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与茶道的关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茶艺与茶道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茶艺与茶道的关系

茶艺与茶道的关系范文1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

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 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均相当复杂, 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肝细胞中脂肪的长期集聚和肝脏氧化应激作用增强有关,后者的直接原因即为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1]。本文旨在探讨NAFLD的发生与IR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本病区2005年6月至12月经检查,参照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2003年提出的临床诊断标准[2],诊断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患者为NAFLD组,排除其中有高血压、糖尿病、肝硬化患者。对照组来自2005年6月本区2个社区筛检的汉族人群,肝功能正常、无病毒性肝炎病史,摄入乙醇量<40g/w,排除条件同NAFLD组。NAFLD组及对照组各56例,NAFLD组:男27例,女29例,平均年龄 (57.5±13.7)岁;对照组:男27例,女29例,平均年龄 (57.1±12.9)岁。两组间按照性别一致、年龄差?5岁、体重指数(BMI)相差?1进行配对。

1.2 方法:两组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计算体重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2(m2);腰臀比(WHR)。禁食10个h后,于d2晨起抽取静脉血测肝功能、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采用稳态模式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OMA-IR=空腹血糖X空腹胰岛素/22.5。

1.3 所有数据用SPSS13.0处理, 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用配对设计t检验,NAFLD的危险因素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生化指标比较:NAFLD组FBG、FINS、比对照组高,P<0.05,BMI、WHR、TG、HOMA-I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2.2 NAFLD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以是否有NAFLD为自变量,以BMI、WHR、TG、FBG、FINS、HOMA-IR为应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HOMA-IR(OR=1.82,OR的95% CI 1.14-2.93) 、WHR(OR=1.51,OR的95% CI 1.71-2.48)是脂肪肝的危险因素。

表1 两组临床生化指标比较(略)

3 讨 论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遗传、环境、代谢等因素所致以肝细胞脂肪变性为主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本研究显示NAFLD组HOMA-IR高于对照组,提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多因素分析显示IR是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胰岛素抵抗状态下,胰岛素对脂肪代谢的调节作用减弱,使血液中游离脂肪酸的摄取和甘油三酯合成增多,肝细胞内脂肪沉积,肝细胞变性、肿大形成脂肪肝,这可能是脂肪肝发生的原因之一。“两次打击”[1]学说提出:首先,HOMA-IR升高导致脂质在肝细胞的蓄积;第二次打击的出现以线粒体为中心,可能包括一条或多条途径促进氧化应激,导致脂质过氧化,诱导细胞因子及Fas配体合成,线粒体合成ATP功能衰竭等,最终加速肝细胞损伤,甚至导致肝细胞死亡,激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及肝纤维化。已知脂肪酸代谢通路与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β氧化密切相关,其β氧化相关酶的缺陷可影响脂肪酸代谢,导致肝脂肪变性和脂肪性肝炎[3]。

本文多因素分析显示WHR也是NAFLD形成的独立的危险因素。WHR是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的良好的评价指标,体重指数(BMI)超过30%的肥胖患者患NAFLD的危险性较正常人高出4.6倍,在高脂血症中,高甘油三脂血症较高胆固醇血症患NAFLD的危险性更大[4];另有研究报道[5,6],肥胖常常存在胰岛素抵抗,脂肪肝形成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腹型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是脂肪肝形成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因此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除注重综合因素外,更应注意减轻体重和改善胰岛素抵抗。 此外,NAFLD组的BMI、TG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肥胖和血脂异常也是NAFL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Day CP, James OF. Steatohepatitis: a tale of two“hits”? Gastroenterology, 1998,114(4):842-845.

[2] 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2):71.

[3] Angulo P.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 N Engl J Med. 2002,Apr 18,346(16):1221-1231.

[4] Assy N,Kaita K,Mymin D,et al.Fatty in filtration of liver in hyperlipi-demic patients[J].Dig Dis Sci,2000,45:1929-1934.

茶艺与茶道的关系范文2

关键词:农村高中艺体生;“学案导学”模式;数学导学案;调查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5-0055-03

一、问题提出

很多艺体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比较茫然,不知从何下手,上数学课犹听天书,从而对数学课产生畏惧感,动摇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近年来,我县农村高中普遍实施“学案导学”这一教学改革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要的策略是“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使学生能够在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降低学习难度。为了全面、客观地了解高中学案导学模式实施效果,笔者对艺体生的数学学案完成情况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与分析,以期加强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切实提高高中艺体生的数学成绩。

二、调查概况

为了确保调查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本次调查对象以随机抽样的某农村高中艺术生全体同学为样本,共498人,调查方法主要采用问卷法和个别访谈法。共发放问卷498份,回收498份,有效卷495份,回收率100%,有效率均为99.4%。为了保证每位同学能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采取了不记名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对数学导学案的态度、做法以及满意度等,调查数据采用百分比统计处理。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学生问卷数据统计,进行如下分析:

