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评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康复护理评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康复护理评定

康复护理评定范文1

关键词:高职 康复护理学 护理技能实训 教学

1 高职护生开设《康复护理学》的意义

康复护理学是一门旨在研究伤病者与伤残者身体、精神康复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残疾人和慢性病者[1],康复护理学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随着社会的发展,康复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复护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康复护理学以达到全面康复为目的,与其他康复专业人员共同协作,对残疾者、老年病、慢性病而伴有功能障碍者进行适合康复医学要求的专门护理和各种专门的功能训练,从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并使之重返社会[3]。

《康复护理学》涉及的知识面广,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要求高,康复技术多样性、复杂性等原因,致使教、学双方都产生了一定的难度。护生初接触时会感觉医学名词陌生,概念难理解,康复评定内容多而繁琐,康复护理技术涉及人体的各个功能恢复,难以很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在进行康复护理技术实训中,对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记忆较零散,经常出现护生练习后仍掌握不到位,不能系统地联系和应用,难以掌握在何时应用哪项康复护理技术,如何应用好康复护理技术,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与临床工作实际工作脱节较大,对护生将来的实习有不利的影响。

护理学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护理知识和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4],在校期间学习《康复护理学》,利于护生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康复知识和技术,尽早介入康复指导,可使更多的患者在最佳时间,得到正确的康复知识,尽可能避免产生并发症和后遗症,最大限度地提高病伤残者的生活质量,以较好的状态回归社会。

2 高职护生《康复护理学》护理技能实训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让护生掌握康复护理基本概念、常用康复护理技术及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措施,突出实践动手能力,我们尝试用“案例讨论-康复护理技术实训-回顾总结”的方法对《康复护理学》技能实训教学做了改革,效果明显。现介绍如下:

2.1 以疾病发生发展过程,设计实训讨论案例。

以“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为例,根据患者运动障碍3个时期,即迟缓期-痉挛期-恢复期为主线,融入共济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心理障碍、日常生活能力障碍、大小便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球麻痹、废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等伴随的功能障碍,为案例讨论及实训提供素材。

2.2运用小组讨论法,组织护生对案例做分析,引导康复评定方法,以及制定康复计划。

在对脑卒中进行康复治疗之前、治疗期间和治疗结束时,都要进行必要的康复评定,即对脑卒中患者各种障碍是性质、部位、范围、程度作出准确的评定[5]。将护生按每组10~12人合理分组,每组由1位教师负责组织带领进行讨论,将护生带入特定的临床情境中,形成真实的康复护理感受,加深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引导护生分析患者发病至转归各个阶段的临床表现,例如上述“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案例,要让护生认识迟缓期、痉挛期、恢复期阶段患者会出现的症状、体征,如共济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心理障碍、日常生活能力障碍、大小便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球麻痹、废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等功能障碍的具体表现,在小组成员的探讨中,分析、总结,使护生对该疾病有了个清晰的认识,分析存在的康复训练问题,从而能够运用康复评定方法,对各个时期出现的症状体征制定相应康复计划。同时,也提高了护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实训方法

仍以案例为素材,护生以小组为单位,应用“角色扮演法”, 相互变换扮演案例中的角色进行各项康复训练。由于在案例讨论的时候带教教师注重启发护生主动思维能力,引导护生对患者病情作了分期分析,制定康复训练计划,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模糊的理论清晰化,为护生进行康复训练做了铺垫。依据患者不同时期的康复计划,分阶段循序渐进进行康复技能实训,把繁杂的训练内容做了相应划分,使护生在练习的过程,能够区别患者病程各个阶段所适宜的康复训练项目,能够准确完成相应任务。

实训过程中,教师全程指导,辅以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人文关怀态度,体现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课程结束前,带教教师召集本组护生,结合病案讨论及康复训练内容,进行课程回顾及小结,交流分享训练时的心得体会,总结康复护理技术的最佳方法和时机,进而再次巩固了理论知识,在“讨论-实践-总结”循环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护生感觉学习兴趣得以提高,知识得以有效吸收,对康复护理技术的掌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高职高专护生的康复护理知识与技能的目的。

