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建议

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建议范文1

岸绿水清鱼儿欢游,天高云淡白鹭蹁跹。今天,多彩贵州正挥动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画笔”,为美丽画卷锦上添花。

继赤水河、乌江、清水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后,今年伊始,按照“可复制”原则,贵州省把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牛栏江―横江(含草海)纳入规划,全面开启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行动。

通过改革强化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贵州努力守住“山青、天蓝、水清、地洁”的生态美景,确保到2020年实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环境质量目标。

贵州式治水模式渐成系统

贵州河流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水系。长江流域包括牛栏江―横江、赤水河―綦江、乌江和沅江水系,流域面积11.5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5.7%。珠江流域包括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水系,流域面积约6.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4%。

贵州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流域水环境保护特别是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每年均把乌江、赤水河等流域作为重点流域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先后在赤水河、乌江实施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在清水江、红枫湖、赤水河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在乌江等全省流域实施环境保护“河长制”。通过探索实践,贵州式治水模式已渐成系统,为其他流域的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贵州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对全省水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特别是国务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后,我省及时建立了贵州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联席会议制度,省分管领导任召集人,省直有关单位为成员单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贵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大措施。

2015年,省政府先后批准并实施了《乌江流域水环境保护规划(2015年―2020年)》和《乌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办法》,通过过硬的措施,切实抓好三峡库区及上游区水污染防治工作。

“十二五”期间,全省共安排7440万元环保专项资金,用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综合整治,使饮用水水质得到显著改善。2015年,全省长江流域共布设监测断面59个,其中47个河流断面水质达到优良水质标准,达标率为79.66%。三岔河龙场断面、赤水河鲢鱼溪、乌江望水渡口三个考核断面水质均达到II类,满足《三峡规划》规定的水质标准。

今年开始实施的流域改革,将在赤水河、乌江、清水江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制定各流域生态文明改革工作方案,实行“一域一策”,同时启动编制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牛栏江―横江(含草海)五大流域水环境保护工作规划。启动实施环境保护河长制、生态补偿机制、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农业农村污染整治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等工作,确保多彩贵州水清景美。

铁腕治污力保天蓝水清

“十二五”以来,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全省上下形成了“深化改革是动力、环保设施是基础、污染防治是手段、执法监管是保障、改善质量是目的”的共识,环境管理实现风险可控、总量控制和质量提升。

贵州省环保工作靶向施策重点难点,突出设施托底,推进改革创新,以“治水、治气、治渣”三大任务为重点,“治、建、改、管”四措并举,投入500亿元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补齐了环境保护设施不足的短板,有力支撑了全省环境质量的稳定和持续改善。

2015年,全省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5.8%,贵阳市环境空气质量月度排名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中位于3至7位,全省88个县(市、区)的空气质量三个主要指标的评价达标率为99.7%,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是我省有环境监测数据以来环境质量最好的一年。

2015年,全省44条主要河流85个监测断面达标率为87.1%;出境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为 92.9%;湖库水质达标率为64%;9个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个数达标率和水量达标率均为98.3%。

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严格的监管措施。贵州省环保厅坚决执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提出的“铁腕治污,不欠新账”和“多彩贵州拒绝污染”指示精神,创新方法,严格环境监管。成立了省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司法专门机构,省级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分别成立生态环保执法机构。

同时,与省级公、检、法等部门建立了联席会议、案件会商、联合调查等衔接工作机制,与省公安厅挂牌成立“联动执法办公室”,建立并执行联合挂牌督办制度,2015年以来已挂牌督办环境违法行为53件。

此外,建立跨界联合执法机制。与云南、四川签订了《川滇黔三省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联合执法协议》,与云南、广西建立了《万峰湖库区水环境保护协调备忘录》,执行联席会议制度,实施跨界联防联治。

“十二五”以来,全省共立案查处各类环境违法案件3600件,查处金额1.31亿元。

贵州省环保厅党组书记、厅长熊德威介绍,“十二五”期间,全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显著加快,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力度显著加大,环保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为坚决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做出了贡献。但环保攻坚难度仍然较大,需坚定信心,上下合力,共同保护好贵州的天蓝水清。

坚守底线打造美丽贵州

“十三五”期间,贵州省环境保护工作将以视察贵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水、气、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以设施建设、总量控制、改革创新、科技进步、法制保障“五大支撑”为手段,以守住山上、天上、水里、土里四条生态底线为根本。

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要求: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视察贵州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切实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按照省委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作出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落实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具体负责、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环保部门全程监管、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环保”工作格局。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环境监测,扩大监测范围,防止出现污染监测漏项;要严格执法,对环境违法行为敢于碰硬、敢于较真、敢于问责,为贵州省守住山青、天蓝、水清、地洁的生态底线作出新贡献。

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建议范文2

“总书记这样讲,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现在长江生态环境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境地!”在2016・长江保护与发展论坛上,民进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陈振楼说:“我们做了20多年长江流域的研究,今年好不容易盼到总书记对长江流域的保护这样发话!”