问题1:你在自习课上有自学数学的习惯吗?有53.9﹪的学生表示“有”,近22.1%的学生表示“偶尔”,有24%的学生表示“没有”,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自学的习惯。这一结果直接反映出新课改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的成效,体现新课改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收获程度。不难看出,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主学习的认识不够,学习动机也不明确,自学习惯更没有养成,也就自然没有自学的学习行为。同时,这从侧面也反映出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还没有真正落实在行动上。

问题2:你认为完成“导学案”有必要吗?有72.9﹪的学生认为“有”,27.1﹪的学生选择“无所谓”。可见,绝大部分学生的选择认可“导学案”自学质疑的必要与重要,而近1/5的学生选择“无所谓”的态度来看待数学自学,应该引起我们数学教师的深思。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向往,激发其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快乐和享受,这无疑是我们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的目标。进一步推进“学案导学”模式、深化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仍是当务之急。

问题3:你的听课方式是怎样的?有15.1﹪的学生表示“一点也不想听”,49.2﹪的学生表示“全听老师讲,自己一般不会主动思考”,35.6﹪的学生表示“带着问题听老师讲解,并喜欢问与数学相关的一些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一切活动都必须服务于学生,都必须以学生的主动学习、学生的自主发展为中心。调查结果表明,我们当前必须重视对农村高中艺体生的听课方式指导,让更多的学生主动融合于数学课堂,乐于学数学和善于学数学。

问题4:你在一天中课外用于学习数学“导学案”的平均时间是多少?仅有18.2﹪的学生表示“多于0.5小时”,调查结果清楚地表明,农村高中艺体生课外用于数学学习的时间少之又少。这些数学“学困生”原本就厌倦数学学习,教师如果不能严格要求并引导得好,“学案导学”模式所强调的课外数学自学“导学案”活动只能是纸上谈兵。事实上,数学学习已成为目前我们部分农村高中高一新生阶段学习的最大障碍。

问题5:你经常体验完成“导学案”带来的成功感吗?有40.3﹪的学生表示能“经常”体验到自学质疑带来的成就感;36.3﹪的学生选择“偶尔”,有23.3﹪的学生选择“从没有”。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没体验过自学带来的成功感。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萌发的自我认同感、自我存在感、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成就感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要能给学生以学习效能感觉。为此,必须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及时反馈,了解自己学习中的优缺点,发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从而强化成就动机,激发起上进心。这就要求教师对于学生完成的导学案要第一时间批阅,给予适当的启发性、教育性批语,满足学生进一步提高的成就需要,使学生受到及时的激励和鼓舞。

问题6:你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有无莫名其妙感到烦燥,情绪低落或浑身无力?经常有放弃课前完成数学导学案的想法吗?有26.2﹪的学生表示“有”,42.7﹪的学生选择“没有”,30.9﹪的学生选择“偶尔会有”。有22.1﹪的学生选择“经常”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曾有莫名其妙感到烦燥,情绪低落,浑身无力的感受,有54.9﹪的学生作出了“偶尔”有的选择。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面对数学学习困难时的心理健康程度。大部分艺体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不得法,心理承受的压力过大。针对学生心理困扰较大的问题,教育教学中很有必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方面的交流与沟通。著名心理教育专家林崇德曾说过:“育人的过程不科学,接受教育的人会很痛苦”,只有我们的教育者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了解学生,不断调整教育方法,帮助他们扫除心理障碍,树立学习信心,健全人格,这样才能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

问题7:你的导学案通常是独立完成、与他人讨论后完成、还是请教老师完成的?有40%的学生表示“独立完成”,有25%的同学表示是和他人讨论或请教老师后完成,有35%的同学表示是抄写别人的。在访谈中,有42﹪的学生表示,当学习遇到困难时,选择了“标上记号,上课听讲”,31﹪的学生选择“查资料或求助他人”,27﹪的学生选择“放弃预习”。究其原因,进一步的访谈结果表明,除了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不愿自学外,不少同学表示是“不会自学”。“学案导学”模式中自学的方法还需要有具体的指导,这已是农村薄弱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问题8:你认为完成导学案对你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有帮助吗?有22%的同学选择有“很大帮助”,有53%的同学选择“一般”,另外25%的同学选择“没有”,许多学生在主观上认为,自学后听课,没有新鲜感;有些内容看不懂,自学也没用;作业量太大,没有时间完成学案等等。这个问题涉及到学生普遍对自学“导学案”意义的认识不到位,只有让学生对自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断地调整和改善自己自学方法,才能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同样的问题,在问题9中也有所反映。只有11%的同学对导学案的设计情况表示满意,另外66%选择“一般”,还有23%的同学表示不满意。这反映出教师对导学案的设计与制作需要改进,不能只满足于一般性的号召而不做深入细致的研究,更不能随便找几个题目做张导学案就发给学生。导学案的设计要立足学生实际,突出目标引导功能,注重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和层次性。

