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美育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浅谈音乐美育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浅谈音乐美育教学

浅谈音乐美育教学范文1

音乐美育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其独特的功能。比如,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体态形态美、演唱演奏的情感美,是其它学科难以比拟的。它既能陶冶中学生的情操、丰富联想、开启智力、活跃思想,又能鼓舞势气、奋发向上、激发创造、影响世界观的形成。由此我通过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与实践,就音乐教学和美的关系作以下粗略的见解。

一、歌曲学习中认识美、以美悦情

俄国大文豪契可夫说:“歌声是太阳,没有歌声的生活就像没有太阳的生活一样苍白、淡化。”唱歌和歌曲欣赏是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学习者情感的表达,灵魂的体现。当学生对其乐作品产生强烈的情绪时,就会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透他们的心脾。

如:歌曲欣赏教材中《我爱你,中国》,其歌词运用叠句、排比等手法,对祖国的森林山川、春苗秋果、田园庄稼等作了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刻画,且词句清新秀丽,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字句间展现出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把“我爱你,中国”的主题引向深化。歌曲的旋律跌宕起伏,词曲珠联璧合,相互辉映,仿佛把人们引入百灵鸟凌空俯瞰中国大地而引颈高歌的艺术境界。学生通过欣赏,加之教师生动的讲解,他们被歌曲优美的旋律和多媒体课件生动的画面所描绘的音乐形象而深深吸引,难怪同学们在听后感中写到,歌曲犹如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瀑泻出海外儿女一腔炽热和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

今天对祖国说话的是澳门,三百年长久的呼唤,歌曲《七子之歌》中“祖国母亲,我要回来”包含着酸甜苦辣。喜泪挂在笑脸上,奋斗抗争、渴望,随着音符的跳动从心底里流淌出来。

香港的呼唤,一首《东方之珠》让祖国母亲看到东方明珠今天更加美丽。 “海龙王”你能架起彩桥,把鼓浪屿和基隆港连起来吗?“快快见到”的急切心情感染着学生,这情,是母子情、思恋情、思归情,通过歌曲的教唱和欣赏,谁不受到感染,他们听着、唱着、爱国之情由然而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提升,道德情操随之升华。美和善是一对孪生姐妹,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辨别美、感知美、认识美、发现美、尽量为孩子们营造以美扬善的氛围,启迪领悟学会做人的真谛。

二、乐曲欣赏中孕育美,以美扬善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通过音响来塑造音乐形象的;而音乐形象对人的心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为此我根据音乐这一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和心理偏异,让他们欣赏不同的乐曲,通过音乐对人的感染力,以达到矫正心理的目的。如针对厌学心理,则让他们聆听《校园的早晨》、《中学时代》、《祖国的关怀象春天》等,激起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的热爱;针对胸无大志,自卑自弃的学生则让他们聆听《长江之歌》、《中国的土地》、《亚洲雄风》,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自信心;针对毕业班学生学习紧张疲乏心理,让他们聆听《春江花月夜》、《蓝色的多瑙河》,带给学生轻松、愉快的感觉;针对娇弱心理,让他们聆听《黄河大合唱》、《马刀舞》,培养学生坚强、刚毅的性格;针对忧郁心理,让他们聆听《在希望的田野上》、《春节序曲》、驱散学生心灵上的阴霾;针对焦虑心理,让他们聆听《童年的回忆》、《我们多么幸福》、《让我们荡起双浆》,扫除学生的烦闷与苦恼;针对攻击心理,让他们聆听《让世界充满爱》、《青年友谊圆舞曲》,建立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

三、音乐活动中体验美,以美怡心

笔者在器乐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创新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比如,我在民乐教学课上组织排练合奏《彩云追月》,首先运用声势训练法,让学生拍手、拍腿、跺脚,模仿伴奏乐器,其次按声部分小组练习,让大家都参与到活动中去体验作品的节奏美、姿体美、旋律美、意境美,有的小组用口风琴吹奏旋律,有的小组用节奏乐器为旋律伴奏,学生通实践,激起了创作的欲望。这种参与--互动--体验--升华的教育模式,则是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体验和深化。既优化了课堂,又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拓展了思维空间,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学生心灵,以美怡心产生了相应的效果。

