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健康管理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健康管理的内涵范文1
关键词:情感管理;高中管理;应用;内涵与意义
情感管理能够有效的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有效化解由于管理而造成的不必要矛盾,进而是的管理效能提高、管理效果提升、管理能力升级。那么情感管理的内涵与作用如何?如何做好高中管理体系中的情感管理是摆在教职员工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通过研究探究其具体的应用模式,希望能够为后续的工作提供辅导。
一、情感管理的内涵与作用
所谓的情感管理是指教师在与学生相处并形成管理的过程中投入更多的感情,进而获得学生的认同的一种先进管理模式。在具体的情感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做到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以及关心学生等内涵。班级内的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够做到管理的“有的放矢”。同时,此种方式也可以显著的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更便于后续的管理。而在教师与学生相互了解的过程中尊重与关心则是两个更为基础的层面。通过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一视同仁”、对学生“小秘密”的保护、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陪护与引导等几个方面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并关心同学。只有做好上述几个方面才能够进一步探究情感管理的内涵。
此外,通过上述的建设,利用情感的力量可以达到增加班级凝聚力、提升班级管理效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等作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通过情感管理为纽带,似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而在融洽的关系中,学生与教师的沟通自然增加,也同样使得包括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及冲突更少,同样班级也更具有凝聚力。而班级凝聚力的存在也使得每一个学生能够为了班级的共同目标而努力,进而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班级管理的效能势必提升,同时,班级管理的效果与多样性也得到了极大的保护。反之,当此种效能不再或者不强时,则教师投入到班级管理中的经历过多,不仅不利于班级的长久发展,对于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是一种负面影响。为此,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管理基础,无论实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层面、还是在学生的学习环境营造层面均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情感管理在高中管理中的应用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探究了情感管理的内涵以及作用。然而,如何做到情感管理,将此种有效的方式在高中管理中进行有效的应用则成为了教师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在笔者看来主要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来构建合理的高中情感管理体系:
第一,树立威信:要做好班级各项工作必须加强自身建设。班主任自身建设的关键是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质,树立班主任的威信。这种威信不同于上下级之间形成的行政权力,而是班主任知识丰富、能力超众、人格高尚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的使人敬服的声誉和威望,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无形资本。班主任,首先是教师,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智慧的化身,这正是班主任威信产生的前提。如果班主任能够通过他的智慧和才干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这种威信,那么他在工作中就能起到“不令而行”的效果;否则学生是很难同他积极合作的。
第二,交流心灵:主任要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自己班里的每一个学生,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我所管理的班级,每人都要定期完成一份特殊作业,我通过这份特殊作业,调查和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比如,可以出一些这样的题目:“某某我想对你说”、“我希望……”等,叫学生自己写,这时学生就会把自己最想说的话说出来,把自己内心世界的苦闷、烦恼、快乐等等发泄出来。
第三,用爱感化: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润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心灵;爱为师之魂,有了爱,师生才能以诚相待。苏联的一位教育学家曾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是兼有父母亲昵的温存和睿智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可见,热爱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是当好班主任的必要前提。
三、总结
情感是每一个人赖以生存的土壤,是联系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桥梁。在高中校园中引入情感管理不仅能够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矛盾荡然无存;更能够使得教师在进行相关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效能实现最大化。同时,在本文情感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此种管理模式通过改变班级风气、学习氛围等方式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循环,进而极大的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与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使得后续高中管理确立更为有效的思路。
参考文献:
健康管理的内涵范文2
关键词:本三院校;大学生;群体特征;教学管理
基金项目:2016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校级项目:“本三院校大学群体特征研究――以宿迁学院为例”(项目编码:2016XSJ004);项目主持人:郭庆、缪宇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6日
一、本三院校大学生群体特征分析
