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养老康复护理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养老康复护理培训范文1
1养老护理员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养老护理服务人员主要来源于两组:一组是具有专业护理水平的专职护士担任;一组是由外来务工人员组成的专职护工,这些护工文化层次不高,没有经过正规培训[3].有人对江苏省养老机构中2909名养老护理员进行基本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其中专职护士有335名,仅为11.5%,而护工则为2574名,占88.5%[4].另外还对这335名专职护士的专业培训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过规范、系统的养老护理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学习培训的护士仅占极少数,大部分护理人员为普通病房的护士或即将退休的护士,并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养老护理岗位培训[5],由此可见养老护理员缺口之大,基本达到了供不应求的程度,基本状况下:
1.1文化素质低下.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隶属于家政服务,因此养老护理员文化素质低是最为突出的特点[6,7],这些人员多来自农村,还有一部分为城市下岗人员,北京市2003年对23所养老机构进行了调查,其统计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474名养老护理员中,文盲者占5.1%,小学文化占8.0%,初中占51.9%,高中及以上学历者占35.0%[8].北京这样的经济发达城市尚且如此,对于其他城市情况将更为恶劣,由此可见,我国养老护理员的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1.2专业技能水平欠缺.养老护理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为了规范其职业标准,我国颁布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试行)》.但是,自标准颁布实施至今七年以来,效果却没有明显改善,在标准中明确规定养老护理员必须持国家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上岗,然而大部分地区基本未实施推行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制度,即使有部分城市实施推广了持证上岗制度,但是持证率并不高[9],例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为57.4%,其中依靠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以及一些民营老人院的持证率仅为43.5%,甚至更低,而广州,仅为12%.即使一些地方推行了岗前培训制度,但其培训却很不规范,仅仅是走走过场,远远不能达到培训的要求,据2009年的调查显示,在我国取得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的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书的仅为2万人,持证率只有10%[10].可见我国养老护理人员的缺乏程度,同时可以看出其专业技能的欠缺.
1.3年龄偏大.我国养老护理员存在着年龄普遍偏大现象,40岁以下的仅为14.3%,而40岁到49岁的护理员达到47.66%[11],养老护理工作既细致,劳动又繁重,年龄偏大将会给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尤其是面对繁重劳动时出现体力不支的现象,因此年龄偏大不宜胜任,容易给养老护理工作带来极大隐患.
1.4流动性强、缺乏系统培训.根据调查显示,北京每年养老护理员流失最高达到1/3以上,我国养老护理员的从业年龄普遍偏低,因为养老护理工作即繁琐又劳累,收入不高,也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大部分养老护理员一旦找到其他工作,就会离开养老护理行业.同时,大部分养老护理员缺乏系统的培训,不能为老年人实施专业化的护理服务.养老护理员不仅仅是对老人简单的生活照料,还需要专业和技能,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及社区中的养老护理员,大部分缺乏养老护理方面的系统培训,甚至上岗前没有参加过正式培训.另外我国养老护理员培训模式单一,缺乏市场有效竞争,培训内容少,多集中于基本护理操作,缺乏职业道德和老年人心理护理方面的知识培训,专业化程度不够.
2养老护理员的市场需求
据统计,我国老年福利机构现有职工约为22万名,其中通过国家劳动保障部门颁发资格证书的养老护理人员约占10%左右,由此可见我国养老护理人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2012年,我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比上年增加3436个,累计达到44304个,总床位数为416.5万张,比前一年增加了12.8%(其中每一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1.5张,比上一年增加7.5%),以河北省承德市为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水平不断发达,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转变,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上升,对养老服务机构的需求越来越大,截至2012年底,我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4.5万人,占总人口的14.5%;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2.4万人,占总人口的8.59%.2013年底,承德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71所,总床位12344张.其中五保供养中心47所,床位10041张;社会福利院1所,床位220张;独立运行的光荣院2个,床位96张;荣军医院1所,床位120张;社会办老年公寓20所,床位1867张,平均每45位老人,拥有一张床位,可见中国的养老机构,还需要不
断完善,养老护理员的需求量更在不断增加. 我国民政部门在2011年印发的《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2010~2020)》中提出,到2020年,预计我国养老护理员总数量将达到600万人,目前全国范围内,持证上岗的养老护理员人数仅为5万余人,缺口之大可想而知.另外,根据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的失能老人到2020年将达到599~674万,半失能老人达到6852~7590万,由此推算,我国养老护理员岗位则应该达到657~731万人,目前中国的养老护理员仅为200万左右,缺口将近300~500万人[12],社会对养老护理员需求的缺口在不断增大.