3 小结

通过“案例讨论-康复护理技术实训-回顾总结”的方法,在《康复护理学》技能实训教学中,运用案例进行讨论,指导实训项目;根据案例素材,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实施和体验康复护理技术;课后再做总结回顾,形成了依据理论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的有效循环机制,使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护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掌握康复护理技术实施方法,并形成牢固的记忆,不仅能够将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于实践,还能够使实践促进理论知识的吸收,提高护生的康复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水平,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护生学习效率和熟练应用护理技能的目的,为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艳玲,杨信才,王彦.康复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2] 郑彩娥,林伟,叶洪青. 我国康复护理的现状与发展思路〔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3):266-269.

[3] 刘永兵,樊新霞,陈璐,王传荣,王春秋,蔡雪娇.乌鲁木齐市社区护理人员康复护理学知识认知现状与影响因素〔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1):70-72.

康复护理评定范文2

摘 要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56例病情稳定,没有明显认知障碍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提供肢体功能的早期康复护理,8周后应用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积分评定早期康复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结果:5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9%。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训练开始时间越早,疗效越理想。早期康复护理可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关键词 康复护理 缺血性脑卒中 肢体功能 恢复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244

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随着诊疗技术和抢救水平不断提高,病死率明显降低,但存活患者致残率仍高达80%。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将缺血性脑卒中的致残率降低,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已成为一种突出的社会需求1。为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对56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指导,根据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功能恢复过程不同阶段,采用康复护理,探讨康复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6月~2012年2月收治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6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病情稳定,没有明显认知障碍。其中男41例,女15例,年龄42~78岁;左侧偏瘫35例,右侧偏瘫21例;就诊时间为发病后48小时~80天,平均18天。

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且所有患者经过医生仔细检查后,给予相应的康复护理训练方案,并安排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由主管责任护师为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和具体指导,家属督促,定期进行康复评定,及时处理康复训练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根据患者康复程度不断调整康复训练方案。

判定标准:日常生活能力用Barthel指数法评定,肢体运动功能用Fugl—Meyer评分法评定2。①基本治愈:各项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生活自理,能胜任原有工作,Fugl—Meyer评分提高率>75%,Barthel指数>90分;②显效:Fugl—Meyer评分提高率5%~14%,Barthel指数>75分,生活基本自理,瘫痪肢体明显好转;③有效:Fugl—Meyer评分提高率1%~4%,Barthel指数>55分,瘫痪肢体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生活部分自理;④无效:训练前后无明显改变。进行康复训练8周后评定疗效。

结 果

开始训练时间与疗效的关系:1周以内13例,基本治愈5例,显效8例。1~2周25例,基本治愈2例,显效18例,有效5例。3~4周10例,显效2例,有效7例,无效1例。4周以上8例,有效5例,无3例,总有效率92.9%。

综合康复护理方案

康复护理评定范文3

关键词:精神障碍;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选量表(SDSS);精神护理观察量表(NOSIE)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029-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7月收住上海市闸北区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疾病患者60例,均符合CCMD-2R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排除严重的器质性疾病,经系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急性症状得到控制,病情稳定后,能顺利接受康复护理。其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在19~53(38.4±15.0)岁。其中精神分裂症31例,躁狂症5例,酒依赖精神障碍9例,反应性精神症3例,抑郁症12例。病程最长10年,最短6个月,平均(4.20±2.80)年。文化:初中及以上28例,高中14例,中专6例,大专以上12例。住院天数100~116(114.60±8.60)d。将60例患者随机抽取,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性别、年龄、病情及治疗前阴性症状量表(SANS)、精神科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选量表(SDSS)[2]——评定差异无明显性意义(均P>0.05)。

