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的课题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保护的课题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保护的课题研究

环境保护的课题研究范文1

关键词:初中物理;环境教育;教学策略

初中生环境保护素质的培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指出:“推动将环境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的进程。强化基础阶段环境教育,在相关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鼓励中小学开办各种形式的环境教育课堂。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关注资源利用和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及和谐相处的情感。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长期关注身边的资源利用和能源利用,形成环保意识,使学生的行为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就是环保素养。

当前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环保素养培育现状令人担忧,仍是教育中薄弱的环节。一方面表现在许多物理教师没有足够重视学生环保素养培育,在实施环境教育时有明显的随意性,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初中学校也会根据国家的相关要求开展环境教育,但这样的教育往往收效甚微,不能使初中生形成强烈持久的环境意识。在中考这一指挥棒下,学校为了抓升学率,提高学生分数,主要注重考试知识点教学,忽视环境态度、环保方法、环境价值观教育。一些有助于环保素质培育的内容,因考纲不涉及,老师就“指导”对之忽略。另一方面表现在环境意识、环境态度培养教育有偏废。当前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时,多是“关于环境”和“为了环境”的内容。这无疑能提高学生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和程度,但对学生为达到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断调整自身社会行为的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培育不足。在实验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中,片面强调环境知识环保技能的传授,而忽视环保态度的培养。学生因缺乏对自己所处生存环境的关爱,不能自觉把自己掌握的环境技能转化为具体的环保行动。教学中关注世界上环境保护普遍性的问题,却对所在地区具体环境问题及其解决不闻不问。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环保素养有以下策略。

一、提高物理教师对培育环保素养的重视程度

教师自身的环保素养将决定和制约培育学生环保素养的效果。提高教师环保素养,一是要提高教师环保教育的自觉性。通过培训使教师了解环境保护方面的最新动态和环保方面的知识,真正认识到培育学生环保素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进一步认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育学生的环保意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动去培育学生环保素养,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二是要加大教科研,提高教师相关的教学能力。物理教师积极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环境教育培训班的学习,物理教研组积极开展关于环保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开展环保素质培育课堂教学的经验交流与问题的探讨。三是要强化物理教师的示范作用。物理教师良好的实验习惯、日常生活中教师的环保行为习惯等,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环保素质的养成。比如不用一次性纸巾、饭盒和筷子,也会言传身教逐步影响学生,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抓住课堂教学中的各个方面,多角度培育学生环保素养

首先,结合教材内容培育学生的环保素养。充分利用教材中令人厌烦的噪声、光污染、热岛效应、水循环、温室效应、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关于环境污染的现状、环境保护常识等内容,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环保素养。其次,在实验教学中规范实验行为。在实验教学中,培育学生正确的操作方法和良好的习惯。确定实验方案时,指导学生从环保角度选器材,改进步骤,使学生学会尽可能采用低能耗、污染小的实验方案。再次,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功能。在初中物理的教育教学评价中,加入部分与环保素养培育相关的内容,将环保教育落到实处。这些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关心环境、了解环境,推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环保素养的重视,物理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把书本中的环保常识理论与社会实践相联系。

三、利用课题研究来培育学生的环保素质

环境教育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借助课题来渗透环境教育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研究课题的选择应联系当地实际情况或日常生活来选题。如,学校周边的环境很嘈杂,可指导学生进行噪声污染及其控制方面的研究;另外,也可以联系时事与历史故事来选题。如在讲到核污染的时候,结合当今日本因地震引发的核泄露事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及核废料处理纠纷来选题。环保课题的研究对学生的教育也是多方位的,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研究时亲身调查了解,通过观察、思考充分认识环境问题,形成强烈的环境意识,真正培育学生动手动脑解决环境问题的自觉性和实际能力。

四、利用课外活动来提高学生环保素质

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和特长有计划地安排丰富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改善环境的活动,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教育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小事做起,做节水、节电、不乱倒生活垃圾和收集废电池等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另一方面,也可以组织学生到所在地附近工厂参观,实地观察污水排放及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周边环境的变化,使学生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对待环境的态度,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环保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华.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J].新课程研究,2009(2).

