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市场调研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纺织服装市场调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纺织服装市场调研范文1

本期《财富故事》走进境外展会,使您深入了解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纽约、巴黎、巴西)的现况,与您一起见证其如何为企业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商贸资源、媒介传播等的实力支持,如何为企业和展会创造财富。

自2000年诞生之日起就担当行业外交使命和促进行业发展使命的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也在随着行业形势和行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求变。中国纺织贸促会副会长林云峰向《服装时报》记者表示,以国际化、专业化为宗旨,以推动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升级和确立中国纺织产业在国际市场更具竞争地位为目的,纺织贸促会将在世界最重要的纺织服装市场美洲和欧洲着力打造国际化、专业化的品牌展会。

每一届展会带给参展商和专业观众双方的收获不仅是订单和财富,更多的是信息,还有信心。而让业内看到的不仅是来自全球各地最新的纺织服装面辅料、家纺布艺和成品、时尚类的服装服饰,还有产业、产品未来发展的方向。

为国内企业谋“破茧”之路

在环境制约加重、原料价格波动、用工成本上涨、人民币汇率升高的大背景下,中国纺织业的发展面临成本上涨的巨大压力。中国企业不能再走单纯加工的老路,必须在产业链中靠品牌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自己的价值,为保持和提高中国企业竞争能力,中国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引导中小企业参展商进行产品结构调整,通过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来应对挑战。

一些业内知名企业已经把展览会作为其开拓国际市场的固定平台和载体,每年都会参展。而境外展会用自己一届一届的不断提升以及在全球版图的扩展证明了它是一个立足产业、服务于产业,又前瞻于产业的综合商贸平台。在国内外纺织服装行业新的发展格局之下,其作为主办方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资源整合和更为完备的服务体系。比如2012年7月在纽约贾维茨会展中心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纽约),中国参展商以国家展团的形式嵌入到同期同馆举办的纽约国际服装采购展(APP)、纽约家纺采购展(HTSE)、和美国Texworld服装面料展(Texworld US-A)3个专业展览会中,形成产业链系列展览会。参展商比2011年超10%,达608家,其中中国参展商355家,目前这3个专业展览会已经成为美国东海岸规模最大的纺织品服装专业贸易展览会。

据林云峰介绍,里约G20峰会后,随着2014年奥运会和2016年世界杯的临近,巴西已成为新的全球竞争的焦点,是行业和企业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目标。本土化国际采购展将是迅速进入新兴市场的第一捷径,纺织贸促会在此契机下,以其独特的定位、全新的视角、多层次的全面合作,推动了“巴西圣保罗Go Tex国际纺织采购展”的诞生,并将于2013年10月23至25日在巴西圣保罗安年比展览中心开幕,为全世界的采购商和生产商搭建一个高效绿色的商贸交流平台,以实现全球纺织供应链深度精确对接的理念和目标。

经过多年的积累,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纽约、巴黎)得到了国内外行业人士的高度认可,强者越强的马太效应在其身上逐渐显现,众多境外展商不断扩大参展规模。在目前的发展态势下,参展商每年都有至少10%的增长。行业在变、市场在变,办展理念也在变。通过提升展会内涵更好地服务好中国外向型企业的新形态,对正在转型或以后要转型为议价能力强的企业作出前瞻性引导,已成为是展会主办方努力的方向。

走出家门去海外“唱戏”

参展,对任何一家企业来说,无不想实现最佳的宣传效果和创出更大的效益,尤其是在国际性的大型展会上。而一场成功的展会,不仅可以助力大企业树品牌,同时还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商贸资源、资金引入、媒介传播等实力支持。只有通过企业与展会之间的纽带联结,使两者得到共同的发展,这样,才可使走出国门的企业获得最大利益化,把出国参展大戏唱得完美。

主办方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并共享内外展资源,通过自己的专业办展平台和庞大的海外买家信息数据库,对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和纺织服装市场作了很好的宣传和推广。中国企业怀着对国际市场的期盼和满腔热情,希望借助境外展这个平台帮助企业与国际买家实现有效对接,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把握国际市场的流行趋势和新技术、新应用的信息,从而更好地推动产品结构调整、新产品开发应用等环节。

广东大朗毛织产业集群的积极参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针对目前国外需求依然疲软,原料价格波动、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涨等风险依然存在,企业的接单难度增加,企业单小、单散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大朗镇人民政府毛织行业管理办公室积极引导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其中一点就是组织企业外出参展,目的在于引导和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因此大朗在选择展会平台时以企业需求为主要出发点。

