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辅导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心理辅导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心理辅导教育

儿童心理辅导教育范文1

必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3—0033—01

智障儿童由于智力发育和行为控制能力等缺陷,影响了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对从事智障教育的工作者来说,发现、了解智障儿童中出现的心理、行为异常并给予及时、相应的干预,有利于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笔者在从事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实践中,尝试对有心理问题的智障儿童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总结、概括出了对智障儿童进行个别心理辅导的策略,并提出了为智障儿童进行心理辅导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为从事智障教育的工作者提供实践参考依据。

一、智障儿童个别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智障儿童心理与正常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规律存在一致性,但由于他们智能上的不足,在认知、情绪、意志行为与人格特征方面都与正常儿童有一定的差别。伴随着生理的缺陷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行为、情绪和人格问题等方面。由于智障儿童生理缺陷的不同,所造成心理问题在共性的基础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如果只对他们进行团体性的心理辅导,只会解决共性的问题,而个体的实质性问题并不能很好地解决,甚至会变本加厉,影响其一生的发展。针对智障儿童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行个别化辅导,能够更深入地探索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从而更有效地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阴霾。所以,智障儿童比正常儿童更迫切地需要个别心理辅导,它对于帮助智障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智障儿童个别心理辅导的策略

经过一年多以来的心理辅导实践,根据辅读学校学生的特殊性,我校逐步形成了有别于普通学校的心理辅导策略,即“低起点、高支持、个别化”的策略。

1.智障儿童个别心理辅导目标设定的“低起点”。该策略在操作上要求是:在智障儿童心理辅导目标上的要求是将“小步走好”的目标与“适度提高”的目标有机结合。

“小步走好”是指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需要分解目标,目标的坡度不应太大,每个阶段目标的要求不应定位太高,实现过程不能图快,而要扎实。“适度提高”是指根据智障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适度、及时地将心理辅导目标指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目标不能停留在一个层次上。矫治性心理辅导是智障儿童心理辅导突出的任务,而往往容易忽视对他们发展性心理辅导的需要与可能。智障儿童心理辅导目标的设定不能只停留在矫治性心理辅导目标的层次上,而应重视他们的发展性心理辅导目标。

2.智障儿童心理辅导实施过程的“多元支持”。该策略在操作上的要求是:积极营造一个多元因子融合的、宽松、民主平等的环境,来支持智障儿童健康发展。智障儿童心理发展的“多元支持”要求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相互融合,形成合力。“多元支持”中智障儿童的同伴支持也是不容忽视的。

3.智障儿童心理辅导方法的“个别化”。

首先,建立学生心理辅导档案。具体做法是:要充分把握每个智障儿童的具体情况,要对每个智障儿童的身体状况、接受教育情况、家庭背景等进行调查分析,哪些儿童有什么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哪些儿童有特殊困难需要照顾,也应该了解每个儿童的个性特点,将以上材料进行整理并形成学生心理辅导档案。

其次,制订针对性的个别心理辅导计划。在操作上应注意:第一,在确定辅导目标时,对同一年级的学生既要有共同目标,又要照顾个别差异。第二,在选择辅导方法时,切忌局限于普遍适用的方法,要选择或创造能被不同对象所接受的辅导措施。第三,在实施个别辅导时,要根据儿童所处的身心健康状况条件,捕捉辅导时机,随时调整辅导的进程和辅导次数。

儿童心理辅导教育范文2

关健词 留守儿童 成长 心理健康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4-0111-02

一、留守儿童情感心理的特点

(一)自我封闭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会有失落感,不爱和别人交往,会变得自闭,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等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二)自卑心理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这种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而存在。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不仅不会减少,同时也造就了他们孤僻的性格。

(三)情绪失控

多项数据调研表明,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少数留守儿童认为爸妈没能耐,家里穷,才被迫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自己,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

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基地的功能

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应该尽可能地利用相关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多做工作。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相应的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学校可采取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管理办法,定期进行调查、摸底与登记,并将相关资料建立档案,进行跟踪管理,与他们的父母和监护人建立联系平台,并对“留守儿童”的思想、行为、学习等情况及时与父母或监护人进行联系与沟通。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予“留守儿童”学生更多的关爱。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入相关的医学心理诊治部门,防微杜渐,将危险减到最小。