环境保护的课题研究范文2

[关键字]新农村建设 环境保护 法律途径

[中图分类号] D922 [文献码] C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2-177-1

1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明显不完善

(1)法律法规的缺位,造成了新农村建设的环境保护问题无法可依。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发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确实存在着矛盾,有的地方政府不惜牺牲环境为代价去发展经济,将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引入。而农村地区一般是法律规范的盲区,没有法律能够细化到农村的环境保护,这样一来,农村就成了污染的重灾区,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更让这种污染愈演愈烈。我们来看一下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法律缺位出现的问题:首先,一些与农业和农民息息相关的领域没有实现立法。比如对水源的污染、化肥的污染、禽畜的污染等等,都没有相对应的法律作为依据,如果出现上述这些污染问题,就要农民与制造污染的企业协商解决,农民处于弱势地位,通常是以农民惨败为最后的结果。其次,农村没有一套完整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地方的经济政绩,也不去主动制定相应的地方条例,即使一些地区的环保部门主动制定了规范,一些企业也不去很好的执行,因为地方政府的监管不力。再次,中国在建国之后,一直强调的是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强大的工业国,这也可以理解为,在建国之初,政府对农村的发展就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经济重心及管理重心都在城市,而不是农村,从制度上为农村的发展不规范埋下了隐患。最后,现有立法存在缺陷。

(2)农村环境保护执法管理体系建设不完善。

当前,一些农村地区已经认识到保护环境与立法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也试图从立法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但是体制上的弊端与执法人员的素质偏低,成为了固疾。缺乏对执法人员的监管,加之执法人员的数量不足,制度层面上看,我国的政策一项是以城市为中心的,环保事业也不例外,将大城市的环保问题作为重点的课题研究。农村的环保执行力度不到位,措施不完善,执行人员的素质及专业水平不高,这些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

2在新农村建设中着力构建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1)明确农村环境建设的法律地位,为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依据。

农村的环境问题现在已经到了不能不解决的地步,环境保护事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水资源的污染,土地的污染以及空气的污染,都在吞噬着原本青山绿水的农村。过度的放牧导致草场的退化,生活垃圾不能够妥善处理,也为市政及农副业主管部门提出了新的课题。一方面我们要转变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变粗犷型为节约型,在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之间找到平衡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使农村的自然资源得到循环使用,比如水资源的循环等,这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是要完善农村的环保立法,这样才可以使农村的环保事业有法可依,尽量使政策透明公正,立法的目的和初衷是惠及农村亿万人民,全面将新农村建设推向高处。

(2)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给农村环境保护提供制度与法律保障。

上面已经说过,为农村提供环保方面的法律支持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为了保证法律的实施效果,一定要做好前期的调查,让法律真正能为农村的广大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真正能让农村的环境有所改观。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做好调查,将农村的环境问题统一进行汇总,找出最主要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二,要加强农村环保立法的持续性和可操作性,不能有"空壳立法"、"架子立法"。第三,要将农村的环境保护问题与城市的环境保护问题分开来考虑,因为两者存在着很多不相同因素。第四,要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的违规查处力度,不能够姑息迁就,不能够避重就轻的进行处罚。处罚要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这样才能严肃法律的权威性。

(3)加强农村环境执法机构队伍的建设,提高新农村建设环保监督管理能力。

农村的环保问题愈演愈烈,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环保机构没有直接进入农村,而是在市(县)一级发挥作用,对农村的实际情况知之甚少,更谈不上监督管理。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环保部门要发挥应有的作用,一定要在最基层的村组织有派出机构,这样才能得到第一手的材料,而不是闭门造车。完善环保监督管理体系,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对环境保护的主题进行统一,这样才能够使环保部门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要赋予环保部门一些执法权,确保环境立法的权威性。第二,要采用垂直领导制。现在环境保护部门往往是隶属于各地方政府,在发生环境问题时,政府往往代替环境保护部门处理问题,这样做是极不科学的,两个部门的出发点不一样,处理问题的方式就不同。环保部门属于社会组织,应该起到社会监督的作用,所以,环保部门要实行科学的垂直管理体系。第三,环保部门要坚决同违反环保法规的行为作斗争,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做到环境问题的"零容忍"。第四,提高执法队伍建设,培养合格的执法人员,对、渎职的工作人员要给予批评教育,必要的情况要进行行政处罚或法律制裁。