大朗镇人民政府毛织行业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毛织产品相对于其他服装产品来说,受棉价波动也相对较大,从企业层面来说,希望尝试多元化,增加非棉产品的比重,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开发一些功能性新产品,扩大产品的应用领域等方法来规避棉价风险。而巴黎展作为中国纺织服装业在欧洲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大型自办展,为全球参展商和专业观众提供一个贸易、信息、时尚的综合窗口。中国企业参加巴黎展得到的不仅是订单这样的直接商机,更能获得丰富的时尚资源,而这些会成为中国服装企业结构调整、提升档次的重要动能。从这一点上看,大朗与巴黎展携手,是非常正确的选择。这不仅是大朗的选择,也是无数如大朗一样有着财富梦想的企业的选择,有分量的境外展给了企业新的希望与获取财富的机会。

如大朗毛织一样,众多参加境外展的企业都希望借助境外展平台的帮助实现与国际上的买家实现有效对接;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把握国际市场的流行趋势和新技术、新应用的信息,从而更好地推动产品结构调整、新产品开发应用等环节。而且,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主办的展会已经成为展会的信心品牌,也已经成为国内出口企业绝佳的贸易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成就了无数企业的商贸神话,成就了无数人的财富梦想。

首届巴西GTS国际纺织采购展将举行 焦艳玲

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联合巴西展览公司主办的首届“巴西圣保罗GTS国际纺织采购展”将于2013年10月23至25日在巴西圣保罗安年比展览中心举行。

GTS展是一个面向全球纺织品服装供应商,按照全球供应链理念,以巴西为中心的中南美行业和市场全方位深度对接的专业贸易采购平台。此展将是目前唯一对中国参展商开放的国际纺织品服装专业采购展览会,对促进中国优秀纺织服装供应商健康有序地开拓巴西市场,具有积极意义。

近几年,中巴纺织品服装贸易增长迅速,增长率连年创出新高,2011年中国对巴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已经达到35.43亿美元,面料仍是对巴出口的主要商品,占比42%;服装同比增长74%。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纺织行业巨大的体量、完整的产业链、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以及越来越国际化的营销理念,具备与巴西等中南美洲国家和市场通过供应链进行整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同时,企业开拓巴西市场的热情也很高,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自发在巴西寻找商机,参展是主要手段之一。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目前在巴西还没有适合我国行业发展需求,适应纺织服装供应链发展潮流的展览会。

2014年和2016年即将在巴西举办的世界杯足球赛和奥运会,也将为全球纺织服装供应商提供新的商机与机遇。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和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并且与巴西当地行业协会进行了多次沟通交流,在获得广泛的共识和支持后,决定于2013年启动GTS展览会项目。展览会的目的是顺应市场要求,以市场需求为牵引,充分发挥合作各方的国内外资源,按照巴西市场的特点和要求,组织优选参展企业和产品参展。巴西主办方将在展览组织和当地专业观众邀请方面,利用积累的行业展会经验和数据库,以适合巴西特点的操作习惯,确保各国参展商能与当地市场通过展会形成良好的互动。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兼中国国际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徐迎新表示:“巴西GTS展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积极主动走出去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的重要举措,我们将把行业中有实力有代表性的企业,通过展览会的平台介绍给当地的市场和行业,以市场需求为牵引,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与当地市场深度合作,共同发展。”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江辉表示:“巴西市场作为南美最大的市场,是行业和企业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目标。近年来,双边纺织品服装贸易增长迅速,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对双边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健康发展不利。同时,很多企业一时找不到适合自己业务发展的优秀展览会参展。此次GTS展会的启动,希望能够为国内优秀企业提供一个高效优质的展览平台,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据悉,GTS展览会将整合主办方多年来组织境外展览会的经验和资源,按照国际化展会的标准来组织运作此展览会,近期将启动国内和国外的宣传路演。

纽约展创新展商服务 焦艳玲

“随着节日的临近以及东北部地区受桑迪飓风影响的减弱,人们又开始恢复正消费了。尽管华盛顿财政悬崖的商议影响到了消费者的信心,也影响到消费者在2012年12月的开支计划,我们还是对消费季增长持乐观态度。”美国国家零售联合会(NRF)主席Matthew Shay表示,就业率的稳定,燃油价格的降低,房产市场的回暖,都是拉动假日经济增长的因素。来自美国劳工部的最新消息表明,2012年11月,美国就业人数增加14.6万人,就业人数主要集中在零售业、商业及医疗行业。“美国消费者花钱很谨慎。消费者持续关注华盛顿局势,以便能够用手头的钱购买购物清单上的每一件商品。”美国国家零售委员会首席经济师Jack Kleinhenz表示。

对于以美国市场为主的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来说,美国市场的复苏程度一直是其关注的焦点。尽管就业、房产等近期数据没有呈现明显增长态势,但传统的假日消费给当地零售商以信心,也给了中国企业赴美参展的动力以及正面期待。