3养老护理员行业展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类进入老龄化时代,我国也提高了对养老护理员的重视程度,民政部于2001年了《老年人福利机构基本规范》,规范明确规定:从事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的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持证上岗,更应该熟练掌握所从事工作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国务院于2006年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在本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培养老年护理学专业型人才,要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随着国家政策法规的以及社会对于养老护理问题的关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开始设置"老年人服务与管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等相关课程,从而加快了养老护理人才的培养.但是,这些还远不能满足社会养老护理员的需求,如何能够培养一些层次高、专业性强、服务规范的养老护理员队伍,现提出以下对策:
3.1在中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独立养老护理员专业.各级高中等医学护理院校面对我国养老护理员缺乏的现状,应该有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机遇,调整培养方向,向社会输送紧缺型专业人才.中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应该开设养老护理专业,面向社会招生,突出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训,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养老护理人才为目标.使养老护理人员熟练掌握老年人的一般护理常规、突发疾病的急救,注重老年人的康复护理以及慢性病的保健护理,熟悉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护理方法.
3.2提倡高中等医学院校"双证"教育模式.在一些高中等职业职院校,对护理专业的护生,调整课程设置,加入老年病护理、康复护理等课程,并利用业余时间,对护生进行养老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学生在毕业后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的同时,参加国家劳动保障部门的养老护理员执业资格考试,通过这种"双证"教育模式,拓宽护士的知识面,扩大毕业生就业范围,为以后从事养老护理工作打下基础.
3.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国家劳动部门可以在城市下岗职工中以及城镇农村选择一批有志于从事养老护理的适龄人员,对他们进行统一正规的免费培训,并给予一定的补贴,然后从事养老护理工作,既扩充了养老护理队伍,又可以扩大再就业,同时规范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建立持证上岗制度并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资质待遇,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和服务意识,拓展培训渠道,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则应该按照护理员的工作强度和资格证书设立合理的工资标准,制定最低工资制度,可以参照杭州的政策"福利性非盈利性养老机构给予取得高、中、初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养老护理员,每月工作标准达到当地最低工资的1.6倍、1.4倍和1.3倍."通过广播、媒体等传播途径,不断宣传养老护理员职业的必要性,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培养全社会尊重养老护理员的良好风气、降低养老护理员的流失.
养老康复护理培训范文2
1 引 言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4年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0.1%,预计2025年将突破3亿。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服务事业蒸蒸日上,加快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是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但是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在数量和质量上并没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当前,各职业院校相继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以中高职为主,本科专业较少,同时也面临着师资力量薄弱、实验实训配备不足、专业教材缺乏、资金支持力度不大、招生难等问题,因此,需要对职业院校中职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望剖析出制约该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主要瓶颈,提出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建议,提高职业院校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及质量,实现国家在养老服务事业上的宏伟目标。
2 调查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开设中职或五年制高职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的15所职业院校,其中本科学校1所,高职学校10所,中职学校4所;其中民办学校3所,公办学校12所。