四、音乐实践中表现美,以美导行

浅谈音乐美育教学范文2

关键词:音乐教学;美育渗透;审美体验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审美体验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由此看出,音乐课程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在高中音乐课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真正实现音乐的美育作用呢?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感受美

音乐是一种美的艺术,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的精神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一味地教授音乐知识和技法,很有可能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无法感受到音乐应有的独特魅力。因此,教师要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渴望。只有让学生身处在优美生动的音乐氛围中,才能调动他们的想象力,使之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真正内涵,感受作品的美感。

例如:在《辽阔的草原》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展现一幅幅美丽的草原图画,使学生在感受优美的旋律中进入歌曲意境,全身心地演唱和品味。

再如:在音乐鉴赏《黄河大合唱》的教学中,可以用奔腾咆哮的黄河视频播放与钢琴协奏曲《黄河》相结合进行导入,再指导学生齐声朗读,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船工们齐心协力战胜狂风巨浪的画面,既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又被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所鼓舞,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二、加强引导,让学生学会欣赏美

音乐不仅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给人以轻松的美的享受,还能提高人的欣赏特别是鉴赏美的能力,对人们的心灵具有美化和净化的作用。健康的音乐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品格高尚、对社会有用的人。反之,格调低下、趣味低俗的音乐对学生的精神生活产生消极的影响和腐蚀作用。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强。因此,要引导他们如何懂得欣赏,提高他们鉴赏音乐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例如:在如何欣赏流行音乐的问题上,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清楚流行音乐是音乐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有别于严肃的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但从理念和形式上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时代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有选择地接纳流行音乐,鉴别出流行音乐的优劣,走出误区。教师要积极倡导学生结合教材和实际,如可以让学生学唱表达对母亲真挚美好情感的《懂你》,关心下岗职工的《从头再来》以及积极向上的《红旗飘飘》《隐形的翅膀》等流行歌曲。

三、激发潜能,让学生自觉创造美

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对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以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方法,设计课内外教学内容,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能,让学生自觉表现美和创造美。

例如:在《沃尔塔瓦河》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演唱时用沙锤、鼓等打击乐器进行伴奏,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的节奏感,还能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表演,增强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欲望。在《飘逸的南国风》单元中体验傣族舞和竹竿舞,在愉悦的氛围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协作能力。

浅谈音乐美育教学范文3

关键词:初中 音乐教学 审美教育 教学方法

1.引言

新课改要求初中教学能够摒弃以往陈旧传统的教学方式,转而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经过新课改洗礼的音乐教学也一改以往沉闷的教学氛围,呈现出多元化、深层次的特点。音乐不仅是人们表达情感和思绪最好的方式,同时成功的音乐还可以净化听众的心灵。因此初中音乐教学要深刻抓住这一特点,通过音乐课让学生感受音乐本身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审美与鉴赏能力。另外中学音乐教材挑选不仅包含了基本的音乐知识,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审美特征,音乐教师要深刻意识到这一点,争取通过音乐教学达到新课标对初中音乐教学的要求。

2.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人们经常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眼睛”。一切美好的因素只有经过人的审美心理的相互作用才能被人感知。可见审美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初中生是国家新生的希望,新课标要求初中教育要能够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出发,帮助学生建立审美观和价值观。而音乐教学就是审美教学的重要通道,纵观整个音乐教学过程可以发现中学音乐教材中的审美特征无处不在,无论是歌曲的演唱舞蹈动作在举手头投足之间表现的优雅无不突出了“审美”主题。若教学者能够充分利用音乐教材,采用正确的音乐教学方式,利用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如何利用音乐教学来进行审美教育?采用审美教学方法才能够吸引住学生,让其愿意真正的去学习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