(一)身心健康问题突出。现阶段,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我们从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入手。在生理健康方面,我们发现经常锻炼的人数只占到被调查人数的20%,不锻炼的人有24%,还有56%的人只是偶尔锻炼。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严重缺乏锻炼,体质堪忧;在心理健康方面,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自信,缺乏社会责任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等特点。造成大学生群体身心健康问题的原因往往又是多方面的。其中,学校教学理念的偏差和社会因素是主要原因。首先,高校管理有较大的随意性,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的身心健康被忽视;其次,社会不良风气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生活方式多样化和文化的多元化都给大学生心理和生理带来了冲击。
(二)成才观念多样化,但缺乏自我认知。当代大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成才观念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并紧贴时代的潮流。但该类群体往往对自己的能力缺乏客观的评价,成才观念趋于理想化而脱离自身实际。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学生群体在成才观念上缺乏主见,他们的成才观念大多是受父母、老师的影响,或者是受自己身边朋友和环境的影响;第二,学校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忽视了对学生的目标引导、过程指导,弱化了学校在学生群体中引路人的角色;第三,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不足,不善于分析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并结合实际选择自己的成才目标。
(三)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力,“超我”意识模糊。问卷调查显示,平时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的学生占被调查者的37%,需要他人督促的占52%,没有主动学习意识的占11%。从调查显示的结果不难看出,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力的问题在这类群体中反映明显。该类大学生由于“本我教育”的缺失和“自我认知”不足,从而造成他们“超我”意识淡薄,最终导致思想和行为的不同步和分化现象。主要表现如下:第一,思想认知丰富但行为惰性明显;第二,逆反心理控制自我管理和认知水平;第三,受挫能力不足,害怕失败,喜欢不劳而获。
(四)就业观念务实化和理想化并存。大学生就业是高校关注的重点话题。作为本三院校的学生,就业更是难中之重。在社会、学校、家庭三方的引导下,大学生就业观总体上趋于务实化,但也存在理想化现象。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大部分大学生就业期望过高,个体的就业期望超过了社会的需求;二是就业存在从众心理,就业目标模糊。在就业观形成的过程中,一部分大学生缺乏主见,随波逐流,不能对现实情况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和选择,从而造成就业观不切实际,过于理想化;三是缺乏社会服务意识,重“小我”轻“大我”。有的学生在就业选择上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性,甚至对职业进行高低贵贱的划分。
二、本三院校教学管理现状
(一)教学管理中人性化理念渗透不够。传统的教学管理长期受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高校的管理者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并没有很好的树立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甚至有权利至上的观念。这些管理者往往把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仅仅当作一种行政事务来对待,按照规章制度按部就班。但是,这样的管理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致使管理出现很多漏洞和缺陷,同时也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管理的内涵缺乏广度和深度。很多高校在教学管理的内涵上过分强调规范、统一,善于用统一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学生的能力、素质和学习,这往往导致教学管理的内涵缺乏广度及深度。因为教学管理的对象是一个群体,群体的特征又往往是多样化的。如果教学管理只用同一种量化指标或者是定性指标来衡量这个群体所有的学生难免有失偏颇,不能做到客观、真实、全面。还有一种情况是,传统的教学管理手段仅仅在于解决表面问题,缺乏刨根问底的精神和教学管理的深度。这种情形会给管理者传达错误的信息,在管理者认为问题解决的时候下一个同样的问题就已经在酝酿了。
三、对策建议
(一)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身心教育。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希望,只有拥有健康的身心,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为了更好地完善高校身心健康教育体系,在心理教育方面,学校应安排有经验、有阅历的心理老师和优秀的学生组成一个心理辅导小组,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进行思想疏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定期开展一些心理教育讲座等,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沿着可发展、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在生理健康方面,W校应该加大体育投资建设。例如,完善运动器材的建设和维护,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教育,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除此之外,学校还应积极制定完善的体育考核制度,加强督导检查,做到实时、有效、真实地反映学生体质状况,扎扎实实地把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工作贯彻落实。
(二)变学生的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对大学生群体的管理过程中,基础的工作便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改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所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对策尤为重要。
健康管理的内涵范文3