2.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自编《职业院校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调查问卷》,本调查问卷共设置了41个题,包括院校基本信息、招生、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材情况、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校企合作、专业科研、就业等内容。为保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邀请了行业和学校专家给予指导,保证了科学性。测试时间为2014年12月至2015年4月,共发放问卷68份,回收65份,其中有效问卷为62份,回收率为95.6%,有效率为91.2%。
采用Word 2003、Excel 2003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3 调查结果
3.1 学生来源及招生情况
中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大部分是初中生,也有部分高中生和高校回流学生;各职业院校该专业招生情况不容乐观,大部分学校招生不到30人,甚至个别学校招不到学生。
3.2 培养方向情况
在本专业的培养方向上,学校主要以养老护理员、养老事务员为主,兼有社会工作者方向。
3.3 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各学校本专业所开设的核心课程,主要集中于《老年人的生活护理》《老年人心理护理》《老年常见病的预防与照护》《老年人的活动组织与策划》《人际沟通》等课程。而由于学校的不同专业优势,在开设课程上也会体现一些特色,比如有些学校开设《老年社会工作》《家庭管家服务》《正常人体结构》等课程。
首先,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为护理技能、沟通与交流能力和爱心、耐心、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其次,文体活动组织与策划、现代办公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康复技能、老年心理辅导等。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核心技能主要为生活照料、护理技术、养老事务管理,其次为康复护理与心理护理。
3.4 专业教材情况
在教材选取上,各学校以普通教材为主,兼有校本教材和非本专业的国家规划教材,以及其他讲义、视频等方式。教师对教材存在较大意见,例如教材数量少、教材内容与专业贴合性差、教材内容陈旧、教材内容不适合中职学生、教材内容与岗位脱节、缺乏数字化教学资源等。因此,目前急需开发本专业国家规划教材。教材的开发并不多,只有少数学校开发了校本教材,极少数学校参与了国家规划教材的编写。
3.5 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本专业教师多为相近专业(护理、康复、社会工作、管理等)教师,并聘任行业企业专家为兼任教师,年龄多在30~50岁,学历符合要求。大部分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在60%以上,只有少数学校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较低。首先,专业教师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能力上;其次,参与专业建设程度以及与行业企业沟通交流能力。
各学校重视专业教师的培训,主要是通过参与专业建设和行业企业锻炼的方式,同时还重视课程开发交流和教育教学改革培训。
3.6 实验实训及校企合作情况
根据国家教育部对实践课时比例的要求,各学校在实践课占总课时的比例均超过50%,大部分集中于50%~60%这个区间。
各学校都设有校内实训实验室,从调研数据来看,老年生活护理模拟实训室、老年模拟护理病房实训室、老年康复模拟实训室是各学校普遍开设的实训室。根据市场要求和学校培养方向的不同,一些学校特地开设了养老机构管理实训室、老年社会工作实训室、老龄产业经营实训室、老年健康教育实验实训室等。
在专业建设中,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毋庸置疑,各学校都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调研数据显示,各学校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最少2家,多数为3~5家,主要提供岗位为养老护理员、养老事务员、营养师、康复师等,主要实训内容包括老年人生活照料、老年人技术护理、老年人康复护理、老年人心理护理等,实习形式中采用岗位轮换制,让实习生充分了解每个岗位的职责和工作任务,最终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多数学校在最后一学年安排学生实习,实习时间不低于8个月。
3.7 毕业生就业情况
调研发现,近3年各学校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初次就业率都在95%以上,当前老年服务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只要学生愿意从事老年服务工作都能够顺利就业。少部分未就业的学生对就业持观望的态度,这有可能受到家庭方面的影响,他们期望有更好的就业机会,而选择待业。本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多为养老护理员、保健按摩师、养老事务员等,还有少部分学生从事老年产品销售工作。
4 结 论
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朝阳专业,具有明确的培养方向,受到了国家及地方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学生就业率几乎达到100%。但是,本专业面临着招生规模小、教材缺乏、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实验实训配备不足等问题,这严重制约了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健康的发展与成长。社会各界应高度关注本专业的健康发展,在政策上、资金上、人力上加大支持力度,解决本专业发展瓶颈,为我国养老事业培养出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实现国家养老事业的宏伟目标。
养老康复护理培训范文3
课题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深入分析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设计了以智能移动产品为平台的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框架和系统功能模块,并提出了基于系统平台的老年人健康服务产业链资源整合的设想,为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展开个性化健康服务,实现健康老化、成功老化提供策略。