事实是,从1997年民进中央对长江防洪体系问题进行的调研,到今年6月6日至7日在上海举办的2016・长江保护与发展论坛;从1998年全国政协大会上提交《关于建立江汉、洞庭湖平原防洪体系的建议》的大会发言,到2015年在全国政协大会上提交《关于实施长江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的提案》。一次次调研,一次次论坛,一次次意见和建议,近20年来民进中央一直在呼吁对长江的保护。

在2016・长江保护与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一致认同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长江发展理念,并结合自身工作分享了各自在长江保护与发展方面的研究与思考。

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张基尧建议建立重大民生项目、生态保护的机制,探索建立中央主导下的长江流域源头和中上、中下游转移支付机制。

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 汀江流域长汀段 环境现状 环保对策

1 汀江长汀段的环境现状

汀江发源于武夷山南段东侧的宁化县治平乡,由长汀县庵杰乡大屋村入境后,流经该县庵杰、新桥、大同、汀州(城关)、策武、河田、三洲、濯田、羊牯九个乡镇,从羊牯乡出长汀县境,入上杭过峰市后汇入广东韩江。

汀江全长220km,长汀境内河流长153.7km,流域面积2602km2,占全县流域总面积的83.9%。县境内有濯田河、南山河、涂坊河、刘坊河、南流河等五条集水面积大于100km2的支流和铁长河、郑坊河、七里河等三条集水面积大于50km2的支流汇入。

根据《福建省水(环境)功能区划》,汀江源头-长汀十里铺桥主要功能为水资源保护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II类水环境质量标准;流经长汀城区的汀江十里铺桥-陈坊桥段主要功能为工业用水,执行GB3838-2002中的IV类水环境质量标准;汀江陈坊桥段以下-上杭砂帽石段主要功能为一般鱼类用水,执行GB3838-2002中的III类水环境质量标准。

根据长汀县环境监测站的监测数据,2000年至2005年汀江十里铺桥、陈坊桥监测断面的pH、DO、CODMn、BOD5、NH3-N监测值均可分别达到GB3838-2002中的II类和III类标准,满足环境功能区划质量要求,但污染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污染因子为NH3-N。2006年汀江十里铺桥监测断面的各项监测指标均未超标,但陈坊桥监测断面的BOD5出现超标,2006年3月、9月、11月的标准指数分别为1.198、1.223和1.123,NH3-N接近标准限值。2007年的水环境质量状况虽有所好转,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汀江长汀段的水污染防治仍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2 汀江流域长汀段的主要环境问题

2.1 养殖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

根据长汀县乡镇畜禽养殖调查统计资料,汀江沿岸乡镇2007年末生猪存栏数18万头,鸡鸭年末存栏数252万羽。按每头猪CODcr产生量50 g /d,60只鸡鸭折合成一头猪的畜禽养殖排污系数估算,汀江沿岸乡镇畜禽养殖COD排放量为4052t/a,氨氮为315t/a,总磷为258t/a。由于生猪和禽类养殖目前还存在农户分散养殖、点多面广的现象,给污染治理增加了难度。除规模养殖有配置沼气池、简易生化池等处理设施外,大部分乡镇畜禽散养均无完善的废水处理设施和畜禽废渣回收处理设施,而且大多数规模以上养殖场也存在处理设施与养殖规模不配套、污染物无法达到排放标准要求、畜禽废渣回收综合利用率不高的状况。畜禽养殖污染源排放是影响汀江水质的最大污染源。

长汀县有水田面积28.6万亩,70%左右分布在汀江沿岸乡镇。长汀县山地坡度低于25度以下适宜种果的面积61.39万亩,有55%左右分布在汀江沿岸乡镇。汀江沿岸乡镇每年施用农药、化肥达14.18万t/a,按10%的流失率保守估计,通过土壤残留、雨水冲刷带入汀江水体的农药、化肥总量达1.4万t/a。随着集约化农业和经济作物种植业的出现,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大量的有机肥、无机肥施用也成了汀江水域N、P有机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2.2 城镇发展污染影响