1.生态旅游的内涵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最先提高出了生态旅游的概念,国际生态旅游协会于1993年具体定义了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在当地固有的历史、文化、自然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观光旅游,过程中不损害资源并进行适当地保护,在当地资源健康持续的基础上带动当地的经济开发。生态旅游是旨在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居民生活的旅游活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主要强调保护自然景观。长期处于城市恶劣环境中的城市居民,向往有利于健康的较为理想的生存环境,于是他们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中休养、度假,在享受的过程中慢慢认识自然、感受自然、保护自然,同时保障当地居民的安定生活,促成观光旅游、区域经济开发、资源保护三者融为一体。
2.生态旅游管理的概述
基于生态学思想,生态旅游管理旨在为旅游者提供满意的生态旅游服务和产品,同时保护着旅游区的生态整体性、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
(1)生态旅游管理的特点及原则从生态旅游管理的特点来看,生态旅游能够满足旅游者对于精神文化等各方面的诉求。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旅游者置身其中能够系统地深切感受到自然生态、人文环境,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提高旅游者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自觉性。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遵守因地制宜与政府协助相协调的原则、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管理措施符合环境容量要求的原则。
(2)生态旅游管理的任务生态旅游管理的任务是以国家和地方生态环境建设保护胃出发点,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协调和控制好旅游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制定和完善生态旅游发展的政策方针,较少开发过程中工作的盲目性,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态旅游的开发。生态旅游管理的核心目标是保护生态旅游区的生态安全性、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二、我国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缺少科学规划
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未深入认识和掌握生态旅游的内涵、特点、规律、原则、任务等知识,实践研究不充分,不能准确把握区域生态资源的优势,开发生态旅游时缺乏科学的规划。部分地方政府一味地追求生态旅游经济开发,粗放式开发和盲目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导致生态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地位不准、特色不足、开发层次低等,生态旅游资源并未充分开发利用,无法有效发挥潜力。同时,出现了过度开发、开发不当等现象,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种重利益轻生态保护的开发方式将会严重阻碍生态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2.旅游区与社区间矛盾突出
生态旅游区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社区的支持,能否协调好旅游区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决定生态旅游的实现。然而,旅游区与社区在土地权属、资源利用方面存在较大分歧,冲突日益加剧,当地居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同时,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参与机制,之间的互动较少且规模较小,当地居民通过提供服务和产品来获得一定的利益,但是并未有效的结合旅游区开发经营活动,缺乏利益共享机制和相关补偿机制。旅游区和社区间日益突出的矛盾将会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生态旅游管理的实现。
3.理念落后、专业人才匮乏
我国生态旅游的经营主体一般包括国有或事业单位和乡村居民,国有或事业单位的服务水平和质量较差且服务意识不足,同时乡村居民缺乏专业培训,经营理念落后。旅游主管部门专业人才相对较匮乏,具备旅游管理能力的专业性人才和拥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供不应求,生态旅游管理人才缺口明显,这直接导致旅游产品开发不足、市场营销落后、服务有限、经营管理不当等问题。
三、加强生态旅游管理的措施及发展策略
1.加强认识、科学发展
政府需要在宏观方面推动生态旅游管理,提高主体对于生态旅游的认识和重视,加强保护生态资源的意识。相关部门和机构需要普及生态旅游的内涵、管理理念,并通过适当的培训来及时更新相关生态旅游态势。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综合考虑当地的基本情况和特色,因地制宜、协调开发发展生态旅游。避免以生态环境为代价地开发生态旅游,充分发挥生态旅游价值功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考虑社区和居民的利益,调动积极性
在我国经济发展快速、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背景下,更需要综合分析考虑各方面因素,不能忽视社区和居民的利益,重视他们对资源的经营权。同时采取有效的机制和措施,调动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并增强他们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高素质的生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我国生态旅游有效管理的关键,他们不但需要精通生态学和旅游学,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旅游管理能力。只有保障了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后备力量,才能为生态旅游管理注入动力,有利于生态旅游的科学健康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健康管理的内涵范文4
关键词: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制度发展
一、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与精细化财务管理的需求
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来看,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重点主要集中在企业资金的日常使用和流动情况的管理,对于战略性财务管理项目,如发展性筹资和风险性投资关注较小、掌控能力薄弱,造成:企业筹资视野狭窄、筹资手段有限,对资本市场了解不够、理论知识匮乏;对自身能力与目的认知不清,部分投资不切合实际、随意性强;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关系不明确,决策缺乏科学性,且内部监督管理机制缺失;企业高层领导对于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财务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等问题。