1.2 实施方法:2组在接受药物治疗4~6周后,症状处于稳定状态,开始接受康复护理,对照组实施传统病房护理,试验组实施康复护理。常规护理按照传统护理模式,另加入无针对性的森田治疗、工娱治疗。试验组康复护理措施包括改善个人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社会兴趣爱好培养,并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计划和措施。从接受系统康复护理开始到结束,时间为3个月,无脱落病例。其内容为:(1)生活行为的技能训练,精神患者常常生活自理能力差,行为懒散,鼓励患者为自己做力所能及的生活护理。如:早晨6:00按时起床,整理床铺、洗漱,督促患者勤换衣服并自己洗衣;督促患者修剪指(趾)甲;开展日常生活卫生小常识的宣教工作,纠正患者不当的卫生习惯,鼓励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条件的可以展开周卫生评比项目,采用抽查检查及评比、奖励等方法激烈患者的信心。并以讲解、督促、培养和强化手段帮助患者增强自理能力,(2)兴趣爱好的技能训练,患者在病区的康复护士的带领下,接受绘画、下棋、扑克、文学阅读、唱卡拉OK等兴趣爱好的兴趣训练,根据患者的不同文化程度,在有条件的前提下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并不定期地组织病房的文艺活动,康复护士带领患者编排节目,同时在病房中将患者的作品展示出来,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聘请专业的老师指导,给予患者鼓励,提高患者的兴趣。(3)人际关系的技能训练,精神病患者由于情绪不稳定,容易有起伏,易激动,自私、心胸狭隘,多疑,自控能力差,在住院期间容易产生冲突,轻者口头冲突,重者身体冲突,拳打脚踢等。由于正常的情绪发泄不良,使得精神疾病患者心理负担更加严重,同时,也给护理工作带来很多不安全因素。常规的护理中发生以上情况,往往用处罚的方法使患者了解错误。康复护理的要求是帮助患者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试验组每周开展情绪管理方式的讲座,教会患者使用有效的方法释放不良情绪,逐渐建立起正确的情绪管理方法。并且当班护士需观察患者心理变化,采取相应心理护理措施,找患者谈心,化解矛盾。在病房中适时开展人际关系的知识教育,通过教育和心理疏导逐渐改变患者之间的交往能力。(4)就业行为的技能训练(功能恢复),长期住院患者的社会功能容易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往往时间越长损害越大。康复护理的目的是帮助患者减缓社会功能减退的速度。首先,要求住院患者轮流负责病房整体卫生,协助当班护士管理病房秩序,并帮助不能自理的患者料理日常生活。一般先从简单的轻体力劳动做起,如打扫卫生,搬桌椅,布置病房理的装饰画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组织患者学习一样有用的技能,使患者恢复回归社会的信心。

1.2.1 评价方法:依照“精神护理观察量表”(NORS)、自制的社会功能恢复治疗表及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选量表(SDSS)、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分别进行评定,并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让2组患者每月进行1次填写并评定,其评定时间为6个月,6个月结束后进行总评定。患者的社会功能包括适应能力、交往能力、活动能力,劳动能力4项内容。其中适应能力包括在新环境中的适应能力,生活能力的自理程度,遵守制度的情况,冲动行为的控制情况;交往能力包括对周围的兴趣程度,与周围人之间的互动情况;活动能力包括活动量的多少、参加娱乐活动的积极性;劳动能力包括参加公益活动的积极性、料理个人卫生的情况,参加工疗的情况。计分标准为正常、较差、差、很差,分别为0、1、2、3,分值越小,社会功能损害成都越小,分值越大,社会功能损害程度越大。

1.2.2 统计学处理:对所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n=30,观察组:n=30)