(二)要适时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及时解决留守儿童心理上的困惑

首先,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释站等,传授学生必备的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自行调节心理状态,解决留守学生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心理困惑,解开心灵上的疙瘩。其次,一旦发现留守学生有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必须及时处理,防微杜渐。教师在处置问题,进行心理辅导时,要从旁协助,提供建议,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唱主角。在辅导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看法,渲泄情感。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应避免说“我比你知道”“我就晓得”“我告诉你”之类的话,应用鼓励性、商量式的语气同学生说话,如“我能体会”“我理解你的处境”“你觉得怎样做才合适”等语言同学生交流。在这种民主平等的气氛中交流,学生一般能稳定情绪,积极配合,敞开心扉,解决问题。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有必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有效的弥补家庭教育对其关怀的不足,多给他们指导和帮助,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地方政府部门整治好学校周边环境,取消那些接待未成午人的网吧、游戏厅,加大对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秩序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维护社会安定,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组织社会公益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呼吁社会成员多关心留守儿童,给予他们热心的关怀与帮助,为他们健康成长贡献力量。

(四)组建农村留守儿童家园

儿童心理辅导教育范文3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方法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作为农村学校教育人员,我们应深刻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中存在的问题和改善措施进行分析和实践。

一、“留守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产生原因分析

(一)性格比较孤僻、胆怯

很多父母错误的认为,儿童的教育应该依托于学校,对于儿童的心理没有进行关注,缺乏与孩子沟通的时间,使得很多留守儿童都出现了孤僻、胆怯心理,不愿意面对陌生人,与周围人也无法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二)情感缺失

儿童从婴儿向成人进行过渡,需要家长与孩子之间形成一个依恋关系,才能够让孩子对社会、对世界保持信任态度,并且具有足够的安全感,为孩子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但是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和关爱,使得心理长期处于焦虑和紧张的状态,无法对其他人形成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阻碍了留守儿童与其他同学、教师之间的情感沟通。

(三)价值观不够完善

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能够补偿自己的孩子,往往采取给很多零用钱、买新衣服、买玩具等物质上的行为来进行弥补,而不对其进行感情上的沟通,尤其是部分外出打工者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使自己的孩子在无形中也受到“物质至上”观念的影响,价值观存在错位现象,比较重视享乐,安于现状,而没有认识到学习进取的重要性。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实践

认识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作为教育者,在“知”的基础上,应注重贯彻落实,将理论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从而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一)开展心理辅导课程

心理辅导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缺少与儿童进行心里交流的时间,也没有认识到儿童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忽略了心理上的辅导。在学校日常工作中,应将心理辅导课程作为重要环节去落实,使留守儿童能够在学校中接受正确的心理辅导教育,对自己内心存在的问题进行抒发,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完善,从而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以解决。心理辅导课程可以通过集体辅导和个人辅导两种方式进行开展。集体辅导主要是通过班会、心理课程等方式进行,以班级为单位,向班级渗透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和知识,正确树立整个班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集体辅导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由教师与学生一对一地开展辅导,针对学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存在的问题,找到学生心理方面的缺陷,帮助学生抒发自己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二)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应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走出心理的阴霾。例如,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快乐的一天”为题,让学生写出自己生活中开心的事,有的留守儿童就在作文中写到,“我最快乐的一天是爸爸妈妈从城市中放假回来的那一天,爸爸给我买了好多玩具,妈妈给我买了好多衣服,但是到了下午他们就坐车回去了,我非常难过。”在阅读了学生的文章之后,教师联系了学生的父母,让父母对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了解,并在作文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沟通感情,使学生的郁结得到疏解,使得家长更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增加与子女相处的时间。

(三)在少先队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校工作当中,少先队工作占据了重要位置,承担了大部分的德育工作。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所区别,但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只不过德育注重学生的社会性品质的培养,而心健康教育则注重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培养,如果二者形成合力,效果更佳。因此,学校在组织进行少先队活动时,应时时处处考虑到留守儿童,特别是个别弱视儿童,想尽办法让孤僻的孩子们活泼开朗。教师要准确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和家庭动向,根据他们的不同的心理需求给予不同的关怀。当他们没能过上生日的时候,及时地给予祝福,提出希望;当他们晚上在校思念父母蒙头哭泣的时候,及时地给予安慰,多关心多开导;当他们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地给予无私真诚的帮助;当他们因为父母的离开而黯然伤心的时候,及时地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