在这样的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下,基于资源整合与合理配置,全面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成为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迫切需求,精细化财务管理也便成为实现此目的的重要方式。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以深入细化财务管理的理念、方式和手段为主,以增强财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升积极性为辅,同时结合科学理论的应用与升级财务核算,增强对于资金的全面预算,以达到财务管理信息更有效、更准确且达到及时更新的效果,使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提高、风险降低、利润最大化。企业通过精细化财务管理,能够解决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系列问题,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条件,使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本质上的提升,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与整合实力。
二、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内涵
以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为目的的深入细致的常规管理模式,即精细化管理发源于日本。传统的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含义是:对构成财务管理的任何一个流程、工作和环节都要吹毛求疵,追求仔细与深入;对任何一个项目、岗位,都要建立与其相关的规范操作业务流程与步骤。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由竞争的加剧,参考财务管理行业在国际的规章制度,国内对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内涵也作了相应的调整与更新。不论是管理对象、目标,还是管理手段、策略,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内涵都更为丰富,通过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的效果与品质,为企业财务管理过程的严谨、细致、规范以及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
随着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日趋完善,其管理思想和管理目标等更加丰富和全面。关于管理思想,精细化财务管理强调的是任何财务管理决策都要以科学理论为依据,提高风险预测能力,提升管理行为的谨慎性,明确管理责任归属,真正实现资源的最优组合、配置。关于管理目标,精细化财务管理要求在与企业盈利目标保持一致的同时,合理制定各个管理部门、环节、层次、岗位的目标,细化操作流程。
精细化财务管理的过程从其本质来看,是明晰财务管理目标和责任的过程。不论是企业的高层领导还是财务从业人员,都应以长远的眼光看到精细化财务管理为企业带来的效益,从而树立先进的现代财务管理理念,并结合信息化、系统化的手段以及深入细致的做事方法,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环节更高效、更科学、更持久的运转。
三、精细化财务管理的特征与实施
精细化财务管理既是数据形式的成果体现,同时又是流程式、系统式的管理。 精细化财务管理作为流程导向化的专业管理过程,在与其他各项工作相配合、相协调的过程中,更注意建立有效的用工、监督、激励机制,以保证管理过程有效率的进行。
精细化财务管理的特征包括:主要内容是完善财务制度,明确责任划分,提高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主要手段是转变财务工作作风,增强工作主动性,使财务工作不仅仅局限在静态的数据统计与核实上,而是寻找公司发展潜力,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将视角放宽,深刻把握企业财务状况的发展规律,强化财务管理的服务特性;根本目的是为企业盈利,通过拓展财务工作范围,将财务管理深化到企业的各个方面,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具体实施企业细化财务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财务管理思想的更新,如今的财务管理更趋向于一项综合服务型的工作,只注重静态的数据统计早已不能满足企业的飞速发展需要,要更新观念发展财务管理工作,以更科学的方式去进行管理工作。将财务管理与信息化、系统化相结合,建立一个高效的财务信息平台,实现企业内部之间的有效沟通,确保信息的传递顺畅。要建立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积极实施专业培训,及时更新、提高员工专业技能,使细化财务管理的具体工作可以更顺利的进行。
四、总结
笔者通过对国内财务管理状况的现状分析和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内涵的阐述,表达了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势在必行,并希望通过了解精细化财务管理的特征与具体的实施方法,来提高我国财务管理的水平,促进现代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
参考文献:
[1]赵志莉.创新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J].当代经济信息,2006(7)
[2]隋玉明.公允价值计量和金融资产减值相关理论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1)
健康管理的内涵范文5
一、学校文化管理的内涵
笔者认为,文化管理就是“人化管理”,其本质是“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的价值实现为最终管理目标的尊重人性的管理。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开发人的潜力是文化管理的基本特征。
所谓学校文化管理,是指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以师生共同价值观念和信念的确立为核心,通过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组织文化,激励和规范师生的行为,增强群体凝聚力、亲和力和战斗力,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素质的整体提升。
对于任何一个单位来说,只要有管理,就有管理的主体和客体。学校管理也同样存在,不过,与企业不同,学校管理的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一个具有不同文化层次的“文化群体”,这个“文化群体”的主要成员是教师和学生。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学校是最有必要实施文化管理也必须实施文化管理的机构。
二、学校文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学校的主体要素,使学校实施文化管理成为必然。那么,现代学校如何构建文化管理模式呢?