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国际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与法兰克福展览公司(美国)承办的2013年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纽约)春季展于2013年1月14日至16日在纽约贾维茨会展中心拉开帷幕。

中国参展企业数目逾百家,比上届春季展翻了一倍,展出面积近2000平方米。展会共有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236家企业参展,与去年同期展会相比,增长45%,还有兰精展团、土耳其展团、巴基斯坦展团、中国台湾展团等4个展团,而白俄罗斯企业为首次参展。服装企业的展品以女装、针织产品为主,还包括男装、运动、休闲等各类服装及配饰。不仅是往届的老展商体现出较强的连续参展意愿,从展商所属的地区分布来看,除了传统的纺织发达地区以外,中西部、山东、广东等地区参展企业明显增加。

纽约春季展按照产品类别分区,展会中间区域设有流行趋势区,以方便买家参观采购。此次的流行趋势依然依托服装展区和面料展区毗邻的优势,合并服装和面料的趋势区,面料与服装新信息、新元素在一个区域内彼此呼应,碰撞出灵感的火花。此次展会上的主题为2014年春夏服装面料流行趋势,邀请到专业的趋势机构依旧是2G2L。2G2L为法国著名时尚设计机构,与法国时尚委员会合作密切。2G2L设计以前卫时尚风格见长,曾连续几届为Texworld和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流行趋势,在业内颇受好评。2G2L艺术总监LouisGerin和GregorY Lamaud在趋势区现场为展商和观众解答与2014年春夏流行趋势有关的各类问题。另外,主办方还为每位参展商发放趋势手册,手册包含2014春夏趋势的色彩图谱及主题故事介绍。

不仅如此,纽约展上还有另一亮点就是同期举行的10场主题论坛。3天时间内,来自华孚、兰精、Stylesight、Pantone、WWD及全美服装鞋类协会(AAFA)等一批业内外知名专家、企业人士,围绕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新型纤维在供应链中的应用、快时尚零售战略、2014年春夏流行趋势解析和色彩导读、运动及内衣领域功能性面料的应用、PremiereTex纺织知识和在线咨询帮助系统以及全球采购和供应链策略等问题,与全球展商和观众进行交流与互动。

纺织服装市场调研范文2

关键词:本三院校 服装设计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2-125-01

一、引言

自2003年以来,在教育部“积极支持,规范管理”下,全国本三类高等院校得到了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全国本三类高校共计300余所,在校生200余万人。随之而来的本二和本三、本三和专一高校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当前本三高校经过跨越式发展,已经由注重规模转向注重质量、注重特色、注重品牌,质量、特色、品牌是本三高校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活力之源。江南大学太湖学院作为全国独立学院协作会理事长单位,在本三实践教学方面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下面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服装设计专业2008年开始实行的“3+1”实践教学模式做一点探讨。

二、“3+1”实践教学模式是服装人才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

1.服装大市场环境决定了服装专业教学的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全国纺织看江苏,江苏纺织看无锡。”地处长三角服装产业带中心的无锡是中国重要的纺织品制造基地和出口基地。无锡现有纺织服装企业1000余家,红豆、海澜之家等服装品牌连续多年名列全国十大名牌和销售50强前茅。服装产业已成为无锡三大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无锡市委、市政府对于无锡纺织服装产业下一步发展规划已有了明确定位:继续保持在中国纺织业的优势地位,把无锡逐步建成全国新型面料和高档服装的研究开发中心、生产制造中心、展示推广中心、批发集散中心和信息中心。为了顺应无锡服装产业的定位,促进服装专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把培养具有现代服装创意设计基本理念,具有较强服装创意制作技能和营销技能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专业发展的定位与方向。

2.服装人才市场需求决定了服装专业“3+1”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据中国服装人才网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服装招聘专业岗位依次为服装设计、销售业务、技术人才、经营管理、工业工厂类服装人才占职位总数的74.43%。招聘主要集中在首席设计师、设计总监、女装,男装设计师、设计助理、制版师、样板师、质检、外贸人员、跟单员、销售主管、区域经理、导购店长、营销总监、市场总监、市场督导、市场拓展、生产厂长、车间主任、采购主管、QC等岗位。求职集中的城市:北京、广州、上海、深圳、杭州、东莞、苏州、泉州、宁波、南京、金华、无锡、温州。以上省市地区所占人才意向工作地点68%以上。招聘职位所需学历要求为专科及专科以下占68.9%、本科占29.2%,本科以上占1.9%。应用型、创新型服装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为了顺应市场需求,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服装专业开展了“3+1”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就是让学生通过三年的在校专业学习,一年的校外企业实习,成为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教学培养方案的改革

