两手易伸向中线位。但有严重TLR异常姿势反射持续存在时,不宜长时间采取俯卧位。

3.5.3 正确的坐位姿势 家长可将患儿坐于自己的大腿之间,并用耻骨和小腹部顶住患儿的腰背部,患儿的髋部呈90度。

3.5.4正确的跪位姿势 双膝靠拢,大腿与小腿成直角,髋关节充分伸展。躯干与大腿呈一直线方可。最后要求达到独立地直跪。有了直跪的基础,进一步需要半跪的训练。

3.5.5正确的站立姿势 是正常行走的基础,一般小儿到了12月技能独立站立,主要还是训练髋骨伸展能力。再介绍一种髋部训练法。使患儿处于俯卧位,家长一手按住臀部,一手握膝部,将大腿缓缓上提,这样可使髋关节充分得到伸展。 3.6 脑瘫患儿的饮食与营养 脑瘫患儿大部分伴有咀嚼或吞咽障碍,饮食方面要注意: “鲜”、“细”、“烂”、“软”。少量多餐,每日1-2次淡盐水,以补充电解质。婴幼儿脑性瘫痪脑细胞的发育、修复离不开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

4 推拿按摩与功能训练结合法

推拿按摩与功能训练起辅助作用,针对不同局部表现采用轻揉、搓、捏、拍打等法,疏通经络,改善局部血循环,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增强肌肉活动,并贯穿于功能训练过程中。功能训练:按照正常儿童的运动发育规律,结合患儿实际运动能力及各个脑瘫儿的程度类型,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促进正常运动发育和平衡反射,抑制异常姿势及异常运动,增强肌力,降低肌张力。4个月~1.5岁的婴儿采用诱发带压迫刺激,诱发反射性翻身及腹爬,促进正常反射和运动,从而抑制异常反射和运动。

5认知训练和手功能训练

脑瘫儿常合并智力发育落后及手运动障碍,根据各个患儿智力水平,利用各种玩具、图片通过训练师反复教,训练手眼协调,双手协调,促进上肢功能发展及促进感知觉运动功能的发育,提高患儿生活自理能力,扩展认知,促进语言发育。

6理疗

根据各患儿不同病情,给予小脑循环刺激仪、肌肉痉挛仪、神经损伤仪治疗。

7健康教育

该病发病率高,对家庭和社会负面影响大必须加以预防,对家长的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做好产前保健,做好新生儿期的预防,做好脑性瘫痪儿的特殊教育,对他们进行一些特殊的教育和职业训练。

8 小结

脑性瘫痪的护理工作涉及的范围很广,脑瘫患儿需要经过长期、系统、正确的康复训练,才可能使其肢体功能恢复到最佳状态 。因为脑性瘫痪患儿的康复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短期住院治疗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许多治疗需要在家里完成,家长和医生密切配合,共同制定训练计划,在医生指导下纠正不合理的训练方法对患儿的康复是至关重要的。脑性瘫痪患儿的康复靠的是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给患儿进食、穿衣、睡眠、如厕、营养等方面,家长如果能够进行正确、良好的护理,对脑性瘫痪患儿的全面康复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康复护师指导下,采用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经过家长和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将会使脑瘫患儿的康复取得较佳效果,培养其克服困难的信心。

幼儿康复护理范文5

【关键词】治未病;中医;特色护理;护理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23―0094―01

“不治已病,治未病”,21世纪我国的卫生事业重在预防保健,中医“治未病”将引领人类向健康方向发展。中医护理是中医传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治未病思想以其独特的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理念指导着中医护理,正所谓“三分治,七分护”。随着中医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广大民众的预防保健意识的不断加强,这些都对广大医护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知识及护理技能存在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而中医“治未病”这一古老而又先进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它极大地丰富了中医特色护理的内涵。现就“治未病”思想如何指导中医特色护理作一点初步的探讨。

1 预防医学中的护理学思想

“治未病”是中医独特的疾病预防理论,是古代医家对疾病提出的预防学术思想,它是以健康文化为基础,为预防保健及维护人类的健康发挥特色和优势。中国古代医学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是建立在全面认识的基础之上,所以一向把保健(未病先防)放在第一位,而药物治疗次之。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病养生谋略,它可理解为三个层面: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病后调护;使无病者防病,有病者速愈,提高生活质量,增强人体免疫力,是治未病之第一要义。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正如《黄帝内经》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同时《内经》还从整体观念出发,把保健和营养放在首要地位。东汉末年杰出医家华佗就很重视七情、饮食、起居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防患于未然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最高原则,其中《内经》对心身疾病的预防,尤其突出地反映了这一思想。

晋・葛洪提出了运动、饮食与精神、养生的护理方法。他在《神仙传》中指出:“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勿过极,少勿过虑。去肥浓,节酸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认为经常适当的劳作运动,能促进身心健康;合理安排饮食,不暴饮暴食;精神应愉悦,勿大喜大悲;并注意避免太过。而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要注重情志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重要保障。

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也对中医护理的病情观察有很大的发展和补充,它还发展了养生的护理技术,如对虚劳的护理技术有呼吸法、健身法、搂肚法等。