第一,要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
教师有高水平的文化素养,才能更好地认同文化管理的内涵,才能自觉地参与文化管理。同时,这也是教师育人素质的基本要求。
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首先是道德素养。“正人先正己”,“治学从教,贵在有德”,说的就是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这是做教师首要的和必要的条件。学校要引导教师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使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具有文明的教学仪态和教学行为,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身正为范”。
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要培育教师的现代化思维方式。教师的现代思维方式包括求真意识、理论意识、创新意识、批判意识和主体意识等。学校要大力倡导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为教师提供必要和必需的教育理论读物,开展教育理论探究活动,鼓励教师树立问题意识,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模式。要把工作反思作为教师发展的推动力,培养教师的主体意识,用崭新的现代教育视野,引导教师自主发展。要把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适时地体现在学校文化管理模式的构建中,引领教师形成现代化、科学化的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课堂观,从而刷新教师的教育视野,提升教育境界,提高教育水平,提高教学效率,让教师以现代教育思维方式思考教育、思考学生、思考自身发展、思考文化管理,自觉地成为学校文化管理的执行者和实施者。
第二,要全力建设师生发展的“精神家园”。
归属感、被尊重的价值环境、有效的精神对话平台、融洽关爱的心灵空间,是“精神家园”的重要特征。学校要尊重师生个性,引导个体之间也认同个性价值。然后在认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个性,这两个方面就构成了尊重的内容。学校要建立良好的对话交流机制,领导与群众、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以及师生之间都可以进行自由平等的心灵交流,从而实现价值认同和境界提升,营造一个融洽关爱的心灵空间。同时,要引领集体舆论的正方向。这是因为,集体舆论就是集体存在状况的表达,透过集体舆论,可以看到一个集体的精神世界。正确引领了集体舆论,也就把握了文化管理的正确导向,实现群体“精神境界”的提升。
第三,文化形态的呈现要以文化管理为核心。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的文化形态主要有三种,即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要以文化管理为核心,通过多元化的形式,发挥其文化管理功能。
具体到制度文化,不仅是指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更重要的是注重制度的内涵,特别是制度层面深处的人文色彩。作为文化形态的制度应深含着尊重人、发展人的理念,体现着人的需求和愿望,成为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和保障。
精神文化要立足于教师的信息需求和心理健康来建设,发挥好“信息推力”和“精神激励”的作用。其中,信息推力的有效支持就是读书学习。学校要有计划地增购新书、报刊、杂志,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努力营造书香校园;要为教师培训提供支持,满足教师发展的信息需求。同时,要完善各种奖励和先进评选措施,通过开展先进典型的评选活动,激励教师自主发展;并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多形式地疏导教师的压抑情绪,让教师愉悦发展。
健康管理的内涵范文6
【关键词】慢性病管理 互联网+
一、慢病管理概况与现状
(1)慢病管理内涵。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常见的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慢病管理是指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风险因素进行定期检测,连续监测,评估与综合干预管理的医学行为及过程,主要内涵包括慢病早期筛查,慢病风险预测,预警与综合干预,以及慢病人群的综合管理,慢病管理效果评估等。
(2)当前我国慢病管理面临的局势。我国慢病管理主要存在五大问题:慢病仍然居高不下,高血压、糖尿病管理率低下,医联体、双向转诊实施困难。而出现这些问题与以下几个因素相关,即影响慢性病因素复杂;传统医学模式存在局限性;利益格局与医疗习惯的束缚;基层药品的可及性;百姓缺乏健康技能。
慢病管理研究现状
二、国内外慢病管理模式介绍