结合长三角地区服装市场的发展状况和本三学生实际能力,本着“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材为目标”的原则,我们对服装专业教学培养方案重新进行了调整,可以总结为:“三个职业方向,四个基本能力。”

“三个职业方向”是指,在大二上学期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就业规划。有意识引导学生着重在服装设计、营销展示、制版工艺这三个市场需求最大的职业方向发展。这三个职业方向又具体细分为女装、童装和职业装行业。为了保证学生能围绕这三个就业方向更深入学习,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注意相应教学内容的偏重,增设了相关专业课程;在大三下学期专门开设与三个方向相关的前沿研究、专题设计课程;四年级的毕业设计课题也主要围绕这三个职业方向进行。

“四个基本能力”是指,每个服装专业学生不论今后选择什么职位方向发展,必须具备计算机绘图能力、服装整体形象设计能力、服装制版制作能力和服装营销展示能力等四个能力。为了配合学生四个能力的培养,在大二上学期开始进行服装制版师、服装跟单师、色彩搭配师、服装设计师考证培训;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四、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的改革

围绕着“三个职业方向,四个基本能力”教学培养方案的实施,同时根据目前国内特别是无锡及周边地区服装市场急需服装工艺和营销管理人才的现状,以及周边同类本科服装院校课程设置情况,我们对课程进行精简和重组,增加如服装视觉营销类(服装展示设计、服装零售学)、服装外贸跟单类(纺织品进出口、服饰英语)课程,增加服装制版、服装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校内实践课程的比重,减少了服装设计课程比重;增加了色彩写生、流行趋势考察、民族艺术考察和企业实习等校外实践课程,实践类课程比重已占整个课程比重的38%左右。

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保证学校“3+1”实践教学模式顺利进行的关键。除了充分利用校内工厂化实训基地资源和聘请企业有丰富经验技师担任专业课外聘教师外,经过我们多方努力,现在已和红豆集团、真维斯集团、无锡哥帝服饰有限公司、南致服饰上海有限公司、无锡大华制衣有限公司等近十家企业进行了接触,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使多数学生都能走出校门,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企业实践工作,将毕业设计课题研究与企业产品开发结合起来。

五、教学方法的改革

服装专业教学实行主线式教学,根据从服装市场调研、服装设计、服装制版制作到服装展示营销的完整流程,安排专业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注意到各专业课教学内容、教学作业的系统性和上下承接性,学生每学完一阶段专业知识,就会通过较大型实践活动或展览来检验其实践动手能力。

服装教学注重实践操作,教学方法以多媒体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操作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约为1:2,这样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我们在教学中还注重学生市场调查研究能力的培养,像服装设计课、服装营销课都增加了市场调研环节。让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市场来检验自己的设计成果。

各专业课的社会实践活动贯穿于四学年之中,主要是由各专业老师在内容上尽可能围绕着专业课程组织和实施,以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的形式展开,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搞好社会实践活动。近几年来我们不仅组织了多次毕业生毕业作品汇报演出、服装立体裁剪作品展、个人形象设计培训讲座等,参与了每年的校迎新晚会走秀节目、各类社团活动等。还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服装比赛,让学生在实践的环境中巩固专业理论知识,锻炼动手能力,增长实践才干。

六、总结

虽然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开设时间只有短短5年,教学改革中还存在着各种问题,但从在校生获得的各种荣誉奖项、2届毕业生的100%就业率和每年服装设计专业火爆的招生人数来看,“3+1”实践教学模式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笔者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校软硬件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3+1”实践教学模式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中国服装人才网

2.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高枝本科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4)

纺织服装市场调研范文3

关键词:河南省 服装类专业 学生就业

河南省服装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从2005年至2010年实现连续增速超30%,特别是2010年增速超过45%,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中,纺织服装成为五大战略支撑产业,河南省为此推出185个产业集聚区,其中有45个集聚区把服装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郑州、新乡、南阳、周口成为河南重点建设的综合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而许昌、开封、安阳、商丘、平顶山则成为产业集群区。同时,在产业转移的浪潮推动下,来自广东、浙江、上海、福建等地的企业到河南寻找合作机会。仅2009年,就有上百家沿海服装企业及服装产业链条上的配套企业落户河南。

注意到河南省服装产业的发展为服装类大学生提供了众多就业机会的同时,还应注意到河南省服装工业发展总体趋势正逐渐由原始的粗犷型转为集约型,相当一部分服装企业已成为具备现代化经营模式的集设计、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产业,专业化程度更高、分工更细,因而对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服装类高等教育与服装企业的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一、当前高校服装类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1.河南省服装行业的特点

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是较高层次的需求,社会发展规律表明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服装行业属于基本生活需求,但同时又体现着时尚、品味和文化。