参考文献:

儿童心理辅导教育范文4

一、绘画疗法简介

绘画疗法是一种接近自然、感受环境的心理治疗方式。英国艺术治疗家协会将其定义为:借助艺术治疗师的帮助,以绘画等艺术为媒介,从事视觉心象的表达,借此表达存于内心未能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向外呈现出来。早在20世纪初,国外就开始了对绘画疗法(Drawing Therapy,DT)的探索,并逐步发展成为西方国家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主要技术之一。在我国,最早关于绘画疗法的理论介绍是1994年龚鉥的文章《艺术心理治疗》。20世纪末,绘画疗法在中国得到认同,被尝试作为治疗精神病患者的辅助手段。目前,绘画疗法已逐步应用于特殊教育等诸多领域,成为针对特殊儿童的有效的辅助康复与教育方式,能帮助他们增强自信与自尊,与教师和正常儿童建立融洽的关系。

二、绘画疗法在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优势

听障儿童听力损失后,视觉成为他们感受世界、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由于语言能力有缺陷,听障儿童无法用丰富、贴切的口语来准确地表达思想、传递情感。传统的心理治疗主要以面访为主,听障儿童往往会产生防卫和阻抗的心理,无法准确描述自己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教师因此很容易错过开展心理辅导的良机。而绘画作品能够真实地表现听障儿童的内心世界,画幅的大小、线条的轻重、颜色的搭配、构图的设置等都有着特定的代表意义,都在传递听障儿童的个体信息。通过解读听障儿童的绘画作品,心理辅导教师可以了解听障儿童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与问题,并适时地给予其协助,促使其健康成长。

 

三、绘画疗法在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一)处理听障儿童的情绪障碍

听障儿童能够明确感知自己的各种情绪,但在产生不良情绪或遇到不良情境时,还不能加以合理控制,未能采取积极的措施和用理智的方式去阻止不良事态的发生及寻求外界支持。听障儿童与健全人交流较少,他们有时难以理解人们许多复杂行为的实质,容易对他人的行为产生误解或猜疑,从而引发某些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听障儿童普遍存在易冲动、自卑、焦虑、自制力差、猜疑、退缩、自我封闭等不良情绪和行为。绘画疗法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帮助听障儿童宣泄情绪、表现真实的自我,可以缓解听障儿童的紧张、焦虑、恐惧,宣泄内心的不良情绪,实现其在现实世界中不能实现的愿望。绘画给听障儿童提供了一种轻松、愉快地表达内心感受,安全地表现自己的情绪的有效方式。例如,当听障儿童情绪不稳定或有心理创伤而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时,心理辅导教师可以让其用绘画的形式进行宣泄。这是一种自然、无威胁的交流方式,听障儿童可以将无法排解的情绪障碍用绘画直观地表现出来,达到表达情感和宣泄不良情绪的目的。

(二)促进听障儿童的自我探索

绘画是自我潜意识的投射,绘画作品投射出的信息是真实的、丰富的,这是绘画疗法优于其他心理治疗技术之处。绘画疗法既可以帮助绘画者处理情绪和心理问题,又可以保护绘画者的自尊和自我。绘画是听障儿童表达自我的有效方式,通过自主地表达内心视像,反映出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这有助于听障儿童进行自我探索,将内心压抑的情感能量释放出来。心理辅导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掘听障儿童的绘画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个性自我,深入了解听障儿童通过绘画所投射的内心世界,引导听障儿童进行自我探索。例如,运用“房树人”绘画疗法,心理辅导教师通过观察听障儿童的构图可知:图中人物过小,投射出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内向、缺乏安全感;人物缺乏整体性,投射出耐挫力差,容易冲动的心理特征;棱角分明的躯体体现出个性倔强,过大的躯体投射出个体心理防御较强,过小的躯体投射出有自卑倾向。