随着长汀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化发展,区内大量人口向沿江的中心城区和中心镇区集聚。长汀县现有人口近50万人,沿江中心城区和乡镇镇区的人口占全县人口的60%以上,其中中心城区城镇人口达15万人,大量人口的聚集带来大量的水资源集中消耗和水污染集中排放,沿江中心城区和镇区的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上升,给汀江水环境的承载力带来巨大的压力。据统计,仅长汀县城区产生的生活污水量就达887万t/a,其中COD年排放3106t、氨氮年排放266t/a,而长汀县尚未建成集中的城区和生活污水处理厂,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染源排放也是影响汀江水质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2.3 工业污染影响

2004年前,长汀县工业经济主要为为数不多的传统纺织、食品、机械加工业。2004年以来,随着闽西及长汀交通条件的改善,带来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陆转移的时机,长汀县主动承接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使长汀经济建设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形成了一定规模。由于长汀县是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性质定位为以轻纺针织、机械电子、绿色农业、旅游服务产业为支撑的生态旅游城市,因此长汀县在引进项目时对可能造成水污染的项目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和把关。2005年长汀县工业废水排放量为82.1万t,其中COD排放量157t、氨氮排放量8.5t,近年引进的项目基本上也多为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农副产品加工行业中无污染、轻污染的一、二类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长汀县工业发展带来的污染影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的人口增长所衍生的生活污染源污染。

2.4 水电资源开发影响

根据汀江流域水电规划,汀江流域长汀段主干流分15级开发,其中8座已建成、6座在建、1座规划未建。除新庄电站、红江一级电站、枫下电站和老东方红电站为河床径流式电站外,其余11座电站均为隧洞引流式电站。汀江干流高密度的水电开发建设改变了河道的原始水文情势,使得汀江自然河道丰、平、枯水期的水量发生巨大的变化;水电站蓄水改变了河道的营养状况,库内由于水流速度变缓,带来河流自净能力下降,营养物质富积;隧洞引流式电站,又造成30.4km河流脱水段,带来河道生物量的锐减,水体降解、稀释、扩散能力的减弱和水质的下降。根据长汀县政府规定,要求电站蓄水运行时,必须保障下泄河流多年平均流量10%的流量,作为电站运行的最小生态下泄流量,以维持河流的基本生态功能。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由于利益的驱使和监管的困难,大部分电站未能严格按照要求下泄生态流量,仅在发电时放水,造成比较严重的生态问题。流域电站的高密度建设和缺乏环保理念的不合理的运行方式,也是损害长汀段汀江水环境功能的重要原因之一。

2.5 水土流失影响

长汀县是我国丘陵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据2007年1月3日法国SPOT卫星影象遥感调查,长汀县水土流失面积为65.17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4.03%。目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仍集中在汀江沿岸的策武、河田、三洲、南山、濯田等五个乡镇,五个乡镇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县的2/3,河田则为汀江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汀江流域的水土流失不仅使沿江土壤退化、切割淤积埋压良田,破坏土地资源,危及农业生产,而且还造成汀江河道淤积、河床抬高、行洪能力下降,导致产生水体水质污染、河道底栖生物死亡、自净能力下降等一系列生态和环境问题。

2.6 森林植被破坏影响

长汀县有丰富的竹、木等森林资源,林木蓄积量达1000多万m3,连续分布的生态公益林对于维持区域生态稳定、提供良好生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汀江流域内有相当一部分矿产资源和水电站处于国家和省重点生态公益林分布区内。长汀县境内矿产资源具有点多、分散、量小、成份杂的特征,经多年的开发,已发现各类矿点、矿化点140余处,矿产24种,目前开采的金属矿主要为稀土矿,非金属矿主要为石灰石矿,许多矿区分布在汀江的沿岸乡镇。汀江沿岸矿山资源的开采利用方式,总体上仍存在矿山建设规模小而散、采掘工艺技术装备落后、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等问题,部分矿山粗放式的开采利用方式,直接造成了地表植被破坏、水源采枯、水质污染、地下水资源破坏、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尾矿固体废物压占森林植被、农田、河道等生态和环境问题,使得矿山原有的良好的森林植被生态系统遭受毁灭性破坏,恢复困难。该区域电站建设过程中也造成了部分生态公益林破坏的现象。此外,还存在违法破坏森林植被,进行开垦、采石、挖沙、取土、筑坟等现象。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调节径流、改善水质、提高河流枯水期流量、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洪涝灾害,保障农业、水利和区域生态安全等作用,森林植被的破坏也是造成汀江水环境质量下降和威胁汀江水环境生态安全的因素之一。

总之,汀江流域长汀段存在的环境问题是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城镇发展污染、工业发展污染、水土流失、水电资源开发、矿产资源开采、森林植被破坏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不采取多方面的有效措施,汀江水环境质量将无法得到持久、有效的改善,生态安全也将受到影响。

