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管理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管理论文

城市管理论文范文1

在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中,因为其内部具有可以进行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所以与传统的城市管理系统相比,它可以建立比较合理的内部评价体系。每个不同的地区根据自身的情况,设计出对应的考核指标和各自的评价指数,根据智能信息数据库的相关数据来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

二、网格化城市管理运行过程

(一)划分网格

通过网格,可以明晰城市管理部门职责,明确管理区域,科学配置城市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整个城市划分成多个责任网格,公共组件和事件均可以在网格内被量化,并实现定位,每个网格均参与其中。划分网格的依据:首先,要确定市有关部门,市,街道/乡镇,社区的管辖范围,尊重他们的行政权力和行政边界,明确责任界限;其次,根据城市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监督,指挥和处置各类城市管理网格,在不同行业合理的配置管理工作量;第三在管理区下设进一步划分社区的常住单位和公共场所,网格责任人作为负责该单元格的主体,负责处理网格空间内的具体事务;最后,划分最小的网格单元,以此形成城市管理的空间网格化。

(二)管理要件

城市管理问题的描述由结合城市管理要件的网格完成,城市管理对象被定位在网格中,再进行分类,将城市管理中的具体问题分成物件和事件两类,比如路桥、供水、供电、供热等市政公用设施和广场、草坪公共设施以及广告等部分非公共设施,就是物件。污水排放、非法经营、违章搭建等,属于事件。网格化城市管理按照统一的编码规则对物件和事件进行编码,并给予编码进行针对性管理。

三、采用网格化城市管理的成效

(一)建立了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

1、形成新的相互促进的工作局面

网格化城市管理很好的将监督的只能从管理当中分离出来,使得两个轴心各自运转,发挥着各自的功效,同时相互促进,是个整个城市管理系统的结构更加科学,很好的弥补了自身运动式以及被动、滞后的特点。在网格化城市管理中更好的强调了政府厄服务职能,为社会公共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政府的行政审批以及处罚更加的科学合理,建立一种有效的长期机制。

2、解决管理责任不清问题

同时由于网格化城市管理将城市管理进行了很好的区域划分,更好的明确的责任,很好的讲责任落实到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多头管理以及扯皮的现象的发生。因为在涉及到城市管理的各个部门,包括街道办事处以及政府部门都需要透过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接受指挥中心的统一指挥和调度。这样的管理模式不仅有利于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同时避免了因为职能不清或者是职能交叉带来的问题。

(二)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在网格化城市管理中对城市当中的每一个部件都进行了编码定位,通过城市管理的监管员进行日常的检查,一旦出现问题就可以对应的进行报告,然后调用数据库中的信息就可以很快的对发生问题的管理对象的空间位置进行准确的定位,避免了因为定位不准而导致的扯皮现象,同时更是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率。同时还可以对出现事件进行分类,上海某区的分类是分为5大类84小类事件,基本上涵盖了该区的所有出现的城市管理问题,这样可以很好的解决以往的城市管理当中出现的盲区,使得城市的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四、结束语

城市管理论文范文2

1.1建立标准的责权利统一成本管理体制

成本控制目标作为成本控制各管理的核心部分,因此,进行制定可行性的成本控制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必须进行分析每一个项目的个体差异情况,立足于实际情况中,以增强目标实际操作的高效性。同时,严格遵循民主集中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制定完善的责权利统一的成本管理体制,实现规范的建筑工程的成本管理。

1.2做好质量成本管理工作

建筑工程企业必须严格控制建筑工程质量,掌握产品质量,科学管理材料费用等。在材料成本控制过程中,必须严格管理材料验收、领用、余料回收、材料消耗等过程。从而按照相关的成本标准,进行监督控制所要耗用的人工、材料等费用等。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人员必须全面管理项目质量施工进度、人力资源等方面。同时,结合实际的市场需求,进行建立灵活的技术管理制度,不断引进新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施工设备,切实提高施工效率,并加强各个项目的监督,确保在规定的周期内完成符合质量标准的工程,使建筑工程技术为工程的成本控制提供充分的管理依据。