从总体上看,农村高中艺体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往往十分被动,很少预习,而且也不会预习。这些数学学困生,正是由于没有找对方法,不会正确学习,导致其上课时听讲抓不住重点,学过的知识得不到消化和巩固,长此以往,知识缺陷逐年累加,造成了恶性循环,严重地影响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四、结论

(一)要进一步认识高中数学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和理解”。可见,实施“学案导学”改革,引领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主动合作无疑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信奉和追求的境界。而“学案导学”模式坚持“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理念,坚持以导学案来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效的教学策略。为此,我们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①根据学案的要求自主学习,能养成独立阅读、思考、完成知识建构和基础练习的学习习惯。②完成学案,可以把握知识的内涵,弄清和理解知识点。③通过学案的完成,可以增强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有强烈的展示欲和求知欲进入课堂。④在学案完成中,能反思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二)要进一步完善“导学案”的设计与制作。

“导学案”是师生互动交往、达成教学目标的载体和中介,设计的依据是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以及数学学习中已暴露出来的带有共性的思维盲点;设计的视域应该指向全体学生,力求所有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设计的原则是在学生最近思维发展区内提供“脚手架”,引领学生主动求知、获得问题解决的能力;设计的重点是创设活动情境,聚焦思维节点,注重启发学生心智,引发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分享思维成果;设计追求的境界是通过导学案的目标引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构建、自主生成,最终实现教师引领与学生自主建构的有机统一。

茶艺与茶道的关系范文3

茶道、茶艺、茶文化没有身份的差别,但如果需要,可以用它们来强调你所要表达的项目。如果将喝茶这回事画成相同圆心的2个大小不同圈圈,里面的圈圈是喝茶的家内事,包含了茶道与茶艺,外面的圈圈除了包含里面的圈圈外,还包括了喝茶的家外事,如种茶、制茶、卖茶、茶史、茶教育等等。内圈的喝茶,如果要强调有形的部分,如喝茶的动作与茶器,那就用“茶艺”来表述,如果还要强调无形的部分,如思想、审美等,则用“茶道”,如果没有太明显的用意,则“茶道”与“茶艺”视为同义词。这时的“茶艺”不能将之解释为“茶艺表演的艺术”。有次我们提到要将茶道提升到“艺术”的境界,有人反对,深入理解后,才知道他是将茶艺局限在艺术性的表演上。有人在研讨会上说中国没有“茶道”,争论到后来才发现他所理解的茶道也是要有表演形式的。

茶道的核心在“茶”,也就是包括了泡茶、品饮、奉茶、茶器与品茗环境在内的广义“茶”,而广义“茶”的核心在“茶汤”。茶汤这件“媒体”给我们直接传递了茶的香气、颜色与滋味,我们享用了它们,而且还可以借着它们游走于审美、思想与精神的境界。这期间还喝进了水分、养分、愉悦等与身体健康有关的物质。茶汤的意义还可以扩展到茶的外观与浸泡过后舒展开来的叶底。

与茶汤同时演出的是泡茶的动作,还有奉茶与品饮,这些肢体语言与人际关系正可显现茶道借演员表现的风格、礼仪与伦常,这些也是茶道的内涵。这时的舞台是茶具、茶席与周遭的品茗环境,它们协助主人表达所要的茶道意境。

人们要凭借着什么来表现上述的茶道内涵呢?茶法与茶会。茶法是各种不同场合所需要的泡茶方法,如小壶茶法、盖碗茶法、浓缩茶法、大桶茶法、含叶茶法、旅行茶法、抹茶法、冷泡茶法、泡沫茶法、煮茶法等。茶会是各种茶道的表现方式。如个人独饮、茶席式茶会、流水席茶会、流觞式茶会、环列式茶会、仪轨式茶会等。

茶艺与茶道的关系范文4

在近7个小时的品茗恳谈过程中,陆教授流露出了他对当前茶界关于“茶艺”、“茶道”与“茶文化”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之现象的担忧之情,范老师则旁征博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以历史、哲学的视角对这三个概念的含义以及来龙去脉进行了全新解读。

陆:您认为茶艺与茶道有区别吗?

范:茶道与茶艺是“体”和“用”的关系,可以用方法论来清楚区别。“道”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是形而上的;

“艺”是有形的,表现于外的。是有形的器物、制度等,是形而下的。在茶中,能表现出来的就是艺。只有艺才能真正表演,道是无法表演的。茶艺偏向科学,茶道偏向哲学。

我把茶艺的界说分为广义和狭义两部分:广义的茶艺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业原理、原则,以达到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狭义的茶艺,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

如何泡好一壶茶是属于科学,是一种技艺。泡茶的方法有千百种。但要泡好一壶茶一定有个公式,一个最好的方法。虽然条条道路通罗马,其中有一条是最省时、省力、最便捷的路,最适合您走的路。这条路就是我们茶艺学要寻找、探讨的目的。