3 环境保护对策建议

为保护长汀县汀江流域水资源,防治水污染,保障生态安全,促进长汀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以下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① 汀江流域长汀段的水资源保护涉及长汀县的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矿产、环保、城建、发改、经贸等部门和相关乡镇。组织机构上,建议要设立长汀县汀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机构或常设领导协调机构,负责管理、协调流域内水资源保护、生态安全维护、水环境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工作,建立水环境保护的统一组织、管理、协调机制。

② 建议组织编制长汀县汀江流域农业生态建设规划、畜禽养殖规划、水电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矿产资源开采与保护规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规划、林业生态建设规划、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规划和沿岸乡镇建设规划,并积极推进各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③ 大力提倡发展草-牧-沼-果的循环模式的生态农业,加强对农药、化肥的使用管理,引导农民科学生产。

④ 应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规模、有序发展”的方针,科学确定畜禽养殖业的发展速度和总体规模,发展速度和规模应与技术条件和环境容量相适应。

⑤ 加快长汀县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建设,沿江重点乡镇应制定并逐步实施乡镇污水处理和垃圾专项治理规划。

⑥ 科学规划流域下一级的水电开发密度、运行方式和保障水环境生态安全的统一调度制度。

⑦ 明确划定沿江区域的禁采区、限采区,以及矿区的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规划,限制最小开采规模,提高开采的准入门槛和清洁生产水平。

⑧ 加强沿江生态公益林保育和规划建设,加强对汀江水源涵养林、护岸林的保护,加强对饮用水源地林业用药的管理。依法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做好水土保持各项工作。

⑨ 建设项目应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根据长汀县行政区域河段的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县人民政府应对重点区域内现有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畜禽养殖场进行限期治理,无法治理或治理不能达标的企业,责令关闭。对违规水电站进行清理整顿,落实生态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水电站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⑩ 加强长汀县城市和流域沿岸乡镇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努力维护和恢复城市河道及滨水地带的自然生态。

11 建议县人民政府把编制防治整治规划、年度防治整治计划,配套整治资金落实,防范污染事故、省、市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养殖业污染整治、工业污染源整治、城镇和乡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水土流失治理、水电开发管理与整治、矿山生态恢复与整治、森林资源保有率,作为考核政府各部门和相关乡镇政府的重要指标,年终单列考核,实施奖罚。

参考文献

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建议范文4

一、主要工作

(一)加强全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指导和培训,统筹全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一是召开了全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环保部等8部委《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深入推动我市农村小康环保行动,促进全市节能减排工作,4月7―8日,在大邑县召开了全市农村环保工作会议,各区(市)县环保局领导和有关科长、市环保局各直属单位、局机关有关处室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总结、部署了全市农村环保工作,交流了农村环保工作经验,表彰了饮用水源保护和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参观了农村污染治理示范工程,讨论修改了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推进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及2011年全市农村小康环保行动目标分解方案,下达了2011年全市畜禽养殖污染限期治理任务。二是参加了农村环保工作电视电话会议。7月24日,国务院、四川省先后召开了全国、全省农村环保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市政府主要领导、市级有关部门负责人及区(市)县政府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上,xx副总理、陈文华副省长分别就做好全国、全省农村环保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阶段性工作目标和总体要求。两级电视电话会议结束后,召开了全市农村环保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葛红林市长出席会议并讲话,重点围绕我市如何贯彻落实中央和四川省会议精神、努力开创全市农村环保工作新局面作了重要指示,提出了具体工作目标和要求,为我市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农村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突出抓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一是依法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划定了新津县花源镇水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积极协调跨区域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问题,上报了《关于划定蒲江县成佳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有关问题的报告》等文件。二是开展保护区内污染源清理整治。按照省环保局通知要求,对全市29个供水人口达5000人以上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的二级保护区进行了排查,未发现排污口。对邛崃市县城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餐饮排污口实施了整治,按规定取缔了4个排污口,1个排污口通过治理实现达标排放。三是严格整治非法取水行为。对龙泉驿区十陵水厂在没有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情况下擅自在东风渠取水问题进行了纠正,下达了书面整改通知。四是加强饮用水源信息采集工作。按照环保部和省环保局要求,开展了县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基础状况调查和评估工作,按时上报了信息数据库和环境评估报告;开展了全市建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初步形成了调查报告;落实了饮用水源信息报送制度,坚持每月收集并向省环保局报送全市建制乡镇和县级城市饮用水源水质情况;指导新津县在全省率先安装了县城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实现了对饮用水水源水质的实时监测。

