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年人医疗保健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年人医疗保健知识范文1
**共有居民*多户,*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人,占辖区总人口的*以上。近年来,社区在老龄工作上围绕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工作目标,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关爱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为重点,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为手段,始终坚持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在社区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并将老龄事业纳入社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建立健全保障制度
为了保证社区老龄工作的顺利进行,社区建有由社区居委会主任、社区诊所大夫、社区老年人、县新型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县统计局、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县卫生局、县卫生监督所等部门成立的服务队共*人,建立健全了社区老年人工作制度和保障体系。一是建立老龄工作制度;二是建立了定期走访制度;三是贫困老年人保障制度;四是老年人权益维护制度;五是老年人参加活动制度。为“关爱老年人身体健康,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宣传活动常抓不懈,敬老爱老蔚然成风
针对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发放宣传单、开展广场宣传活动、邀请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宣传老年人的身体运动保健、合法权益维护、心理调节方式等方面的知识,社区还成立了医疗监督志愿者服务队,广泛宣传老年人医疗保健知识、登记60岁以上的老年人、组织老年人到城关卫生院免费检查身体、动员老年病患者检查治疗、宣传老年人医疗保健知识并将日期定于单月10日、登记60岁以上老年人的时间定于双月1日—5日、组织老年人到城关卫生院免费检查身体定于每月11日—12日。以上举措使社区老年人掌握更多的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知识信息,同时也营造了一种全社会都来关心老年人的风气和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切实关心老人生活,热心救助贫困家庭
为了让老年人基本生活和权益切实得到保障,社区除了经常免费为老人体检,发放老年人爱心援助卡外,还帮助371个年满60岁的老人办理养老保险,将50人纳入“低保”范围;其中孤寡老人纳入一类3人,贫困户老人纳入二类34人。对贫困家庭的老人尤其加以关心和照顾。结合志愿者活动,开展帮扶活动,帮助社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每年对社区60岁以上老党员进行走访慰问。
**是社区的重度残疾户,今年*岁,本人脑残,收养了两个被遗弃的孩子,女孩双目失明,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男孩因神经瘤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社区了解情况后为他们一家办理了低保,两个孩子也领取了孤儿生活补助金。解决了他们一家的经济困难,社区工作人员还抽空去他家看望,打扫房间,洗洗脏衣服等。
四、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老年生活其乐融融
为了活跃老年人的文化生活,社区老龄工作领导小组结合社区老人实际,组建了三支文艺队; 岳麓山健身队、清风文艺队和老人友谊队,让老人们平时锻炼身体,逢年过节、开展大型活动时,助威助兴,欢欢乐乐,老人们不仅丰富了贫乏单调的生活,而且在精神上得到了愉悦。社区还在老人文艺队中进行各项惠民政策的宣传,并让老年文艺队再进行全民政策宣传,很好的发挥了老人文艺队的作用,使老年人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为了敬老爱老助老,社区还开展了“文明家庭”创建活动,通过活动在社区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愈显浓厚,儿女孝敬老人,老人带好孙子的情景在社区随处可见,文明之风吹遍了*社区。
老年人医疗保健知识范文2
关键词:社区居民 医学生 健康教育 普及程度 调查
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关乎个人健康,更是家庭,社会的责任。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1】。“未来的医疗保健着重强调自身负责、自身预防和自身保健” 【2】。在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的社会,亚健康变成一种新的流行。健康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必然产物,社区开展健康讲座是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3】。针对辖区内开展有关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讲座是社区公共卫生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4】。 新世纪的健康观念是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心情是安静,最好的运动是步行【6】。本文通过温州鹿城区120名进行了健康知识,医疗保险知识的了解程度、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和保健知识的实施程度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唤起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和寻求社区健康教育的正确模式。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2年4月对温州鹿城区120名各个年龄段的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医疗保健知识的调查。
