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美育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浅谈音乐美育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浅谈音乐美育教学

浅谈音乐美育教学范文1

音乐美育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其独特的功能。比如,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体态形态美、演唱演奏的情感美,是其它学科难以比拟的。它既能陶冶中学生的情操、丰富联想、开启智力、活跃思想,又能鼓舞势气、奋发向上、激发创造、影响世界观的形成。由此我通过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与实践,就音乐教学和美的关系作以下粗略的见解。

一、歌曲学习中认识美、以美悦情

俄国大文豪契可夫说:“歌声是太阳,没有歌声的生活就像没有太阳的生活一样苍白、淡化。”唱歌和歌曲欣赏是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学习者情感的表达,灵魂的体现。当学生对其乐作品产生强烈的情绪时,就会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透他们的心脾。

如:歌曲欣赏教材中《我爱你,中国》,其歌词运用叠句、排比等手法,对祖国的森林山川、春苗秋果、田园庄稼等作了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刻画,且词句清新秀丽,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字句间展现出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把“我爱你,中国”的主题引向深化。歌曲的旋律跌宕起伏,词曲珠联璧合,相互辉映,仿佛把人们引入百灵鸟凌空俯瞰中国大地而引颈高歌的艺术境界。学生通过欣赏,加之教师生动的讲解,他们被歌曲优美的旋律和多媒体课件生动的画面所描绘的音乐形象而深深吸引,难怪同学们在听后感中写到,歌曲犹如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瀑泻出海外儿女一腔炽热和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

今天对祖国说话的是澳门,三百年长久的呼唤,歌曲《七子之歌》中“祖国母亲,我要回来”包含着酸甜苦辣。喜泪挂在笑脸上,奋斗抗争、渴望,随着音符的跳动从心底里流淌出来。

香港的呼唤,一首《东方之珠》让祖国母亲看到东方明珠今天更加美丽。 “海龙王”你能架起彩桥,把鼓浪屿和基隆港连起来吗?“快快见到”的急切心情感染着学生,这情,是母子情、思恋情、思归情,通过歌曲的教唱和欣赏,谁不受到感染,他们听着、唱着、爱国之情由然而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提升,道德情操随之升华。美和善是一对孪生姐妹,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辨别美、感知美、认识美、发现美、尽量为孩子们营造以美扬善的氛围,启迪领悟学会做人的真谛。

二、乐曲欣赏中孕育美,以美扬善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通过音响来塑造音乐形象的;而音乐形象对人的心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为此我根据音乐这一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和心理偏异,让他们欣赏不同的乐曲,通过音乐对人的感染力,以达到矫正心理的目的。如针对厌学心理,则让他们聆听《校园的早晨》、《中学时代》、《祖国的关怀象春天》等,激起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的热爱;针对胸无大志,自卑自弃的学生则让他们聆听《长江之歌》、《中国的土地》、《亚洲雄风》,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自信心;针对毕业班学生学习紧张疲乏心理,让他们聆听《春江花月夜》、《蓝色的多瑙河》,带给学生轻松、愉快的感觉;针对娇弱心理,让他们聆听《黄河大合唱》、《马刀舞》,培养学生坚强、刚毅的性格;针对忧郁心理,让他们聆听《在希望的田野上》、《春节序曲》、驱散学生心灵上的阴霾;针对焦虑心理,让他们聆听《童年的回忆》、《我们多么幸福》、《让我们荡起双浆》,扫除学生的烦闷与苦恼;针对攻击心理,让他们聆听《让世界充满爱》、《青年友谊圆舞曲》,建立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

三、音乐活动中体验美,以美怡心

笔者在器乐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创新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比如,我在民乐教学课上组织排练合奏《彩云追月》,首先运用声势训练法,让学生拍手、拍腿、跺脚,模仿伴奏乐器,其次按声部分小组练习,让大家都参与到活动中去体验作品的节奏美、姿体美、旋律美、意境美,有的小组用口风琴吹奏旋律,有的小组用节奏乐器为旋律伴奏,学生通实践,激起了创作的欲望。这种参与--互动--体验--升华的教育模式,则是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体验和深化。既优化了课堂,又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拓展了思维空间,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学生心灵,以美怡心产生了相应的效果。

四、音乐实践中表现美,以美导行

浅谈音乐美育教学范文2

关键词:音乐教学;美育渗透;审美体验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审美体验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由此看出,音乐课程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在高中音乐课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真正实现音乐的美育作用呢?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感受美