(三)大力开展农村污染防治工作,强化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一是抓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达标运行监督管理的通知》,落实了定期检查污水处理厂达标运行和在线自动监测设备运行情况制度,温江区、新都区、邛崃市、双流县等已验收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稳定,污水处理达标率及污泥处理均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会同市水务等部门对全市新建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检查,省政府限期整治的17座污水处理厂已全部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工程,新津县花源镇、郫县安德镇安龙村完成了场镇和农户生活废水治理工程建设;加强对农家乐、乡村酒店污染治理,在全市开展了农家乐清理整治,将双流县公兴镇“碧海山庄”等12家农家乐列为限期治理,4家安装了污水处理设施,5家建成了人工湿地,3家废水经处理后循环利用;加快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成都市兴蓉公司承建的25座、乡镇自建的19座污水处理站已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6.52万吨/日;上海市对口援建都江堰市的8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已开工建设2座,全部建成后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9万吨/日。双流县今年17个镇(街道)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实现了全县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全覆盖。二是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处置。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推动区(市)县垃圾处置场建设,新都生活垃圾焚烧厂和邛崃垃圾处置厂已建成并投入运行,彭州市生活垃圾处置场、郫县二期扩建已建成并投入试运行,都江堰市、崇州市、新津县生活垃圾填埋场正在进行主体工程施工,金堂县、大邑县、蒲江县生活垃圾处置场(厂)已完成选址定点、环境评估正在积极作前期准备工作;深入推广农村垃圾“户集、村收、镇运输、县处理”模式,全年62个乡镇完成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系统建设,建成了垃圾中转房、设置了垃圾桶、购置了垃圾转运车、招聘并培训了保洁人员,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截止目前,全市217个乡镇完成了垃圾集中收运处置系统建设,农村生活垃

【环境保护局农村处2011年工作总结】

圾处理率达86.5%。三是抓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按照省政府要求,重点抓了省政府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挂牌整治和限期治理,蒲江县满稼养殖场、四川康绿有限公司养殖场、成都市金正食品有限公司养殖场等3家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全面完成治理任务;积极抓好市级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限期治理,彭州蓄联光达畜禽养殖场等13家市级畜禽养殖企业按期完成限期治理任务;采取“关停并转”、“关小扶大”、“集中养殖,集中治污”等措施,加强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截止目前,全市建成了30个畜禽养殖小区,集中整治养殖场1627家,取缔养殖场975家,新建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127座,畜禽养殖污染得到基本控制。四是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扎实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支部了调查工作技能培训,开展了野外采样工作,落实了保障经费,各项工作按计划有序推进;按照环保部关于开展重点城市和重点地区“菜篮子”产地土壤环境安全性划分与重点污染源监控的要求,支部开展以彭州市蔬菜基地为重点的土壤污染修复试点工程,编制了《四川省彭州市蔬菜基地土壤污染防治试点工程可研报告》,2011年4月通过了专家评审,项目预计总投资1028万元,目前已进入项目实施阶段;配合农业部门积极推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养殖废物、秸秆、废弃农膜、废弃菌类培养基的综合利用和以沼气工程为主的农业循环经济,全年全市测土配方实施面积达500余万亩,农膜回收率达95%,秸秆综合利用面积达503万亩,新建户用沼气池约3.9万口;积极抓好秸秆禁烧工作,局机关和市环境监察支队执法人员组成多个督查组对重点区域进行了拉网式督查,报送工作信息、资料70份,出动车辆309台次,人员940人次,查处、制止秸秆焚烧行为18起,极大地促进了全市空气环境质量的改善;积极做好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按时完成了农村固废的统计上报工作。

(四)积极推进农村生态示范建设,不断改善村镇环境质量。积极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以及生态家园等创建工作,今年蒲江县寿安镇、成佳镇、大邑县安仁镇、郫县友爱镇被环保部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镇”,大邑县花水湾镇等18个乡镇通过了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专家技术验收,青白江区姚渡镇通过了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专家技术验收,新津县花源镇等45个乡镇启动了创建环境优美乡镇规划编制及创建工作;锦江区红砂村、郫县农科村2个村被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级生态村”,双流县石庙村等12个村被省环保局命名为省级生态村,双流县昆山村等127个村(社区)被市环保局命名为市级生态村;雷志明等413个家园被命名为市级生态家园,并向省环保局申报命名为省级生态家园。截止目前,全市已有10个镇被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镇”,2个村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村”,26个村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村”,297个村被命名为“市级生态村”,413个生态家园被命名为“市级生态家园”。