服装市场的发展是同物质生产水平紧密联系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大多数家庭步入小康,服装作为美与基础生活必需品的交界区,迎来了发展和繁荣的历史机遇期。目前,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河南省服装市场需求呈现不平衡、多层次的特点,特别是广大乡镇居民需求还停留在较低层次上。近年来兴起的一些小型的工厂和作坊在一定程度上切合现阶段服装市场的需求,他们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大,成为就业市场的主渠道,而规模化的,集研发、设计和生产于一体的服装大、中型企业相对不足造成了高校服装类毕业生结构性困难。

2.高校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

(1)我国服装高等教育一直秉承传统的“学院派”教育理念,受其自身教育教学任务制约,长期以来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相对独立,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缺乏实际锻炼,和企业接触较少,一旦学生真正面对形势复杂的服装用人市场时会表现得无所适从,缺乏信心。调查表明,66.7%的毕业生认为缺乏对企业专业人才需求的了解是困扰就业的主要原因,在毕业后有50%以上的高校服装专业毕业生从事与本专业关联不大的职业,这既是毕业生本人也是服装行业的巨大损失。

(2)教育机制改革具有滞后性,未能随经济发展进行及时调整。市场经济变化具有即时性,而高等教育体制具有统一性与恒常性,这就导致教育体制改革远远落后于就业市场变化。大学的专业设置是由教育部统一目录所决定的,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性差,如果高校根据市场需求申请一个新专业,从申请到批复,往往已经错过了发展的黄金期。

(3)教学重点放在艺术设计,忽视技术能力培养。服装高校将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设计技能,专业课开设时将设计作为主攻方向,将设计理论、效果图技法的传授作为核心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各级服装设计大赛,突出服装设计艺术性的特点,忽视了服装作为日常用品、贴近生活的本质。这就导致人才培养的适应面窄,学生真正面对就业时综合能力薄弱,特别是在实际企业生产中用到的知识方面动手能力差,在就业竞争中针对性差。学生往往只能从基层岗位做起,在真正达到目标职业时许多学生已经被迫放弃了原有专业。

(4)课程设置难以覆盖全面,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服装工业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分工越来越细、涉及的环节越来越多,和其他专业领域交叉点越来越多。许多高校已经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进行了课程改革,但效果并不明显,并且原有的课程安排也很难做到知识的连贯和系统。

3.企业自身经济效益与学生实践锻炼之间的矛盾

帮助学生将在学校学习到的内容付诸实践最好的方法就是实习。然而许多企业不愿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一方面由于学生实习期有限,实习期结束后将可能不再继续为企业服务,相当于实习企业在为其他企业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也由于一些企业规模有限,自身以承接样衣加工和市场模仿为主,不能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设计岗位。同时在制版等工艺环节,学生自身能力难以胜任,企业也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培养,企业更愿意聘请经验丰富的技师。

4.学生自身原因造成的就业问题

一方面,学生自身在知识储备、专业技能等方面还存在断层,侧重专业知识学习,忽视人文社科知识学习,架构不完整,难以满足用人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漠,缺乏自我认知和职业环境探索,要么是对于自身发展方向不明确,要么是单凭自己想象确定职业目标。再者,学生就业的行业意识传统,缺乏创新意识。地域意识较强,就业流向集中在东部沿海城市,缺乏在省内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想的就职单位首选依然是事业单位,自主创业、民营企业所占比例相当少;缺乏职业精神,怕吃苦,惧怕竞争,协作与沟通能力欠缺;再加上前期学业成本投入太大,就业期望偏高,导致学生就业面狭窄。

二、服装类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通过政府、用人单位、学校、社会大众和学生自我就业观念的确立,形成齐抓共管、相互协调的机制和局面,提升服装类大学生就业质量。

1.改革教育体制,加强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

赋予高等院校更大的办学自是解决当前高校发展缓慢、教育教学质量不高、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不匹配的前提和基础。政府部门的职能应当将工作重心从规划和审批的具体工作中转移到制定调控政策,鼓励高校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鼓励高校分层次教学,提高开设专业与职位、岗位的匹配性和针对性,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应当把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作为工作重点,着重考查学生能力培养的效果和用人市场反响的优劣,而不是简单地考核课程资料是否完备、软硬件设施是否达标。对于教师选聘,应当打破各种学历限制和职称条件,“不拘一格降人才”,将有着丰富经验的技师吸收到实践教学环节。