关键词:
居家养老;健康服务系统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化人口最多和老龄化最快的国家。截至2015年底,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数的16.1%,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1.44亿,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政府提出了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的指导意见。本课题通过分析不同年龄层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从物质与精神需求等方面着手,研究居家养老模式下以移动智能终端为载体的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设计。
一、居家养老概述
居家养老是指以家为养老场所,以社区照料服务网络为依托,以国家制度、政策、法律管理为保障,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体系,是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支持基础上的养老方式。“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9073”养老模式,根据国情,90%的老人需要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居民养老的主要方式。
二、服务系统设计
服务系统设计是一种创新策略,通过系统思考整个服务中环境、人、物、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通过改善整个服务流程与体验,为用户构建一种新的服务价值,提供物质产品和非物质服务的综合性解决方案,最终提升用户消费满意度。服务系统设计理论最早应用于传统制造企业营销模式转变、责任延伸方面,即营销模式从销售产品延伸到销售产品的使用或者结果,起到提高产业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的作用。该理论发展至今已逐步应用于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有形与无形产品及服务相关的多产业领域。运用服务设计理论进行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设计,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老年人的个体信息,从老年人的根本需求出发进行归类细分,按需设计系统功能模块,以互联网数据交换实现医疗、家政等服务输送,打造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同时通过系统闭环设计,即老年人的使用反馈,进一步维护、更新系统,以创造出更优化的服务。
三、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分析
健康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组成的一个整体,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影响健康的因素包括个人的健康行为(体育锻炼)、个人的能力和处理(压力的)技巧、社会经济环境、物理环境、医疗保健服务等。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包括物质生活照料、精神文化享受以及医疗保健护理等,受到年龄、学历、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必然不相。课题组以定性、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无锡市区167位老年人进行了深度访谈,其中年轻老年人(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划分,60到74岁的人群称为年轻老年人)为129人,占访谈总人数的77.2%。调研发现,由于机体功能的衰退,老年人自我照顾与社会(家庭)服务能力逐步下降,同时对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逐步上升。尽管如此,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现在的老年人尤其是年轻老年人身体都较以往更健康。
(一)生理健康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会出现生理上的衰老,如智力的减退导致记忆力和理解力下降、消化系统的衰退导致饮食咀嚼费力、骨骼系统的衰退导致行动能力下降,此外还有视力减弱等等。被访谈老年人多能生活自理,但都患有一定程度的慢性病,如高血压、关节炎、颈椎炎等,其对医疗、保健等有较多的需求。被访者均表现出对健康养生、医疗保健的关注,具体包括定期体检、收听/看养生类节目,使用家庭医疗/保健仪器,如血压计、血糖仪等,按摩仪,足浴桶等。
(二)心理健康
老年人生理特征的变化也伴随着心理特征的变化,主要为疾病、认知障碍、社交变少等带来的抑郁、烦躁、多疑的消极情绪。此外,伴随着家庭结构的空巢化,老年人对情感与精神需求则比以往更明显,渴望得到亲情和精神的慰藉。82.3%的被访谈者承担一定的家庭工作,如接送第三代上下学、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体力劳动。事实上,根据学者研究,老年人适当参与社会活动,包括力所能及的家庭服务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其生活的精神动力,有助于其成功老化。
(三)娱乐活动
受年龄特点影响,被访谈者平时的主要活动锻炼为散步、小区健身器材锻炼、广场舞等运动。娱乐消遣上以看电视居多,其中43.1%的年轻老年人有使用智能手机上网习惯,这部分老人多属于“婴儿潮”一代(1946~1964年出生),总体表现为文化素养较高。其主要使用手机浏览网页/新闻、微信朋友圈、QQ交流以及收听广播、音乐播放等。这些老年人会通过微信等与家人、亲戚、朋友进行实时沟通,分享信息,并有少数年轻老年人会使用照片美化、小视频编辑等App。通过调研可知,城市老年人,尤其是年轻老年群体对智能移动终端使用,为互联网技术下的健康服务系统平台的推行提供了可能。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平台可以借助智能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借助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平台中多方的沟通与互动。总体上,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