音乐是一种美的艺术,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的精神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一味地教授音乐知识和技法,很有可能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无法感受到音乐应有的独特魅力。因此,教师要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渴望。只有让学生身处在优美生动的音乐氛围中,才能调动他们的想象力,使之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真正内涵,感受作品的美感。

例如:在《辽阔的草原》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展现一幅幅美丽的草原图画,使学生在感受优美的旋律中进入歌曲意境,全身心地演唱和品味。

再如:在音乐鉴赏《黄河大合唱》的教学中,可以用奔腾咆哮的黄河视频播放与钢琴协奏曲《黄河》相结合进行导入,再指导学生齐声朗读,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船工们齐心协力战胜狂风巨浪的画面,既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又被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所鼓舞,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二、加强引导,让学生学会欣赏美

音乐不仅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给人以轻松的美的享受,还能提高人的欣赏特别是鉴赏美的能力,对人们的心灵具有美化和净化的作用。健康的音乐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品格高尚、对社会有用的人。反之,格调低下、趣味低俗的音乐对学生的精神生活产生消极的影响和腐蚀作用。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强。因此,要引导他们如何懂得欣赏,提高他们鉴赏音乐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例如:在如何欣赏流行音乐的问题上,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清楚流行音乐是音乐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有别于严肃的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但从理念和形式上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时代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有选择地接纳流行音乐,鉴别出流行音乐的优劣,走出误区。教师要积极倡导学生结合教材和实际,如可以让学生学唱表达对母亲真挚美好情感的《懂你》,关心下岗职工的《从头再来》以及积极向上的《红旗飘飘》《隐形的翅膀》等流行歌曲。

三、激发潜能,让学生自觉创造美

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对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以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方法,设计课内外教学内容,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能,让学生自觉表现美和创造美。

例如:在《沃尔塔瓦河》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演唱时用沙锤、鼓等打击乐器进行伴奏,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的节奏感,还能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表演,增强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欲望。在《飘逸的南国风》单元中体验傣族舞和竹竿舞,在愉悦的氛围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协作能力。

浅谈音乐美育教学范文3

关键词:初中 音乐教学 审美教育 教学方法

1.引言

新课改要求初中教学能够摒弃以往陈旧传统的教学方式,转而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经过新课改洗礼的音乐教学也一改以往沉闷的教学氛围,呈现出多元化、深层次的特点。音乐不仅是人们表达情感和思绪最好的方式,同时成功的音乐还可以净化听众的心灵。因此初中音乐教学要深刻抓住这一特点,通过音乐课让学生感受音乐本身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审美与鉴赏能力。另外中学音乐教材挑选不仅包含了基本的音乐知识,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审美特征,音乐教师要深刻意识到这一点,争取通过音乐教学达到新课标对初中音乐教学的要求。

2.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人们经常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眼睛”。一切美好的因素只有经过人的审美心理的相互作用才能被人感知。可见审美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初中生是国家新生的希望,新课标要求初中教育要能够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出发,帮助学生建立审美观和价值观。而音乐教学就是审美教学的重要通道,纵观整个音乐教学过程可以发现中学音乐教材中的审美特征无处不在,无论是歌曲的演唱舞蹈动作在举手头投足之间表现的优雅无不突出了“审美”主题。若教学者能够充分利用音乐教材,采用正确的音乐教学方式,利用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如何利用音乐教学来进行审美教育?采用审美教学方法才能够吸引住学生,让其愿意真正的去学习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

笔者以为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初中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3.中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方法

认识到中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就要利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审美教育付诸实践。通过研究方法,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能够快速有效的实现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3.1 引起学生对审美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展审美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引起学生对审美的注意力并激发其对审美的兴趣。网络的流行让很多初中生在接触初中音乐课程之前就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且其审美观主要是针对流行类音乐。由于教师和学生属于两个不同群体,因此音乐教师与学生存在审美差异很正常。要想缩小这种差异性,音乐教学在授课之初应当积极了解学生的音乐审美,并结合学生的审美需求来合理安排音乐课堂,让学生能够在接受音乐课程之初就对音乐这门课程引起充分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够和学生融成一片,为日后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不同类型音乐欣赏的敏锐度打下基础。

3.2 增强学生的音乐体验,让学生的音乐教学中获得美的体验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不是靠教师的口口相授,而是学生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体会。因此要想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接受良好的审美教育,就应当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音乐的美,在美的体验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当然虽然音乐教学并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授方式,教师在音乐课中还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也起着很大的作用。而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中获得真正的愉悦和良好心境,才能保证初中音乐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3 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初中音乐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的审美基础上展开的,要想让学生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教师应当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对课堂中的音乐作品进行认识和评价,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艺术的组成及形式结构,还要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技术理论知识,通过这种方面的同步学习让学生的了解音乐的同时对如何欣赏和评价音乐有一定的认识。长此以往的不断积累和学习,学生的审美能力一定能够得到发展。