2.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完善

服装高等院校作为教学主体,无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负有直接责任和主要责任。针对现代服装行业分工更为具体、专业化程度更高的特点,服装院校必须深入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改革课程设置,拓宽专业覆盖面,细化课程分类,完善学生知识体系,将服装学基础知识同数字信息技术、人体工程学、环境学、流行传播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相结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学科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开展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兴趣与特长,重点培养学生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能力。学校也要将关注的重点从单纯的就业率延伸到学生职业发展,建立学生跟踪长效机制,在学生职业发展关键阶段给予指导和帮助,将学生职业发展作为学校教学改革、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提升学生职业发展后劲。

3.创新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服装院校要想深化实践教学,就必须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在充分考虑企业效益的前提下,选择规模大小适合、人才需求对口的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习应当分阶段穿行,定期输送学生顶岗实习,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正常的学习,又能保证企业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过程,推动学生理论与技能的提升。

4.加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帮助学生确立市场就业观念

大学生职业发展是终身的过程,在校期间对学生职业发展来说是探索期、谋划期和积累期。高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使他们能够树立正确就业观,结合社会发展特别是服装行业的行业发展趋势以及所在学校资源优势制定切合自身、行之有效的职业发展规划,让学生顺利完成就业。

第一,从第一课堂入手,将职业生涯规划本土化、专业化,实行全员指导,特别是对于就业弱势群体,更应当提高关注度。

第二,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当转变工作职能,把“服务”作为工作的基础,为学生提供政策帮助、信息帮助,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建立用人单位数据库,加大宣传,树立专业品牌。把握工作的连续性和延伸性,除做好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外,还要对毕业后的学生发展状况进行跟踪调查,为学校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专业教师也应当加入到就业指导工作中,从专业讲授的层面适应服装行业发展要求,在专业课程的内容讲授时将职业要求及时反馈给学生,保证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曙平.试论中国服装行业的教育供求现状与变革[J].纺织科技进展,2009(1).

[2]雷电.浅析就业需求环境中高职服装设计人才专业素质的构成[J].美术大观,2008(10).

[3]王晔.浅谈分层教学在服装实训教学上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2008(19).

[4]居新宇,刘兴,徐寰等.2009纺织专业大学生就业调查[J].中国纺织,2009(6).

纺织服装市场调研范文4

关键词:我国 服装企业 开拓国际市场

一、我国服装行业的出口现状

我国是服装生产大国,服装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现有服装企业超过8万家,年生产能力约为600亿件,服装出口占世界纺织品贸易的13%,占我国出口总额的23%。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的大幅度升值,特别是在欧洲经济继续衰退、美国经济继续疲软的情况下,我国服装出口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据海关统计,2012年1-4月份,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402.70亿美元,同比增长1.77%,出口数量为81.48亿件,同比下降5.28%。出口减少的同时,外贸服装企业利润率也在不断下降。1998年,外贸服装企业利润率超过20%,2002年缩减到12%-15%,2008年次贷风暴来袭,利润下降到3%,2011年,众多企业开始出现零利润,甚至亏损闭潮。因此,开拓国际市场是我国服装企业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服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服装行业中小企业多,规模企业少,传统技术人员多,高层次创新人才和研发机构少,企业开拓新的发展领域力度不大,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偏低,这些都导致我国服装产品缺少核心竞争力。我国50%以上的服装出口是来料加工,30%以上是进口国提供商标、款式、纸样稿来进行加工,自主品牌服装仅占10%左右,且设计开发水平不高,产品缺乏差异化、个性化。

(二)缺乏自主品牌

尽管世界各国市场标有“MADE IN CHINA”字样的服装比比皆是,但至今还没有真正中国制造的国际品牌。多年来,我国服装出口依然以定牌、贴牌加工为主,自主品牌的服装市场占有率较小。国内现有服装企业的自身品牌策划乏力、品牌定位同质化、文化内涵缺乏;再加上培育自主品牌周期长,对企业资金及国际营销能力要求较高,制约着服装企业进军国际市场。

(三)进入模式单一,处于产业链低端

虽然目我国纺织服装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企业国际营销水平普遍较低。目前,我国服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多以出口为主,出口流程仅限于“签约—备货—储运—交货—结算”,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低端,只能获得大约10%的利润。而产品设计、分销、物流、零售、售后服务、品牌推广等增值环节,我国企业基本无法介入,只能将大部分利润拱手让给国外的中间商、进口商。例如,在美国零售市场卖出一件化纤混纺毛衣80美元,其进货成本为30美元,而中国出口价仅为10美元左右;扣除配额、面料、辅料、包装等费用后,工厂实际只拿到2美元左右的加工费;再扣除工资、折旧、水、电、银行贷款利息及出口费等等,工厂的净利仅0.20美元;而与此同时美国的进口商或中间商的直接进货成本约为14美元,毛利16美元,扣除各项费用后,净利高达5美元,盈利率是中国生产企业的20倍以上。