(4)积极开展宣传和教育,提高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法律意识。

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要共同发展,不能偏废。两条腿走路,才能将路走直走好。环境保护部门要敢于下基层、乐于下基层、勤于下基层进行环境保护问题的宣讲。让农村整体上具备环境保护的理念,这样广大农村地区就会产生对环境保护的诉求,这样也会极大的降低环境保护的管理成本。具体的做法可以有以下几点:第一,基层的干部要树立环保的大局观。第二,在农村杜绝"三废"污染。第三,在基层的农村学校设立环保课堂。第四,通过宣讲或是印发小册子来唤醒农民的环保意识。通过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建设山清水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小结

农村环境保护,道路是曲折的,但前景还是光明的。犹记三年前,在我们县的主干道上挂着的横幅写着:"一切为了招商,一切为了发展。"如今,横幅还在,内容却已经脱胎换骨:"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如果这种口号的转变能落到实处,我们就有理由充满希望。

环境保护的课题研究范文3

―、财政政策对可持续发展的功能运用

(一)优化资源配置功能

由于资源具有稀缺性,必须实现效用最大化,通过财政政策的资源配置功能,可以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财政预算用于环境保护的支出,逐步建立起环保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促进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均衡地区发展功能

目前我国东西部发展极不平衡,差距越来越大。解决地区差异、治理生态环境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在这方面明显存在着“市场失灵”现象。而财政政策所具有的均衡公共服务的功能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通过转移支付等政策,可以调节地区间财力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引导资金投向功能

通过财政补贴、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税式支出政策,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功效,引导、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环保领域,有效拓宽环保融资渠道,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来源稳定、渠道顺畅的环保资金投入新机制。

二、我国现行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财政政策分析

(一)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我国资源禀赋较差,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能源消费的速度超过了经济发展速度30%-60%,能源弹性系数达1.6%。城市化加快、经济增长势头强劲的同时我们面临着资源供给短缺、环境污染总量增大等一系列挑战,资源和环境两大瓶颈凸现出来。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范式和新的生产力发展方式,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突破我国经济发展瓶颈、实施新型工业化开辟了新的道路。因此,发展经济可持续势在必行。

(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

1.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

建立资源更新的经济补偿机制,选择一些部门和地区实行将资源环境的综合成本纳入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在此基础上,增加各级政府的财政环保支出。主要政策:一是不断完善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制度,在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预算中设立明确的科目,稳步提高政府财政对环境保护的制度规模,优化结构。二是明确排污费为国家所有资金,取消无偿“返还”政策,统一按照预算内资金使用管理。三是根据环境事权的划分,政府将承担或部分承担环境公共基础建设、跨地区污染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2.促进科技进步的财政政策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科技进步投资应以解决好如下问题为重点:一是增加投入总量,提高我国R&D经费占GDP的比重。二是优化投入结构,提高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替代等技术研发投资比重,同时,解决好政府科技投入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实验发展之间的有效配置题,以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三是明确投资重点,加大技改项目的环保投资力度,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

三、构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

(一)财政预算制度改革

理论分析和国际经验表明,环保具有鲜明的公共产品特征,由此决定政府必须予以扶持,而公共财政预算是政府推进环保事业发展的重要财力支柱。工业化国家一般通过预算投资、预算补贴、财政贴息、研究和开发投入等方式,着力深化环境保护。支持的重点包括法规制定、公众宣传、教育培训、信息服务、课题研究,同时组织和引导企业对关键性、共性和前瞻性节能技术进行开发、示范,引导能源效率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发挥公共财政“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二)实行合理的财政补贴政策,鼓励经济可持续开展