1.2 方法 选取温州鹿城区不同年龄段的120人,每人单独填写一份调查问卷,问卷的内容包括(1)家庭背景:不同的家庭背景是否使人对医疗保健知识的态度有所不同(2)知识:对常见病,多发病知识的了解,危害健康因素的了解(3)对保健知识的态度:保健知识的来源渠道,对医疗保险的了解程度,对社区定时定点健康知识教育的支持程度(4)行为:是否有常备药箱,有意识的搜集医疗知识
2 结果
2.1家庭背景使人对医疗保健知识的态度有所不同
在受调查的120人中有14人本人或家人中有从事医疗卫生方面的工作占被调查人数的11.6%,相比较而言这些有医疗背景居民对健康知识的了解,健康意识比普通居民强。
2.2 保健知识的来源情况 在120名社区居民中,多数通过电视和网络获取健康方面知识。电视为54人,占45%,网络为55人,占45.8%,报纸为40人,占33.3%,医院为34人,占28.3%,社区宣传栏为14人,占11.6%。
2.3 健康意识 在120名社区居民中只有16人有订阅医学报刊或医疗保健方面的杂志,仅占总人数的13.3%。在调查家中是否有家庭药箱时,有专门的药箱仅10人,占8.3%,零散有一些常用药的有74人,占61.6%,没有药箱的有28人,高达23.3%。
2.4 社区宣传,社区防护方面 在被调查的120人中有60人表示社区没有举办过有些健康教育方面的讲座,占50%,有28人表示不清楚,占23.3%,仅有32人表示有举办过讲座,占26.7%。
2.5 对疾病的态度 在受调查的120位居民中,有52人反映没有定期体检,占总人数的43.3%,有68人定期体检,占总人数的56.7%,反映出鹿城区居民对定期体检的意识还不强。而在定期体检的68人中,25人完全出自个人,占36.8%;有19人是有单位负责定期体检,占总人数的27.9%;仅7人是由社区居委会负责,占10.3%;另有17人,选择其他,说明社区居民委员会在居民定期体检,自我保健上宣传力度不强,在调查中也有居民反映有些调查反馈工作做得不到位,居民无从得知调查结果,社区在体检方面做得不够任需努力。
在受调查的120中只有68人有定期体检的习惯,52人没有定期体检,占总数的42%。在调查到平时体检的组织机构,完全出自个人有44人,工作单位有32人,而来自社区居委会仅12人,更有数人弃权。表示社区居民对自己的健康意识不够,对疾病意识不强。
2.6 对医疗保险知识的了解 在被调查的120人中有45人对温州社保医疗保险报销范围有所了解,仅占37.5%,多数不知道。有48人知道温州市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三级,占40%,有43人知道2011年度的温州市区城镇居民三级定点医疗机构起付标准,占35.8%。表示温州鹿城区社区居民对医疗保健知识了解严重不足。
医学生下社区与社区健康教育
3.改进
3.1 医学生下社区暑期实践与社区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温州医学院组织09级,10级,11级学生进行1个月的社会实践和社区见习志愿活动,通过去医院,下社区,提前接触医疗方面的知识和社区,医院的人事。最后所见习的相关单位进行评价并撰写相应报告。每年由学校或各大社团通过招募从中优选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参与到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服务中组织暑期实践队进社区义诊,向过往群众发放医疗保健传单、向周围居民发放免费的防暑药品、向广大群众宣传义务献血的好处。
3.2 医院和医学生合理组合,组建健康志愿团队。此健康志愿团队是一个有临床医学,护理,公共卫生,营养,心理等方面专业人才的团队,定时为社区居民服务,团队各组成员发挥自身的学科特长,以社区居民,病人为核心相互协作,同时行使各方面的,重叠的职责,从而形成一个紧密,高效的多学科协作链。支援团队的人才资源和培训条件依托于高等医学院校和附属医院的专家。培训内容包括社区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慢性病防治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服务学习、沟通技巧等。每次活动结束组织学生总结交流,分享彼此志愿活动的经验和体会。
4建议
4.1 合理的健康知识来源 建议定一些可信的健康报刊,定时参加医院、社区组织的健康知识讲座。对于电视,网络的宣传理性对待,目前有不少“专家”、“秘方”,最好咨询专业人士再做选择。每天保证一定量的运动,提高免疫力,调节心身,缓解工作压力,加快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
4.2 开展各项活动 1)社区积极开展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利用宣传材料报纸杂志,健康门诊咨询,切实地讲多发病,常见病,流行病,正确引导社区居民自己关心、自己学习、自己保健的意识产生,2)政府努力建设社区医院,便利居民,从调查的数据看,社区医院大有发展空间。3)定期组织健康体检,开展一年一次的健康体检,使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确保诊断结果落实到居民,逐步建立起一个合理完善的社区保健。
4.3 专家咨询制 1)每个社区可长期邀请1-2位社区医生定时定点给社区居民讲座,解答疑问。2)居民可以尝试私人医生,专人 负责,了解病史,有利于长期观察病情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建章. 医学社会学[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530