(三)改善听障儿童的语言和认知功能

研究发现,绘画疗法能够促进认知和语言的发展。即使是最简单的画图活动,也依赖于大脑多个系统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听障儿童更多地是借助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和运动觉等感官来认识世界,并进行语言理解和交流。听觉通道的缺失,导致听障儿童不善于感知事物的本质涵义,学习语言非常困难,感知觉与语言活动不同步。他们感知事物主要以直接经验为主,感知和思维无法统一,容易受到当前情境的约束,常表现出错误的认知,如:预定目标过高,过分讲究生活享受,盲目追求异性,过度自卑或自傲,等等。而绘画心理治疗统合了触觉、视觉、知觉、运动觉等多种感知觉通道,能锻炼和发展听障儿童的观察力、运动感知能力及注意力,进而促进其语言的发展与认知功能的改善。

(四)提高听障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

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听障儿童,大多积极乐观,性格开朗,能够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有化解学习、生活中各种矛盾的能力,能迅速适应社会生活。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身体的缺陷,很多听障儿童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偏少,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他们看待人际问题较为片面,往往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教育,极有可能发展为人际交往障碍。研究表明,绘画有助于提高社交技巧,Hammond对两名具有情绪管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了个体和团体的绘画心理治疗,发现绘画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改善情绪管理技巧和社会化技能,从而帮助他们获得持久的友谊和社会支持。绘画疗法既适用于团体心理治疗,也适用于个体心理治疗,在对听障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时,心理辅导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交替使用。例如,心理辅导教师可以用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让听障儿童在自由、轻松、安全的氛围中进行绘画。先要求听障儿童分别将各自的内心世界用可视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相互分享作品,直面自己的内心世界。当听障儿童发现 彼此画的意义不同后,就会认识到每一个人看待人际关系的视角不同,因此各自的心理感觉也不同,从而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对人际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学会相互理解,及时纠正无意识层面的错误观念,进行认知重构。

四、应用绘画疗法的注意事项

(一)营造舒适的环境,提供合适的材料

接受绘画心理治疗时,有的听障儿童可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心理辅导教师应重视绘画创作环境的布置,既要让听障儿童感到舒适、安全,又要激发其创作的欲望。绘画创作环境应具备安全、舒适和隐密等特点。此外,绘画材料的尺寸、颜色也会影响听障儿童的创作。心理辅导教师应提供适合听障儿童的发展水平、动作协调程度、特殊兴趣和需要的绘画材料。常用的绘画材料包括四开、八开的图画纸,石墨铅笔、彩色笔、签字笔、蜡笔、彩色铅笔、水彩颜料等。

(二)无条件地支持与接纳听障儿童

心理辅导教师的个人心理素养、专业能力及其对儿童、对美术创作过程的尊重等都会影响听障儿童参与治疗的程度及创作的内容。听障儿童常常会把心理辅导教师看作权威人物,而非帮助自己表达并分享情感的人,因而产生害怕和焦虑的心理。所以,心理辅导教师要重视个人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提高,既要具备美术、心理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又要耐心、敏锐地与听障儿童开展互动,要做到无条件地支持与接纳听障儿童,使其在互动中体验到安全感。

(三)治疗的方式要灵活多变

绘画疗法并不是要求听障儿童提供完整的作品,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处理。一般来说,对于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听障儿童,心理辅导教师可要求其进行完整的主题式创作。主题式创作的特点是没有固定方法、经验可循,最能反映真实的自我。相反,对接受较慢的听障儿童,心理辅导教师可以限定具体的绘画事物,指导其按照自我的性格特征绘制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四)尊重听障儿童自己对作品的解释

绘画治疗的主要目的不是追求审美,而是治愈心理,因此,过程更为重要。对听障儿童绘画作品的诠释是心理辅导教师进入其内心世界的重要途径。因此,对听障儿童绘画作品的诠释应该谨慎,一是要由专业人员来解释,二是要重视听障儿童本人的解读。心理辅导教师切忌生搬硬套书本上的标准来解释听障儿童的绘画作品,这是一种教条主义的做法,对听障儿童的帮助是有限的,有时甚至是无益的。心理辅导教师必须尊重听障儿童自己对作品的解释。

【参考文献】

[1]龙云,陶全方,夏瑜浩.浅谈绘画疗法[J].中外健康文摘,2011(8).

[2]周红.美术治疗及其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7(5).