构建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需要经常性的直接财政补贴的支持。具体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建立创造型的技术研究开发补助金制度。为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基础技术研究项目提供补贴。二是采取物价补贴制度。对发展可持续经济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产品进行补贴,这样有利于提高产品的产量,带动企业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性;三是对购买绿色产品的消费者进行补贴。

(三)政府的示范与引导

环境保护的课题研究范文4

一、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来确定具体的目标

培养幼儿从小热爱大自然,激发幼儿认识环境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情感。培养他们喜欢干净、美丽、舒适的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愿望。同时通过春秋两季的郊游,去植物园、野生动物园、本地的自然景观带等活动,引导幼儿发现和热爱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激发他们保护大自然的愿望;还开展“我们美丽的幼儿园”图片展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幼儿发现身边的美好环境。

二、树立保护环境的初步意识,知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教育幼儿知道什么样的环境是美,什么样的环境是不美,能够发现周围生活环境的明显变化;并知道怎样才能使环境变美,培养他们的生态意识。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了解自己小小的举动也可以对环境造成或好或坏的影响,如:随手关紧水龙头、用节能灯、珍惜每一张画纸等。

三、在有趣的活动过程中,初步掌握环境保护的粗浅知识

小朋友喜欢探究的习惯应在有趣的活动中得到培养;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探究原因,更能掌握环保方面的简单知识。如通过“我给大树穿衣服”、“马桶水箱里的饮料瓶”等活动,让幼儿亲自动手和进行有趣的实验,了解植被的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等环保措施的重要性。

四、逐步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育小朋友要有爱护环境的意识,在污染的环境中初步具备自我保护能力。

第一,初步养成保护环境的文明行为习惯。

知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初步具有保护周围环境的能力。如:大家一起动手给洗手池安上一根漏水管,让我们的洗手池流进大水桶,请阿姨用水桶的水冲洗马桶、拖地,让幼儿知道我们的水资源是有限的、宝贵的,我们要对其加以科学的利用等等。

第二,在幼儿园环保教育的内容选择上,应注意贴近幼儿生活,要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情。

如:开设热爱美丽的大自然专题;保护树木,保护人类的好朋友,珍惜动、植物,保护动植物,益虫,消灭害虫;

1、认识周围的环境。知道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劝导爷爷、爸爸、叔叔不抽烟;使用漂亮耐用的环保购物袋;细声说话,减少噪声;不吃不洁的食物、垃圾的危害、废物的利用等。

2、教育幼儿记住一些与环境保护的节日。如:世界环境日(6月5日)、植树节(3月12日)、世界无烟日(5月31日)、爱鸟周(4月的第一周),消防日(11月9日)等。

第三、家园配合,共育新人。

环境保护的课题研究范文5

一、更新教育观念,培养环保意识的研究

1、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新课程改革中提到充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实就是要求教育要以人为本,当然环保教育也不例外。环保教育以人为本,是要全面认识环保教育的价值。它不仅要按照社会的要求培养人,将社会的需要的环境道德、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而且要注意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教育目标的确定也要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单一走向多层次。

2、确定综合发展的观念

环保教育的着眼点不仅看学生的环境道德发展,而且要通过环保教育促使全面发展;不只看他一时环境道德的提高,而且要着眼于他长远的发展。

3、贯彻系统教育观念

学校要把环保教育看作一项系统工程,全方位地实施环保教育。从教育者方面看,学校的每一个教师都是环保教育工作者,人人肩负起环保教育使命,言传身教,创造一个教育环境。从制度方面看,要形成一个管理系统。从环保教育内容方面看,要求教育的内容从低到高,由浅入深,使学生的环保道德水平在不断提高、深化。

二、利用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意识

环境教育是新兴的课程,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的特点。中小学的诸多学科又都蕴含着环境教育因素。因此,应依据学科特点,挖掘环境教育素材,找准切入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渗透、深化、扩充,使环境教育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让各学科泛出"绿意",从而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1、利用课堂教育,渗透环保意识