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建议范文5

6月28~30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浙江调研时提出,要贯彻落实好“十二五”节约优先战略,做好低丘缓坡、批而未用土地、低效利用土地的二次开发、农村土地整治等工作。

6月25~26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江苏省调研时表示,必须转变管理和发展理念,大力探索创新,在保障发展、保护资源、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方面探索一条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新路。

4月21~23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河北调研时强调,要依法依规管好用好土地,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要应保尽保,大力做好闲置土地处置工作,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积极开展执法检查。

6月13日,国土资源部和福建省政府在北京签署《关于共同推进国土资源工作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合作协议》。此次省部合作成果丰硕,合作领域涉及国土资源管理的多个方面,将有利于加快推进海西建设,体现差别化的国土资源管理新模式,为全国提供示范。

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保障合理用地。按照《协议》,福建将积极编制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善国土资源规划体系。国土资源部将福州、厦门列为城市批次用地改革试点,加快土地审批进度。另外,落实国家对台合作用地政策。国土资源部适当增加福建对台合作用地计划指标,重点支持平潭综合实验区、台商投资区等的重大台资项目的建设。

加大集约节约用地力度,开展土地管理综合试点。根据《协议》,福建将建立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积极推进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开展耕地保护补偿试点。国土资源部支持福建整体申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同时,开展土地管理综合改革试点。部省共同推进平潭土地管理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探索特殊发展区域快速城镇化条件下征地的新模式;部省共同指导厦门开展土地管理制度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在福州、厦门和平潭开展土地统一登记试点。

加强地质找矿和优势矿产资源开发。按照《协议》,福建将加强优势矿产勘察开发调控与管理;加大省级财政对基础性地质工作的投入,鼓励地勘单位与矿业企业联合。国土资源部优先支持福建开展符合国家调控要求的优势矿产资源的勘察开发。此外,部省继续合作开展城市地质调查和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开展海岸带调查、海洋地质调查和缺水岛屿地下水库示范建设。

环保省部合作让安徽山东再上新台阶

今年以来,环保部与安徽、山东、新疆三个省区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其中与安徽和山东的合作均致力于推进区域经济战略,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加大。

6月7日,国家环保部东北督查中心负责人在哈药总厂污染调研现场会上表示,“该停的停,该减的减,该治的治,该罚的罚,下一步达不到整改标准,将加大处罚力度。”

3月下旬,环保部督查组到江西检查指导铅酸蓄电池企业污染整治情况。督查组提出,要进一步加大铅酸蓄电池企业整治力度,严厉打击重金属排放企业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维护群众环境权益。

5月25日,环保部华北督查中心负责人做客人民网,就津秦铁路叫停情况与网友交流时表示,环评有利益输送的问题,越级、违规、降级审批确实存在。如果发现环保部门违规审批、越级审批、降低标准审批,将严厉查处。

产业转移上寻求新途径和新模式。5月25日,环境保护部与安徽省政府在合肥签署《共同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共同推进环保产业发展,寻求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努力把皖江示范区建设成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和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示范区,促进示范区生产发展、环境优美、宜业宜居,为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积累经验、创造模式。为确保部省合作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协议规定建立部省合作机制,共同加强对皖江示范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定期召开部省联席会议,通报协议执行情况,研究解决加快建设皖江示范区过程中的重大环境保护问题。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在签约仪式上表示,这次部省共同签署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环保部将及时研究解决示范区建设中的重大环境保护问题,为加强安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蓝黄”战略上探索环保新道路。6月16日,环境保护部与山东省政府在济南签署《环境保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推进山东环境安全防控体系建设、环保产业发展,以及生态省建设。同时,建立省部合作机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山东省环境保护重大问题。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在签约仪式上表示,环境保护部与山东省签订合作协议,进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政策等方面的探索与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也是积极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有益尝试。近期,环保部还将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湖泊生态保护试点、环保能力建设、水专项研究、重金属污染防治等方面给予山东大力支持,推动山东环保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相关链接

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建议范文6

这个被国内环保界定义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最后庇护所”的国家级保护区,其后一直命运多舛—

十余年来,该保护区两次为大型水电站建设让路,惨遭“掐头去尾”,保护区面积大幅调整;今年底,一条58公里长的航道扩能工程,带着贵州省“北入长江”的航运宏图,又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核心之核心”的赤水河动工。

长江鱼,已退无可退。在长江上游天然鱼类资源已濒临崩溃的情形下,这条航道会是最后一根“让长江无鱼”的稻草吗?