我常举例说“以茶道为圆心,茶艺为半径,画一个圆即茶文化。”圆心是生命的定位、是生命的立足点。有立足点才能决定方向,才能选择目标。有了方向、目标,才能创造生命的价值。才是人生之道。学茶艺的目的,为的是追求人生之道。圆心定位在此,半径愈长,画出的范围就愈大,茶文化的范围也越大。

茶文化包括茶道和茶艺,其中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故茶文化中有行为、有物态、有思想、有制度,必须是物质加精神才是完整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形上与形下以茶艺来贯穿,茶道与茶艺的总和才是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悠久,但因没有做科学的整理,用词不准确、规范不明确,所以不够有深度和高度,无法提升,也就不能形成茶道。中国人向来喜欢以茶会友,在品茶之余。谈天说道,意兴遄飞,人人自以为离“道”不远,但曲终人散后。则依然故我。似这般的清谈聊天,哪能把“道”聊出来?“道”可以自由地表达,但需要“悟”,没有悟的道未必是真道。道要传达给别人理解,一般庶民需要有工具、载体和过程。茶艺即是这个部分。

学习茶艺是为了修习茶道。艺是助人进入道的工具、载体,是过程,同时艺也是道的形式、道的呈现。《庄子》中有“庖丁解牛”的故事,解牛的刀法是艺,但解牛于无形是道,运刀能如此神妙靠的是艺中有道。

陆:现在的茶艺表演,表演者年纪很轻,应该没有太深的茶道修养,但他“艺”的表现非常完美。这中间的“道”和“艺”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范:艺的表现需要有道,才会有深度的美;而道的体会是需要悟。悟。是积累起来的。人的聪明智能是修行来的,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学习实践的功德来,累积得越多,聪明智慧就越高。年纪虽然轻,有悟性,聪明智慧高,表现出来的艺是有深度的美,自然就完美,因为它是有道的艺。

陆:“茶艺”这名词,古人为何没有想到?

范:茶文化发展已经几千年了,过去的人,或说古人,并没有把应用茶和对茶体会的哲学、思想,清楚地、系统地以科学的方法表达出来。思想的表达或表现是需要方法的训练和学习。现代人提出“茶艺”,是领悟到茶文化的核心,且能准确完美地表现出来,能表现出来才能传承,才能普世接受。茶艺可以说是实践、务实的茶文化表现。针对事物用准确的语词来表达。这代表我们现代人的进步吧!

陆:当年娄子匡先生提出的“茶艺”是何意义?

范:基本上是等于“茶道”,是茶道具体的一面,也就是说要把茶道让人实践,务实地享受茶的生活。茶艺是茶道的具体实践。走向茶道的一步一步过程,就是“艺”,就是“茶艺”。茶道和茶艺,可以说是同一件事物,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语词的~种表达。但是,在表达一种事物时必须具体,表示一种技能、一种职业时。更应该具体清楚。“茶艺”是一种具体的生活应用,是一种技艺。可以拿来表演,让人欣赏的技艺。那就应该是“艺”了;“道”是无形无相的,怎么表演?所以“茶艺”这个名词才是较准确的,“茶艺师”的称呼才是较正确的。“茶艺师”这名词是我提出来的,是经官方认定的,这就是正统。如果说“茶道师”或“泡茶师”,那是不准确的。茶艺师还要懂得茶性,懂得与之相关艺术的运用;泡茶师只是泡茶,那是不够的。

陆:您所阐释的“茶艺”和陆羽当年提出的“茶法”有没有区别?

范:是相通而不相同的。茶艺的理论建设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我只是一个开拓者,提出一个方向,可能要经过弟子、再传弟子的努力,才能有一个完整的学理、一个坚实的理论架构。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茶能彰显道时,道就寄托在茶中;当茶不能彰显道时,道又会寄托在别物中,或许寄托在咖啡为咖啡道,或许寄托在餐饮为餐饮道……而茶为何能彰显道,适合道寄托?因人类发现和应用茶已有数千年,经过数千年来前贤、大德不断的从各个方面探讨研究应用茶,建设茶的技艺、礼法,使茶中有艺,而艺可入道。

“茶艺”和“茶法”是相通而不相同的。“茶艺”、“茶法”、“茶道”,甚至于“茶技”,都有所不同。

范: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华。学茶并不是学大道理,就是学习注意生活小节、注意细微的地方,果真如此,一生行事必定失误少,累积的成就自然就比较大,从茶艺的规矩中学习成就大事的能量。

范:我认为依人类思想的发展进程来看,未来应该是要以人为本的。而以人为本的就是茶,茶人是社会上的君子,有一点使命感、有一点作为、有一点绅士风度,像一个人的样子。而人能成为一个人的特质,就是有个“礼”在,而礼就是规矩。喝茶有规矩,把规矩表现出来即“茶艺”。如果不提茶艺。喝茶用塑料杯、纸杯就好了。为什么大家会不满足于塑料杯、纸杯?