笔者以为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初中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3.中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方法

认识到中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就要利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审美教育付诸实践。通过研究方法,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能够快速有效的实现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3.1 引起学生对审美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展审美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引起学生对审美的注意力并激发其对审美的兴趣。网络的流行让很多初中生在接触初中音乐课程之前就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且其审美观主要是针对流行类音乐。由于教师和学生属于两个不同群体,因此音乐教师与学生存在审美差异很正常。要想缩小这种差异性,音乐教学在授课之初应当积极了解学生的音乐审美,并结合学生的审美需求来合理安排音乐课堂,让学生能够在接受音乐课程之初就对音乐这门课程引起充分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够和学生融成一片,为日后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不同类型音乐欣赏的敏锐度打下基础。

3.2 增强学生的音乐体验,让学生的音乐教学中获得美的体验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不是靠教师的口口相授,而是学生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体会。因此要想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接受良好的审美教育,就应当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音乐的美,在美的体验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当然虽然音乐教学并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授方式,教师在音乐课中还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也起着很大的作用。而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中获得真正的愉悦和良好心境,才能保证初中音乐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3 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初中音乐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的审美基础上展开的,要想让学生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教师应当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对课堂中的音乐作品进行认识和评价,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艺术的组成及形式结构,还要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技术理论知识,通过这种方面的同步学习让学生的了解音乐的同时对如何欣赏和评价音乐有一定的认识。长此以往的不断积累和学习,学生的审美能力一定能够得到发展。

4.结语

美随处可见,音乐仅仅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初中的音乐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欣赏音乐,发现音乐中的美,还要通过音乐审美切实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从而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笔者相信中学教师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教学方法就能够将学生引入音乐的魅力天地,就能够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培养了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翠珍.浅谈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江西教育科研

浅谈音乐美育教学范文4

一、以感受音乐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的起点

音乐的审美教育起点是培养学生对于审美的感知能力,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感知主要表现为能够感知调式、音色、和声、旋律和节奏等各种音乐语言中的美感,能够辨别生活之中的音乐现象的丑与美,体验享受音乐的感情。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着重培养学生对于音乐审美的感觉,在音乐的审美活动中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和对比,培养学生对于音乐情感的体验。例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的过程中,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配以《江月图》的水墨画,在这样的情境之下聆听《春江花月夜》,然后通过姿态、眼神、表情等静态的表达方式,逐步将音乐的信息向学生传递,使学生能够迅速地在这一情景中进入自己艺术的感受,让学生们在这样的氛围中感受音乐,能够使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潜移默化的提高。

二、以鉴赏音乐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的基础

鉴赏音乐是一切音乐活动的重要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对所听的音乐的任何见解和感受,切实地培养学生对于音乐审美的鉴赏能力,帮学生建立起人生和音乐的密切的联系,为学生能够终身的学习、享受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音乐的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的审美是最重要的。审美情趣是评价和理解音乐现象的审美特点的能力,审美情趣的健康与否,是学生趋于高尚排斥庸俗、就美去丑的思想武器,近些年的流行音乐中夹杂了许多不良元素,这对学生的审美趣味性有着很大的冲击。作为学校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自然担当着矫正学生审美趣味的责任,要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地抵制庸俗低级的音乐现象,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崇高的审美理想,更加有助于学生形成一种健康的审美,有助于学生能够对音乐现象进行正确的判断。审美教育让学生从情感、形象、气质、形式等各方面都充分感受音乐独有的魅力,从而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三、以表现音乐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的重要途径

要注意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进行充满自信的演奏、演唱能力和综合性的艺术表现能力,激发学生表演的潜能及创造的潜能,让学生能够通过音乐来表达个人情感并且能够进行情感的交流,在这一过程中享受音乐的愉悦。