四、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设计原则
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设计要根据老年人的生理接受性和认知特点,遵循以下两大原则:1)易用原则:设计者要在认知心理学、系统设计等理论指导下,充分分析老年人的逻辑思维和使用习惯,确保系统操作简单易用。平台界面应当简单明了,层级合理、切换方便。界面中图案、文字等要符合老年人辨识能力和认知能力。2)至美原则:操作界面应关注老年人的审美,并遵循形式美法则,色彩、图案、图标的设计要给老年人以美的享受。
五、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框架
围绕老年人的核心需求,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设置五大常用功能平台,即医疗服务系统平台、康复护理服务系统平台、健康养生服务系统平台、家政服务系统平台和精神慰藉服务系统平台。另外设置紧急呼叫系统和投诉管理功能,前者实现紧急状态下的求助呼叫,后者方便老年人用户及其家属进行服务反馈与投诉,实现系统闭环设计,优化服务,具体如图1所示。信息平台以手机等智能终端为载体,由社区提供服务管理系统,平台的维护与管理由网络工程师、医生、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跨领域专业人员组成,通过分析养老信息集成平台的内容数据和用户数据,为老年人进行身体状况和心理发展进行测试和评估,建立健康档案,判断老年人需要的服务层次和类型,制定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安排定期体检、开展健康培训等,让老年人实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实现科学养生与及时医疗相结合,提高生活质量。
(一)医疗服务系统平台
医疗服务系统平台通过数据中心,与社区医院进行老年人医疗信息数据交换,为老年人接受基础医疗诊断提供服务,同时,系统平台还可以与社区医院、中心医院形成远程医疗信息系统,为老年人医疗诊断提供更优质服务。此外,紧急呼叫系统直接连接社区医院急救中心信息平台,为老年人急救提供保障。
(二)康复护理服务系统平台
康复护理服务系统平台可设置医疗康复服务和医疗康复知识模块。次系统平台主要针对失能老人的医疗康复服务,具体除了血压和血糖的检测、就医陪护、代配药等,还包括褥疮护理、帮助服药、排泄、介护、疾病的康复护理。失能老人的家属可以通过此平台选择具体的医疗康复服务。此外,家庭照料人员也可通过医疗康复知识模块获得专业学习。
(三)健康养生服务系统平台
分析老年人的健康层次与需求(如图2所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医疗的需求程度增加;相反,年轻老年人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信息获得渠道的增多,其健康观念正在逐步变化,即从以往有病才治病的传统观念及习惯,转变为治未病、保健养生。因此,健康服务系统平台可以设置健康饮食模块和养生保健模块。营养师根据老年人的个人信息,为其提供膳食搭配方案选择。养生保健模块可以提供形式多样的养生保健信息,如中医养生讲座、保健操视频等。同时,系统平台若与餐饮中心、有机农场或者净菜配送中心实现信息交互,即嵌入农产品电子商务商对客订购模块(B2C)等,则不但为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提供基础保障,更能延伸到农业、商业等不同的产业链,形成老年人健康服务产业群。
(四)家政服务系统平台
老年人通过家政服务系统平台选择卫生清洁、洗衣、烹调、购物等服务,平台通过与家政服务公司实现数据联网,提供相应的服务与人员。
(五)精神慰藉服务系统平台
我国家庭规模目前呈现小型化、多样化趋势,单人家庭、空巢家庭比例增加,其中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以上,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比例也在增加。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增加,可通过此平台选择聊天、读报、陪同等精神慰藉服务,根据自身需求决定服务的频率和内容。此外,老年时期仍是思维成熟、智慧发展时期,平台可设置网上“老年大学”,方便老年人学习充电,充实日常生活。
六、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流程及界面设计
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客户端可安装在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上,手机通过Wifi或4G接入。老年人及其子女家属可共享账号信息,检测、调整服务需求,同时对健康指标实时监控。具体操作流程如图3所示。用户打开健康服务系统APP,进入注册界面,输入老年人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收入、文化程度、家庭结构与人数、住址等基本信息。确认资料、提交后进入登录界面,设置用户名和密码,并以醒目字体提示保存密码,以保证之后自动登录,简化操作。进入主界面,用户可直接输入近阶段健康数据,包括体重、身高、睡眠状况、常见疾病、遗传病史、心率、血压等近阶段身体指标,建立健康数据档案。系统平台根据用户信息分析及需求匹配分析,将反馈信息推送给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模块和个性化服务推荐模块。用户可自主选择个性化服务模块或者选择系统推荐的个性化服务模块。为老年人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系统设置健康数据更新的消息提醒,并随着用户定期更新个人健康数据,系统平台也更新量身定制的健康服务。页面风格定制。系统提供默认页面及其他待选页面,用户可根据自身的风格爱好自行设定,体现人本服务理念。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总体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
七、总结
居家养老模式下,为了确保老年人得到物质与精神的全方位关怀,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搭建健康服务系统平台,为老年人展开个性化健康服务,通过医养结合实现健康老化、成功老化。
参考文献:
[1]睢党臣,彭庆超.“互联网+居家养老”: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6(9):128-130.