康复护理评定范文4

【关键词】损伤恢复期 康复护理 认知功能 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158-02

重型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iury,TBI)是严重的脑外科损伤疾病,即使存活也会合并不同程度地运动及认知等综合功能的障碍,急需进行康复治疗,对伤后的患者进行积极的康复护理干预,是减少残障,全面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有助于其重返家庭及社会,本文通过观察探讨损伤恢复期患者实施康复护理的方法及其对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总结其临床价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78例脑损伤恢复期患者,男41例,女37例,年龄在13~58岁,平均年龄为34.5岁,均经颅脑CT或MR确诊为TBI,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均在5分以上,外伤后昏迷时间均在6h以上,均排除脑血管疾病、颅脑损伤及其它颅内占位性病变史,颅脑损伤后昏迷时间在12周以上,其中硬膜外血肿(EDH)21例,脑挫裂伤34例,硬膜下血肿(SDH)13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ICH)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康复护理干预,采用第2版的Loewenstein认知评定量表(LOTCA)对两组护理前后效果进行评定,观察对比两组认知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等方面均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护理,应用神经外科的常规治疗、穴位低频电刺激及高压氧等治疗,住院期间均在管床医生口头嘱咐下,由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进行基础康复训练,出院后接着由患者及其家属自行进行锻炼。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康复护理干预,包括三级康复训练(1)一级康复训练:早期对患者在神经外科的病房中进行常规治疗及早期的康复训练,主要针对的是抗痉挛的康复,包括肢体的被动训练、抗痉挛姿位的摆放、卧位坐起、腰腹肌及深呼吸的训练、健肢主动活动的指导训练、站起训练和坐位平衡和,每天训练1次,每次持续30min~40min,每周进行5次。(2)二级康复训练:对患者在神经外科病房中或在康复病房中进行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上下楼梯训练、站立平衡、站立训练、行走训练、单腿站立,全面提高患者的行走功能,每天训练2次,每次持续30 min~40min,每周进行5次。(3)三级康复训练:对患者在家中或在社区内继续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包括患者日常梳洗、穿衣、吃饭、处理个人卫生等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方面的训练,以提高患者恢复独立生活的能力,每天训练2次,每次持续30 min~50min,每周进行5~7次,社康医生、护士常规2周上门指导康复训练1次[1]。

1.3 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第2版的Loewenstein认知评定量表(LOTCA)[2]对两组护理前后效果进行评定,LOTCA认知评定量表的效度与信度均得到权威认证,具有易操作、项目简化及费时少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病、脑损伤的认知功能恢复情况评定。LOTCA评分主要分为7个方面,共有26个子项目,最低评分为1分,在不同的子项目中最高得分分别为4、5、8分,其总分为119分。最终分数越高,表明认知功能恢复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LOTCA评分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单位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均数t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发生消化道出血3例(7.7%),关节僵硬4例(10.3%),继发感染4例(10.3%),中枢性高热5例(12.8%);对照组发生消化道出血11例(28.2%),关节僵硬14例(35.9%),继发感染5例(12.8%),中枢性高热19例(48.7%),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护理前和护理后第1、3、6个月末LOTCA评分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2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表2 两组护理前和护理后第1、3、6个月末LOTCA评分比较[x±s]

3 讨论

康复训练中其中一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是认知功能训练,主要是在患者未恢复意识前进行相关的促醒训练,包括疼痛刺激、抚摩刺激、听觉刺激、语言刺激等,每日训练3~4次,每次持续15~30min。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变化,逐渐有所改善时,应针对性地对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程度及领域进行训练,并结合视、听、触及运动等多方面的感觉进行综合配合训练,其中包括训练注意力、定向力、记忆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锻炼、解决问题能力、知觉与感觉能力等,原则是从简到繁,从易到难,进行个性化的针对性训练,每训练2次,每次持续15~30min[3]。TBI可引起感觉、运动及认知等功能的障碍,因此,早期对TBI患者进行相关的康复训练,对减少TBI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和全面提高其生活质量,协助其重返社会,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对损伤恢复期患者实施康复护理能显著改善其认知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明玉,舒宝军,康复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8,5(30):131-133.