1.3加强工期成本管理

在完成工期目标的前提下,应该加强管理建筑工程成本的管理。在工程建设中不能盲目追求工程速度,随意加减建筑人员,切实将工程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定期进行结算工程成本,强化建筑企业的工期管理成本来有效控制建筑成本。另外,必须不断优化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系统,增强管理工作的透明性、可行性,明确各个工作部门的责任,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实现建筑工程成本费用的宏观控制,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1.4建立定额管理制度

为了实现高效的建筑成本管理和控制,必须不断完善成本控制的法规,进行吸收与借鉴优秀的经验,以增强成本管理工作的可行性。定额管理制度作为工程成本管理的基础,主要是指在工程建筑过程中严格控制资金的消耗在定额的数量上。因此,施工方应该结合具体的项目情况,从而制定高效的定额管理,并且贯穿于整个建筑过程中,从而对工程操作技术水平形成动态监督管理。

1.5加强成本核算措施

加强成本核算可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充分的依据,在分解项目总成本过程中,进行比较实际成本、预算成本、计划成本等,从而对项目成本费用的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施工涉及面相当广泛,周期变化较长,材料设备价格浮动较大。因此,在施工中必须全方位控制工程造价。在建筑工程中,难免会存在工程更变、现场签证等现象,为了减少返工现象,必须严格把关审核工作,合理控制设计的变更,以减少后期图纸变更而产生的各项费用。

1.6工程人员综合素质

为了增强施工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可进行组织工程人员进行学习财务管理方面的理论学习。作为成本管控人员必须明确自身的职责,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合理预算工程成本,结合实际的工程情况,进行配合项目经理采取相应的成本控制措施,加强与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切实增强建筑工程企业在市场的竞争能力。建筑企业必须立足于自身的发展中,进行培养各方面专业的人才,加强对未来国际化竞争需要的关注,全面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

2结束语

城市管理论文范文3

电力工程管理现状正如上文所述,工程管理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的电力工程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来讲,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资金管理意识淡薄。在社会发展新时期,我国电力工程项目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越来越大,工程投资的资金也越来越多。但在资金方面,很多电力工程管理人员的资金管理意识淡薄,对资金管理不够重视,从而出现资金浪费或者资金短缺等问题。管理信息化程度低。电力工程管理的工作量大,需要我们借助于各种先进的管理技术,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但是,目前很多电力工程管理工作依旧以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为主,信息化程度低,导致工程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监督力度不够。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有效的监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程质量。但是,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相关监督部门和工作人员态度不端正,缺乏责任心,导致日常监督工作不能很好地得到贯彻落实,进而影响了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实践

1.转变工程管理观念转变管理观念是实现管理创新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在过去的电力工程管理中,工作人员的管理观念比较落后,对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工程管理工作混乱。因此,为了提高电力工程管理水平,管理人员首先要改变传统观念。具体来讲,管理人员要做到以下几点:树立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随着电力工程建设的发展,工作人员的管理理念也要与时俱进,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管理工作对整个电力工程的重要性,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另一方面,管理人员要加强各种技术手段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树立成本控制意识。成本控制是电力工程管理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建设方的经济利益。

2.引入PM管理模式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工程管理模式也是影响管理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管理模式方面,业主自建模式和监理模式是过去常用的两种管理模式,在工程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两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一些弊端,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的建设需要,比如,在监理管理模式中,如果监理工作不到位,很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因此,我们要改变这一局面,创新管理模式;可以引入PM管理模式,这是业主按照合同约定委托专业的项目管理公司来管理项目的一种管理模式。在具体的应用中,在项目决策阶段,项目管理公司可以为业主进行可行性的研究分析,编制报告并进行项目策划;在项目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公司代表业主进行招标、设计管理、采购、施工管理和试运行等管理活动,实现对项目安全、质量、成本以及合同等全程管理。总之,这种管理模式不仅可以对工程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管理,而且大大提高了工程管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能够更好地满足新时期电力工程管理要求。

3.构建全方位的管理机制完善的机制可以为电力工程管理提供保障。在电力工程管理中,我们需要完善以下几种管理机制:工程评估机制。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估机制,在工程建设之前,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考察其可行性,从而达到节约成本和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监督机制。监督是电力工程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因此,我们还要完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监督部门的作用,对电力工程施工进行全面监督,保证施工质量。激励考核机制。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还要制订完善的激励考核制度,一方面对施工人员进行考核,规范他们的操作行为;另一方面依据他们的表现对其进行奖励,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结束语