[2]陈宁.国外“医养一体化”服务模式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药房,2017(11):1441-1442.
[3]姜霖,王勇彬.基于良好沟通的老年人产品设计策略[J].美术与设计,2017(1):181.
[4]何迎朝,左美云,丹.四种常用人口老化理论的集成研究[J].中国老年学会杂志,2016(5):2270-2271.
养老康复护理培训范文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多种性质和形式的老年长期护理机构相继涌现,但其服务模式主要还是医院的坐堂制,服务内容以打针、输液、测量血压等初级、重复的单纯技术操作为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老年人的护理需求。但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定期去医院接受相应的治疗和护理非常困难,而长期在老年护理机构进行养老则面临护理费用较高的问题。有调查表明,老人的社区护理需求占70.1%,其中城市老人的需求率为50%,主要要求提供家庭访视护理服务,部分希望提供公寓式服务[2]。在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方式逐步成为主要的养老模式背景下,根据护理伦理学的公平和有利原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主动提供家庭出诊、上门护理、电话咨询等服务,但由于其服务成本高、潜在的医疗纠纷和风险严重影响着居家护理的顺利开展[3]。
社区老年护理的工作范围除基本医疗活动外,还应包括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和健康教育等方面内容,即对社区老年人健康进行保健指导,配合健康教育和适宜的干预管理,降低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提高老年人自我照顾能力。但由于管理不到位和利益驱动,目前对于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流于形式,常常突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立一批以备上级检查的健康档案,只有部分有偿式个人、家庭保健合同能实现社区护理的连续性和个性化服务,有悖于护理伦理学的公平和有利原则。
老年患者身心衰老,反应迟钝,说话啰嗦、口齿不清或语无伦次;还有些老年患者疑心重、脾气大、固执己见,不愿意配合医护人员。此外,老年患者病情复杂多变,易出现意识障碍和药物不良反应,给治疗和护理带来困难。根据护理伦理学的互助原则,护理人员应尊重和理解老年患者,以饱满的热情和温馨的语言,使患者获取温暖,建立互信,在实施护理措施时应审慎从事、耐心细致。由于目前社区护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部分护理人员工作不积极,对老年患者爱理不理,甚至流露厌烦情绪,在护理过程中按程序完成了事,动作粗鲁、责任心差[4]。
受长期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医疗价格体制影响,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依然处于重治疗开药、轻预防康复的以药养医的恶性循环,社区护理人员往往只愿意对老年病人进行一些有偿服务的护理项目。社区即使开展一些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等免费活动,都会附带推介一些康复药品和器械,有悖于护理伦理学的有利原则。对于主动到社区来的老年患者,部分社区护士也不能一视同仁,对一些开药打针的患者态度较好,对一些不愿开药或对开药有疑问的患者就表现得脸难看、话难听,有悖于护理伦理学的尊重和公正原则。
1加强老年护理能力培养,提高护理人员道德素质
单纯的医疗护理己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精神、心理、生活等多方面护理的需要。社区老年护理人员应树立新型的老年护理理念,一方面要接受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课程的系统培训,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伦理道德素质的培养,明确社区护理人员应遵循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了解处理社区护理服务中一些伦理问题的原则与规范,培养其伦理观念和伦理决策的意识,规范其护理实践中的伦理道德行为。
2加强老年护理问题研究,规范老年护理服务标准
由于老年人在生理上、心理上处于明显的退化阶段,其护理要求也有着不同于中年人和年轻人的特殊性。目前我国老年社区护理的实施还在摸索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为服务标准不统一,使得社区老年护理的质量难以保证[5]。这就需要相关研究机构加强老年护理问题研究,尽快制定和规范统一的老年护理标准,包括老年服务对象准入标准、服务内容项目标准以及服务流程标准。
3完善老年社区护理组织,明确老年护理职责范围
为满足我国老龄化社会的需求、提升老年护理品质,社区老年护理所涉及的范围不应停留在传统的疾病护理层面上,而应延伸到社区健康和居家护理。政府应借鉴国外老龄人口的预防保健工作经验,划分好综合医院、康复医院、护理医院、社区护理服务中心等各级机构之间的职责和范围,细化社区护理人员的角色分工,明确其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任务,完善老年社区护理组织系统。
4制定老年护理质量评估体系,健全老年护理考核监督机制
目前社区老年护理的管理基本都是秉承医院护理管理的模式,缺乏符合护理服务要求和特点的管理规范和监督机制。相关部门应根据老年人护理特点,制定与社区老年发展相适应的护理质量评估体系,建立独立的考核监督机制,从根本上对社区护理人员形成约束和竞争,激发护理人员爱岗敬业精神,规范其护理实践中的道德行为,避免发生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养老康复护理培训范文5
[关键词]北京市 养老服务产业
中图分类号:D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3-0259-01
一、引言
北京市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问题,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当前,北京市老龄化发展趋势迅猛,重视老龄工作已显得尤为重要。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国务院2013年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再到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12月7日出台的《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都对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给予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国家层面的重视对北京市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当前,正确认识北京市养老服务产业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对满足北京市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
二、国内、外及北京市养老服务产业的现状
日本社会在《老人福祉法》、《高龄老人保健福祉推进10年战略》等法律的推动下,发展起来了以老年护理为主的养老产业群。它包括生活照料、老年护理和老年医疗。英国养老模式鼓励健康自立,官办民助的社区照顾模式。服务形式包括社区活动中心、家庭照顾、居家服务、暂托处、老人公寓等。