康复护理评定范文5

【关键词】护理; 脑卒中; 偏瘫; 生活质量; 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127-02

脑卒中是中老年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起病急,恢复慢,且呈现出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四高特征[1].偏瘫是其最常见的残疾,据统计高达60%~80[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和护理病人负担,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全社会的责任,为此我们对脑卒中偏瘫进行系统的康复护理,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首发脑卒中偏瘫患者86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3],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男40例,女46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47岁;其中脑出血39例,脑梗死47例;右侧偏瘫42例,左侧偏瘫44例,所有患者均无意识障碍,表示愿意接受此项护理活动。

1.2 分组: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护理组,对照组46例中,男2l例,女25例,年龄47~69岁。康复护理组40例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50一70岁。2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程、疾病程度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康复护理组患者增加康复护理内容,在人院后立即接受康复护理,由责任护士认真评估后和医师共同商量制订康复护理计划,护士按计划实施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3.1 心理干预 首先要认真详细收集患者病史资料,耐心倾听患者和家属的诉说,交谈要态度和蔼,有亲和力,避免简单生硬的语言。脑卒中偏瘫患者往往产生抑郁、悲观、失望等情感障碍,要准确真实的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1.3.2 认知干预 通过沟通交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者感到有依靠感,乐于与医生护士说知心话,此时护士要正确的引导患者,帮助患者完成自身角色的转换,能够给自己定好位,对治疗和生活有信心。要多患者讲解脑卒中的相关知识,正确的认识疾病的恢复过程,避免期望值过高或过低。

1.3.3 自尊干预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由于疾病导致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他人的帮助,社交也发生困难,尤其是女性患者不能化妆做美容等,面对亲朋好友时常感到不好意思,没有面子,因此要加强患者自尊的培养,使患者能正确认识到疾病的暂时性,积极配合治疗可以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1.3.4 幸福感的培养 在康复护理过程中,积极引导患者正确认识家属和亲友的关爱,每一次探视,每一句问候都是家人的爱护,虽然在住院但是要感悟到家庭的温暖。另外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要对现有的医疗条件感到幸福,优于以前太多;对医生护士的亲切照顾感到幸福,疾病治疗过程中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要感到满足和幸福,这样非常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1.3.5 肢体功能锻炼包括床上翻身、变换、坐位的训练以及站立训练等。入院后早期和非稳定期进行肢体被动活动,要注意瘫痪肢体的正确摆放,保持患肢功能位,护理人员指导病人进行被动的或主动的全方位肢体功能运动,防止并发症及废用综合征等,减少和减轻异常行走模式,逐渐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协助患者活动过程中护士要注意操作要点及运动幅度和运动量,要教会家属如何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方法,让家属积极协助病人进行康复训练,要适当让患者自己动手,鼓励患者学会忽略症状,带症状生活、训练和学习,重视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和指导,使患者逐渐的适应疾病恢复的慢性过程。

1.3.6 提高依从性教育加强病人的遵医行为,指导患者按医嘱用药,接受医生护士的生活方式指导,合理饮食,限制盐的摄入等。在病人住院后,由护士对病人进行第1次干预,发给病人《脑卒中偏瘫病人康复护理指导手册》,并对手册内容进行讲解和示范,直至病人和家属理解为此。手册内容包括: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康复训练内容、饮食、用药等,以后随时进行指导。

对于出院的患者,要建立随访档案,详细记录患者的家庭住址和通讯联络方法,以便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修改护理干预措施,及时与患者沟通联系,做好随访工作。

2 效果评价方法

2.1 知识掌握评价:分别在入院时与康复护理干预1周后由专职护士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了解病人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问卷包括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康复训练内容、饮食、用药等,设有20个问题,每题5分,满分为100分,分数大于60为基本掌握。正式应用前选取10个病人进行预实验,测定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4,并请5位护理专家对问卷进行评估,认为该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同时护理人员在工作时注意询问和观察病人的行为改善情况,以评价效果。将得分情况录入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分析用X2检验。

2.2 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评定: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QOL量表评定[4]。评定包括5个方面:工作及经济状况、家务、家庭关系、户外及休闲活动、心理状态,共计25项,每项1―6分,总分为150分,分数越高,说明QOL越高。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l和2个月进行QOL测定。QOL测定采用会谈式问卷调查,就表中每个项目按6级水平进行评分,最差者记1分,最优者记6分。将得分情况录入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分析用t检验。

3 结果

3.1 2组患者知识掌握情况评价结果见表1.