城市管理论文范文4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在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出来。

城市教育事业管理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城市教育管理是以整个城市教育管理系统为自己的管理对象,包括城市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两个部分,它是指以城市政府为核心的城市教育管理机构,依据国家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对城市教育活动和教育事业、学校等方面进行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的活动。狭义的城市教育管理专指学校管理,它是以学校为管理对象,以实现学校目标为管理目标,对学校的制度、机构和人事等进行的管理。

二、我国城市教育管理的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很快,除了有政府办园的形式,还出现了集体和私人多元体共同办园的形式。近10年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事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建立了多层次、多形式、学科基本齐全的体系。2000年,我国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革调整,多所高校合并重组。2005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273所,比上年增加37所。普通高等学校1792所,比上年增加61所,其中本科院校701所,高职(专科)院校1091所。成人高等学校481所,比上年减少24所。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766个,其中高等学校450个,科研机构316个。《教育法》第19条规定,城市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并保障公民接受职业学校教育或者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市教育无论在办学形式、办学规格、办学渠道上,成人教育和业余教育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

三、我国城市教育事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所谓城市教育管理体制,是指国家与地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为适应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管理城市教育事业中的责任和权限划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式、方法和制度的总称。在我国,城市教育主要以公立学校为主体,国家和政府的有关部门负责对城市教育事业的管理,即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协调、监督和控制。政府在教育事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管理者与办学者。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政校不分,学校只对政府负责而忽视了对办学的责任。目前,教育事业管理主要有以下问题。

第一,政府管理过多,管理得过死。政府教育管理的权限过大,对学校办学活动的直接干预,使学校缺乏自,在办学过程中缺乏活力,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及时地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

第二,教学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方式僵化,办学形式单一。政府兴办的学校仍然占大多数,社会力量办学比较薄弱,缺少政府对其的支持。管理方式落后,不能与时俱进。目前,政府对学校的管理依旧采用行政手段,以指示和命令手段为主体,管制过于严重、缺乏对教育事业的服务意识,极少采用法律和信息手段管理,造成管理方式陈旧。在城市教育中,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出现了趋同的现象。

第三,教育管理缺乏充裕的条件保障,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公共财政对教育投入不足,大家都知道,政府拨款是我国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同时学校在经费上对政府的财政拨款依赖过重。目前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育并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的经济实力不强以及长期以来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偏低。

四、完善我国教育事业管理体制的措施

第一,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现有管理体制,即改革过于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将政府的教育行政管理职能和教育办学职能分开,将政府的公办学校所有者和学校具体管理者的职能分开,使学校成为独立的法人主体。政府由管制走向服务,指导学校制定发展和教学规划,提供决策咨询和其他方面的优质服务。改变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以立法、财政支持、信息服务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能够宏观调控的综合管理体制。将可以下放的职能交给中介组织和社会,缩小政府管理边界。营造公平开放的发展环境,鼓励社会参与,吸引社会力量办学。政府要把办学的自下放给学校,加强高等学校的办学自,提高高校本身的自主能力,增强学校活力,让学校自身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合适的人才。形成政府、社会力量、国外教学机构等多主体办学、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第二,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加固人力资源的根基,加强社会参与办学和管理,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和教育产业化。不同的人对教育有多样化及多层次的需求。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时,还应该注重加强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同时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建立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要重视职业教育,这是因为职业教育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为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加强民办教育与职业教育,强化了学生分流机制,减少社会教育资源的浪费,提高教育资源使用的社会成效,让公立教育、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第三,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同时应注意教育拨款与学校特色相结合。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偏低,因此要增加财政拨款以使学校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尽管我们不断强调学校特色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我国的基础教育趋同的现象并没有根本改变,究其原因是我们没有建立起鼓励学校特色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机制。因此,在对学校拨款的过程中,要增加“特色学校附加拨款”,对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特色学校给予特别拨款和补助。

参考文献:

[1]山西晚报.2006-07-27.