多动是学生能够参与音乐的艺术实践活动中的最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最佳的方式。“动”包括了耳动(用心去听,去感知音乐)、喉动(用心且有表情的歌唱、表达、朗读)、眼动(凭着看乐谱,能够有理解的通过意、情、神表露)、手动(体验音乐的即兴编舞、动作表演、奏乐、急性智慧等)、脑动(用大脑去思维、联想、想象、记忆、理解、分析、体验、感知,用大脑来指挥全身器官按照音乐的律动去感知,全身心投入,受音乐的感染尽情放歌、感人的演奏、协调的舞蹈、着迷的欣赏)。所涉及的范围包括形象、思维、语言等各个方面。这正是音乐审美体验表现的重要魅力,正是作为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表现力的重要途径。

四、以创造音乐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的重要手段

以创造音乐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的重要手段,应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探索音乐与音响、创作实践、即兴创造等手段来培养学生们创新的精神,充分发掘学生审美的创造潜能。

发展学生对音乐创造的才能是审美教育的归宿。学生对于音乐创造的才能的培养、发展都必须经过丰富的音乐赏析活动及在音乐的表现环境中实现,激发学生表现音乐的欲望,发展对音乐创造的才能,不仅能够创造出多姿多彩的音乐世界,同时也会创造出带有丰富的情感的审美主体,又是用来检验学生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判断和高尚的审美理想的标准。例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音乐所表现出的情感,引导学生二度创作,可以是绘画、散文、诗歌、自编自演的小故事、小舞蹈等,都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的能力。

浅谈音乐美育教学范文5

关键词:音乐教育;中小学;教育理念;教育特点

美国不仅是经济、科技强国,在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与教育方法上也是受到其他各国学习的先国家。美国是一个具有联邦制度的多民族移民国家,它的学校音乐教育开始于1838年,受国家制度的影响,整个国家的教育行政权呈高度分散的形式。各个州音乐教育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与教材都没有统一的规定。

一、课程设置

1、课时安排:音乐课在小学和初中属于必修课,高中时期属于选修课

小学:2课时/周

初中:2课时/周

高中:选修2课时/周

2、课程内容(分为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

合唱课或声乐课:培养学生的适用于实践的声乐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和表达

器乐合奏课:通过一些简单的器乐技能,锻炼学生是的协作能力,更好地为实践服务

普通音乐课:即音乐欣赏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与欣赏音乐作品,让学生充分拥有享受、表现音乐的机会。

校园音乐节:为丰富校园音乐文化,学校举办音乐节,指导学生参与一些音乐剧的排练,属于课外活动。

3、教学目标

学校的教学主要内容包括:视唱练耳的训练、技能技巧、合唱指挥以及对音乐的即兴创作方面。对于课堂教学的内容,学校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规定,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音乐老师有很大自。但教学目标包括以下:

①根据学校的特色、学生的爱好,培养学生基本的音乐文化水平,对相关音乐的要素做简单的介绍,让学生用音乐语言思考、表现和创造。

②提高学生的技能技巧和表演能力,着重在班级中进行声乐演唱和器乐演奏,鼓励学生亲身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技能技巧为音乐课堂中的实践服务。

③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即兴创作,发挥创造力,让学生自由创新。

④对学生的创作和表演作评价和分析,让学生相互之间作出评价,是对学生审美能力不断提高的有利鞭策。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理念

1.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创造。即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教师在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即兴的音乐或舞蹈创作,让学生在学习时将“要我学”的理念转变为“我要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把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体验素质教育的范畴,通过音乐文化的感染,激发学生的对音乐以及相关文化的审美能力,挖掘他们的创造力,为将来国家的发展需要提供人才保障。

2.强调技能型教育,在课堂上,教师传授给学生演唱演奏技能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注重向学生传授能参与社会文化生活和一些国家传统文化习俗的文艺。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结合掌握必要的技能。