国内一些城市则实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为平台,以“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社区医疗机构为主体,开展居家医疗照顾和在院医疗护理,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护理需求。
北京市目前的养老服务模式主要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服务适宜健康老年人,内容包括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项目。社区养老服务面向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无力照护的虚弱老年人,由街道、大型社区承担日间照料服务和短期托养服务,提供就餐、送餐服务,开展健康辅导等活动。机构养老服务面向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和无赡养人的高龄、体弱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和紧急救援等。
三、北京市居民养老情况问卷调查及问题分析
笔者于2016年8月至11月间分别在北京市朝阳区某街道10个社区集中进行了有关老年人养老情况与需求方面的随机抽样调查。调查主要以访谈和问卷的方式进行,就老年人基础信息、对养老服务的体会和养老服务的期望进行调查,进而获得较新较可靠的信息数据。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问卷回收率为98.67%。
1、老年人收入与养老消费预期分析
通过对老年人月收入水平的调查显示,月收入在2001元至3500元之间的占35%,月收入在3501元至5000元之间的38%,均远低于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北京市职工平均月工资7086元。月收入与购买力关系密切,这意味着大部分老年人面对养老的刚性支出,存在压力。而通过对老年人愿意承受的养老服务费用标准的调查(见图1―2)显示,每月1000元以内的占23%,每月1000至2000元的占51%,每月2000至3000元的占18%,每月3000元以上的占8%。这反映出绝大部分老年人的每月养老消费意愿围绕在1000元至3000元之间。而实际上,2015年,虽然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总数达12万张,但平均下来每千名老人仅拥有床位数38张。民办养老机构收费又普遍高于老年人消费预期。这就需要政府鼓励更多地民间资本投入到养老服务中来,快速增加养老床位数量,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提升服务质量,降低老人入住费用。
2、老人服务内容与需求分析
通过对各年龄段老年人感兴趣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的调查发现,各年龄段老年人对日常体检服务和专业医护服务普遍最关注。这对专业养老机构和医疗资源进社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老人对其他项目的感兴趣程度则各有不同。60至69岁老年人比较关注老年精神文化社区活动,70至79岁老年人除此之外还对心理慰藉服务感兴趣,而80岁以上老年人则对社区生活照料服务和心理慰藉服务感兴趣。这与老人行动能力减弱、健康状况变差有关。选择老年精神文化社区活动的老年人不在少数,这表明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热情很高,这为社区居家养老的深入开展创造了条件。值得注意的是,选择互联网便利生活服务的老年人也占相当一部分比例。这表明老人有享受科技带来生活便利的愿望。全社会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做好促进科技创新在养老服务领域的成果转化。
3、养老从业人员服务质量分析
通过老年人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与服务评价的调查显示,选择一般的占87%,选择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分别占7%和1%,而选择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则分别为5%和0%。这反映出当前养老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目前北京市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仅占少数,绝大多数为高中及以下学历,又缺乏相应职业培训,无法保障服务质量。
四、北京市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模式建议
1、继续大力探索、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模式
建h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在家居住,以社区为平台提供公共和个性化养老服务。由街道、社区承担一些老年人的日间照料和短期托养服务,提供就餐服务、对老年人开展健康辅导。同时,社区协调民政、卫生等有关部门和物业等社会单位,搭建社区养老综合服务平台,更好地服务辖区老年人群。
2、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养老经济中来
目前,政府对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具体支持政策还不够。建议政府相关部门深化简政放权,应具体完善投融资政策、土地供应政策、税费优惠政策、补贴支持政策,鼓励公益、慈善组织支持养老服务政策。同时,充分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并加强实施引导,使北京市养老服务产业在市场条件下良性健康发展。
3、加大专业养老机构建设投入,推进医养结合
建议继续加大投入,将医疗服务有机融入养老机构建设中。政府应在将专业医疗和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上多多发力,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提高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并做好上门巡诊等服务,推动“居家+社区”养老模式深入开展。
4、以信息化为手段,打造智慧养老服务产业
综合运用信息化手段,以社区为平台拓展养老便民服务。如:网络订餐、购物、挂号、约车等。通过对大数据的运用,逐步建立和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依托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实现老年人健康档案和诊疗信息的信息化动态管理。建设多网融合的养老健康服务大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服务老人。
5、完善、建立养老服务业人才的培养、选用相关体制、机制。
当前,北京市养老服务产业从业人员,既存在人才缺口,也存在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建议政府可以加强养老服务专业的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力度。同时,为老服务企业也要重视人力资源建设,不断培养、选用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养老康复护理培训范文6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老年人养老服务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但目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比重偏低、质量不高,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为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是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出路;是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优良传统,尊重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的人性化选择;是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和代际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二、基本任务