[2]王佃利,曹现强.城市管理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城市管理论文范文5

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是教学全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一方面,它受教学目标制约,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另一方面,它又反作用于教和学,起不容忽视的导向作用。

一般情况下,学校沿用的对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评价方法,是以学生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参照学生平时成绩,最后评定学生的学期或学年成绩。这种评价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方法,至少存在以下三方面弊端:

1.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语文素质。学生的语文素质,至少应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两项内容,而语文能力,人们公认应包括读写听说四个方面。现行评定学生语文成绩的方法,并不能有效涵盖学生语文素质的各主要方面,以书面考试为主的方式,不可避免地会将语文教学导向重视读写,轻视乃至忽略听说的方向,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活动课等项内容也就形同虚设了。

2.不符合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人们一直探索语文知识的锁链式结构,但此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或许语文知识根本就不可能形成锁链式结构。现行教材中,语文知识点分散,相当一部分知识重现率极低。因此知识积累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手段,学语文的功夫必须下在平时,语文能力训练也是如此。而过分强调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只会将学生引向考前突击的路子。学生在短期内可能会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时间一长,必然会在整个语文知识、能力网络中形成大量漏洞,语文成绩自然每况愈下。一些天资较好的学生语文成绩却很差,根源大多在此。

3.不能为贯彻语文教学大纲服务。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语文课型、语文课外活动等方面,都作了较详细的规定,而现行评价学生语文成绩的方法却不能为全面贯彻大纲服务,即使学校、教师不按大纲要求去做,依然可完成对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评价,这样,评价手段就失去了对教学各环节进行检查的作用。

因此,必须对现行语文学习成绩的评价方法进行改革,尤其在强调语文素质教育的今天,改革语文成绩评价方法就显得更加迫切了。

二、结构计分法

我校语文组从1989年起就开始在部分年级试行结构计分法。我们认为,结构计分对改革现行语文成绩评价方法是有所启发的,因此不揣浅陋,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1.基本原则。结构计分的基本原则是一个全面和三个结合,即全面评价学生语文能力的各个方面,平时成绩与期中、期末成绩相结合,课内学习成绩与课外学习成绩相结合,奖励与惩罚相结合。

2.具体方案。1989年2月,我们制订了《语文成绩评定方法(试行)》,现抄录如下:

语文成绩评定方法(试行)

(一)学年成绩:学年成绩由第一学期成绩与第二学期成绩构成,第一学期占40%,第二学期占60%。

(二)学期成绩:学期成绩由期末、期中、单元测验、作文、生活随笔、讲话练习、课外阅读等成绩构成。期末占40%,期中占20%,两次单元测验占10%,六次大作文占12%,生活随笔(按,相当于小作文或自由命题作文,在课下完成)占8%,讲话练习占5%,课外阅读占5%,另有奖惩成绩[见第三项(2)(4)(5)条]。

(三)具体标准:

(1)作文:六次大作文,每次最高积2分,共积12分。每次作文成绩90—100分,积2分;80—89分,积1.5分;70—79分,积1分;60—69分,积0.5分;不及格,积0分。每次作文,若第一次成绩不理想,允许作第二次,以成绩高的一次计算所积分数。

(2)生活随笔:每学期生活随笔(共10篇)共积累8分,计入学期成绩。其中优等文占1/2以上,积8分;占1/3以上,积6分;不足1/3,积5分。有一次未完成,只积5分;有二次未完成,积3分;三次未完成,积0分。或者,生活随笔共8分,每个优等文得1分,得满为止;欠一次扣3分,欠二次扣6分,欠三次扣8分;评改仔细认真,奖励1分。

(3)讲话练习:共累积5分,计入学期成绩。其中讲话占4分,评议占1分。讲话练习按学号轮流进行,一人讲完另一人进行评议,每学期轮流一次。

讲话要求:内容完整,语音洪亮,神态自然,没有语病,有一定感情。完全符合要求,积4分;做到前4条,积3分;做到前3条,积2分;做到前2条,积1分;只做到第1条,积0.5分。

评议要求:能较完整、准确地指明优缺点,讲话流利自然,没有语病,积1分;只做到后2条,积0.5分。

(4)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共积累5分,计入学期成绩。

能认真、按时完成全部必读课外书,有完整的笔记及较有水平的读后感的,积5分;只做到第一条,并书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的,积3分。