3.强调各民族音乐文化教育。音乐是一种世界性语言,美国的中小学校不仅强调对本土音乐的弘扬与发展,对不同民族、各个国家不同种类的音乐也要求学生有所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校文化与国家主流音乐文化之间的联系,强调高雅音乐教育与摇滚音乐、通俗音乐、爵士音乐、以及民谣结合的相关教学。凡是时下热门的、学生感兴趣的以及与日常生活文化相关的素材,都会引用到课堂中来。

4.强调将音乐教育与其他多种文化结合。学校音乐教育不仅仅重视学生自身的知识技能,也意识到音乐不是一项独立存在的艺术。用“启发式”地学习其他学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自觉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音乐与美术、历史、科学等是相互交错、密切相关的。通过音乐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他科目。

三、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特点

1.不注重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并且各个学校都没有统一的教科书。学校老师可以自主选择教材,甚至可以不用教材。音乐教学的内容丰富而广泛,并不仅仅局限在本国的音乐素材,而是及其广泛地吸纳了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

2.兼容消化外来的音乐教育模式,并且创造出使用于本土的模式。美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多种多样,有柯达伊音乐教育模式、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模式以及本土的综合音乐教育模式等等。美国在实施以“创作”为主题的音乐教育过程中,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兼容外来的先进教育模式,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综合音乐感教学法。

3.明确超音乐的音乐目的。在课堂上结合学生的身体锻炼他们的协调能力,通过多样的表演形式,培养其协作能力。运用音乐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发展他们的健康身心。美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未来的音乐家,而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提高国民素质。

四、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1.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基于音乐教育的特殊性,造成了在课堂上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比如在技能技巧的教学中,可以再老师对学生的接受程度和音乐基础上进行对应的调整。新鲜的、有趣的教学方式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保持对音乐教学的新鲜感,同时也督促教师更有力地充实自身。

2.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音乐教学是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音乐理论的学习不能像其他学科一样模式固定,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演示模式,如老师示范性地演唱或演奏之后,让学生简单概括地说出乐曲中的节拍、旋律等音乐元素。并通过聆听音乐后,让学生了解演奏乐曲的乐器,经过老师的指点后对乐器音色的进行识别,扩充学生在音乐素养领域的见识。

在实践活动中的形式更加要灵活多变,如采用即兴伴奏、老师领唱、合唱等方式,或者比赛的形式来达到教学目的。让学生时常感到每节课都是新鲜的,一方面激发了同学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达到最大程度地放松。

3.学习的自主性

在美国的基础音乐教育中,学生的课外兴趣课堂是可以自主选择的,学生可以自由对兴趣课的类型进行选择,对上课时间也有一定的自主性。教师理应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这样的教学模式决定了,在音乐课堂上进行学习的同学大多数是热爱音乐,对音乐有兴趣的同学。也为学生了解学习音乐文化提供了充裕的时间。

中国的中小学音乐课程被相关人员决定了课程设置,更限定了包括时间、内容等和核心方面。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但是打压了同学的积极性与兴趣。因此,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应该给孩子们一定的自主性,继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朱则平:《多种音乐教育模式中的创造主题_当代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模式研究》.[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7

[2] 马达:《美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音乐研究,2009

[3] 陈频:《浅谈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模式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J].福建论坛.2007

浅谈音乐美育教学范文6

关键词:学前儿童;心理特征;音乐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274-02

儿童心理特征既简单又复杂。说其简单主要是相对成年人而言,说其复杂是因为它涉及儿童心理各个方面,而且很多是不易观察的内心世界。儿童时期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发展的初期阶段,也是发展思维能力和形成认知方式的重要阶段,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以及不同的环境对其发展和培养都有着重大影响。新世纪初,我国基础音乐课程确立了“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换言之,音乐教学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力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成中的美和幸福感。基础教育如此,幼儿教育阶段更应如此。“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看似抽象,但其实施的过程必有切实的论据,这个依据就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脱离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味地以成人的主观意志向幼儿灌输知识、训练声乐和器乐技巧的话,不仅会扼杀幼儿的音乐兴趣,而且会给幼儿的身心发展造成极大伤害。