儿童心理辅导教育范文5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性格上的缺陷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基本上属于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中由于长辈精力有限或者处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小孩的管教不严,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具体表现在缺乏自信,过度怕羞,拒绝交朋友。

2、心理上的障碍

亲情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来说至关重要,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儿童从小就在心理播下爱的种子。而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在留守儿童身上很难找到这个年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被错误地认为他们懂事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缺少关爱和交流的留守儿童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比如有困难没地方倾诉,有焦虑、孤独倾向等问题。这些心理障碍造成留守儿童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来学习,经常不能够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甚至不愿意回家。

3、认知行为上的偏差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有疑问都无法得到解答,使得他们不能对事情有个正确的认识,造成认知行为上存在偏差。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这样就很容易造成留守儿童情绪化。

二、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1、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留守儿童心理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发挥家长在留守儿童健康心理成长中的作用。家长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1)要多跟孩子交流,尽可能地保证每天跟孩子通电话,多跟孩子谈谈心,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2)家长要主动跟老师联系,不要等老师来主动联系你,通过跟老师的交谈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同时可以跟老师交流一下怎么教育孩子,以便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

2、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对于留守儿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尽量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特别是学校,更要高度重视,不歧视老师儿童,平等地对待他们。要特别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热情的帮助,比如利用阳光小屋心理咨询室,以解答学生成长中的烦恼。也可以聘请离退休的老师当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孩子思想、情感辅导。

3、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学校要负起更大的责任,必须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袋,但不能让留守儿童知道,以免刺激孩子。对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活动中的表现及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以实现对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监护的缺位。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中,可以通过讲座、“夏令营”之类的活动来进行。同时在“进步之星、三好学生”的评比中向留守儿童倾斜,并且树立标兵,在留守儿童中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教学氛围。

儿童心理辅导教育范文6

一、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关系到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关系到人的发展,而儿童期是人生发展最迅速、最关键的时期,从性质上说,各种身心发展障碍,都会涉及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从教育的根本宗旨上说,维护智障儿童心理健康,促进智障儿童人格健全发展,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不容忽视已成为共识。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使孩子具有良好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智障儿童心理与正常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规律存在一致性,但由于他们智能上的不足,发展迟滞,在认知、情绪、意志行为与人格特征方面都与正常儿童有一定的差别,心理健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正常儿童。如我班学生路静、孔令苗重度智障,典型的疑似唐氏综合症,语言发育存在很大障碍,口吃含糊不清,并有口吃,声音低哑,语音节律不正常,行为方面也存在障碍,常傻笑,喜欢模仿和重复一些简单的动作,任性,多动,甚至有时候有攻击,尤其孔令苗在平时显示有畏缩倾向,路静伴有紧张症的姿势。在运动方面的障碍,我给他们上体育,劳技课时,他们的动作非常简单,常对一些简单动作做重复运动,在劳动技能方面,如穿衣服,扫地动作笨拙,不协调,步态不稳。马苏若萱、董恩甜、丁斌,重度智障,有言语障碍。因身体原因,经常流口水,个人卫生习惯又差,身上总有异味,同学不喜欢和她接近,导致她们自卑,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自信心,总认为别人看不起他。情绪非常不稳定,易冲动、爱笑、爱哭。对于李宇轩、韦栋元、张博?都有不同程度的学习,行为障碍,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1、感知速度减慢,接受视觉通路的刺激比听觉刺激容易些;2、注意力严重分散,注意广度非常狭窄;3、记忆力差,经无数次重复方能学会一些知识,若不重复学习,又会忘得一干二净;4、言语能力差,只能讲简单的词句;5、思维能力低,缺乏抽象思考能力、想像力和概括力,更不能举一反三;6、基本无数字概念,靠机械记忆能学会简单的加减计算;7、情绪不稳,自控力差;8、意志薄弱,缺乏自信;9、交往能力差,难以学会人际间交往。所以智障儿童比正常儿童更迫切地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帮助智障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点

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情绪教育入手,注重环境引导,多方配合,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培养和控制积极健康的情绪是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