三、我国服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对策

(一)实施品牌化策略

服装企业要想打入国际市场,必须创建自己的品牌,树立品牌意识,制定完整的“品牌战略”。现有贴牌生产企业在条件成熟时,应逐步创立自主品牌产品,在品牌创立之初,应实行单一的品牌战略,当品牌建设成一定规模后,应根据各企业的特点选择综合性品牌战略或多品牌战略。

综合性品牌战略是指企业为了充分发挥品牌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号召力,把品牌用于系列产品或多类产品上的战略。如一个品牌既有西服,又有衬衫、休闲服、皮带、领带、皮鞋等产品。同一品牌的产品越多,该品牌出现的频率就会提高,从而增加了品牌的知名度;但综合性品牌战略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多品牌战略是企业用多个品牌去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差异性需求,用不同品牌所特有的个性、文化、风格和气质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如范思哲公司的主品牌Versance,将意大利的性感、狂野、华丽、时尚、奢华集于一身,是无数艺术届明星追捧的品牌;其副品牌Versus,是年轻系列,沿袭热烈性感的设计路线,风格狂放不羁中略带奢靡邪恶的气息。

无论采用哪种品牌战略,我们都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有准确的品牌定位,找出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可能差别,并且有效地向目标市场说明它与竞争对手之间的不同。二是要有丰厚的品牌文化内涵,品牌价值的核心是文化,品牌拓展的空间也在于文化。一个优秀的服装品牌,应该是一种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一个区域经济与文化风情的体现,应该是一个时代时尚文化的缩影。

(二)加大技术投入和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提高品牌的技术附加值是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的关键。注重面料研发,积极实施面料等新品种和新颖外观的设计,努力实现原料多元化、环保化和高科技化,形成地方产业特色;注重服装设计,引进国内外优秀、著名设计师,与国内外专业服装设计公司合作,加快款式推陈出新,提升服装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创新水平;注重节能减排,积极研发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的新型设备及工艺技术,加快陈旧设备改造工作,使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设备与工艺技术早日更新换代。

(三)拓宽销售渠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

我国服装企业应该到目标市场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采取加盟专卖店、建立直销点、设立市场调研部、分公司等方式,融入国际供应链,向产业链高端发展;利用电子商务,上网开拓海外销售市场;利用终端销售培养消费群体,以获得海外更大的销售渠道及市场机会;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快速、准确了解市场动态,及时与国内企业就销售数量、品种、价格、当地消费者和业界的反映等信息进行沟通,捕捉市场机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开发活动,以适应服装产品生命周期短、生产效率高和需求个性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李璜,我国服装外贸企业出口的现在及发展对策,企业技术开发,2011年12月

纺织服装市场调研范文5

【关键词】 服装产业 困境 对策

一、我国服装产业现状与困境分析

如今中国制造的产品以其高性价比的特性获得了世界的广泛认可,但这种繁华的背后却潜藏着多重挑战。就服装产业而言,据《2006―2007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报告》统计显示:2007年我国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201.59亿件,其中梭织服装94.56亿件,针织服装107.03亿件,与2006年同期相比分别提高了14.36%、13.13%和15.47%,是世界最大服装生产国。2007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外贸出口总额达1711.7亿美元,出口增长幅度为18.88%,为世界最大服装出口国,但大而不强。

我国服装产业发展的边界条件――生产要素和企业数目的总量充足,但素质不高,客观上限制了我国服装产业的纵深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服装产业主要生产的是中低端产品,在这类市场上总量很大,因此,各企业纷纷采取低价竞争策略来换取市场,造成整个产业成了微利行业,甚至因其低价战略还会遭遇欧美等国以反倾销为名的“特保”措施及其他保护措施。

在高端产品市场上,中国企业无能为力,出现较严重的市场缺失。在设计、流行趋势的等方面,西方潮流仍占主导力量,中国服装产业没有发言权。在品牌方面,意大利、美国、法国等国家的一批国际大牌凭借强大的品牌优势一直牢牢占据着世界服装市场的高端,获取高额附加值,中国多数企业却仍停留在替国际知名品牌做加工的阶段,自主品牌几乎走不出去。即使具有出口能力的面料企业或服装品牌企业,价格也非常低廉,走低端路线。因此,中国服装业目前这种大而不强的状态会不断削弱产业的竞争力,最终使产业既强不了也大不了。

对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产业而言,中国劳动力相对便宜。传统的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以及中国已经形成的配套产业链的优势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但随着越南、印度等一些国家加工制造业的崛起,中国在加工制造领域原本的比较优势也日渐受到威胁。在这样的状况下,要实现中国由“服装大国”向“服装强国”的转变,中国服装业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就势在必行。