8月下旬,刚刚参与完成“2013年长江上游联合科考”调查的秦媛(化名),被一则消息震住了—

“一条长达58公里的航运扩能工程,将直接在赤水河腹地施工建设。这太不可思议了。”秦媛是WWF(中国)工作人员,她全程参与了今年夏天农业部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与其所在机构组织的长江上游联合科考。

她太清楚这条盛产茅台美酒的赤水河,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意味着什么—

“赤水河作为长江上游最后一条干流无坝支流,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的核心之核心,是长江自然鱼类最后的避难所了。”就在前不久的《2013年长江上游联合科考报告》中,科考队还强烈呼吁在加强全流域保护基础上,要针对关键物种展开一系列抢救性保护行动。

“其中就包括紧急保护赤水河、通天河等尚且自然流淌的河流生态。”秦媛忧心如焚。

5个亿航运扩能工程的冲动

事实上,这项长达58公里的航运扩能工程,并不是一个秘密,只是一段时间内未被人注意而已。

根据中国招标网、贵州招标网等关于这一工程的招标公告显示:该工程项目地点位于贵州仁怀市、习水县和赤水市三县市境内,项目建设内容则主要包括按六级航道标准,整治茅台取水口至岔角段58公里航道;新建茅台、二合、合马、沙滩、淋滩、王家湾等6处大型停靠点和18处便民停靠点;以及对狗狮子航道以下航道升级为夜航河道,同时配套建设海事、航务安全监管救助等支持保障系统等。

整个航运扩能工程可估算总投资为51270.17万元,建设工期2年。该项目建设资金,来自交通运输部、(贵州)省交通建设资金以及地方财政配套资金。

而长期关注赤水河生态的环保人士蒋勇注意到:早在去年底,贵州省在加快全省水运发展的相关文件中,就已经将赤水河航运扩能提上了议事日程—

2012年12月,贵州省在《加快水运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建设“南下珠江、北进长江”的“通江达海水运大通道”,其中包括提升乌江、红水河、赤水河等重点出省河道航运能力,同时依托这些水运通道,引导现代物流、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装备制造、白酒业等重点产业沿江分布,聚群发展,形成沿江沿河产业带。

这份文件同时明确提出:为加快航运发展,除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外,从2013年起,每年省级财政预算将安排不少于2亿元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水运建设,并逐年增长。

今年5月,在一次由贵州交通厅主持的多部门会议上,负责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水生态专题研究的贵州省水产研究所在会上公然声称:赤水河航运扩能工程是综合利用水资源,是保护环境而不是破坏生态。“一派胡言。”另一位与会专家至今愤慨不已。

三个月后,贵州再次召开水运重点建设项目调度会,要求所有建设单位抢抓水位,进行水运航运施工。“本年度水运建设原本拟定7亿元的建设投资,年内两次调整后,近期投资目标提高到12亿元,所以省交通部门非常着急这些水运工程的落实。”一位知情人士称,正因为如此,赤水河项目加紧推进亦在情理之中。

8月20日,负责赤水河航运扩能工程招投标的贵州航务管理局一名赵姓工作人员证实:“前一阶段的招标工作,已于7月12日公开开标,由于建设资金还在筹集之中,最快这个项目应该能在今年底开工。”目前,这一工程所涉及的前期勘察设计和物理模型试验工作,已在进行之中。

在这一系列水运项目的加速推进中,人们似乎有意无意忽略了:赤水河原本也位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

退无可退的最后屏障

“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而言,赤水河就是最后的庇护所。”秦媛说,如果赤水河这条长江上游唯一无坝的一级支流失守,几代科学家和环保人士为之呼喊请命的长江珍稀、特有鱼类,将面临覆灭之灾。

在鱼类专家眼里,长江上游绝对是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宝库。一份长江鱼类调查结果显示:长江共有162种特有鱼类,其中112种仅分布在长江上游水系,是世界特有鱼类分布最密集地区之一。

“三峡工程建成蓄水后,长江上游共约40种鱼类受到不利影响,约占到上游特有鱼种的40%,鱼类栖息地面积也缩小约1/4。”自然之友总干事张伯驹称,正是为了补偿三峡工程的影响,1997年,四川省建立了“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0年4月,保护区升级为“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承担着保护白鲟、达氏鲟、胭脂鱼等3种国家级珍稀鱼类以及圆口铜鱼等64种特有鱼类的保护任务。保护区内,分布着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栖息地。

这一保护区,对于保护长江上游水生栖息地和水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不容置疑。然而,就在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这一年,长江流域的水电梯级开发也已如火如荼,沿长江下游溯源而上,步步紧逼—