表1 入院时及康复护理后1周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2.2 2 组患者QOL改善情况结果见表2。

表2 2组患者QOL值变化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

2组患者经康复护理后,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得到很大提高,QOL值与对照组比较提高的更快、更显著。说明康复护理能使患者熟悉疾病的相关知识,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得到提高,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生存质量。

4 讨论

4.1 康复护理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提高依从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恢复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康复护理过程中要注重对病人知识的培养和康复训练指导,指导患者加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要遵守康复锻炼计划,不要自己想当然的去创造计划,要尊重科学,改变不正确的想法和理念,并落实在实际训练中。使其能够理解和明白如何去面对疾病,怎样服药,怎样锻炼等,从而提高病人对医嘱和护嘱的依从性,提高治疗和护理效果,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4.2 康复护理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生存质量:脑卒中偏瘫患者由于发病突然,不能面对疾病造成的不便,加上心理、精神和经济等方面的严重负担,引起QOL的下降。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从患者的心理干预入手,培养患者的自尊和幸福感,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积极进行运动功能锻炼,从而提高患者的QOL。本研究结果显示,早期介入康复护理的康复护理组患者在提高QOL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脑卒中偏瘫患者给予康复护理干预,能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QOL。

参考文献

[1] 赵利芬,李付云.影响脑卒中患者依从性的因素与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5):1084

[2] 司惠芳,郑建琴,吴海燕.实施康复“三阶段训练法”预防脑卒中后“二次损伤”[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7):12―13

康复护理评定范文6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干预

当代流行病学统计显示,脑血管疾病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致死、致残的常见病,在很多地区,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更是高居首位。国家科技部已经把“脑血管病后三级康复治疗的研究”列为“十五”攻关课题。病人实施有效的康复治疗干预,可以减轻社会、家庭的负担,减少医疗费用。合理分配和利用卫生资源从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为探讨脑卒中患者康复干预的模式及效果,我们对返回内的脑卒中患者进行系统化、规范化、个体化的早期康复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我院同期发病的住院治疗老年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脑出血或脑梗死,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1],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通过筛选有120例患者入选,其中男性86例,女性34例,年龄67.8~89.3岁,平均年龄76.2岁;脑出血23例,脑梗死97例,随即分为两组,康复护理干预组(康复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肢体瘫痪和言语不清等残疾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 P > 0 05),具有可比性。

1. 2 康复护理干预措施两组患者均遵照出院医嘱服药。康复组护理干预:1)康复教育和干预:讲解脑卒中的病因、预防、遵医嘱服药及早期康复的重要性,褥疮预防措施、肩关节、良肢位的摆放及转移方法、如何穿脱衣服及日常生活能力指导等;2) 运动疗法:采用运动再学习的方法;3)作业疗法:手足功能训练;4)物理因子治疗:生物反馈、脑循环、电脑低频、等速肌力训练、有氧训练等。对照组:服药和家庭自我康复,部分患者采用针灸治疗。

1.3疗效评定方法

1.3.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MI)[2]进行评定,分进食、入厕、梳饰、洗澡、更衣、转移、行走、上下楼梯、小便控制、大便控制10项共100分。

1.3.2运动功能评定利用Fugl-Meyer 的方法[3]评定康复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该方法总分100分,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 检验P

2结果

2. 1康复护理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积分情况(BMI)。

2. 2康复护理干预前后运动功能情况(Fugl- Meyer 评

2.3康复护理干预前后相关知识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康复组的康复相关知识知晓率由16.4%增加至100% ,而对照组由16.8%升高到23.6%。康复组患者中发生褥疮、肺部感染、肩手综合征、下肢静脉栓塞和肺栓塞、窒息、再发脑卒中1例(发生率1.67%),对照组有11例(发生率18.3%)。