通过教育活动使智障儿童学会对情绪进行自我调控,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培养健康的情绪,预防和转化不良情绪,进行有效的情绪宣泄和释放。如通过游戏、谈话、情境表演等形式,学会表达情绪,克制和宣泄不良的情绪。也可以帮助智障儿童疏导负性情绪,如愤怒时可以听音乐、作画、进行运动等;悲伤时找朋友倾诉;焦虑时,可以进行自我放松等。我班学生李宇轩为中重度智力生,情绪非常不稳定,易冲动、爱笑、爱哭。有较好的语言表达、理解与领悟能力,主要采用认知心理辅导的方法。辅导的主要任务:争取他的信任;采用谈心法,倾听他的心事;让他讲讲自己的心事与同学相互不和的心情;让他自己分析当时的想法与采用哭闹这种行为的错误,帮助他能够正确认识到采用哭闹、冲动行为不但无济于事,反而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更加看不起他,同时认识到易冲动、爱笑、爱哭。不讲理的坏处。计划每周约谈 1-2 次,每次5分钟左右。经过一个月的约谈后,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对。加上安老师的监督与配合,他慢慢改掉了不讲理的习惯,能努力做好个人的卫生。每周到校后情绪逐渐稳定,不再哭闹。

2、优化生活的教育环境是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环境是教育的重要因素,包括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物质环境通常指在生活和教育场所,必要的物质设备,适度的空间条件,能够为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提供物质保证。作为教师,我尽量给学生营造多种潜能发展的班级环境,在教室的布置中,推行“一块语言板、一个玩具柜、一个生态窗、一个休闲角”,有利于教师在心理健康课上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精神环境指生活和教育活动中参与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彼此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精神环境近似无形,但能从多种角度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长期处于不良氛围下智障儿童容易形成冲动、愤怒、攻击等不良心理行为表现,甚至导致生理机能的失调。我班学生孔令苗、路静尤为突出。人际结构稳定,气氛轻松愉快,关系密切、和谐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在心理健康上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所以精神环境对智障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原发性的影响。

3、家庭、学校和社区相互配合是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区的协调配合。班主任应该加强对家长进行智障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可以定期为家长举办讲座,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支持学校和社区开展针对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双方共同研究和学习相关的教育技术和方法,采用适宜的个性化教育方式开展教育活动。还可以组织智障儿童和正常儿童共同参与融合活动。如我们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周活动、体育文艺艺术周活动、合唱比赛活动、融合运动会活动,爱心手拉手活动等。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措施

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要在活动中进行。班主任可以定期组织各种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教育活动,如心理教育故事会、合作性和益智性游戏活动、情景剧表演、角色扮演等,将“我洗小手绢”、“小小值日生”、“今天我当班长”、“他是我的朋友”、“我最喜欢……”等系列活动,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课,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形成。还可以通过教育康复训练,促进智障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加社会实践的活动,如利用义务劳动日使他们在关心他人、服务他人的活动中,感受到奉献的快乐,同时提升其自我价值感。也可以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如歌舞比赛、联谊会等,使智障儿童在轻松的氛围中愉悦身心,同时培养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定期开设团体心理辅导课,围绕一个主题或智障儿童最关心、最困惑的具体问题,让学生表达想法和意愿,提出建议,教师充当倾听者和服务者,为智障儿童创设轻松、快乐的环境氛围,目的是让学生缓解压力、寻找快乐,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丰富其精神生活,促进其潜能的发挥。

三、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值得注意的问题

1、参与

对智障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课堂教育环境,没有真情投入的感受,一堂心理健康课可能对他们毫无意义。为此,在课堂上要有多重感觉的恰当刺激,引起他们的兴奋。如在教学《妈妈的生日》时,我从询问学生的生日开始,引发谈话的兴趣,接着转而又问,你们知道妈妈的生日吗?大部分学生没有回答出来,于是我采用调查、采访、讨论、写生日卡、送妈妈生日卡、为妈妈过生日等多种形式,一步步将学生的情感调动、升华,达到了增进学生与母亲之间感情的目的。

2、分层

教学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对于智障学生尤其如此。在心理健康课中要做到设计的环节包容性广,应突出不同层面学生都有所感触或领悟;参与面广,每类学生都有表达的要求;选择性大,每一类学生都可能选择到自我展示或参与形式;开放性强,要淡出课堂的境界,形成教育的开放性的“环境”。

3、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