2 H.恰范特,蔡勇美,刘宗秀,阮芳赋.医学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10.
3 孟祥臻,觑庆峰,刘晓冬,等.农村老年人健康知识知晓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10):793-795
老年人医疗保健知识范文3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b)-063-01
现代社会人口逐步走向老龄化。据统计,全球老年人口约有6亿人,中国约有1.34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0%以上,并以年均3.2%的速度增长[1]。人口老龄化极大地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积极做好老年卫生保健服务将是21世纪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各种慢性病、多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与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及缺乏保健常识有极大的关系,关心和重视老年人的疾病预防控制、保健工作,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开展好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 老年人的界定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亚太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将60岁作为进入老年的标准,我国亦将60岁作为老年人的年龄界定。也有根据老年人的工作能力、健康状态、对卫生保健及社会照顾的需求,分为年代年龄(实际年龄或日历年龄)、社会年龄(社会学)、心理年龄(心理学)和生理年龄(生物学)。按人口学分为:准老年人(55~64岁)、“青年”老年人(65~75岁)、高龄老年人(75岁以上)。
2 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
2.1 生理特点
老年期各器官呈进行性衰老退变,出现一系列的改变,主要为:①器官组织的储备能力下降;②对外环境改变的适应性和反应能力减退;③躯体内环境对各种性质刺激的反应调节能力削弱;④对感染的防御能力减退;⑤大脑功能衰退,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记忆力下降、联想速度迟缓、感觉器官老化迟钝等。一些与年龄相关的慢性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病、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糖尿病、各种肿瘤等的发病机率显著增高。
2.2 心理特点
老年人一旦离退休,由于社会角色及生活节奏的改变,往往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心理、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①职业功能改变:社会地位、社交范围发生改变,对老年人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影响;②生活环境的改变:从社会、单位的大环境回到家庭小环境,尤其是几代同堂;③经济水平下降,各种收入减少;④生活节奏的改变:多年来形成的紧张、快节奏、有规律的生活,转变为简单、松弛、单调的生活,如不能及时调整心理状态,常出现焦虑不安、烦躁等消极的情绪,导致易患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等身心疾病。
3 老年人群健康状况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1984年关于健康的概念,“健康不仅是身体无病,还应该达到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功能上的完好”,因此评价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应该包括躯体、心理、社会活动等方面。1998年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城市增高的幅度大于农村。上海市老年人患各类心理疾病的人数已从3年前的8%升至现在的19.9%,而其中尤以患神经官能性恐惧症、忧郁症和综合焦虑症居多。据介绍,老年人出现心理失常、心病缠身等心理亚健康现象的主要原因有3个方面:首先,不少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回家后,无所事事,闲得无聊,于是整日心事重重,而一旦遇到一些不如意的生活小事后,心理疾病便“一触即发”。其次,一些老年人喜欢没病找病,“对号入座”,结果使本已比较脆弱的心理更加脆弱,导致忧郁症的出现。再者是各类纷繁复杂的家庭矛盾成为老年人心理疾病的“导火线”,由此而感发严重的官能性恐惧症。
4 老年健康教育的实施
4.1 培训社区健康教育人员
应是政府职能部门及地段医院的职责、义务,需由医疗保健专业人员组成,认真完成传授医疗保健知识任务,确保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到位。健康教育队伍人数不一定要多,而是要精,同时要进行必要的培训。通过培训可以帮助社区干部普及医疗保健等卫生知识,帮助他们提高老年人健康教育知识,使他们热爱老年健康教育,成为老年人的保健指导者、老年心理问题疏导者。