英国著名的文学家汤姆士・德昆西说:“茶永远是最聪慧人的饮料”。我们茶人对建立社会规范这件事,是可以有贡献的。

陆:中国茶中,道家的成分是不是占得比较重?

范:道家讲修道,非常讲究阴阳调和。现在中国人讲泡茶是“道”,近年来又流行起茶席设计,但却没有把道家的思想理论阴阳五行的元素考虑进去,那么茶中所谓的道就没有了根据。现在许多人讲茶道,是自己凭空想象出来的。

陆:范先生您能不受意识型态左右,客观、科学地评论观念性的东西,这是我很敬佩的。您的“道”是很自然地引导人改变。我们大陆现在也在改变,人们的观念逐渐往客观方面走。

范:中国是世界最大的产茶国,也是饮茶人口最多的国家,茶是中国的国饮。要提升茶文化,才能离开庸俗、低俗、媚俗的风气,才能是有品味的人。

茶艺与茶道的关系范文5

茶道最早兴于中国。清代《幽梦续影》中朱锡绶先生首篇便评:“真嗜酒者气雄,真嗜茶者神清,真嗜笋者骨瞿,真嗜菜根者志远。”道出古代文人对中国茶道之体会。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各国的茶树种子、茶叶名称和有关茶的文化,均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播去的。2004年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上,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茶文化学者、茶叶专家共同签署并发表了《蒙顶山国际茶文化宣言》,取得共识:“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明发祥地。”日本神户大学教授、文学博士仓泽行洋先生在《日本茶道文化概论》的序中写道:“茶道一词初见于唐代。在唐代,茶道已脱离日常饮啜范围而成为一种优雅的精神文化。陆羽的《茶经》就是其光辉的足迹。日本茶道是出生于中国的,它的母亲就是中国茶道。”中国的古老文明,其中便包含了这份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中国茶道。

茶叶起源于五千年前,神农氏发现茶可以解毒疗疾,百姓便把茶当“灵药”用于治疗疾病。中国茶道的历史也源远流长,从西周算起,迄今已有三千多年。西周初年重要的历史文献《礼记・地官》记载,西周宫廷里已设置了“掌茶官”,同掌宫廷茶事与以茶祭祀宗庙等礼仪活动。《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在武王伐纣时(公元前1066年),巴蜀部落首领将“丹漆茶蜜”作为贡品晋献西周王室。在周王心目中“茶是圣洁的灵物”。《礼记・地官》中有“聚茶”的记载。“聚茶”指帝后们或宫廷官员以一定的礼仪方式品茶或举行隆重的茶宴。西汉时,茶祖吴理真在蒙顶山上种下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到唐代已是“比屋皆饮”家家饮茶了。如今,茶已经成为世界三大无醇饮料中饮用价值最高的天然饮料。

观茶道之问题

目前,作为我国精神文化遗产的中国茶道,概念存在模糊甚至混乱的现象,对什么是茶道,什么是茶艺,茶道和茶艺的关系等问题都存在认知上的误区。

理论上讲,茶文化包括四个层次:物态文化。指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包括有关茶树的栽培、茶叶制造、加工、保存、其化学成份及疗效研究……也包括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和建筑物。

制度文化。指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

行为文化。指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通常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如宋代诗人杜来“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名句,说明客来敬茶是我国的传统礼节;千里寄茶表示对亲人的思念;民间旧时行聘以茶为礼,称“茶礼”,送“茶礼”叫“下茶”。古时谚语日“一女不吃两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礼”便不再接受别家聘礼。至于各地、各民族的饮茶习俗更是异彩纷呈,各种饮茶方法和茶艺程式也如百花齐放、美不胜收。

心态文化,即茶道。人们在用茶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如在品饮茶汤时所获得的心理愉悦,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韵味,以及由此生发的丰富联想;反映茶叶生产、茶区生活、饮茶情趣的文艺作品;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谓茶德、茶道。这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

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在中国茶道。如今在中国各地如春笋出土般的茶艺馆正说明了以茶道为核心的茶文化,正在为世人重新认识。

品茶道之精神

中国茶道博大精深,唐人陆羽被世人尊称为茶圣。他在名垂史册的《茶经》里讲述了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二是思想内涵。他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茶经》不论从思想性,还是从茶具造型式样以及茶事活动的严谨性、逻辑性、科学性来说,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纵观我国茶道,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自古以来形成三大茶道流派:贵族茶道、雅士茶道、禅宗茶道。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

在成都,各色茶馆林立,茶香浓浓,品茶之人也各有心得。

茶道专家刘女士:由贡茶而演化为的贵族茶道,是古代达官贵人、富商大贾、豪门乡绅在茶、水、火、器上炫耀自己的权力和富有。贵族茶道最早起源于三千多年前的周武王时期,巴蜀所产的茶叶成为朝廷贡品。贡茶制度确立了茶叶的“国饮地位”,也确立了中国是世界产茶大国、饮茶大国的地位。贵族茶道的茶艺要在“精茶、真水、活火、妙器”,古代贵族们不仅讲“条”,也讲“真水”。