4.结语

美随处可见,音乐仅仅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初中的音乐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欣赏音乐,发现音乐中的美,还要通过音乐审美切实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从而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笔者相信中学教师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教学方法就能够将学生引入音乐的魅力天地,就能够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培养了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翠珍.浅谈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江西教育科研

浅谈音乐美育教学范文4

一、以感受音乐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的起点

音乐的审美教育起点是培养学生对于审美的感知能力,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感知主要表现为能够感知调式、音色、和声、旋律和节奏等各种音乐语言中的美感,能够辨别生活之中的音乐现象的丑与美,体验享受音乐的感情。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着重培养学生对于音乐审美的感觉,在音乐的审美活动中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和对比,培养学生对于音乐情感的体验。例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的过程中,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配以《江月图》的水墨画,在这样的情境之下聆听《春江花月夜》,然后通过姿态、眼神、表情等静态的表达方式,逐步将音乐的信息向学生传递,使学生能够迅速地在这一情景中进入自己艺术的感受,让学生们在这样的氛围中感受音乐,能够使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潜移默化的提高。

二、以鉴赏音乐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的基础

鉴赏音乐是一切音乐活动的重要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对所听的音乐的任何见解和感受,切实地培养学生对于音乐审美的鉴赏能力,帮学生建立起人生和音乐的密切的联系,为学生能够终身的学习、享受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音乐的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的审美是最重要的。审美情趣是评价和理解音乐现象的审美特点的能力,审美情趣的健康与否,是学生趋于高尚排斥庸俗、就美去丑的思想武器,近些年的流行音乐中夹杂了许多不良元素,这对学生的审美趣味性有着很大的冲击。作为学校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自然担当着矫正学生审美趣味的责任,要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地抵制庸俗低级的音乐现象,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崇高的审美理想,更加有助于学生形成一种健康的审美,有助于学生能够对音乐现象进行正确的判断。审美教育让学生从情感、形象、气质、形式等各方面都充分感受音乐独有的魅力,从而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三、以表现音乐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的重要途径

要注意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进行充满自信的演奏、演唱能力和综合性的艺术表现能力,激发学生表演的潜能及创造的潜能,让学生能够通过音乐来表达个人情感并且能够进行情感的交流,在这一过程中享受音乐的愉悦。

多动是学生能够参与音乐的艺术实践活动中的最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最佳的方式。“动”包括了耳动(用心去听,去感知音乐)、喉动(用心且有表情的歌唱、表达、朗读)、眼动(凭着看乐谱,能够有理解的通过意、情、神表露)、手动(体验音乐的即兴编舞、动作表演、奏乐、急性智慧等)、脑动(用大脑去思维、联想、想象、记忆、理解、分析、体验、感知,用大脑来指挥全身器官按照音乐的律动去感知,全身心投入,受音乐的感染尽情放歌、感人的演奏、协调的舞蹈、着迷的欣赏)。所涉及的范围包括形象、思维、语言等各个方面。这正是音乐审美体验表现的重要魅力,正是作为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表现力的重要途径。

四、以创造音乐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的重要手段

以创造音乐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的重要手段,应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探索音乐与音响、创作实践、即兴创造等手段来培养学生们创新的精神,充分发掘学生审美的创造潜能。

发展学生对音乐创造的才能是审美教育的归宿。学生对于音乐创造的才能的培养、发展都必须经过丰富的音乐赏析活动及在音乐的表现环境中实现,激发学生表现音乐的欲望,发展对音乐创造的才能,不仅能够创造出多姿多彩的音乐世界,同时也会创造出带有丰富的情感的审美主体,又是用来检验学生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判断和高尚的审美理想的标准。例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音乐所表现出的情感,引导学生二度创作,可以是绘画、散文、诗歌、自编自演的小故事、小舞蹈等,都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的能力。

浅谈音乐美育教学范文5

【关键词】审美特征;审美因素;审美原则;审美规范;审美能力

中学音乐教育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而音乐教育的各种审美要素特征在音乐教育领域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和地位,若使中学的音乐教育按照美的规律来构建和实教,在今后中学教学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一、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要素分析

(一)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

音乐教材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觉和体验的客观条件。因此,选择与编写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材是比较重要的,它是音乐教学审美化的基础和前提。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包括:立意美、情景美、音域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音乐欣赏教材要体现经典性与文献性,展示音乐文化的精萃,展示美的结晶。器乐教材“美”的着眼点则在于简洁、洗练的编配方法,通过配器,显示其音色,肢体的丰富之美,变化之美、和谐之美。