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飞跃时期,其心理过程在开始还保持着具有形象性和不随意性的特点,而后各种心理过程的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逐步发展起来,这个时期学前儿童的注意力、感知觉、思维都有着自己的发展特征,其特征为:第一,注意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尚处于萌芽发展阶段,且年龄越小幼儿高度发展的无意注意就越占主导地位,形象鲜明、活动变化的新异性刺激物能够引起并较长时间地维持幼儿的注意力。第二,感知觉。其特征主要表现在:幼儿的感觉和知觉在活动中发展;经验在幼儿知觉过程中的作用不断增大;词在幼儿感觉和知觉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知觉的目的性逐渐加强。第三,思维。其特征表现在:刻板性,即幼儿的注意力容易集中于情境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重要性,结果产生不合逻辑的推理;不可逆性,即对时间的理解只能顺推下去,不易逆转回来;转导推理,即他们从一个特定的事物推论到另一个特定的事物,从不考虑一般;相对具体性,即幼儿是依赖表象进行思维,是形象思维,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那么如何根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来进行音乐审美教育呢?

一、适应学前儿童注意力发展特点,在音乐活动中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幼儿年龄越小,注意的稳定性、转移和分配等品质都相对较差,这个时期的儿童好奇心强,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色彩鲜明的事物很感兴趣,容易引起注意。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采用生动的形式,将所要教的知识装扮起来,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幼儿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教师首先要感兴趣。在组织教学中,教师的语气表情和动作都会不自觉地影响幼儿的情绪。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夸张的表情和语气,会使幼儿的兴趣高涨,一下子调动起他们的好奇心,幼儿会积极参与。如:在上音乐活动《我爱我的小动物》时,教师可以先出示图片的背面,勾起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猜是什么动物出来了,等他们猜出多种答案后,教师再数“一,二,三”,将动物“请”出来,幼儿在猜的过程中情绪被调动了起来,猜对了的幼儿欢呼雀跃,其他幼儿也受到感染,学习歌曲的兴趣大增,很快便学会了此歌。对于幼儿来说兴趣的培养十分重要,因为幼儿时期心理发育尚不完全,缺乏意志力与责任感。

二、根据儿童感知觉的发展,通过对儿童听觉训练和培养,提高儿童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幼儿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其感知觉正处在迅速的发展中。幼儿初期各种分析器的结构与机能已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为感觉和知觉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自然物质基础。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幼儿通过积极从事各种活动,提供了各种分析器的分析综合能力,因而促进了感觉和知觉的发展。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的基础,只有扎实的基础才能更好地领悟表现音乐。根据布里杰1961年所做的实验表明,大多数婴儿已具备了敏锐地辨别不同频率声音的能力。自然地对音乐做出反应是幼儿的本能,也是幼儿的兴趣所在。这时期儿童的感知能力发展较快,除各种音程外,还可听辨一些简单的和弦。可以记住八到十六小节的简单乐曲。可以完整地演唱、演奏一般的乐曲。对音乐的兴趣逐渐增大。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学习音乐最好的起点是倾听音乐的实际音响,而不是辨认音乐符号和学习识谱。将幼儿浸浴与音乐之中,比教给他识谱和乐理更有助于以后的音乐训练。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有助于学生审美体验上的视听环境,如播放一些短小、风格不同的音乐,要学生听几遍以后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对音量、音质变化在听觉上的敏感性。与此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熟悉各种不同乐曲的音质及这些音质的不同特点,如小提琴的声音宛如人声的歌唱,长笛的声音犹如鸟语花香等。在对于儿童听觉能力培养上,我们还可以让儿童听赏些音乐大师们的经典作品。

三、根据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培养儿童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