3讨论

3.1康复护理干预的必要性传统的观点简单的认为康复就是针灸和按摩。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急性脑卒中患者脑功能的恢复在前3个月内,特别是最初4周内恢复最快[4]。大力提高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水平,最大限度恢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首要任务。鉴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系统规范的康复中心尚不能普及,很多脑卒中患者大多在家庭中康复治疗,由于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康复治疗,遗留严重的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其原因首先是人群中康复知识和理念的缺乏,而康复资源相对比较充足,经过培训的康复护理工作者可以部分承担医生的康复工作,缓解医务人员的压力。由于和患者接触时间较长,可以充分和患者沟通,建立密切联系。实践证明:早期的功能训练对于促进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并减少残疾的发生率是十分有效的。

3.2康复护理干预的特点

3.2.1指导

指导患者正确卧位即抗痉挛模式卧位:①患侧卧位:患病侧肢体在下方,健侧肢体在上方,注意患侧肩关节的保护。此卧位称之首选卧位。当肌张力增高、屈肌痉挛明显时,手中不应放有任何东西。患侧下肢的髋、膝自然微屈在后,健侧下肢充分屈髋、膝,要注意患侧踝关节屈曲90°,以防足下垂。②健侧卧位:此卧位缺点是限制患者健侧肢体的主动活动。③仰卧位:因其符合大多数人睡觉的习惯姿势,是患者及家属最喜欢采用的。但因其异常反射活动增强,尽量少用或安排在白天。④床上坐位;⑤桥式运动:训练腰背肌和提高骨盆的控制能力。

3.2.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根据病人功能恢复的程度,设计简单易行的动作,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如练习穿脱衣服、洗脸、沐浴、刷牙、使用餐具以及便后处理等,以逐渐提高病人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

3.2.3吞咽训练

训练之前护患之间应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充分肯定患者的吞咽能力,进行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的练习,呼吸、咳嗽训练,选择安静环境,患者舒适,选择患者认可接受的食物。

3.2.4言语训练

发病后3~6 个月为最佳康复时间,一对一康复护理训练,也可进行家庭训练,首先进行发音器官的基本训练,每一动作重复10次左右,训练内容包括刺激法、对唱法、图片法、发音模仿法等。应坚持天天练习,不断提出新内容以增加言语对话的新鲜性和趣味性。

3.2.5心理康复

脑卒中病人由于神经系统的完整性受到破坏,病人出现偏瘫、感觉及认知功能障碍,会产生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心理活动异常和情感变化。常表现为自卑、依赖、焦虑不安、急躁、易怒、等心理特征。康复训练中,病人的心理状态能直接影响康复的进展成败,因此要把心理康复贯穿在整个早期康复训练中。

3.2.6康复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脑血管病的防治知识、护理及康复技巧,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对患者从心理、生理、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引导,通过传授与疾病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增加患者主动康复的意识和对康复的信心,在康复中变被动为主动。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原则为:低盐、低脂、低胆固醇富营养易消化之品,多食植物蛋白及蔬果类食品、戒烟酒。合并糖尿病者,按糖尿病膳食进餐。

3.2.7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长期卧床的患者要保持1~2小时翻身一次并辅助皮肤按摩,保持床单干燥、平整,防止褥疮发生;房间注意通风,防止肺部感染。指导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患者正确进食,粘稠流质,必要时鼻饲。

本研究中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MBI 评分和运动功能均有改善,但康复干预组改善更加明显,康复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 P < 0. 05) ,康复干预组康复知识的知晓率增高,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减少。成功的康复治疗不仅取决于各种药物治疗,更取决于在治疗后剩余的大部分时间内,如何作好患者的康复治疗,使其早期回归家庭和社会。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1995) .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 -380.

[2]燕铁斌 ,窦祖林 .实用瘫痪康复 [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9 :178.

[3]桑德春 ,纪树荣 ,张缨 . Fugl -Meyer量表在脑卒中康复疗效评定中的应用 [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7 ,22 (3) :264 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