川大教授王先生:宋徽宗赵估的《大观茶论》记述了宋代茶道的发展情况和特点。宋代不再用釜煎茶,而是将碾磨好的茶叶粉末直接放在碗内,把煮沸适度的水先灌进汤瓶,然后冲入茶碗,再用一种竹制“茶筅”搅拌均匀,称为“点茶”。值得一提的是:赵佶还把茶道精神概括为“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八个字。这些内容丰富的茶道专著同明清时代的茶文献一起,构成了举世无双的中华茶文化宝库。清朝乾隆皇帝还亲自参与“孰是天下第一泉”的争论,钦定北京玉泉水为“天下第一泉”。后来,贵族茶道的代表是源于明清的潮闽工夫茶,今日已渐大众化。

成都作家杨先生:雅士茶道中的士指古代的知识分子,还包括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的名门闺秀、青楼歌妓、艺坛伶人等。魏晋之前文人多以酒为友,如魏晋名士“竹林七贤”,刘伶“常乘一鹿车,携酒一壶,使人荷铺随之,云:死便掘地以理”。唐以后知识界一改“狂放啸傲、栖隐山林、向道慕仙”的文人作风。人人有“人世”之想,文人作风变得冷静、务实,以茶代酒便蔚为时尚。这一转变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文化背景,是历史的发展把中国的文人推到这样的位置。

退休老干部李先生:文人卢仝和陆羽是唐代茶坛的两颗耀眼的明星。陆羽被尊称茶圣。卢仝被人们尊称茶仙,其《七碗茶歌》流传千古。“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这首诗对唐代饮茶的普及和茶文化传播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了人们吟诵茶的经典。唐

茶诗最多的是白居易、皮日休、杜牧、陆羽等;宋茶诗最多的是梅尧臣、苏轼、陆游等。如苏轼的“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等。对于饮茶,古时文人在乎导引人之精神步入超凡脱俗的境界,于闲情雅致的品茗中悟出点什么。茶助文思,从中兴起了品茶文学、品水文学,还有茶文、茶学、茶画、茶歌、茶戏等。它们相辅相成,使饮茶升华为精神享受,进而形成雅士茶道。

茶道专家蒋先生:中国茶道的精髓在于历史悠久的禅宗茶道,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在人生日用的落实与升华。茶之所以自唐代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与佛教有极大的关联。佛教认为茶可提神醒脑、帮助消化。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朽的功劳。其一,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如唐代的皎然、齐己,宋代的省念、法演,明代的慧秀、怀让,清代的石涛、弘一等大师均有茶诗传世。其二,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行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具神韵。其三,佛门的茶事活动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并为发展茶道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日本茶道的一部分就归属并吸收了中国禅宗茶道的精华。

成都市大慈寺禅茶历史悠久,曾有成都最古老的茶堂。“大慈禅茶”由唐代大慈寺无相禅师(新罗国王子)发明,取蒙顶山茶芽精制而成。无相禅茶的传播分为三条路线:一是经过1200多年,从唐代的成都大慈寺直接传承到现代的“大慈禅茶”。二是通过无相禅师在古新罗国的崇高地位和影响,由其信徒和茶人传播到韩国的“无相禅茶茶艺”。三是由其再传弟子直接或间接传播到日本的“无相茶道”。而“茶禅一味”这句名言是由宋代成都昭觉寺的圆悟克勤禅师正式提出的。据《新选昭觉寺志》记载:有日本僧珠光,参礼佛果克勤禅师,师受以《正法眼藏》,并书赠“茶禅一味”的墨宝。珠光回国时,所乘海船遭台风袭击而沉没,而此墨宝被他珍藏于用生漆密封的竹筒里,飘流至日本本州岸边,为一休和尚所得,珍藏于京都大德寺。日本僧人见此墨宝而省悟,发挥祖师奥旨,而后阐扬日本茶道,盛传至今不绝。

“茶禅一味”就是把佛法禅理、清净心、平常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饮茶只是个契机。禅者:心也、佛心、觉心、佛性也。要用清净心饮茶,将茶之性与禅之心相融一体,以茶悟禅,以禅悟心,以至“明心见性”。通过饮茶应明白:人活在当下,过去、将来都不离当下,行住坐卧不离当下,只有把握当下、珍惜人生才是真理。正如大慈寺唐代祖师无相禅师所提茶偈曰:

幽谷生灵草,堪为入道媒,

樵人采其叶,美味入流杯。

静虑成虚识,明心照会台,

不劳人气力,直耸法门开。

禅的精神在于悟,由迷到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饮茶由俗到雅也是一个持久修养的过程。如今的禅茶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心性修养形式,其目的就是在于通过强化当下之觉照,实现从迷到悟、从俗到雅的转化。将正气溶入感恩中,将清气溶人包容中,将和气溶入分享中,将雅气溶入结缘中……