4.2 建立健康教育专栏
设立教育橱窗、讲座场地,根据不同的季节利用宣传橱窗刊出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治疗知识,利用各种卫生宣传日设点宣传,如世界卫生日、世界无烟日、红十字日、结核病防治日等,积极开展咨询活动。
4.3 利用公众传媒进行健康教育
组织专家到电视台、电台讲座,定期开办退休老人专题讲座,利用地段医院资源开办老年门诊健康咨询热线,为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出谋划策。利用社区老年大学的作用把健康教育作为重要课题。利用公共传媒作用提供有关信息,指导老人按时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提供有关刊物上的卫生保健文章供老人阅读,并组织老人们集中学习。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进入21世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只是一个经济指标,而且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进步,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因此,重视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开展积极的健康教育是贯彻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老年人医疗保健知识范文4
一、晚治不如早防
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尺五”。意思十分明确:衣服上破了一个小洞,补起来很容易。如不及时处理,一旦成了大洞,没准花多大工夫也补不了。
这种观念,用在医疗保健上也是完全正确的。
在疾病防治问题上,有一个普遍的规律:处理越早,效果越好,花钱越少。晚治不如早治,早治不如预防。比如牙病,按照口腔科医生的要求认真刷牙,是最简便有效的预防措施。如果有龋齿,也应该尽早治疗。一个小龋洞,很容易补好;如不及时治,拖成大洞,就难免会感染、疼痛,有时还只能把牙拔掉才行。虽然可以安上假牙,但总不如真牙好。
“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一贯的方针,其中又以“一级预防”最为有效。所谓一级预防是对基本健康的人,强调学习卫生保健知识,遵守合理的生活方式,去除某些不良习惯(如吸烟、酗酒、暴饮暴食等),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心理素质。通过这些积极的措施,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对环境的适应力。“二级预防”是指通过自我注意和健康普查早期发现疾病。“三级预防”则是对已有病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病情加重。
老年人多少总有些病,不足为奇。及早治疗不仅效果最佳,而且最省钱。有病不治,可能更不合算。
二、保健不在于用药
说起保健,不少老年人马上会想到保健药物,以为“人老了,即使没病,也要用点保健药”。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近些年,保健品充斥市场,良莠不齐。虽然都用“科学”的词藻,把自己的产品说得天花乱坠,但实际效果却不可靠,至少是价高质低。经济状况不太富裕的人,犯不着花这种钱。
当今,老年人最常见的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这些病,都有一些公认的“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血压、糖和脂肪代谢异常以及一些不良的心理、行为因素。其中,有的本身就是一种疾病,应及时治疗,有的则需要自己注意。保持平衡膳食,戒烟戒酒,坚持适当活动,防止肥胖,注意劳逸结合和心理调适,对于防止这些疾病的发生,都有很重要的意义。相比之下,盲目使用保健品却起不到什么作用。如果已有高血压病或糖尿病,就应及时进行合理的综合治疗。所谓综合治疗,就是在用药的同时,还要注意饮食、运动、生活、心理等各方面因素。重要的是,必须长期坚持,这样就能用较少的药达到较好的疗效。一般而言,合理的治疗并不需要花很多钱,但却能有效防止疾病引起的各种严重并发症。而治疗这些并发症,不但必须花多得多的钱,而且效果也远不如早期治疗好。特别像卒中、心肌梗死、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在病人生理、心理上都成为沉重的负担,使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对于肿瘤,关键也在于预防和早期发现。早期肿瘤治疗困难不大,花费不很多,预后也较好。但只有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才不至于耽误。就此意义而言,体检的花费就不是冤枉钱。
三、少花钱也能治病
近些年,医疗费用很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些诊断治疗费用是必需的。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有些并非必要。
长期以来,可能因为有公费医疗的关系,医生和病人都不太注意在诊断治疗问题上算细帐。有的病人误认为用药多多益善,医生给药少了不高兴;有的医生开药大手大脚,甚至为增加经济效益而多开贵药。这些认识和做法当然都是不正确的。