学校作为传授环保知识的主渠道,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我国的中小学“环保教育”起步比较晚,至今还没有专门的教育课程,“环保教育”的内容往往蕴藏在各学科知识中。因此,学科渗透是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现行中小学各科教材中蕴含着许多环境教育的内容,确立以自然科学为主、团支部、教务处、政教处、教科室、部分班主任和具有科研型教师参与的少而精的环保阵容,集思品、地理、生物、化学、信息技术、社会实践学科为主研学科,然后再扩散至所有学科。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深入研究,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遵循善于发现,灵活渗透的原则,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自主获得知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环保知识。

2、编写校本教材,深化环保教育

开设环境课程和各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是学生获得环境知识的基本途径,学生只有在获得一定的环保知识后才能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我们拟分别在本校不同年级、利用每周的研究课开设环境教育,我们开设环境教育课,并从学校自身的特点及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出发建构学校环境教育的校本课程,并充分挖掘本地所蕴涵的环保教育因素,组织教师展开广泛的调查和研究,收集相关知识、数据、事例和故事,提出一些治理环境的方案和措施,确定各年级段学生所应掌握的环保知识和相应的实践技能,使学生学习起来有本可依,使课题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形象性,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目的性、层次性和有效性。

校本课程的实施对提高学生的环保实践能力有些不可估量的作用,能直接让学生学会辨别身边的发生的是不是环保的行为,是不是有利于区域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环境教育课程教师经常开展校本课程的研讨活动,探索校本课程有效的教育手段、方法等。教学中坚持基础性和系统性,小课堂和大课堂、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并且能够运用各种媒体教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三、开展主题活动,营造环保氛围

进行环保教育,除了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与意识渗透外,还需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以“学生个体——班集体——校园”为主线形成积极向上的、和谐的校园环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升他们保护环境的应有的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1、环保知识宣传与竞赛

充分利用学校局域网、广播、厨窗、校报等手段,宣传党和国家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由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老师联合,开展“环境问题与环保知识”专题讲座;邀请环保机构、环保专家来校作专题报告;聘请专家担任校外辅导员,安排相应的专题讨论会、“环保知识”竞赛等;由学生会、政教处组织开展“我是地球小博士”主题班会、演讲活动等,并由信息学科老师牵头举行绿色网页制作大赛等。

2、参观访问与社会实践:充分整合社区环境教育资源,多渠道地丰富环境教育内涵,建立起相应的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基地,组织开展多种环境实践的课外、校外及社区活动,促进学生环境道德和环保行为的养成,通过加大投入、狠抓管理,加快校园绿化美化净化的建设进程。如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组织学生走上街道、走进社区、参观工厂等,目睹一些环境问题与生态环保方面的操作过程,开展环境污染的具体调查、考察、分析,指导学生撰写科研小论文、研究性调查报告,提出可行性方案,并针对目前学校环境建设提出实施建议。

环境保护的课题研究范文6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保护对策

一、前言

作为农田水利工程中的重要工作,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近期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践水平,从而有效优化农田水利工程的整体效果。本文从概述相关内容着手本课题研究。

二、概述

农田水利工程是用于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国家投入很多精力与时间,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密不可分,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长远影响;可持续发展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受到各方的重视,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国家及人民的利益。

三、农田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

1.结合生态环境进行水利工程建设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施工过程中,应该遵循水利工程和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原则。树立人与自然可以和谐共处的原则,对人类、自然和工程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的分析、研究和处理,把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保证经济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双赢的局面。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基本的思想,结合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遵循生态环境和工程建设结合的原则,实现单一的施工管理到生态环境、施工和安全生产的全面管理,才能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2.实现施工中资源的综合利用

施工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再生,主要是针对施工过程中应用的生产材料。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可再生循环的施工材料,根据循环再生的原则,对施工的垃圾进行及时的处理,实现变废为宝的效果,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例如,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利用弃渣进行沟地填充,减少了水利工程造价的生产成本,而且保护了生态环境,增加了生态效益。