2005年,为给位于长江上游、金沙江段的向家坝和溪洛渡水电站让路,国务院批准调整了“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更名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保护区”,将长江干流上的保护区“掐头”,保护范围下移至重庆至向家坝坝下江段,另外增加了岷江干流的宜宾至月波江段、赤水河干流江段进入保护区范围。

四年后的2009年,重庆市为建小南海水电站,再次提出调整这一国家级保护区。尽管这一动议受到国内知名鱼类专家、生态学者、环保人士连续两年多的激烈反对,但2011年底,这一保护区区划边界再度被改,保护区再被“掐尾”,下游保护江段被缩短22.5公里,并规划在此江段修建水电大坝等工程。

“前两次这一保护区范围的一改再改,都是为了建水电站。”在张伯驹眼里,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保护区近20多年的抗争,充满悲情,也是一个“示坏”的环保范例:为开发水电,长江上游的珍稀鱼类栖息地,被迫从葛洲坝退到三峡,再由三峡退到溪洛渡,由溪洛渡退到小南海,由小南海退到岷江和赤水河……

“非要将长江鱼赶尽杀绝吗?”“岷江下游保护区的实验区已在考虑建1-2个梯级水电站,现在赤水河再被航运工程偷啃一口,试想想,这个已被水电站规划和建设撕扯得支离破碎的鱼类栖息地会怎样?”张伯驹很紧张。

航运工程涉嫌突破生态红线?

答案不言而喻。在这个国家级保护区一退再退、节节失守的状况下,赤水河对保存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生态重要性愈加凸显。

干流全长437.8公里的赤水河,又被民间誉为“美酒河”,以产茅台酒而著名,也因红军长征四渡赤水而载入史册。目前,在长江上游一流支流中,这是一条唯一没有筑坝、能与长江自然沟通、仍自然流淌的河流。

“在长江雷波段珍稀鱼类保护区遭破坏后,赤水河便成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的一个重要替代性生境,是它们重要的栖息地和产卵场,尤其是溪流鱼类。”WWF工作人员介绍,根据以往调查:在赤水河流域分布的112种鱼类中,四川华鳊、青石爬跳、白甲鱼、岩原鲤等31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种,占到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的30.1%。

在今年结束的长江上游联合科考中,由于受金沙江25级规划或在建梯级水电站影响,原本历史上几乎可以获取长江大部分鱼类资源的云南石鼓江段,这次科考整整一个上午,调查人员仅采到了3种共5尾鱼类标本。上游通天河内,采获的鱼类标本也少得可怜。

这次科考,尽管科考队行程逾4000多公里,但总共才采得17种长江鱼类标本,其中还包括2个外来种,1个外来变种。其科考结论认为:长江上游鱼类资源已濒临崩溃。

同样,整个长江干流的渔业资源亦不容乐观。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曾监测,长江久负盛名的四大家鱼(草鱼、青鱼、鲢鱼、鳙鱼)在三峡大坝建成蓄水后,鱼苗发生量急剧下降,2004-2006年平均每年的鱼苗发生量与2003年蓄水前相比,骤减了90%。

让秦媛印象较深的是:12天的科考途中,仅在赤水河进行鱼类资源调查时,调查人员能一次性采到11种、近60尾鱼类标本。“虽然与90年代相比,该江段渔获物的优势种已发生变化、主要渔获物的规格已变小、还出现了外来种等新情况,但这一江段的生态系统仍相对保持完整,相当难得。”秦介绍。

当得知赤水河航道扩能工程悄悄运作后,秦媛短暂的惊喜很快被焦虑取代。“赤水河是干流保护一再失守情况下划定的底线保护范围,是生态红线中的红线,这些工程都未见公开的环评报告,怎么能肆意突破生态红线?”秦媛认为,相对于长江干流,支流河段的生态敏感性和脆弱性更高,一旦造成破坏,修复几无可能。

“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开展与保护无关的工程建设项目,是法律明文禁止的,这是红线,环保主管部门在确认无误情况下,应明确否决该项目。”复旦大学生态与环境战略研究所长、环保部规划专家朱俊认为,按正常程序,应该是该航运工程项目以及更高级别的该省航运发展规划,都只能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调整、确认不在保护区范围后,才能进行相关环评并报批。

日前,贵州省环保厅回应,对于这一航运扩能工程,环保厅今年上半年曾组织过专门环评会议,会议结论是:缓建。“当时会上反对的主要原因,大抵是担心这一工程会影响赤水河一带的白酒产业发展”,“毕竟这一带白酒产业年总产值已达到数百亿”,环保厅工作人员称,至于具体什么条件、什么时间能开工建设,环评会议则没有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