首先,对药要“一分为二”,不能只看到它有用的一面。绝大多数药都有毒副作用。事实表明,药和毒,往往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使用得当是药,使用不当就可能是毒。其次,新药、贵药、进口药与好药之间,是互不相干的概念。客观地说,世上并没有好药、坏药之分。使用不当,多好、多贵的药也没有用;使用得当,便宜药照样能治病。再次,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往往弊多利少,因为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十分复杂,很难预料。据统计,同时用药5种以内,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3.5%;超过15种,则54%可发生不良反应。而且,老年人一方面因为可能存在几种病,到不同专科诊治后,医生可能分别开给许多种药;另一方面,由于机体功能减退,对药品剂量和种类的耐受力均降低,故往往成为药物不良反应最易受害的人群。
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对于病人来说,懂得以上道理应该会有帮助。但是,联系到具体却难免拿不定主意。因为,他们的医疗保健知识有限,很难分清哪些是必要的,哪些可以省的。
老年人医疗保健知识范文5
【关键词】 养老社会化;养老服务;养老机构
一、养老走向社会化是我国必然发展趋势
首先,我国正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越来越多的人们由土地走向工厂,刚性的工作时间使人们更多的时间是在劳动场所,而不是家庭,使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与此同时,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作为工业化大生产时代的必然产物和配套措施应运而生了。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是农业社会自然经济的产物,是落后的生产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不再具有新时代的生命力。
其次,女性的社会劳动参与率不断提高。女性在家庭中时间的减少必然会与家庭养老发生冲突。
再次,社会生活水平带动了养老标准的提升,如今,养老在向“吃讲营养、穿讲质量、住讲环境、医讲保健”的层次上转变。当单个的家庭无论是从经济上、能力上、设施上都不可能具备如此完善的功能时,社会就要进行新的养老制度选择,养老方式必然要在更高水平和层次上向社会回归。
综上所述,养老走向社会化是伴随人口老龄化和社会转型的必然发展趋势,它是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与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矛盾基础上寻求的一种功能替代物。
二、我国加快社会化养老事业的措施
1.转变观念,加强舆论引导。今天的社会大环境下,如果还要单纯依靠“养儿防老”这种方式,就会形成一对夫妇供养四位老人的格局,这的确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依靠社会化养老才符合今天的社会实际情况,在养老的问题上我们也要更新观念。养老机构与幼儿园一样是人生历程中的两个驿站,老年人进养老机构就如同婴幼儿进幼儿园一样,应被视为人生历程中的一个正常程序。广大老龄群体也要勇于接受这一养老模式,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这一新事物。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老龄政策,提高全社会的老龄意识,让更多的人了解老龄问题,树立老龄意识。
2.完善服务内容。老年人进入养老机构养老,不仅是为了获得舒适便捷的生活照料,还应该积极寻求有益的生活情趣。社会养老的内容应尽可能地提供各种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颐养项目,使老年人在参与的过程中收到身心俱健的效果。
(1)生活服务。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采取设点服务和上门服务的办法,为老年人提供代购代买、打扫卫生、洗衣就餐、以及为生活自理有困难的老人提供特殊生活护理等服务。
(2)医疗保健服务。根据老年人的常见病、突发病,配备相应的医疗器械和医务人员,建立保健、医疗、急救体系,老年人一旦有突发急病,能以最快的速度得到抢救和治疗。通过为老年人宣传医疗保健知识、开展定期体检、设立家庭病床、保健康复、心理咨询、常见病的处理等方式提供医疗服务。
(3)休闲娱乐活动。提供图书馆、健身馆、老人文化活动室等场馆设施,开展文艺表演活动。成立诗歌、绘画、音乐、舞蹈、体育各种艺术社团,不定期地组织短途、中途、旅游。
3.加大扶持力度。老年公寓的建设也属于福利事业,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从世界范围看,对于公寓养老政府一般都给予政策支持。目前我国对公寓养老扶持力度尚显不足,在养老设施兴建上,政府应在水、电、气、地以及各项审批、收费、税收等方面给予尽可能的优惠,进一步在贷款和还贷政策上出台优惠政策。