解茶道之窘境

如何更好地把我国自古以来的茶道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呢?茶道专家李教授认为,首先,要在我国建立专门研究茶道的机构,带动与国际茶道的交流,走向世界。如2005年春,中国成都大慈禅茶研究会成立,并在蒙顶山设大慈禅茶基地。如今,它的禅茶堂已成为中外名人、四川的文人墨客、社团组织的聚会之所,同时又是中外茶文化研讨、交流的重要场所,曾多次与韩国、日本、东南亚茶道界进行文,化交流。

近年,杭州建立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每年国际茶文化交流活动频繁。杭州还建立了两个国家级茶叶研究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

其次,要培养专门精通茶道的人才。中国的茶文化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刚刚起步三五年的中国现代茶艺业要发展到理想的水平还需要时间。对茶艺师的要求要不断提高,不仅是外貌、形态的要求,还要对茶的知识和文化有充分的了解,达到孔子提出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要求,更要从精神层次上悟到茶道的内涵,如此,才能带动和影响大众。

要开展好对茶文化的宣传工作,多举办茶文化的活动,让民众提高这方面的意识。杭州是我国首次倡导“全民饮茶日”的城市,现在它每年举办一次这样的活动。杭州还准备向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有关国际机构发出“世界饮茶日”倡仪,打造“世界茶都”。

茶艺与茶道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民族风格; 茶艺; 舞台表演;

茶艺的表演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茶道的出现最早是在魏晋南北朝时代, 因为当时的文人墨客很多, 崇尚潇洒的魏晋风骨, 文人骚客喜欢在茶坊饮茶, 自然而然也就带动了茶文化的发展, 茶道的兴盛是在唐朝时期, 唐朝是盛世, 经济繁荣, 人们生活安居乐业, 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 人们就慢慢开始追求起精神文化生活, 于是饮酒茗茶读诗等一系列精神文化活动, 在唐朝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在宋代, 茶文化的发展更是登峰造极, 在卖茶人之间也会形成一种竞争, 卖茶人之间也会互相比试技艺高低, 这样就慢慢形成了茶百戏[1], 既然称为戏, 当然就可以看做是一种表演比试高低的形式了, 这说明茶艺表演在中国古代的茶文化中已经出现苗头。

1 茶艺表演的分类和茶艺表演的特殊要求

1.1 茶艺表演的分类

茶艺表演的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但在学术界普遍认同的一种分类是, 茶艺表演可以分为民俗茶艺表演、仿古茶艺表演和其它茶艺表演, 民俗茶艺表演主要来自于民间, 来自于民间的老百姓当中, 民俗茶艺表演主要取材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区的风土人情, 取材于特定的民俗和民风, 将各个地区的饮茶习惯, 饮茶方式加以总结加工, 在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 如西湖茶礼、彝族茶舞和白族茶道等等一些茶艺表演都是在民族风情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 最后也是以表达民族风格为主, 仿古茶艺表演的艺术源泉主要来自于历史资料, 通过查阅相关的茶艺文化的资料, 在脑海中还原古人饮茶的神态和行为举止, 在经过艺术家们的修饰和加工, 形成了现在呈现在舞台上的茶艺表演, 如唐代茶道表演和韩国仿古茶艺表演等, 其他的茶艺表演虽然没有特定的主题, 但也都是选取于特定的文化背景, 经过提炼和艺术的加工美化, 也是为了表达出一种特定的民族主题, 这三种茶艺表演的分类可以说是总的概括了茶艺表演的形式[2]。

1.2 茶艺表演的要求

茶艺表演和其它形式的表演有所不同的是, 茶艺表演所需要的, 东西是非常多的, 需要的东西列举起来主要有茶水, 茶道具, 演员的服装, 音乐, 场地和其它的辅助道具等, 我们先从表演服饰谈起, 茶艺表演的服饰是多种多样的, 不仅款式形式多样, 风格也是多变的不同的表演主题要选择不同的表演服饰, 同时, 也要求服饰大体得当, 端庄美观, 符合大众审美的要求, 例如唐代茶礼表演中, 就要选择唐代的服饰, 彝族茶道中, 就要选择彝族的服饰, 再然后, 茶艺表演场地的选择和环境的布置也是茶艺表演能否表演好的关键和前提, 表演的环境要做到安静, 无杂乱喧嚣的声音, 同时, 窗台室内要干净和明净, 环境要有情调, 适合人们饮茶, 例如, 日本茶道在表演时, 要打扫庭院, 在室内悬挂简单却又有意境的书画, 为茶艺表演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 再者就是表演的音乐了, 表演中的音乐起渲染气氛的作用, 所播放的音乐要和茶艺表演的主题相匹配, 就想服装要和茶艺表演的主题相契合一样, 优秀的音乐可以提高人们对茶艺表演的认可, 可以给观赏人一个更美好的体验和感受, 比如, 西湖茶礼要用江南的温婉的音乐, 道教茶艺要用道教独有的音乐一样, 最后就是表演的礼仪了, 中国向来都是文明古国, 是礼仪之邦, 所以在表演过程中, 礼仪是必不可少的, 在茶艺表演中, 茶就是礼仪的载体, 表演者可以通过一些茶礼仪, 以小见大, 向人们传达礼仪之邦的礼仪, 受茶艺的影响, 中国到目前为止, 仍然有给客人敬茶, 来表达尊敬的意思, 在茶艺表演中也要特别重视茶的摆放, 顺序和位置。