(1)国外慢病管理模式研究现状。慢病照护模式即使可以提供正确的看护。多年来的管理效果表明,该模式确实对慢病进展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同时还可以减缓慢病进展速度。其他慢病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同伴支持管理模式,它的主要做法是将慢病患者依相关标准组成不同的小姐、团体或俱乐部模式,团体成员可以通过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通过特定的慢病管理医护团队、医疗标准程序以及信息系统的介入对慢病患者小团体成员进行专业的辅助支持,从而使得患者可实现科学有效的慢病防控。
(2)国内慢病管理模式研究现状。当前我国对慢病的防控主要集中于社区。我国慢病管理的指导思想是"以政府为领导,全民参与化,以预防为主并且防治结合。慢病管理在我国起步于2000年,开展了诸多有针对性的实践,同时化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累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成功的典范。然而,慢病管理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了显现了很多不足,出现了很多问题。问题与不足的主要体现包括:首先,我国尚未建立健全慢病管理网络,以致很多时候管理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没有得到实质性进展;其次,鉴于专业人员培养的滞后性,导致作为慢病管理主要为量的社区五生服务机构内专业慢病管理人员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而且人员流动性大;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如同虚设,存在患者基础数据信息收集不齐、数据造假等现象,甚至优于信息追踪不及时导致出现死档现象。
三、“互联网+”模式下的新型慢病管理
“互联网+”模式下的慢病管理商业模式具有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特点。主要是以“慢病患者、医生、药店、医院”四者为核心,通过他们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行慢病商业模式的确立;与此同时,考虑到医疗保险在整个生态链里起到重要的作用,将保险与慢病管理相结合也正在兴起。当前市场上慢病管理的商业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种:
(1)广告。慢病管理与线下药店、药企、医院等进行合作,采取上游收费方式。慢病管理APP可搭建消费者―药店―药企―医院的四方平台,消费者可通过该平台查询药品信息,搜索所需药品在附近哪家药店有售卖,是否有相关优惠等,对线下实体药店进行宣传;与药企、医院合作,直接推荐相关医药产品和介绍最新临床研究、治疗方案,对药企和医院进行宣传。面向药店、药企和医院,提供不同形式的广告宣传服务,收取广告费用。
(2)电商。慢病管理线上平台可以进行慢病管理器械以及相关保健品的售卖,通过售卖计步器、血糖仪、体温计、血压测量器、保健品等来获取利润,实现盈利。
(3)增值服务。慢性病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发病时间长,有可能终身需要服药,高频率医院复查,同时对用药以及生活习惯依从性非常低。治疗慢病最重要的是用户要加强自身的管理。针对此,慢病管理APP可在提供基础的信息服务基础上,提供个性化服务,开设营养师咨询、线上问诊、慢病管理方案制定等增值服务。
(4)与医院合作,实现互联互通。传统的医疗模式一般都是“检查―诊断―治疗―复查”,这一系列过程都在医院进行。而在当前移动医疗蓬勃发展的情况下,传统医疗模式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只有将移动医疗与医院充分结合,最大限度利用医院资源才能适应当前移动医疗市场的发展。慢病管理可以与医院建立互联互通关系,用户可以通过慢病管理APP预约挂号,查询病历和报告,在线支付等。同时,通过APP建立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联系,医生可对其患者治疗状况实时掌握;医生也可进入慢病管理APP平台,为用户提供线上咨询和线上问诊服务,享受服务的用户支付费用由医生和APP平台共享。
四、针对慢病管理的建议
(1)慢病防控的社会措施。慢病不仅是卫生问题,也是社会问题,随着我国慢病的不断加重,慢病的防控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首先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要不断完善慢病管理防控策略、政策和规划。其次需要社会各居民人士的努力,要呼吁慢性病防控要和健康促进相结合。接下来需要呼吁加大力度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最后,社会各界必须努力创新慢病管理的方式。
(2)慢病防控的医疗措施。慢病的有效管理的实现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措施作为支持,而社区卫生机构是慢病管理的主战场,需要社区居民的日常体检、问诊等。各级医院则主要四是慢病管理的技术指导、疾病的登记等同时还要致力于疾病的防控技术的开发研究。而慢病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对我国病人进行总体的观察,对医生提供管理和指导,为政府政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