二、我国服装产业由大变强的发展之路

1、加强服装产业高素质人才的培育

随着我国服装产业的日益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发展自主品牌、实现企业转型。作为企业的出路,引入设计管理、提升产品设计能力是企业升级不可逾越的关键一步。一个合格成熟的设计管理人员是很难通过一些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对于理论的初步实践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同企业家一样是在一定的专业基础之上,通过自身努力、社会培养,在产学结合、校企联合的经验积累过程中锻炼出来的。服装企业中无论是设计人员,还是生产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的培养,都需要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因此,高等院校培育的服装专业人才只有通过在企业中不断积累经验与实践和对自身有目的的培养,才能逐步磨炼成符合企业所需的人才。

学院应定期聘请一些服装企业家与经营家成立专业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参与到教学改革工作的全过程中,以便及时把服装行业中的新动态、新规范、新设备、新工艺、新管理机制等纳入教学内容中,使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通过这样的途径,减少学生与企业的磨合期,使培养“基础复合型、技术专门化”的服装专业人才的目标得以实现。

2、重视企业信息化投入与建设

目前大多数的纺织品服装企业仍属于生产型企业的销售网络,多数是地区性或全国性的,无法发挥市场调研、信息收集、为产品开发和生产提供市场信息的功能。由于企业严重缺乏国际营销经验和适应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建立跨国销售网络的企业仅是凤毛麟角。

服装品牌企业面临着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要求服装品牌企业提高营销管理能力,提高畅销产品的有效库存,降低滞销产品的积压库存,及时掌握市场销售信息变化,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和适应市场多变的能力。这就必须运用科学先进的智能化服装营销系统,使生产品牌营销活动中的发货配货、订货补货、调货退货以及物流、资金流等处于般佳组合状态,实现服装品牌企业在营销管理方面的畅销产品智能预测,滞销产品智能预警和智能决策。

在企业信息化环境建设方面,应注意企业信息化网络效应特点。基于供应链的服装企业信息化网络环境建设、服装企业集群的信息化生态环境建设等,已成为新时期服装企业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必然选择。企业信息化只有形成网络、形成集聚,才能产生“溢出效应”。企业信息化工作只有被放置在企业供应链、企业集群或企业生态环境当中来整体考虑,才能够真正适应形势的发展,这一点对于广大的中小服装企业来说尤其重要。

3、提高服装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任何一种产业,到最后都必须有品牌的支撑,而打造品牌是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服装行业尤其如此。品牌,首先要有品质、有品位,牌子才能挺起来。一件成衣品质的产生和形成,包括了市场调查、款式设计、产品规格标准、工艺要求、辅料采购、缝纫生产、工序控制、检验测试、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各种品质活动。以上各种职能都是保证产品质量的环节,每个环节都是相互紧扣、互相影响、不断循环、不断提高的。

品质管理的重要目标就是将企业内的各项品质活动贯穿在各个环节中,并推动每个环节的上升,以提高产品的品质。建立正确的品质管理概念是十分必要的,中小服装企业要决心实行有效的品质管理,一定要抛弃固有的品质管理观念,吸收新的知识。许多管理人员都认为只要找到种合适的管理工具,如“品质圈”、 SQC(统计品质管理)、 AQL(允许品质水平)及些电脑软件工具等,就可以将品质问题解决,但事实上,品质管理的成败不在于工具,而在于正确的观念,只要掌握全面的品质概念,才能真正在企业内解决品质问题。品质的提高,不仅只是让顾客满意,而且可以让工厂大幅度增加产品的利润。

4、政府规划引导,行业协会组织协调

“入世”后,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的进程将加快,这对政府管理职能的转换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后应当花更多精力研究和处理对外经济事务,以保证国家利益最大化。政府有责任在允许开放和竞争的条件下,运用世贸规则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特殊条款,最大限度地减少外部冲击给服装产业带来的负面效应。为了鼓励服装企业的创新,政府可以出台制定加速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对各企业的新投资项目,给予减、缓、免的政策优惠,并在适当时候给予企业物质奖励。

三、结束语

进一步发挥服装协会的作用,更好地完善和进行自我约束。服装协会应致力于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真正将服装产业链融合和调动起来。例如在组织面料和品牌推广方面,可以组织更多企业或企业家间的交流活动,加强沟通,密切合作。服装品牌的成长进程,是服装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升级取得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产量至上的观点,把眼界放宽。创品牌必须有创新意识,营销方式要创新,管理要创新,技术也要创新,要从单纯的对别人的模仿中解脱出来,最终形成真正的、有档次的服饰特点。

【参考文献】

[1] 张铁: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中国服装业发展战略选择[J].北方经济,2005(12).

[2] 王秀芝:浅探“大服装”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