除规定的必读书外,阅读了其它有益的课外读物(三本以上)并有较好的读书笔记的,奖励1分,计入学期成绩。

城市管理论文范文6

在我国,随着国内交通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交通数据已经变得越来越丰富,基于大量的交通数据为用户提供辅助决策支持成为必需。

本文在分析了决策支持系统及交通综合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特点、结构等有关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建立城市综合交通决策支持系统(USTDSS)的构想。在着重分析城市交通中的各种决策类需求的基础上,对城市综合交通决策支持系统的系统开发方法、系统框架设计等进行了研究探讨并予以实现。其中,针对城市交通的决策类需求的特点,借助于相应的统计模型,将信息以图表化的方式提供给用户,使决策用户能够直观而全面的获取信息。

目前,基于决策支持系统在交通领域应用的研究都倾向于某一具体的方面,且成功的案例较少,本设计所实现的城市综合交通决策支持系统旨在对此做一有益的尝试。所开发的系统能够很方便的为城市交通的高层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信息,辅助其制定科学、有效的决策方案。

关键词:WEB串口通信输入输出的连接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水在人们正常生活和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旦出现交通事故,轻则给人民生活带经济损失,重则可能造成人亡。公共交通在城市一体化发展模式下的功能定位,并从城市交通结构,线网布局和交通政策三方面阐述了我国目前公共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再此基础上提去几点关于在城市交通一体化发展模式下的公共交通发展策略。我国城市交通面临巨大的挑战,而其对策主要是规划及政策手段、工程设施建设手段、运行管理手段,以及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交通运输系统的手段。

1.2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理清我国中心城市交通目前的管理体制几机制现状,存在问题,及改革需求和可能障碍:结合国际和国内先进经验,为中心城市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政策建议,使中心城市交通行政能力提高。

研究内容

中心城市交通行政管理体制现状调查和特点分析

(1)了解全国36个中心城市交通管理体制模式,相关管理部门(交通,规划,建设,城管,园林,环境,公安,财政发改等)机构设置,职能及相互协调情况,存在问题几当前解决办法和机制。

(2)分析不同城市交通管理体制模式的背景原因,各自特点,找出现有的各种交通管理体制模式转换的条件。

(3)了解中心城市交通行政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法规体系建设问题,在行政立法,执法几监督实施等程序上有那些不足。

(4)研究城市交通管理行政体制改革理论基础,并结合各城市经济发展特点,分析城市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方向。

1型城市的成功经验分析:择国内已经建立综合交通管理体制的3—5个典型城市进行深入剖析,找出这些城市在改革过程中对具体问题的应用个解决办法,一为其他中心城市的改革提

供借鉴。

2际先进交通管理体制经验分析:择若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透彻分析其及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的前因后果,结合中国城市的具体实际,找出可供中国中心城市改革借鉴经验。

3心城市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建议:机构设置,资源整合,部门协调机制建立,法规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推动中心城市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建议。

第2章决策支持系统与交通决策支持系统

2.1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

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SupportSystem,简称Dss)是铺助决策者通过数据,模型和知识以人机交互方式进行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决策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它是管理信息系统(MIS)向更高一级发展而产生的先进信息管理系统

它为决策者提供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模拟决策过程和方案的环境,调用各种信息资源和分析工具,帮助决策者提高决策水平和质量。

决策按其性质可分为如下3类结构化决策,是指对某决策过程的环境机及规则,能用确定的模型或语言描述,以适当的算法产生决策方案,并能从多种方案中选择最忧解的决策:

非结构化决策,是指决策过程复杂,不可用确定的模型和语言来描述其过程,更无所谓最优解的决策:

半结构化决策,是介于以上二者之间的决策,这类决可以建立适当的算法产生决策方案,使决策方案中得到较优的解,

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决策一般用于一个组织的种,高管理层,其决策者一方面需要根据经验进行分析判断,另一方面也需要借助计算机为决策提供各种铺助信息,及时做出正确有效的决策。

决策的进程一般分为4个步骤:

发现问题并形成决策目标,包括建立决策模型,拟定方案和确定效果度量,这是决策活动的起点。

用概率定量地描述每个方案所产生地各种结局地可能性。

决策人员对各种结局进行定量评价,一般用效用值来定量表示。效用值是有关决策人员根据个人才能,经验,风格以及所处环境条件等因素,对各种结局的价值所作地定量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