2 茶艺和茶艺表演的区别

茶艺通常是指泡茶和品茶的技术, 是一种高雅的娱乐活动, 在古代多是一些文人士大夫或者文人骚客的娱乐活动, 在如今, 也是一些文化人或者具有高雅情操的人所进行的一种活动, 而茶艺表演是一种艺术形式, 它将茶文化和表演艺术紧密的结合了起来, 既可以提现自己的修养, 也可以起到一种教化作用,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茶艺文化已经开始慢慢出现, 并逐渐的发展起来, 在唐代甚至出现了茶坊、茶宴和茶会等形式, 文人墨客在喝茶时也会作诗, 所以, 茶文化上也沉淀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茶艺表演的形式, 也引起了人们对茶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传达出了茶文化的美, 唤起了人们对茶艺的兴趣, 这也有利于茶艺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也有利于茶艺表演走向更大的舞台, 走向世界。

3 茶艺表演和民族服饰

3.1 民族风格服饰的概念和产生背景

服饰具有非常丰富的风格, 民族风格是相较于其他风格的服饰而言的, 比如说, 都市风, 古典风, 嘻哈风等, 民族风格的服饰主要是因为它具有民族的印记, 服饰上汇集了整个民族的特色元素, 使人们能够一看见这件服饰, 就可以很直观明显的感受到这是哪种民族哪个国家的服饰, 具有很明显的标志性, 从形式上看, 民族服饰常常借助的元素主要有:民族符号, 结构特征和造型特征等, 民族风格的产生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的流通脱不了关系, 正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加剧的信息流通, 使得人们的民族意识越来越淡薄, 对本民族的文化越来越缺乏认同感, 人们受外来文化的冲击, 渐渐忘记了本民族优秀的文化, 所以, 为了加强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 使各个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了解, 加强各个民族之间的认同感, 增强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力和凝聚力, 在服装中加入民族的印记, 可以使人们不忘民族文化, 同时, 民族风格的服饰体现的也是一种情怀, 当然也是一种时尚, 因为现在在服装界和设计界很流行复古风和民族风[3]。

3.2 民族风格的服饰在茶艺舞台中的应用

舞台服装是舞台表演艺术中的关键, 与生活中人们所穿搭的服饰不同, 舞台表演所需要的服饰要注重整体性, 要和所要呈现的舞台效果相匹配适应, 就茶艺舞台来说, 在茶艺的表演中运用到民族风格的服饰的地方非常多, 在民俗茶艺的表演中, 表演者必须穿特定的民俗服饰来进行表演, 这样才能传达出表演相关民族的民俗民风和民情, 例如在表演傣族人民敬茶这一动作时, 除了礼仪的要求之外, 还要有特定的服装相配合, 才能最大限度的还原傣族人民在茶文化上面的风土人情。在仿古茶艺表演中, 表演者也要穿特定朝代的服饰, 因此, 在进行服装设计时, 也要充分了解表演朝代的历史信息, 不能在表演中出现历史知识的错误, 要将服装的设计与当朝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 在服装设计时加入能充分表现当朝特点的元素, 让人可以分辨出舞台表演所表演的朝代。为了充分展示舞台的表现力, 就需要在服装面前多下功夫, 舞台服装设计也包含着其他设计的原理和理念, 比如在比例, 色彩和平衡等方面可以借鉴一下其它艺术的美学元素。舞台服装的美源来自于各个方面, 比如面料, 款式和结构等方面, 在进行服装设计时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 并且加入一下现代元素。舞台服装与其他服装最大的区别在于, 舞台服装是属于精神范畴的, 是以审美为第一目的的, 在整个舞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 结语

纵观整个茶艺文化的发展历史和服装的演变历史, 茶艺舞台表演和民族服饰一直都是密不可分的, 茶艺表演与民族风格的服饰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民族服饰为舞台表演提供效果支持, 使表演者的表演效果能够发挥到最大, 而茶艺表演也使民族服饰得到充分的发挥, 使人们能够直观的感受到传统服饰的美, 扩大了传统民族服饰的流传范围, 在茶艺舞台表演中加入民族风格的服饰, 是一种创新, 它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由于民族风格的服饰的加入使得舞台表演服饰也越来越丰富, 同时, 由于茶艺舞台表演的不断发展, 也对民族风格的服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迫使设计师们不断的进行研究创新, 不断的设计新的具有民族风格的服饰, 总而言之, 民族风格的服饰在茶艺舞台表演中的应用还是非常广泛的, 可以充分发挥民族风格服饰的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