2 “既病早治(护),已病防变”的护理学思想

中医学具有以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为主的系统理论。整体观念一方面体现在“天人合一”的理论上,认为人和自然应和谐相处,人体应顺应季节变化,保持人与自然的同步规律,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也是治未病的一个方面。《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病已成而后药之”是被动的举措,主张有病早治:“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索问・阴阳应象大论》)。这种观点对提高人类生存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唐代孙思邈是位极重视治未病的大医家,他论治未病主要从养生防病和已病早治着眼,他特别重视养生和护理,其《千金方》对按摩、起居、衣着、饮食、口腔卫生、幼儿护理等方面阐述得非常精辟,强调有病就得早治(护),已病防变。疾而不治,日以加甚,病甚而药,药已无及。《史记》中记载的著名医家扁鹊治齐恒公为其典型病案。汉代医家张仲景将治未病的脏腑作为既病防变的重要措施,如《金匮要略》谓:“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未脾,当先实脾。”

3 “瘥后防复”的护理学思想

幼儿康复护理范文6

1 发病情况

近年来,我国每年的乙脑病例数波动在5000-8000例之间,在决定传染病排序中位于前10位,其死亡数和病死率分别排在第2~6位和第4~8位。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对适龄儿童进行乙脑疫苗尤其是减毒活疫苗的接种,我国乙脑发病率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并长期维持在相对较低水平,90年代以后乙脑报告发病率基本保持在1/10万以下[1]。

2 流行病学特征

我国乙脑人群分布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儿童,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发病地区分布主要集中于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河南;季节分布主要集中在6~9月,人群分布主要集中在散居儿童、学生和托幼儿童。

3 临床特点

临床上以急性发热、头痛起病,迅速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重症者死亡率高,存活者多留有后遗症。临床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资料的综合分析,确诊有赖于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查。急性期除一般治疗外,主要是针对高热、惊厥、呼吸障碍等并发症的对症治疗,恢复期及后遗症的治疗重点是康复治疗和功能锻炼。

4 防治策略

4.1预防接种 一般认为,乙脑疫苗应按季节接种。但季节性突击接种时间短,接种率低,达不到彻底控制乙脑疫情的目的。因此,应改为常年免疫门诊接种,进而提高接种率,这对预防控制乙脑的发生或流行将起到重要作用[2]。应严格执行疫苗接种操作规范,确保免疫效果。对农村的边远山区要加大宣传力度,正确引导广大群众接受乙脑疫苗免疫接种,从而降低乙脑的发病率、死亡率。

4.2控制传播媒介 蚊媒控制不但对于乙脑的防治有着积极作用,也对其他蚊媒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家猪是乙脑病毒的中间宿主,免疫家猪对于乙脑预防有一定作用。

4.3健康教育 应大力宣传乙脑预防知识,积极开展防蚊、灭蚊工作,提倡乙脑疫苗预防注射等,让群众充分认识乙脑的危害,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进行本病的知识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4.4预测预警 动员全社会参与,加强疫情监测及预测预警。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免疫,并开展免疫接种不良反应监测,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覆盖率。加强疫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充分发挥各级预防保健网的作用,做好乙脑疫情监测及预测预警工作,进一步预防乙脑的发生与流行。

4.5暴发处理 发现疫情后,各级各部门应立即行动起来,采取以应急免疫为主的综合控制措施,对疫区紧邻的区域进行乙脑减毒活疫苗的应急接种。积极向群众宣传防蚊灭蚊常识,对疫点及时喷洒灭蚊剂,消除传播媒介,使乙脑流行迅速得到控制。

5 护理要点

5.1病室管理 按虫媒隔离要求进行隔离,病室应有防蚊设备,湿度适宜,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对惊厥抽搐患者,房间光线应暗淡,防止声音、强光刺激。室内应准备急救药物及抢救设备。

5.2病情观察及护理 注意生命体征,尤其以体温及呼吸最为重要。观察患者面色,意识状态及瞳孔变化。观察惊厥发作先兆、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每次抽搐部位和方式。准确记录出入量。对高热患者采用综合措施,以控制体温在38℃(肛温)以下;对惊厥或抽搐患者应分析原因,给予相应护理;对呼吸衰竭的患者做好保持呼吸道畅通、吸氧、人工气道或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护理;昏迷患者采取仰卧头高脚低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畅通;有肢体瘫痪者,将肢体放于功能位,并进行肢体按摩及被动运动。

5.3饮食护理 乙脑患者在不同病期应给予不同饮食以补充营养。初期及极期给予清淡、流质饮食。昏迷及有吞咽困难者可给予鼻饲或静脉输液。恢复期患者逐渐增加有营养、高热量的饮食。

5.4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注意皮肤护理,防止压疮;注意呼吸道及泌尿道感染症状的观察,防止继发感染。观察呕吐物和大便颜色、大便隐血等,早期发现消化道出血。必须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尿量的变化,并做好记录,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5.5康复护理 保证患者营养需要,给予鼻饲、针灸、功能锻炼等治疗,并进行指导,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5.6心理护理 责任护士要热情接待患者和家属,耐心解答家属的疑问,主动进行自我介绍和环境介绍,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本病知识,使家属对疾病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取得家属的信任,为患者的康复创造条件。对于意识逐渐好转的患者,保持其情绪稳定,避免不良刺激,帮助患者逐渐适应清醒后的环境。对于语言障碍、躯体活动受限者,做好生活护理,协助进行功能锻炼。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