4.建立养老行业标准,规范养老机构管理。实现养老机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管理,对不具备资质、管理混乱、服务质量低劣的机构和职业道德败坏的从业人员要坚决清除出门。将奖励制度和评估体系结合起来,奖励符合质量标准的机构,监督不符合质量标准的机构改进工作,对最终不能达到质量标准的服务机构取消资格或吊销执照。
5.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快养老服务事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在大学和医学院校增加老年医学、老年护理学的教学内容。在教材编写、教学研究等方面加大投入,加强老龄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另一方面在管理人员的培训上,政府要推行切实可行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及方法,促使从业人员参加培训、加强学习。
6.大力发展老年志愿者服务队伍。在加强专业队伍的建设的同时要积极引导、招募社区志愿者参与,实现养老专业化与社会化的统一。广大低龄健康老人要从自身做起,积极参加志愿者组织,开展以老侍老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福利工作,将养老服务推向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老年人医疗保健知识范文6
脑血管疾病似乎是一种典型的老年病,但脑血管的许多病理改变早在中年时期即已开始,其中,脑血栓的发病年龄相对高些,而脑出血的高发年龄却在50~60岁之间,而不是在60岁以上。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年龄不到60岁者超过半数,20%的患者不到50岁,还有少数病人只有30多岁。老年心肌梗死患者中,有的已是第2~3次发生,他们初次发生心肌梗死时,不少都在60岁之前。
至于肿瘤,更远不是发生于老年期的疾病。大量研究材料都已证明,从一个变异细胞发展为临床可以查得出的肿瘤,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换句话说,中老年时期被查出的癌症,实际上很可能根植于生命的早期。当然,一个变异细胞是否最终形成肿瘤,还会受到许多条件的影响。所以,虽然在生命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变异细胞,但其中真正能形成肿瘤的概率,却十分微小。
人体内大多数器官的功能,都是在20~30岁之间达到顶峰状态。其后,随着年龄增长而缓慢地减退。这种功能减退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衰老的过程。由此可知,衰老并非在人进入老年期才突然出现。
衰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衰老的进程却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也就是说,虽然从基本相同的高度下降,但下降的速度不尽相同。影响这种下降速度的因素很多,学习一些医疗保健知识,从年轻时就迫使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符合卫生要求,就能有效地延迟衰老的进程。
50年前,中国的疾病谱上,名列前茅的是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和营养不良等;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上述疾病明显减少,人的寿命延长,一些以往多见于老年人的病,如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逐渐占了上风。这就是疾病谱的动态改变。
但是随着老年病的增加,老年病年轻化的趋势也日渐明显。这是因为,在上述老年病的致病因素中,社会、心理、行为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状况从改善逐渐变为过剩或失去平衡;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和竞争激化,导致人们心情较紧张和体力活动机会减少。这些情况使人发生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的可能性较以往增多;如果再加上吸烟、酗酒和生活不规律等不良习惯,人体的免疫与调节功能也会下降,为一些疾病的发生留下可乘之机。而中年人在以上这些方面承受的负担最重,这也是老年病年轻化的原因。因此,老年保健要从年轻时做起。
一个人生命过程的连贯性,决定了他各个时期健康状况的相关性。青中年是否健康,与他在少儿时期的健康情况密切相关;而现在的健康状况又将影响他进入老年期后的健康状况。每个时期的健康状况,都以他前一时期的健康为前提。
许多老年病并不会立即致人死亡,但却很难做到彻底治愈。患了这些病,不仅需要不少治疗费用,更重要的是它对劳动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因此,最好是及早预防,从根本上消除发生这些疾病的因素。在年轻和自觉健康时,就做好如何远离老年病的打算。生活上注意规律性;心理上学会乐观、开朗、豁达大度,不过分计较得失;工作上注意劳逸结合,善于放松和休息娱乐,重视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饮食上注意适度营养,防止肥胖,戒烟节酒。这些实际上是最为简便有效的预防措施。
此外,定期的健康检查有利于及早发现病症。及早确诊,及早治疗,效果好,花费少,身体受的损害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