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在城市社区普遍展开,同时积极向农村社区推进。力争“十一五”期间,全国城市社区基本建立起多种形式、广泛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不断充实,服务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专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管理体制和监督评估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农村社区依托乡镇敬老院、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现有设施资源,力争80%左右的乡镇拥有一处集院舍住养和社区照料、居家养老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1/3左右的村委会和自然村拥有一所老年人文化活动和服务的站点。
居家养老服务,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从老年人实际需求出发,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高质量、人性化的服务;坚持依托社区。在社区层面普遍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场所和服务队伍,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营造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环境;坚持因地制宜。紧密结合当地实际,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社区人文环境和老年人的需求相适应,循序渐进,稳步推开;坚持社会化方向。采取多种形式,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和支持居家养老服务。
三、保障措施
(一)制定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应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地研究制定本地城乡社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规划,并把它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中,统筹安排,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快速健康发展。
(二)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合理配置资源。各级政府应转变职能,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加大投入,研究制定“民办公助”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居家养老服务业。各级政府要统筹考虑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和运营管理等问题,合理配置资源。有条件的地区可针对性地设立专项资金,开设资助项目,探索适应当地特点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三)贯彻落实支持居家养老服务的优惠政策。贯彻落实国家现行关于养老服务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养老院类的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免征营业税,对各类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免征自用房产、土地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
(四)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要按照当地社区建设规划和老年人实际需要,协同各个部门,整合资源,在城市社区和大部分农村乡镇建设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点等基础设施,大力推动专业化的老年医疗卫生、康复护理、文体娱乐、信息咨询、老年教育等服务项目的开展,构建社区为老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多种服务。吸引生活自理的老人走出家门到社区为老服务设施接受服务和参加活动;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则采取派专人上门包护,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文化娱乐、心理慰藉等多种需求。依托城市社区信息平台,在社区普遍建立为老服务热线、紧急救援系统、数字网络系统等多种求助和服务形式,建设便捷有效的为老服务信息系统。
(五)加强专业化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要鼓励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考试合格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认真实施专业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科学界定居家养老服务中职业社会工作者的岗位和职责,加强对社工专业人才的吸纳与培养。同时,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改善和提高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要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组织,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等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
要逐步改善和提高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地位和待遇。紧密结合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的实行,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落实相应的物质待遇;对符合条件的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要按规定享受相应的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
(六)积极培育和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按照政府职能转变以及与企业、事业、社团分离的原则,对居家养老服务中能够与政府剥离的服务职能都要尽可能交给社会组织和非营利机构去办,交给市场和企业去办。各级政府应积极培育、规范管理各类居家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的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