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的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

(二)音乐教法的审美原则

对中学生来说,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而在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样一种体验的。在体验式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形象性原则

形象性是音乐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有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语言所创造的音乐形象,具有生态、情态、形态、动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音乐形象性原则,以美引真,最易为学生所接受,尤其是在乐理、识谱等教学中,变抽象、枯燥的概念为生动有趣的形象,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情感性原则

音乐是情感艺术,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知的动力和中介。

3、 愉悦性原则

音乐教师的愉悦性不仅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而且也是在实施审美教育过程中发生情

感体验的一种反应。当学生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最有力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学习是一种艰苦劳动”披上一层乐于主动接受的色彩。这种变“苦学”为“乐学”的状态,最适于在音乐教学中体现,这就是所谓“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道理

4、 欣赏性原则

音乐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具有“欣赏性”,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都应体现“欣赏”的意义。 即

在课堂上师生要用审美的态度来共享音乐。

(三)音乐教师的审美规范

依据审美教育的观点,施教者的劳动形态应当具有审美性。一个美好的音乐教师形象,不仅会使学生对焦时产生信任感,加强对音乐学习的动力。作为一名音乐教育的老师应该适应具备的审美规范为:

1、 教学仪态

教学仪态是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显现的礼仪要求及审美规范的仪容、服饰、表情、姿态、手势、举止等。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不止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更重要的是提高和加强个人的审美修养。

2、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中适应教学需要而形成的一种职业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板书。音乐教师的口头语言应发音标准、清晰,语调适中,表达规范,而且要充满感彩、富于感染力。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另一把钥匙。因为不管是音乐还是美术,他的总是以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作为审美的重要途径。当音乐刺激右脑达到兴奋之时,左脑就会相对的受到抑制。总之,丰富的教学语言无疑是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规范之一。

3、教学气质

教学气质是教师人格个个性特点的外化,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为聪慧、自信、机敏、幽默、雅致、真挚等。一个音乐教师的优秀教学气质来源于其心理品质及知识基础。

(四)音乐教学性质的审美特征

1、情感性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本质在对于情感的体验与反馈。因此,情感性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在音乐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在唱歌、奏乐、欣赏还是在律动、创作时,教学的双方都应激发、保留、发展对音乐情感体验的内在需求,在音乐课堂内外营造出浓浓的音乐情感氛围,使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愉悦身心,完善人格。

2、表现性

音乐表现是中学音乐教育的学科基础,音乐的表现性必须在音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从音乐表现出发,在学生对音乐表现产生冲动与意愿的前提下;在学生参与音乐表现得过程中,提出音乐知识技能学习的任务与目标,却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引导、推动学生的音乐表现,使他们在创造性的音乐表现中升华音乐审美感受体验。

3、 实践性

音乐就其本质而言,就是需要人们在新领域和集体两方面都投入到其中的艺术活动。无论是参与音乐创造、音乐表演还是参与音乐欣赏,都需要人们展现出生命的活力。因此强调音乐审美教育的实践性,是切实体现音乐学科教育特点的需要,也是坚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方向的需要。

4、 创造性

创造是人类最高级的行为方式,是体现人类本质力量的一种精神活动。在人类多种样的创造活动中,音乐艺术是人类非凡的创造能力的结晶。音乐审美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也是人力创造力的一种直接体现。体现音乐审美教育的创造特点首先必须确立以学生为发展中心的教育思想。德国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经说过:“儿童是音乐活动的源头,一切音乐活动均产生于儿童的内在需要。”音乐教育(下转第185页)(上接第184页)要真正体现创造性的特点,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需求入手开展教学活动。应将学生看成音乐的创造者、表现者、欣赏者、评价者,而不仅仅是被动的音乐接受者,只有这样,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才能真正被激发出来。

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已首先用运用音乐教学的特征和音乐教师的审美要素,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其次是学生产生审美渴望,然而通过音乐教材,音乐教师及其教学方法以及其他各种综合审美要素,努力使学生处于音乐审美感知状态中,这种审美感知状态是整个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中心环节,其本质是对音乐类的一种探索和发现;最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音乐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则是音乐教学的更高境界,是学生得以生成“感染”、“启迪”、“震撼”、“顿悟”等审美效应的源泉。

【参考文献】

[1]朱则平.《音乐课程标注解读》[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5月第2版

[2]赖德胜.《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2版

[3]戴定成.《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3版

[4]李振荣.《教师体态语言艺术》[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7月第2版

[5]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R].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4月第3版