3.形成施工和环境的互补

水利工程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可以进行互补,形成平等的相互关系。例如,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中,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在工程的基础施工过程中,会挖出大量的废渣,如果不进行利用,就会占用土地资源。工程在运行和生产的过程中,也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进行生活场所建设。如果对这两种现象,进行单独考虑,就会严重地浪费土地资源;如果进行两者之间的综合考虑,可以形成土地资源的共生利用系统,不仅能够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劳动力的使用率。

四、农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泵站工程,临时生活区、弃渣暂时堆放,将占用一定土地,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一定程度水土流失。临时占地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是暂时的、可逆的,将随着施工结束而消失。泵站运行在控制地下水位、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明显效益。项目实施后,水田面积将大幅度增加,水田属于人工湿地,植被覆盖率也随之增加,区域大气湿度也将增加,增强了调节区域小气候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项目实施后,多年从事水田生产,将使区内土壤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土壤养分消耗过高,肥力下降,如不注重用养结合,会造成土壤贫瘠化和僵化。

2.排灌工程运行影响

泵站运行期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对水质的影响。农业生产中需要施用化肥和农药,少量残留的农药、化肥,将随着农田弃水,进入江、河,污染受纳水体。工程实施后,农田排水中污染物排放量随着灌排面积的加大而有所增加,但农田排水大都在自净能力强的丰水期,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将被不同程度地稀释,通过长距离的运行、分解、自净和衰减,最终排入受纳水体的污染物很少,对受纳水体影响不大。

3.对动植物、水生生物的影响

例如泵站工程蓄水后水面广阔,水流速度减缓,乃至静止状态,引起藻类、水生植物的生长,但是其中蓝藻等植物的生长会出现水的富营养化。堤坝的建设将使鱼类,尤其影响到洄游性鱼类的正常生活习惯,居住环境遭到破坏,严重的话将造成灭绝。

4.对土地的影响

泵站的建设一般都是大型的工程,也就是说需要大面积的土地,这也就意味着需要征用百姓的土地或是砍伐森林、推平稻田。因此,如何处理好水利水电工程与百姓日常生活的关系是各农田水利单位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五、农田水利工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

1.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在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充分考虑到整体工程对于当地土体稳定性和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工程初期的设计和规划过程中,应多多地进行实地考察,细致分析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取得效益与遭受损失的相对比较值。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要严格的遵守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已经制定完成的计划开展工作,不能对环境造成额外的破坏,要保证项目在能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取得较好的环境效益。

2.进一步健全农田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优秀的农田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是保证施工项目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和谐的基础。在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坚决履行环境影响评价和水土保持方案等相关步骤的手续,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细致的评价,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结合区域性实验以及理论分析计算等方式得出相关结论,全面且合理的预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

3.地质环境保护

对于部分具有较高的地震灾害发生率的地区,在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之前应该重点关注其断裂带和地震带的性质和历史变化趋势,并加强对其较近一段时间动态变化的监测。然后根据监测得到的数据制定或修改工程方案,并在该处周围适当的限制人类活动,禁止某些对环境产生较大震动的人类行为。若是在建设过程中突发滑坡或是坍塌等灾害时,应该立即停止施工,让专业人员来勘察和测算,以确定是否适合继续施工,尽可能的将工程施工的危险系数降到最小,也尽可能的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动植物保护

水库对陆生动植物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水库建成后,水库以及周边的陆地环境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如被淹没和表土层遭到破坏等,会严重影响到许多陆生动植物的生活环境,致使某些物种不宜生存下去。因此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开始之前,应该首先考虑好当地物种的保护问题,例如对于某些较为珍贵或是特殊的物种进行迁移保护,对于植物也可以采取贮藏其种子或是立体培养的方式进行基因文库保存工作。

六、结束语

通过对农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及保护对策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当前各种条件下,农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关人员应该从其客观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制定最为符合实际的生态环境保护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 李玉海,陈亚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1(08):22-23.