[6]郁文武、谢嘉辛.《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第3版

浅谈音乐美育教学范文6

关键词:学前儿童;心理特征;音乐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274-02

儿童心理特征既简单又复杂。说其简单主要是相对成年人而言,说其复杂是因为它涉及儿童心理各个方面,而且很多是不易观察的内心世界。儿童时期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发展的初期阶段,也是发展思维能力和形成认知方式的重要阶段,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以及不同的环境对其发展和培养都有着重大影响。新世纪初,我国基础音乐课程确立了“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换言之,音乐教学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力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成中的美和幸福感。基础教育如此,幼儿教育阶段更应如此。“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看似抽象,但其实施的过程必有切实的论据,这个依据就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脱离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味地以成人的主观意志向幼儿灌输知识、训练声乐和器乐技巧的话,不仅会扼杀幼儿的音乐兴趣,而且会给幼儿的身心发展造成极大伤害。

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飞跃时期,其心理过程在开始还保持着具有形象性和不随意性的特点,而后各种心理过程的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逐步发展起来,这个时期学前儿童的注意力、感知觉、思维都有着自己的发展特征,其特征为:第一,注意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尚处于萌芽发展阶段,且年龄越小幼儿高度发展的无意注意就越占主导地位,形象鲜明、活动变化的新异性刺激物能够引起并较长时间地维持幼儿的注意力。第二,感知觉。其特征主要表现在:幼儿的感觉和知觉在活动中发展;经验在幼儿知觉过程中的作用不断增大;词在幼儿感觉和知觉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知觉的目的性逐渐加强。第三,思维。其特征表现在:刻板性,即幼儿的注意力容易集中于情境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重要性,结果产生不合逻辑的推理;不可逆性,即对时间的理解只能顺推下去,不易逆转回来;转导推理,即他们从一个特定的事物推论到另一个特定的事物,从不考虑一般;相对具体性,即幼儿是依赖表象进行思维,是形象思维,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那么如何根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来进行音乐审美教育呢?

一、适应学前儿童注意力发展特点,在音乐活动中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幼儿年龄越小,注意的稳定性、转移和分配等品质都相对较差,这个时期的儿童好奇心强,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色彩鲜明的事物很感兴趣,容易引起注意。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采用生动的形式,将所要教的知识装扮起来,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幼儿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教师首先要感兴趣。在组织教学中,教师的语气表情和动作都会不自觉地影响幼儿的情绪。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夸张的表情和语气,会使幼儿的兴趣高涨,一下子调动起他们的好奇心,幼儿会积极参与。如:在上音乐活动《我爱我的小动物》时,教师可以先出示图片的背面,勾起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猜是什么动物出来了,等他们猜出多种答案后,教师再数“一,二,三”,将动物“请”出来,幼儿在猜的过程中情绪被调动了起来,猜对了的幼儿欢呼雀跃,其他幼儿也受到感染,学习歌曲的兴趣大增,很快便学会了此歌。对于幼儿来说兴趣的培养十分重要,因为幼儿时期心理发育尚不完全,缺乏意志力与责任感。

二、根据儿童感知觉的发展,通过对儿童听觉训练和培养,提高儿童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幼儿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其感知觉正处在迅速的发展中。幼儿初期各种分析器的结构与机能已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为感觉和知觉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自然物质基础。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幼儿通过积极从事各种活动,提供了各种分析器的分析综合能力,因而促进了感觉和知觉的发展。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的基础,只有扎实的基础才能更好地领悟表现音乐。根据布里杰1961年所做的实验表明,大多数婴儿已具备了敏锐地辨别不同频率声音的能力。自然地对音乐做出反应是幼儿的本能,也是幼儿的兴趣所在。这时期儿童的感知能力发展较快,除各种音程外,还可听辨一些简单的和弦。可以记住八到十六小节的简单乐曲。可以完整地演唱、演奏一般的乐曲。对音乐的兴趣逐渐增大。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学习音乐最好的起点是倾听音乐的实际音响,而不是辨认音乐符号和学习识谱。将幼儿浸浴与音乐之中,比教给他识谱和乐理更有助于以后的音乐训练。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有助于学生审美体验上的视听环境,如播放一些短小、风格不同的音乐,要学生听几遍以后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对音量、音质变化在听觉上的敏感性。与此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熟悉各种不同乐曲的音质及这些音质的不同特点,如小提琴的声音宛如人声的歌唱,长笛的声音犹如鸟语花香等。在对于儿童听觉能力培养上,我们还可以让儿童听赏些音乐大师们的经典作品。

三、根据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培养儿童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